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讓大家都有一股子重讀歷史的衝動,並實際帶動了歷史學的世俗化。


你捧起書,讀了很長時間的興衰榮辱王侯將相風雲變幻,你的腦中上演過無數場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你爭我斗。

有一天,你終於讀到最後一章,讀到徐霞客的故事,讀到末尾那句「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你突然安靜下來,看過的那些王侯將相還歷歷在目,大明王朝的風雲還在腦中翻湧,你卻在那一瞬間,覺得它們都不重要了。一切煙消雲散,你撥開雲,終於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以及整部作品的落腳之處。


讓我做夢都盼望他出齊二十四史!


[全篇將會從讀書的敘述,到對歷史、人心,和社會的一些小感悟,用我二十年鍾愛歷史的點點愚見,為你娓娓道來那湮沒在黃塵古道 卻為歲月所帶不走的一串串熟悉姓名.......]

自2009年至今,陸續看了六遍有多,最終在第六遍收尾,每次閱讀都能收穫不一樣的心得。這本書寫的不僅是明史,更寫出了通史的感悟,更甚之,其實背後寫的是千古未變的中國歷史的宿命和人心。

讓讀者可以撥開雲霧見青天,直接領悟作者嘔心瀝血挖掘出的歷史觀,讓我們可以辯證的去以「明「一葉,而知曉」五千年「的歷史之秋。

雖說圖書歸類是小說,但是作者卻是按照正史敘寫,在事實上沒有偏離任何主線,若非要論文體,算是編年體。

當你第一次看時候會覺得這書寫的很風趣,可以讓人在談笑風生中回顧歷史,同時也梳清了明朝的時間順序,但對於人物詳記和年代故事,往往是看了後面忘了前面。

而第二次再看時便將諸多感人肺腑之處一一發掘, 話說這真的是第一本能讓我看的流眼淚的書,那些印在正史上的刻板記敘,被當年明月用心血化成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瞬間:

馬皇后的善良與寬容保護了一個個在朱元璋屠刀下的昔日戰友;

致休以後因清貧疾苦在家中獨自粉刷修補屋子的瘦骨嶙峋的那位不知名的朝廷高官;朱棣造反途中的內心煎熬,每日可能都是最後一日的恐懼;

朱允炆被破南京城時的內心恍惚;

我們的於公被朱祁鎮處死時京城所有人的心情,還有抄家的人對於他家無餘財的唏噓;

朱佑樘五歲前在深宮中被眾人照顧的感動,一位孩子在深邃的皇宮之中吃百家飯長到五歲,我們縱覽上下二十四史,有第二個嗎?;

楊椒山齋戒後死劾嚴嵩時的堅毅,以及他在監獄的碎瓦刮肉的不屈;

崇禎皇帝無盡的彷徨與絕望;

徐霞客遍歷名山大川,背著靜聞法師萬里前往雞足山等等不勝枚舉

包括除了那句「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的話。

我認為最讓我一直收藏謹記的話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到了第三次則看到了許多關於當時政治制度的評價背後的現代聯繫,讓自己可以聯想歷史上相似的地方,這次也是大局觀的養成,我五歲開始讀中國歷史,卻一直沒有感悟到內在的聯繫,而看完這本書第三次之後,我就可以把以前所有的歷史開始聯繫起來。同時也似乎真正的看懂了許多朝代的衰亡,中國歷史的規律,似乎永遠沒有變過。看完之後,你是不是也覺得似乎寫的那麼像今時今日的官場,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中國歷史的宿命似乎永遠是如此

(從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稅改,到如今國家稅務總局的營改增,不也是當代的中央財政集權嗎,先從財政入手,將主動權掌握到國家中樞,消弱地方的經濟控制權,進而在幾年之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方對中央深化改革的阻力;

從宋遼的澶淵之盟以歲幣屈辱來化解邊境之爭,到如今以大國風範之豪邁的 一帶一路去倡導和平發展,不僅化解過剩的產能,更重要的是用發展去消解矛盾因素,去以共贏去壓制任何潛在的不穩定。這是何等的智慧。

從西漢文景之治,到東漢光武帝開國初年對匈奴的隱忍不發,這類比出 當下 何等的隱忍之力,為了國家壓制被敵國挑釁的內心。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大大這是何等的胸懷和遠見,真是可謂忠義心烈,與日月爭輝

從西漢景帝的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到今日的朱日和沙場點兵,不也正是可謂「古有細柳營,今有朱日和」嗎!

