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既不像江蘇和廣東可以依靠大量引進外資,也無法像中西部那樣藉助中央政府補貼」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

這是 21 世紀經濟報道在《浙江啟動浙商回歸計劃 急召萬億民資回鄉投資》一文中引用吳曉波的說法。
全文鏈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20321/040811638704.shtml


在引進外資方面:
浙江從很早以前就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走的路子跟江蘇、廣東完全不同,所以在引進外資方面根本就不能效仿廣東和江蘇。

第一,浙江並不具備蘇南和廣州、深圳那樣優越的地理環境,前者靠近上海,後者靠近香港。(浙江唯一只有嘉興地區還算不錯),其次在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上面,後者也比浙江省多的多,優秀的政策和基礎配套設施都讓後者在引進外資方面容易的多。

第二,浙江一直都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而廣東江蘇在很早以前就在實行引進外資,引進外資有一個聚合效應,雪球會越滾越大,外資的前期投入會拉動更多的後期投入。所以兩者在吸引外資方面的實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浙江根本就不具備向外資大規模出售工業用地的條件,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自身還擁有龐大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工業用地少的可憐。

第四,浙江如果想引進外資,必然是佔地少的高新科技或者輕工業,前者是個香餑餑,後者與浙江省本地的民營企業重複率很高,競爭環境很強,外資不願意參與進來。

在政府補貼方面:

第一,如@岩折鳴所說,浙江作為經濟大省,本來就不該享有政府的補貼。

第二,這一點跟目前浙江的信貸問題有關,實際上浙江的中小企業在資金困難時,在政策方面是可以向政府進行求助的,但如果這麼做了,賬目會曝光被銀行發現,有很大的可能讓銀行下調信用等級,使本來就已經一貸難求的情況越演越厲。

結論:我沒有看到過完整的新聞報道,單就這一句話我作下冒昧的猜測,在我看來這句話的目的是向中央政府放出信號,以溫州信貸危機為首的浙江民營經濟已經步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浙江省從外部引進資金和向政府求助兩條道路都行不通,能夠走的通的路子,就是釋放8000億民間資本的力量,給民間資本牽線搭橋,這就需要完善《溫州民間金融改革試點方案》中若干問題。

PS.我最近一直在關注,溫州民間金融改革事件,如果在知乎上有類似的問題,懇請邀請我,我不能回答也想要關注,謝謝。


上面各位都說的很有道理,我再補充幾點
1.根據我的了解,浙江以民營企業為主,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占的比例明顯高於江蘇,廣東。而浙江的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方面依然做的不是非常好(有一種說法是,浙江的民營企業很多是從鄉鎮發展而來,浙江的鄉鎮企業家許多隻希望可以過一個富足舒適的生活,並沒有想要把企業做的多麼大多麼國際化),所以在浙江經濟好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多少企業想要轉型升級。而在經濟危機之後,浙江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們原本的利潤率其實也基本只有3-5%,經濟危機之後加上浙江經常上漲的最低工資標準,那些企業的利潤壓力其實是非常大的。而外企也都不傻,在考慮合資等問題的時候肯定會考慮到對象的利潤率,所以浙江的民營企業在吸引外資方面有著自己的短板。
2.個人認為從浙江的政策走向來看也能看出浙江經濟所面臨的危機,在幾年之前,浙江省曾經強調過不再注重經濟發展速度,注重經濟發展質量,不再追逐通過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當然我本人其實比較懷疑這是浙江的主動轉型還是浙江迫於無奈的轉型,畢竟杭州寧波的固定資產投資拼死拼活加起來也比不過內陸的城市),之後看著中西部通過大規模的投資飛速的拉動著GDP的發展,杭州寧波的經濟規模排名也一降再降,通過投資拉動的中西部迅速積累起了非常大的經濟規模,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成都尤為明顯),浙江有些坐不住了,所以近年來浙江的新聞都是關於:吸引浙商回浙投資,什麼什麼幾萬億投資 之類的,從這裡可以看出浙江的經濟發展陷入了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
3.關於中央政府的補貼,其實中央政府在補貼方面肯定不會照顧到全國所有的地方,因為畢竟財力有限。所以中央政府對於浙江的很多政策其實是「只給政策,不給投資」,比如舟山群島新區,比如寧波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寧波的民營企業出了超過90個億),至於理由,我個人估計考慮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等相對不完善,投資的回報率明顯會高於浙江,所以國家會傾向於向中西部的投入。
4. 關於浙江民營企業的問題,還有一點可以體現,浙江原先是非常依賴「縣域經濟」的,浙江的強縣非常的多:紹興縣,慈溪市,餘姚市等等,但隨著紹興的撤縣設區和杭州寧波計劃中的撤縣設區,說明浙江省已經把重心從「縣域經濟」轉型到「都市經濟」了,至於都市經濟的未來,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5. 個人認為浙江經濟的未來還是在港口和海洋經濟,寧波舟山港甚至寧波舟山的整合對於浙江的未來至關重要。
歡迎一起討論浙江的發展


