前穆斯林鄭和,在下西洋會見各地穆斯林王上時,該怎樣講述他的身世,和聖天子的恩慈?


鄭和出身於穆斯林家族,但本身是佛教徒。他的外號是三寶太監,不是五功太監。
到達伊斯蘭國家斯里蘭卡後,還曾因勸其國王阿烈苦奈兒敬崇佛教而起衝突。
鄭和葬禮也是按佛教方式進行,「臨歿,遺命舂骨為灰,以供浮屠」。


受北方真武大帝化身永樂天子差遣,蒙我佛慈悲,媽祖庇佑,回教穆聖末裔鄭和,特賜貴國王冠帶一副,以尊中華禮教。貴國王須臣服大明,歲歲來朝。

你說他信啥?
就差沒有高呼上帝保佑和聖母瑪利亞了,集齊龍珠有望啊。


另有補充,鄭和捐印經藏,不是在北京,而是在雲南故鄉,並有《五華寺大藏經發願文》存世,全文如下:「大明國奉佛官太鑒鄭和,法名福吉祥,謹發誠心,施財命功,印造大藏尊經一藏。計六百十三函,施捨於雲南五華寺永遠長生供養。以此殊勛,上祝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海晏河清,民康物阜。所冀福吉祥,凡奉命於四方四恩均資,三有法界,有情有緣種智者。永樂十八年,歲次庚子五月吉日,福吉祥謹題。」—— 開頭即擺明公務姿態,全文無一語及於己身
-----------------------------------
不知道題主是如何理解漢語的,但「大明國奉佛官太鑒鄭和,法名福吉祥,謹發誠心,施財命功,印造大藏尊經一藏。計六百十三函,施捨於雲南五華寺永遠長生供養。以此殊勛,上祝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海晏河清,民康物阜。所冀福吉祥,凡奉命於四方四恩均資,三有法界,有情有緣種智者。永樂十八年,歲次庚子五月吉日,福吉祥謹題」開頭就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目的,怎麼叫「全文無一語及於己身」

另外據引自《非幻庵香火聖像記》的鄭和家譜記載鄭和晚年訂製金銅佛像十二軀、木雕羅漢十八尊,準備在第七次出洋歸來後,一併奉入寺內,後來鄭和病歿後碧峰寺大和尚宗謙感於鄭和生前的恩惠和遺願,帶著鄭和定做的菩薩造像,以佛家禮隆重祭奠

最後牛首山弘覺寺出土的喇嘛塔裡面的骨灰當為鄭和的骨灰,這說明鄭和死後依佛制火化

另外,鄭和七下西洋,有五次到過暹羅(今泰國),除了禮佛布施,據說還興建一寺,鄭和親自題匾曰:「天竺國」。該寺今猶在,鄭和下西洋禮佛布施事例俯拾皆是,倒是去什麼麥加朝聖屬於杜撰意淫


前穆斯林?佛教徒?
扯吧,中國人對於宗教持實用主義態度,鄭和更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而非宗教形象大使,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到這裡裝穆斯林到那裡裝居士不要太簡單。



自挖坑先填一下。
剛已補充說明了若干背景及所據文獻(詳見題干),主要處理了鄭和世代穆斯林的身世,是確鑿的;鄭和雖受過戒捐印過佛經,但可計為官方行為,與其伊斯蘭信仰方面的事迹比,說服力很低;—— 因此鄭和必然會在航途會見穆斯林酋首蘇丹乃至穆斯林商會信眾時,面對這個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似可輕輕划過。即,對方可能對他身為穆斯林而受閹,根本不以為怪。
例證/推論有二:
1. 波斯人阿里 阿克巴爾於明中葉(武宗時)來華,著有《中國紀行》,呈獻於奧斯曼蘇丹,其中開心的爆料說:

明王朝君主中有信伊斯蘭教者,因此,宮中亦有穆斯林內監,勤守拜功,每日行五次祈禱等。原文如下:
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轉變為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決定的。這位皇帝的父親名 Cin Khuwar(對音:成化)。現在皇帝名 Kin Tai(對音:景泰),對穆斯林非常友好,曾任命了七位穆斯林以大臣的職位,直至現在,而且將繼續下去。這些大臣的殿堂(府邸),比中國大臣的要靠前些。(皇帝)並使用著一批穆斯林內監,使他們一天在他面前作五次禮拜,他們穿著穆斯林長袍,系著穆斯林頭巾,在中國皇帝的眼前集合五次祈禱。皇帝非常喜歡這種祈禱。中國話稱伊斯蘭為 Kinke Zin(對音:清真),意即純潔的信仰。中國人,甚至東方的所有異教徒,都在很大程度上傾向伊斯蘭的教義和道理。
(《中國紀行》,[波斯]阿里 阿克巴爾 著,張至善 譯,三聯書店1988年版)