很多我們不理解的一些事,無論過去還是當下,都或許蘊藏著大道理。

;這裡本來還有一些古今的事件分析對比,但是因為有些字敏感,就不寫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讓寫。我很愛國的!)

第四遍開始試圖找尋相關資料,將沒有刻畫清晰的地方,通過自己的思維來試圖還原,也開始辯證的分析當時人物的一些思想波動。你是否會自行客觀的想像當年明月沒有去著重描述的那些場景?你是不是也會切身體會到那些人物心中的波瀾?

第五遍後,不僅僅是明史,也將自己以前嚮往的年代開始重新回顧,試圖將曾經淡淡的古板的幾行文字,還原成千軍萬馬或俠骨柔腸的畫面,是否可以重新去看秦末的亂世,重溫項羽和劉邦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和特徵,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斷當時的情景,再結合史記的一些記載,自行分析人物的性格,再通過這些性格在當下的一些行為和反應,反推兩千年前的那一個個逝去的歷史原點。正如同楊慎的那首臨江仙一樣: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第六遍(最終篇)是收尾篇,看的也就自然不是什麼劇情和開心了,這次得到的,其實我自己也沒想到,因為一直不知道第六遍看了些什麼,貌似已經有點食之無味的感覺了。

直到最後才發現,其實第六遍,收穫的做人的道理和對很多事情的客觀分析能力。想到了孔夫子的那句:「學而不思則罔「,這第六遍邊看邊在反思,似乎每看過一個人物,都會自己去思考ta 的優缺點,再聯繫上自己,每次都會給自己一些或生活,或工作,或為人處事的一些建議,同時也可以也會去辯證的看待所謂的歷史上的忠臣與奸臣。

這個似乎有點難去解釋。就像你看到 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他靠的不僅僅是元末天下大亂的機會,更是自己內心強大和不懈的努力。
這在現實中,和那句機會不經意到來得時,你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有異曲同工之處。

或者你是否會憤憤不平,那些皇帝為什麼要聽信讒言殺掉那些忠誠或者對他們的話不屑一顧,當你換位思考,你身邊如果有人天天嘮叨你,甚至經常讓你難堪,你就真的會每次都虛心接受而沒有半點怨言嗎,顯然不會,我們自己的父母如果每天嘮叨我們都會覺得煩躁,更別說古代那些刻板死讀書的大臣。想想如果你是皇帝,你真的放心把全國的軍隊交給一個將軍嗎,你真的相信他可以終身效忠於你?加上身邊再來點讒言,誰不能對在外的武將心存忌憚,加上歷朝歷代那麼多的謀反篡權,我想正如作者所說,一旦登上皇位,便是與天下為敵。想想不也是很可悲嗎?

換言之,那些奸臣難道真的是一無是處?我參考過很多資料,那些歷史上的奸臣,很多在執政上都非常有能力,安史之亂前的李林甫,雖然被被稱為口蜜腹劍,但是你知道安祿山之所有一直不敢動手,一直等他去世才造反起兵,李林甫在世的時候,安祿山進長安都是低著頭怕極了李,但是人非草木,豈能毫無私心,更何況是一個手握重權的大臣?一個人的一生,從小到大,我們自己都切身感受到自己對於世界,對於決策認知的改變,曾經任認為對的,或許幾年,十幾年後便不在這麼覺得,一個人到了暮年之時,總是會心生長生之念,帝王歷來如此。 康熙是一代雄主,到了晚年康熙55年以後,也是施政過於寬厚,導致了官場上下尾大不掉,直到雍正鐵腕反腐才有所扭轉。

像王陽明,于謙,海瑞那樣滴水不進至始至終的廉吏在我國歷史上實在太少,我們不能完全去拿這些人去評定一個人的好壞。多數人都是有慾望和私心,我們要去辯證的看待他做出的貢獻,其實誰官位大了不會有自己的班底,作為讀者的我們,在某些位置升高之後,心裡難道不會有波瀾嗎,我想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有思想變化,能克己的終究是少數,這也註定了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成為聖人。

尋常人家是遇喜則寬,遇怒則嚴。而聖人內心坦蕩,才可以做到毫無雜念,這些不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嘛。

我這裡只做一個引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再去感悟,這裡便不做過多的贅述。

希望大家都可以如白髮漁樵一般立於書籍江渚之上,去慣看歷史煙雲里的那一絲秋月春風。

同時這部書籍也讓許多中國的年輕人甚至一些長者,懂得了原來歷史書籍可以寫的這麼好看,以前的事情,可以這麼精彩的還原,讓許多人逐漸愛上了讀歷史。看看那些暢銷榜上,有多少是毫無價值的娛樂快餐知識。那些藏在角落裡的經典,又有多少被我們翻開過。