1、浙江模式和江蘇模式本身就不一樣,浙江還是靠自己的民營經濟打拚出來的,引入外資只能說相對少,而且很多浙江的民企也是靠國外市場吃飯的。我個人覺得,這個GDP的含金量高過那些靠廉價勞動力吸引外企入駐的地區。

2、中西部拿補貼過日子是因為落後,經濟不夠發達,浙江都要靠政府補貼了,政府的錢從哪裡來?全國範圍打黑嗎?轉移支付是要有成本的,說白了補貼就是拿富人的錢去接濟窮人。浙江是富有省份,只有交錢補貼別人的份,自己去哪拿補貼呢?

浙江的市場經濟搞得好,政府管得少,浙江在歷史上就是有悠久經商傳統的地區。在委員長統治的時代,浙江商人給他的部隊打天下提供了很多經費支撐,很有話語權的。委員長用人唯親兩個標準:黃埔出身、浙江人。

到了天朝變天以後嘛,就那樣,大家都知道。不過政策層面一鬆綁,民營經濟就活躍起來了。
你要硬要找深層原因,我覺得只能從地域商業文化上去尋根。社會對經商寬容,對靠自己努力發財致富的人給予鼓勵,而不是去指責他們投機倒把,去羨慕嫉妒恨,去劫富濟貧。在這樣的地方,自然商業就會發達起來。


關於浙江的經濟,大概十年前曾寫過一篇小文,貼在下面

前幾天電視上有個節目說的是橋頭紐扣市場的興衰,雖然紐扣與我風馬牛不相及,但橋頭紐扣市場與浙江省的大多數專業市場一樣,市場發展的背景以及衰落的根源,卻對所有人,特別是經商的人,有著深刻的意義。一個專業市場,它提供的不僅是商品的流通功能,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經濟信息。可以說,市場本身既是商品的集散地,也是行業信息的集散地。這時候,「專業」兩個字隱含了另一層意義,那就是「門戶」!行業的門戶,與網路的門戶,倒也相仿。
首先,任何這一行業的人,他只需要憑藉這個市場,就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找到原材料供應商,也可以以較低的費用,建立穩定的產品營銷網路。
其次,任何這一行業之外的人,也可以只需憑藉這個市場,無需東奔西跑就可以順利進入這一行業!特別是後者,專業市場的存在更是有著非凡的意義。可以說浙江地方經濟的騰飛,專業市場居功至偉。
但現在,不少專業市場慢慢衰落了,我認為其原因是行業逐漸成熟,行業內的成熟企業都在這些年裡面建立了自己的供應鏈和營銷網路。行業成熟也使得行業內換血速度放慢,新進者大大減少。市場的第一個功效對於那些成熟的企業已經沒有價值了;同時,現在信息的獲取也遠較當年便捷,市場作為信息集散地的功效也逐漸淡化。當有形市場的存在失去價值的時候,必然的,人們會逐漸從市場淡出,有形市場也就門庭冷落,慢慢從興盛走向衰落。
有形市場的衰落並不代表市場本身含義的失卻,人們仍然需要交易商品;仍然需要有用的信息;特別是那些準備進入某一行業的資金,他們比行業內的人更需要專業的「門戶」!市場本身的那些功效仍然存在,這意味著市場的價值仍然存在。其中所改變的,只是市場存在的方式。


浙江從來不是天朝的親兒子...


廣東靠外資,浙江靠個體,江蘇靠集體,山東靠國有!
吳曉波《歷代中國經濟變革得失》


浙江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地理優勢,先天條件是不足的(這裡吐槽一下蘇北,那麼好的地理條件那麼好政策還發展成這樣就是人的問題了),比如都是沿海,一個平原一個丘陵,國家會優先發展哪個?外資也不傻,早期國家開放的港口不多,所以大多外資的選擇也不奇怪了。


任何國家要發展必須要工業體系,你說的浙江越南恰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不過浙江是依附國外的工業體系,給國外引進技術設備,然後給國外出口衣服玩具之類,這個完成的發展。而對於真正的工業體系,比如化工,機械製造,輪船,飛機,汽車,機床,浙江根本沒摸到邊。最值得一提的工業企業就是鎮海煉化,那是1970年就奠基的大型國企。一個發達國家絕對不是靠衣服玩具而發達起來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衣服玩具本來就是靠一群廉價農民工給小學文化的老闆打工幹起來的,東南亞起來了,這些製造業也就要死不活了。

