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洪承疇最後只被封輕車都尉?


關於洪承疇的爵位,當初晉王李定國殺孔有德,斬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眼看西南半壁江山不保,滿清順治帝福臨要洪承疇臨危受命之時,是怎樣許諾他的?『功成之日,優加爵賞』。
對比一下同時期滿清給其他漢人的封爵:
當時吳三桂、孔友德、尚可喜、耿仲明諸藩是裂土封王,世襲罔替;
和三順王同屬東江軍一脈的沈志祥,封續順公;
遼東時隨其父投清的李國翰,入關後累功晉封三等侯;
孔友德部將缐國安,入關後累功晉封三等伯……

在洪承疇被俘投清之後,那些投效滿清,封公封侯的漢將:
清軍入關後以武舉人身份投效的陳福,封三等公;
多爾袞入京時,拜迎馬首的諸生吳惟華,封恭順侯;
清軍下江南,以副將投效的張勇,順治年間封三等男(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平定三藩後晉封一等靖逆侯;
清軍下江南,以總兵投效的田雄,先封一等子(一等精奇尼哈番),後晉封二等順義侯 ……
曾在洪承疇麾下為部將,隨他攻破浙皖諸縣的馬得功,封一等順勤侯;
原依附永曆政權的流民軍將領譚洪,投清後,封慕義侯;
在滇緬邊境窮途末路,不足4000殘兵的白文選,投清封三等公;


台灣鄭氏部將投清的:黃梧封一等海澄公,其子黃芳度戰死後,追封為忠勇郡王;
林興珠封建義侯;周全斌封承恩伯;鄭纘緒封慕義伯;
施琅平台後,封三等靖海侯;投降的劉國軒封順清侯,馮錫范封順清伯。

清初封子爵(精奇尼哈番)、男爵(阿思哈尼哈番)的漢人將領,還有不少,比如著名的李永芳,孫得功,都是三等精奇尼哈番,就不一一列舉了。孫得功家族還是除三藩外,唯一得到皇帝所生公主下嫁的漢人家族。

洪承疇那個三等阿達哈哈番(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和以上這些相比,實在是凄慘得可憐,對比洪承疇開幕長沙經略湖廣,指揮大軍剿殺南明,為滿清王朝力挽危局,平定西南各省的決定性作用,居然還真有認為這不是公然貶抑和羞辱的?

那麼是否因為以上這些人大都是武將,滿清的文官本不該封爵,才特別優待洪承疇,給他一個不入五等爵制的低爵位呢?
非也,滿清真正體制是【無軍功不封爵】,而從來不是「文官不封爵」。後來封到一等公的年羹堯和孫士毅,一等毅勇侯的曾國藩,一等肅毅伯的李鴻章,其實都和洪承疇一樣,同為進士出身的漢人帶兵文官。
而皇帝特別信重的大臣,封爵也並不一定需要"軍功"不可,比如張廷玉的勤宣伯,就是雍正帝胤禛嘉獎他先嘉獎他為一等阿達哈哈番(一等輕車都尉),乾隆帝弘曆在此基礎上晉封的結果。
滿人文官大臣無軍功而封爵的例子就更多了,不勝枚舉。比如和珅和中堂那個一等忠襄公,難道還真是靠軍功得來的不成?

洪承疇於康熙四年死後,滿清當局拖了兩年,於康熙六年閏四月十八日給他發下御制碑文,作為對此人的蓋棺定論:

『原任經略湖廣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太傅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三等阿達哈哈番年老有病致仕正一品頂戴謚文襄洪承疇碑文』
【稽古興朝,必有賢良之臣,坐則榮以高爵,歿亦賜以豐碑,所以勸忠,蓋其備也。爾洪承疇,才能敏練,器宇淵宏,我朝平定錦州、松山等處,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督理綠旗官兵,協同大兵殲逆,首擒偽王,發獲姦細,招徠叛黨,除黨安民,所在著績。事竣還朝,仍贊綸扉,爾能夙夜宣勞,恪供厥職。旋畀爾經略五省,隨滿洲大兵,進取雲貴,招撫軍民土司,供應大兵糧餉,能濟軍需,邊疆有賴。克襄王事,屢建功績,特授世職之榮,以示酬庸之典。忽聞長逝,甚悼朕懷,特賜謚曰「文襄」。】

中國歷代墓志銘傳統,都是「為逝者諱」,就連上官婉兒這樣作為逆黨骨幹被殺的人,她的墓志銘照樣是通篇褒美,『瀟湘水斷,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甫瞻松檟,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
對其被唐玄宗李隆基所殺之事,也同樣要美化成:『且陪清禁,委運於乾坤之間;遽冒鈷鋒,亡身於倉卒之際。龜龍八卦,與紅顏而並銷;金石五聲,隨而白骨俱葬。』
而無一貶抑之辭。

而再對照洪承疇的墓志銘,
『我朝平定錦州、松山等處,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
『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督理綠旗官兵』
『旋畀爾經略五省,隨滿洲大兵,進取雲貴』這些詞句,
足可見滿清朝廷根本就一直看不起洪承疇這廝,到他死後利用價值徹底消失,便連皮裡陽秋的面上功夫都不屑做了。
這種話堂而皇之寫在御賜墓志銘里,分明就是在狠狠抽他的臉,鞭他的屍。

百年後乾隆帝弘曆,御批『雖皆臣事興朝,究有虧於大節,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一旦力屈俘降,歷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將洪承疇打入「貳臣甲等」,『而待天下後世之公論』,其態度正是一脈相承。

至於今之某些論者,認為洪承疇只是出於貪戀求生的人之常情,為苟活而變節降虜,因此給這等漢奸去辯解開脫,實在是避重就輕,更可說滑天下之大稽。

洪承疇的真正可鄙之處,絕不止是他身為大明兩榜進士,內閣輔臣,被崇禎皇帝簡拔委以方面之任,為子不孝,為臣不忠,貪生怕死,降順虜廷;
而是他妄圖洗脫自己的失節投敵之罪,就恨不得讓整個神州一起陸沉,人人都給滿清留辮子做奴才,奮不顧身去撲滅神州大陸最後一點漢人抵抗星火。
南明晉王李定國兩斬滿清名王,光復廣西湖南,更打破八旗軍野戰無敵的神話,南明局勢一片大好。
洪承疇臨危受命,為滿清西南五省經略,他建幕府於長沙,修築千里長牆以拖待變,百般分化,千種利誘,招降納叛,步步為營,歷時數年,拖到孫可望與李定國失和內訌,自相攻伐,而後招降孫可望,趁機進取雲貴,會攻昆明,生生替滿清將一度崩壞的局面翻轉過來。

