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人關注「神九」和我國的航天事業?

跟咱們有什麼關係?感覺沒實際意義。


即使政府被顛覆或者改朝換代,又或者國家某一天分裂,科學技術還是科學技術,即使有一天民主了,那些從前從未涉足的高新科技成果也不會從天而降。

就像我們不會因為知乎這個網站給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帶來了互聯網技術上的進步就反對知乎的存在和發展。

同樣我們關心神舟九號的目的和心情也是這樣。

航天技術 是任何一個有志於未來的國家都必須致力發展的科技,不論它是獨裁的暫時性政權還是民主政府。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對於科技探索不要太過功利了。大家不認為探索宇宙是一件很牛B很神奇的事嗎?雖說NASA已經甩出中國好幾條大街,中國現在的探索已經不算探索,但是以目前的形勢,中國還是有必要親自參與到宇宙的探索之中的。畢竟對於科研人員來說NASA選擇性的發布的信息已經無法滿足科研人員的好奇心,而且旁觀和親自參與明顯感受不一樣。至於為什麼那麼多人關注,我認為雖說表面上中國人跟散沙一般,但實際上內心還是很傳統的希望民族崛起。而航天,這個代表著高科技的領域取得的進展無疑能激發廣大中國百姓的民族自豪感。很多反對航天的都說「民生沒搞好,搞什麼航天」,事實上二者從來就沒有衝突。政府如果有決心和魄力改善民生,即使航天員登火星了,民生也能搞好;反之,即使你停下所有的航天科研,民生照樣無法改善。別看網路上網友罵聲一片(特別是網易評論),等他們和外國網友(特別是印日韓)辯論的時候肯定也會說:「XX,中國的航天技術甩你們幾條大街……」。好吧,其實我今年更關注的是美帝的火星探測器能不能在火星上找到液態水和生命……也時不時YY中美俄能不能在航天領域合作好讓人類早日登上火星,來個現場直播……
--------------------------------------
我很吃驚的發現,在知乎這個相對比較理性的平台,竟然有那麼多人認為「民生」與高科技發展對立。航天領域的技術實際上算作比較「實用」的,相比於美國花大錢研究理論物理、宇宙起源終結,中國現在的科研是太過「實用主義」了。這個問題辯論雙方卻糾結於「民生」重要還是「高科技」重要。但兩者不衝突啊!妨礙民生的從來不是花太多錢在科研上,而是太多錢被貪污、浪費了!不要因為對政府不滿而否定其制定的所有規劃。


關注自然是因為覺得重要,並且大部分的關注還算是正面關注,也就是說覺得發展神九是個好事。那這個問題,我猜可以轉化為,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發展航天科技是個重要的事情,並且是個好事。說說我為什麼認為這是個好事吧。
我不常玩遊戲,但是我知道玩即時戰略類或者策略類的遊戲的時候,只造民居是不行的,必須的常點科技樹,這算是個最簡單的類比。
現在的地球是個擁擠的地球,尤其是對中國來說。很多人推崇歐美人的生活方式,但要想讓中國人同樣過上那樣的日子,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個地球的資源總量(順便多說一句,我就是因此而認為美國不會接受中國和平崛起。)。所以,網上很流傳一句話,我們的未來在星辰大海。要想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長遠來看,還是要在新領域上想辦法。作為大國而非強國,在高科技領域跟著別人的步子走已經被歷史和現實證明是行不通的,所以,只好想辦法自己解決。
航天科技並不是發個飛船那麼簡單,神九的上天,幾乎代表了現代工業方方面面的頂尖水平。在研製過程中,每一方面帶動的都是一條完成的產業鏈條,受益的絕不僅僅在航天領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直接扶植的企業,帶來的經濟受益相當可觀。這個角度基本上就是直接的作用於民計民生了。
提到為什麼不把錢花在改善民計民生、食品安全等領域,個人理解,做事情並不是砸錢就可以了,所謂民生的諸多方面,都需要逐步建立一個完善的機制和秩序,健全上下游產業,停了神九,照樣還得該怎麼干怎麼干。說到底,這兩件事沒有直接因果關係,在更廣泛的範疇下,還應當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綜上,我認為這是個好事。當然,我的觀點其實缺乏一些詳實的數據和事實的論證,所以即便再說得天花亂墜,說服力也不強。歡迎大家用事實狠狠的抽向我的觀點


