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綉春刀》中出現的兵器是否都有出處,若符合史實煩請詳述?
如題
PS:順便想請教汗青先生喜歡古代兵器及其歷史的話,除了市川定春的《武器事典》以外還有什麼靠譜的書@汗青
給你發一個我在電影《綉春刀》下面的影評,能幫到你吧。
大將征南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綉春刀》中出現的冷兵器
寫在前面:經過了幾天的發酵,本文居然被頂到了第一個位置。當然本文可能偏離了一些主題,但是我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看完這部片子之後,感慨一下本片的服裝道具精緻,導演用心做了時代背景的功課。 所以我就真對影片其中一點,也就是裡面的冷兵器寫了一個類似於評論的文章,畢竟冷兵器在這片子里的分量很重,而且又當片名,又有很多特寫。
我認為,影評是多元化的,你可以評價劇情、可以評價服裝和美術、可以評價表演、可以評價音樂,可以評價攝像鏡頭等等,可以全面的寫,也可以寫其中的一部分。就我本身掌握的知識,我只能寫這個。所以想看其他關於劇情和表演甚至影片好壞的知友,請移步下方,看別人的影評。
然後呢,本文存在一些錯誤,我不是專家,也不是知乎日報上說的考據狂,頂多算個愛好者,可能在兵器方面我比各位多看過那麼幾本書,多見過那麼點實物,但是照著專家的距離還是很有差距,這個不可避免,還有吐槽本文很多兵器的現代仿製品造型奇葩,不能作為論據。其實我是想告訴大家,這種兵器在古代是什麼樣子,現在做出來是什麼樣子,沒有作為論據的意思,不過這一點我不用多說,可能電影的導演美術指導更有發言權。
還有,本文的部分文字和圖片引用了一些《刀兵相見:近五百年中國戰場輕兵器》(彭鵬著)的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一搜這本書看看。本來想在結尾再標註的,但是還是寫在前面吧。
有知友指出我的日本刀長卷的圖不對,我也更換一下。還有作為題目的那句詩:也是聽評書定場詩就順手寫了出來,其實有倆字錯誤,我也改了一下,本來也看過這首詩,可是評書是影響比較深,沒仔細查證,就那麼寫了。
還有,哪位知友看到我其中有錯誤,可以在下面說,大家取長補短,互通有無。
====================================================================================================================下面是正文
電影《綉春刀》上映之後,我先去豆瓣看了一下評分:6.7,說實話一個國產古裝片能到這個分數也還湊合,《通天帝國》分數也不高,現在要是誰拍古裝片,簡直就是找死,上映之後肯定是考據狂一頓噴,什麼這個服裝不合理,那個道具不合理,或者是話不能這麼說,動作不能這麼做,等等。
我仔細看了下評論,原來是劉詩詩拉低了影片的分數,很多人電影都沒看,看到有劉詩詩主演,立刻給了一星,這不太合理。於是今天我特意去電影院看了這個片子,說實話從動作角度和表演角度我都給不出什麼專業意見,但是感覺很不錯,金士傑、周一圍的表現出乎意料的好,王千源李東學都是演文藝片和電視劇出身,動作做起來也看不出絲毫遲滯感,張震此前學過八極拳,並且將其帶到了這部片子中。就連演魏廷的朱丹,表現也很搶眼。
下面就說說正題:說一說電影中幾位主要演員的兵器吧。
說實話這部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裡面的冷兵器,太美、太帥、太漂亮了。而且影片中還不厭其煩的總是給兵器進行局部和全景特寫。說實話這幾年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很少有一部片子能把冷兵器做的如此符合時代背景,就連考據狂也說不出太多的毛病。
影片一開始,兩位巡街的差役從黑暗中走出,這時候一個特寫鏡頭給到了差役腰上所帶的腰刀。
