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區是如何沙漠化的?

兩河流域,新月沃地 滋潤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就是因為那時候氣候合適動植物花樣繁多。但是現在說起中東,說起埃及,說起伊朗,阿拉伯,給人的印象都是一片沙漠和荒地。是什麼造成這樣的變化,這個變化在歷史中會給人怎麼樣的誤解?比方說《天方夜譚》的背景或許都是鬱鬱蔥蔥的田地,但以現在人對中東中亞的印象,那些都是發生在沙漠里的故事?


謝謝邀請。題主的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氣候變化

題主提到的這些古老文明涉及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以來,所以這就和學術中研究的「African Humid Period」 或者「the early Holocene humid optimum」 時期。關於這些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多了,各種科學文獻及科學新聞報道也是不勝枚舉。請自行google。下面我主要展示2006年《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是對150個考古發掘進行了放射性定年,並恢復出了古氣候帶的時間演化序列。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該區域在公元前8500年從以前的極度乾旱轉入潮濕-濕潤,從公元前5300年又轉入乾旱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激發因素就是非洲季風降雨的進退。

下面主要說一下這篇文章的結論:(圖片來自原文,文字是我簡單翻譯的)
《Climate-Controlled Holocene Occupation in the Sahara: Motor of Africa"s Evolution》By Rudolph Kuper, Stefan Kr?pelin

Science11 Aug 2006 : 803-807

文章的鏈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13/5788/803
DOI: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30989

文章研究的區域主要是紅海以西的北非地區,作者對考古挖掘進行了放射性定年得出下面的結果:

上圖就是公元前9000年以來人類居住地隨時間的變化,圖中的橫坐標從左向右時間變新,左邊第一列是居住地的地名按照從北向南的空間順序排布,圖中的牛羊等代表的是和人類緊密相關的牲畜。從左向右很明顯可以觀察到人類的居住地逐漸南遷,這說明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逐漸向南收縮

作者根據一些科學指標恢復出的古氣候及人類的活動圖如下:(綠色的深淺代表了年均降水的多少,綠色越深降水越多,紅色點代表人類居住的地點)

A、公元前21000–公元前8500年,尼羅河流域之外的撒哈拉沙漠,甚至比現今向南延伸約400公里的範圍內都是不宜人居住的地方。

B、在約公元前8500年季風降雨突然出現,超級乾旱的沙漠被稀樹草原型的環境替代,很快就有了史前人類居住。在早全新世濕適期(the
early Holocene humid optimum),撒哈拉南部及尼羅河流域,由於太過潮濕並不適宜人居。

C、在公元前7000年之後,在整個東撒哈拉地區人類就建立了比較好的居住環境,畜牧業得到了發展。

D、在公元前5300年,季風降雨的退出導致了埃及撒哈拉的乾旱。史前人類被迫進入尼羅河流域或者其他生態島,或進入降雨和地表水相對充沛的蘇丹撒哈拉地區。埃及徹底進入全沙漠的時間在公元前3500年,這與尼羅河流域法老文明的開始時間一致。

E、在公元前3500-公元前1500年,人類在尼羅河流域和綠洲之外的活動主要限制在了沙漠口岸、前哨或者那些臨時有近地表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F、氣候控制下的東撒哈拉乾旱程度至今達到極致,人口主要都居住在了尼羅河流域、綠洲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題主可能要問,那是什麼原因導致非洲季風的進入與退出的?這個問題估計沒有人可以回答得了。地質上的問題由於其不可驗證性,基本上都是存在著爭議,沒有人能搞得清楚,這個也不例外。對於非洲的這段濕潤期,有一種認識是:地球軌道尺度上的變化(可以搜一下米蘭科維奇旋迴)導致了北非日照的加強,使得夏季北非陸地與海洋形成了較強的氣壓差,產生了明顯的海陸風,也就是季風作用加強,海洋的水汽進入北非大陸,形成了濕潤的氣候。季風降雨的退出自然也可以用這種地球軌道尺度上的變化來解釋。很顯然上面的這些變化都是一種漸變的過程,也有研究者認為非洲濕潤及乾旱的變化是突變的,不能用上述的線性反饋機制來解釋,而要考慮植被反射率等等複雜的因素,這裡也就不再贅述了。感興趣可以參考下面的幾篇文獻。


Climate-Driven Ecosystem Succession in the Sahara: The Past 6000 Years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30989

Abrupt onset and termination of the African Humid Period:: rapid climate responses to gradual insolation forcing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379199000815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Atmosphere-Ocean Interaction on Climate During the Mid-Holocene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280.5371.1916

