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城市數據團」的文章《遠離你終將衰落的家鄉》?

逃離你終將衰落的家鄉 -- 城市數據團 -- 傳送門


我之前也看過那個答案。說點我的看法。

@團支書 應該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經濟學訓練。

先撇開這個問題不談,我想先說,數據究竟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知乎現在的風氣是:誰能列舉數據,誰就有乾貨。所以經常有人批評我回答問題沒有乾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在知乎,但凡是能夠拿出數據的,都能獲得不少的贊同。然而,非常不幸的事,數據是會撒謊的

數據背後更重要的,是邏輯。所以我在知乎回答問題,一般是重邏輯,輕數據的。如果手上有數據,而沒有清晰的、令人信服的邏輯,得到的結論是經不起推敲的。而相反,如果你能掌握經濟學背後的邏輯,戳穿數據的謊言,應該是易如反掌的。

我回答知乎問題輕數據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分配在知乎上回答問題的時間,不足以支撐我對數據做最詳盡的分析。比如在這個問題:中國經濟出現了不正常的資本替代勞動的傾向。這個觀點對嗎? - 慧航的回答中,即便是最簡單的計算一個GDP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的比值,能引用現有文獻我也會引用文獻。而事實上,在翻閱文獻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另外的計算方法以及針對中國數據的調整方法,如果我自己去計算這個數字,結果可能是非常有誤導性的。但是在這個問題中,我思考問題的邏輯寫的清清楚楚,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應該可以找到一些討論的空間。

那麼詳盡的數據分析應該是怎樣的呢?比如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這個問題上,剛好我們的專欄「EconPaper」裡面有介紹這麼一篇論文:重返北上廣:中國人真的喜歡大城市么? - EconPaper - 知乎專欄

回過頭來看他的那篇答案,他犯的最嚴重的錯誤是:誤把結果當原因。

從邏輯上講,作出遷移行為的是個體,最終大城市的規模、勞動人口的規模,都是個體選擇的結果,而非原因。

從經濟學上來講,造成大城市規模超大的原因很多,從生產方面來說,規模經濟及相關的集聚效應,從個體方面來講,城市的制度(公平、效率)、交通、污染水平、公共產品等,都是個體可能選擇一線、二線甚至三線城市可能的原因。

這是個什麼邏輯呢?別人問你,該吃蘋果還是梨?你回答我:蘋果,不信你看,吃蘋果的多,吃梨的少。最終大家相信了你說的,都去吃蘋果了。但是仔細想一下,我們是因為吃蘋果的多而去吃蘋果么?難道不是因為蘋果比梨好吃?吃蘋果的人多是我吃蘋果而不吃梨的原因么?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不相信經濟學的結論能對具體個體的行為有任何明確的指導意義。因為經濟學建模的時候,有個叫效用函數的東西,裡面的參數是主觀的,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所以這類問題,別人可以告訴你大城市哪裡好,小城市哪裡好,但是我不相信經濟學可以給你作出決策:經濟學能告訴你的,只是follow your heart。

那篇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對於預測的極大主觀性。他的回答:

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都市將毫不留情地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夠生存。

嗯,這裡的首要問題仍然是,大城市是不是吸干周邊地區,不是大城市說了算的,而是個體的選擇,而個體的選擇卻恰恰就是這個答案所在的問題。
而接下來的論據,更是沒有任何經濟學常識的。其結論建立在:

北京、上海、廣州三個一線城市的勞動力總量(比例就不提了,結果不敢拿出來給大家看)在2050年時仍然能夠維持2010年的水平。

的前提下。只是稍微有點邏輯的人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他相當於假設了「大城市會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從而得到了其他省份都流出的結論。
這樣的計算興許是有意義的,因為至少計算出了未來的人口分布。但是,其實我們真正需要關心的問題,難道不應該就是「大城市是否會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么?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非常難以回答。回答這個問題,你至少要建模如下的要點:個體選擇的偏好、集聚效應的規模、產業結構的變遷。對於不同的地區的勞動市場、產品市場、技術、個人偏好等的建模,得到的一般均衡結果,從而估計其中的deep parameter,我覺著才足以支撐起這個預測。否則其他的任何預測無非是對現有條件的外推,然而這樣的外推預測在長期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經濟學的問題其實非常複雜,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兩個數據就可以說清楚的。經濟學不是由統計數字堆砌起來的。