在此期間,洪承疇以風燭殘年之身,苦心經營,殫精竭智,不惜以老病之驅舍馬步行,行走於沼濘崎嶇之中,一心只為剿滅南明王朝。
誅心而論,洪承疇之所圖,無非是妄想只要前明不得死灰復燃,滿清韃虜成了中華正朔,便可封住當時後世悠悠之口,讓自己的投降變成所謂「順應天命」。

就在昆明城陷,大功告成之際,洪承疇又自覺地請病開缺,從此一直閑置到死。
對漢奸走狗,清廷素來都是既用之,更忌之,卸磨殺驢的戲碼百玩不厭。因此比之需要恩威並施,以王爵兵權籠絡的吳三桂等武夫,
如洪承疇這般想滿清之所想,忠滿清之所需,自覺體貼,死心塌地的走狗,滿清朝廷當然樂得僅僅用個三等輕車都尉去打發,只因為彼此心知肚明:
哪怕就算是什麼官爵都不給,洪承疇也照樣鐵了心為滿清剿殺漢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在他身上浪費公侯爵祿?

當年舉國唾罵洪承疇,連他自己母親和弟弟也不願與他同流合污,下了狠話,活著不許進家門,死了不許進祖墳。而洪承疇卻冥頑不靈,寧可悖逆老母不進祖墳,也要一心一意對滿清忠心到底。他不是板上釘釘遺臭萬年的鐵杆漢奸,又是什麼?

洪承疇出賣的不只是大明王朝,背叛的不只是崇禎皇帝;他出賣的是整個華夏神州,背叛的是人之為人最起碼的良知和底線。
只可惜機關算盡太聰明,就算是滿清朝廷的官修國史里,他洪某人也永遠只是個不齒於人的走狗貳臣。

洪承疇空負才智以國器自詡,實則只是個有眼無珠之愚夫,最終機關算盡,被虜廷以家奴敗犬相待,可恥可悲之至。
哪怕同樣是給胡虜出力,張賓崔浩劉秉忠這些人的生前爵史上名,他又比得了誰?
『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史冊丹青必永留其千秋罵名!


根據《清史列傳》中的《貳臣傳》整理出一張表,只包括甲級貳臣。

結合上表,回答下這個問題:
1、有爵位的人當中,除了洪承疇與王鰲永之外,都是武將出身,這點從在明朝官職中可以看出來,而除了洪、王以外的文官出身的人都沒有爵位,所以基本上可以說爵位這個東西就是屬於軍官的。
洪承疇經略五省但是自己並不帶兵,可以對比後來的姚啟聖與施琅,姚啟聖是福建總督,總督可以說是地方軍政一把手,施琅是福建水師提督,後來姚啟聖的爵位是騎都尉,而施琅是靖海侯。
2、關於爵位,《大清會典》乾隆二十九年版本:

可見承襲次數是根據爵位決定的,洪承疇的承襲四代並非特例。
3、三等輕車都尉這個爵位嘛,低是挺低的,但是個人覺得羞辱洪承疇是談不上的,畢竟很多提督、總兵也是這個爵位,提督已經是省一級軍事主官。
4、洪承疇的謚號是「文襄」,相對於爵位,文官更在乎的恐怕是身後的「謚號」,「文襄」後來也是福康安、張之洞、左宗棠的謚號,雖然稱不上是太好的謚號,但是我覺得並沒有羞辱的意思,「闢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恰如其分。
5、《貳臣傳》是1776乾隆四十一年要求修的,洪承疇是1665康熙四年死的,相差一百十一年。
----------------------------------------------------------
11月8日
補充幾點:
6、上表只包括甲編的貳臣,不包括乙編的貳臣。
7、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在《清史列傳》的逆臣傳。
8、如有的答案所說,重用洪承疇的是多爾袞和順治,洪承疇退休的時候是康熙朝的初年,老領導不在了或許也是個原因。
9、另外,有一則很有意思的事情:
《清世祖實錄》,順治十六年三月

甲寅。先是經略輔臣洪承疇疏奏雲南山川峻險。幅員遼闊非腹里地方可比。請敕議政王貝勒大臣密議三路大兵作何分留駐守。貴州中路漢兵及廣西漢兵作何分布安設。嗣經兵部議。留撥大帥官兵鎮守滇南事關重大請上日定奪。詔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至是王等議平西平南靖南三藩內。應移一王駐鎮雲南。漢中已屬腹里兼有四川阻隔。不必藩王駐防。應移一王分鎮粵東。一王分鎮蜀中。何王應駐何省、恭候上裁。奏入命平西王駐鎮雲南。平南王駐鎮廣東。靖南王駐鎮四川。

三藩之肇始,可以說就是洪承疇的這個奏疏,吳三桂想要效仿沐氏世守雲南的目的正是在洪承疇的幫助下得以實現,而這也正是日後康熙的心腹大患。
10、明清更替之際,貳臣這麼多,「氣節」是一方面,但是或許不是全部。台灣大學的呂世浩經常說的一句話:「你們不要急著看結果,合上書,想一想,如果你是某某人,你該怎麼做」,建議各位看顧誠先生的《南明史》的時候,也用一下呂世浩老師的這個方法。
————————————————————
11月16日
狐狸晨曦是我比較尊敬的一位歷史問題答主,但是本次回答中有幾點待商榷之處:
1、史料的選取上經常有正面證據,也有反面證據,不能只選擇有利於自己論點的證據,而忽略了反面證據:
《清高宗實錄》,乾隆四十三年二月

