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學只能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么?

《向偽心理學說不》序言:心理學研究的必須是實證可解的問題……心理學的研究因此也與操作定義、實驗組和控制組、變數控制、數據統計等辭彙聯繫起來,而不是個人化的體驗及感悟、頭腦風暴或純粹的邏輯推導。如何看待這段話?


現代科學的研究還只是基於唯物主義和還原主義:即變化是由相應可觀測的物質所決定的,我們是在觀察相對穩定的世界,不斷的深化對世界的認識。所以現代心理學研究也在向這方面靠攏,從神經科學、生理學的研究中找到能夠穩定觀測的事物來實證心理變化的規律,用大量的實驗和控制變數來實證廣泛人群心理變化中相對穩定的解釋。科學是循序漸進的學科,科學的發展需要穩定的基石來確保後續研究的可靠性,信息傳播的穩定性。但從心理學以及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說,有很大的缺點。即把人和社會完全當成是「物」來做研究。而人和社會的變化更多來源於個人的主觀意識,以及集體的價值觀、道德、文化等等無法精確描述的事物。不排除科學實證主義有一天能夠用數學語言完全精確的描述出人和社會的行為變化,但:1.盲目機械的還原具有很高的計算成本,當系統複雜到一定程度後,甚至會變得不可能。2.系統在不斷變化,甚至在實驗過程中,很多實驗不可重現,我們嚴格控制的參數和變數會被不斷的被推翻,妄想建立統一理論始終會失敗。
所以我覺得我們對心理學的研究必須接受在對人和社會的研究中「容忍」一些「雜質」,,用「活著的」意識去感知變化,用一些形而上學的理論去研究複雜系統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坐以待斃,等待沒被實證有危害的石頭砸上自己。


先回答問題:我覺得不是。
  我這樣回答不僅僅因為我很討厭實證主義,而且我認為心理學中確實存在非實證的部份,只不過非主流而已。心理學的非實證部份,相對而言在歐洲發展比北美髮展得蓬勃得多。除了早期的精神分析方面的內容,還可以看回答里提到的這個網址:第一章、導論以及這些書:《心理學質性研究導論 (豆瓣)》《話語和社會心理學 (豆瓣)》


  《向偽心理學說不》的作者是Keith E.Stanovich(http://www.keithstanovich.com/Site/Home.html),他1973年在Ohio State University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注意是B.A.,Bachelor of Arts),然後1977年在University of Michigan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Ph.D.)

  再看看1970年代的心理學發生了什麼事:
  1970年代初期,認知(主義)基本上完成了對行為主義的取代,成為了心理學的新範式(維基百科:Cognitive revolution首部份介紹末段)。有人認為認知主義實際上並非取代了行為主義,而是由行為主義演化而來;認知主義關注對於行為的描述、預測和控制。(維基百科:Cognitive revolution的Critisism第2段)
  在認知主義方興未艾的時候,心理學中的社會心理學細分領域卻發生了危機。一些研究者不滿學界對實驗法的盲目崇拜:當一個實驗努力地嘗試要控制在真實世界中的「干擾變數」時,他們質疑這樣的人為實驗未能或不能明確地模擬人類的社會經驗 。對於當時社會心理學的不滿不只是對實驗的盲目崇拜而已。在知識論層次,Gergen(1973)宣稱社會心理學不可能是(實證)科學的,因為它所處理的題材大部分與文化和歷史有關。不像物質科學,人類行為的一般法則並不能明確地建立起來:因為這些法則與文化、歷史環境一起改變。(該段截取自:第一章、導論)

  然後看實證主義(維基百科: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一種以「實際驗證」為中心的哲學思想。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求知於經驗材料,拒絕、排斥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哲學,認為對現實之認識只有靠特定科學及對尋常事物的觀察才能獲得。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一個宣揚理性主義及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在「科學萬能」思想的衝擊下,人們對形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
  另哈貝馬斯(維基百科:尤爾根·哈貝馬斯)認為「經驗─分析的科學研究」包含技術、控制的認知興趣,認識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是:實驗、操控、假設檢驗、量化

  上面的背景材料,我想說明的是該書作者對心理學進行了解、研究的時期,正是心理學中認知主義剛剛成為新範式的時期,而認知主義是實證的,所以在作者看來,心理學必然是實證的。
  實際上,心理學「實證為王」的種子,從馮特(維基百科:威廉·馮特)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那時候起就埋下了。在我看來是種悲哀,也是實證主義和市場經濟共構出的局面。但社會心理學的危機在我看來就說明,心理學需要對實證進行反思。


謝邀,沒想到@周子涵會來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拙見,請大家吸取自己覺得舒服的部分。

首先,我必須要說我沒看過這本書= =。。所以不敢說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只是針對題主在這裡提出的這段話,我覺得有一些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從目前來看,心理學的基礎研究必須是實證的。這一條是成立的。因為心理學正是因為實證才能發展到現在,有了嚴謹的心理學實驗,也有比較自由一些的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正是這些實驗發現的一個又一個的結論使心理學得到了發展。這些是心理學的基礎,這是無可辯別的。

