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地理?工作了有用么?
「這答案我斷斷續續寫了快一個月了」地理出身的建築師如是說。
為什麼學地理?工作了有用么?
Why geography?It"s a long story.
How geography?It"s a long story again.
長文預警
為什麼學地理
這是個溫潤且厚重的故事
2006年4月,高一,雨季將至,武漢的梧桐正綠。
文理分科後第一次調考,大方臉地理老師不知道怎麼想的,出題難度特別高,年級第二名71分,全年級90%不及格。而我,81分。那個上課時學生玩什麼都不管的老師指著我說,你看你們要能像他那樣好好聽我講課,成績馬上就上來了。
嚇的我趕緊把《灌籃》塞進屜子里,那一頁麥迪的精彩故事才讀個開頭。
他們不知道很多知識都是我小時候亂翻課外書看discovery學的。在還未踏入學科大門的應試方面,我高中的地理成績一直還行。沒錯,文科生學的高中地理其實還未入學科大門,地理學屬於理科,授理學學士學位。
為什麼學地理?自幼浸染。
2007年秋,高三,落葉蕭蕭,南方的雪災不遠。
奧林匹克地理競賽,複賽選在了一個涼爽的周日,我和同學打球忘了時間。當我咬著塊地瓜一身汗臭的趕到複賽地點時,離開考還差3分鐘。
渾渾噩噩交卷之後,了無音訊便是許久。
「對了,有個好消息。」地理老師點了下眼鏡,「參加了複賽的六位同學,除了侯天天,其他人全部拿了市級的獎。」同學們的掌聲經久不息,欠瞌睡的我直接把臉貼在了桌上。眼睛的餘光里,老師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侯天天是省一等獎。」
為什麼學地理?應試擅長。
2008年秋,大學入學,九月的桂子山滿苑芬芳。
選專業時本是沖著城市規劃,選擇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沒想到它竟然是地理學學科下的,陰錯陽差的便踏入了學科的大門。
為什麼學地理?天意...
地理學主要分為自然地理類及人文地理類:
自然地理主要學習諸如地質學、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地理等等,也即是大家一般理解的「地理」。
大一一年集中學了大量的自然地理類課程,由於教學進度特別濃縮,將諸如氣象學這種起碼學三個學期的次級學科濃縮到一學期學完,不得不花時間泡圖書館惡補課堂上一筆帶過的內容。
這個是學地質學時的實驗課,圖片來自室友的興緻大發一頓猛拍。
這個是野外實習時溶洞里的照片。
這塊石頭原本不存在,因為跌落的水中富含礦物質,才澆築出來這塊石頭。
這個是落水洞,地表水流向地下的洞口,也就是傳說中天坑的雛形。值得一提的是,當洞的直徑和深度都超過100m後,才稱得上標準的天坑,那些網路上流傳所謂的「天坑」其實根本不夠格,了不起算個小型地陷而已。當時我們原本還要考察另一個落水洞,結果找了半天沒找到,問農民伯伯才得知,洞被他們填了種玉米................
學習自然地理的最大好處就是,真正的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當我們站在懸崖邊溪流的岩石上,看到真正意義上天坑的時候,那畫面過於壯麗,拿著手機的我根本拍不下來。
當然的,還有人文地理類。人文地理主要研究對象為人地關係、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規律等,學習經濟地理學、聚落地理學、農業地理學等等課程,我上學時的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學,也屬於人文地理類。
這兩張圖是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統)軟體製作的分析洛杉磯與芝加哥在某一時期城市人口變化圖,探討城市單核心模式與多核心模式的發展規律。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相比很多人都有所耳聞,該圖是以中國各省省會為中心的克里斯泰勒結構解析城市經濟活動。這張圖還是當年我從論文里扒的,當時結合文章中的論點覺得這圖好牛B,直到後來我接觸了grasshopper里的voronoi命令......
這個時段,地理彷彿是天經地義般存在於我的生活中。在每天的課程學習、作業製作、書籍閱讀里無處不在。那時的我,一直只當地理是自己的傍身之技,並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意義。
直到
2010年10月3日,我們學院(原地理系)的劉盛佳教授逝世。
1964年,在「以糧為綱」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農架林區400萬畝宜農荒地可以種糧,26歲的劉盛佳被派往神農架考察。他冒著零下21攝氏度的嚴寒多次進山,在冰天雪地跋涉。經過3個半月的考察,劉盛佳得出林區不宜種糧的結論。返回武漢後,劉盛佳的右腿由凍傷轉為脈管炎。可他來不及治療,忍著劇痛,第一時間向省里彙報,令省里最終決定保護神農架,遣散10萬伐林隊伍。然而由於脈管炎久治不愈,1979年劉盛佳不得不右腿截肢。從此,他坐上了輪椅。那次考察中,他的左腿雖幸免於難,但左腳5個趾頭全被凍掉,只剩下腳掌,大腳趾根部傷口直到前年才癒合。
劉老教授其他的地理學貢獻暫且不提,那履歷太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上網搜索。簡單的說,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神農架保護區。他用一條腿的代價,保住了神農架。
從教50年來,他從未因身體殘疾而離開講台。每次上課,學生用輪椅把他推進教室,他拄著拐杖講課,由於病痛的折磨,額頭上經常滲出冷汗。地理教學需要經常到野外,劉盛佳從不拖後腿,他堅持帶學生到野外考察,拄著拐仗翻山涉水,學生們都稱他「拄拐杖韌教授」。劉盛佳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心臟搭了5個支架。今年5月18日,他心臟病再次突發,他不顧醫生勸阻立刻「逃」出醫院,為的是在5月30日前完成一部書稿。國慶節到了,他本應好好休息一下,可他又忙著寫《地理學之美》的編纂大綱。10月3日凌晨5點,由於長期勞累,他的心臟病再次突發。經搶救無效,劉盛佳閉上了雙眼。