乙卯。命國史館以明季貳臣傳。分甲乙二編。諭、我國家開創之初。明季諸臣。望風歸附者多。雖皆臣事興朝。究有虧於大節。自不當與范文程諸人。略無區別。因命國史館、以明臣之降順者。另立貳臣傳。據實直書。用彰公是。茲念諸人立朝事迹。既不相同。而品之賢否邪正。亦判然各異。豈可不為之分辨淄澠。如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李永芳曾乘障守邊。一旦力屈俘降。歷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然其後、洪承疇宣力東南。頗樹勞伐。李永芳亦屢立戰功。勛績並為昭著。雖不克終於勝國。實能效忠於本朝。昔戰國豫讓。初事范中行。後事智伯。卒伸國士之報。後之人無不諒其心而稱其義。則於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至如錢謙益、行素不端。及明祚既移。率先歸命。乃敢於詩文陰行詆毀。是為進退無據。非復人類。又如龔鼎孳、曾降闖賊。受其偽職。旋更投順本朝。並為清流所不齒。而其再仕以後。惟務靦顏持祿。毫無事迹足稱。若與洪承疇等同列貳臣傳。不示等差。又何以昭彰癉。著交國史館總裁。於應入貳臣傳諸人。詳加考核。分為甲乙二編。俾優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鉞凜然。於以傳信簡編。而待天下後世之公論。庶有合於春秋之義焉。然朕所以為此言者。非獨為臣子勵名教而植綱常。實欲為君者、當念苞桑而保宗社。蓋此諸人。未嘗無有用之才。誠使明之守成者。能慎持神器而弗失。則若而人、皆足任心膂股肱祖業於是延。人才即於是萃。故有善守之主。必無二姓之臣。所以致有二姓之臣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崇禎臨終之言。不亦舛乎

《清高宗實錄》,乾隆五十四年六月

庚申。諭、朕閱國史館所進貳臣傳。乙編內薛所蘊、張忻二人俱曾順從流賊。後始歸降本朝。嚴自明、則既經投誠後。於尚之信謀叛。輒復從逆。嗣又與尚之信同降。此等從賊反覆之人。俱於立傳之例。大為不協。夫人臣策名委質。忠於所事。既遇宗社改移。自應抗節捐軀。方無愧在三之義。是以明末殉難諸臣。朕嘉其忠烈。特為賜謚。雖其中有曾經抗我顏行者。亦令一併褒謚。蓋以各為其主。在本朝則為梗化。而在勝國不失為效忠。未忍令其湮沒弗彰。爰為之錫謚表揚。以發幽光而昭激勸。至在前明業經身登仕版。繼復臣事本朝者。伊等能知天命攸歸。率先投順。且間有功績可紀。不可擯而不錄。第因其大節究屬有虧。因特命第其優劣。另立貳臣傳。分為甲乙二編。於忠厚之中。仍寓激揚之道。所以垂教於萬世者甚大。此內即有歸順之後。又去而從唐、桂、福、潞、各王者。雖其人反側無定。然唐桂各王。究為明之宗支。尚可託辭於繫懷故主。即列入乙編。不至有乖史例。若薛所蘊、張忻、嚴自明諸人。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又叛從吳、耿、尚三逆。進退無據。惟知嗜利偷生。罔顧大義。不足齒於人類。此外如馮銓、龔鼎孳、金之俊等。其行跡亦與薛所蘊等相仿。皆靦顏無恥。為清論所不容。而錢謙益之流。既經臣事本朝。復敢肆行誹謗。其居心行事尤不可問。非李永芳、洪承疇諸人。歸順後曾著勞績者可比。若為之立傳。其何以勵臣節而示來茲。國史為天下大公。是非筆削。法戒凜然。豈可稍容假借。所有貳臣傳甲乙編內、如馮銓、龔鼎孳、薛所蘊、錢謙益等者。著該館總裁詳細查明。概行奏聞徹去。不必立傳。若以伊等行為丑穢。一經刪削。其姓名轉不傳於後。得倖免將來之訾議。不妨僅為立表。排列姓名。摘敘事迹。並將此旨冠於表首。俾天下萬世。共知似此行同狗彘之徒。既不得炳丹青之列。仍不能逃斧鉞之誅。於彰癉更為有益。該總裁等、其悉心校核。以副朕扶植綱常。折衷公當至意。  

《清高宗實錄》,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

庚申。諭、前因國史館所進貳臣傳乙編內。有先順流賊。仍降本朝。投誠後復行從逆者。皆系反覆小人。不值為之立傳。是以降旨。令將伊等列傳。概行徹去。祇為立表。排列姓名。摘敘事迹。今思此等偷生嗜利之徒。進退無據。實為清議所不容。若僅於表內略摘事迹。敘述不詳。使伊等丑穢之行。不彰後世。得以幸逃訾議。轉不足以示懲戒。但貳臣傳內。原分甲乙二編。如甲編內洪承疇、李永芳諸人。皆曾著績宣勞。本朝有功可紀。即列入乙編者。歸順本朝之後。並未嘗別生反側。若吳三桂、耿精忠、李建泰、姜鑲、王輔臣、薛所蘊、張炘等。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復行叛逆。此等行同狗彘。靦顏無恥之人。並不得謂之貳臣。若亦一同編列。轉乖史例。著國史館總裁、即行詳悉查明。特立逆臣傳。另為一編庶使叛逆之徒。不得與諸臣並登汗簡。而生平穢跡。亦難逃斧鉞之誅。方為公當。至如馮銓、龔鼎孳等。罔顧名節。身事兩朝。降附之後。又無功績可紀。從前歿而錫謚。蓋因本朝定鼎之初。世祖章皇帝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睿親王等、綜理事務。皆在草創權宜之際。或欲藉此收拾人心。不暇核實。被彼時為史者所欺耳。今久而論定。使伊等幸竊易名之典。實不足昭彰癉之公。所有貳臣傳內。似馮銓等之曾給美謚者。亦著國史館查明。概行追奪。以示朕維植綱常。慎重名教至意。

那句「『洪承疇大節有虧,不足為後世法,列為貳臣!姑念勞苦,可列貳臣甲等』」
我搜了下似乎並未在乾隆的實錄中找到……

2、張廷玉獲得伯爵是在乾隆朝。
清實錄,雍正十三年十月

吏部題。大學士張廷玉、恩賞世襲一等輕車都尉。並前所得一等輕車都尉。照例歸併。授為三等子。仍與伊長子張若靄承襲。從之。  

清實錄,乾隆二年十二月

諭曰。大學士張廷玉。在內廷宣力多年。輔弼贊襄。勤勞茂著。朕之視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一切恩眷。均屬一體。今大學士鄂爾泰、因賞給騎都尉。已由一等子照例歸併。授為三等伯。張廷玉、亦著加恩由三等子從優授為三等伯。仍著伊子張若靄承襲。

3、上官婉兒的墓志銘其實反映出她與韋後、安樂公主並非一夥,甚至不惜以死進諫得罪韋後一黨,所謂「因逆黨骨幹罪名被殺的人」這樣的論斷其實並不正確。

4、洪承疇的碑文:

原任經略、湖廣、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太傅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三等阿達哈哈番、年老有病致仕、正一品頂戴、謚文襄洪承疇碑文:

  稽古興朝,必有賢良之臣生則榮以高爵,歿亦錫以豐碑,所以勸忠,蓋甚備也。爾洪承疇,才能敏練,器宇淵宏。我朝平定錦州、松山等處,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迨克取京城,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督理綠旗官兵,協同大兵殲逆,首擒偽王,發獲姦細,招徠叛黨,除盜安民,所在著績事竣還朝,仍贊綸扉爾能夙夜宣勞,恪共厥職。旋畀爾經略五省,隨滿洲大兵,進取雲貴,招撫軍民、土司,供應大兵糧餉,能濟軍需。邊疆有賴,克襄王事,屢建功勛。特授世及之榮,以示酬庸之典。忽聞長逝,甚悼朕懷,特賜謚曰文襄,勒諸貞珉,光及泉壤國典臣忠,庶其昭垂。毋斁哉!

