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都飽受少數民族襲擾,但是明朝卻很少像宋朝那樣進貢妥協。是什麼原因使這個王朝的統治階層這麼做的?
希望詳細點,能從國家軍隊模式,經濟發展情況等方面說明,而不是單單的提一下「實力」。
舉個栗子:
大明立國以來,最窩囊的一次就是土木之變了。主力被人家一鍋端,皇帝也被俘虜了,眼見著氣勢洶洶的蒙古鐵騎一路開到北京城下,想著都恐怖。
這要是換在別的朝代,估計就讓城別走了,說難聽點就是棄城轉進。當時最優的選擇就是跑去南京,畢竟有長江天險,畢竟南京一直就是陪都,班子組織一直都有。但是老朱的子孫沒幾個孬種,面對強敵,並沒有想到逃跑,而是要與城共存亡。於是,一群敗軍之將帶著老弱殘兵,居然用強大的信念,以及精湛的戰術(于謙乃第一功臣),擊退了強敵。
這就是大明的骨氣。
仔細計算一下,明朝的首都北京,成為前線的次數應該不下於五次,但真正被敵軍攻破的次數,只有一次。也就是李自成打進北京那一次。當然,如果算上朱允炆政府和南明小朝廷,那還是不止一次的。
可能在明朝皇帝的心中,就沒有逃走這個概念。
永樂,放著好好的江南美景不享受,偏要遷都到北京去親自守國門。
調皮搗蛋的正德,則巴不得每次都能御駕親征。
嘉靖,同時面對倭寇和蒙古兩個敵人,也從來沒說要議和。
幾十年不上朝、被文官集團黑得一塌糊塗的萬曆,也似乎沒有議和的概念。不僅不議和,還要派兵出國管閑事。
還有據說只會做木工的天啟,對付建奴就一個字:打。
即便是據說懦弱的朱允炆,也是寧肯自焚,也不投降。
當然,也有皇帝動過議和的念頭,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禎,這個苦大仇深的孩子,在面臨滿清和李自成兩頭夾擊的情況下,不得已想到了議和。當然,這個念頭很快就打消了。一直到李自成打進北京的那一天,崇禎都沒有服軟,而是選擇了自盡。比起趙佶、李煜之流,不知道要強到哪去了。
不過,也有丟臉的皇帝,他就是土木之變的主角,朱祁鎮同志。他沒有自殺,而是被俘(注意不是投降)。但,即便如此,大明皇帝的氣節和尊嚴他還是保留著的。而且,在被俘的那段日子裡,他的態度也算是不卑不亢,甚至還用人格魅力感化了一大批「野蠻」的蒙古人。最後竟然是蒙古人主動要求送這個太上皇回京的。
所以,大明立國200多年,就沒有議和的概念。
宋朝的立國,晚於契丹,而契丹又是新興的半農耕半游牧帝國,無論是戰爭潛力或是綜合國力,已不是之前的純粹游牧民族可比。
大宋朝從中原一隅之地艱難立國,相當依靠外交手段來平衡周邊強敵,以快速實現對中國的統一。但實力差距終歸是實力差距,宋朝雖然佔有整個中原及南方,晚唐以來外族對長城一線的侵蝕是宋朝重建長城防線最大的敵人。
唐朝初年,國力強盛,突厥西域東北相繼被征服。
到了中期,突厥復國,雖被唐朝回鶻聯合剿滅,但河西漢人聚居區已經不穩
到了唐末,回鶻吐蕃相繼崛起,東北又有契丹崛起。
這裡強調下河西走廊的戰略重要性。
河西走廊是中原聯通西域的幹道,北有大漠,南為青藏高原,且農業發達,自給自足。
自西漢以來就被漢人控制,但唐中期開始,因國力衰敗,全國被大大小小節度使分裂,河西亦然,使得這塊戰略要地成為一塊周邊國家垂涎的肥肉。
唐末,回鶻吐蕃相繼通過河西走廊繼續向漢人腹地入侵。
《河湟有感》---司空圖(837~908)
一自蕭關起戰塵,
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人學得胡兒語,
卻向城頭罵漢人。「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音。」「蕭關」曾是唐人引以為榮的地名,它位於寧夏固原東南,盛唐詩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寫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壯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強烈的自豪感躍然紙上。那時大唐的疆域遠在幕北,蕭關乃是後方大本營。可安史之亂後,吐蕃一武力強行佔領統治了這一地區。原本富庶的河湟地區,也就是河西、隴右之地(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淪於吐蕃的鐵蹄之下,「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 。黃河、湟水,阻斷了那一地域漢人與故園的聯繫,這一斷就達百年之久。此時,大唐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雄風,任憑春風年年不過河湟。這一切怎能不讓感傷呢?
經過一百餘年,河西、隴右之地的唐人與吐蕃人雜居,外表已與後者無異。唐人的孩子學的都是吐蕃語言,早就忘卻了自己的母語,漢族的觀念已很淡薄,更無對唐王朝的效忠之心,反將唐人當仇人,用吐蕃語來罵自己的同胞。司空圖路過此地,看到「漢人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眼見淪陷區的同胞變友為敵,痛苦絕望之情可想而知。
這首詩作於唐末,可見河湟地區,已經被快速胡化。
河湟又是維繫中原與西域的要道,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因而進一步減弱。
東北方向,契丹、奚人不斷滲透,終於在唐末成為東北霸主。
所以五代初期的局勢,已經慘不忍睹,長城防線被切割的支離破碎,漢人勢力紛紛從長城撤出或被胡化,而河西走廊地區的漢人政權如歸義軍等,最終也被西夏、回鶻滅亡。
北宋立國的局面,比西漢還要糟糕。
漢武帝當年通過大規模的移民,使得河西走廊,河煌、河套都成為漢人的聚居地,任何軍事行動,這些據點都可以提供大規模的軍需與人力,這是漢武帝的一招妙棋。得益於這個優勢,隋唐對突厥的戰爭也有著戰略主動性。
安利下 @安森垚 的這篇文章,很好的講述了漢武帝對北方的大戰略,從而發現河西與遼西的戰略重要性。
戰爭史上有什麼 bug 級的存在? - 安森垚的回答