很可悲的是,直到劉教授去世之前,學院90%的年輕一輩師生(沒錯我也是)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我沒法去評價他這麼做到底值不值,是否太過執著。這位前人,在我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自那天起,一心想轉去做設計的我,永遠記得,自己曾經是個學地理的。
小插曲:Y市某年輕領導上任後,為了修建神農架機場及旅遊區,在神農架大興土木,挖山填谷,破壞山體森林。在本就生態脆弱的地方引發了大量泥石流,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環評報告自然也是不了了之。為防止和諧事情點到為止,報紙上粉飾式報道的那天,該官員的照片連同其光輝履歷印了一整版,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混蛋。
雖然我選擇的是城市地理方向,和自然地理關聯性其實很小,但這件事對我造成的使命感依舊十分之深遠。在此之後,我開始反思城市、反思學科,當歐美國家早已建立完善的資料庫,大數據分析亦流行已久,真正懂得結合社會學、經濟學來對城市發展對症下藥時,遺傳於蘇聯工科模式的我國城市規劃還留著濃重的建築學氣味,不對,其實是官僚氣息。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地理學對於城市發展研究的貢獻更多在於數據收集及模型分析、GIS軟體運用等技術手段上,思維上更是只處於輔助地位,為行政等各方面因素肆意左右。雖然理想化的成果永遠都只在模型里,但仍然有無數地理學者前仆後繼,投身其中。
為什麼學地理?莫名的使命感,如影似幻,刻印在血液里。
工作了有用么
這是個冷冽而狂躁的故事
2012年冬,帝都,段祺瑞府,北風呼嘯。
畢業後,離開了南方濕潤的綠樹成蔭。呼吸著北方的冷冽與粗糙,狂躁地加入了北漂建築師的隊伍。
沒錯,一開始其實我是做「奇奇怪怪的建築」的一份子。剛離開大學,一進入社會就接觸了最前衛的設計理念,身邊的朋友由讀《人文地理學》的變成了翻《El Croquis》的,由用ArcGIS的變成了用Rhino Maya的。各種玩兒參的,捏造型的,搞視覺欺騙的,五花八門。
要說的話,當時給我的感受,是這樣的:
師承李四光一脈的地貌學老師曾經和我們說過,自然界是沒有直線的。當時有一種「大逆不道」的論點是,你沒有做過這類設計,怎麼知道她不好?我雖沒有這麼激進,但也不得不說,想做好曲線的設計,不是易事。
前面那張效果圖是一個6K畝的概念規劃,其規模可以算得上一個小城區了。方案里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是在造型及圖案上精細推敲許久,畢業半年就跟著BIG出來的設計總監做這樣的概念規劃,按理來說,我的反應是不是應該很興奮?
然而連瘋狂熬夜、無休式加班、拖欠工資、員工算計、敷衍方案都忍住了的我,在參與這個規劃時,內心的感受,其實是這樣的:
你不過是一個能畫出優美弧線的混蛋。
· 在規劃區位於人口僅600W的L市城郊,且完全不在城市主要發展方向上的前提下,我們做了一個超過北京國貿規模的CBD;
· 在城市中心當時沒有幾棟百米高樓的情況下,連續豎起七八棟以銀河SOHO為基準尺度的超過百米的綜合體;
· 在該市沒有幾所大學的情況下,規划出了一大片需要高端設計企業及人才的工業設計產業園;
· 在該市某產業已在市中心非常適合的位置興建產業核心地的情況下,於還未開拓的市郊設置了建外SOHO規模的專用辦公區域;
· 在不清楚水系流量的情況下,為了滿足所謂風水大師「一池三山」的格局要求,闊出一大片原本不存在的湖泊;
· 在覺得路網的圖案不美時,捏造出一條不知通向何處的盡端路....
產業布局、內部路網什麼的就都不說了,可吐槽的點很多。雖說只是用來給政府高興高興的概念規劃,一切只是做做樣子。可我有限的知識背景,讓我對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極為厭惡。方案交上去後沒半個月,我便辭職了。匹夫豎子,不相與謀,我不想成為一個只會畫弧線的混賬。
談回地理學主題,學習地理學對我工作中的幫助,主要在於在思考問題時,能跳出固有的建築/規劃師思維,結合地理、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來整體看待問題。不得不說,很多建築師、規劃師都過於拘泥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尤其是很多設計能力優秀者,這往往會給其他人造成「設計師過於理想化」的感覺。
說起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自從地形分析那一套教程火了之後,如今很多建築師都會用GIS做地形分析。而於我來說,就是隨時撿起而已。
做坡度分析時我還有個習慣,就是不用GIS默認的角度,而採用自己調整的分布方式,比如做景觀時採用的無障礙設計坡度:
此外我還用GIS解決過一個很常見的奇葩問題:規劃局提供的高程點只有高程標註而沒有實際高度,故而無法做分析及建場地模型...過程太複雜不在這談了,據我所知還可以用湘源或者GH解決,也許以後單獨寫個專欄?
也許是緣分,從業以來,我所接觸過的項目里,山地比平地多。故而經常可以看到政府的野蠻規劃:
圖中紅色代表規劃道路與實際山體偏差的部分,在地下一兩米便滿是石頭的大山東,這意味著除了極其巨大的土方量及開挖難度外,土地平整後也完全無法種植植物,且極其容易風化。圖中很多地方高程差都達到了10m+,簡直是災難。然而更可怕的是,這種事情屢見不鮮,為什麼呢?因為上位的規劃者覺得直路好做啊......
這裡插入的圖片其實是用來說服甲方及政府修改規劃道路的。也許政府根本不在乎,甲方算了算明暗賬面也覺得不在乎,規劃院的老專家也覺得這種情況見多了。但是,我們也仍然要去嘗試。
並非一定要去扮演以卵擊石中雞蛋的角色。可是,每逢碰到指著小山丘說炸平了蓋房子的時候、指著東湖邊緣說填出一塊平地做擴建的時候、指著圖上很明顯的鄉村偏遠地帶說你們應該在這開發高層住宅的時候、指著山坡上大好的梯田說把聯排別墅複製到這的時候,我都不得不去反對。
我見過因為工程而破壞到面目全非的山地與森林,也見過在區位極其不適宜的偏遠地帶修建的鬼城,我的地理學素養,不允許我去支持別人那麼做。畢竟,因地制宜的理念人類早已提出,無論是自然,還是人文。難不成,你連個古人都不如?