-----------分割線-------------


我又回去看了一下那個答案,不得不為知乎用戶的素質所嘆服:

我不知道答案排名的演算法是什麼,但是一個2244贊的答案排在了5536贊答案的前面,有多少人點了「反對」呢?
其實我覺著@姚東 的答案雖然有抖機靈的嫌疑,但是比起下面混淆邏輯的答案,的確幫助更大。


中國地大物博,結果搞得大家好像只能去少數大城市才能生存發展,這合理嗎?
我們乾脆把那些領土送給外國人好了,反正我們只需要幾個大城市,那些地方必將衰落,這合理嗎?

衰落不是絕對,而是相對。
西方國家其實也在增長,但是跟中國的增長比起來,中國人可以自信滿滿的說他們衰落了。
在國內來說,小地方被吸血是正常現象,人都想去大城市發展。

但是別忘了,想去是你的事,能不能生存,不是你說了算。大城市進入的人越多,便利性提高的同時,必然會有一種資源成為卡住所有人脖子的瓶頸。一般來說,這個瓶頸就是生存的空間,你可以認為是房子和相關的教育和醫療等資源。人來的越多,資源必然越緊缺,相應的就是房價房租,醫療教育,以及連帶的其他成本一起飛速高漲。
有人說,啊,大城市基礎設施好啊,大城市物質文化豐富啊,大城市物流成本低啊,大城市零售價格低啊,是很豐富啊,是很低啊,全國人民都擠進來好了~~~但是,好像沒有都擠進來吧~~~因為生存空間有限啊,搶的人越多資源就越貴啊,直到貴到有人覺得不值覺得承受不起,就有人不來了,甚至離開了。

當然,如果政府規劃的好,擁擠城市的生存空間可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比如人均居住面積和生活成本達到一個合適還能讓你生存的程度,注意是合適,不是舒適,想要舒適那真是想多了。但在這種情況下,組建家庭結婚生子等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會成為奢望,因為很多人在維持生存之外承受不起更多的東西,因為一個地方能裝這麼多人本身就不正常,人們只是在想辦法維持這種不正常,維持久了維持多了就覺得是正常了。

大城市的很多青年,晚婚,少子,甚至丁克,即使政府放開計生,他們也不敢二胎,因為大城市裡面與人口增長和繁殖相關的資源都成為了奢侈品。自然界的老鼠,當一個小地方的種群數量過多的時候,食物和生存空間不夠的時候,他們會開始自殺,這是自然規律。大城市擁擠太多人的時候,自然規律也會開始調控,他不讓你自殺,畢竟人是高等動物,規律之手會通過各種手法和現象讓你無法繁殖,達到消減人口的目的。

當你你在津津樂道大城市買一個最新的電子產品比小地方便宜100塊的時候,你忘了你組建一個家庭養育一個小孩的成本會比小地方多100W。
未來大城市必將像香港一樣,城市越繁榮,中下層越痛苦,資本會用一種體面的方式把他們榨乾,榨到他們斷子絕孫。

-------------------------------

農村人口流入大城市,這個也容易理解。

首先農村人口流入大城市,只是流入,不是定居。流入是因為工作,定居是要成本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之所以能流入大城市,是因為他們能給大城市提供廉價勞動力,而作為廉價勞動力的收入是能夠期待未來改善他們回鄉後的生活的。注意那是離開大城市,回鄉後的生活,這個收入想要改善居住在大城市的生活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這部分人口,是不會定居在城市的。如果他們要定居在城市,對不起,你那個工資根本就不夠,要麼就提高人工成本,告別廉價勞動力時代。如果提高了人工成本,城裡人就要罵娘了,尼馬快遞一下漲十倍,買個包子一下漲十倍,服務員比程序員還貴。到時候,對於中下層的城裡人來說,可能就是「蝸居+高房價+高物價」了。