所以不難解釋,宋朝對西夏的戰爭進行的有多麼吃力。想要收復河湟、河套、河西走廊,像漢武帝那樣大規模移民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此地已經被吐蕃人、党項人佔領,除非軍事上消滅這兩個勢力。
但前面又說了,沒有漢人據點在此地支持,宋軍在這種山地、荒漠地區的作戰,將需要天文數字的後勤保障,現實也是如此,宋夏戰爭的軍需,需要全國轉運到京兆府(西安),然後從關中平原穿越千里山區運輸到前線,對西夏戰爭中的數次重大失利,無一不是深入敵方,缺乏後勤支援,然後被西夏優勢兵力包圍。所以軍事征服更困難。
雖然宋朝也很努力的通過拉攏河煌部落外交等手段,逐步對西夏進行蠶食,但隨著靖康之變的到來這一切化為無用功,不僅西北淪陷於異族,整個北方都淪為異族了。後面更有南宋滅亡,全國淪陷的慘狀。
這個鍋,還是宋朝唐朝一起來背吧
所以宋朝整體外交傾向和談,妥協,有宋朝政府辣雞的因素,但也是戰略上的劣勢造成的不得不低頭。至於這戰略劣勢有多大么,契丹隨隨便便就殺到大名府了,女真一不小心就把開封府一鍋端了。
============
繼續安利我之前的一個答案。
可以說,唐宋留下的鍋,留給大明朝來背了
為什麼前有劉漢之轍,朱元璋仍舊要搞藩封? - 朱道榛的回答
但大明朝相比宋朝有一個絕大的優勢,就是缺少了契丹這種天生的掣肘。明朝面對的是垂垂老矣的元朝,在老朱的雷霆一擊下,不僅收復所有漢地,而且重建了河套與遼東防線。戰略上一下子又反過來對北方有強大優勢,即便中期以後步步退縮,但也維持了長城防線,長城防線只要安全,國家戰略基本無憂。中期瓦剌強盛時,時常威脅北京,嘉靖年間曾有收復河套的想法,但也作罷,河套如果收復,相當於在蒙古人肚皮上插入一把尖刀。慶幸的是蒙古隨後分裂,吐蕃也被迅速喇嘛化,國家威脅漸漸從北方、西北轉移到了東北。
所以重構戰略優勢,是明朝對外強硬的原因之一,有宋朝的前車之鑒,也有自身底氣十足。
但是,老朱面對的問題也很捉急啊,真的。
河西走廊、河煌、河套這尼瑪還是跟唐末沒什麼兩樣啊,這鍋從唐末甩了快500年還是甩了回來。西安都特么成漢人與韃子分界的邊境城市了,這社會倒退的太厲害。
當然,老朱還是有辦法,沒了北方的壓力,可以安心的把河煌、河套地區重新中國化,等這些地區中國化之後,媽媽再也不怕他分裂了(比如清末東北的移民)。
不過,這時候的西北地區又跟之前不一樣了,西北在唐朝-明朝這之間的時間裡已經被穆斯林化了。這種高貴典雅先進前衛的宗教,讓漢人不能夠像之前那樣漢化別人,反而漢人被回化。
所以,明朝對河套、河西走廊、新疆的控制也是一時的,回教取代了之前的回鶻、吐蕃、蒙古,成為向漢地侵襲的主力,直到今天還在繼續。
彩蛋三張(孫愛博作品)
看了下,好像沒人說宋明兩朝的政治制度,宋朝得國不正,加上五代十國本來就是你造反我我造反你的,所以有宋一朝都對武將抱著極大的懷疑態度,不僅把兵權拆的七零八落,還經常偏幫文官去攻擊陷害武將,不管是驚懼而死的狄青還是莫須有的岳飛都是代表。本來就有強敵在外,裡面還在拚命扯後腿,自然打仗輸多贏少,而且宋朝統治者對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畏懼情緒嚴重(缺乏長城屏障,而且本身也沒有戰馬),肯定是只能談判義和。
明朝則是從異族手裡打下來的江山,有了長城的依託,對於游牧民族沒有那麼強的畏懼心理,元朝幾十年的殘暴統治給統治者和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驚醒,而宋朝割地求和的惡果就是前車之鑒,所以自然是決不妥協的。
有一些答案似乎將焦點關注於宋朝接受的環境有多麼多麼差,將鍋甩給宋朝的前朝的前朝的前朝的前朝的前朝的前朝,也就是唐朝。
我覺得這樣看問題,不太合適。
比如說有的人沒有考上大學,他不能將原因歸結於他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或者左宗棠收服新疆的時候沒有覺醒起來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
這種行為我認為是強行摔鍋。
宋朝的基礎應該比秦要好一點。因為秦的基礎其實只有關中,東方六國全都是佔領區,而且是經濟制度乃至於文字都有很大區別的地區,需要重兵鎮守。然後秦又吃掉了整個百越,從長江流域一直打到了北越,控制了整個百越。同時秦軍還驅逐了匈奴,控制了河套。但是秦並沒有宋那麼艱難,需要到處賠錢。要說秦的敵人比宋的敵人落後,這當然是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秦自己也比宋更落後。所以這樣的辯護根本不能解決問題。何況,秦所做到的事情是向南征服了整個越族,向北奪取了匈奴南下的全部要點。
宋朝的問題如果深挖,可以參照世界各國的實例。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陷入了軍政府與文官政府交替的怪圈。比如阿根廷,比如巴基斯坦,比如埃及,比如……
比較簡單的說,這些國家在獨立之初,雖然建國的時候比較依賴軍事力量,但是大多都比較快的建立了民選的文官政府。可是民選的文官政府總是因為嚴重的腐敗而被軍人政變推翻。軍政府在上台之初相對清廉,但是在執政一段時期之後,隨著人員結構老化,選才渠道存在問題,很快也變得問題多多,逐漸失去合法性。然後又是民間運動,出現民選政府。民選的文官政府上台以後,很快就以驚人的腐敗,無處不在的裙帶關係,迅速墮落,大失所望,然後繼續政變……陷入死循環。
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就類似於這種狀態。五代時期軍人們不斷奪取政權又不斷失去。
最後,宋朝以文官政府的方式解決軍人問題:賦予軍人進行驚人的腐敗的許可權。表面上是所謂杯酒釋兵權,其實就是讓軍將們肆無忌憚的貪污。宋朝攻滅後蜀的時候,因為宋軍大肆搶掠,甚至引起後蜀民眾起兵反抗。據說,宋太祖甚至允許部下堅持吃人的習慣。
通過軍人與文官在腐敗方面的合流,宋朝結束了五代的亂局,形成了宋朝「長治久安」的局面。但是宋朝這種「穩定」的文官政府,很快就以驚人的腐敗摧毀了宋朝的軍事能力。實際上受到削弱的不只是軍事能力,而是宋朝的執行能力,軍事只不過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宋朝以四方無事為理由削減戰馬。
宋朝有什麼資格說四方無事?