航天事業本身是一項科研項目,從這個角度講,它跟其他的科學技術研究沒有任何差別,都應該大力支持。但由於航天事業的特點,尤其是載人航天事業,註定是要燒錢和高風險的(註:根據相關報導,中國其實已經很省錢了,而且發射成功率較高),但我認為把錢花到這上面是非常明智的。我們國家還有很多的民生問題,有些人建議政府把發展航天事業的經費縮減,然後投入到民生上(就算縮減預算,那部分錢實際操作上也不會投入的民生上的),這顯然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行為。發展航天事業這種尖端科技,一定要具有面向未來的眼界和膽量。

附:《三體》劉慈欣的演講——一個和十萬個地球

與其它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是十分脆弱的,小馬出生後十分鐘就能自己直立行走,而人類的嬰兒要在搖籃里呆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如果沒有外界的悉心照顧,他們不可能生存下去,憑自己的力量,人永遠無法走出搖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進化的需要,人的大腦體積較大,充分發育後則難以出生,只有提前生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嬰兒都是早產兒。

如果把人類文明的整體看做一個嬰兒的話,那麼也是一個早產兒。文明的發展速度遠快於自然的進化,人類實際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腦和身體進入現代文明的。那麼就有這樣一個可怕的問題:如果沒有外界的照顧,人類文明這個嬰兒是否也永遠無力走出自己的搖籃?

現在看來有這個可能。在遙遠的未來,當人們回顧上世紀中葉至今的歷史時,這期間發生的所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將被時間磨的平淡無奇,只有兩件現在被我們忽視的事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二、人類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加加林飛入太空的1961年可能代替耶穌誕生的那一年而成為人類元年,而阿波羅登月後太空探索的衰退,將給人類留下比被逐出伊甸園更慘痛的創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將當做黃金時代而記憶,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僅三年多,第一名宇航員就進入太空,其後僅七年多,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當時,人們被遠大的目標所激奮,認為再有十年左右人類將登上火星,而抵達木星軌道登上木衛二也不是遙遠的事。早在這之前,就誕生了豪氣衝天的獵戶座計劃,用不斷爆炸的原子彈驅動飛船,可以一次將幾十名宇航員送上外行星。

但很快,阿波羅登月因資金中斷,取消了剩下的飛行。以後,人類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塊在地球重力場中拋起的石頭,達到頂點短暫停留後急劇下墜。阿波羅十七號最後一次登月的1972年12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後,雖然仍有空間站和太空梭,有越來越多的各類人造衛星和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飛向地外行星的探測器,但人類太空事業的性質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阿波羅十七號之前的太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後則是為了在搖藍中過的更舒適些。太空事業納入了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於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其實,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藍嗎?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後的驅動力是冷戰,是對對手的恐懼和超越的願望,是一種顯示力量的政治廣告,人類其實從來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現在,月球重新變成了沒有人跡的荒涼世界,俄羅斯和美國的行星載人飛行計劃先後變為泡影,歐洲探索太陽系的「曙光計劃」也被擱置看不到一點曙光。在太空梭退役之後,曾經踏足月球的美國人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失去了把人送上近地軌道的能力。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能想到的原因無非是技術和經濟兩方面。

首先看技術原因:不可否認,人類目前不具備在太陽系內進行大規模太空開發的技術。在太空航行最基本最關鍵的推進技術上,人類目前只處於化學推進階段,而大規模行星際航行則需要核動力推進,目前的技術距此還有相當的距離,核動力的火箭和飛船還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

再看經濟原因:以現有的技術,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耗資相當於同樣重量的黃金;而送到月球和其它行星,所需資金則十倍甚至百倍增長,而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得到很小的回報,比如阿波羅登月工程耗資26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億美元,只得到兩噸多的月球石塊(當然,登月工程的技術成果在其後的民用化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但這些效益無法量化,不可能做為決策時考慮的決定性因素。)

由上所述,太空開發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巨大的冒險,把太空看做人類新的家園,把人類的未來寄托在這樣一個大冒險上,這在政治上是無法被接受的。以上的理由論據堅實,似乎不可辯駁,也就決定了目前人類的太空政策和其所導致的太空事業的衰落。

但讓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目前正在全力投入、並把其看地球文明未來生存的惟一出路的一項宏大的事業:環境保護。

