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航天行業是否可以向計算機一樣由國家主導變成民間主導?

譬如現在的富豪進行私人天空旅行,是否可以讓太空探索變成人人參與的民間事業。就像計算機一樣,一開始是美國的國防事業,現在轉成了民用。譬如進行眾籌一起外太空探索,把得到的資料或者獲得物質進行販賣。


嗯!等公交的時間我就好好回答吧,但是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我問的問題統統沒人理沒人答啊?
民營企業進入航天,需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技術(包括成品零部件可購,技術可轉讓,或者技術研發難度不大),二是有市場(發射商要有衛星可發射,運營商要有終端客戶),如果不能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只能部分介入而非全面主導航天工業。 我們看到spacex基本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攪拌摩擦焊,燃料交叉輸送,等一系列新技術,它用不著自己研發,完全可以接受政府技術轉讓或從美國航天工業採買零件。而在中國,這些零件聯連政府都弄不到,必須與廠商簽訂協議研發,從頭研發絕非民營企業能夠承擔。為了研發載入航天工程所用的柵格翼,專門和哈工大簽署研發協議,總師在那裡駐點兩年,投入很多資金才做出來,但馬斯克只用說:買,就跟給falcon9裝備上了。
所以工業基礎落後,沒有技術轉讓是民營航天在中國的首要攔路虎。民營企業沒有錢,沒有辦法讓供應商研發幾乎看不到利潤的航天技術,這種情況下,政府主導的「大協作」模式反而成了更符合國情的選擇。 (當然目前在中國,儘管技術部分成熟了,航天科技集團也不會轉讓)
然而市場對中國民營航天是更嚴重的問題,國內的衛星航天科技集團自研自打,國外發達國家的衛星因為條約限制不給你打。我們打美國的衛星需要美國總統簽字批准,柯林頓給我們簽了幾顆,本來想著小布希會好一些,結果老人家一顆都不簽,奧巴馬政府直接通過了一個法案,禁止中國公民接觸NASA一切設施。無語
目前,我國民營航天企業只能部分介入航天工業,尋找巨頭無視的細分市場,並把它做成大市場。深圳光啟用氣球搭載的簡單方式研發臨近空間商用平台就是一個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小衛星的研製與發射對於國內民企是有實現可能的。小衛星製造相對容易,甚至沒必要採用航天級零件(NASA曾將三星galaxy手機改裝成立皮衛星),而且市場前景廣闊(skybox公司在2010年成立,從白手起家到估值幾億),具體原因限於篇幅不好解釋。清華,浙大,北京信威都已製造過小衛星並發射,科創更是要搞開源小衛星計劃,市場熱度可見一斑。即使是要發射小衛星入軌,通過捆綁小推力發動機也易實現百公斤級運載能力(如火箭實驗室公司,類似的企業將spacex擠出了小衛星專門發射市場)。 去年末的國務院60號文,鼓勵民營企業全面介入小衛星研製,發射,運營市場,用意在此。


推薦閱讀:

火箭推力越大,體積就會越大,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瓶頸?
3D 列印對於人類的深空探索是否有很大意義?
為什麼人類覺得太空很美?是經人渲染的,還是與生俱來的?
與其尋找宜居星球不如研究行星改造的技術,這樣可行嗎?
我們有希望在火星上生活嗎?

TAG:太空 | 太空旅行 | 宇宙 | 航天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