而且這還是宋真宗時代。當然,我們知道宋真宗是一個奇葩,自從他封禪泰山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皇帝願意去封禪泰山了。而就是這樣一個奇葩,在當時的宋朝政府裡面竟然還是一個清醒的人……宋真宗曾經問手下的大臣,為什麼戰馬的總數少了一萬多。大臣顯然猝不提防,倉促回答說可能是凍死了。後來大臣就上奏,建議將國家的戰馬進行調整,從京城移動到附近的馬監,說是馬監養馬更好,而且馬監比較近,京城裡要用馬可以隨時調動。經過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調動,戰馬數量不對的問題就消失了……
宋真宗這樣的人都算是清醒的,這個王朝還有清醒的嗎?所以宋朝才可以接受各種屈辱的條件。
明朝借鑒了宋朝滅亡的教訓,宋朝一些明白無誤的重大失誤,比如各種進攻妥協,可以說是斯文掃地,國格國體全無,這種事情無法再在明朝出現。只不過,明朝其實仍然沒有能夠解決文官問題,所以明朝依然飽受侵擾。
國家的執行能力不足。
秦漢的執行能力是很強的。以漢朝為例,漢朝初期的一百多個功臣,嚴格按照戰功排序,只有個別人(比如蕭何)被漢高祖強行提前。漢初一些出身很低的功臣,仗著年輕活得長,甚至可以升遷到丞相一級,幾乎全部憑藉的都是實踐執行的功勞。
宋朝的執行能力被自己毀掉了,明朝在這方面保留了基本的底線,直到最後才被坑掉。
一言以蔽之,明朝面臨的是邊患,宋朝面臨的是敵國
明朝立國之出,面臨的是北元的威脅,但這就好比常凱申被打到台灣一樣,你連中原都守不住你還打算反攻大陸?事實上當時北元被明朝刷的不要不要的,加上內亂,很快就消亡了。
北元沒了之後,韃靼興起,而且還打出了像土木堡之變這種驚天巨變,但是說到底,韃靼是一個部落,他沒有長久佔領領土的能力,只要明朝不出現王振這種極品,韃靼是沒戲的。
少數民族對明朝真正構成致命威脅還是在滿族興起以後,但是我們看到,由於關錦防線的設計,崇禎朝清軍三次入關每次都是搶了就走,為什麼?因為他是從蒙古入關的。沒有後勤補給,雖然清軍是靠搶掠為生,但是要長久佔領一個地方畢竟不能靠搶,何況進關就會被明軍包圍,所以在明朝亡國之前,清朝除遼東外從不曾佔過中國的地方。如果當年吳三桂降了李自成,死守山海關,清朝依然沒戲唱。
但是宋朝不一樣
宋朝沒有長城防線,沒有幽雲十六州,北方民族入侵幾乎毫無阻礙,宋朝所能依賴的只有關河防線,河北山西全部成為戰場。
更重要的一點,宋朝面臨的是比部落強大的多的封建王朝,遼金元,有皇帝有政府有領土野心。從來不是過去北方部落那種搶了就走的概念,人家是隨時準備統一中國的。
就尚武程度而言,明朝也比宋朝要強太多,朱元璋生性野蠻,風裡雨里打下的江山,帶著老朱家的孩子們骨子裡都有點血性,連最好玩的朱厚照都知道給自己封個總督威武大將軍。對比下宋朝,開國來源於一場政變,歷代皇上都是藝術家(講真,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書法,真的天下一絕),而且宋朝這種防將如賊的體制,實在很難有戰鬥力。
回來再更
忘了個重要問題,國防形勢問題,明朝的威脅只有北方,堵住了長城啥也不用怕,東南倭寇就是毛毛雨。但宋朝不一樣,西南有大理,西北有西夏,北方有遼(金),還TM沒有長城!這麼一個四年被圍的形勢,真的很難既然樓上乎友 @張瑋 說了基因問題,我就腦洞大開,展開來說一下趙家和朱家的基因。
1. 趙家的基因。
趙匡胤是欺負老柴家孤兒寡母才奪了鳥位的。所以趙老太說,如果柴家有一個成年兒子,哪輪到你,所以你要傳位給你成年的弟弟。但趙二是什麼貨色,偉大領袖有批註:此人不知兵。後來才有高粱河之敗,奪驢車逃命之恥。從此以後,趙家人患上了恐外症,並且世世代代遺傳。
不僅如此,整個宋朝的統治集團都有了恐外症。比如曹彬。此人內戰內行,率軍南下,一掃割據小政權。但後來北伐幽雲十六州,慘敗,是個外戰外行。後來他孫女慈聖光獻皇后曹氏,北宋宋仁宗趙禎的第二位皇后。她孫子宋神宗想出兵燕薊,已經和大臣商定好了,於是到慶壽宮告訴祖母(非親生祖母)這件事。曹皇后問:「儲蓄賜予準備好了嗎?鎧仗士卒精銳嗎?」神宗說:「都已經辦好了。」曹皇后說:「此事事關重大,幸運、兇險、後悔、吝惜在一瞬之間,得到燕薊不過是南面受到朝賀而已,萬一不行,則是生靈塗炭。如是燕薊能輕易取之,那麼太祖、太宗早就收復了,哪裡會等到今日。」神宗明白了,說:「豈敢不遵從教誨。」此事遂罷。
看到了嗎,趙家人將其臣子對契丹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基因中了。
趙匡胤曾說外敵不過是皮毛之患,禁軍將領造反才是心腹之患。所以加強對內尤其是軍隊控制是老趙家保住皇位甚至身家性命的重中之重。至於外敵,只要他們不反對自己當皇帝,多給點錢物就無所謂。這恐怕就是教科書上說的:「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出賣民族利益」吧。
2. 再看看老朱家的基因。
朱元璋家裡,父母病餓而死,姐姐早已出嫁,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從此以後,可謂在世間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雖然朱元璋也是岳父黨人,但也是靠自己的膽識能力逐漸上位的,後來在江南剪滅群雄,北伐中原,又派大軍深入大漠狂草殘敵,哦不,狂掃。他兒子朱棣,更不是善茬,老丈人是徐達,徐達駐守北平期間,他一直向老丈人學習兵法,當藩王時就曾率軍深入大漠,迫降蒙古人一次,打敗蒙古人一次。當了皇帝後,更是五次親征,犁庭掃穴,殺怪練級。蒙古人不招惹他,他還主動出擊呢。
鎮國公朱壽同志也主動出擊,在應州大戰來犯之敵,雖然自我吹噓親手看了兩個,真偽不辨,但敢在前線確實需要一分膽魄的,試問除了歷朝開國的皇帝們,有幾個敢在前線對敵的?
至於明英宗,太輕敵了,如果他當時多走幾步,進入宣化城,也不至於被俘。畢竟當時蒙古人攻城還是比較弱的。
也先進攻北京,許多大臣主張南逃,于謙大罵:你們沒有看到宋朝南渡的下場嗎?大臣們的血性被激發出來,於是重新立了個皇帝,抄起傢伙跟蠻子干!就連當時的北京郊外居民也站在屋頂上向蒙古騎兵扔磚塊瓦礫,瓦剌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于謙更是身披鎧甲在後面督戰,誰敢後退直接砍了。石亨等人拚死作戰,終於擊退瓦剌。這是明朝前期最大的一次危機。
試問,在決戰的時刻,如果沒有決戰的勇氣和決心,毫無鬥志,只想著南渡逃跑,說不定當時北中國早就被瓦剌佔了,大元重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起碼也是一個南北朝。老朱家帶動了整個民族心理:抗擊外辱,絕不屈服。因為委曲不能求全,苟且不能偷生。反正都是死,索性給狗日的拼了!
我覺得老朱家都是這種流氓無產者的心理,這江山都是我家打下來的,絕不容別人染指。蒙古人都是我祖宗的手下敗將,祖宗能,我們也能!不能辱沒祖宗。對外族有種心理優勢:他們是我們的手下敗將,我們打敗過他們!