結論是可以的,因為人的奮鬥離不開歷史的進程。

但論證過程是有毛病的。

我對很多公眾號運營者只有一個期望:如果寫不出來好文章,不要寫;如果分辨不好出文章好壞,不要轉。


其實那篇文章邏輯的核心問題難道不是妄圖用一個宏觀趨勢就直接給個體的經濟行為提供指導么?中間缺乏必要的承接邏輯所以顯得最後的建議超不靠譜。

個人也認為宏觀上資源和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是不可避免的,但反過來在人口日益稀疏的偏遠地區部分產業反而會獲得競爭優勢(農業、旅遊業、某些工業)。到時候由於大城市過於擁擠,逆向的人口流動未必是不可能的(當然總流向還是小城市向大城市)。比如美國就曾經出現東北部傳統發達地區往南方陽光地帶的養老人口流動,帶動這些地方養老、休閑、旅遊業的發達。而南部由於傳統工業不發達,一些新興高科技工業反而在南部布局更多,吸引大量人才移居。前段時間我還看到新聞說IT公司紛紛落戶貴州就因為貴州傳統工業少山清水秀氣溫穩定,適合放置伺服器以及給程序猿們玩耍 Σ(  ̄□ ̄;)

這篇文章羅列的數據充其量只告訴我們大城市經濟規模在未來會越來越大,小城市則趨於衰落。但由此得出結論叫大家都往大城市跑未免過於跳躍了。

一個可能稍顯正確的邏輯是:隨著區位優勢的消失,很多小城市將面臨日益嚴峻的轉型壓力,很多傳統產業將不可避免地消失。所以,對於個體來講,如果選擇待在小城市,請選一個你認為未來仍比較有可能發展的行業。否則你就有可能面臨因市場縮小而造成的競爭壓力,繼而被迫改行或者轉移到大城市謀生。如果你是大城市的人,看好某個小城市某種產業會因為小城市的轉型而顯出區位優勢,提前投資並移居小城市也未嘗不可。


從宏觀看城市間的馬太效應是必然的,但對於個人而言,無論是選擇留下還是選擇遷往大城市,都面臨著一堆風險,也各自存在一堆機會。所以關鍵在於早做謀劃。當然,更多的時候不是地域限制了我們的選擇,而是我們的自身能力限制了選擇。


最後:別總盯著北上廣,二線省會、副省會城市機會也很多的。大城市又不是只有三個。


這基本上和拿著計算器計算中國經濟每年7%,美國2%。中國2013. 9.24萬億美元,美國2013年,16.8萬億美元,

問,中國多少年能追上美國??

或者中國每年7,印度每年8%,1.88萬億美元。

問印度多少年能追上中國??

世界總是在不斷變化的。


什麼是故鄉?
故鄉只不過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
該拼就去拼,管他在哪。
此心安處,就是吾鄉。


作為東北人,很贊同文章的說法,家鄉以兒女在外工作為榮,父母更是以退休後搬到兒女的所在地而四處吹牛逼。我去外地上大學前認識的所有同齡人,80%不在本省,50%不在東北,但凡有點能力的(無論好壞,例如黑社會……)幾乎都在四處闖蕩然後安家落戶。從闖關東到東北工業的崛起,全國很多人都往東北跑;從國企改革到東北GDP增速全國倒數,很多東北人開始往全國跑。客觀條件固然重要,但是同樣境遇的省份有很多,葉落歸根的多,四海為家的少,可能是東北人身體里流淌著「四處闖蕩」的血液吧,當然這也同樣導致了外面賺的錢沒人拿回來建設家鄉……我覺得有生之年就能目睹東北的沒落,當然大城市是沒問題的,部分小的城市或者鄉鎮或者農村慢慢會人去樓空。看過各種全國影響力排行榜,東北人直接前五,同事表示不服……呵呵,你在哪個城市沒見過東北淫?你問問有誰對東北人沒有印象(別抬杠)?當然,不一定是好印象……


撇開城市不說,其實這個觀點應該是對的。

怎麼說呢,就是大城市肯定會吸干周邊小城市的血。

北上廣深現在是大城市,理所當然會吸周邊的血,這是馬太效應。但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兩百年後呢?那時候的大城市是哪些?50年前還沒深圳什麼事情,200年前還沒上海什麼事情呢。世界是發展的,不是靜止的。現在的大城市不代表是以後的大城市。

我覺得我們應該從文中認可這個觀點,然後運用到現實中。比如現在中國是北上廣深,那誰會成為第五個大城市?四個城市基本都在東部沿海地區,未來中部地區肯定也會出現一個大城市,那到底是成都還是重慶還是西安呢?

