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缺水的西北地區飲食口味卻相對較重?

不缺水的東南沿海,飲食反而比較平淡。

重口味食物吃完不是更口渴,容易上火?


重口味不僅僅指重鹽,凡是脫離原味,加調料多的方式都算重口味。過酸是重口味,加糖算重口味,辣也是重口味,甚至放油多也是重口味。
江南地區炒菜放糖多,就不說燒肉,炒個青菜甚至都濃油赤醬,醬油使用比例也比較高,水煮荷包蛋,喝稀飯都放糖,你不能說這是追求清淡,追求原味。
粽子,月餅都是葷的,放豬油,點心是鹹的比例很大。而北方的點心,粽子,月餅,葷的,鹹的比例很小,多半用大棗,板栗,五穀雜糧。這點上,不能說北方比南方重口味。
西北整體口味偏酸,尤其是陝西山西,這個算重口味。西南酸湯多,也是重口味。
辣,西南華中(湖北湖南江西)最辣,西北受影響,但口味沒有南方南方重。
咸,不好說西北華北西南華中哪個更咸,江浙滬和嶺南確實是偏淡些的,在炒菜上。
肉食,西北因為食材質量高,反而更原味。手抓羊肉幾乎什麼都不放,蘭州牛肉麵是清湯,新疆烤肉甚至孜然都不放,北方火鍋,涮羊肉之類的也是清湯。南方紅燒,腌制臘制,重口味的肉類處理手法更多。
主食上,米飯固然清淡,但南方又很有下飯菜一說,也就是很多南方人也是不能接受直接欣賞米飯本身的原味的。而很多北方人卻習慣主食本身的味道,甚至包括米飯。麵食類就不說了。這個主要是華北地區,西北不行。華北地區的主食,包括麵條,各種餅類,大多是無鹽無油的。
華北地區很多人吃麵條吃米飯是單吃的,不會和菜拌到一起。廣東的煲仔飯其實很油,再澆上醬油汁就更油了。
湯,很多北方人更喜歡無油鹽的稀飯而不是湯,是湯必然有油鹽。米飯配菜湯,肉湯,乾糧配稀飯,是兩種習慣。不好說前者更清淡。


其實在過去,大家做菜都很淡,西北尤甚,因為鹽很貴。所以這個問題大家就別扯歷史了。


這個是要看食材的。食材越好調料越少,不管東南西北,因為食材運輸保存等原因,肯定要有不是當地原產食材的調料添加,比如南方人吃羊肉往往調料多,羊肉質量最好的地區,往往清水煮撒把鹽,反過來西北人民吃海鮮也會調料放的比沿海地區多。
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吃起來更好吃


重體力勞動的人鈉流失的快,需要補充鈉~不分地區的


謝邀,的確北方飲食口味重。究其原因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北方靠近游牧部族,戰爭頻繁,平時勞作重體力活流失鹽分多,而且氣候相對南方蒸發量大,所以需要補充大量鹽分和礦物質以供給日常勞動,這點在陝西、甘肅等地都很明顯,麵食主要以乾麵、饅頭為主食,不同於南方湯麵。
其次,北方的物產不如南方豐富,可以吃的食物在古代物流不便情況下很有限。就如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的冬季主食是腌蘿蔔大白菜一樣,重口味能耐餓,而且滋味足,能緩解食材匱乏帶來的長期吃某類食物的味覺疲勞,促進味蕾里唾液澱粉酶的釋放,讓人不至於見了就跑。
第三點,正因為距離胡人等少數民族近,也愛吃肉,有貿易,收到了胡人飲食文化的影響。諸如羊肉泡、牛肉麵、牛肉餅等等很多是受到中亞西域飲食文化影響。
第四點,北方深居內陸,平時獲得食鹽的途徑渠道有限,不像南方的海鹽、井鹽豐富。所以食物需要加大鹽分供給,儘可能的滿足人的日常需要。這點北宋和西夏曾經有貿易戰。
第五點,南北口味是相對的,局部地方也是有特殊的。四川、湖南人嗜好辣味也是重口味,無不與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大概是歷史傳統吧。
北宋時代,《夢溪筆談》說:「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說的是北宋時期北方人喜歡吃甜的,南方人喜歡吃鹹的。而現在的流行說法是南方喜歡甜口,北方喜歡吃咸。
而且,北宋時代,北方喜歡用香油煎東西吃。
大概是由於南宋時代南遷,所以飲食習慣也南遷了。特別是江浙一帶,淮揚菜等菜品,偏於清淡,喜歡甜味。這大概是當時的北方飲食習慣南下造成的。
西北地區的傳統則大約受草原的影響較大。五代時,遼太宗耶律德光入侵中原,被軍民趕走,逃回草原的時候死在了河北。當時天氣很熱,屍體會迅速腐敗。而遼朝太后要求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必須讓她看到屍體。遼軍無奈,將耶律德光的屍體掏空內臟,用鹽腌上,做成了羓(牛羊掏空內臟以後整個腌製成的腌肉),號稱「帝羓」。草原地方依靠飼養牲畜維生,而牲畜難以保質,冬春會掉膘,殺了之後肉類又會迅速腐爛。為了保存,就要用鹽腌起來。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生活稍微好一點,牧民就要經常吃鹹肉——生活不好的牧民應該是吃不到肉的——所以口味也會重一些。
此外,軍人也是要經常吃鹽吃肉的。窮文富武,習武之人需要大量補充鹽分和蛋白質,高鹽度的腌肉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北方地區多次成為重要戰場,軍人廣布,所以自然形成的飲食習慣口味偏重一些是很正常的,反而是北宋偏甜的口味有些奇怪,這大概和北宋重文輕武的風氣有一些關係。因為此前的唐朝,人們也是大快朵頤猛吃肉的典範。唐代有個官員因為在騎著馬上朝的路上買了一塊夾肉胡餅(據說,唐代好的胡餅要夾一兩斤羊肉,一般的大概沒這麼肉)大吃,被御史彈劾,結果失去了晉陞高級官員的資格。
西北地區在唐代以後,長期處於戰亂之中。在明代稍微穩定,清代前期和後期都是戰亂頻仍,甚至發生宗教戰爭,所以軍事飲食習慣的影響應該是比較重大的。