  康熙六年閏四月十八日立。

這篇碑文當中的褒揚之詞同樣不少,僅以此碑文內容來講,單純的評價為打臉,恐怕失之公允吧。

5、我個人有個不是很成熟的觀點,在討論歷史的時候,對史料的呈現是主要的,觀點是次一級的東西。
如果過分重視觀點,在預設立場的前提下去尋求史料,常常會忽略一些反面或者不利的資料,也會對閱讀者的觀點有太過直接的引導,甚至是在向閱讀者灌輸自己的判斷。

只有在較為充分的史料呈現的基礎上,才能讓閱讀者有自己的判斷。

最後還是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治史三書》中談到的幾條規律:
1、盡量少說否定話。
2、不要忽略反面證據。
3、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
4、儘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後期改編過的史料。
5、後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但須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
6、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7、不要輕易改字。


李定國:洪經略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南海之濱,初舉進士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尊皇攘夷!何期反助建奴,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今幸天意不絕大明,永曆皇帝於嶺南繼承大統。我今奉陛下之旨,興師伐虜。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
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於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明朝十八代先帝!
貳臣賊子!你枉活六十有二,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舞舌,助虜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洪亨九一直擔任政務官,而不是衝鋒陷陣的軍官——在滿清體系下,軍功才是爵位的來源。即使如范文程這種弱冠投效的遼東本地漢人,功比蕭曹,也沒有爵位。

洪承疇經略東南、西南,所以才有了封爵位的資格。
可以參考清初封爵位的漢人,共五位王爺,以及下面的公爵、侯爵無一例外,都是戰陣搏殺出來的。


洪承疇雖然帶兵,但畢竟還是一個文官,沒有實際的軍權,也沒有直接的軍功,中國自秦以降,都是以軍功受爵,就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都有侯爵以上的爵位,但張之洞就沒有爵位。
洪承疇爵位低,也是這個原因,缺乏必要的軍功,但實際上洪承疇的地位一點兒也不低,已經做到文官的極致了,太保、太子太師、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當時沒有所謂三殿三閣)、兵部尚書還有若干總督的頭銜,清代能到這個級別的漢臣幾乎沒有了(連張廷玉、李鴻章也比不上)。所以別以爵位的高低去界定洪承疇,他是文官,不是武將,爵位的事兒本就和他無關,只是由於他長時間經略南方(也就是戰略上,而非戰術上的指揮,以洪承疇當時的職位更不不需要直接去帶兵打仗),能以文官身份,混到一個具有世襲功能的武將爵位,完全屬於意料之外的事情,並不存在清廷壓迫或看不起的成分。
當然清廷中最賞識洪承疇的清世祖和睿親王前後去世,清聖祖又是沖齡踐祚,大權在四位滿族輔政大臣手中,與年邁漢臣領袖洪承疇(清聖祖即位時已六十九歲,康熙四年便去世了)關係不恰也是有可能的,導致洪承疇晚景略有涼薄。至於清高宗將其放入貳臣傳,則完全是統治需要而已,出發點根本就不是要去貶低洪承疇。


歷史證明,叛徒是沒有好下場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敵人也瞧不起。———當年明月評洪承疇

頗有點諷刺意味的是,洪承疇大力推動滿人接受傳統儒家文化,而當滿人接受了儒家文化之後,便自然認為貳臣的洪承疇是不忠不孝的,是人格有污點的。
尤其乾隆更是大力褒揚史可法,黃道周,並將其作為忠君愛國的榜樣。
所以最終,洪承疇被漢人看不起,也為滿人所唾棄。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萬曆四十四年賜進士出身,明末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有人說他很有性格,有人說他是走狗漢奸,有人理解他,有人鄙視他,有人說他現實,有人說他理想,有人說他賣主求榮,有人說他忍辱負重,其實他就是在那個風雲際會,動蕩不安的年代裡的一個普通人... ...

可惜有些人是做不了普通人的... ...比如,洪承疇... ...

洪承疇生於福建,自幼家貧,按理說弄個舢板,出海打個魚,做點小生意,也就是一輩子。可惜他很上進,很努力,不想賣豆乾,還站在學館外面聽課,借書讀,雖然沒感動中國,至少感動了先生。先生免費收他進館讀書。從此,洪承疇更加發奮努力,飽讀詩書,從小就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連捷登科,蟾宮折桂,金榜題名。

要是隨便換個時代,這是多麼勵志感人的故事啊... ...

可惜趕上了明末... ...

----------------------------------------------明末真是個讓人無力吐槽的年代啊!!!------------------------------
明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這二百七十六年從上到下就從來沒消停過。當然這也怨不得明朝,乞丐和尚出身嘛(雖然也很勵志,不過打天下和治天下完全是兩回事,一般太祖都是比較猛的,打天下很厲害,治天下嘛,哈哈,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既然是歷史原因,就得往上追溯,主要還是元朝太黑了。元朝不想接這麼大個鍋,只想好好放馬,只好分鍋給宋朝。宋朝也很無奈啊,建國的時候,北有遼,南有南唐後主。李後主風流才子誤為人主,宋滅南唐,分分鐘的事,不過就是這分分鐘的事,大遼根基已穩。遼本來建國就比宋早,遼說:"我建國早了,還有錯?」最後這黑鍋肯定是石敬瑭背了... ...歷史從來就不是最優解,時事能夠造就英雄,也能天妒英才,看多了,往往會多一份包容,也多一份從容。故而毛宗崗父子在《三國演義》前似點似評似寫似引了楊慎的那首《臨江仙》,漸漸地也和《三國演義》那部史詩融為了一體...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話說明朝折騰了二百來年,內憂外患一起爆發,亡國是肯定了,也不一定就是什麼壞事。那麼明末為什麼對於洪承疇來說無疑是個最悲催的年代呢?因為後面是清,異族啊... ....

