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崛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希望得到的答案不是教科書或者大國崛起這類簡單的東西,看英國人自己拍的海軍紀錄片 ,查了一些資料。有一個模糊的脈絡。現聽聽對此有研究的高人的答案。想把蒙古入侵,黑死病,文藝復興,君士坦丁堡陷落,大航海,殖民地,奴隸貿易,種植園,英國海盜,無敵艦隊,英法爭霸,英格蘭銀行,手工工場工業化,全球殖民,工業革命,現代金融制度和政治制度,最終崛起,這個線索串起來,以前看到的寫這個都是有果無因,彷彿工業革命,大航海,中央銀行制度都是拍腦袋拍出來的,實際看英國人的紀錄片,完全是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商船隊被劫,需要發展海軍,就沒有英格蘭銀行。同樣沒有君士坦丁堡陷落就不一定有大航海。西方從世界三流到稱霸其實是環環相扣的歷史進程,但是現在我還串不太起來,請有研究的賜教。


個人看歷史書和英國各地的博物館後的體會

1,躲開了農民革命和可能的工人階級革命,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內耗

2,少捲入歐洲大陸的爭霸,避免了過早和其他歐洲強國對抗,一心一意搶殖民地

3,科技和組織力碾壓亞非拉地區,幾千人能屠殺掉當地幾萬居民。

4,及早控制了海上交通線,絞殺其他歐洲強國和它們海外殖民地的聯繫。


英國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之後農民和地主收入最高的地區,當地的工商企業家不得不投入資金來開發人力的替代物,不然會徹底喪失在歐洲乃至世界市場的競爭力。羊吃人也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因為不把農民的收入降到一定程度,根本沒有人願意進工廠做工。直接的證據就是在工業革命以後,英國人的平均收入是下降的。

而且英格蘭一直有重視技術的傳統,自威廉征服以來各地封建主經常為了提高風力水力磨坊的效率張榜懸賞,也經常為了各種磨坊的歸屬在國王的法庭上打官司。整個社會實際上都存在著重視技術,技術可以換錢的風氣。再加之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後,為航海提供導航服務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機械學家的收入暴漲,直接促進了全歐洲努力鑽研科學技術的風氣。在英國這個靠海運立國的國家,影響就更明顯,牛頓胡克等天文數學家出現在英國絕非巧合,乃是歷史的進程和個人奮鬥的產物。

英國率先進入工業革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絕非什麼幾個穿越者可以扭轉的。中國不行日本不行,歐洲也沒幾個國家行。


如果說全球文明發展是一場即時戰略遊戲,那麼英國就是其中第一個攀到三本科技,然後爆兵四處開礦的文明。當然,開礦同時順便推掉了別人。
英國之所以發展這麼快,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得天獨厚的島國位置,其他內陸國家被匈奴人蒙古人暴打或者互相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英國在旁邊坐收漁翁之利;
二、正確的科技路線,前期君主專制保證了效率與統一,中期以後完美由封建制過渡到議會制,保證了工商業的興起從而率先到達三本科技——近代工業文明,與英國相比,東方某大國雖然在二本科技時一度繁榮昌盛,萬國來朝,但也由於二本科技停留時間太長耽誤了三本科技進度。


歷史充滿了巧合和機遇,歐洲在需要殖民地的時候,正好發現了新大陸,假如地球幾十億年前沒有形成富饒的美洲,那歐洲肯定不能這樣崛起了。如果印刷術造紙術沒有傳到歐洲,那麼歐洲也一樣不能崛起。


(一)英國崛起的國內因素的分析

既然我們認為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從其內部探討其崛起的因素.

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於英國的地理位置在美國的軍事學家、海權論的代表人物馬漢《海權論》中寫的特別的確切:如果一個國家處於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即用不著被迫在陸地上奮起自衛,也不會被引誘在陸地上領土擴張,那麼由於其面向大海的單一性,相對於四周是陸地的國家就具有了一種優勢,英國相對於法國和荷蘭就具有這種優勢。英國由於距離歐洲大陸不進不遠,可以避免歐洲大陸的紛爭自由的進行國內的發展,可以自由的進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著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英吉利海峽,種種優勢使得英國的地理位置獨一無二。

2、穩定的政治環境。英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使英國保持國內政策的連續性,可是實現國家的長遠的發展戰略,而不至於使國家的政策隨著政治動蕩的環境朝令夕改。英國最早確定了憲政制度,1688年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被稱為「議會之母」,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穩定為國內的發展保駕護航。除此以外,英國具有島國的特性,推行漸進、連續的政策,注重慣例和傳統,形成了一部不成為的憲法。正是這些特性使得英國避免了法國大革命那樣激進的變革。