一日讀書,終生學者,學者當有所氣節。
我答的過於宏大,不知道是否適合題主。只是為在研究所的、在教學崗位上的、在地產公司的、還在校園等等的廣大地理同胞們,在夜路里點個燈,提醒大家:這裡還有個同伴呢。
最後的最後,學地理其實還有個好處,就是讓我每次在碰到莫名其妙的風水先生攻擊我的設計方案時,能夠據理力爭,有個科學的理論體系,省得我還要找狼牙棒什麼的打斷風水先生的腿。
這題。。。終於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放著我來。。。。
本人雖然是美國不知名學校geography phd 在讀,但是好歹也學了六年geography了。來,我來告訴大家 用例子說明,我們都幹了什麼。
你肯定以為地理不過就是拍拍好看的照片,認認世界地圖,然後假裝自己游遍世界各地,頂多你就是知道四季變化的原理,公轉自轉的周期。童鞋,圖樣圖森破。
地理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大的方向。
1. 地理信息系統(和空間分析,人與空間分析緊密聯繫)
空間分析在我心中,賓州州立大學和ASU是一等一的做的好的。
比如:
pen state 的這個短片系列,如何用你的手機定位,最快的找到你想找到的地方,建立模型,建立手機的app去精準定位,並且也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比如你想找到最近的餐館,那麼,哪種參觀最適合呢?建議大家看完這個短片系列,我很久以前看的可能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但是我覺得做的特別好。因為地理空間分析結合了計算機科學,地理學科,統計,還有大數據分析等等。我覺得是很好的一個領域也很有趣。
Geospatial Revolution Project
再具體一點,你要新建一個垃圾場,這個選址問題,包括和市中心的距離,坡度的限制,垃圾場的大小,風向,等等因素都要考慮進去。這時候,選址問題可以用arcmap來做,輕鬆解決。進一步說,現在大數據分析很火,和地理空間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連開個餐館都要最佳選址了嗎?
再比如,我的認識一個老師本科是cs出身,後來做了地理空間分析。他做過一個研究是去儘可能的收集咖啡,並且去手機咖啡豆的產地。把咖啡的銷量,和咖啡豆的產地,以及人們不同口味的選擇去做一個定量的分析,(1) What a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competition?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geography of a farm』s location drive the price its coffee eventually sells for? (2) What a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flavors in Central American coffees? Does the oenological concept of terroir transfer over to coffee?
好吧你可能還是不太清楚什麼是地理空間分析。那麼我給你一個被可視化的地理空間分析的簡單的圖,讓你理解的更直觀。這裡例子很有趣,他把美國人發twitter的數據給分析了,動態的表示了24h內,美國境內人們心情的變化。其中有幾個很有趣的點。比如,如何分析每個人發的twitter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Pulse of the Nation: U.S. Mood Throughout the Day inferred from Twitter
因為有同學打不開youtube,那我截個2圖。
這個地圖是被轉化過的,左邊有點變形是因為左邊,也就是加州西海岸發twitter的人很多,這是被數量化的地圖。可以看出在東部時間半夜兩點,西海岸的人比東海岸的心情要好。
2. 人文地理方向 (主要類似文科,多定性分析,about activity distribution)
這個方向我覺得有點類似大家所理解的國家地理雜誌做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去了解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地域人的不同,重點在人。不過有趣的是,我接觸過一個美國學生,他主要研究不同地區,聲音會有什麼不同。就是soundscape。 還有一個學生做的是不同地方氣味的不同,smellscape。
3. 自然地理方向 (定性分析,自然環境方向)
這個方向就比較廣了。研究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變化(land use change detection), flood, drought, 還有森林覆蓋度,生物量等等的研究。
第一個例子,紐約時報做了這麼一個美國乾旱變化的動態圖。打開看看很不錯。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4/upshot/mapping-the-spread-of-drought-across-the-us.html?_r=0abt=0002abg=0
再比如,
World Climate Maps
世界氣候圖。
關於遙感,我看過一個很有趣的文章,是利用航拍圖,去做building detection。 根據這個樓的形狀,密度,以及道路的分布狀態分析這個地區的貧困程度。並且和經濟學的某些指數進行回歸分析。
Measuring intra-urban poverty using land cover and texture metrics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附上論文鏈接Measuring intra-urban poverty using land cover and texture metrics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
綜上所述,當你不能忍受北京的霧霾的時候,當你不能忍受導航指錯路的時候,當你要開一個餐館,想進行最佳選址的時候,你都會接觸到,地理學科。
只要人在這個世界上,和地理位置,空間打交道,那麼,空間分析,地理學科的分析,就一定是有用的。傳統的地理學大致包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兩大類,以認識地球為核心,描述地球的氣候氣象分布、地形地貌分布、城市分布、經濟分布、政權分布……同時從地理的視角解釋所觀測到的地理現象。傳統的地理學算是一種描述性的科學,這些知識主要是提供給中學生、低年級本科生學習的。
在各種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地理學遠遠超出了一個描述性的學科的職能,它開始與許多其他領域交叉(生態、生物、化學、物理、氣象、數學、計算機、經濟、政治、藝術……)。使得現代的地理學變成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它是一個『問題導向』的學科。從工作(或者讀研)開始,你可能自稱是 『XX地理學』專業的人,但是你要做的事情,無外乎(替老闆)解決以下問題之一:
氣候變化問題:- 全球氣候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因是什麼?人類活動有多大影響?
- 地球未來的氣候如何用計算機模擬?如何提高模擬的可信度?
- 如何通過衛星觀測地球上發生的變化?