從技術層面上看,太空航行和環保在人們頭腦中的色彩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劇烈的、高速的和冒險的,意味著尖端高技術;後者則是一種溫和的綠色的公益活動,自然有技術在其中,但其難度在印象中與前者相差甚遠。

但這只是印象而已,真實的情況是:要達到人類現有的環境保護的目標,所需的技術比起大規模行星際航行要難的多。

在認知層面上,要想保護環境首先要認識它,要從全球尺度上理解它的規律,而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雖然各學科對其細節有了巨量的研究和了解,但在全球的整體尺度上,目前人類無論從基礎科學還是從應用科學層面上都沒有掌握它的規律,對於天氣系統的運行、大規模生物群落的變化和相互關係等,人類科學所能知道的都很有限。以全球變暖為例,與鋪天蓋地眾口一詞的宣傳不同,地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如果是,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對這兩項至關重要的問題,科學研究目前都無定論,所以遏制全球變暖更像一項政治運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對地球表面,還不如對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可能很快,也不如對火星表面了解的多。

在行動層面上,目前環境保護所需要的技術,比如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對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的處理和循環使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森林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等,都涉及到複雜的技術,其中相當一部分不比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技術容易多少。

但環境保護在技術上的挑戰主要還不在於此。現在,全球性的戰爭和動亂已經遠去,人類社會進入持續的和平發展時期,特別是第三世界和不發達地區,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這些高速發展的區域有著同一個目標: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過他們那樣的現代化的舒適生活。現在看來,這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只需再有半個世紀,大部分的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就能夠趕上西方。

但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全人類都像歐美髮達國家那樣生活,所消耗的資源需要四個半地球才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維持地球生態免於崩潰,制止目前正在發生的比 白堊紀大滅絕速度更快的物種滅絕,僅靠自律來減少污染,僅靠節能減排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哥本哈根會議的全部目標都已實現,地球生態環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在沉下去。

惟一的希望是停止發展。但發展是不可遏止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躺在現代文明舒適的躺椅上悠哉樂哉時,讓地球上其餘的部分停留在農村業化社會的落後與貧窮中,這違反的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再考察另外一種可能性:非人類因素帶來的環境巨變。地球環境一直處于波動之中,只是人類文明史太短暫人們沒能覺察而已。每一次波動中,地球環境整體都會發生巨變,可能變的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萬年前才結束,如果那樣的冰期再來一次,各大陸將被冰雪覆蓋,現有的全球農業將崩潰,對擁有巨量人口的現代化社會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這樣的環境巨變從長遠看來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出現,對這樣的環境變化,現有的環保手段只是杯水車薪。

人類文明要想在人為的或自然的環境變化中長期生存下去,只能把環境保護行為由被動變主動,人工整體性地調整和改變地球環境。比如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提出了多種方案,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的巨型太陽能蒸發站,把海水蒸發後噴入高空以增加雲量;在太陽和地球間的拉格朗日點,給地球建造一面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遮陽傘。。。。。。等等,這些工程無一不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其規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筆,所涉及的技術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科幻中才有的超級技術,其難度遠大於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

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從經濟層面上看環境保護,我們發現它與太空開發也十分相似:都需投入巨量的資金,在初期也都沒有明顯的經濟回報。

但人類對環保的投入與對太空開發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國為例,十二五規劃中計劃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為三萬多億人民幣,但對太空探索,只計劃投入三百億左右。世界其它國家的情況也相差不多。

太陽系中有著巨量的資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按地球可以最終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麼整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的人口。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放棄了太空中的十萬個地球,只打算在這一個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們生存的手段是環保,一項與太空開拓同樣艱巨同樣冒險的事業。

同環保一樣,太空開發與技術進步是互動關係,太空開發會促進技術進步,波羅工程之前美國並不具備登月需要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技術是在工程的進行中開發的。核裂變技術在地球上已成為現實,實現太空核推進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控核聚變雖然還未實現,但只存在技術障礙而不是理論障礙。

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四十多年前登月飛船上的導航和控制計算機,其功能只相當於現在IPHONE4的千分之一。

太空開拓與已經過去的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遠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開拓一個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的航行在當時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是卡斯提亞爾王國的女王,當時獨立的西班牙並不存在),女王自己也難以供起這個船隊,據說她把自己的首飾都典當了,然後供給哥倫布遠航。現在的事實證明,這是最明智的一筆風險投資,以至於有人說世界歷史是從1500年開始的,因為到那個時候人們才知道整個世界的全貌。