3.國內積累、重商主義、殖民地。英國從一個小小的島國最後發展成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的過程。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內積累了大量的工業產品,同時由於英國國土的面積狹小,資源短缺,迫切需要廉價的原料產地和廣闊的商品市場——殖民地。但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國經濟的發展觀念很快的由貨幣平衡論發展為貿易平衡論,由赤裸裸的掠奪金銀轉變為通過貿易交換商品來獲取經濟增長。於是英國對外擴張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通商,開放殖民地國家的市場,與英國可以進行自由貿易。

(二)英國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決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頭等角色,而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獨一無二的因素。

離岸平衡手的角色。馬漢在其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這樣寫到:「英國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為由於它能作為爭執中的第三方,作為一個平衡器起到一個決定因素的作用,英國之所有具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島國的位置大大加強了它的防衛能力,使之集中精力發展工商業,避免戰爭的滋擾。」這與國際關係理論中進攻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英國和美國在國際關係中都扮演了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兒。

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英國史學家塔斯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歐洲不論上演什麼悲喜劇,均勢是永遠的鑰匙。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主要表現為通過維持和左右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集團互相制約和抗衡,避免歐洲陷於任何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的支配和控制下。在局勢相對穩定或不明朗的情況下,英國對歐洲事務盡量保持「超脫」態度,在均勢遭到破壞或受到嚴重的威脅時,給與抗衡者以支援。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崙法國挑戰過均勢,歷史上的威廉德國、希特勒挑戰過歐洲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


東印度公司。


英美帝國是人類有史以來唯一的全球性帝國,美帝國是英帝國的兒子。
因為美國雖是各種族的移民國家,但美國政治的傳統一直是盎格魯薩克遜傳統,美國獨立戰爭的本質是一場分家戰爭,準確地講就是美國這個兒子長大了,不想總受老爸約束了,和老爸不大不小地幹了一架。

所謂全球性帝國,並不是單純依賴武力,而是以武力為先導及後盾,以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來影響全球。文化和制度的輻射能力比單純武力的輻射能力要大得多,也能產生更加深刻和持久的影響。
和古代的羅馬、阿拉伯、拜占庭、蒙古、漢、唐等帝國均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地區性帝國,而且主要依賴武力。英美帝國不僅在地理範圍上的影響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其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世界的持久影響。英語幾乎相當於世界語,美元則幾乎相當於世界硬通貨。

英美帝國成功的秘訣就是一句話 —— 制衡和妥協。或者也可以稱為「完美的中庸主義」。
有人說英國的新教革命是不徹底的,英國國教是保留天主教色彩最多的;還有人說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不徹底的,國王和貴族保留了太多的權力。說對了,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但請記住一點:表面上是中庸,但實質上是進步。英國國教是天主教的形式、新教的本質;英國的政治也是君主制的形式、共和制的本質。英國的精英們「換藥不換湯」的本事真是玩到極致了!
正是由於這種中庸,使英國避免在思想文化上走向任何冒險的極端。

以英國國教為例,它有三十九條信綱,基本上是新教的思想,但只要求教士遵守,並不要求普通的基督徒恪守;英國國內也有長期的清教運動和天主教復辟運動,英國對他們在極端情況下也有過鎮壓,但總體上是允許各自發展。

這種英國式的中庸帶來的是相對當時歐陸各國更加自由、寬容的思想和文化。比如牛頓,他是科學巨匠,但他同時對神學也極感興趣,他的後半生用在神學上的精力比在科學上要多,寫了不少文章,這其中很多思想不但與天主教和新教不同,和英國國教的信綱也不同,如果是在當時的歐陸,無論在天主教世界還是新教世界,除了相對自由的荷蘭之外,其它地方最輕的恐怕也是讓你閉嘴,甚至喪命都有可能。比如塞爾維特,由於反對「三位一體」論,不但在天主教世界無處藏身,他逃到號稱「新教的羅馬」的日內瓦,結果還是被加爾文創立的長老會判了火刑。

自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對歐陸列強始終採取制衡政策,這其中,英法關係堪稱英國政治運作的經典。
17世紀,英國基本上就是支持法國把西班牙給逐漸削弱了;而18世紀,英國又開始千方百計地削弱法國,這在法國革命爆發後表現得尤其明顯,當革命派強大時,英國就支持保皇派,當保皇派強大後,它又設法給革命派撐腰;而當拿破崙一統江山後,他又聯合歐陸列強組織了多次反法同盟,共同對付拿破崙,最終把他弄垮了;此時俄國在反拿破崙戰爭中崛起,成了所謂「歐洲憲兵」,但當俄軍進駐巴黎後他又開始明裡暗裡支持歐陸各國反君主專制的革命,同時支持法國內部政治力量的重新統一以及中歐奧匈帝國的崛起,把俄國搞得狼狽不堪最終退回了本土;在法國恢復元氣之後他又支持德意志的統一來制衡法國;而當德國強大起來之後他又與法國長期結盟來對抗德國。歐洲政治上長期分裂的狀態與英國這種制衡的國策是有很大關係的。