先說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為什麼缺水的西北地區飲食口味卻相對較重?不缺水的東南沿海,飲食反而比較平淡。」

首先,缺水的問題:

東南沿海不缺的水是海水吧,誰告訴你西北地區缺水了。

三江源好吧?

長江黃河瀾滄江好吧?

流過你東南沿海的長江照樣也流過了西北地區好吧?

黃河的支流在西北地區也數不清好吧?

其次,飲食口味重的問題:

西北地區飲食口味重嗎?

有的地方很清淡好吧?

東南沿海飲食平淡嗎?有的地方不平淡吧。

你這個問題提的太刻板了。。還要多學習一個。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先說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個人體驗大部分北方菜口味並不重。河南菜陝西關中菜口味淡到吃起來噁心。河北山東菜夠咸但不辣。東北菜口味也很普通。新疆漢族人多數是百年來從外省移過去的,北京外地人口太多,就不提了。
我家處在北方的最南部,個人感覺家鄉菜是整個北方菜里最咸最辣的。但跟江西湖南四川還是差了個等級。
南方不等於廣佛,北方不等於京津。南方省份平均起來口味比北方重多了。


反正福建沿海的菜是比較淡的,淡到我去了廣州都覺得那裡口還重,去了成都重慶直接吃了一個月泡麵。後來到日本才發現有比自己老家菜還淡的地方。
原因我也不知道,不過老家的菜要麼山珍要麼海鮮,基本上都是吃原味...
另外我個人覺得看一個地方的飲食可以看當地產什麼酒,一般而言當地產的酒最下當地菜。


行不行啦,我去,用生命保證陝西的飯菜捨不得放一點鹽!!!我去,我一個南方人,真心覺得這兒的飯菜一點沒勁啊!!!!!!每天吃飯就是折磨,活生生的折磨,折磨啊~~~


有一種理論口味重的地方往往是因為難以獲得新鮮食材 想想還真是
中國淮揚菜粵菜都算口味清淡的也的確自古物流發達而且靠海
日本靠海的地方有鮮魚 山區的長野縣和山梨縣特色是各種味增和腌菜
越南菜也是清淡好吃但是隔壁寮國。。。你吃過大蒜辣子拌生豬頭肉么。。。
歐洲的話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種啥長啥還有海鮮有牧場 德國就是各種腌香腸熏肉熏肘子 英國菜。。那是人吃的東西么。。。。


如果說西北人吃麵食多,吃醋多是不爭的事實,說西北菜重口味就是想當然了。西北菜大多數重食材的原味,常見清燉,煮燒的牛羊豬肉什麼調味料都不放,配蒜末香菜小蔥。蔬菜也以涼拌清炒為主,既不重鹽重油又不重辣。日常飲料為新鮮牛奶酸奶果茶,而水產類如是本地產,多為清蒸或煮。如果是外地產,多見油炸紅燒等。山西陝西的飲食更接近,甘青寧新的飲食更接近。如果辣算重口味,那還是湖南勝利。如果甜算重口,江滬勝利。如果咸算重口,我覺得即使山東菜都要更咸。