能知道這個才能把握未來啊


轉,侵刪


他老師沒告訴他僅依靠數據忽略人的主觀因素建立起來的模型不是好模型么。決定怒而答之。覺得這篇文章在某些方面有所偏頗。一,人的留在上海的客觀原因,不是每個人去上海的人都想在那或者有能力在那安家落戶的。文中提供的數據其實還不夠細化,人口輸出北上廣的人是多,但其中也不乏學習工作進修帶孩子人員,那麼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留在上海呢?買房,但試想在上海,北京出個幾百萬買房可真會把兩個人的一輩子搭進去。再回到人的因素,人為什麼要背井離鄉,為什麼選擇北上廣,文中提出了工作機會,社會福利,物流成本低等因素,但我覺得還不夠,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點。二,城市生活體驗,我認為城市是個產品,所有的人都是用戶,但我們也是研發團隊。我不否認北上廣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不能因此就將其特殊化。而且評價一個城市不能光從經濟指標上來說事兒,管理混亂與環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就以我個人為例,當昨天從楊浦大橋俯望上海攤的時候我就下定了決心要走,真心不想讓後代連猶豫的機會都沒有(由人口密度導致的環境污染真心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好的。同時高消費和高壓力真不是什麼好的選擇,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打雞血的能力。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北上廣的硬體設施其實並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生活體驗,務工人員的幸福指數會隨著歧視,歸屬感的缺失而在一個很低的水平。這是數據不能反應而不能忽略的一個變數。說到這我想yy情況供大家討論,當這些人帶著技術資金回到家鄉開始建設讓家鄉變的很好,城市體驗倍增從而減緩這一趨勢^_^。第三,人口流動問題。本土也有輸出,這是我的一個疑惑為什麼數據地沒有拿到北上廣人口輸出的數據,因為這個數據可能直接推倒文中的結論,特此求證這幾個超一線城市的移民人數的多少,「老上海人總的給新上海人留地方」上海人如是說。上一點我就說了城市的用戶體驗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定居的重要參數。輸出省也應會有省省之間的輸出,文中提到安徽也在從其他地方抽血那其他地方又怎麼能束手待斃呢。好累,先寫到這,有人關注再補充。


看完文章,想起了柏拉圖的公雞:

學生:"老師,什麼是人?"
柏拉圖:"兩腿直立,身上無毛者即為人也."
第二天,學生提著一隻扒光毛的雞來到柏拉圖面前----"老師","這就是人吧?"

捉急呀,腦筋不會急轉彎。

本朝農村的現狀就不多說了,失血嚴重,貌似自解放以來,除了那次「知識青年到從農村去」,從來都是「農民到城裡去」的。

再看看別人,比如說美國,一戰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蹟--「瘋狂的20年代」,但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業和農村過度提取剩餘價值,農業由於生產不穩定和相對的低投資回報率而日漸式微,美國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乃至呈現蕭條萎縮的跡象,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佔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佔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產,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看完什麼感覺,未曾謀面似曾相識,歷史總是在不斷重複自己。

也是如此嘛,城市和工業發展初期必然要吸血農業,哪美國農村為何沒有「註定衰落」呢,反而成為了當今最發達、最現代化的農業超級大國?