本朝朱相當年的一番抬棺材闖地雷陣言論,也是霸氣側漏的。
北宋開國後,趙大鑒於唐朝後期,南詔與唐朝之戰,拖累唐朝,甚為恐懼,於是玉斧一揮:大渡河外不是中國領土。允許南詔(大理)的存在。
而明軍在深入雲南,消滅蒙古梁王,將雲南納入大明版圖之內。後世更有評書世代相傳沐英沐王爺如何妙計消滅韃子,佔領雲南的豐功偉績,直接影響了清朝初年的一個揚州少年。
明軍征伐踏足之地,如雲南、哈密、遼東、朝鮮,對宋軍來說都是天方夜譚的域外之地。
宋軍,百萬肥豬罷了。
失幽雲十六州
悲嘆大宋戰略劣勢太大了。看了前面的不少長篇,但我覺得事情遠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撥開很多表象,我們其實可以很直白的發現很多思考模式和行為都是基因決定的。
接下來我來簡單的強行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以現在的歷史觀來評價過去的事情,比如,我們現在的歷史觀認為大一統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標誌,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宋代也是這樣想的。
站在宋的立場上看,進貢是個最優的選擇,原因是因為,進貢比戰爭要划算的多,宋代是我們國家最為繁榮和強大和自由的朝代,沒有之一,主流朝代中只有宋代取消了宵禁令。宋朝的經濟相對發達,而且可以說相對做到了藏富於民,老百姓根本就不願意打仗,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幹嘛要搭上性命?(這一點用現在的價值觀來解析很多人又覺得是不對的)
更何況,進貢的錢財,通過互市和貿易,能迅速的掙回來,並且獲得的利益要多得多,與周邊的國家相比,當時的宋民顯然是最具生意頭腦的。
劣幣驅逐良幣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特徵,這些並未完全開化的民族,如果不搶很有可能就生存不下去,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先軍政策,這樣一來,對於那些光腳的鄰居,顯然給他們鞋穿是比較明智的做法。(用現在的價值觀來解析很多人又覺得是不對的)
因為現在的歷史觀認為大一統是國家主權的標誌,我們就認為宋代是懦弱無能的,兩宋實際領土均不大,但毋庸置疑其經濟和社會文明程度,在整個亞洲地區是首屈一指的。
實際上,在古代,對於領土,並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認為十分重要,送土地送城池的事情屢見不鮮,國土面積永遠是一筆糊塗賬,皇帝自己都搞不清楚領土哪些是屬於他們家的。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宋代是貴族受禪讓立國。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中國的各個王朝的特點,會很有意思的發現,由於領土問題對外作戰比較頻繁的是那些草根立國打天下的,比如漢和明,而那些貴族政權,大多採用其他辦法對待周邊其他國家的襲擾,比如唐的和親和宋的歲貢(這些也都是浮雲,這裡不探討哪種方法好,只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做)
一個朝代的行為和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出生(基因)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漢代和明代是一類,唐和宋是一類,你會發現這兩類有典型的一些做法大相徑庭,比如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的態度;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等等等等。
說到這,就應該很清楚的知道為什麼明不會妥協了,因為他們的統治基因就決定了不允許其他人隨隨便便占我便宜,朱元璋佔了南京城第一件事就是把南京像他們家一樣用院子圍起來,朱棣遷都北京的目的就是為了看家門,其子子孫孫怎麼會輕易的丟掉祖宗一寸一寸打下來的江山?雖然最後還是沒守住……第一,我們統一一下前提,少數民族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東北漁獵民族,也就是北方蠻族。
第二,宋代滅亡為止都是受到極大威脅的,但明不是,明朝兩代皇帝基本解除了北方威脅。實際上,後金關外問題從來不是明滅亡的原因,明朝滅亡於內部。
接下來,我們分析有何不同。
第一,這兩者沒有可比性,明是大一統政權,而北宋不是,看看歷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宋代表的是南中國,而遼金是北中國。故,綜合國力實力上,宋比不上明。別提所謂的經濟強宋了,文人自誇罷了,會徵稅有個屁用,真經濟好,為什麼有方臘起義呢?
第二,北方防線和敵人不同。北宋的北方防線是有問題的,北宋沒有佔領燕雲,又丟了河套隴西!直接面對西夏和遼金政權,這可是完整的國家政權,不是瓦剌之類的部落聯盟。自己防線不完整,敵人又強,不被欺負才怪!不過宋也不是真的差,一直到北宋滅亡,其一直都在和西夏在西北拉鋸,確實在努力改善問題,只不過和漢唐比起來廢物還是廢物,沒得說!
第三,國家氣象不同,北宋一直到滅亡為止,其對北方敵人都沒有強勢心理,說白了自己也不自信。再加上重文輕武,在強敵在側的現實下,我真心感覺遼國真是善良,估計是信佛的關係!至於明嘛,剛剛當奴才翻身,我感覺明朝人更傾向於殺光一切北方蠻族。以前中原王朝的所謂教化,估計是沒興趣玩了,說白了不信外人了,一直影響到現在。
弘光大帝派人議和,希望借師助剿。
永曆大帝千里轉進,給吳三桂寫信求饒。
居然有明粉覺得弘光永曆之流給大明抹了黑。索性不承認南明是明的延續了。
這可不像是大明朝孤臣孽子的態度啊。
像什麼呢?對了。像極力掩蓋篡改矮化南明歷史的我大清。
呵呵呵。
ps1:明粉的戰鬥力太弱了,恰如我大明忠臣史可法何騰蛟等人在戰場上的表現,要我說呀,你們真是一脈相承,怎麼能忍心不承認南明呢?
ps2:這兩天光顧撕逼了,現在撕逼烈度有所下降,我再補點乾貨~
《明史·左懋第傳》:
十六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進兵科都給事中,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諸府。時大清兵連破李自成,朝議遣使通好,而難其人。懋第母陳歿於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請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與左都督陳弘范、太僕少卿馬紹愉偕,而令懋第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諸軍。馬紹愉者,故兵部郎官也,嘗為陳新甲通款事至義州而還。新甲既誅,紹愉以督戰致衄,為懋第劾罷。及是紹愉已起官郎中,乃進為少卿,副懋第。懋第言:「臣此行致祭先帝後梓宮,訪東宮二王蹤跡。臣既充使臣,勢不能兼理封疆。且紹愉臣所劾罷,不當復與臣共事。必用臣經理,則乞命弘范同紹愉出使,而假臣一旅,偕山東撫臣收拾山東以待,不敢復言北行。如用臣與弘范北行,則去臣經理,但銜命而往,而罷紹愉勿遣。」閣部議止紹愉,改命原任薊督王永吉。王令仍遵前諭。
懋第瀕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請以辭闕之身,效一言。願陛下以先帝仇恥為心,瞻高皇之弓劍,則思成祖列聖之陵寢何存;撫江上之殘黎,則念河北、山東之赤子誰恤。更望時時整頓士馬,必能渡河而戰,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畫江而安。」眾韙其言。王令齎白金十萬兩、幣帛數萬匹,以兵三千人護行。八月,舟渡淮。十月朔,次張家灣,本朝傳令止許百人從行。
懋第衰糹至入都門,至則館之鴻臚寺。請祭告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則陳太牢於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還出都。弘范乃請身赴江南招諸將劉澤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於是自滄州追還懋第,改館太醫院。順治二年六月,聞南京失守,慟哭。其從弟懋泰先為吏部員外郎,降賊,後歸本朝授官矣,來謁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閏月十二日,與從行兵部司務陳用極,游擊王一斌,都司張良佐、劉統、王廷佐俱以不降誅,而紹愉獲免。
將軍新朝之勛臣,舊朝(明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禎)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人民。將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憑藉大國(清),狐假虎威,外施復仇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帶土宇非復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顛覆,迎立南陽(福王)。何圖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伏誅。仆(永曆自稱)於此時,幾不欲生,猶睱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錯。
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亡,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仆於貴州,接仆於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哭誰歡,祗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於蠻服,亦自幸矣!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族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仆一人乎?抑對王錫爵之後,猶欲殲仆以邀功乎?
第思高皇帝(朱元璋)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於將軍,仆又何愁何怨於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黨其薄。奕而後,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喪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淺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霑雨露於聖朝,仆縱有億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
很多人連題目都沒看懂就來答什麼明朝強大,老朱小朱威猛之類。我實在看不過去了!人家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明代少數民族的侵擾不比宋代稍遜!!!歷史上皇帝被人抓去的一次在宋朝(徽欽二帝),還有一次就在明朝啊(土木堡之變)!明代設九邊,駐重兵,築長城,永樂甚至遷都到北京,終明一代始終沒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最終都亡在異族手裡。那些說威猛的可以回去面壁了!