Response of the African Monsoon to Orbital Forcing and Ocean Feedbacks in the Middle Holocene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278.5337.440

重申一下:上述回答中的圖片來自原文:《Climate-Controlled Holocene Occupation in the Sahara: Motor of Africa"s Evolution》By Rudolph Kuper, Stefan Kr?pelin

Science11 Aug 2006 : 803-807

文章的鏈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13/5788/803
DOI: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30989


@Mustafa的答案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蒙古西征時破壞了阿拔斯王朝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大規模灌溉設施,長時間內未能修復,致使巴格達附近土壤開始鹽鹼化,失去耕作能力。

恩格斯著述中也提到過一種說法:巴比倫及其繼承者大規模砍伐新月沃地的原始森林,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據說近年來環境史學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兩河流域的古文明毀於過度開發。


謝邀。手機打字,沒有排版見諒。

~~~~~~~~~~~~~~~~~~~~~~~~~~

地形分布上來看,中東地區除開非洲部分,主要為西北地區的地中海及沿岸,西部阿拉伯高原,中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部伊朗高原,東南部波斯灣。(圖片出處見水印)

阿拉伯高原

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跨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約旦、敘利亞與伊拉克等國,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海拔為1200米。該高原在構造上為古老地台,西起紅海東側的山地,向東緩傾,與阿拉伯半島東部平原以及兩河流域相連;南界為亞丁灣北側的山地,北界為敘利亞的中央高地。其核心部分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內志高原。地形大致平坦,氣候乾旱,只西北部有極少數短小常年河流。著名沙漠如魯卜哈利沙漠的西半部,以及代赫納沙漠、大內夫得沙漠、敘利亞沙漠等,皆位於高原上。

阿拉伯高原在構造上是一個古老地塊。由於地殼斷裂,紅海及亞丁灣下沉,高原西部和西南部邊緣翹起,同時伴隨著火山和熔岩噴發,形成陡峭的斷崖高地。西南部高地稱希賈茲山脈,海拔2500米以上,最高峰哈杜爾舒愛卜峰高達3760米,是阿拉伯高原的最高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美索不達米亞絕大部分在西亞東北部。東起伊朗高原西緣,南抵波斯灣,西達敘利亞沙漠,北至亞美尼亞山區。地勢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從北向南傾斜,巴格達以北為上美索不達米亞也叫亞述,地勢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稱下美索不達米亞也叫巴比倫尼亞,地低多湖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南部匯合成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兩河流域的平原從西北伸向東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稱。古時這一地區農業發達,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縱橫,土地肥沃。

氣候資料

區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氣候,其餘屬亞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從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為不足100毫米。地處地中海與波斯灣之間,又是小亞細亞、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地區,是西亞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匯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原是波斯灣一部分。由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沖積而成。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地勢起伏,南部多沼澤。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氣候乾燥。產椰棗,大麥,玉米等。