我們祖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二十四史的嚴謹固然無懈可擊,但是在當下這個快節奏快到你有時候連人生都來不及思考的時代,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和興趣精力去靜心看那古板的歷史,而當年明月用風趣的手法,又不失脫離正史的軌跡,以他自己的筆法,不僅寫的風趣幽默,讓人讀來愛不釋手,而且最重要的是

明朝歷史裡面的人物一個個都還原的栩栩如生,你在看書的時候,甚至可以感受出幾百年前的拿一個鮮活場景。 正如老三國的那首: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這所有的人物都能讓你在讀書的同時可以聯想起自己的一些性格決定時似乎有那麼共同的地方,是那麼的鮮活,好像就在講述昨天的故事一般。

不少明史學者覺得作者是在戲說,但是追本溯源,《明事兒》里的調侃和幽默,都沒有背離真正的歷史,最多只是在空白處加上了自己的思考。

而且這個作品的定位也僅僅在普及歷史,普及明朝故事的層面上,是為了引發人們的興趣。並沒有一絲要和明正史去叫板分庭抗禮。

許多人在追尋答案時總會去刻意搜尋外國的那些哲人的資料,卻殊不知我們國家的五千年歷史長河裡,什麼樣的事情都有發生過,什麼樣的案例都有各種各樣精彩的解答,就像唐太宗說的一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我們國家的歷史太過長遠,經史典籍浩如煙海,但是大多都是讓人讀來毫無興趣的古文,加上近代的一些洋化,導致了我們忘記了很多祖宗的東西,也讓我們曾經一度覺得古書都是古板老套。13億中國人估計11億知道鋼琴,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揚琴呢。多少人覺得子女學樂器是學鋼琴、小提琴。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古鎮二胡呢? 對於古板的歷史,當年明月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明朝那些事兒》也給了我們啟發。只要有合適的方式,我們一樣能把我們的經典國學有興趣的傳承下去。

而且不僅僅是明史,讀多了中國歷史,我們看待社會問題便會與許多人不一樣,能看到背後的根源,能更深入的思考。胸中成長的,是大局觀,會更加全面的去看待與分析事情。

正如《呂氏春秋》所說: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是為如此。


讓不少已經沒有讀書習慣的中國人,重新開始讀書了,功莫大焉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很多興衰榮辱,講了很多王侯將相,但是說實話我都忘了……我記住的只有最後一句話,最後的那句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這本書就是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的一段人生。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成功,我相信這也給其他很多人給予了啟迪。我想這就是它最大的價值。
我也希望我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我的人生。


2014-10-20更新下,今天看到「讀史時,哪些故事讓你動容?」這個問題,兩個回答直接摘選《明朝那些事》並獲得高票,可以作為佐證。


再次證明了一點:缺少讀者感興趣的閱讀內容,才是現在人們不讀書的根本原因。

這本書的火熱程度已經到了現象級了,熱了明史、心學、王陽明。

自從《明朝那些事》火了之後:

1、我們看到了《漢朝那些事兒(第一卷) (豆瓣)》、《那時漢朝(壹) (豆瓣)》、《宋朝那些事兒 (豆瓣)》這些歷史科普文學

2、市場上突然出現了《明朝一哥王陽明 (豆瓣)》、《神一樣的男人王陽明 (豆瓣)》、《神奇聖人王陽明 (豆瓣)》、《王陽明的五百年 (豆瓣)》、《王陽明·龍場悟道 (豆瓣)》等等有關王守仁的書籍。從書名來看王守仁已經不是明朝第一人,超孔絕對分分鐘的事

3、然後一個書店工作的朋友告訴我,自從有了《明朝那些事》,他們書店蒙灰的《傳習錄 (豆瓣)》、《有無之境 (豆瓣)》銷量在一定時間好的不得了。。。

最後,本人單位附近、已經成為菜攤的的楊椒山祠(也就是楊繼盛),之前多了好多遊客,有幾個還攀談了幾句,不出所料是拜《明朝那些事》所賜,貌似現在已經回歸平靜了,賣菜的大姐你可以安心繼續賣菜了。

補張圖吧:

圖片來源:楊椒山祠-門面圖片


最大的價值是科普

歷史其實不是教科書的灌輸,每個歷史事件和現實新聞一樣,背後都不簡單。

但是中國的教育一直是灌輸式的,告訴你結論,不讓你自己去找資料探求真相。

這樣的結果就是培養起來一大批非常容易被洗腦的人,無論你後來成就如何,大學教授也好,商界巨頭也好,認知模式是被灌輸式的,就非常容易被輿論和媒體控制。

輿論說什麼就信什麼,微博上看到什麼就信什麼,微信朋友圈轉發什麼就信什麼。

我不知道這種灌輸式教育是不是有意而為,但是我知道這種教育,在媒體完全被資本控制的情況下

大眾都可以被資本洗腦。

明朝這些事,用調侃講故事的形式,把歷史普及了,也順便告訴你認識現實的方法,據說他發了一筆財以後,從基層小海關職員被調到海關總署任職了,估計是被領導看上當幕僚了。

對歷史的深刻認識是可以指導現實的。

明朝這些事,告訴你,歷史書是靠不住的,看真相至少你不能只看一方的說法,得看多方的記載,得把一個人歷史查清楚,把它祖宗八輩弄明白。

真相是要尋找的,別人告訴你的,書上寫的都未必是真相,什麼真什麼假,哪些記錄可信是要考證的。

這本書寫成在吳思先生《潛規則》之後了,潛規則基本就是《明朝這些事》論述時候一個基本的認識態度。有這個原則,很多事情的分析就是靠譜的。

用《明朝這些事》裡面表現出來的探索態度,去看各種新聞,各種消息,就會有個理智的態度,

這新聞是不是真的?或者新聞是真的,背後的事情是不是這麼簡單?

這條新聞的利益相關者是誰?誰有能力把新聞放在哪個媒體上?這個媒體的負責人是誰?和某人是什麼利益關係?

如果,一查官員,就查到他的親屬關係,同鄉關係,哪年的進士,什麼學派,人際交往等等,通過綜合信息,分析出他干一件事的動機和目的。

有這個態度,別人就很難給你洗腦了。《明朝這些事》把這個給科普了。


如果沒有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也許明代會成為很多人最不熟悉的一個朝代。
從小至中學的歷史書里關於明朝,只有朱元璋君主集權,戚繼光倭寇,李自成農民起義,東西廠特務統治,僅此而已。
中國秦漢以來各大朝代,可以說在大眾文化中最不被人熟悉的就是明朝。
明朝的歷史,明朝的很多人物,真正進入大眾視野的,基本上可以說是從明月這本書開始。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寫作的重心不是批判誰也不是想傳遞什麼價值觀,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也恰恰如此。這本書讓我真正意識到,史書中昏庸的君王,敗逃的武官,狡詐的宦官,他們其實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個性苦衷,他們的人生遠遠是史書上寥寥幾筆無法描述的


第一個人生的低谷,是《明朝那些事兒》陪我走過的。那些從黑暗中走出的正義,光明和希望,給了我莫大的力量。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從來不缺席。


「如果沒有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也許明代會成為很多人最不熟悉的一個朝代。」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都不知道歷史上還有王守仁、楊繼盛、楊漣、高拱、徐階等等等等,只知道朝貢政策與朱元璋,張居正,崇禎皇帝,以及一些歷史教材上的碎片知識。所以一直覺得明朝很無趣。
其實,那些枯澀難懂的史書本來就不可能調起我們的閱讀興趣,自然會覺得歷史很無聊。
我們缺的就是像當年明月這樣有自己的思想、有風趣而有分寸的幽默感去用心寫歷史的作家,引導我們對歷史感興趣,引導我們了解如何「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道理。
補充一點,用心很重要。當年明月之後市場上有太多類似的歷史通俗讀物,但效果並沒有像《明》那樣好了。或許是商業化打亂了他們寫作的初衷,甚至他們的初衷可能只是為了賺錢。


1 首先,用小說的形式來寫正史,通俗易懂,使大家更容易了解。普及了歷史。
2 給歷史愛好者信心,以前的歷史愛好者也只是當做業餘愛好而已,現在發現竟然可以靠寫書賺錢,那麼專心研究,寫出有觀點的書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可以更加專心研究自己的愛好。
3 非官方的歷史,從另一個角度寫出來。很多歷史大師因為身份原因,不能寫太多非主流的東西,而且隨意寫出來要是錯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大師也會謹言慎行,但是這樣很多好的觀點就不被人知道了。但是民間寫史,光腳不怕穿鞋的,只要是自己對歷史的理解,都可以寫出來。
4 糾正了很多人以前單一的觀念,從另一個角度來寫歷史,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第一次讓我感動到哭的書!