言下頗為自豪,絲毫不以為怪;彼既不為怪,我何羞哉?經查,波斯有閹割術,但奧斯曼宮廷及東南亞、印度等穆斯林小邦宮廷,是否有或理解內廷用閹人習慣,尚未細查。若奧斯曼宮廷有此習慣,則鄭和不必為羞。

2. 以東方國家語境,尋常時務者流,當以內建近幸為大貴人,而不鄙視;鄭和既以此身份而來,復袒其伊斯蘭信仰及西行朝聖之心,當更受歡迎。即鄭和先放出太監的官方身份,再流露穆斯林的私人身份,—— 這個順序,見效得很

3. 感謝 @許老貓 提供反證,即鄭和非但不是穆斯林,反倒崇佛,因此在斯里蘭卡同當地穆斯林國王起過衝突,先立此存照。但其原文記載,只講對方迷信外道,未交代是什麼外道。

好了,最後還是坦陳一下提問者本意吧。自己本來對考據興趣不大,歷史對我的價值或者滋味,在其畫面與感受,有似吞吐歷史,然後寫成井上靖的《敦煌》,葉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愛情》,乃或莎翁的《凱撒》,席勒的《華倫斯坦之死》,加繆的《正義者》等作品,—— 雖似去史已遠,僅為幕布而已,但欲感知當下,兼以迴響往世,終不能心版無史。於是,就鑽入故紙堆的迷宮之中,來做歷史的偵探了。

從蔡倫到鄭和,這些名太監總令我有些恍惚。司馬遷的痛楚發憤人所共知,我就不信以鄭和後來的高度追溯,當年受閹時,沒留下過一點心結?國產的諸多主旋律正劇,我從沒看過,但一想到,就止不住自問:如果是你,來創作這電影劇本,對鄭和的身世,對鄭和的信仰,對他內心,該怎樣交代,怎樣挖掘,才能真實,或至少成立?

既然尤瑟納爾虛構過一部《哈德良回憶錄》,世人尚以嚴肅文學視之;那麼猜想鄭和的內心與回憶,當不至於無聊。何況這麼一番淘漉,也使自己發現了鄭和七下西洋,並非純然為的尋訪廢帝,一帶一路;還有從蒙元繼承下來的穆斯林外貿商人力量的推動,那麼鄭和的意義,至少在世人心中,有了一點值得發掘的新意。

還請關心伊斯蘭世界及中西交通史的前輩多多給力。
以上:)

—————————— 0610更新——————————
通覽了鄭和研究的相關論文,所得認識如下:
1. 鄭和出身穆斯林,學界無異議,所據最重要的證據,是20世紀初年在雲南昆陽他的故鄉發現的《故馬公墓志銘》碑文,道出馬氏之子即為鄭和,碑文旁有鄭和立碑幾年後回鄉掃墓祭祖兼封齋時補刻的一段話。需要說明的是,《明史》不曾記載鄭和的穆斯林出身;鄭和是穆斯林這個事情,到20世紀初,隨著那碑文重現人世,才廣為人知。在另一處我查詢《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看明人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想像時,居然「內容簡介」一節就直接講鄭和是回族云云,這是扯淡的。《三》中絕不可能知曉這個,百度百科在文獻規範方面,可以說毫無教養。所以類似道衍和尚是什麼「漢傳佛教高僧」的話,也一定屏蔽,完全不能帶入到討論中來。這裡不再展開。
2. 從《故馬公墓志銘》出發,更多的文獻如雲南、南京兩地的家譜,家譜上若干祖先在正史上的記載,可以斷定鄭和不單出身穆斯林,而且是聖裔。
3. 所有直接論述鄭和本人宗教信仰者,均未否定其伊斯蘭信仰。有多人認定,鄭和出航前之祈禱布施媽祖等等,不能視為道教信仰,因為媽祖信仰乃大眾信仰,尤為漁民水手虔信;而禮敬佛教,在明廷太監里也是常例;但鄭和在泉州祭拜回教先賢墓,趕在齋日回鄉,卻可見其良苦用心。最調和者,也認為鄭和對宗教是包容者,既有伊斯蘭,又有佛教,但其穆斯林背景才是對其下西洋有決定意義的:明廷必要要派一個可以與南洋、西洋諸穆斯林邦國溝通的使者,所以七次下西洋,從未換過馬。
4. 對於南京這裡的鄭和墓,以及近旁近年發掘考證出的鄭和墓塔及舍利,恐怕說服力很低。首先鄭和墓僅據鄉民傳說認定,就匆匆重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是衣冠冢,—— 無法證偽;但也無法證實。且墳塋無碑無記,朝向等等也毫無回教墳地特徵。至於墓塔及舍利,更是此說一出,即有爭議。鑒於這場考古發現,連個像樣的地宮清理簡報也沒發表,此中學風可知,故不吾信也。
5. 綜上,言鄭和信佛,乃至死後留言埋骨浮屠的傳聞,可以棄置。
6. 由腦洞出發,對鄭和自己的故事,已經瀏覽不少;興趣已減弱。倒是爬梳文獻與歷代研究時,發覺回族學者對他自覺的熱情尤大,比如最先記錄《故馬公墓志銘》的李士厚;坊間時常熱炒的朱元璋發小胡大海湯和沐英都是回回之說,也出自回族學者金吉堂的《中國回教史研究》。金本人著力處理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回族的族源,他本著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批駁了民間流傳的「回回民族說」和「漢人回教說」,即回回既非純粹哪支外族的後裔(回回即回鶻);也不是漢族的後裔(只是信了回教而已);而是,——遵照《古蘭》的教訓,信回教的即可成為民族。作為漢族,我表示我對回族了解甚少,大概他們本族如此常識,我都不知。但轉念白崇禧自己,就持漢人回教說,甚至反對回族這一概念,只承認有回民。那麼,豈不是在民國的風雲擾攘間,回民們也在積極的進行著自己的民族建構?這是我這階段覺得有意味的話題。