總的來說,

一是沙烏地阿拉伯地處副熱帶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流下沉,降水少;

二是受東北信風的影響,但是東北信風來自內陸,非常乾燥。

所以題主所說以前的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時代,這些地方以前雖然不是山清水秀,也是土沃水足的,為什麼最近幾年感覺荒漠化很嚴重?

上面鋪墊了這麼多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接下來說為什麼會有中東地區荒漠化這麼嚴重。

氣候方面
第五次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和150多年來的全球溫度測量記錄顯示,1850年後平均氣溫最高的十年出現在近20年內,而2014年無疑是有史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

突尼西亞氣候學專家說,據預測,地中海沿岸國家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年平均氣溫將驟增,海灣地區年平均氣溫也將有所上升。
地中海地區和撒哈拉沙漠地區的降水量將驟減,其它阿拉伯地區降水量也將有所下降,這可能進一步加深該地區的水危機。而由於海平面上升,尼羅河低洼地區將遭遇被淹沒的威脅。同時,地下水遭海水入侵,鹽度升高,將不適宜灌溉和飲用。
中東地區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是溫室氣體的主要兇手。而近幾十年來頻繁的戰爭讓該地區的環境很難得到有效的治理也是一部分原因。上面的地形和氣候能夠看出,當該地區受到影響變壞後,很難像其他地區那樣進行自我恢復。所以導致該地區環境日益惡劣。
答主學過一點地質學的東西,地理方面只是感興趣,資料多為網上找的,所以難免有錯誤和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資料來源:
劉競 主編 《中東手冊》,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3頁。
http://r.m.baidu.com/y39cq46
http://r.m.baidu.com/r3jo51d
http://r.m.baidu.com/s328bjl


3科學求證:人地關係中的飲食禁忌與沙漠化與的對應關係 -從伊拉克中亞及中國西部地區的沙漠化說起 題記:一個足以改變人類的新發現,一個可以獲得諾貝爾貢獻獎的科學結論,一個改變中國和世界的人地關係新課題,一個註定引起爭論和無法迴避的事實 1、 眾所周知,今天的以色列人和古代的猶太人有直接的大部分的血緣文化傳承關係,他們的古代教派猶太教傳承到現在,後來演變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與之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和相似性。 根據聖經舊約的說法,上帝許給他們的聖地這塊地方,是流著奶和蜜的地方。但是幾千年過去了,這裡不見了奶和蜜,見到的是飄揚的仇恨,流動的沙丘。以色列因此發明出著名的沙漠農業。 2、兩河流域,古代曾經是最早孕育出農業的地方,這裡的氣候和土壤適宜於農業,成為古文明的中心地區,多個帝國和游牧部落沖入這裡駐紮下來,開闢了輝煌的農業文明,創造了古巴比倫古亞述古波斯古羅馬文化。但是如今的兩和流域伊拉克,除了地下的石油外,地表上是沙漠和半荒漠,是貧困的人民和一群群的山羊在沙漠中啃草。 3、中亞地區是歷史上多個民族崛起的地方,來自中國西部祁連山一帶的游牧民族在這裡建立了貴霜帝國,匈奴突厥契丹多個民族從這裡發跡壯大。但是現在這裡除了伊朗波斯人在半乾旱半沙化地區苦苦掙扎外,這裡的大多數人類都是依靠地下資源為生,地表上已經無法建立起持久的經濟基礎。 4、中國西部,漢朝時期是地肥草美的牧場,注意那時放牧的應該是綿羊。漢唐這裡都是天蒼蒼野茫茫的牧場,自然環境很好。但是唐朝以後,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所借的大食軍人,和商人開始逐漸移居西部。唐末以後西部竟然在也不能拱衛首都長安,從此後西安地區在中國變得無足輕重,西部地區乾旱頻仍,古代大水包圍的黃土高坡,著名的涇川洛川渭水,逐漸乾枯,森林密布野豬遍地的西北,竟然漸漸不能生存了。 5、為什麼?答案是,山羊 人地關係的任何變化,都是緩慢的,起先是不為人所知道的和感覺的。其次是局部的,小範圍的。但是當所有的人,在其分布的所有地區都同時採取同樣的行動的時候,人地關係的變化主動一方引起的變化,則是大規模的長久的可以感覺到的。 山羊也叫岩羊,它是何時被馴化和被人飼養的,已經說不清楚。但是它們的大規模被飼養,則與一種文化創造和流傳,有密切的關係。這就是有飲食禁忌的著名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有密切關係。猶太教的封閉性使得它只能在小圈子裡遺傳,而伊斯蘭教超民族性和世代遺傳特質,則在它誕生後的時代里,依靠阿拉伯帝國和蒙古擴張者的戰刀,有兩次巨大傳播期。這種文化創造帶來的飲食禁忌,使得羊,尤其是消滅地表所有植被的山羊,成了這種文化區域的人民的主食。 山羊比較不腥膻,但是山羊所在地區,植被很快被破壞,隨後持續破壞,基本不能復生,必須遷移到新地區,進行新的破壞。