但如果你以為英國只會耍這種政治手腕,不會來點兒真本事,那就大錯特錯了。以拿破崙為例,英國盡量避免與他在歐陸爭鋒,但卻大力發展海軍,特拉法加海戰一舉擊敗拿破崙艦隊,使法國失去制海權,從而在全球爭搶殖民地的行動中完全敗給了英國;而當拿破崙在最後復出再次挺進巴黎時,威靈頓公爵指揮的包括英軍在內的多國聯軍在滑鐵盧最終擊敗他。因此英國不是不出手,而是要讓自己的出手最值、最管用,代價最小、收穫最大。同時在該妥協的時候妥協,善於化敵為友,變次要敵人為朋友去共同削弱主要敵人。

後起的美國,在這方面可以說基本完全繼承了英國的政治戰略,且其舞台已經不再局限於歐陸了,而是在全球施行這種制衡和妥協的戰略,手段也比當年的英國更複雜、更高明了。


對於一個現在在倫敦的人來說,小夥伴們之間有一個傳聞。英國崛起是因為飯太難吃了,所以不把時間花在做飯上,就琢磨怎麼佔領東西好吃的地方搶當地的廚子了。
不多說了,到飯點了,門口的魚炸薯條又開始賣了,等我吃完飯回來再繼續說。


因為牛頓和亞當斯密


最基本的原因當然是移民了 否則大英帝國根本不可能做得到全球化 也不可能做得到聯合王國
而且,說個可樂的,只和西班牙移民對比,西班牙的移民大部分都是男性,只有四分之一是女性,導致移民與當地的混血十分的嚴重,這樣的話文化之完整性就無法得到保留,而英國人的殖民地則是通過家庭來推動的,所以新英格蘭還是英格蘭,但是新西班牙不是西班牙了。
且不說其他方面,但就當年英國往外的人口輸出的數量,現在看也挺讓人驚訝的


這個問題很大,我也沒有能力去整體回答。
如果回答的話,勢必牽扯到政治制度,當時當地的國際情況等等,太複雜,我的大腦無法處理的很好。
但是我想提上一點,是地理和物質層面上的,就是英國的煤鐵資源比較豐富,在歐洲是出類拔萃的。所以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英國能迅速抓住蒸汽革命的纜繩。
我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應該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一些制度的優越性,但是不要忽視地理和物質因素的決定性。因為技術的進步才會催生新的生產方式和階層以及相關的政治制度,物質需求。
要說到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方面英國在當時的歐洲世紀並不強。


簡單的說就是燒殺擄掠。
你制度再好,再天時地利人和,再科技進步,再文化先進,再冒險精神,或者樓上諸位所提到的任何優勢,想把它們變現成現實的利益,也是需要靠燒殺擄掠來實現的。
人類世界就是這樣,無論你崛起的過程有多卑鄙和不得人心,只要你因此獲得了足夠強大的力量,你就會得到所有的尊敬和地位,人們看重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南亞那些主張消極競爭的佛教國家全部赤貧和落後,為人所蔑視,而為世人所稱道的優秀民族,盎格魯,日耳曼,乃至於日本人,都是曾經大量屠殺外族且由此獲利的,中國也應該這麼做。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鄙人認為有兩點,一是當時的大環境,二是英國自身。首先,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技空前繁榮……以及土豆,玉米在西歐種植,帶來的人口增長,隨之而來的地中海政治經濟文化西移。其次,英鎊上面的伊麗莎白最能說明問題,開明的君主……這一切的一切累加起來,成就了非凡的日不落帝國


最近在看一本書
麥克法蘭的《現代世界的誕生》
說的挺詳細的


國富論 與蒸汽機


光榮革命後荷蘭入主英國。
威廉三世這個坑比為了和法國鬥法成功促進了一件事,讓荷蘭資本大規模流向英國。
然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更是成功把法西荷三國所有潛力全部打廢(西班牙被打成傻逼 法國餓死百萬人,荷蘭人成功欠了還到法國大革命都沒還完的債,沒錯,英國人就在花荷蘭人的錢買德意志諸侯當炮灰打法國人)。
然後,根本沒人攔得住英國崛起了。


當法國戰敗,當西荷衰落,當德國尚未統一,當俄國陷入僵化,大英帝國就崛起了


歐洲大陸沒有出現過一個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否則日本就是它的下場


理智的外交政策(伊麗莎白的婚姻釣凱子)跟作死的西班牙人(八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當然還有亂鬨哄的神羅(牽扯法國極大精力)


推薦閱讀:

英國在歷史上的地位是否被高估了?
你感覺英國最讓人不解的是什麼?
英國王子妃產子,為什麼媒體和民眾的反響那麼大?
倫敦有哪些好吃的小店?
14 歲英國女孩使用衛生棉條中毒身亡是真的嗎?

TAG:歷史 | 政治 | 工業 | 英國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