答案是山姆大叔看不下去了,伸出了他那「猥瑣」的「有形之手」

自1930年代美國政府加強農業干預以來,美國政府頻繁修改和調整其農業法案和施政目標,以適應農業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措施和目標包括:提高農場主收入、擴大農產品出口、幫助農村地區建設基礎設施、制定法律保護環境等。

沒錯,政府的干預和施政目標對農村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農業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於農業本領域的,而是同非農經濟部門的發展密切相關,美國的農業政策以「拉平農業生產者同其他社會行業的收入」為基本原則,重點支持和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同時還把農業政策作為廣泛的社會福利來考慮,藉此扶持不同地區及不同收入層次消費者的食物消費需要。說白了,美國是保護農民,扶持農產品消費。

而中國更多是關注消費者的利益,為城市消費者提供充足而低廉的農產品,農民的利益或多或少被忽視了。說白了,中國現階段靠的是榨取農村以發展城市

最後,再回到開篇提到的柏拉圖的公雞,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農村問題就是一個政治問題,政治從來不相信數據。


感謝邀請。


本文一經發布,作者便已死去,評價自當歸屬大眾。感謝贊同,也感謝不贊同,同樣感謝各種惡語相向或動機揣測。這些都會令我們繼續保持思考,也會令這個問題的生命更加鮮活。


我在想美國的有錢人是不是正準備逃離地球......


非常贊同各位大神的理解,個人覺得還有一點可以補充的,那就是文章除了分析數據還用了很主觀的腔調來描述未來的場景,其實未來的場面不難遇見特別是人口減少的情況大可以參考歐洲的模式。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村鎮一樣可以設施完善產業齊備,一個繁榮的大城市只是講有需要的勞動力吸納進來而已。我們經常靜止的看待問題,現階段大家當然都過的很痛苦,都想拚命打拚更好的。但是當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見得大家還要有這樣的追求,日本的食草宅男們現象就是這樣的嘛。


我本人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是:結論基本贊同。

有人認為,認為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得人們無需定居在一線城市.

根據我的行業經驗,要在某個學科方向做到最優,你必須親身到這個方向最牛的研究機構,最牛的研究組去工作。交通技術可以把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定期帶到一起短暫開會,通訊技術可以使研究者之間保持輕而易舉的聯繫。


交通和通訊,在可預見的將來,不能取代環境和平台的作用。

對於國內,不少學科方向,最牛的研究機構和最牛的組,就在北上廣深。這個沒有選擇的餘地。牛組吸引牛人,牛人推進牛組,這個是馬太效應。
交通和通訊,在可預見的將來,不能取代環境和平台的作用。
孟母三遷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


圖是昨天拍的,周末回去看望了一下生病的爺爺,我的家鄉在重慶西北部與四川的交界處,我的家鄉只有辛苦勞累的農民,儘管青年勞動力大量的外出,但是每年的耕耘卻沒有因為他們的外出而停滯,我眼中家鄉是勤勞,你能想像左腿骨折,心臟做了起搏器,白內障的老人耕耘除了這一切嗎?除了玉米,水稻,桃子,李子,棗子,葡萄,他們還養雞鴨,貓,羊,豬,兔,蜜蜂!我的家鄉除了勤勞也只有勤勞,每到夏秋季,他們要在重慶36度以上高溫去收穫這一切,家鄉的青年勞動力不及老年一半,但是他們還是在耕耘,在收穫。這才是家鄉,家鄉給人甜蜜的稻香,使人倦而不膩!


市場經濟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一個小地方確實可能會按照作者所說的,不斷衰落,但衰落之後呢?他的房租下降、房價超低、生活成本全面下降。那時他相對於大城市,性價比又提高了,就可以吸引人群迴流。而且未來的工作,很多都不再需要一群人擠在大城市辦公室完成,現在的」網店村「不就是嗎?