找不到影片截圖,但是明顯看到那把刀是一把官制腰刀,綠鯊魚皮鞘,大約是鐵質刀裝(也有可能是銅質,當時光線暗,看不太清)。按理說這種級別的佩刀是不應該由巡街的差役佩戴,而是更高級別的武官所佩戴。但是由於是開場就給兵器一個特寫,太破爛的兵器估計壓不住整個場子(一個想法,不一定對)。我找了張圖,應該是差不多的。
然後兩位差役遇到了錦衣衛的總旗沈煉,沈煉出場捉拿許顯純,遇到了持械拒捕,對方用的是一柄劍,而沈煉用的則是一把雁翎刀,這種刀的樣式在明代比較普通。有人說了片名叫《綉春刀》,沈煉是錦衣衛那他所持兵器也一定就是綉春刀。其實綉春刀這種武器並無實物出土,也許綉春刀就是普通的明官制腰刀。先上一張的圖,能清楚看到三位主演所持刀的形制。沈煉手中的綉春刀,與明末清初的雁翎刀樣式並沒有什麼差別。
下面是三張雁翎刀的實物圖,第一張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樣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齊有力,刃口鋒利,造型優美,實戰與禮儀兼備,下面兩張是龍泉某廠仿製清代腰刀,造型與明末清初雁翎刀幾乎無有差距。
雁翎刀這種刀型始於南宋時代,宋金對峙時期,最初的雁翎刀雛形是宋代腰刀與金代彎刀結合的一種產物,當時金代出土的鐵刀刀身較直、近刀頭處刀身開始變弧,刀尖上翹,開始適合劈砍刺擊。但是到了元代與明代前期,雁翎刀並不作為大規模製式武器出現和裝配士兵,當時士兵普遍為延續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來的草原騎兵,雁翎刀在對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進口自日本的倭刀,馬戰對付騎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彎刀。明代中期以後,火槍逐步流行(後面還會說到片中出現的火槍),士兵甲胄逐漸變得輕薄,兼備了劈砍、刺擊、挑殺的雁翎刀開始盛行。這種刀型結合了直刀和彎刀的優點,一般為單手持握、單刀重量不會超過1.5公斤,操作靈活、實戰性能較強,刀背較厚、刀身後部平直、便於用力劈砍,刀身前端開始產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變強,也比較適合騎兵馬戰,刀背近刀尖處開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後流行的鎖子甲和其他金屬盔甲。
雁翎刀適合騎兵作戰,所以清軍的制式武器逐漸更換成了雁翎刀這一刀型,清朝建立後,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續,雁翎刀作為明代職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宮廷和官場的青睞,上至皇帝、王公貴族,下至侍衛職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狀。
片中沈煉在與敵人交手時,所用刀法也以劈砍和刺擊為主,同時還在持刀搏鬥中加入了八極拳的膝頂和肘擊的動作,張震也算不白拿一個八極拳冠軍。
前面說到了沈煉的雁翎刀,接下來講一講王千源飾演的盧劍星所使用的兵器。
通過影片可以看得出導演在三兄弟兵器的設置上是下了功夫的,老大盧劍星手持雙手雁翅刀,刀法大開大闔,氣勢如虹;老二沈煉使雁翎刀,刀法劈砍刺挑、氣勢逼人;老三靳一川使雙短刀,刀法簡練縱橫、快准狠穩。這種兵器的設置也對應了人物性格,老大忠厚、老二機智、老三活潑。
還是發一張圖,看看老大盧劍星所持雁翅刀是什麼樣子。
雁翅刀存在於雁翎刀的同時代,身為錦衣衛總旗官的盧劍星,理論上是有權選擇自己的佩刀的,所以他的刀區別於沈煉所持的官制雁翎刀。
雁翅刀的形狀像是大雁的翅膀,它雖然與雁翎刀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刀型上差距很大,雁翅刀的雛形應該也是起源於宋元時期。應該是宋代手刀和雁翎刀結合而來,雁翅刀刀身沉重、明代的中早期的雁翅刀刀柄較長,刀劍厚實,具備一定穿刺功能,一般為雙手持握,便於劈砍;明朝後期至清代,刀柄變短,刀尖變薄可以單手使用。