- 氣候變化會不會對區域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
- 氣候變化的後果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影響?
- 各個國家之間應該如何分配減緩氣候變化的責任?
- ……
糧食安全問題:
- 不同氣候條件下植物的生長過程有何差異?
- 氣候變化在不同地區對各種類型農作物產量有何影響?
- 如何通過衛星或者無人機等手段在大範圍內精確統計農用地面積與類型?
- 如何實現農作物精確估產?
- 如何根據人口和糧食產量的現狀與未來預期指定合適政策?
- ……
資源問題:
-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何?如何發現新資源?
- 如何查明能源資源分布現狀?如何合理利用?
- 如何合理分配利用水資源?
- 中國土地資源還有多大潛力(生產力)?
- 動植物資源分布情況現狀如何?如何保護與利用?
- ……
環境問題:
- 如何減緩中國西部地區的戈壁化、沙漠化、黃土化?
- 如何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
- 中國東部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如何控制?如何預報?
- 如何調查、評估、解決水污染問題?
- 如何評估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的生態影響?
- 已經被破壞的環境如何修復?
- ……
經濟問題:
-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平衡?可持續發展應該有何具體措施?
- 為什麼、如何發展長江中下游城市群?
- 南水北調中如何進行地區間利益分配?
- 如何對城市進行規劃,合理分配社會資源,並緩解城市的交通問題、熱島問題、污染問題?
- 如何合理開展旅遊景區開發?
- 商業主體如何在城市中選址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 ……
災害問題:
- 暴雨、乾旱、泥石流、洪水、颱風、地震等極端事件如何預報?
- 如何開展災前風險評估?
- 災害發生後如何快速組織整合地理信息提供決策?
- 如何開展災後損失評估、重建規劃?
- 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有沒有空間規律?
- ……
國家安全問題:
- ……
技術支撐問題:
- 如何通過遙感、測繪、無人機等手段獲得準確的地理信息(如地圖)?
- 如何提高北斗或者 GPS 導航的定位精度?
- 如何存儲、分發、可視化海量的地理(大)數據?
- 如何從大量的地理數據中發掘商業價值?
- 如何優化計算機軟硬體,輔助解決所有地理學問題?
- ……
不要糾結於『地理學』這三個字,『地理學』是一個邊界非常模糊的學科,任何地球表層發生的事情都能跟『地理學』扯上關係。到最後『地理學』真正的外延取決於地球出了什麼問題、取決於國家需要什麼、取決於編教材的人寫了什麼、取決於導師需要你做什麼、取決於你認為地球上什麼東西有意思……
學地理能參與到很多問題的解決中(取決於你在哪裡學,學什麼具體的方向),就業機會非常多而且有相對比較高的專業門檻(不像計算機編程上網搜點資料就能入門)。其中大部分問題是為政府服務。所以這個行業就業機會主要來自於政府部門、政府資助的科教單位與企業 以及 專門向政府投標的企業,發展受政府政策影響很大。就業薪水比不上計算機、金融,這條路也許要靠著『為天下蒼生』、『改變世界』的情懷才能堅持下去吧……
--------------------------------
補充說明下,我並不是在表達『這些問題全得靠地理學專業的人來解決』。
而是在表達,地理學專業的人,有機會參與到許多問題的解決中去。
其他專業同樣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價值。
個人閱歷有限,可能有不完備、不合理的地方望大家補充。
學地理可以參與到很多問題的解決中去,這是事實,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問題只能由地理學背景的人來解決。地理學的確有做不到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地理學沒有價值。『X 專業做不了 Y』這樣的句子可以無窮地寫下去。我們不要糾纏與我們不能做什麼,這個問題沒有意義。明白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並做好它,那就夠了
簡短地說,基礎教育時在群眾中普及各類的學科的學習,才能從各類領域的前n%的人或者感興趣的人中抽出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人。我們學習各種學科,在某個學科中表現優秀或者有特殊興趣的人在上了大學以後就可以繼續深造研究,創造新的知識。很可惜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推動人類社會進步」這件事已經被大多數人忽略,學習知識的初衷也已經被遺忘。
想看詳細解說的往下,不過我的長篇文字邏輯很不好.... 所以大家謹慎觀看 = =
又看到這種為什麼學**, 學**有用嗎這種問題,我猜測,有這種疑問的人通常有兩個疑惑,1:**學科離我們生活那麼遠,為什麼要學習它?2. 在義務教育階段,甚至大學階段學習了**學科,然後呢?這個學科能怎麼樣?而我再猜測,有這種疑惑的人,是因為對「受教育」和對「知識的來源」這兩件事有不充分的認識或者有誤會。
因為我是在澳大利亞讀的大學,所以我只能盡量以貼近國內視覺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我感覺大家感覺不知道為什麼「被迫」學習某個學科的原因是因為1. 國內的應試教育的環境只促使學生參加考試,為了高考而學習知識,甚至連老師也只是負責敦促應付考試,而從來很少解釋「學習知識」之後可以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2. 國內的主流的錢權社會價值觀導致大多數人缺乏對金錢和權貴以外的價值的探索,從而減少了錢權以外的世界認知。3.學術圈的人的過分低調(或許迫於錢權社會的特性,迎不來尊重),極少向外界的人安利知識圈內的見聞。