現在,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後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肯定是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有人來出這筆錢。

也許,人類文明做為一個整體,就像人類的個體嬰兒一樣,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真的永遠無法走出搖籃。

但從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沒有父母的,人類是宇宙的孤兒,我們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事實證明,無論你打快攻、擴張、還是科技流,
熬過初期總得升級基地,
打到後期必定得出星際、航母、。。。


我認為神九發射成功,對於中國科技發展有莫大的好處,它是個關鍵性節點勝利。國際空間站建立,可以實現很多科研項目的實驗。
關注有何不可?

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每個人買得起房子。其他與自己無當下的密切關係,則都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的。神九抑或其他科研項目投入百億千億元的時候,會有人把它折算成能換多少套房子。
這明顯是對經濟對社會認識有不少缺陷的人,才會想像出來的結果。
且不說民生個人,是否會因為減少大範圍科研經費而得到富餘。無數的科研項目奠定的是未來更現代化生活的基礎。理論科學可能會實現全球共享,但共享需要有人才去應用,不然這些基礎科學對於大多數國家暫時真得毫無用處。工程科學帶來的好處,就更無可限量了。
還有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隱性好處,那就是提升了中國的受信任度,它能換來金融的信用價值。人民幣如果想成為國際貨幣,必須有非常強大的國家信用保證。

如果人民幣能夠獲得像美元那樣的地位,就可以藉助貨幣,實現對全球的資源汲取。

補充說一句:當你覺得從洗腦中蘇醒過來時,或許已經被另一塊幕布包裹起來。


科學研究很多時候都是歪打正著,你也不知道他們研究那些無聊的東西做什麼,也許什麼時候就用上了。


我個人覺得空間探索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業。若不是空間探索帶來的科技進步,我們今天能有實時的歐洲杯看?能有激光治療近視的技術?(省略幾百字)要是把那些空間探索的衍生技術都拿走的話,你確定你想生活在那樣的世界裡?當年阿波羅登月,激勵了多少米國小朋友勵志成為工程師,科學家?我們國家是資源消耗大國,哪天自然資源用光了,到時候又沒有技術去開採小行星,豈不是斜壁了。

如果說上個世紀是飛行器,汽車跟計算機的世紀,這個世紀很可能是生物科技,人工智慧,跟空間探索的世紀。而且現在也不是勒緊褲帶的時代了,咱要是真缺錢,別買米國國債不就得了,空間探索的投入跟那錢比起來真是九牛一毛啊。你要是說咱少買點國債,官員少貪點,我舉雙腳贊成,但是你要說把搞航天的錢拿來改善民生,總有點拆東牆補西牆的感覺。搞航天最後就是為了改善民生啊!

雖然這個國家有眾多讓人噁心的地方,不過我很慶幸我們還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貌似回答跑題了,每個人關注的原因肯定各不一樣。有的人熱衷空間探索,有的人喜歡看熱鬧,有的人一逮著機會就罵國家罵政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拿著納稅人的錢幹了點正事,總比什麼都不幹全部三公消費了好。


發展科技沒有錯,君不見美國、歐洲這樣的民主國家也要發展科技么(而且他們比我們領先很多很多對吧)任何忽視科技發展的觀點都是短淺的。有些技術你今天當然用不到,可你很難保證未來也用不到。
說實在的,我雖然沒有仔細研究過美國的民意,但推測一番,在科技方面的預算方面,美國必然也有各種爭議的。
因此我們的問題應該聚焦於:科技預算的決策權在誰手中。
民眾的意願是重要的,當然不能完全讓民意主導,但錢是民眾掙的,你民眾的一點意見都不聽未免也說不過去。
回到問題本身:我對神九之類的新聞是沒有關注的。這與我的生活相差太遠了。但是這也屬於個人自由的範疇。就好比歐洲杯。我可以半夜起來看歐洲杯比賽,但你好好休息,也未嘗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cnBeta今天發了一篇文章我覺得講的還不錯……(難得啊,這種文章竟然是從cnbeta發出來的。。。)
評論:中國創新需要複製航天體制
http://cnbeta.com/articles/192998.htm
摘錄如下:

航天事業對於一個大國的發展而言是極其重要的,這不僅關係到國家安全,因為太空正在成為新的戰場,或者說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航天技術投入可以帶來一系列領域的技術創新與發展,並培養出龐大的科技人才群體,為國家的科學發展打下基礎。

根據一項研究,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事實上,目前從計算機到手機等一系列新經濟技術產業,幾乎都是航天與軍事技術的轉化。上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實施,帶動了美國計算機、超高強度材料和耐高溫材料等領域的一大批新興科技工業群體的出現,其派生出來的上千種成果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上世紀後20年美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中國的航天投入也創造了巨大社會效益,比如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但是,航天工程的好處並沒有得到充足的宣傳。因為媒體對於航天的報道過於政治化,多強調民族自豪感,而很少科普報道。現在還有將航天報道娛樂化的趨勢,比如過於關注航天員成長和工作的故事,載人航天被媒體作為一個故事對待而非科學活動,從而阻礙了國人對航天意義的正確認識。

...

事實上,航天領域在中國普遍存在官僚習氣的體制內是一個特別的部門。由於要確保技術與質量不能出任何差錯,並追求技術進步,所以工程技術人員在航天體系內地位很高,只要技術過硬,就會在技術路線體系內提拔重用,且薪水可能比行政體系拿的多。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技術人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1歲,80%是40歲以下技術人員。


關心中國足球的一樣很多


刀可以殺人 , 也可以切菜

首先社會分工不同
科學家(研發者) 的社會責任是, 做科學上的突破 ( 我是做刀的 , 誰用刀, 怎麼用 , 和我沒什麼關係 )
政府(運營者) 的責任是決定用刀去做什麼
工程師/軍隊/... (執行者) 的責任是如何用刀去做好僱主(政府/企業)要求的事

而作為民眾一般關注3件事
1 我國有沒有鑄刀大師, 能夠做出什麼樣水準的寶刀
2 哪個黨 , 哪個派 , 哪個人領導的 , 哪個政府決定用寶刀抵禦外敵 , 還是屠殺民眾
3 持刀抵禦外敵的那個將軍是誰 , 怎麼殺敵的 ; 持刀屠殺民眾的那個屠夫又是誰 , 怎麼屠戮的


我和樓上各位看法不同。我覺得,無論目前國內的各個領域有多麼黑暗腐敗,民生狀況有多差多令人氣憤,但是像神九登月這樣的大工程,都是值得鼓勵的,因為這是面向未來的事情,這和奧運世博等面子工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無論任何時代,科技進步及其成果都是最重要的,或早或晚,航天科技成果都會轉化成為民用,逐漸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爭奪太空空間也是很有遠見的。

當然,關不關注,說到底,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話說我突然感覺,大家都偏離了樓主問題的本意?
「為什麼」很多人關注「神九」?這貌似和「應該支持發展航天科技」的不衝突吧?(原諒我笨拙地概括高票答案 XD)

「感覺上」很多人關注,並不代表實際上有很多人關注。
只要官方想要「大家關注」,自然會使用政治工具(如媒體)來達成這一目的。

至於為什麼需要這樣做,基於我自身感受談幾點。
部分因為我們處在「中國人」這個群體中的代入感。相似的例子包括,大家看到姚明在NBA肆虐籃下的時候,產生的「中國人很強大」的滿足感。我相信那種滿足感是因為我們將自己代入了「中國人」這個群體中。
「羊群效應」。被周圍環境影響兒關注,人或多或少會被周遭環境影響。(好吧我濫用名詞了+ +)至少我是因為隔壁大爺「轟鳴」的電視機爬起來看了最後倒數的。
矛盾心理。儘管可以預見發射將會成功,但失敗的幾率仍然存在。自從悲劇的96年之後,長征就沒出過大事兒了。但是沒有人會喜歡平平淡淡的事情對吧?新聞總是需要爆點的。因為人們需要刺激。

最後歪樓說一點,幾乎所有外國媒體關注點都在「第一個女宇航員」上。XD


關於這件事,網上所有的討論都集中在政府腐敗和政府還有很多沒有完成的事,所以覺得航空航天沒必要。其實航空航天我們可以換成任一個科研項目來看一下這種說法是不是很搞笑,很幼稚。網上有很多人都拿黃岩島和釣魚島說事,大體意思就是你就算登上月球,但是你卻登不上自己的島。把神九換掉,我們換成原子彈,你就算有原子彈,你還是沒登上自己的島,同理,我們再降一個等級,你就算有槍,你還是沒登上自己的島。這是什麼意思?你沒有槍你就能登上自己的島?在這個時代,你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你就得挨打,所以別這麼幼稚,不好,容易拉低大家智商。
還有那些關於政府腐敗的,三公消費的,老話題了,真是不想說。你得痔瘡你還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了么!