題主的問題針對的是明朝統治者為什麼沒有向宋朝一樣和少數民族進行談判,簽訂屈辱合約?(所謂納供之類,只是合約內容而已)
順便說一下,樓主的這個問題如果要深究,可以寫一篇歷史系論文了。我等
歷史愛好者,只能儘力這個大意。樓主真感興趣,我可以推薦幾本有關的著作。
先佔樓,雖然在知乎答題每次都跟掉層皮似的,但是既然答了我還是要儘力而為,今晚回去翻書繼續。
-------------------------------------------------我是分割線---------------------------------------------------------------------
明天一早趕飛機,今天先寫一點是一點。沒時間引資料,如無特殊說明,均出自《宋史》,《元史》,《遼史》,《金史》,《夏史》,《明史鎬》和《明實錄》。
解釋一:侵擾類似,但強弱之勢有別。宋的對手大多比它強,而明的對手大多比它弱。
先來看宋,北宋的對手主要是遼,夏,金。金滅北宋,無論對金還是代之的元,南宋都根本無力抗衡。所以這裡就不討論了。
遼的前身契丹,於後梁貞明二年建國,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及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改國號為「大遼」時,其統治地區已經西達甘肅新疆,東至黑龍江,北抵烏孤山,南下安徽河南,幾乎有獨霸之勢。雖然後來因抄掠太過激起諸鎮反抗,加上民風不服,退出中原地區。但其的確是當時第一強國,遠比後起的趙宋要強大。它的主要問題是內部爭權的鬥爭不斷,加上其控制的藩國不斷試圖掙脫其統治,使它無法專註對宋的攻略。
宋與遼的合約源於宋自正統四年開始企圖奪回燕雲十六州而對遼發動的攻勢,其時遼景宗耶律賢新喪,幼主耶律隆緒繼位,年12歲,以蕭太后秉政。雖然宋軍佔據了部分河北地區,但是隨後連戰連敗,遼太后親帶幼帝反攻,但是因為宋將堅守,並射死遼大將蕭韃凜,於是雙方始有和意。
宋遼合約被稱為「檀淵之盟」,宋帝稱遼太后為叔母,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個數字並不算大,考慮到宋還奪回了一些地方,其實並不吃虧。遼之所以同意,主要是考慮遼主年幼,擔心國中不穩。而宋也藉此注意力轉向西夏。之後雙方雖時有交戰,但基本維持了原有格局直至遼亡。
夏又稱西夏,党項拓跋氏在唐代就就已經是官居節度使,佔據寧夏甘肅一帶。五代十國期間,拓跋氏地處邊陲,不斷擴張,等到趙匡胤建立宋朝,其首領拓跋彝殷受封為夏王。後党項內亂,宋乘機削弱之,引起拓跋繼遷反叛。但是在宋寶元元年李元昊正式稱帝,改國號大夏之前,夏一直在契丹和宋之間左右搖擺,忽降忽叛。元昊立國後因得不到宋的承認,投靠契丹,與宋大肆開戰。一直打到宋慶曆四年,因國力衰竭,加上與遼關係惡化。雙方議和。
吃不消了,先到這裡,回來在繼續。制度上,集權體制發展的更為強大了,軍隊的動員、調度,常備軍的訓練水平都更好。
戰略上,明朝在北方沒有明顯的戰略短板。
對手上,無論北元還是後來的瓦剌,規模實力上都難以與遼金元相比。
心態上,明朝對蒙古的防範更強,不解釋了。
其實明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只有前兩帝最強硬,基本還是以休養生息為主。
宋朝的立國,晚於契丹,並不能成為宋朝的原因或借口。金的立國、蒙古的立國,還晚於契丹、宋朝。結果呢?
高句麗早就是半農耕半游牧帝國,卻仍然被攻滅了。 半農耕半游牧帝國不代表比之前的游牧民族更難打。實際之前的游牧民族也不是純粹游牧民族。
在古代,部落聯盟不能說明弱,「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部落保伍技皆銳兵」。
何況,五代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對抗,另一面還大破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
契丹多次內訌,但是宋朝無力利用。完顏阿骨打曾只有2500士兵(《金史》卷二 本紀第二:「諸路兵皆會於來流水,得二千五百人」。《金史》志第二十五:「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謝十……出河之戰兵始滿萬」),仍然很快打垮了遼。
而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軍竟然被殘遼打的慘敗。
實際上匈奴、突厥沒有建立遼那樣的國家,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中原王朝的因素。匈奴衛律想築城,但是有人勸阻,擔心守不住被漢朝攻陷獲取補給,結果放棄了。(「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遺漢糧也,衛律於是止」。)隋末突厥強盛,曾經佔過城,但是後來突厥汗國被唐朝攻滅了。唐玄宗時,後突厥毗伽可汗(默棘連)「欲修築城壁」,但是被大臣暾欲谷勸阻了,擔心修築城壁之後被唐軍打敗一次就被吞併,「若築城而居,改變舊俗,一朝失利,必將為唐所並」。
宋代的金、蒙古都曾是部落,但是分別打垮了讓宋朝無可奈何的遼、金。難道把宋換到遼、金的位置上,就能阻止金、蒙古?占著幽雲這中原的一部分、不稱臣於宋還讓宋朝長期無可奈何送歲幣的遼,都壓制不了部落的金崛起,反而被金迅速攻滅。宋也被金打的丟了中原。換了宋,也仍然壓制不了部落的金崛起。
打的宋朝丟了中原的金,都壓制不了部落的蒙古崛起,最終被蒙古攻滅。金被蒙古打的屢次慘敗的時候,宋都沒能出兵收復中原。把宋換到金的位置上,也無法阻止部落的蒙古崛起。
================================================================
即使鄧廣銘也說,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其素質均很差,作戰能力均很低,一遇大敵便致潰敗……
(見《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240-241頁)
宋朝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沒有幽雲地區、沒有產馬地等等(實際宋朝有產馬地。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正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的時候,地盤、實力遠不如宋朝接手的後周。劉邦起兵時才多小的地?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
而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產馬地、幽雲等戰略要地。為什麼宋自己占不了還有臉要求繼承?
河湟、河西這地方曾經是胡人的地盤,漢朝照樣擴展佔據了。五胡亂華在從河北、中原到河湟、河西等地留下大量胡人,唐朝仍然在隋末大亂的情況下擴張佔據了這些地方。
唐初擴張佔據了河套,武周時期後突厥擴張佔據了河套,但是不久之後,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重新佔據了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區,並長期控制。唐末並沒有失去河套。
西域是在宋朝時期開始伊斯蘭化的,喀喇汗王朝等伊斯蘭勢力向西域傳教。西北地區伊斯蘭化的開始則更晚。而西域完成伊斯蘭化的時間也要晚的多。
宋朝自己的造成的鍋,只能自己背,別想推卸責任給其他朝代。
即使鄧廣銘也說,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其素質均很差,作戰能力均很低,一遇大敵便致潰敗……
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以宋朝的表現,既是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的爛攤子,漢朝、唐朝怎麼不怨秦朝、隋朝? 劉邦、李淵起兵時,地盤很小,哪有什麼幽雲等戰略要地?
