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壞人」陳友諒和「好人」張士誠都失敗了?

重讀《明朝那些事兒》引發的思考:一個能得天下的領導人究竟應該心狠手辣還是仁義為先?朱元璋究竟有哪些領導魅力和團隊加成戰勝這兩類團隊領導和處事風格截然不同的對手的?


寫手強行定義的好壞,沒有什麼探討的意義。

朱元璋殺韓林兒和陳友諒殺徐壽輝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龍鳳元年(1355)郭子興死後,孫德崖要來吞併郭家軍的時候,亳州的韓宋朝廷派人來表示願意接納他們進入龍鳳紅軍系統。郭家軍二號人物張天祐到亳州拿回了都元帥府的任命。朱元璋打下金陵以後,一直以韓宋的江南等處行樞密院、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長官身份行事。龍鳳九年朱元璋從安豐救出宋帝(他似乎改名為「趙昇」)後,宋帝下旨追封朱元璋三代祖先官爵,朱元璋還高興得在句容祖墳立碑紀念(所以以父親出生地而論,朱元璋是江南人啊)。龍鳳十二年朱元璋令廖永忠謀殺韓林兒,建國後還賜死廖永忠,這就叫「好人」咩?

陳友諒殺徐壽輝、接著在龍灣戰敗之後,原天完系統內袁州歐普祥等將領倒向了朱元璋。看起來像是「壞」的代價吧,但根本上說還是因為陳友諒實力不夠而已。朱元璋手下一樣出過朱亮祖、長興鄭僉院、詹李二將、謝再興這些的叛將,一定能說朱對他們就毫無虧欠之舉嗎?朱元璋殺韓林兒之後,也要給前線東征將士寫信,斥責「更始帝」,但是他已經是東南霸主,控制力比當年的陳友諒高多了。朱元璋還把郭子興最後的兒子、自己的干舅子、江南行省右丞郭天爵以「謀反」罪名殺掉了,這黑點也算猛料了。

至於張士誠的好也無非是一偏之詞。張士誠確實對士人的態度比較好,明朝以來常有一些士人歌頌他。但說什麼不收糧,那十足是扯淡。明初的江南重賦,一因賈似道的公田法增加收入,二因元朝權貴掠奪江南田地,三因就是張士誠統治時期其部下大肆擴充田產,明朝建國後將其全部沒收作為官田。官田是官方的地權,種田的要交泰半之租而非普通的稅賦,江南重賦就是這麼來的。同時明朝建國以後,應天、太平、寧國、鎮江、廣德五府州作為西吳革命老區,官田減半,民田全免,居民只服勞役,這麼看朱元璋是不是又成了大大的「好人」了?

最後,對於政治人物來說,能夠憑藉掌握的政治權力推動社會進步才是最大的善行。「兩面」是文字遊戲的說法。公德是整個的球面,私德只是球面上的一個小小切面罷了。


為什麼高個子的姚明和矮個子的郭敬明都沒能成為科學家?
因為成為科學家這事兒跟身高沒啥關係,親。


為什麼「壞人」陳友諒和「好人」張士誠最後都失敗了?
因為成功的要素不僅僅在於你個人品質的「好壞」。這兩個人的失敗,大致上都可以歸因為這兩個人的 短見狹隘

樓主看《明朝那些事兒》,應該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這句話是朱元璋說的。你問的他們失敗的原因,朱元璋早已備出了答案。我認為,這個答案最準確不過了。

看他們各自起義的動機。

張士誠,私鹽販子起身,在當時,販賣私鹽是違法的行為,日子過得累,也不得幾個小錢,即便如此還要被鹽警、富戶們欺壓。他一惱怒,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這個起義的理由聽上去很合理,但並不是「歇斯底里」。張士誠本身是商人,說到底,起義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壓制和侵犯,想要進一步擴大利己的疆域。明代雖然經商的人多,但商人的地位依然低下,大多數的商販,也是本著「小本小利」的心態養家糊口,能有改變自己地位的機會,造反恐怕是其中最為捷徑的一條了。在他手上有一萬多人的時候,一下子膨脹了,朝廷的招降書也不管用了,立馬封地稱王。從這可以看出張士誠的「土財主」心理,容易被一定的物質條件滿足。這也是他後來不斷被招降又不斷反抗的原因。

張士誠是好人嗎?是,他為人仗義疏財,在當地鹽民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起義後,張士誠等人把富戶的錢和糧食拿出來分給老百姓,頗有些「劫富濟貧」的味道。張士誠是厚道之人,喜歡招攬賓客,車馬、居室、傢具也是成批成批地送出去,他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那些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都來投奔他。只可惜,佔據了富庶的吳地之後,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變得奢侈、驕縱,不再沉心政務。用今天的話說,他打出了一片小天地,就打算死死地守住這一片小天地,偶爾也在周邊小打小鬧一番,攻得城池是好,攻不下就算。朝廷忌憚我,朱元璋想要巴結我,這樣的日子能過多久就多久。

張士誠有野心嗎?有,朱元璋和陳友諒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在旁邊作觀望態度,想收「漁翁之利」。但戰場如商場,你一時的放縱,只會培養出一個強大的對手。經過重重浴血走到張士誠面前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初他瞧不起的那個農民朱元璋,而是一位真正的領袖。

如果放在今天,張士誠也不會是打下壟斷市場的人。他的失敗,在於他的小本小利的短見思想。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毛病,也是張士誠集團內部的通病。這樣的團隊,是註定無法走到最後的。而在押送應天府見朱元璋時,張士誠說了一句話,「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他把自己失敗歸因為上天的不眷顧,卻恰恰忽視了曾被自己錯失的諸多良機。