越南的所謂發展和浙江是一樣的,也是有海量的農民工給台灣老闆啊,韓國人啊打工然後賺錢了,去發展。只不過越南的工業體系底子更差,配套更差,占時還比不上中國。

而東歐國家,俄羅斯,朝鮮根本不可能有中國越南這種發展模式,因為他們已經在社會主義工業建設里完成了工業化,朝鮮城市化率曾經達到過70%以上,比中國高多了。東歐最窮的羅馬尼亞,城市化率也在65%。他們的城市不見得比中國好,但是農村肯定比中國好多了。自然你找不到大量的給農民工去發展了。

不從根子上徹底扭轉浙江模式的毒瘤,不從根子上改變給洋人打工的無核心工業體系的模式,中國難以成為發達國家。不像拉美那樣就不錯了。當年美國南方也是給英國打工,生產原材料,進口英國工業品,是經過了血腥了戰爭,才讓北方保住了國內的市場,不再給英國人做下手。中國要扭過來,怕也得如此血腥一次。


說點題外話。浙江的民營經濟是相對來說較強的,真正的藏富於民,不管是寧波模式,溫州模式,還是義烏模式,都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集群與產業鏈。龐大的民間資本無處安放,本地狹小的市場無法將資本的潛力最大化,所以必須走出浙江,尋求更好的市場與資源配置。同時,隨著土地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發展空間日益匱乏,缺乏對於自身成長與擴張的需要,對於更大的市場與更便利的資源的渴求,企業開始進入上海或其他省份城市。

而對於江蘇的蘇州,無錫等城市,外資的大批引進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努力。2005年江蘇實際到賬外資132億美元,以不到全國1%的土地吸引了全國近1/5的外資。問題同時出現了,外企同時也帶來了自己的配套企業,民資企業進入外資主體的產業配套是很難的,中小民企的產品質量不過關,無法贏得外企的青睞是很大一部分因素,本地的民企只能進入一些包裝等附加值低的產業鏈。蘇州能否成功地把嵌入式的外資轉化為草根式的外資?這點很重要
。使外資生根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讓本地資本滲透進外資產業鏈,配套體系的成熟可以彌補商務成本的劣勢。通常,配套體系的健全寄希望於民間資本,但是就目前而言,從江蘇企業的平均規模和技術品牌含量看,江蘇的民資遠遠落後於浙江,依靠江蘇本地民資的力量吸納外資無疑是一大考驗。其實這點崑山做的還是不錯的,崑山的台資甚至進入了政府決策議政的環節,事實上已經開始參加本地區域發展的管理層面,民資開始進入核心產業鏈,這才是讓外資紮根的根本所在。否則,僅僅是利用政策吸引,利用廉價的土地與人力資源,一旦資源成本不足以與其他地區相抗衡,再次轉移絕非不可能,同時也會擠壓民資的發展空間。

這樣就造成外資以大量資金、高技術擠佔了大量的資源,單騎衝上產業鏈的最高端,但是這些大多是大出大進的加工貿易,猶如一條懸河,並不能給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


對待浙江的經濟發展上,一直是有顧慮的,不敢給政策支持,因為民營經濟實體不可控,同時他們的自控能力也非常弱。目前也沒有摸索出來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來,大家都是處在博弈階段。

雖然少數企業家都有不錯的發展眼光和實力,能在把企業做大的同時回饋社會,能盡到社會責任,但大部分中小企業主做不到,也不願意做,還是唯利是圖的比較多。這樣的一股力量如果攪動起來,是很可怕的,在經濟上得到貪婪的滿足後,勢必會藉助經濟實力為籌碼來尋求其它方面的訴求,不管自己是不是具備這種能力,不管有沒有外界的支持,他們都會這麼做,所以還是盡量控制的好一些。道路是得慢慢搜索,不易一下子放開。


作為江蘇人,覺得浙江人富有好多~


浙江人民很富,江蘇政府很富


寧波幫表示不服,說我不需要外資,因為我就是外資


這應該不難理解吧,因人而異。。應該是因地而異。。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聯儲放緩 QE 要以失業率為指標,而不是就業與適齡人口比?
物價上漲有什麼好處嗎?
浙江的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政府最近出台了哪些政策有望挽救浙江經濟的頹勢?
你怎麼看待劉慈欣的觀點:提倡環保而不考慮開發太陽系是件很不理智的事?
在企業向銀行貸款的業務品種里,有種業務叫做「全額質押」,企業為何明明有這樣的存款,還要向銀行貸款呢?

TAG:經濟 | 浙江 | 宏觀經濟學 | 吳曉波 | 民間金融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