------------------------------------------------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
現在這個年代,少數民族還能高考加個分,哪怕只有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少數民族血統,就算你沒有,只要身份證上是,就有機會呀(網上各種吐槽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加分。還是看地區吧,無所謂好壞),那個年代,人民是沒有這個覺悟的啊,也沒有什麼中華民族的概念。就連金庸寫武俠也是寫到最後封刀之作,《鹿鼎記》的最後,才上升到各民族大團結的地步。明末那個時候,滿族就是非我族類啊,就是要漢本位思想啊,就是要天父地母反清復明啊。而且滿族也認為漢族不是可以愉快玩耍的小夥伴,一般更喜歡和蒙古滴小朋友一起玩耍,畢竟一起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當然了,到了後來,看蒙古的小朋友不爽,又反過來教育教育... ...看到一群裝神弄鬼的把南京城的地主別院都佔了,才想起來叫漢族的小朋友,拉兄弟一把啊... ...

洪承疇就是生活在這麼一個年代,即使今天去想想,那種人生路徑也是無比艱難的,抉擇也是非常不易的,是非也不是那麼三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由於清朝畢竟在今天看來是正式接納的正統王朝,所以人們似乎對於投降清朝的這種所謂漢奸的敵意要比給日本當漢奸的那種敵意要小的多。 不過畢竟是投降了的,還立下汗馬功勞的,所以還是被很多人罵。

洪承疇有的選嗎?
有的,不過都很難... ...

首先,洪承疇不是海邊打漁的小漁夫,也不是走街串巷賣豆乾的小販夫,更不是毫無戰鬥力的明朝小走卒。他是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啊,(亡國之君不好當,亡國的大官也不容易呀,更何況兵部尚書。你一個國防部長,要是在今天的美國,按資排輩,一不小心幹掉了總統,副總統,都可以不經選舉,直接當總統了... ...)可惜明朝國力衰微,氣數將盡,黨爭橫行,上下離心,兵力不濟,敵勢浩大。皇帝很有錢,官員豪紳很有錢,國家很窮,百姓更窮。冷兵器時代,管你文化優越不優越,打不贏,都白扯... ...明朝就是打不贏,當兵的不會打仗,就會殺老百姓充軍功,跟宋朝一個德性,百姓賦稅沉重餓殍千里,地方起義越來越多,滅也滅不了,和女真打仗又真心打不過,這麼個爛攤子,渾身全是屎,想擦屁股,都找不到屁股在哪,而且也沒有紙... ...

當然了,對於洪承疇個人來說,最好最好最好的可能性就是西北中原四川的匪患都剿滅了,國家暫時得到了喘息,修養生息,民力復甦,關外反正守住關寧防線,皇太極最多搶一搶,也進不了北京城的地主大院。(北京城外溜清軍這種事,洪承疇是絕對不會幹的。)然後國家慢慢走上了正軌,大明王朝再一次得到了復甦,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江南開始蓬勃發展,現代科技文明的火種在東方大地冉冉升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此中國走上了科技強國之路,在世界上率先步入了工業化社會,船堅炮利,科技發達,文化昌盛,萬邦來賀,四海昇平... ...

可能嗎??????!!!!!!(我好意思寫,洪承疇都不好意思聽... ...)

現實往往就是殘酷的,明朝大軍完全不禁打,結果一打就撲gai了,打輸了,洪承疇被俘。洪承疇沒有戰死,因為他是文官,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在明朝,文官看不起武將,因為我是讀書人,是兩榜進士,是科舉四書五經考上來的,你個武將五大三粗的,怎麼有資格比資歷。估計打個仗,監軍的太監功勞都比武將大。可滿人不這麼看啊... ...軍功那才是硬道理,光說不練,假把式,更何況太監連個假把式都沒有。洪承疇估計坐鎮中軍,帷幄卻不一定運籌,更談不上決勝千里,事實上,三十里,洪承疇都沒決勝得了,背山突圍,土崩瓦解。

被俘之前,洪承疇可以自殺嗎?當然可以了,想死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方法還是很多的。可是自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很多時候活著才有希望,死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有名節,名節很重要嗎?骨氣很重要嗎?氣節很重要嗎?難道會比生命更重要嗎?這麼辯證的問題估計夠再討論一千年了,反正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就是有了上面這些,才在多災多難的幾千年里,沒有亡... ...

洪承疇猶豫了,估計也不是沒想過以死殉國,中國的讀書人,多少還是有點氣節的,至少想是肯定想過的。不過他還是選擇活下來了,有些時候,活著也是需要勇氣的。

洪承疇可以不投降嗎?
洪承疇開始是堅決不投降的,人家來勸,他也不搭理人家。肯定的啊。當年你滿族一個深山野林的少數民族,瀋陽建個大殿,你就敢稱紫禁城?不投降,堅決不投降。其實這個時候洪承疇還是可以當下一個文天祥的。可是文天祥後來怎麼樣了?被殺了呀。不投降的大臣還能養你個十年八載的?又不是囚禁的皇帝。不投降的也不能放,放虎歸山這種拍屁股的主意,皇太極是肯定不幹的。逃走,要是能逃,早就逃了,逃跑可是個技術活,技術含量還不低,不是電視劇里那種主角光環普照,說跑就跑的。更何況逃跑被俘,那估計連個被勸降的機會都沒有了,基本上是斬立決。

那麼剩下的對於洪承疇來說,最後難免一死。可是洪承疇不想死啊... ...所以堅持了堅持,他沒堅持住... ...他就投降了,苟活一下嘛,蘇武還放了十九年公羊呢,不一樣被後世歌頌?!洪承疇不是不能放羊,也不是不能當蘇武,豆乾都能賣,放羊有啥。可關鍵是明末不是漢初啊... ...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盡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其實這個時候洪承疇還是有機會擺脫這種兩難的厄運的,但是老天沒給他這個機會,因為兩年之後,明朝滅亡了。假使明朝不滅亡,明朝畢竟是大國啊,說不定哪天交換個戰俘,或是簽個檀淵之盟什麼的,洪承疇就被放回來了。洪承疇估計也是這麼想的,崇禎估計也不是不可以這麼想,可是皇太極不這麼想啊,李自成不這麼想啊,跟著闖王不納糧的不這麼想啊,最關鍵的,老天也不這麼想啊... ... 所以兩年之後,明朝亡了... ...

洪承疇註定是時代的悲劇啊... ...