這篇文章是寫給特定人群看的,通過羅列近二十年人口遷移的數據,給那些至今還在一線大都市打拚的外鄉蟻族一個繼續拼下去的理由,雖然中國這麼大,但只有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圈是大勢所趨,你在老家混是沒出息的,你的孩子呆在老家更是沒有未來的,因為將來中國的勞動力人口會集中至沿海的東部,中西部的人口會越來越少,經濟會停滯",所以你們應該繼續呆在一線城市裡,更加努力的奮鬥,通過十年二十年的努力買下房子,正式成為大城市的一員,這將是你們唯一的出路。
大概就是世界末日前上諾亞方舟這麼一個意思吧。
其實文章中數據所反映的就是城市化,天朝大概有一百多個城市都是這樣,只是東部的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而已,如果你的家鄉在農村、小縣城、四五線城市,那麼,他不是終將衰弱,而是相對於發展迅速的東部沿海一線城市已經衰弱了,以我們西安這座西部二線吊車尾城市為例,相對優質的醫療、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裡,農村人口不斷進入城市尋找發財機會,他們中有文憑的進入職場成為白領,腦子活的混跡社會做點生意,有力氣的成了建築工,再不行的干點端盤子,掃大街這種工作也能讓他們在城市裡生活下去。我以前在公司行政部上班時,會有機會接觸到全公司的員工,他們當中,小城市來的會比本地人努力,而農村來的會比小城市來的還要努力;後來做律師,接觸是三教九流多了,發現不但生意圈裡一大半是早年來西安打拚的外鄉人,就連混社會的古惑仔都基本是外地的。其實仔細想想,就是這些外鄉人一直從事著本地人看不上眼的工作,他們長期生活在城中村裡,常年比本地人更加努力的工作,他們一方面是城市金字塔的底層,而沒有底層的付出,是托不起輝煌的塔尖的;另一方面外鄉人也會給城市注入活力,他們渴望成功的野心和背井離鄉的壓力,也會促使他們不斷想方設法去賺錢或改變自己的處境,雖然這種野心有時比較危險,會引發大量治安問題,如廣州,但總得來說對城市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想城市化還會進行下去,我也贊成絕大部分人進入城市的觀點,但是不代表人們都會背井離鄉的跑到離家鄉千里之外的北上廣深,這篇文章用一組數據就一竿子打翻所有二三線城市,不知道該說是嘩眾取寵還是按圖索驥:
第一,東部現階段已經聚集大部分適齡勞動力,繼續吸納更多人口會更難。聚集勞動力是工業時代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門,近幾年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均已突破二千萬,其中長三角已經接近五千萬人,各種大城市病使得聚集人口的成本越來越高,堵車、房價、霧霾、教育醫療資源分配、熱島效應,環境污染以及水資源短缺等等,而現在治理這些問題的成本已經很高了,未來城市要進一步擴張的話只會更高,需要更龐大的配套工程,類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這些都對東部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提出了挑戰,所以一線城市如果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其實要做的反而是控制規模,提升人口素質和軟硬體實力,讓現在的城市更好,解決部分外來精英的定居問題,城市本就是為人服務,應該讓我們生活質量有所提升,而不是一味做大,成為一個生產車間。
第二,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產業分工,可以使經濟生產更有效率,家鄉之所以會衰弱,就是因為沒有機會被納入到全球一體化的產業協作體系里,而現在科技發展和資本的逐利性能夠縮短地域差距,以前想賺錢必須去沿海城市,因為只有沿海有大量的企業,你想像不到富士康、三星、微軟和惠普等這些巨頭會大手筆在內地投資,所以就業人口當然會向東部地區流動,而現在互聯網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便捷,政府也是大力發展高鐵,高鐵的特點是不但可以縮短城市間距,還能拉動鐵路沿線的經濟,將來很多高科技公司完全可以選擇將總部設在北上廣深,然後技術部門設置在其他成本更低二線城市,實際上很多跨國巨頭出於效益的考慮也已經直接選擇在中西部的『成本窪地』投資,這是不是可以說在中西部的就業機會會比以前多呢?所以這篇文章只看到了人往高處走的過去,但沒看到水往低處流的趨勢,缺乏經濟學的思維。
第三,其實對個人來說選擇是有很多,現階段相對而言,北上廣深應該定位為商業化國際大都市,生活節奏會更快,會吸引最有野心的人和頂尖人才;而二線城市定位為工商業區域中心,他們比一線更宜居,適合在工作和生活追求平衡的人(說起來天朝把十幾個常駐人口在五百萬到一千五百萬左右的城市群都算成二線,這放在國外都超級城市了);風光秀美的三四線城市,真心適合養老,誰心中沒有田園夢呢?選擇一座城市,代表著你選擇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就以買房為例,很多二線的房價大部分也就一萬以內,如果家庭收入在十五萬左右的,按揭買一套一百二十多平的房子也會比較輕鬆,到時候老婆孩子熱炕頭,但要在一線買房就會比較困難,我的叔叔就是上海人,因為上海解放前就是大城市,所以他們家幾代人都住的比較狹小,現在大部分在上海買房的,我想也不會住的太舒服。我只是以買房舉例,實際上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文化歸屬問題、照顧老人等都要考慮的,十個年輕人到一線,其中有幾個人立足?人生只有一次,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拿青春賭明天。
第四,國策的轉變是一大變數,這也是文章里沒有考慮到的,我們現在的一線城市,除北京外,都受惠於改革開放的國策,但面對海路的出口貿易增速放緩,政府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經將目光轉向中亞地區和南亞大陸,陸上貿易的興起,也許會讓西部某些城市成為國家政策的受益者,比如數據里新疆也是人口流入省份。
第五,中國有句老話,樹高萬丈,落葉歸根,不止有一個朋友向我表示過,外面再好,都比不上咱西安的涼皮肉夾饃,現在出去混是為了賺錢,將來有機會還是要回陝西,我相信這種故鄉情結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家鄉是獨一無二的,一道小吃、一條街、一棵樹,都讓我們魂牽夢繞,又怎麼能捨棄呢?
相信未來十幾年裡,隨著整個國家經濟轉型,更多二線城市被納入全球一體化的分工體系中,將會迎來較一線城市更快的發展,雖然不具備一線城市的地理或政治優勢,很難趕上一線,但會適當縮短與一線的差距,我相信大多數人是可以選擇一個離自己家鄉較近或自己比較看好的二線城市,因為在那裡工作、買房的壓力也會比較小,方便照顧父母,小孩上學相對有保障,而且生活質量未必比一線低太多,這應該是大部分人比較理性的選擇。
附圖僅供參考(經知友提醒,此圖重慶和四川標反了)