山羊以及以山羊為生與獻祭的主人們,步履所到的地區,地表植被死亡枯竭,乾旱隨之而來,惡性循環,直到他們找到新的地區,遷移出走為止。 6、為什麼不捨棄山羊?因為文化。 文化是廣義的人地關係的一部分。人們,因為只要吃牛羊肉,而牛不易養不易於得,羊成了最主流的食物。而羊中的山羊,因為繁殖力速度快,生存力強,能吃綿羊吃不了樹根,樹葉,樹皮,荊棘,一切植物的根,所過之處,無所不吃,易於牧養,肉食比較不腥膻,所以成了首選 。 7、 結論是明顯的,凡是堅定的實行飲食的宗教禁忌的地區,最後地表全部被破壞乾淨,乾旱成為他們的日常伴侶,資源枯竭後的他們,出走到新地區開始新的循環,成為唯一的出路。進一步的結論是,人地關係的飲食禁忌,宗教戒條,深刻的決定著環境變遷,穆斯林們的飲食禁忌,決定著他們的生存環境的破壞。在西亞中東北非中亞新疆和中國西部,乾旱和沙漠化,是各族的伊斯蘭教信奉者穆斯林們的伴隨物和創造物,是人地關係的模式之一。

摘自 http://wap.kdnet.net/?boardid=1id=9576320t=topic-show

以上,證明中東沙漠化大概與人類活動相關聯,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氣候的決定性作用,印度洋太小,掀不起季風氣候,植被吃完就吃完了,沒雨水啥都長不了╮(╯▽╰)╭ 另外,[中東]不屬於正式地理術語,還是少用的好


蟹妖


除去人為因素,中東地區的沙漠化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乾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00mm;溫差大,沙子的比熱容比較低,晝夜溫差大會進一步加速岩石風化成沙子;蒸發強,沙特的陽光輻射度是非常強,3400 hours每年,佔據了daylight hour的77%;地表徑流缺乏,阿拉伯半島的徑流主要集中在新月沃地。

阿拉伯沙漠覆蓋了大部分阿拉半島,屬於熱帶沙漠氣候,該氣候的成因主要是這3點因素造成的。
第一,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


副熱帶高壓是一動力高壓,它是由於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到副熱帶上空聚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低空氣壓增高而形成的,屬暖性高壓。水蒸氣預冷會凝結成為小水珠,進而形成降雨,當水蒸氣一直向溫度更高的地面流動時自然形成不了降雨。

第二,受乾燥信風的控制.
信風是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由於地球的自轉,風向發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成為東北信風;可以看出中東的東部主要是乾旱大陸和衣索比亞高原,所以阿拉伯半島的信風是乾燥信風,不能帶來降雨。

第三,受洋流的影響

寒流會減溫減濕,暖流會增溫增濕,阿拉伯半島西海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降溫降濕,加劇乾旱程度。


最主要就是伊斯蘭教的過度放牧和無節制生育,畜牧業對生態的破壞是最嚴重的。


晚中新世(距今1 000~530萬年前)末期古地中海乾涸(距今600~530萬年前),這在地史演變中是一件全球氣候變化對環境影響至大、至深、至今的標誌性事件。然而,至今鮮有人提及,尚未見到將其與地球荒漠形成,尤其是全球荒漠空間分布的格局,以及當今全球氣候變化發展聯繫起來全面研究的報道;也未見過與非洲人科動物出現之間關係的研究報道。以現代鹹海萎縮乾涸引起鹽塵暴,導致下風向土壤嚴重鹽漬化,形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災難"等事實與研究結果為出發點;結合對新近紀最末期以來乾旱半乾旱地區無外流封閉式海湖盆地地貌演變特性觀測研究,無外流封閉式深海(盆)-乾涸鹽漠盆地-現代多樣性荒漠盆地地貌景觀,以及深海鑽探/大洋鑽探和現代荒漠化等相關研究結果;採用實據和演繹推理方法,試圖在兩者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繫。研究證實,晚中新世末期古地中海區域乾涸事件與約2 000萬km2巨大鹽漠是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島大沙漠形成的基礎和直接原因;中中新世以來的外特提斯海乾涸及約2 000萬km2巨大的外特提斯海鹽漠盆地是西亞、中亞和部分東北亞與南北亞沙漠發育形成的原因和基礎;晚中新世大氣圈、生物圈裡充斥著鹽鹼粉塵是人科動物形成的最主要的環境誘因。


轉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89%80%E5%A4%9A%E7%91%AA%E8%88%87%E8%9B%BE%E6%91%A9%E6%8B%89

探索頻道的《聖經的秘密—所多瑪與蛾摩拉》里提到了一個說法,

在前3123年6月29日清晨4點30分左右,有一枚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在南歐阿爾卑斯山上空爆炸,造成碎屑進入大氣層,與空氣摩擦後,並在死海地區降下大量隕石火球,造成死海周邊城市的毀滅。並在古城尼尼微遺址東方600哩處,發現了一件古蘇美文化的星相泥盤,此泥盤在18世紀出土,目前收藏於大英博物館。上面寫滿了楔形文字。泥盤上記錄了製作當晚的星相,天文學家與工程師幾乎能辨識出各星座;但有一未知圖形及楔形文字困擾著他們。大英博物館召集了一組專家解讀出來,文字的譯文為「發光物體急速飛過」。其由雙魚座方向穿過飛馬座,再由天鷹座墜落於地平線。經由推算此小行星延著阿登軌道行進,為阿登型小行星,該族小型星繞日軌道為金星與地球間。