只為一天的不朽。………… 袁崇煥

小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東林黨時,曾說道:東林黨人並不是進步的象徵,因為他們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問:何謂封建士大夫? 老師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會裡,局限、落後、腐朽的勢力,而他們的精神,絕不代表歷史的發展方向。 多年以後,我親手翻開歷史,看到了另一個真相。 所謂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張居正、如楊漣、如林則徐。 所謂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沒落、守舊、不懂變通,不識時務,給臉不要臉,瞧不起勞動人民,自命清高,即使 一窮二白,被誤解、污衊,依然堅持原則、堅持信念、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他們堅信自己的一生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無論對方反不反感。 堅信自己生來就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無論對方接不接受。 堅信國家危亡之際,必須挺身而出,去捍衛那些自己不認識,或許永遠也不會認識的芸芸眾生,並為之奮鬥一生,無論對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堅信無論經過多少黑暗與苦難,那傳說了無數次,忽悠了無數回,卻始終未見的太平盛世,終會到來。

青史留名的太后也好,籍籍無名的宮女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母親,在臨終前看到了自己的兒子,看到他經歷千難萬苦,終於平安成人,這就足夠了。 所以,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拉著兒子朱常洛的衣角,微笑著說: 「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恨。」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 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因為打贏了。 所謂正義、邪惡、侵略、暴行,大多時候都是毫無意義的胡扯,衡量戰爭的唯一且永遠的準則,就是勝利,或失敗。 用黑暗的暴力維護了光明的正義,這就是明朝創立的不朽功勛。

人民,只有人民,才能正地評價一個人

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 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

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的一生

以上震撼我的話


「諸位,望來生以富貴想見!」大戰前夜朱文正如是說。

媽蛋,歷史課本會告訴你這些?


作者當年明月是我親戚,小時候他就經常和我講故事,比我姥姥講的還要好,有段時間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聽他將故事,後來他家搬了,就不經常見面,但還是互相走動的。
至於他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是後話,有什麼價值呢?
後來去他家我問他有什麼感想,他說最討厭一本正經的將歷史,沒有趣味,自己希望改一改,沒想到改得還不錯。價值談不上,就是娛樂而已,他倒是很謙虛的。


最大價值是開闢了走心的心靈寫史。
在當年明月之前,一本正經的史書很多但是能看懂的人不多,幽默講解的人不少但是記住的只是笑料。
當年明月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思考了、思考著思考著就不再迷茫了。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好,就是成功。


最大的價值就是阻擊了二月河、閻崇年等滿清文化勢力在媒體領域的壯大,使得明朝乃至漢本位文化重新走進大眾視野


我覺得也是給了我從不同角度看待歷史的機會,和人有關的東西就沒有那麼純粹的。
以前我只知道戚繼光是民族英雄消滅倭寇,但看過了我也知道他也行賄受賄,他也巴結領導欺壓下級,但這完全沒有影響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因為我知道他受賄是為了養活他那戰鬥力無比強悍的僱傭軍,行賄、巴結是為了讓朝中的大臣支持他的行動。
以前我只知道袁崇煥是忠臣,崇禎殺了他是昏君。看過了我也明白,袁崇煥是一定會死,就像石悅在後記里寫的:「袁崇煥會死,岳飛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他會死大部分是性格使然,不怪崇禎的。你一路退讓,把敵人領到京城腳下還讓開城門,你說皇帝怎麼不懷疑?北京不是錦州,不合適他守城反擊的戰術,可惜他沒想明白。
以前我只知道崇禎是個昏君,把明朝送進了墳墓。看過了我也知道,其實他是個勤勉的好皇帝,個人品格、工作能力都不錯,他那句「諸臣誤我」不是推卸責任而是真的就是大臣害了他。當時朝廷和民間的狀況,滅亡與否根本就由不得他,可恨晚生了幾十年。
以前我只知道萬曆四十年不上朝,是個徹底的混蛋。看過之後我也知道,不上朝沒太大關係,明朝依然發展得很好,他也在辦公也在掌管著朝政。朱由校只知道做木匠活,但這不是他的錯,只是生錯了人家。
很多很多的例子,歷史永遠都不是那麼純粹而清晰的,我們可能只是看到了一方面,還有很多很多方面沒有看到,匆忙得下結論會出錯。你說崇禎殺了袁崇煥、萬曆不上朝什麼的是不是真的?當然是真的,但只是一部分,別被真相蒙蔽了眼睛。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
讀明史時,哪些人物或事件讓你印象深刻?
為什麼元明之際漢人文士的華夷之辨觀念極為淡薄?
明末的欽天監概況如何?監正等職是誰來擔任的又有什麼事迹或成果?傳教士對於欽天監的具體影響是什麼?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明朝那些事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