家甘肅慶陽 去西安覺得西安飯淡 去大連覺得大連淡 去成都夠辣還是不夠咸 去南京真的咸到我了……


大家都認為東北的食物整體偏咸,實際上確實有這樣的感受,但是這是單指菜的口味,因為東北的菜桌上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菜。這個生菜並不是指那種蔬菜,而是所有可以生吃的菜的統稱,比如黃瓜白菜生菜蘿蔔青椒蔥還有各類野菜。如果把這個部分加上的話,整體就沒那麼「重口味」啦。而且東北很少喝湯,例如同樣五克的鹽用作炒菜和煲湯效果完全不一樣,這也是原因之一咯


作為一個蘭州人,說下自己的愚見哈。
1、天氣寒冷溫差大,吃辣易使體熱,胃暖。
2、西北人好吃牛羊肉,烹調時需佐以重料來去腥提味。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想到別的再補充吧。


我猜題主說的是陝西寧夏甘肅地區附近
作為一個關中陝北交界地區的人說兩句
我所在地區 是建國以後才有的城市市民以產業工人為主流,所以跟本地區縣傳統農業居民飲食並不相同!加上媳婦是傳統農村出身 所以更有一些心得
1 本地人喜食醋 跟城市人口有顯著區別 兩種飲食習慣70年 也沒有融合 兩種飲食人口生活圈子非常近
2 本地人喜歡麵食 十頓飯至少6頓麵條 3頓饅頭 1頓其他形狀麵食 吃麵條就著饅頭吃 是普遍想像 米主要是熬粥 一個月 能吃兩三頓米飯 最多 而城市人 米飯 饅頭 麵條比例應該是4-4-2或3-5-2
3 重辣 陝西 油潑辣子一道菜 聽過吧 這個基本以總體融合
陝西菜一般是 重調料 重辣 主面 重醋下面說說原因!!!!
一 重調料,過去交通不便 肉一般不新鮮。要用重調料去壓異味,傳到現在重調料的傳統 最明顯的 陝西的烤肉 我朋友烤肉 基本肉上是包這一層調料衣服的 走路笑話 不是吃肉 是吃調料 你們感受下
二 地理原因 傳統上可種植蔬菜不多 導致了食用蔬菜量少 品種少 重鹽重辣 更下飯 省菜!
三 糧食作物只有小麥 主食麵條類食物 品種單一 只能在形狀上研究變化 我丈母娘單麵條類 就至少能整出來7 8種形狀 必須用醬油 醋 辣椒 鹽 這基本的調味品做出同的變化 酸口 咸口 辣口 要想區別明顯 就下的比較重
四 交通不便 加上陝西戰亂天災少 基本人口比較固化 物產又少 哪裡來的人 你也得遵守本地人的習慣 因為沒別的選擇 所以同化多 異化少
五 醋這個東西 我覺得一方面有開胃的作用 一方面冬天吃一冬天腌菜 對酸味能免疫些 一方面本地家家戶戶種植柿子 蘋果等水果 這些水果製作醋非常簡單 是簡單廉價的調味品 各方面合力導致喜歡吃醋 本地越偏僻的農村 越喜歡吃醋 也可部分印證
六 辣椒面+少許鹽+芝麻(條件好的家庭)=油潑辣子 這就是一道菜 加上饅頭 或者加上麵條+醋+鹽+醬油 這就是一頓經典的陝西飯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小看法 手機打字 錯字見諒


我可能是個假西北人…一家人火鍋都愛吃海鮮鍋,我一吃辣鼻子就紅紅的像小丑=????(???*) 最愛吃牛肉麵啦!暖暖的一碗面下肚好舒服啊!


每個人感覺都不一樣吧。我一個陝西人在東北上學還覺得東北口味重呢

還有請注意一下你的言辭 什麼叫缺水的西北地區 不能把西北一棒子打死好吧


中國最缺生活用水和資源型用水的大部分是華東華北的沿海省份和大部分北方省份 這才是真相


首先要明白一點,各地在用鹽方面的口味差別主要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說,這種重鹽的飲食習慣是在過去,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生活習慣下形成的。所以假如你以現在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去分析的話,基本上不可能得到正確答案。

因此你要知道重鹽飲食習慣形成的原因,首先你要了解在過去,比如說民國,甚至民國前,鹽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其用途主要是三個,其一是作為調味料,其二,補充鹽分,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作為儲存食物的防腐劑。

另外,假如你觀察下中國範圍內有重鹽飲食習慣的地區,大都有以下特點,要麼高緯度,要麼高海拔。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冬季都會產生結冰期。這就導致了冬季會產生一個漫長的沒有食物來源的時期,因此冬季就必須採用各種手段來保存食物,而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就是鹽。


推薦閱讀:

如何續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為什麼世界各大文明,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都提到了「龍」這類生物?是不是由此可以證明「龍」是存在的?
如何分辨一個穆斯林說「屠殺是錯誤的」的時候,是因為發自內心,是因為遵守教義,還是基於塔基亞原則?
為什麼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成家和立業是衝突的?
元旦的日期是怎麼確立的?

TAG:歷史 | 文化 | 地理 | 氣候 | 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