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君主專制下的的內閣政治還是君主專制下宦官政治?內閣與司禮監間的權力制衡又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要強行設定這兩個選項,還互斥?

明代的政體是專制君主下的官僚政治。內閣和司禮監都是明代國家的龐大官僚機器的一部分,以君主的秘書、顧問的身份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他們都是在科層制組織里傳遞行政命令、按照制度條文與慣例行事的人員,也就是官僚。兩者都有渠道和君主進行私密的信息交流,內閣上密揭,司禮監直接說話。司禮監離君主的距離更近,也就更容易發揮他們的私人影響。

就出身來說,閣臣是由庶吉士、翰林出身的精英文官,司禮監諸璫是由內書堂出身的精英宦官(兩者都有例外)。前者有生殖器(這個可能也有例外),後者沒有。如此而已。

貼一些晚明宦官劉若愚《酌中志》里的話,看看萬曆年間閹人官僚們忠君愛國の意地:

馮保:馮與江陵張相公居正,內外同心,翌戴沖聖,自新鄭高相公拱退後,凡江陵在外之相業,聖母聖廟之眷注,皆馮納約自牖之驗也。

張誠:為人鯁直不阿,好看書,每據古事規諫,或暗地譏罵,無所忌,神廟頗憚之。

田義:神廟久知其貞介忠誠,有大臣度

陳矩:先監每暇,即玩味《大學衍義補》,或令左右誦聽。乙巳之冬,奏進二部,請發司禮監重刊。

《大學衍義補》是乜?丘濬閣老撰寫的帝王教科書,專講如何治理天下的。陳矩身為明宮最高宦官,沒事就思考如何治國,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士大夫精神啊!^_^這些讚美之詞是否屬實,倒在其次,況且品德不好的宦官肯定是有的,但是可以看出晚明的宦官中已經出現了一種以國家政事自任的情懷,甚至以「大臣」相許,可見他們是把自己當做國家機構中正常發揮職能的一部分了。


明朝是君主專制達到了歷史的頂峰,設置內閣和司禮監就是為了捍衛皇權,相互制約的


首先要明白,歷史上沒有三權分立,真正的權力分割只有依賴于軍權下的提案權和決策權的分割。

其次,在明朝,法律通過流程如下:大臣提案,內閣就提案批複意見,把提案轉給太監,太監轉給皇帝,皇帝確認是否通過提案,太監蓋章發回內閣,內閣發出通過的提案。

如果皇帝認真,提案權在大臣,決策權在皇帝,真正有權的就是大臣和皇帝,內閣和太監僅僅就是傳遞資料。如果皇帝完全不認真,提案會被內閣篩選,則真正有提案權的就是內閣;而提案是否蓋章確認,則由太監來決定。如果皇帝偶爾認真,則關鍵在於內閣和太監誰跟皇帝走得近,誰就能拿到對提案的解釋權,同時拿到影響皇帝的決策權。

所以明朝既不是內閣政治也不是太監政治,這兩個是一個流程內的兩步。而且只有在皇帝徹底罷工的情況下,他倆才有權力制衡之說。剩下大多數時間,靠的是皇帝的眼熟程度。


首先,皇帝,太監,文臣,這三個群體絕對不是所謂的三權分立。太監的權力是依附在皇權之下的,明代太監永遠是皇帝家奴,沒他們的漢唐同行牛叉…

而由於明朝特殊的政治體制,所以明代內閣的權力也絕對不是所謂的「相權」(千古牛人張居正除外…他有相權,而且無壓力地碾壓皇權…),而是一種文人階層的集體權力,名曰「臣權」,「臣權」屬於全體文人。這個「文人」的覆蓋面極大,不僅包括三榜出身的士大夫,還包括秀才舉人之類的鄉紳。

所以明代不存在皇權與相權的對抗,只有皇權與臣權的對抗。

皇權與臣權並立存在。

一般來說,皇權不敵臣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帝的意志很難像漢唐天子那樣,得到全面的貫徹,一般是陽奉陰違,或者乾脆直接上書伏闕罵昏君…