但是問題在於,受目前方法論和技術的限制,目前的實證研究只能是間接的對人的心理進行試驗,這與物理學、化學等等其他自然科學學科存在極大的差異,很多的結論只是間接的得到的,而非像物理學或者化學的實驗那樣可以直接根據觀察和數據指標得到一個很精確的結論。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只是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證信度,但是效度是多少,我覺得如果按照科學的標準來進行檢查,那麼很多都是不靠譜的。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在物理學裡面想測試水燒開的溫度,那麼你只要保證氣壓是正常環境,然後找一個燃燒源,然後往量杯裡面插一個溫度計就好。而心理學的實驗,舉個現在在國內比較流行的實驗模式,內隱態度_百度百科(苦逼的資料來源。。。),大概是想測驗一個人對某一個社會現象的態度,而這個實驗並不是像物理學那樣直接可以那溫度計就可以搞定,這個實驗用的是對兩套對象的反應時之間的差。這個指標是可以隨著受測者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但是大體在統計範圍內認為沒有差異。

所以,我覺得可以清晰的看到,心理學當中的實驗,哪怕是最被標榜是實證主義的實驗,也不是直接像物理學或者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直接測量的,而大部分的實驗都是間接的。而間接測量得出的結論,有一些就必然不嚴謹,哪怕實驗者設計的實驗再精妙,想達到科學要求的那樣,我覺得在目前的實驗範式和技術的前提下,是不可能的。

回到題主提到的這句話上來說,我認為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就像樓上的回答中提到過的,考慮到那個時代,可以認為實證主義在70年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行為主義慢慢過渡到認知心理學。這條路線可能是實證主義的,但是從70年代開始,心理學慢慢呈現出一個擴展的狀態,而非是實證主義一家獨大。這裡我給一個網址,美國心理學協會APA的網址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可以去看一下的心理學研究到底有多少個分支,實證主義也並非像大多數人理解的一樣是心理學研究的主流,而是主流的一支。必須承認的是,實證主義研究的東西是整個心理學的基石,但是問題是一個學科除了基礎之外,一個學科的發展還需要有大量的應用方面的研究,而應用方面的研究是一個學科發展的生命力源泉。所以我認為,這句話實際上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文人義氣的結果,當然,這種想法也跟馮特是一脈相承,我一直以為如果沒有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引用申何永教授的觀點,心理學的三個源頭是:馮特、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可能心理學發展個50年就會因為沒有應用技術而發展停滯了。

最後一定要吐槽,心理學絕對不是科學。哪怕是實證主義,也絕對不是科學。心理學只是一門中間學科,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可能以後慢慢發展會有自己成熟的方法論體系,但是無論怎樣,因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太過特殊(吐句槽,誰見過有其他哪門學科像心理學這麼彆扭?研究對象就是研究者本身),這個對象就決定了可能之前人類所積累過的研究經驗不一定會有用。所以簡單的把心理學劃分在科學或者實證主義或者人文科學之內,我覺得本身就是一種自大在作祟。


沒仔細讀過這本書,從我自己對心理學的理解說幾句。

《對偽心理學說不》從其名字來看,應該是旗幟鮮明的反對那些不採用目前主流心理學方法的所謂的「心理學」,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星座,算命等,同時也包括了內省法這種已經被廢棄的心理學方法。
我覺得序言中的這句話的是在具體闡述哪些方法是心理學應該採用的方法,而哪些是非心理學的方法或心理學不應該採用的方法。
應該採用的方法就是實證,也就是目前主流的實驗心理學的方法;而不應該採用的方法包括著名的內省法(introspection)。內省曾經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後由於其局限性和嚴謹性的問題而被冷落。內省是要靠人對自己的認知為基礎來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其得到的結果必然依存於當事人對自己的認知的正確性以及實驗當時的情況,所以內省得到的結果是基本無法證實其對錯的。這樣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個人化的體驗和感悟」,是不應該採用的研究方法,所以現在恐怕已經找不到仍然教授內省法的大學了。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序言中的這句話看作是對心理學的定義。符合定義的,我們稱之為心理學,除此以外的,我們稱之為「偽心理學」。這樣。