因為這三個原因,有的人可能就出現了這樣的思路1.我們被迫學習**學科,不是自願學習,也不知道為什麼學習。2.學習了**學科,可是不能用來跑業務,對考公務員幫助也不大,有什麼用?3.有了這些疑惑,不知道該向誰提問。
接下來我就針對這三個思路,從我的角度給出回答。
第一,關於「被迫」學習**這件事,這和我們的學制有很大關係,。總體上就是應試教育,而且老師很少提及學術道路的出路(或許他們本身也不知道?),加之國內是文理大分,所以學生也沒有太多對於科目選擇的思考。以我自身接觸到的圈子,最多遇到的情況就是等到高考結束了,有的甚至高考成績出來了填報志願了,大家才圍成一團討論,我該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專業會被錄取?選什麼專業好找工作? 許多人對大學和專業的認識停留在「錄取」「找工作」,很少數人會想到進大學「學習知識」。而且中國大學轉專業和轉大學難度很高,所以基本上錄取了以後,大多數人也停止了對「專業選擇」的思考。
在澳大利亞,學生從高中開始就可以選擇各種選修課來進行澳洲高考,比如我們熟悉的物理,化學,生物,或者是歷史,視覺藝術,地理,還甚至一些很有特色的比如心理學,經濟學之類的都可以作為高考科目。雖然看起來分支很多,但實際上到了大學很多情況還是可以重新選專業,所以其實可以看作是像是我們高中的文理分科,只不過花樣多了一點而已。雖然選擇很多,但其實大部分高中生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讀大學,不過有別於中國的一點,在這裡的大學,轉專業和轉學校是很靈活的,所以許多人在學習的過程會選擇休學工作,或者轉專業,或者半工半讀,大家會根據想法來調整學習的道路,所以在大學時,很多學生會抱有比較活躍的思考狀態,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個專業,思考要不要在這個專業的圈子留下來。至於為什麼會寧願犧牲畢業時間也要折騰專業問題,下面會解釋。
而後的兩個原因則更加限制了大家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思考,演變成了大家畢業後,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習,學習過後也不知道有何出路。
後面的兩個原因是相互結合的,我嘗試著一起回答。不過相較於回答為什麼大家會不了解學術圈,我直接解釋一下學術圈中「那些在研究前沿工作的學術研究者(或科學家)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和「那些在前沿工作的學術研究者(或科學家)是哪裡來的?我們學的學科和他們怎麼聯繫?」
「那些在研究前沿工作的學術研究者(或科學家)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
大家應該就比較好理解,我們的生活有許多部分其實與在前沿工作的科學家們有很大關係。比如最近爆發的MERS,有前沿科學家們在研發新葯和疫苗,疾病才能得到控制。或者再貼近一點,我們用的IPhones, 由研發人員開發出來我們才得以使用。而這些參與研發的人,都是各自領域中頂尖或者接近頂尖技術人才,他們擁有很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才得以開發出我們生活中接觸到每一個用物。所以我們看似平常的生活,其實聚集了很多在前沿默默工作的科學家們的知識結晶。看到這裡,或許還有人覺得「科學家」離我們很遠,因為生活的朋友圈可能根本沒有這類的人物出現,而且只需要少數的人負責成為「科學家」就好了,為什麼剩下的人還要學習這些東西。這裡交由第二個問題,「科學家們」是哪裡來的。
「那些在前沿工作的學術研究者(或科學家)是哪裡來的?我們學的學科和他們怎麼聯繫?」
第二個問題我要用我接觸到的環境來解釋,因為我在澳洲讀的大學,但我估計在中國的情況也應該差不多。
到了大學以後,我本來讀的是商學位的會計專業,後來陰差陽錯的原因(意外利用了選課漏洞),在大二的時候我又選了心理學專業作為雙主修,從此開啟了我對知識世界的理解。我讀會計專業的體驗可能跟大多數國內學生一樣,沉浸於考試和作業中,商學院的同學大多也混混日子讀書,更多考慮找工作的問題,認為文憑就是一張紙而已。但是我在心理學專業的學習體驗卻大有不同,很能解釋我們學習知識的原因和學習知識的去處。從大一的課開始(雖然我大二才開始補),學生們就接受寫科學論文的訓練,我們會做一些簡易的課題,通過作的實驗,然後學習分析數據,學習當前學術圈內的資料庫中累積的實驗報告(research on past papers),然後寫實驗報告。這種訓練會從大一持續到大三。大三結束後,成績在年級前9%左右的人可以申請榮譽學年(honor year),然後開始半學半研究*的學術年。這裡我要備註一下研究*是個什麼東西,它可以是研究一個已經完成過了的實驗然後重置這個實驗,或者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比如:東亞人相較於北美人看圖片時更加註意畫面的角落而非中心?這時候研究的課題可能看起來很瑣碎,甚至有點傻氣,但其實這個研究的形式和過程都是嚴肅的,這個時候發表的報告是要經過學術雜誌的審核再刊登(備註:個人很討厭academic journal = 學術雜誌 這個翻譯,中文一聽起來就感覺一點都不高大上,圈外人請把它理解成國家級甚至世界級共享的資料庫的意思)。 而你做這個課題的時候,如果你有學習過地理的知識,就可以引用有關東亞的地理特點的研究和北美的地理特點的研究的論文來支持你的學術觀點(比如東亞相對對少人多和北美相對地廣人稀而形成的文化特點這一論據)。
之後完成了榮譽學年,學生就可以讀碩士加實習成為心理醫生,或者走學術路線,直接讀博士(PHD),做更加深入和大型的嚴肅學術研究,比如《閱讀障礙者的I型療法和II型療法的對比》(我瞎掰的課題,但是性質類似)。這時候,如果一個博士完成了《閱讀障礙者的I型療法和II型療法的對比》的研究(備註,在博士階段,大多數的學術研究都是嶄新的課題,意思是在人類知識範圍內目前不存在的知識!而完成了一個博士課題代表著人類知識的一個突破[不管這個突破的大小],從而刷新了人類世界知識庫),並且發表了到學術雜誌上,某個醫院的療法研究團隊可能就會注意到這個論文,並開始討論和研究該療法,若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有效,則開始對醫院中的閱讀障礙者進行改療法治療。而完成了一個學術課題的博士生,如果他還繼續在大學或者研究所里進行研究,他則是我們所說的「科學家」。