下圖中第一張為《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刀八色中的手刀樣式、下面兩張為宋代手刀實物圖。
通過下面的圖可以看到,第一張圖為明代雙手雁翅刀,平造,錯銀龍吞口,工藝精湛,造型完美;圖二三均為明末清初的官制雁翅刀實物,均為單手使用,圖四民間打造的雙手持握的雁翅刀,可以看出與電影中盧劍星手中的雁翅刀差距不大,尤其是第一張圖,幾乎是盧劍星手中所持的雁翅刀的翻版,最後一張圖為現代仿製的雁翅刀,造型優美、做工精良。
另外、盧劍星手中的雁翅刀刀柄可以抽出,變得更長,這裡是電影中比較有意思的道具設計。
雁翅刀到了清朝中期,不再流行於軍隊和實戰、逐漸演變為裝備綠營的雙手帶砍刀和牛尾刀,牛尾刀不但兼具雁翅刀的劈砍功能,還有刺擊和劃割功能,這種刀一出現就替代了功能單一的雁翅刀,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實戰刀類。
這種發展與滿人入關後這個民族的審美風格有一些關係,滿族人的審美從瓷器、傢具、等日常器物上造型豐滿,寬大厚實,這種審美也影響到兵器的造型,從牛尾刀來看,刀身狹窄到刀頭寬大,是一種誇張的表現形式。下面的圖就是清朝中期到清末民國時期牛尾刀發展的一個大概過程,然後是我自己收藏的現代仿製的一把牛尾官刀。
然後接下來講講靳一川的雙短刀,從影片中他使用的刀法來看,似乎有蝴蝶刀法的影子,這種短刀我沒有找到實物,可能是編劇和道具臨時發揮,創造出來的一種刀,但是並不代表這種刀在當時不存在。圖中的刀刀姿筆直,刀尖弧度較大,便於刺挑,刀柄應該是一體純鑄銅裝具,可分開當做雙刀使用。
《武備志》對短刀的介紹就像刀一樣短:短刀,與手刀略同,可適用於馬上。下面是一些明代短刀的樣式:圖一為明代西南地區流行的短刀,S型護手,可以格擋鎖住對方兵器,圖二為官造短刀,裝備騎兵。
很明顯上圖的刀與靳一川所使用的有很大區別,而他所使用的短刀在刀姿上和日式平造短刀有些類似。鑒於當時中日交流頻繁,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武器方面向日本學習,也是當時的一種流行趨勢,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製日式刀條,裝上中式的裝具,當做雁翎刀使用。
(先寫到這,回頭分析丁修的苗刀和魏廷的西洋劍)
終於到了丁修出場了,這個人物在電影中的設置很有意思,說他亦正亦邪有些抬舉他,他和師弟相愛相殺、一身武功卻亂殺無辜、最後又幫沈煉復仇、安置老婆。影片中前後的表現也有很大差別,這個轉變有些突兀,可能是背景沒有交代清楚的緣故,但是丁修的一舉一動,他的著裝、他的髮型、他用的兵器,有沒有人感覺到像是日本浪人。
當然他所持的兵器並不是日本浪人所慣用的薙刀和長卷,而是流行於明代中晚期的御林軍刀。御林軍刀這種刀型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苗刀,由明朝中期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創。當年倭寇的戰鬥力遠高於明軍,其中一種原因就是武器優勢。戚繼光與精通劍術的俞大猷分析認為,倭寇戰鬥力強的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佔盡優勢,無往不利。
故而戚繼光在研究了日本《陰流劍術》之後,在日本各種刀型的基礎上,改制了專門用以克制倭刀的苗刀(即御林軍刀),並寫成了《辛酉刀法》。這是在宋朝時中國本土雙手刀刀術失傳以後,再次出現的雙手刀法新著作。
據明朝末年程沖斗所編著的《單刀法選》一書中這樣記載:古云: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用弩帶刀,刀長二尺八寸,靶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鞘用皮製……
