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詞「本」「枚」「粒」的用法是什麼?

普通話中本來有這三個量詞。「本」用於書籍等;「枚」用於條狀的或較小的物體;「粒」用於細小的物體。
但是在某些地區(這個我也不是很清楚,大概有日本、台灣、新加坡,知道的可以詳細說說),這三個量詞使用可以相當廣泛,並不限於上述三條普通話的習慣。如「老刀牌新高樂(cigarette)十本入」「一枚男子」「一粒西瓜」。
請問這三個量詞的用法是什麼,使用範圍是什麼?
看到有的說法是「本」在日語里指稱條狀的物體,相當於普通話的「支」「根」,因為「本」本來就是與樹木有關。
那「本」表示書籍的用法是怎麼來的呢,何時替代了「卷」「冊」?


首先,要感謝 @白隱 先生抬愛。
一、「本」的本義是「根」,《說文》「木下曰本」,清·徐灝箋「凡木,命根為柢,旁根為根,通曰本」。
「本」量詞用法見於漢,在當時僅用於稱量草本植物,以「根」填補稱量木本植物的空白。

有禾生景天備火中,三一莖九穗,長於禾一二尺,蓋嘉禾也。(《論衡·吉驗篇》)

南北朝時期,「本源」的根性隱喻衍生出稱量書籍的用法,但此時並未見現代意義上的伴隨用法。

今繕寫一,敢以仰呈。(《魏書庭中一叢翠竹,戶外數本蒼松。(《魏書·崔光傳》)

唐五代時期,「本」稱量書本的用法,而且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數+量+名」結構。

但是洛陽城裡客,家傳一本杏殤詩。(王建《哭孟東野二首》)

近古後,「本」量稱植物的用法也泛化了,但又因受到「棵」、「根」等量詞的排擠而逐漸走向衰落,現代基本完全消失。

庭中一叢翠竹,戶外數蒼松。(《紅樓夢·第一一六回》)

元代戲曲興盛,「本」也可以稱量雜劇,相當於「幕」。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分本,蓋因當時雜劇都較長,書商為了獲利,喜分本刊行,使得「本」成了雜劇的分節單位。
現代漢語中「本」主要用於稱量書籍、簿冊、戲劇、電影等事物。「本」的歷時演變大致是「名詞→量詞化→用法分化→用法歸一」。

現代日語中的量詞「本」與漢語的發展路徑倒是截然不同的,其原初用法是稱量長條形事物。

日語在「本」的詞義嬗變過程實際上與中文「條」在原則上是相同的,關於條還可以參見 @趙瑾昀 先生在「修」和「脩」的用法相同嗎?如果相同,二者哪個正?中的論述。

二、《說文》「枚,干也」,《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毛傳「枝曰條,干曰枚」。甲骨文中有「枚」字,卜辭中也有「枚舟」之語,郭沫若認為是泛舟或操舟之意,答者覺得「枚」字本義不明,訓為「干」疑似有通假。
但「枚」作量詞的用法不可不謂久遠,傳世文獻中見於先秦。

祭父自圃鄭來謁,留昆歸玉百,陖翟致賂。(《穆天子傳·卷五》)

漢代「枚」的量詞用法已相當廣泛了,敦煌、居延漢簡中,「枚」可以稱量動植物、工具、衣物等諸多方面,比如「雞九十枚、瓜一枚、筆一枚、黃單絝一枚……」。值得注意的是漢代的確有「枚」稱量樹木的例子,如「痱樹一枚」(《居延漢簡》),但這並不足以證明「枚」的本義是樹榦。
漢代的嬗變使得進入中古漢語時期後「枚」大行其道,進一步泛化到了稱量幾乎所有的器物上。這種語用現象直到近代新量詞的不斷出現,分工更加明確,「枚」才漸漸萎縮。整個《紅樓夢》中作量詞用的「枚」僅出現一例——「大棗二枚」,而且這用法還是用的成例(晉·葛洪《神仙傳》「天上見老君,賜羲棗二枚」)。
關於「枚」稱量人的用法,王力在《漢語語法史》中認為是不可以的,但事實上唐·王梵志《貧窮田舍漢》有「如此窮硬漢,村村一兩枚」,說明「枚」是可以稱量人的,只是的確不多見。

「枚」在現代是個相對來說不活躍的量詞,主要用於錢幣、獎章、竹簡、戒指、印章、棗果、郵票、商標、導彈等形體小的事物。「枚」的歷時演變大致是「實詞(詞性不明)→量詞化→用法泛化→用法萎縮」。

三、「粒」的本義是「米粒」,《說文》「粒,糂也」。
「粒」量詞用法較晚,先秦兩漢都沒有語例,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才出現量詞用法,此時一般稱量顆粒狀事物。

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輝映一堂。(《拾遺記·卷一》)

唐宋時,「粒」泛化到稱量球形事物。

還丹一,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五燈會元·卷七》)

同時,還出現了罕見的稱量樹木的用法。

遨聞華山有五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葯,能去三屍。(《新五代史·鄭遨傳》)

近古,「粒」和「顆」的含義交疊,但是都沒有被對方完全排擠掉,用法持續共存的。
現代漢語的「粒」基本穩定地保持了中古以來的詞義,仍然稱量顆粒狀或者球形事物。「粒」的歷時演變大致是「名詞→量詞化→用法拓展→用法固定」。


一本道。
一條路的意思。


我想知道,閻立本,吳三枚,是什麼來路。。。


日語里的「本(ほん)」用於細長的物品,比如瓶子,筆類,傘,香蕉,單支的花朵甚至地鐵和列車。 「枚(まい)」用於薄而平的東西,如紙,盤子,郵票甚至於疊整齊的襯衫。 書本的話,日語中使用的是「冊(さつ)」


一本書一枚郵票一粒米 正常用法


推薦閱讀:

TAG:漢語 | 漢語辭彙 | 量詞 | 訓詁學 | 漢語辭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