所以說,你覺得學習**學科可能沒用,那的確是你沒有用上的機會,但是如果不在基礎教育階段盡量的讓大家接觸各類知識,又怎麼能挖掘出前n%的人或者有興趣的參與到學術研究中來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呢?可惜的是這個觀點並沒有很好地實施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許多都已經沒走到或者都已經走到那n%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習也不知道學習的出路在什麼。
所以其實成為一個科學家,是離我們每一個人非常接近的一件事情,當然在我在商學院的時候,我也是完全沒有注意到這麼一群人,而後來進了心理學專業,才發覺這是離我們生活非常接近的事情。這些人大多都醉心學術,行為都非常低調,導致大眾對這個群體有很大的誤解。
忍受我雜亂的文法讀到這裡的知友,我抱拳感謝!!!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反對吳波:
學科有什麼用和出來能做什麼是兩個問題。看看中國曆年城鎮體系規劃就很容易明白,沒有地理學支撐根本做不了。
將地理片面理解為自然地理 經濟地理太片面了。地理已經遠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這樣。對於吳波提到的我只能說你理解的地理學還相對皮毛。地理學的核心在於空間,在於人地關係,和時間一樣屬於人類擺脫不掉的屬性。
---------------------------分割線-----------------
首先梳理一下地理學分類。
地理學可以分為五個門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地理信息學,區域地理學。(維基百科)
關於自然地理學:
人對周圍環境的興趣與他對周圍的了解成正比。了解地理能為生活中添加很多樂趣。走在路邊能夠隨時分辨出路邊的黃花是連翹、探春、還是迎春。行走在公園裡,能夠很輕鬆地挑出公園中植物、山坡布置的妙處與謬誤。對環境污染如霧霾的理解不會那麼膚淺。對周邊環境的感知力大大增強。乃至關於風水——我一直以來認為風水是一種經驗性的總結而非全然的迷信,很多時候風水與自然地理的分析恰恰是不謀而合的。
關於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分支龐雜,如人口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甚至還有時間地理學。
關於人口地理,有一條線影響了中國幾十年並且仍將長期影響著中國:胡煥庸線,即騰衝-璦琿線。胡老爺子發現中國人口大部分集中在這條線以南,也就是中國東南部分;而今天,我們發現不僅僅人口依然滿足這樣一種分布,經濟增量、城鎮化率等一系列想不到的指標都滿足這一條線的分布。
經濟地理?這個時代只要和搭上經濟的邊估計就沒人會質疑其是否有用吧。經濟地理也確實是地理學中目前比較顯學的一個分支。
歷史地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懂歷史地理,會理解霸王定都彭城是何等的愚蠢,在他把劉邦放在漢中之時天下就已經屬於他;會理解諸葛亮囿於四川盆地,六出祁山乃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同樣,最容易引起人們憤慨的領土爭端,比如外蒙為什麼分出去,中國為什麼白白割讓給俄國那麼多土地,有歷史地理的視角,對朝代更迭、人生在世的諸多限制與超越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而行為地理和時間地理學乃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恰恰印證了地理學的核心——人地關係。
因而地理學實際上絕不僅僅是對各圈層的表面的研究——其核心已經與哲學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即人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認定其感知的世界。
再如。地理學實際上緊密和城市規劃結合在一起。(私以為現代城市規劃真正的源頭乃是地理學,或者生物學,而絕不是工程學。)比如現在MIT在新加坡成立的分校專門研究未來智慧城市,從人的行為尺度進行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從來沒有擺脫空間這一夢魘。
很多人會說,現在信息化時代,交通便利,地理上的限制已經被大大打破,所以地理學已經沒有太大價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已經論述過,信息化的發展恰恰凸顯出人們在場性的要求,而交通的便利並沒有改變人們需要生活在一個空間中這樣一個事實。即傳統地理界線被打破,但地理上的分異將永遠存在。
總而言之,只要人是生存在三維空間中的生物,地理學就永遠具有價值。研究地球的地理都開始無用論了,我上層建築大文學豈不是集體要跳樓。
只知道天堂形狀的宗教學的都去煉舍利子吧。
房子也別想蓋了。要蓋就找風水先生(貌似也是地理學出身),小心點他選址的時候自己別被埋了,建築系集體去坑裡搭帳篷吧。
油也甭想采了。路也甭想修了。飛機飛蒙圈了。水也沒得喝了。世界那麼大,地圖都沒有,你讓警察叔叔去北緯108度找你吧。
不研究地理你連世界是橢圓的還是踩在王八身上的都不知道。
以後人類遺址只剩一截下水道管子,據稱是地理學研究消失以後各地供奉的神物。雖然我沒遇上這種事兒,但某些公司面試時會要求應聘者手繪中國地圖。。。
詳情見《大學生筆下的中國地圖》。答主曾是上海高考生,加地理,現大一,經管專業,並非地理科學。因為沒有工作,對題主第二個問題也就沒法回答了。不過我會用學生的視角來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一定程度上說,地理只是個為高考而生的應試學科,但很多人,比如題主,對於學習地理似乎有一種「高考完了什麼地名也都忘了,那學這個有什麼意思?」我可以告訴你,學生時代學的東西幾乎都是會忘的,不信你再回頭去做次高考卷?那有意思了,為什麼還要學?就為了高考?