不知道是否對於題目的理解是否正確,但是有些感悟希望分享。
我將從知識普及度較高的「氣象學」和」蝴蝶效應「來影射並解釋這個問題。
每個人在接觸心理學的時候,最初總要學習基礎心理學,其中有這樣一個理論:人類智慧的根源是記憶。那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我能控制一個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的記憶的全部,我就能把他塑造成為任何我想讓他成為的人(如果有器質性問題,比如腦損傷,另論)。反過來說,當我要去研究一個人為什麼是現在這樣的時候,我也會從他過去的經歷(也就是記憶)著手,從而得出一份心理側寫(profile),看過犯罪心理的人會對這個詞非常熟悉。
樓主的題目上寫道:「這不是純粹的邏輯推導。「對於這句話我是不贊同的,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邏輯的推導,但是確實不純粹,而不純粹的理由就是條件不全。眾所周知,一個邏輯推導如果要完全成立,那條件必須是非常完整且清晰的。對於個人而言,即使是自願接受分析,也會存在回憶時」記不得「和」記錯了「兩種情況。而在做側寫時,心理研究員只能根據已知的條件進行推導,那勢必是有一定程度的誤差的。那是不是就說明心理學是偽科學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所謂的科學是1+1=2,正確率必須為100%,也許心理學不算科學。但回到我最初說的」氣象學「和」蝴蝶效應「,每日的天氣預報是需要對大量的條件進行測算推導的,但是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就會使推導失敗。但氣象學是科學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有一定概率的推測失誤,但仍然不能改變氣象學是科學這一事實。其原因在於:在已知條件下,氣象學可100%準確預測,失誤原因在於實際操作中,無法獲取全部資料。
心理學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記憶是100%,我們就算獲知了99%,任有1%的缺失,沒有人知道那1%會有多大的作用,也許影響不大,那側寫就是準確的,也許影響巨大,那側寫就會失敗。但對於那99%的部分的推導,是邏輯且科學的。


倒不是心理學必須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而是科學就得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

如果現代心理學還有成為真正科學門類的野心,就必然這樣


沒讀過。。。但還是想說一下。
個人認為不全是。之所以提出這樣的一段話,是想將心理學與親生父母哲學與宗教區分開來。諸如:世界上是否有鬼?這類的問題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任何老師包括書本都會告訴你這個不是心理學研究的東西,卻不告訴為什麼不,因為所有研究實驗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研究此類不可證論題。就目前中國的心理學研究形勢而言,如北大、北師、中科這類的在中國心理學中影響力的學校,都普遍側重於研究實驗,尤其是在生理心理學上,以核磁共振等儀器直接對神經系統進行研究。這樣的研究方式與教導方式就完全默認了不研究不可證之題。說到底是因為這樣的研究又不能得出結果浪費人力物力,這點幾乎是心理學界的共識。
所以問題的最終回歸應該到對心理學的定義上,心理學者千方百計給自己打上科學的標籤,而科學與哲學、宗教類的區別就在於可證偽上。即心理學必然要研究可證實的。可惜的是心理學所有的類容研究上都要包含文化、環境,這便是親生父母給它的骨血,永遠無法擺脫的。
想要研究黑暗,於是取來了火把,但黑暗就不再是黑暗;熄滅了火把,在黑暗中研究黑暗,卻又什麼都看不見。


是的。
不僅心理學是怎樣其他學科也怎樣。
現代科學的三大核心特徵:系統的實征主義,產生大家共有的知識和對可解決的問題之探研。其中對可解決的問題的定義就必須採用操作主義,所以科學只能解決實征主義的問題。
不過實征主義是在不斷進步的。
比如親子鑒定。據我所知在古代的中國沒有辦法準確鑒定親子關係,只能依靠不靠譜的滴血認親,但是到了現代可以用基因技術。
所以現在不能用實征主義解決的問題不代表將來不可以。


謝邀!

能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么?
《向偽心理學說不》序言:心理學研究的必須是實證可解的問題……心理學的研究因此也與操作定義、實驗組和控制組、變數控制、數據統計等辭彙聯繫起來,而不是個人化的體驗及感悟、頭腦風暴或純粹的邏輯推導。

所有的信息歸於個人來說,都是個人的理解,體驗及感悟,只不過有些內容的頭腦風暴或者邏輯推導能被實證可證偽而能被稱之為科學。
就好像房子要有地基,地基不穩定基本倒掉。
每個人都有精子卵子出來,如果不是就很難出來…… 儘管已經有克隆了。
……

有些人有更傾向科學的頭腦,有相對科學的信息儲備使用……
而很多人缺乏,針對科學心理學就顯得很偽。

但是事實上,有公認的科學心理學。

也有每個人內心的自己認識的『心理學』。

當然兩者重疊的部分越多,能經過現實檢驗,相對顯得健康。
兩者差異越大,容易是迷信…… 就不那麼健康了。

我覺得能經過相對系統訓練的人,會有思路,不容易因為一點信息就陷入全信全否的偏見,而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恰當地為之所用。

有的時候覺得越學習心理學就可以更多理解,神本,物本,人本這些全方位的內容吧,人生就更有意思點。


沒有實證,你憑什麼讓別人相信你說的心理學理論是正確的?科學是可證偽的。沒有實證研究,心理學連科學都算不上。和神棍占卜差不多了。


推薦閱讀:

這張圖片上的鞋子是什麼顏色?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有人說粉白,有人說綠灰?
人類的大腦有哪些天生的設計缺陷?
人為什麼會相信沒有證實的事?
國內的CAPA(中美精神分析聯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怎麼獲得?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