說白了就是雁翎刀刀身刀柄都加長,變成了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因為單、雙手交換使用時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且結構優良,所以在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實用價值及高,殺傷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擋。
下圖中是《單刀法選》記載的《辛酉刀法》,回想一下丁修的刀法,是不是有些類似。
另外《單刀法選》中說的用弩帶刀,電影中也被沈煉完好的表現了出來,沈煉的三連弩,皮質弩鞘,他所持的雁翎刀也是三尺有餘。弩這個兵器我們後面也會說到,此處不做贅述。
下圖為日長卷:
下圖為明代御林軍刀,第一把為明代御林軍刀實物,第一把更偏向於現在的苗刀,下面的為現代仿製:
下圖為現代苗刀:
其實苗刀這個稱呼到了民國曹錕邀請滄州武術家劉玉春為武術教官,才正式定名,到了如今,御林軍刀在一代代武術家的改革下,刀身變得逐步狹窄,成了今天的苗刀這種樣式。
前面說到丁修的一舉一動像是日本浪人,而他師弟靳一川所使用的雙短刀又有日本短刀的樣式,是不是可以推斷丁修的師父是不是出身於戚繼光的軍隊,丁修又說自己是賊,或者說他師父跟戚繼光的軍隊有恩怨也未可知。(個人猜想)
整部電影出場最驚艷的不是沈煉、不是盧劍星(此時丁修還未出手)而是朱丹扮演的魏廷。她發現屋頂有黑影閃過,順手抓過一支投矛扭身擲出,緊接著拔出的西洋劍、左手後背,向前一步接連三個突刺,逼退了靳一川,整套動作一氣呵成。當時就感嘆:這特么才是高手啊。
國產武俠電影中很少有人用西洋劍,然而西洋劍出現在本片中卻不顯得突兀,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崇禎初年恰好是十七世紀早期,再此之前明朝海外貿易繁盛,此時也是大仲馬小說《三個火槍手》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西洋劍流入中國,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確切來講,魏廷所使用的劍為歐洲騎兵輕劍、這種劍的特點是雙刃劍身、不帶血槽、彎曲的劍鍔設計能鎖住敵劍並使其攻擊轉向(當然這種設計對於剛猛的雁翅刀並無實際效果),帶有穿孔的雙片橢圓形護手能對持劍者的手提供更多的保護。這種騎兵輕劍為歐洲軍隊的制式武器,這種武器既可以馬上攻擊敵人也可以步戰,歐洲人認為標準的軍用劍的形制在強調其實用的同時也注重樣式、使他們更為優雅但同時又不減輕其致命的威力。
同時魏廷的左手小臂上還有一個雕花鏤空金屬手擋,起到一個微型盾牌的作用,配合刺劍使用,如同行雲流水一般流暢。所以片中魏婷的動作一直是很優雅,但是也很致命。
下圖是現代仿製的歐洲刺劍,出產自德國索林根與美國冷鋼公司。
(由於後續文章是我在微信公眾號寫完了之後保存的,所以圖片上帶有公眾號的水印,大家可以自動忽略,這個不是廣告。)
明天我繼續寫趙靖忠的長槍和其他雜項兵器,比如錘、弩和火槍。
PS:既然都上了知乎日報了,我就把這個補全一下,也是從影評那邊搬運過來,下面有人說我照抄原文,其實我在影評底下發這個的時候還沒注意到有這個專門針對冷兵器的問題,就發那邊了,後來才看到還有人問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內容還是發在這邊比較合適一些哈。
終於要說到聶遠扮演的趙靖忠了,這個角色在電影裡面用的是一桿鋼製長槍,槍頭和槍身均為鋼製,這樣的設定可能與聶遠之前在電視劇《三國》扮演趙雲和《隋唐演義》中扮演的羅成有些關係。
這二人都是白衣翩翩少年郎,金槍一桿抖威風的角色,他對槍太熟悉了,雖然這個片子還是沒能落了武俠片的俗套,裡面的終極BOSS是個武功高強的太監,但是這種年輕版的太監設定,要比白髮蒼蒼妖異詭譎的糟老頭子要好的多。不過我有個問題整不太懂,按說這男人去勢之後,動作行為氣質都會變得陰柔,怎麼能有這麼大的力氣去練武術呢,難道是當了太監之後每天就是打熬筋骨?說不太通,除非是他在進宮之前就是個高手,像董海川一樣。話說魏忠賢也是成年以後混不下去才自宮進入內廷當的太監。