另外,題主第二個問題也略有偏頗,難道題主只想知道對工作有什麼用嗎?難道題主生活里只有工作嗎?很明顯,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個么應該是學習地理對生活、對自己思考問題有什麼幫助?或許這更為合理吧。
下面開始正式回答了~
我在高中聽到過無數「學霸選物理,學渣選地理」的言論,我只是想說,地理真的是六科中最難做綜合的一門,說地理簡單的要麼是沒學過地理要麼是看似大神其實半瓶子晃悠的。真的大神(就像我的地理老師cjh一樣)是對地理充滿著敬畏崇拜之感的,不可能去蔑視她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學到的只是滄海之一粟,而地理這門學科,是有無限的探索空間的!(其實這一點在很多學科、很多領域都是相同的)
特地翻了那本《上海高考試題評析》,上面說「試題的命制要加強學生的地理思維:從對提供的材料的描述、理解開始(進行觀察你手上有什麼線索);再對材料進行分析(比如,為什麼商業中心在這裡?什麼區位條件造成的?);最後對材料進行歸納、評價或者探索材料背後的本質(比如,城市化對社會有什麼影響?漁場在這裡分布的合理性?)每道大題,尤其是人文地理,都是依據「觀察、分析、評價」來設問的。這是一種正常且合理的思維過程。好的題目之所以好,有這些因素:
1.她能優化我們考慮問題、做事情的思路與邏輯。舉一些比較俗的栗子吧。比如鬥地主,我們在決定選擇叫不叫地主時,是不是先觀察自己的牌是否好到自己有資本去當地主,有把握贏了農民?在出牌的回合里,我們是不是會分析農民需要什麼牌?地主不吃什麼牌?當地主還剩最後五張時,是三帶倆,還是單牌加炸子?還是巴拉巴拉?在一局結束後,我們也會評價總結自己上一局出牌精彩與敗筆的地方?看吧,連人人都會打的鬥地主都需要這樣的思路,還有什麼事情在做的時候用不到這樣的思維與邏輯呢?現在不用參加高考了,那些卷子自然也就不用做了,可有時候還是會懷念那段時光,除了爛大街的校園青春生活,還有就是通過做題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吧。
2.(之前說好的題目之所以好的因素)她能擴寬我們的思路,並不是純粹地考課本上的概念,或者說,當我們沒想出來看到答案的那一瞬間,感覺答案那麼有趣,出題人還挺調皮,腦洞還挺大的233。這一點因人而異了,我只是舉一個我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栗子。原題記不太清了。一道考南美洲的大題,當時正好是巴西世界盃那年(現在都以國際大事或者經濟發展來創設試題背景,這也敦促我們多讀書多看報)她問「半決賽中(好像吧)德國對陣葡萄牙,當地新聞評價這場比賽葡萄牙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請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原因」我還能記得這個題的主幹是因為到現在我仍然覺得這個題目很有意思233。真的很多人當時就傻眼了,什麼叫地理角度?我去這也可以答?我印象里當時這題全班25人就我答滿了6分(可能是因為我們班水平不行,大神勿噴),有個地理學霸還用他豐富的足球知識扣滿了6分
其實很簡單,6分對應的天時地利人和各佔兩分。地理角度的天時與地利,都是自然地理中的氣候條件:葡萄牙比德國緯度低(地利,緯度位置),葡更適應世界盃時的高溫(天時,氣溫)(巴西終年高溫);地理角度的人和,就是巴西的語言:葡萄牙語(這也是我覺得這道題最亮點的地方)葡萄牙在巴西踢球有種在主場在家裡一樣的感覺。夠有趣吧?夠綜合吧?不管你們怎麼看,反正我很欣賞那個教研員。你會發現其實做題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3.也是最次的一點,就是能鞏固我們已有的知識。這一點反而被許多教師當作No.1,所以她們的課堂沒有活力,她們教出的學生不知道學地理有什麼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第一次答這麼長,也是因為對這題目感興趣233,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在上面,也拾起了以前的回憶,如果可以我還是願意每天去做一道大題,給自己一次頭腦風暴嘿嘿嘿。
如果你看了覺得有意思就點個讚唄~
答主以前是地理課代表,對地理不是喜歡,是熱愛。大學茶學專業,以前的地理基礎對於茶園管理、茶樹生長研究很有幫助。
說得白話一點,學好地理,身體感覺自帶GPS,方向感超好;大致明白什麼雨是怎麼形成的,和身邊人用地理知識解釋一些現象。
如同《中國國家地理》宣傳語說的「地理是一種教養,地理是一種氣質」
作為一個學生黨。我只能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從小學開始就有分科。很多科目給人的感覺就是雞肋。只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難道我們以後要用微積分去菜市場買菜?其實不然。我們現在所學的東西也許現在無用,但是以後涉及到自己的職業。還是必須所學習的。如題,地理在未來的工作生活有什麼樣的作用。
首先,如果你以後的工作涉及到建築,規劃,風水等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識的。建築工程本身就是一件嚴謹的事情,所以在建築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地理地質等問題。至於規劃,是涉及到城市的建設等規劃,而不是普通的室內規劃。至於風水等偏門職業。更是需要有地理知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裡指的地理其實就是常說的風水等問題啦。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有豐富的地理知識。
扯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地理在以後的某些工作中是會用到的,當然,如果以後你的工作是每天待在辦公室,那到不需要什麼地理知識,不用每天用地理知識分析下一刻會不會發生地震,自己處在的位置是不是板塊縫隙等問題。
其實還有的話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的地理常識了。一年的四季,以及夏至冬至等氣節,如果你知道的話,就能吹噓一下你知道現在太陽在南回歸線還是北回歸線。還有就是對地區一些特定環境的了解了。這些都能提高自己的閱歷與知識。
說到底,書到用時方恨少。也許以後有一天發現能用上的知識,卻只能回憶一個詞。這是就是後悔不已啦。所以,多讀點書還是有用的。誰能肯定你未來就一定用不上呢!地理在大類上屬於理類,而不是文類,我想文科黨們是萬萬沒想到的。如果題主有機會學習大地測量的相關課程的話,只能說兩個字:我次
用地理知識工作,讓更多孩子熱愛地理!
等我找到工作再告訴你!
工作中的應用 https://github.com/larryli/eviltransform-php
不直接回答問題,講一個短故事。
參加學校新生活動的時候跟一個姑娘互相看了一眼,於是就打了招呼聊起天。問她什麼專業,答geography. 我說這好酷炫,為啥學這個呀。姑娘答,I fell in love with maps.