除了「淮右布衣」的霸氣洪武,和「朕不是造反朕是靖難」的傲嬌永樂,之後的天子再無一人有祖先的魄力,可以壓制全天下的文人。

不過雖說皇權不敵臣權,但它有唯一性啊!皇權的股份是屬於皇帝一個人的,但臣權的股東可多了去了!所以雖然皇帝很難激烈地對抗全體士大夫階層,但具體到個人的時候,皇帝想要收拾某大臣還是很容易的,在崇禎年的時候,皇帝殺文臣,如殺一狗。

但是皇帝畢竟很憋屈啊,自己身為皇帝,居然不能單挑全天下?!這怎麼能忍!!所以太監作為天子家奴也就堂而皇之的登上帝國的最高舞台了。

宣宗皇帝說了,他是要把這些閹人「儲二三十年,以備大用」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用太監作為皇權的刀刃,去對抗文臣的。

所以皇權開始牛逼了。

皇帝畢竟是皇帝,很多時候他顧忌著體面威嚴,放不開,不可能扯開胳膊光著膀子和大臣們撕逼,所以就很被動。更何況明代文臣還是出了名的「浪」,這就更難受了。

但是自從有了司禮監,祖宗再也不用擔心我的皇權啦!

司禮監是皇帝的爪牙。

只要皇帝夠不要臉,夠昏庸,夠奇葩,司禮監就能吊打全天下文臣無壓力,因為他們代表著皇權,佔據大義名分,只要你不想造反,你就不能拿我怎麼樣,只能彈劾而已…

彈劾?呵呵…

閣臣很牛逼?呵呵,這是你的票擬?對不起,不合格,拿回去重寫!

吏部尚書很牛逼?哦,咱家西廠汪直,麻煩你跪著跟我說話。

你是取得威寧海大捷的王越?哦,咱家西廠汪直,不管你是身為勛貴的威寧侯,還是身為文臣的左都御史,又或是身為武臣的提都京營,都得給我跪著回話!

有了皇權作羽翼的太監,一般都會比皇帝更威風。因為皇帝多少還要點臉,所以大臣們不怕。而太監…呵呵。

這大概就是人性的卑賤。

牛逼如江陵張居正,也要好好和大伴馮保打好關係,不敢在他面前抖威風。

只不過太過囂張的太監一般又會淪為皇權和臣權相互妥協的犧牲品,皇帝一紙詔書,你就算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歲,都必須死!

少一歲都不行!

所以,綜合來看,明代的權力分配是這樣的,臣權壓制皇權,而皇權控制太監,太監在某種情況下,又能吊打文臣(綜合明朝皇帝的特殊奇葩基因屬性,這種「某種情況」實際上是大部分情況)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石頭剪刀布的遊戲,不屬於題主的任何一個答案。

PS:任何事都有例外,這個也不例外。具體來說,張居正和大禮議什麼的都是例外,不予以具體討論…(張居正死了就慘了,大禮議幹了十幾年,嘉靖玩上了煉丹,誰勝誰負,難說啊)

第一次長評啊…


我來大概說下明朝的政治構成的,這個朝代跟唐宋有挺大不同,而且中國古代兩千多年雖然都是帝制,但是差別很大,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眾所周知,明朝已經沒有宰相這個官職了,並且裁撤了中書省,目的很簡單為了集權。以皇帝為最高權力尖峰,但為了分擔工作,還是設立了內閣和大學士一職,主要工作是做皇帝的顧問和依皇帝的意思來擬定詔書,稱「傳旨當筆」。可以看到,在明初,內閣相當於清的軍機處,有點類似傳聲筒的功能,但在明中後,內閣的地位卻迅速攀升,逐漸成為國家政治核心,凌於六部之上。其他設御史台監察,五寺主觀刑律司法,五科類比唐諫官,拾遺補闕這種。然後就是大名鼎鼎的廠衛機構,類比FBI CIA。
最後關於宦官,這個東西為什麼在明朝能大放異彩,這裡我不說別的原因,單說一點,在明中後期,皇帝死極端不信任那些大臣的,身邊的人只有太監,而太監是明確的跟皇帝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的(不說當朝皇帝,而是這個皇族),所以皇帝重用信任太監。至於那些清大夫,滿口子朝政議論,看起來一身正氣不畏強權,一般把他們描寫成忠直之士,其實對社稷並沒有什麼卵用,都是為了自己家族或者自己派系。所以明中後,宦黨和某些大臣以及文士組成的X黨鬥爭劇烈,無非是誰說話算數的問題