陳友諒和張士誠不同,陳友諒是個「狠主」。他性格強硬,多疑,善嫉恨。朱元璋說陳友諒「志驕」,眼裡容不下半點沙子。倪文俊、徐壽輝,趙普勝,這些曾經對他有恩有愧的人,都死在他的刀下。他不講忠義,不講投桃報李,不講友誼,不講體恤,他的世界只有一個出路: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

倪文俊背叛徐壽輝,逃奔黃州投靠陳友諒,他客氣地接待了倪文俊,然後把他殺了。

徐壽輝已無任何實權,只想保命,他用一把鐵鎚,敲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這樣的人,似乎無話可說了。他沒有野心嗎?有。但是為什麼說他還是短見和狹隘的人呢?這是由於他的個人性格決定的。說到底是人品問題。而不是像張士誠那樣是「階級問題」。陳友諒和朱元璋一樣出身窮苦,一樣有雄才大略,但是與朱元璋不同的是,他沒有一個領袖應該有的氣度。為了一己私利,剷除前進路上的敵人,甚至是身邊的朋友。

換句話問,如果是今天,你願意在這樣的人手下工作嗎?你敢於這樣的人共事嗎?

說不定在哪天就被坑了,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一個團隊的領頭者,「好」和「壞」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力、膽識、勇氣、包容、決斷,這些作為成功的因素,遠比個人字面上的好壞更為重要。


帝王之事,豈是一兩句話能概括出來的。再給朱元璋一次機會,朱元璋也不能保證自己是不是能在贏一次。


怎能如此定義好壞?陳友諒失敗很大原因在於他不懂得無論你的目的以及你本人是否光明正大,你都需要一面叫做光明正大為民為天下這樣的旗幟,一個把自己的陰險與冷酷無情的一面肆意暴露在己方與敵方面前的人註定不會風光太久。張士誠就不用說了嘛,器小,人家本來也沒想太多。


小孩子才分好壞, 大人物只看成敗 !


說明人品好壞和成功與否無關。


當二五仔,賣主子,賣隊友,殺戰友奪取革命果實和禍害無辜人的事朱元璋都干過,論劣跡陳友諒反而算是個小天使了。

別人雖然在革命隊伍里奪權窩裡反,但至少還從頭到尾懟元朝,沒有墮落成N家性奴。朱元璋則是如果幫朝廷剿匪比推翻元朝容易就爭取封侯,如果以後有機會自己取而代之也會毫不猶豫地動手,被他賣過的主子都夠搓幾桌麻將了。

從家裡人死於瘟疫後開始流浪,朱元璋當過和尚但明顯不是因為清心寡欲而是想騙飯吃,入過民間邪教,從紅巾軍獨立後協助朝廷打其他義軍時還說自己是被賊綁架入伍的,最後剿完匪跟皇上動刀子還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建明朝時又罵元朝皇帝是韃子。

從岳父到先皇,都是跪著的時候比親爹還親,賣主成功後他們就都是逆賊韃虜敗類。此外,朱元璋每次拜新主子的時候都恨不得代自己死去的父母兄和長以及十八代先人表達一下自己對他們的感激之情。當N姓家奴能拉著祖宗一起改姓,這種境界可不是一般人渣學得會的。

明粉說朱元璋之前無數次跪下唱征服都是沒辦法的權宜之計,可是當時也沒人逼豬爸爸去當皇帝啊。他要是願意收手,當地主,當新朝開國元勛,或者當元朝諸侯都可以,自己上進心強非要繼續往上爬又言而無信那就只能當N姓家奴了。而且每次投靠新主子之前他都要把舊主罵一頓,而且事實上那些主子對他挺好的,他老岳父是個紅巾賊,接待他的元朝大將還因為性格太耿直被另一夥詐降的叛軍給強殺了。平西王跟明太祖比起來他都堪稱道德楷模,然而他能力太差壽命不夠所以就只能當漢奸。


朱重八如果死於童年的瘧疾,那隻流箭射中的如果是陳友諒的屁股。
那麼歷史會改寫,不會變向。也永遠不會影響你這種問句的存在。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在時代浪尖創造歷史的人,其個人的能力與人格比之於命運和環境,後者才是大前提。
否則,人物傳記就成了江湖秘籍。


張士誠氣小,陳友諒志驕


說明「壞人」還不夠壞,「好人」還不夠好!


"對於政治人物來說,能夠憑藉掌握的政治權力推動社會進步才是最大的善行。「兩面」是文字遊戲的說法。公德是整個的球面,私德只是球面上的一個小小切面罷了。"
信然。。。所謂能夠順應天心民意,順勢而為,加上無可否認的運氣:即所謂「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結果就這樣了。


袁紹和劉表


因為伯溫啊


成功需要N個因素,只有任何幾個都沒用


一個人的頭髮多還是少,和他的身材好與壞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陳友諒張士誠,無論是雄才,還是大略,都要遜於朱元璋,被朱元璋滅掉應該是正常。


他們三個跟三國的那三個都一樣,成功不在於好人壞人,而在於運籌帷幄的能力。


私以為張士誠為了自己的骨氣就殺了自己全家人並不是什麼好人,可能我精神層面達不到才這麼說,,,張士誠太軟弱,陳友諒太狠辣 倆人太極端且不會識人用人,張士誠沒有憂患意識,陳友諒太沒良心。所以他倆在管理人這方面比不上朱元璋。


好壞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運氣和實力


初中歷史學過,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豈是一個好人,壞人就能左右的。


推薦閱讀:

王守仁死後為什麼不能謚文正?
請問「時賊灌開封」中的「灌」應如何翻譯?
如何看待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公開祭奠西沙海戰烈士?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將要毀滅,現在你可以選擇一樣知識(學說)或者技能(科技)留給後世的文明?
天干地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TAG:明朝 | 歷史 | 管理學 | 團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