能走到鄭和那一步的,早都活成了人精,聖上想讓他說什麼,他心裡明鏡著。


其實就是「兼奉」,在古代是常見現象。

其實很多一神教徒並不像理論上那樣單一,很多人覺得奇怪,是用理論代替實際了。

其實這種兼容性、複雜性,正是其文化意義所在。有空研究就好,不要非站在什麼立場上說話。


鄭和: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你們這些綠綠在我真武化身永樂陛下面前都是。。。


對不起,我來晚了!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 是塔吉克人
鄭和距離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不過百年而已,文化暫不提,血統上應該更偏向塔吉克人
鄭和應該被劃為塔吉克族才對


應該是不奇怪吧,中東內廷也有大量閹人。


鄭和明明是地道的穆斯林非要給人按上和尚身份。朱元璋約束管制釋道如此之嚴史無前例。府、州、縣只能保留一坐大觀寺。超過的全拆田產充公。女的不到40不許出家。不到20歲想出家,你爹媽得先同意,然後先到京城實習3年,考試不過的杖為民。不到60歲的和尚都得考試,考不過的都滾回家去。遊方問道,盤纏自備,不許化緣。

「僧有妻者,許諸人捶辱之,更索取鈔五十錠。如無鈔者,打死勿論。「捶辱之」看得我直樂。

尼姑通姦的「不笞不逐,但以權衡准其肥瘠,每斤照豸肉之價,官賣與鰥夫。真一時快心事!」 尼姑通姦的,拿稱稱肥瘦,以每斤豬肉價,由衙門賣給鰥夫,一時大快人心,這朝也夠逗比的,哈哈

「一二人幽隱於崇山深谷,必欲修行者,聽。三四人則不許。……其幽隱者,…棲岩或屋樹或廬野,止許容身,不許創聚;刀耕火種於叢林中,止許勾食而已。若有好善之家入山送供者,聽。」

看見沒,1到2人進山修行的,的官府同意。三人以上想都別想。再往下看,笑死我了,只能找石頭縫裡,樹上或搭小棚子住,而且只能夠睡覺用,大了都不行。山裡最多只能種點口糧。有善良的人們給你送吃的,還得官府同意。我擦,太逗比了!比野人害慘!

「道士設齋醮,亦不許拜奏青詞。……,假張真人名私造符篆者,皆治以重罪「。道士做法不許念青詞,不能以張真人名字私造符咒,違者治重罪。這道士沒法活了。
恐怕,沒哪個朝代比在明朝當和尚道士慘吧。所以別把鄭和往和尚堆了拉。

其次呢,以鄭和當時的身份、地位和皇家的關係,相當於今日民委主任毫不為過,哪個寺里能得到鄭和題字那簡直榮幸之至,紛紛立碑好好珍藏。所以,別以為人家給寺里題個字,送幾卷經書,人就成和尚了。


鄭和根本不死什麼好人。
故意大搞航海,消耗明朝國力。對國家並沒有任何實際的貢獻。既沒有開疆拓土,也沒有打通貿易航線。也沒有搞出什麼大量黃金。
而且他在南洋極力打壓漢人移民實力。大修清真寺,對東南亞的綠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在明朝其實是個反面人物,只是後來中國人處於虛榮心,表示中國人在西方大航海之前也搞過航海,於是把他挖出來,捧成英雄人物。


還前穆斯林……鄭和同志到了東南亞以後,東南亞的蘇丹們紛紛起來了。而且鄭和的養子以及養子的後代,基本上都是穆斯林。當然之所以鄭和有佛教禮儀這個,與中國古代的寺宦制度有關。


車輪子救了他的命


推薦閱讀:

TAG:穆斯林Muslim | 鄭和 | 鄭和下西洋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