槍是百兵之王,俗話說年刀月棍一輩子槍,暖香閣之戰,趙靖忠長槍甫一出場,終極BOSS的氣場立馬暴露無疑,他的槍法壓制的沈煉步步後退,雖然此時沈煉破了四人錘盾陣,此時交手有佔便宜的嫌疑,但是趙靖忠亮招式的時候,高下立判。那位又說了,最後趙靖忠不是被沈煉給干暈在妓院了嗎,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打架的勇猛。所謂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還有一句是亂拳打死老師傅,這時候沈煉就是那個不要命的,而趙靖忠最多算是橫的,他有顧忌,他想活命,他想去遼東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沈煉不是,沈煉想的就是我要不玩命,我跟我媳婦都得他么的死咯。所以沈煉最後就是各種無賴招式都上,最後干暈了趙靖忠。
這部片子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每個角色的武功高低都很明顯,丁修的武功跟趙靖忠伯仲之間,高於三兄弟,三兄弟中又尤以沈煉最強,盧劍星次之,靳一川再次之;而魏廷的武功遠高於靳一川又稍弱於沈煉,但是她在對決盧劍星的時候吃了武器上的虧,這所謂就是一寸長一寸強了,西洋劍無論從招式和制式,都不可能是雙手雁翅刀的對手。所以我很佩服本片的武術指導,人家做的這活就是專業。
趙靖忠亮大槍(他是個太監我這麼說會不會不太好,不過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幾招之內打飛了沈煉的刀,並且戳了他一槍,從片中一招一式來看,聶遠這個演員在槍的功夫上應該是很深了,雖然不像是專業武術運動員那麼招式標準,一絲不苟,但是他的動作行雲流水,至少讓外行看不出破綻。
然後說槍,槍在宋代以前叫馬槊,槍頭那時候叫槊鋒,比較長,一般在三到五尺左右,最低也沒有低於三尺的,漢尺的五尺大約的一米左右了,漢唐之際很多牛逼的將領都用槊,比如秦叔寶、尉遲恭等人。當時看一個人是不是正經師傅教出來的科班出身,就看武器,用槊的都是行家,用刀的基本都是野路子,宋代丟了燕雲,沒有地方養馬,騎兵也跟著完蛋了,於是本來該是騎兵用的槊,由於成本問題,慢慢的和長矛就合併了,變成了騎兵和步兵用的槍,這時候的槍就是用來對付北方游牧民族,槍頭變短,槍桿變長。明朝以後,騎兵用的槍尺寸變得更短,因為要馬戰要靈活使用,叫小花槍,步兵用的又大又長的槍叫大槍。
明代中早期的騎兵槍頭,還保留著宋元時期的特點,槍刃較寬,頭部圓滑,尾部有倒鉤,當時重甲步兵會導致過於鋒銳的槍頭折斷,圓潤的槍頭則更加堅固,利用戰馬的衝擊力直接破甲。
明代步兵槍頭槍刃就狹長、鋒利,中間起厚脊,這樣的造型應對明朝流行的鎖子甲非常有利於穿刺,有些槍頭還設計了血槽,用以適當的減輕重量和增加殺傷力。
片中趙大人用的槍不太長,估計也就在兩米一二左右的樣子,看制式當屬於騎兵槍,槍頭不長,開雙血槽,槍身精鋼打造,槍尾部有槍纂(宋元以前是槍墩,明清時期就是槍纂,可以戳到地里,趙大人的槍是騎兵槍,所以不用尖頭,用鈍頭)。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槍身,精鋼槍身我估計會震手,因為當時都用積竹木柄,就是在木質或者鐵質槍桿外面再加一層竹片,外面再纏以絲線、皮革、或者葛布、藤皮等然後上大漆和桐油,這樣可以有效的減震和增加摩擦力,冬天抓呢也不會凍手,不會把手粘在槍桿上,一扯一層皮。對這不了解的同學可以找個冬天嚴寒的日子用舌頭舔舔戶外的金屬欄杆。
趙大人的槍還能從中間扯開,變成雙短槍,從他出槍一開始我就覺得肯定得有這個變化,這年頭誰要是不在槍上搞點機關動作就不像武俠片了。但是這樣的動作雖然能取巧,但是對於一個用槍的人來講,簡直就是對他職業生涯的侮辱,槍練好了所向無敵,方圓兩米近不得身,為毛要縮小攻擊範圍讓對手近身,這不是自己找死么?