魏徵也事二主啊,為什麼名聲那麼好?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聽起來就羨慕。話說清朝中後期是閉關鎖國了點,不過那是雍正以後的事。至少前面幾個皇帝那是幹活的,要是和明朝那些皇帝比起來,還真有點天朝聖君的味道。洪承疇是學過歷史的,還學的很好,據說當年小時候還借過一套《資治通鑒》過來讀,洪承疇也要給自己找台階下嘛,可惜這個台階比較陡,台階下面未必是地面呀... ...

中國人喜歡讀史,喜歡以史為鑒,這是個好事。歷史有其發展的規律性,和必然性。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就能直掛雲帆濟滄海。不過歷史嘛,任何時候,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以我們今天走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康庄大道上。洪承疇同志最大的黑點就是沒有辯證地分析問題,沒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據說他當年確實讀了《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說實話,歷史上事二主,事多主,投敵的,叛國的情況海了去了,除了魏徵,洪承疇估計還想過商鞅啊,張遼啊,關羽啊,這個名單實在是太長了... ... 可惜他投降的是滿人,還定鼎中原了,滿人在當年不叫少數民族,那是異族,他視別人是異族,人家視他也是異族。

有人可能會說,明朝亡了,不還有南明小朝廷嘛。南明不是南宋,南宋好歹人家政治還有個正統,還有個民心向背,還有個軍隊啥的,而且南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那個海外貿易的GDP,估計一個零頭,都頂的上康乾盛世了。相比而言,南明就真是苦啊,真是要啥啥沒有,你看那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一個降明一個降清,人家都知道那個時候,雞蛋都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相比南宋而言,南明就是幾個墳頭插幾面屁股帘子,連誰是正統還沒搞明白(沒看天地會和沐王府還在那爭正統咩!名不正言不順,還報效個啥,還抵抗個啥... ...),只能靠民間力量了。說實話,當年要不是滿清是異族,要是漢族有另外的政權軍事力量崛起,大旗一揮,估計還真是省事。

洪承疇估計絕望了,讀了那麼多年的書,攢了那麼多年的抱負,好不容易中了科舉,當了大員,怎麼國家說沒就沒了呢... ...你可以吐槽禁錮思想的程朱理學,可以吐槽孔孟之道阻礙中國變革,甚至可以吐槽封建道德那一套是糟粕。但是,那是被王權獨尊后的理學,那是被科舉踐踏了的詩書,那是被官場世道磨滅了的尊嚴。即便如此,千百年來,無數的中國讀書人還是從中汲取了更多積極的精神力量。

他們渴望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們渴望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他們渴望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可惜山河破碎風飄絮,故國凋零雨流觴。萬民水火悲可嘆,生死由我幾彷徨... ...
時也,勢也,命也,氣數也... ...

這些東西都不是他個人能夠決定的,很多東西,幾十年前,一百年前,幾百年前就打下了伏筆,他可以努力,可以上進,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但是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大潮里,實在是微不足道。他就是海嘯,無非一時之間浪起雲涌,濁浪排空,可是過了十天半月,海水依舊退回,除非他是月球,能影響潮汐,看似水波不驚,卻影響著萬千海疆。可惜他是洪承疇,他只是個上進的普通人,他影響不了那麼多。國家亡了,想當蘇武也沒機會了 ... ...

洪承疇還有機會逆轉嘛?還是有的,不過依舊很難。國亡之日,面南而立,揮劍一抹,忠魂依舊守遼東。可惜,都投降兩年了,想死,早就死了,洪承疇還是不想死,不但不想死,洪承疇還想做點事,這可能就是他被黑得最慘的地方。你說你降都投了,就算你是怕死,投降的也不止你一個人,你又不是吳三桂,找了個陳圓圓當借口,你何苦趟這渾水呢。剃髮留頭的文人多了去了,很多終生不仕,很多絕不出頭,洪承疇,你為什麼偏要跳出來,不但當了漢奸,還要當個先進的漢奸呢?

(先表明立場,省得被噴,當漢奸不好)
那麼漢奸和漢奸有區別嘛,這個還真有,說實話,洪承疇這個地還真不好洗,因為畢竟是... ...

那麼洪承疇隨後都幹了些什麼呢?幹了很多,乾的越多,黑點越多,真是慘...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早知現在何必當初--------------------------------------

話是這麼說,不過生在明末也真是難,但是再難,你洪承疇也是反面典型啊。要是饒了你,那麼那些給日本人當漢奸的還說,我生在民國,給皇軍帶路也是沒辦法啊,李登輝還說,我出生的時候台灣就是日本的,我說我是日本人,沒錯啊。日本還說,你朝鮮當年都舉國投降了,我跟你朝鮮道什麼歉!話要是這麼說,那就真得再打一仗才能好好說話了。所以洪承疇這地是真心洗不幹凈的,還好清朝算是中國正統王朝。只好繼續往下寫,洪承疇還得繼續過日子啊,難,真心難... ... 黑黑石敬瑭吧,石敬瑭說「我又不是漢人,黑我幹嘛」... ...

明朝亡了,大雁還得南飛,洪承疇還不想死。話說無論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還是後來的順治,都是很看得起洪承疇的,畢竟當時沒逐鹿中原,畢竟要立flag,表明,我大清是善待人才的啊,大明的文人們,投降不殺,還能官保原職,畢竟自古卸了磨,才好殺驢。不過洪承疇這個軍事水平就不用繼續上前線了,打打輔助,不過還干著兵部尚書,掛著太子太保,佐理機務。

其實自古打仗就是打的後方,所以漢朝的蕭何,唐朝的長孫無忌,明朝的李善長,都是首功之臣,這種事不好乾,繁瑣得罪人,又累又不討好,年終的工作總結也不好寫,畢竟沒有砍下的人頭在腰裡掛著,基層工作難做呀,而且滿族內鬥也是非常凶的,互相掣肘下黑腳穿小鞋的事比比皆是,為了不至於前面打著仗,後面冒著火,找一個靠譜,踏實肯乾的後援那是勝利的必要條件。所以大佬們都知道這種人很重要,最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往往首功之臣都是給這種人。不過清朝前期的各種因素決定了,還是認為砍的人多、拿的城多才更重要一點更實在一點更有說服力一點,所以吳三桂大大滴好,漢人第一異姓王。

這裡只能說明洪承疇的工作很重要,卻吃了清朝初期各種內鬥,外加雖然很能打但是沒文化的啞巴「虧」。所以洪承疇一個勁滴幫助清軍一統中原,幫著籌措軍需,還一個勁滴賑濟災民,同時幫助清廷興改革除弊制,幫助滿族小朋友建立明朝舊制學習漢族先進文化。講道理的話,這些對於清廷的建立鞏固發展都是功不可沒的事。因為元朝就是各種胡來,最後不到一百年就回去放馬了,愛新覺羅家能在中國干那麼久,實在是當年老洪「帶路」帶的好... ...