文彥博不是說的很明確嗎。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如果把王朝比喻成公司,皇帝就是董事長。明朝搞掉了副董事長兼CEO,用董事會代替。後來發現董事會人多,依然能聯名封殺他的決議,於是分了一部分股份給太監,然後太監在招募一批小股東進會。保證董事長的決議通過。


不要用現代政治模式生搬硬套到古代!!就像有人吹捧老子的「無為而治,治大國如烹小鮮……」是小政府、是市場經濟……我就呵呵


題主可以看一下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面非常真實的還原了內閣與司禮監這兩大中樞的關係。簡單的說,一道聖旨要形成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文件,首先必須通過內閣進行擬票,也就是先在內閣對相關政策進行充分討論,形成政治文件,而後再送到司禮監進行披紅蓋印,只有這樣,一道聖旨才能有法律效力頒布全國執行。所以說提案權在內閣,審批權在司禮監,有點像美國的參眾兩院,一個提案,一個審批。一般情況下,司禮監直接聽皇帝的旨意辦事,皇帝說批哪些就批哪些,不通過的會叫司禮監把奏摺退回內閣重新擬票;如果皇帝昏庸,太監擅權的情況下,司禮監就會變成朝政的一顆毒瘤。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昏庸無能,不理朝政,結果被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司禮監,弄得天怒人怨。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其實是想更加中央集權,才會把審批權放在司禮監,因為司禮監的太監在皇帝眼中只是自己的家奴,也就等於把審批權拽在皇帝自己手裡,那麼司禮監也就可以看作是皇權的延伸了。最後回答下題主的問題,明朝應該算是君主專制下的內閣政治,司禮監代表的皇權與內閣代表的文官集團相互制約相互鬥爭。


這麼分的話,難道不是君主專制下的「寵信」政治么,信誰誰掌權,嚴嵩魏忠賢啥的,不都是拿著皇帝雞毛當令箭么,哦前提是皇帝比較昏庸時,像朱元璋朱棣時期,就是君主專制而已。張居正時期,感覺更像是內閣和宦官在後宮的支持下共同執政


儒家理論應該是虛君。文官系統治理國家對皇帝負責。皇帝通過文官治理國家,是總負責。兩者都不可逾越。但是這個系統是不平衡的。一個立國長久朝代初期,皇帝通常知道自我限權。一旦有個明君出現,必然要體現自己的英明神武,這就需要自我擴權。舉例:文景之時,皇帝不怎麼管事。到了漢武時,他太有本事,喜歡管事。但是他又不能直接逾越文官體制,所以擴充內廷直接貫徹自己的意圖。這就出現漢朝很厲害的外戚集團。到了朱明,外戚集團已經不流行了,出現了非常強大宦官集團。不管是外戚集團還是宦官集團都是皇帝平衡文官系統,直接體現自己意志的產物。但是這玩意和鴉片差不多,初期很爽,後期尾大不掉會反噬其主。中國歷史上皇帝和文官系統關係處理比較好的是宋朝。雖然被開了掛的蒙古人滅了。但是終宋一朝,國家體制沒有亂過。
最後回答問題:中國不是十分明顯的專制,而是皇權和士大夫合治天下。朝堂上的鬥爭主要是士大夫和皇權的鬥爭。皇權往往取得勝利,同時也為皇權最後崩潰埋下伏筆。內閣和司禮監的鬥爭也是同理。內閣是士大夫,司禮監代表的是皇權。


推薦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怎麼評價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
讀明史時,哪些人物或事件讓你印象深刻?
為什麼元明之際漢人文士的華夷之辨觀念極為淡薄?
明末的欽天監概況如何?監正等職是誰來擔任的又有什麼事迹或成果?傳教士對於欽天監的具體影響是什麼?

TAG:明朝 | 歷史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