劉邦、李淵當年起兵的時候,兵少、地盤小,有眾多內外敵人。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例如《通典》載杜正倫奏,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還有多個敵對的割據勢力(例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為敵)。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才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才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而宋朝疆域較小、國防形勢較差,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漢唐的產馬地是他們自己擴張佔據的,不是靠繼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重要通道,既有馬種又有馬場,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宋朝初期,党項並沒有真正坐大。宋朝曾控制過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但是宋朝自己丟了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仍然有馬種與馬場。說馬匹的問題,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馬政的搞的多麼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而朱元璋馬匹還不到6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宋朝這表現,應該從宋朝自身找原因。
五代前期,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對抗,另一面還大破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主力(雖李存勖不是漢人但李存勖早已融入中華),王晏球打的契丹慘敗,「中國之威幾振」。而党項真正坐大是在宋代,党項在五代連靈州都拿不下,如果不是宋朝處理党項李繼捧李繼遷時出了錯誤,以及多次犯嚴重錯誤,党項(西夏)根本無法真正坐大。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
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但是這是宋朝的借口么?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也沒有幽雲地區。後周留給宋朝的實力還比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強。宋朝接手了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眾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而外敵契丹則內部多個勢力內訌、昏庸的「睡王」在位。在前人留下的這麼有利於基本統一的局勢下,宋還用了快20年第二帝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自己沒能占幽雲,正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
唐朝末期,吐蕃崩潰,唐末、五代,喇嘛教已經開始在吐蕃傳播,到了宋代,吐蕃已經成了眾多分裂的部族,難以對任何中原王朝造成威脅。
================================================================
吐蕃王國、回鶻汗國、南詔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
唐朝後期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九世紀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占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不久之後,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入貢於唐朝;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貴族;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還數次擊敗奚、契丹(後世的契丹實際包括奚與契丹)。 甚至劉仁恭在唐朝滅亡之前也曾令契丹獻馬乞盟。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李載義……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張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濟……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後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 「張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獲雜畜不貲。」
《資治通鑒》:「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其妻兄述律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五代前期,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對抗,另一面還大破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又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等方面遠朝李存勖,但是戰績……
================================================================
某些人說朱元璋發家之地就有元朝建立在淮河流域的重要馬場,請這些人分清元朝前期、中期與末期,請這些人拿出元朝末期淮河流寓的馬場還存在的證據,請這些人拿出證據證明朱元璋從這些馬場里得到了幾匹馬。
元朝中期、末期,出現很多農田佔馬場的情況。
《元史·順帝紀》載:"台臣言:"系官牧馬草地,俱為權豪所佔。今後除規運總管府見種外,余盡取勘,令大司農召募耕墾,歲收租課以資國用"。從之"。
《元史》載:大德七年(1303年)正月,"益都諸處牧馬之地為民所墾者,畝輸租一斗太重,減為四升"(《元史》卷21《成宗紀》四)。
================================================================
朱元璋起兵時的條件很差,附近的元朝馬場早就荒廢了,朱元璋在南方時馬匹極少,還要自己發展養馬業。 即使到了後來朱元璋驅逐蒙元、出兵漠北取得捕魚兒海大捷之後,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
(根據《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出兵漠北取得捕魚兒海大捷之後,才有這些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了,比朱元璋統一全國並且捕魚兒海大捷後的45080匹馬多數倍,比朱元璋在南方時的馬多的更多,但是仍然沒能占幽雲。
================================================================
宋朝擴不力,擴張不出較大的疆域,自己把馬政搞的一塌糊塗,怨誰?還是怨宋朝自己。
靈武這產馬地,宋朝控制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甘肅天水甘肅隴西甘肅會寧甘肅皋蘭甘肅固原陝西鳳翔陝西邠縣甘肅涇川甘肅慶陽這些傳統的西北養馬地,北宋都統治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些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此唐樓煩監地。跡此推之,則樓煩、元池、天池三監舊地,尚冀可得。臣往年出使,嘗行威勝以東及遼州、平定軍,其地率多閑曠。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
中國古代歷代專制王朝為了維繫統治,防止人民反抗,往往採取對民間持有兵器進行收繳和管制。這種做法從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開始,直到清朝,綿延2000多年而不斷絕。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
而網上流傳所謂宋代不禁民間兵刃,亦屬謬論。 例如北宋開寶五年(970年)公布之禁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並且這一禁令在淳化二年(991年)、景佑二年(1035年)、慶曆八年(1048年)、嘉佑七年(1062年)等不斷被重申。
所謂宋代之弓箭社,實際上乃是邊境地區的民兵組織,而非普通民眾,而且宋律規定,弓箭社訓練所用武器在訓練結束之後「悉送於官」,根本不會讓民間長期持有。
此外,宋代不但對兵器進行管制,甚至連民間對於兵書的學習和研究亦加以禁止。例如,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下詔:「天文兵法,私習有刑,著在律文,用妨奸偽」。
================================================================
《宋史》卷六 本紀第六:(咸平五年)五月……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獎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二:(真宗咸平五年五月……)代州言進士李光輔善擊劍,令詣闕。上曰:「若奨用此,民間悉好劍矣。」賜食遣之。