民經總是不明白一個道理,就是這個世界的發展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什麼意思?

即,從數據上分析誰tmd都知道到2050年有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最後並不會發生。
為什麼?

你tmd當政府是sb啊?知道問題不會想對策啊?想出對策不會實施啊?實施了效果不好不會再想啊?

這就是bbc從2001年預言中國崩潰,結果到現在都沒看到崩潰影子的原因。


深表贊同。

歷史就會這麼發展呀,有什麼好辯論的。

紐約、東京、巴黎、倫敦,都是這麼過來的。

大城市、大城市群集中最優質的資源,人趨利避害往這些地方走,有什麼問題嗎?


2000-2014年,上海每年新增59萬人,北京每年新增54萬人,廣州每年新增42萬人,深圳每年新增67萬人:

上海人口規模已經達到2500萬,未來可能突破4000萬;

北京人口規模已經達到2100萬,未來可能突破3000萬;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是在與2000萬、3000萬人競爭。幾千萬人想在這裡買房,所以房價高,有什麼問題嗎?


北京:2004年全市商品房平均售價5052元/平,2013年住宅成交均價22643元/平,年均增長18.1%.

上海:2004年上海每平方米銷售均價已達6385元,2013年住宅成交均價24143元/平,年均增長15.9%.

廣州:2004年廣州住宅平均單價4618元/平,2014年住宅成交均價15143元/平,年均增長12.6%.

深圳:2004年廣州深圳住宅平均單價6385元/平,2014年住宅成交均價26400元/平,年均增長15.2%.


北上廣深集中了中國最優質的政治資源,中國最優質的商業資源,中國最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中國最優質的人力智力資源,大家用腳投票,有什麼問題嗎?

未來30年,中國的大城市群越來越繁榮,廣大農村競相凋敝,就像現在的日本韓國,有什麼問題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最近的美團外賣事件?
阿塔卡沙漠變成花海的積極意義是?
為什麼對於Isis處決中國大陸人質,網民反應如此低調?
成為Asgardia公民後,是否算是雙重國籍?
2015 年 11 月 14 日巴黎發生的恐怖襲擊對歐洲外交政策會有什麼影響?

TAG:新聞 | 人口 | 中國經濟 | 社會 | 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