我虎軀一震,想起了我也曾有過愛上地圖的美妙瞬間。想起了小時候看到世界地圖,世界和地區行政區劃、風帶氣壓帶、氣候分布、動植物分布的各種圖。那是在沒有網路時代我們能接觸到的最直觀的世界,那些maps時刻提醒著我們,世界那麼大,未知那麼多,好想去看看,去了解,去發現。
出於對地理的喜愛,我高中文理分科時讀了文科。
然後高考結束報志願時悲劇地發現,地理專業只收理科生。
地理這個學科竟然被放在文科里,分科的人腦子是怎麼想的。
當你有路痴友人的時候,學地理的你就是他們唯一的神
我是地理信息專業,不出意外,工作了以後靠地理養活自己。
承蒙 @侯天天抬愛,第一次受邀,受寵若驚。半年後再看當初倉促的答案,甚是赧顏。推翻重來吧。
被地理學浸淫了六年多,似乎學到了些什麼,卻說不上什麼,這就是我目前的現狀,也是我想改變的狀態,所以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1.為什麼學地理?
先扯開一下,把問題偷換成「為什麼我學地理」,不喜私貨的請跳過短橫線。
----------------以下是私貨------------------
我爸大學是學農的,被調劑的,甚是不喜。他畢業後先是在農業部門上班,單位改制後,出來經商,還是農業相關。幾年前,家裡人覺得長期接觸這些有毒物品對身體不好,勸他回去上個清閑的班,於是又回到原來單位上班,剛開始,他閑得發慌,為此失眠了很長一段時間,幾近抑鬱。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頗深:「這一行做了二十多年,有感情了啊。」我現在想到這句話,淚腺還是崩潰的。若干年後,我會不會也說出同樣的話。
其實,我比我爸幸運,大學念的專業好歹在我的志願單上。現在腦子裡還能浮現08年那個暑假,老爸拿著填志願的手冊說:「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這個專業挺新的,就業應該不錯。」我坐在電腦前搜華師這個專業的開設課程,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水文學……看上去就是地理嘛。「好啊。」於是我答。十七八歲的我並沒有強烈的愛恨情仇,只是一個不討厭,一點偏好,我就走上了地理這條路。對了,我是理科生。
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參加一個活動,遊戲環節之後,每個小朋友都有一份小禮物,有筷子、玩具什麼的。我離獎品區最遠,走過去,他們挑完了,只剩下一個地球儀,後來它成了我心愛的玩具,我還記得上面印了很多國家的國旗(尼泊爾的國旗不是方的,而是像半棵聖誕樹)。這應該就是我與地理緣分的開始。若干年後,我才明白,原來心裡早就有一顆地理的種子默默生根發芽了。
-------------------------------------------------
回來了。為什麼學地理?
對於不從事地理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學好地理,能看一眼地圖就知道自己在哪裡;能知道從凱里到衡山怎麼轉火車;能知道12月份去三亞度假要帶夏天的衣服……常識能讓生活更加便利。
對於從事地理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地理是愛人,是飯碗,是命……
因為有時區、日界線,歪果仁之間才能約定時間,商量幾時開餐。
因為有經緯度坐標+大地投影,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走丟了。
因為懂地層的年代分布,我們才知道哪裡有礦物寶藏。
因為了解地震滑坡海嘯颶風等等災害的成因,我們才知道把房子建在哪裡更安全。
因為有這群熱愛地理,學習地理,研究地理的人,為了讓生活更加便利,他們把未知探索成已知,還有一群人,他們把已知變成常識。
誠如上面 @孫佟 提到中國國家地理的宣傳語:地理是一種教養,地理是一種氣質。
學了地理之後,風雨雷電的來龍去脈,滄海桑田的前世今生,日、月、山、川……一切都瞭然於胸,浩浩乎一身仙家氣派。
學了地理之後,知道地球不過是銀河系某條旋臂上的一粒小小塵埃,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不敢妄自託大,也能成就若谷虛懷。
2.工作了有用么?
我還沒有工作,不過打算去做一個「把已知變成常識」的地理教師,所以對我來說,應該是有用的吧。
------2015.6.18原答案的昏鴿線-------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學地理?(為什麼我學地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興趣(老子就是喜歡地理,你們攔也攔不住)。喜歡旅遊的人,初高中背的那些常識真是太有用了不是么?這山和那山為啥不一樣,這水為啥流成這個鬼樣?帶著這些問題就進了地理的大門。
其次,還是興趣(念做裝B)。「路痴」是天然屬性,改不了的,但「看地圖」是後天學習的屬性吧,作為自己畫過地圖的人,秒秒鐘可以給你分出東南西北指出羅馬在哪,比起某些人還是很有優越感的(學渣只能裝到這份上)。大學聽王法輝教授的講座,看他用中國各地方言數據分析出人類進入中國的遷徙路徑,我才發現地理還能這麼玩,然後就在地理這條路上漸行漸遠。
還是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學地理?(為什麼要學地理?)
私以為地理是「地球上的原理」的簡稱(大霧)。誠如上面各位大家所說,地理是一門非常寬泛的學科,幾乎涉及其他所有學科的內容,自然造成了泛而不精的局面。但是正是因為其涉及範圍廣,所以更能培養人的全局觀。
剛進校,院長就跟我們聊說武漢市規劃局某某領導是學地理的,省裡面某某領導也是學地理的。天朝對公務員的要求不就是這樣么(尤其是領導層)?什麼都要懂,但具體做事有專人。(我們學地理的就是當領導的料啊哈哈)
其實上面說的都是些然並卵的廢話,因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地理啊!
第二個問題:工作了有用么?
私以為任何學習都是有用的,都是在建立你的思維體系。
學地理的好處:
1、全局觀(上面說了)
2、聯繫觀(深刻領會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經濟與社會、城市與人口、經濟與環境、空間與時間……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繫的,隨便拉一個出來都是一個論文題目,工作中難道不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嗎?)
3、能夠幫助你找到真正的興趣點,從而深入研究。
4、學好了可以當領導(本學渣就不奢望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南極半島最大冰架出現裂縫?
※如何看待中國在納米比亞建設大西洋海軍基地?
※元朝時期郭守敬到底是怎麼走到北極圈的?
※向日葵8號照片中 1月9日上午11時澳大利亞上方出現金黃色亮點現象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