下圖是明代槍頭左一為槍頭騎兵槍槍頭,開雙血槽(類似趙大人所用的,老版水滸林沖用的也是這樣的槍頭),其餘兩張圖槍頭不開血槽。
下圖為清代槍頭,與明代的差距不大。槍這種武器到了清代以後,動蕩的社會(主要是太平天國)導致了銅的使用量增加,這種增加就影響到了槍的製造。清朝中後期火器的重要性終於被朝廷所重視,兵器現代化終於由冷兵器開始轉向熱兵器,軍隊的制式武器中槍就逐漸退出了舞台。直到幾十年後,中國另外一支軍隊又開始裝備長槍(主要是因為窮),那時候叫梭鏢了,你猜的沒錯,就是紅軍。
今天先補充這些,剩下就是雜項兵器中的錘和弩了,順帶再介紹一下片中出現的火繩槍、就OK了,明天再補充。
昨天做飯比較累,停了一天,今天寫錘吧,如果時間夠用的話把弩寫完。
暖春閣一戰,對方先用弩攻擊,後用錘陣圍攻,但是錘陣戰鬥力實在有些差勁,開始彼此配合擋住了沈煉的弩箭,又幹掉了他的刀,錘了他後背兩下之後有被他逐個擊破,結果都掛了。
連說評書的都知道:錘棍之將,不可力敵,能用錘的人,膂力很大,目測那個錘要是實心純鐵的話,不會低於15斤,論起來砸在身上,真不是鬧著玩的。
錘最早叫「椎」,宋代叫骨朵。古代中原地區用的少,游牧民族草原騎兵用的多,最早是蒺藜型的,藉助馬的衝擊力一下子輪過來,能把人從馬上砸飛,也能給人腦袋砸碎。南北朝時期他們把尖刺加長,後來變成了狼牙棒這種大殺器,後來草原民族的冶煉技術稍有提高之後,他們還有用鐵鐧和八棱銅的,錘也好,狼牙棒也好,鐵鐧也好,其實都是對付中原的重甲步騎兵,步兵無馬,騎兵有馬,就是這麼分的,主要目的就是我刀砍不死你我砸死你。
唐朝中原軍隊用錘的還少,因為他們有槊和陌刀,宋代可能錘的應用可能多了起來,但是中原地區還少大多數把它當做依仗來用,有一個威嚴的感覺。但是中原軍隊一直沒有把錘當做制式武器裝配軍隊,相比而言它更像是一種防身武器,江湖氣太重,所以後來就又有變化,演變成流星錘和流星膽這種方便纏在腰間易於攜帶的武器。
電影中錘前有半尺左右的類似劍尖,與盾牌搭配,個人認為這樣的東西可能只存在電影里。錘的重心靠前,刺的話怕是不好用,然後用錘基本是大開大闔的招式,用腰腹帶動胳膊發力,左手拿著那麼大的盾牌肯定又揮灑不開,盾牌小點還好,再說在狹窄的過道里,四柄錘一起輪,肯定是輪不開的,不互相砸到就不錯了,這也就解釋了沈煉為啥挨了兩下之後只是吐了一口血,如果對方是馬上使錘,你看他會不會骨斷筋折。他們用的陣法,有人說是鴛鴦陣的變形,我覺得不像,戚少保這種軍神級別的人物,不會搞這種看上去就很抽風的陣法。
下面就是骨朵、明代鐵鎚、和清代的鐵鎚和流星錘,鎚頭一般都是蒜瓣形、圓鼓形、燈籠形和八棱形狀。現代仿製的錘都丑爆了,就不發圖了。
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僅僅就樓主說的兵器方面的事情說幾點不同意見,
第一巡街的衙役配刀既然是官制的腰刀,那在形制上普通士兵和將領用的沒有區別,要說區別的話,那就是在製造工藝和裝具上有區別。
第二錦衣衛本質上是軍隊,他用的綉春刀本質上是制式軍用刀,如果說和軍刀有區別的話,同樣是在製造工藝和裝具上有區別。錦衣衛中的人使用的主戰用刀不應該用綉春刀之外的刀,總旗也只是低級軍官,他不會有自製武器的權力。
第三槍的問題,從歷史上來看騎兵槍普遍要長於步兵槍,隋唐的時候,同樣是槊,馬槊的長度一般都在一丈八尺,步槊的長度一般都是一丈二尺。
第四倭寇的戰鬥力不是遠高於明軍,是明代東南沿海衛所兵的單兵戰鬥力戰鬥意志遠遠低於倭寇的單兵戰鬥力,至於武器優勢,這個只能說,見仁見智,戚繼光戰勝倭寇,靠的是陣法不是武器。
錦衣衛的綉春刀其實一直都沒有實物出土
推薦閱讀:
※影視作品中,怎樣的台詞算是巧妙?怎樣又是畫蛇添足?
※一條狗的使命中 伊森一家對於他父親的行為該如何理解?
※為什麼電影里的外星人總要毀滅地球?為什麼鮮有人拍外星人和地球人和平共處的故事?
※正經腦洞一下《異星覺醒》life的續集吧?
※如果拍攝一部59大戰外星人的電影,會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