(代州不是別的地方,就是雁門關的所在地。邊關的人習個武不很正常嗎?結果中了進士卻不用人家。真宗寧可邊關老百姓都是任游牧民族宰割的柔弱書生,也不願意出現一個尚武的進士。寧可養著幾千萬溫順的綿羊給遼國送歲幣,也不願意讓綿羊們「好劍」。)
================================================================
宋朝進貢遠不是最優的選擇。(另外,宋朝對遼不是進貢。因為宋朝是在不稱臣於遼的情況下送財物給遼,所以這不是進貢給遼。)
宋朝是在遼戰爭幽雲地區的情況下長期每年送給遼大量財物,宋朝是在金占著中原的情況下長期每年送給金大量財物。宋朝這送財物並不比戰爭划算。因為幽雲、中原的產出被遼、金獲得,而且遼、金也對邊境貿易徵稅,遼、金也從邊境貿易獲利,宋朝還要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送給遼、金。而且宋朝對對外的互市和貿易並不掌握定價權。宋朝不僅損失了幽雲、中原的產出(遠多於宋對邊境貿易的徵稅收入),而且還失去了宋朝本該擁有的一部分邊境貿易稅收。
弘治年間,明人丘浚曾就宋明兩朝的財政結構和收支及儲積方面作過比較,指出:「竊惟我朝疆宇比宋為廣,而百年以來無甚鉅費,凡宋所謂郊賚歲幣祠祿皆無之,其最費者宗祿養兵蔭子耳,然蔭子止於武職,文臣無幾焉。臣考諸司職掌,洪武中人民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墾田八百四十九萬六千五百二十三頃,稅糧二千九百四十四萬石,戶口之數較之宋雖略相當,而今日墾田則過之遠矣,所入既多,而所費比之又少,是宜國家儲積數倍於宋焉,……況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足國用議》,載《明經世文編》卷72)」。也說明明代比宋代財政收入多,支出又少,故儲積宏厚,非宋可比的。
根據黃啟臣教授的研究,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 年)年產生鐵7,241,000 斤,南宋初年(約1127—1162 年)年產生鐵2,162,144 斤,明洪武初年(約1368 年)年產生鐵18,476,026 斤。洪武初年的產量「相當於北宋的2.8 倍,相當南宋初年的8.1 倍。」永樂初年(十五世紀初),官營鐵冶的生鐵產量是9237 噸,宣德九年(1434年)民營鐵冶的生鐵產量就達到13831 噸,嘉靖以後更達到45000 噸。可見鐵的產量,明代比宋代增長了八倍。
明代白銀大量湧入,因而實現了白銀的貨幣化,突破了唐宋經濟發展的瓶頸。明代出現了全國性市場、大商幫和錢莊,這是商品流通和資本積累超越前代的反映。
在商業規模、商人數量、商人地位等方面,宋朝大大不如明代尤其是晚明。(萬明《晚明社會變遷》p.90)
明代中國拓展了海外貿易的範圍,這方面相比起宋代也是進步。「中國絲綢不僅泛監美洲市場,奪取了西班牙絲綢在美洲的絲路,甚至繞過大半個地球,遠銷到西班牙本土,在那裡直接破壞西班牙的絲綢生產。」(樊樹志《晚明史》p.53)
宋朝對廣大百姓的壓榨很嚴重,遠沒有做到藏富於民。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而且,宋代官府不但承繼了以往各朝的苛捐雜稅,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斂民新法。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宋朝的沉重稅負是宋朝出現廣泛的殺嬰現象、出現殺嬰習俗的原因之一。「不舉子」即生子不育現象,古代社會一般發生在極少數極端貧困的家庭之中,或發生在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的民不聊生時期。但是在宋朝,即使是沒有災害與戰爭動亂的階段,宋朝仍然出現廣泛的「不舉子」即生子不育現象(殺嬰現象),並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殺嬰習俗。
宋朝更不是最自由的朝代,宋朝文字獄已經較多。諸如奏邸之獄、烏台詩案、同文館之獄、車蓋亭詩案、胡銓奏疏案、李光《小史》案、《江湖集》案等等。另外,宋高宗一朝,據趙翼《廿二史札記》卷25《秦檜文字之禍》考述,不下20起。宋代禁書、焚書的事件不時發生,私史往往是禁毀的主要對象。
「李光家亦舉光所藏書萬卷焚之」。再如嘉泰二年(1202)二月,禁行私史。李燾《續通鑒長編》、王稱《東都事略》等書特許「存留」,但「不許刊行。其餘悉皆禁絕,違者坐之。」因文得禍者往往貶往遠惡州軍,並株連甚廣。如紹興二十年(1150),原參知政事李光因「妄著私史,譏謗朝廷」罪,遠貶昌化軍(治今海南儋州),「前從官及朝士連坐者八人」。「其弟寬亦被羅織,除名勒停。長子孟傳、中子孟醇皆侍行,死貶所。仲子孟堅以私史事,對獄掠治百餘日,除名編管。」其季子孟津「亦抵罪。田園、居第悉皆籍沒,一家殘破矣。」因文得禍者還有被處死或逼死的。如紹興年間,「進義副尉劉允中坐指斥謗訕,棄市。」原宰相趙鼎遠貶吉陽軍(治今海南三亞),他對其兒子說:「(秦)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於是「不食而死」。
紹興十四年(1144),「太學生張伯麟嘗題壁曰:『夫差!而忘越之殺而父乎?』杖脊刺配吉陽軍。」張伯麟觸痛了宋高宗內心深處的瘡疤,慘遭嚴懲。宋代文字獄的罪名大致均為「謗上」。元豐二年(1078),烏台詩案,蘇軾的罪名便是:「凡上所施為,皆作詩詆訾,無所不至。」慶元年間的所謂「偽學之禁」,以專制手段禁止一種學說和學派,並迫害學者,更是典型的文化專制。
由於宋代文禍較多,蘇軾在熙寧年間前往杭州時,其表兄文同告誡他:「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蓋深恐其賈禍也。」蘇軾後來仍不免「烏台之勘、赤壁之貶」。難怪宋代有這樣的俚語:「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
宵禁令(宵禁制)與市坊制在唐朝後期已經開始被打破。還開始出現夜市。唐代中期,隨著農業、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商業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單靠白天的市場交換商品顯然已不能適應,於是夜市正式出現。當時文人的詩作里出現過「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宋初老百姓想收復幽雲,南宋初的老百姓也想收復中原,但是宋朝沒能做到。
而且問題並不是用給外敵錢財能解決的。問題仍然在。幽雲仍然被外敵占著。遼對宋的威脅仍在。而且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還被外敵金人殺掠了江南的部分地區。
不知道這「進貢的錢財,通過互市和貿易,能迅速的掙回來,並且獲得的利益要多得多」的這謠言是怎麼傳起來的。還有人信? 實際宋朝互市和貿易掙回來遠不足以彌補宋朝失去的。
幽雲地區是中原的一部分,中原是漢人核心疆域中原與南方的一部分。幽雲地區漢人眾多、經濟產出豐富。中原更是經濟產出豐富。而宋朝在遼占著幽雲地區、金占著中原的情況下,還長期每年給遼、金送大量財物。
宋朝對互市和貿易徵稅收入,遠少於幽雲地區的經濟產出,更遠少於中原地區的經濟產出。 宋朝對對外的互市和貿易並不掌握定價權。而且遼、金也對邊境貿易徵稅,遼、金也從邊境貿易獲利,宋朝還要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送給遼、金。宋朝不僅損失了幽雲、中原的產出(遠多於宋對邊境貿易的徵稅收入),而且還失去了宋朝本該擁有的一部分邊境貿易稅收。
而且宋朝失去幽雲、中原的大量經濟產出之後,長期送歲幣給外敵之後,仍然解決不了問題,仍然要養著龐大的軍隊,還頻繁調防,消耗巨大。結果經費消耗並不比戰爭少。
說道「先軍政策」,宋朝這養兵消耗掉收入十分之八到六分之五的,還好意思嘲笑別人是「先軍政策」?反而是宋朝才是「先軍政策」。陳襄的《論冗兵札子》說:「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財用大數都約緡錢六千餘萬,養兵之費約五千萬,乃是六分之財,兵占其五。」
《朱子語類》卷一一〇《論兵篇》說:「本朝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中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趙匡胤這軍官還算貴族?趙匡胤篡取強大的、幾乎統一中原的後周。而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很小,之後漢唐明擊敗眾多敵人才擴張佔據龐大的疆域。李淵李世民雖是貴族,但起兵時也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割據強敵,才擴張統一,李世民又擊敗突厥、薛延陀、西域諸國等等、並擴張佔據漠南漠北西域等地,才擴張出龐大的疆域。實際漢、唐、明都是從很小的地盤開始打天下。
哪來的貴族政權大多採取戰爭以外的辦法對待周邊其他國家的襲擾?某些人的錯的也太荒謬了。按某些人說的,漢朝是草根立國,怎麼還用他所謂的貴族立國所用的和親呢?
何況,雖然漢初和親是在漢朝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和親,但是漢武帝以及之後的和親,是漢朝佔優勢的情況下和親。而唐朝的大部分和親,是唐朝打贏了、處於優勢的情況下和親(唐朝和親吐蕃的時候,類似吐蕃和親小勃律、蒙古和親吐蕃,都是處於優勢的一方嫁出公主),唐朝其餘和親則是雙方實力差不多時和親、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鶻可汗為妻(可敦,可汗之妻),回鶻公主為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之妃)。實際並不是用和親解決其他國家的襲擾,而是靠實力保持了和平之後,才和親,是一種羈縻方式。
某些人提到一個朝代的行為和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出生(基因)的關係。然而,漢代和明代並不是一類。唐和宋也不是一類。唐朝攻滅了東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西突厥汗國、高句麗、百濟、後突厥汗國等等。唐朝雖然有一些對外失敗,但是有更多大勝。即使在唐朝後期,唐朝對吐蕃、回鶻、南詔、契丹、奚有失敗,但是之後 唐朝仍然多次大勝吐蕃、回鶻、南詔、契丹、奚,多次重創這些外敵。唐朝後期不僅控制著中原與南方,還通過三受降城體系控制著河套與部分漠南。最終唐朝亡於內訌,沒有把中原與南方丟給外敵。
唐朝對周邊國家的態度與宋朝很不一樣。
漢朝、唐朝後期都是有對外失敗但是隨後漢朝、唐朝又取得更多對外大勝。
說朱元璋的後裔沒守住江山?難道宋朝守住了?