清末民初,北京坊間傳聞,三百多年前西山有十個修鍊千年的動物,得道通得人性,投胎轉世,縱橫明末關外龍興到清末從龍而去三百年。這十妖分別是獾、熊、鶚、豬、驢、狼、狐、蟒、猴、蛤蟆,化身轉世為洪承疇、多爾袞、吳三桂、年羹堯、海蘭察、和珅、慈禧太后、曾國藩、張之洞、袁世凱。江湖人稱西山十戾。洪承疇以多謀善變,追隨權貴,達官顯貴可享其肉穿其皮,其還忠心事主,而「榮封」十戾之首,獾!!!

天心民意可見一斑!
就這幾件事,洪承疇就是跳進太平洋,跳進銀河,也很難洗了啊... ...

然凡遠離戰場之人,總有奇謀良略。今嘆古人者,大抵談笑諷刺事後諸葛。殊不知事隨時易,今之從容,而當事者彌堅。殊不知今之尚能談笑,多賴被譏諷者當年苦心周旋。殊不知幾多揚州十日,多許嘉定三屠,尚能笑否... ...

王楊盧洛當時體,洪承疇難把地洗。地,洗與不洗,它都在那裡,洪承疇,黑與不黑,都已過世數百年。今天,已經很難去考證洪承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似乎人不壞,但是當了漢奸。無論洪承疇人怎麼樣,總之,對於清朝而言,洪承疇的的確確是屬於那種很重要甚至是有歷史意義的,「可惜」又沒什麼很直接拿得出手的業績的人了。

皇帝喜歡這種人嘛,太喜歡了!太喜歡了!太喜歡了!(順治說了三遍!下面被點了四百多個贊,其中包括唐宗宋祖始皇太祖... ...)

皇帝最討厭的就是那些軍功赫赫,甚至功高震主的人了。「你說你們一個個的,為了大清的建立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朕得多討厭你們啊... ... 多希望你們從地球上徹底滴消失啊... ...天天看著你們,還得賞著你們,朕是多麼不爽啊... ...」 (又是四百多個贊... ...)

有人說,那麼皇帝怎麼不封他個鐵帽子王,因為他是漢人啊,滿族小朋友一直不喜歡漢族小朋友,最後是實在沒有辦法了,有些打著上帝的旗號來搗亂,才不得不讓漢族小朋友拉一把。加上清朝初年又那麼亂,朝廷里爭權奪利的程度可能比戰場上廝殺的程度還激烈。洪承疇又那麼喜歡站隊,抱過多爾袞的大腿, 跟著順治屁顛屁顛,可惜逝世於康熙四年。康熙四年, 都是那些和多爾袞不對付的老傢伙把持朝政,雖然洪老狐狸善變,都七十的人了,折騰不起了。講江湖地位,可惜江湖最後一個大佬下場也很慘... ...

有人說,那麼皇帝怎麼不封他個異姓王,他手裡沒兵啊,吳三桂那是手握雄兵,還很能打,皇帝沒辦法啊,清朝畢竟人少,這中原大地,地廣人稀的,當初畢竟就是想搶點好吃好喝好玩的。想當年,完顏亮還想著 「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清朝那真是萬萬沒想到,怎麼就旌旗易幟了,怎麼就江山易主了,怎麼就一統中原了。就是當了皇帝,還想著埋個龍脈啥的,不行再回關外挖高麗參去。君不見等聖祖在紫禁城屁股坐熱乎了,吳三桂還能繼續當王乎?!

有人說,那麼皇帝怎麼不封他個一等公之類的,哪怕是二等伯呢,為什麼最後才封了一個輕車都尉,這麼有性格!

其實作為一個投降的漢人,洪承疇是真心難,他自己都覺得難,漢人面前抬不起頭,滿清面前也抬不起頭。陳廷敬、張廷玉、曾國藩那都是後來人了,他是個降將,身份真的很尷尬。清朝又是異族,又沒有唐太宗那種氣度,各種種族保護,民族優越,外加各旗各主子內鬥,雖然沒有元朝那麼喪心病狂吧,卻也是一味的護著滿清奴才。雖說皇帝實在是討厭那些功高震主的奴才,可是不用滿人,不用八旗,還不得被趕回長白山吹冷風。北京多繁華,江南多秀麗,當皇帝還真是好... ...誰當誰知道!

其實洪承疇可能就是想做點事情,做點他自己認為的好事。這輩子真心不容易,從福建貧困的小販家,一路風雨無阻混成了一品大員,可惜雄圖大志還沒施展,就時局艱難了,就邊疆告急了,就亡國了。學了那麼久忠君愛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處廟堂之高,則憂其君,結果廟堂沒了... ...想處江湖之遠,人家不放他... ...想死,真心下不了這個決心,這輩子算是栽在這點上了,你說一死不就一了百了了嘛,還能博個好名聲。方孝孺名聲多好,孫承宗名聲多好,黃道周名聲多好,史可法名聲多好,反正自己就是死一次,誅了十族也是別人死,怎麼就下不了這個決心呢。人生就是這麼艱難啊... ...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汪精衛

這首詩,和作者,真是沒啥可說的了... ...

其實洪承疇可能就是想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補一補這輩子的缺憾,又不是領著清兵屠城,還能勸清兵少殺幾個,治理治理地方,實現一下當年沒實現的抱負,不能憂其君,怎麼也憂其民。他知道自己不是帥才,當年也是沒辦法,實在是沒人了,頂上去帶兵,結果,大敗,復大敗。他還是想做一點輔國安民的事情,雖說乾的越多,被黑的越多,人生真是艱難... ...

其實洪承疇可能也知道自己不對,洪承疇沒那麼厚臉皮。所以一心希望滿清和漢族像一點,一心忙活著融合融合,水乳交融交融。所以順治就是給他個大官給他個超品爵位,他也不好意思受啊... ...

其實洪承疇是有本事的,沒本事的當年也混不上去,沒本事的後來也幹不了那麼多事,那麼有本事的,還是前朝降將,想善終,是不是應該讀讀歷史呢,別說他一個明朝漢族降將,就是滿清的八旗,也應該注意一下啊。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啊... ...洪承疇是讀過歷史的,知道吳三桂那種鐵定是不能善終的,不但自己不能善終,兒子還要被... ...混了那麼久為了什麼呢,洪承疇是個普通人,也是個實在人,當年就是不肯死,才走到這兩難境地,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的道理他能不明白?