沒有強大的國防,沒有先進的科技,民主也只是一場煙花,就像150年前的清朝一樣,被人輕鬆的打開國門,科技在發展,民主在進步,一個超級大的國家不可能在民主的進程上一下子就和西方走了兩百年的齊頭並進


這些事情還是很有必要,並且值得鼓勵的。就跟原子彈一樣,60年代那麼困難,我們也要做這事,如果當時不做,現在有條件了才想開始做,你覺得會是個啥結果?朝鮮想做,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啦。


1大家都愛看熱鬧嘛,馬路上兩個車颳了車主吵嘴還得里三層外三層圍起來看看呢,何況是這麼大動靜的事情
2中國人普遍沒法正常的參知政事,於是對政治的熱情就格外高,這種強烈代表政府的行為怎麼能不關注。支持者會以此為據說:美分黨看到沒,他們雖然不好,也還是在做事情的!反對者就會悲憤地說:可悲的五毛看看吧,人民還在民不聊生,研究個這勞什子作甚!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嘛~
3媒體狂轟濫炸,報紙做頭版網站做首頁,你倒是想不看呢,給我找個不把它放在顯眼位置的媒體先?
4這個社會的相當多數人口仍然是在無網路的情況下被教育起來的,所接受的信息有限,政府的教科書是塑造他們人生觀的重要影響因素,書本上天天教育大家要振興中華民族,而火箭上天就讓我們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更近了一步,多數人會很高興,被洋人欺負的歷史終於一去不返了!

ps我對神九這種事情倒不是很反對,因為這個錢即便不花在這些短期看不到收益的項目上,也不見得就會花在我身上,鑒於我沒辦法決定我的稅款的用途,相比於像奧運世博這種完全沒產出的被浪費,我倒寧願花在這些東西上,即便有天他們下台了,這些花出去的錢也還是留下些實實在在的東西的,不只是聽了幾聲響蓋了幾棟體育場而已,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什麼時候我能對稅款用途說了算的時候,我支持收回一些航天經費用在其他的民生領域。畢竟讓現在的人活的很好比給子孫留下科技遺產更重要

pps題主是問「為什麼大家在關注神九」,樓上N多人卻在回答「神九項目是否合理」,似乎是跑題了吧…尤其你們居然還辱罵對方,爆粗口甚至揭露隱私…人和人的觀念總是不同的,理念不同自可以吵來吵去,至於人身攻擊?知乎怎麼變這樣了


我沒覺得這是人為關注,媒體導向啥的。我倒是奇怪為什麼那麼多人都那麼平靜。

反正我自己看那段直播的時候心情是非常激動的。

這次是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按計劃把宇航員送了到太空上,而接下來還有天宮2號,3號,還要探月,等等,這多令人激動啊。


人類會百年千年萬年億年直到地球毀滅人類滅亡之時,仍舊留在地球嗎?
離開地球,探索宇宙!

參考大航海時代,我們現在僅僅只在學習造船
順便在試驗中能夠將船駛出一段距離
路漫漫其修遠兮

為了抱怨而抱怨
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樣有意義嗎

既然你們這麼看政府不順眼,還是早點移民吧
這樣都都清凈了


因為新聞媒體都在廣泛傳播這一信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就會導致大家都去關注這一事件以避免談論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無話可說
因為神九發射關乎科技發展,各種政治考試、社會考試里都有可能考到,所以學生也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太空梭事故率這麼高,科學家還是願意坐?
航天器實現自主導航的難度有多大?目前國內外進展如何?
為什麼火箭發射失敗後一般都會解體爆炸?
自己造一顆小衛星,需要怎樣的知識體系?
為什麼中國航天發展這麼多年但是載荷所佔火箭總重的比例卻沒有很大提高?

TAG:生活 | 科技 | 國家 | 社會學 | 社會 | 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