科學家利用火箭飛行軟體,計算當日地球自轉及該小行星運行軌道,計算出其並非直接撞上死海附近,而是撞擊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落在烏姆豪森的歐瑟拉希谷一處叫柯佛(K?fels,又譯科佛爾)的地方。但其並未直接撞擊地球,而是在山脈上方爆炸。其威力是核武的100倍,產生了砂石塵土混雜的蕈狀雲,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噴向數百哩的高空,瀰漫了整個地中海地區,估計這道煙柱有900公里高。

接著大體積碎石再從高空中落下,與大氣層摩擦,產生了大量隕石、火球,落在離爆炸地點1500哩外的死海地區,使死海地區在1秒鐘,地表溫度飆高到400攝氏度,被火球直接砸到的人瞬間燃燒死亡。

此次撞擊影響了全世界,大量煙塵覆蓋了整個大氣層,達數月之久。古氣候學家在南極洲、中國西藏、智利等冰層中找到撞擊證據。全世界在約5200年前,氣候遽變,許多地方短時間被冰封。原本富饒的中東化為沙漠。

同時這也可能是聖經里的所多瑪與蛾摩拉被毀滅的故事來源之一。


不吃豬肉
羊,尤其是山羊,攀爬能力超強,吃草刨根,吃樹扒皮樹就死了,生態環境惡化


謝邀...我其實也不會...我只得隨手百度了下

"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地區是世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域之一,從而發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壤本來甚為肥沃,不過由於過度的農業活動、人們不理會土地長期枯渴,更開發河段上流、採伐森林,上流土地從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氣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我想到一個稍大些的問題,如果沒有人類活動,這些地區沙漠化會減輕還是加重?


謝邀。。。被邀請真的很激動,但是我一個地質學本科畢業生,課堂內容和實習內容都沒涉及這部分,實在愛莫能助。。。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指原由植物覆蓋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現象。是水土流失的一種形式,相對乾旱的土地變得更加乾涸,[2]原因有許多,如氣候變化和人類過度開發等。

——維基百科

2002年圖

2012年圖


高票答案已經在自然環境因素上解釋了沙漠化的原因,應該是這種環境變化的趨勢幾千年來一直存在,當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加速了環境變化的速度。大河流域肥沃的土地誕生了璀璨的人類文明,人口的膨脹就會不斷消耗土地的肥力。當文明人將森林改造成田地,一旦由於戰爭等因素使人類活動遭到破壞,生態便無法繼續維持,但凡人類營建的城市,一旦廢棄,便不可避免的沙漠化。而後來者們又會尋找新的森林進行開荒耕作,持續不斷地將人類所到之處的環境進行改造。另一方面,環境變化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文明,中亞地區原先是富饒的湖泊草原文明,宗教繁榮,是一個類似印度文明的地方,而沙漠化後,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了多神教、拜物教或佛教,因為伊斯蘭文明是一種特別適應於環境惡劣地區的社會組織形式,從阿拉伯沙漠走到沙漠化的中亞,無論是生活的服飾、習慣等都與環境更加匹配。聽聞佛教當初在原印度北部曾立一大佛,中土人路過取經時見沙已沒膝,當地人云當佛像被沙子淹沒時,便是佛教的末世了。文化競爭的本質是環境的適應程度,而優秀的人種會自動向水草豐美處遷徙,內亞地區上層原本是雅利安人社群,藍眼金髮的人種,如今都已不在了,而北美廣袤的自然資源又成為了他們新的開拓地(比如川普是日耳曼人)。同樣的事在世界各地發生,西北華北沙漠化後中國的文明中心南移,持續深度沙漠化的中東的人口向歐洲流動,中非的阿拉伯部族武裝與本土黑人搶地盤,本質上都是環境退化的驅動。


土地沙漠化了,精神綠化了。


江蘇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
由於人類的無止境破壞,曾經富饒的阿拉伯半島成為了一片荒漠。
地理老師和我們講是季風因素
這讓我們怎麼相信政治書。


哦 怪不得西亞——兩萬年至三萬年不到的時候:有一段人類與文明 空窗期 !


瀉藥
但我學的是地質啊...就蹲地上鑿坑那種...
而且我大一...還是十分naive...


也瀉藥
也不會,我是學地質的,對氣候和地理不了解
慚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ypg 敘利亞人民保衛軍6月1日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河西戰役?
伊斯蘭因素會阻礙伊斯蘭國家現代化嗎?
土耳其在中東的立場?

TAG:氣象 | 中東 | 沙漠 | 兩河流域 | 古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