其實這麼看來洪承疇還真是個識時務的人呀,當然代價也是不小的,畢竟要被罵,還是被罵很久,都不敢替他洗地,這種地誰也不敢洗啊... ...

其實再仔細看看,對於洪承疇的正面評價還是有的,畢竟促進了民族團結,畢竟二十一世紀是中華民族了,這麼看,這老傢伙還真是高瞻遠矚啊,還真是精明啊,還真是聰明人啊... ...

其實再仔細看看,洪承疇死後謚號是-------------文襄啊,文襄啊,文襄啊!滅了劉瑾的楊一清也是文襄啊,帝師高拱也是文襄啊,平了三藩察哈爾的圖海也是文襄啊,平定金川台灣叛亂的福康安也是文襄啊,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也是文襄啊... ...洪承疇一個明朝降將,能混到文襄,你能說他很失敗么?你要非說他混個文正才算成功,那估計洪承疇得把大清龍旗插到月球上去... ...

其實再仔細看看,輕車都尉是不高,可是也不低啊。皇帝不喜歡你要這要那啊,鰲拜是越封越大,索額圖是越封越大,和珅是越封越大,善終了嗎?洪承疇這種當年投降了國亡了都不肯死的主,能幹那種讓自己不善終的事?吳三桂他是不肯當的,他連張居正那種都不肯當。所以活是一直任勞任怨的干,功勞也不貪什麼,給什麼就是什麼,要多少算多啊,要啥自行車!!!皇帝最喜歡就是這種幹活不要工錢的主了... ...

輕車都尉是不高,三等輕車都尉最多也就是個從三品,從三品很小嗎?要是從三品還小,那還讓不讓老百姓活了,更關鍵的是世襲,世襲,世襲啊,縱觀洪承疇的一生,世襲這個,還真是他老人家的風格啊... ...


天啦嚕,怎麼這麼多人都拿亨九爺當純粹的政務官或者說文人啊!九爺在明朝這邊的差遣就是三邊總督,投降時是薊遼總督,妥妥的明朝第一戰區司令官,帶兵經驗也是相當豐富的。鎮壓江南的差遣是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權利大概是名義上的戰區參謀長,實際上的戰區司令(實際軍區司令多鐸去北方了),與孫可望李定國絞殺的時候是經略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地位已經完全不亞於其在明朝時期,也是戰區司令,而且領的是野戰軍。
以洪對滿清的赫赫軍功,和范文程這種政務官是有本質區別的。最後封了個三等輕車都尉,除了羞辱,也就剩個功高震主這種扯淡的理由惹。

PS:有的知友要搞清楚啊,軍功這個概念,並不是單純就是說上陣砍多少腦袋或者攻下了哪座城池。在明朝那是低賤的武將的事兒,哪怕如掌印總兵,法理上也是要受文官督師的指揮。在他與南明作戰過程中,總督五省軍務,權力上基本等同於多鐸、阿濟格、濟爾哈朗等人的(在滿清集團中的實際地位沒法比)。如平定西南,亨九爺是戰區司令指揮大軍,吳三桂等人作為集團軍司令作戰的。


它給別人當狗,當奴才,出賣民族同胞與國家,到頭來其主人也嫌棄它。


想起了清朝廷給他死後寫的總結:「爾圖報豢養之恩。」這些言語是滿滿的鄙視。


本對洪承疇被封為輕車都尉不了解,樓上也有很多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洪承疇應該被洗白么?有些人說要為洪承疇設身處地得想一想?難道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連最基本的是非黑白都分不清了么?即使他有千萬個不情願,賣國求榮的事終究還是做了!如果抗日戰爭沒有勝利,難道汪精衛在今天也應該被理解么?若是沒有這樣一群股肱之臣相助,恐怕清朝是否能統一都是問題吧?只手翻雲覆雨之能人不在,背主賣國求榮之小人大行其道,大明朝乃至漢族不就是亡於此么?昔日之滿清與大明,和民國時期之中國與日本又有什麼區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南京大屠殺又有什麼區別?史可法血戰揚州不見有人頌揚,洪承疇助異族打天下反要被理解?真是國家之不幸,民族之悲哀。


我想問洪大漢奸故鄉是怎麼好意思稱其故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


因為清朝的皇帝雖然希望敵人來降,但是更希望自己的臣民不要有樣學樣。

比如給張蒼水修墓,就是告訴自己的臣民,如果哪一天我大清遇到了大明故事,你們不要學洪承疇,要學張蒼水。


小品台詞:叛徒神氣什麼????


史可法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承疇
洪恩浩蕩,不思報國反成仇


洪承疇比秦檜更可惡,同意的點贊


可以看一本書《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

為啥洪總督最後只是個輕車都尉?他在明朝的官我就不說了,只說清朝,清政府把他安排到胡廣,當初李定國和孫可望沒撕破臉的時候,洪總督天天給朝廷打報告,說眼瞎耳聾,要回北京養病。等孫可望叛逃大清,洪承疇一看,機會來了頓時眼也不瞎,耳也不聾了,抖擻精神,準備再干他個五百年。這種行為,你是清政府,你怎麼看?

洪承疇在該堅持的時候沒有堅持住,松錦大戰被俘虜的又不是他一個,巡撫丘民仰和其他的人都死了,就他活著。有人替他辯解說那是因為皇太極關了他40多天,他才動搖的,一開始洪總督是堅持要殉國的。那麼瞿式耜,張同敞被關了100天,怎麼沒見人家動搖?

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所以洪承疇跟著清兵入關後,特別是到了南方,他不斷現身說法,招降南明的大臣,許多人見到他都不肯認他。比如左懋第見到洪承疇直呼,此鬼也。洪承疇的詐死(有爭議)自己以前的同事都看不下去,現在的主子又這麼可能多青睞他呢?


怎麼,還想當政協副主席啊


文職還想要軍爵?


走狗烹


推薦閱讀:

乾隆皇帝和現在的北京白領,誰的生活質量更高?
乾隆是一個好皇帝嗎?
慈禧太后的(每)一頓飯要吃 100 道菜嗎?
皇太極的原名就是「皇太極」嗎?
康熙「傳位於四阿哥」的傳聞是真的嗎?

TAG:明朝 | 歷史 | 清朝 | 歷史人物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