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而收復不了。明朝160年的時候可沒這麼差。
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中原而不能收復,皇帝后妃公主宗室女眷宮廷女子超過6000人被外敵金人俘獲擄走,民間被害者更是不計其數,被金人奪走中原的地盤與百姓,金人還一度殺掠江南部分地區……面對靖康之恥這奇恥大辱,宋朝仍稱臣納貢於金。 而且,後來宋朝沒能報仇。蒙古打垮了金,擄走了金人皇族宗室,而宋朝只得了金末代皇帝的屍體,與靖康之恥比,完全不足以報仇,而且連中原都沒能收復。
之後,蒙元滅宋,宋朝稱侄納貢、稱侄孫、稱臣納貢以求和,蒙元仍然滅了宋朝。宋朝連南方也丟了。
宋朝被滅,是華夏首次完全亡於外敵。宋朝被外敵打的連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都丟了。
================================================================
即使宋史泰斗鄧廣銘、 王曾瑜也承認宋朝對外軍事弱、對外弱 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240-241頁指出: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素質均差,作戰能力很低……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656頁指出,宋朝對外軍事能力弱是由宋朝一系列「守內虛外」的政策造成的。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還指出,宋軍招剌太濫、揀選不實、訓練很差、軍法廢弛、軍政腐敗、軍紀敗壞、官員對軍士役使和刻剝、軍隊營利性經營、輕視騎兵建設、以文制武、兵權分散、將從中御,這些是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可見,宋朝的弱,宋軍的問題,都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宋明兩朝氣勢就不一樣,宋得國,靠的是黃袍加身。明,呢,那是大浪淘沙,打掉了無數競爭對手,打殘了蒙古鐵騎。你想想,大宋開過幾許名將?大明呢?徐達,常遇春,藍玉……一大堆。名將英雄多,會產生什麼效果?那就是這個國家有抗爭的精神。我們以前打敗了你,現在,作為英烈後代,我們照樣可以扁你。大漢為何敢雖遠必誅,匈奴都被打跑了,武功昭昭,養出了氣勢。相比大宋,贏過幾把對外戰鬥?所以,且不論異族勢力大小,但凡中原朝廷有氣勢,要抗爭,哪怕忍辱負重几几年,如唐太宗突厥之恥,照樣把對面打趴下。這主要還是看王朝的氣勢在不在。
打得過,幹嗎要談。
朱家的江山,是老朱家兩父子刀尖上打下來的,豈能說讓就讓。這就是當時的一個心態。
心態不一樣,很多事情也不一樣。
歷朝皇帝中,像永樂帝那樣有事沒事吃飽了撐的就去北方打蒙古人,還真沒幾個。反觀宋朝,趙匡胤死的早,繼任者又沒個大用,後代里一堆沒出息的。老朱家的意見基本相同——打!打!打!
土木堡之變,明朝也不是沒想過談,可是對方來勢洶洶,反到把大明朝逼出了脾氣。京城之戰,影響甚遠。
後來明朝在北方建立的防禦體系,跟一馬平川的宋朝完全是兩個檔次,立國情況不一樣。明朝,有李成梁,有戚繼光,孫承宗,熊廷弼等人勞心勞力構建防禦體系,後來亡國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作死。而宋朝,雖有名臣良將而不敢用。
扯遠了。
簡單的說,用這兩句話概括:
「不能退!身後就是整個大明朝!」
「不能進!前面整個遼/金/蒙古!」
分割線——————————————
評論區吵起來了,關了。
明朝所受的,根本不能和宋朝相提並論啊。大明本身就是推翻蒙元起家,能再交保護費?宋朝是漢族內部統一的。。。。其實也沒統一,幽雲十六州。。。。加上明朝的鐵血脾氣
明朝的官場和整個政府已經喪失了彈性,非此即彼。對外主合派就是漢奸就是賣國賊,主戰派就是民族英雄就是偉光正。對內只要政見不同就各種打壓你死我活。 這樣一來誰也不敢出來和談。一個缺乏彈性的的官場其結局是災難性的是毀滅性的。相比漢唐時代,明就是個悲劇。
高粱地里逞英豪,駑御驢車膽識傲。 百家龍椅今到我,大義滅親用毒高。 本是卞京紈絝童,奈何神州刀槍崇。
舉族業火中原耀,助兄腳踢寡婦腰。
晉陽城下神威力,山西強拆第一刀。
盡瘁不忘留良子,生得百千好天人。
作古百年政轉商,浣衣為國勤北狼。
有這麼個好祖先 他嗎的來幾百個忠臣良將又有屁用。恕我直言趙老二這一支系真是爛到家了,各種農民起義歷史最高峰。明朝再爛也比他強百倍。無河西,無北京天天在河南欺負老百姓,算哪門子大一統王朝?
黑我大明縮錦州大同山海關? 他趙家人這輩子都沒喝過遼河水,吃過張家口的風沙!堂堂九州帝皇 管別人叫長輩? 好意思吹!首先來講,兩朝的國情是不同的。宋朝的出現在一定意義上標識著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面有所緩和,百姓有安居之所,所以擁護趙家領導,但如果換成李,王,等等,也不會有什麼變化,無非是換個領導。都是漢人,自己家人好說話。但明不同,明朱是靠實打實的起義,一寸山一厘土從蒙古人手中收回的。從上自下,都相信自己的軍事能力。相比之下趙就有點抖機靈的嫌疑,逛知乎的必然都是有點歷史底蘊的,也明白當時元人的種族觀念不亞於古印度的等級制度。漢人備受壓迫,迫切的需要一個能領導大家翻身的人,張士誠不思進取,陳友諒狂妄自大,朱元璋穩打穩紮,一群當時中國最窮的老百姓湊到一起乾的事業,你說不靠打,還能靠什麼?明太祖五十多還自己拿著砍刀在莫北大吼大叫。他兒子就更不用說了,跟老子有過之無不及,沙莫里找著打,把當時蒙古打成幾部分不說,還收編了一部分,你想蒙古人自古以武力論尊卑,他肯跟著朱棣干,可以想像當時明軍的戰鬥力如日中天。就是明朝到末期也把當時同年代的日本戰國名將打的落花流水。當然日本人太能造神了大家懂的。而宋則志不在此,宋朝主要發展的其實是經濟。趙家本來世代官宦當然深知經濟強國的策略,舉個例子,當時明明打贏了西夏為什麼還要講和賠錢?收益有三。一是西夏稱臣,給周邊蠻子丟個信號彈。二是,西夏貧瘠,拿錢之後怎麼花?來宋朝花,促進的是宋朝的產業啊同志。三是西夏人多少有點文化,為吸收漢文化做基礎,便於同化。這是一步大棋。最後苦於當時只知道搶的蒙古人,不買這套,只顧眼前搶的爽,根本不懂經濟啊?秀才遇到兵怎麼辦?天意。再著宋君主的確都被騷擾怕了,他們也想清靜,他們也是平凡人,不想晚上剛翻完牌子,你跑過來說哪裡開火了讓他寫文章鼓舞士氣。君弱則臣崛,君強則臣匿。所以你能看到宋朝遍地都是名垂千古的名臣,而明朝雖有,有大眾普識度的寥寥無幾。。
吃飯的時候碼的,聊個大概,過百贊再與諸位深度討論。學無止盡,望諸君指教
大明的脾氣是有原因的,蒙古人的民族壓迫給漢人的心理造成了永久的傷害,明初一再掃北,土木堡皇帝被俘沒關係,換個皇帝接著打,因為這是民族戰爭,你無路可退。
宋朝就不一樣,遼基本漢化了,交錢就可以永久和平,金根本無力對北方有效統治,自然無力滅亡南宋,訛詐點財貨就可以了。
為什麼漢朝可以和平,宋朝只給錢,因為匈奴的yanzhi是可以對政策造成影響的,而後來的少數。民族政權就成熟多了,嫁過去只能當洩慾工具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有哪些可觀夕陽墜海的地方?
※中國電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電影應該做哪些準備?
※既然「喂」本來讀去聲,為什麼在接電話的時候有人會發成陽平呢?
※如果人生沒有意義,又是什麼支撐人類繼續充實地活著?
※如何看待大衣哥朱之文傾力為村做好事,而村民說「要想叫俺說他好,就為每人買輛轎車、一人給一萬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