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十四節氣的名字由來?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據說是出自《曆書》,可是百度查不到,有哪位大神知道二十四節氣全部的?恭請不吝賜教。


你找不到這本書,這本書不好找啊。
我記得我回答過一次這句話的題,這本所謂《曆書》多半是民間妄人妄做。方位和名稱由來皆有問題。沒什麼根據吧。
清明節氣名稱多半是「清明風至」的省稱,這點可以參考《淮南子》、《說文解字》、《左傳》什麼的。清明風是八風之一。八風歷史上多有不同說法,而且實際上對應似乎更應該是立夏,不過清明風這樣的稱呼可能確實有天氣清明的含義吧,這段時間晴天多一點罷了。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名字可以參看《淮南子》

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 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音比無射。
加十五日指報德之維,則越陰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氣凍解,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 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啟)蟄,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 則雷行,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加十日指辰,則谷 雨,音比姑洗。
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風 濟,音比夾鍾。加十五日指巳,則小滿,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音 比大呂。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黃鐘。加十五 指丁,則小暑,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音比太蔟。
加十五日指背陽 之維,則夏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涼風至,音比夾鍾。加十五日指申, 則處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酉中繩, 故曰秋分雷臧,蟄蟲北向,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音比林鐘。加十 五日指戌,則霜降,音比夷則。
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維,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 日而立冬,草木畢死,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亥,則小雪,音比無射。加十五日 指壬,則大雪,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陽生於 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鵲始加巢,人氣鍾首。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薺麥亭 歷枯,冬生草木必死。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

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至今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推薦閱讀:

大暑至,古人在詩詞中是如何描述大暑景象的?
中國1912年才使用公曆,那24節氣為什麼是對應的公曆??
請問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適用於廣東嗎?有沒有特定的節氣for廣東?
為何清明、冬至等節氣不是按農曆計?
立春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

TAG: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