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火星上存在足夠的水,應該首先移民哪些動植物以構建初始狀態的生態系統?
條件如下:
1. 火星上存在覆蓋面積、深度和成分與地球類似的水
2. 火星上存在與地球上厚度,成分類似的大氣層
3. 先簡要忽略由於火星與太陽的距離等因素導致上述預設條件1、2變化,認為其恆定
(或另行討論)
4. 火星上初始不存在任何生物
5. 科學家近日才觀測並登陸火星並發現1、2兩點
其實這是一個反常識性的東西
就是
地球上的氧氣等環境也不是白來的,是地球生物本身幾十億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換來的
地球現在變得這樣適合生物生存,正是因為生物讓它變得更適合自己生存
如果要在一個陌生的非生物環境,而且還是很大的非生物環境中從零開始建立生態圈並使其具有足夠的可保持性,請參考生物圈一號的失敗
但鑒於最開始的活動是對生物的給養的單向輸送,並不要求其自力更生,所以可以參考馬大萌種土豆,不過估計火星真開始就種土豆是不太可能的,可以先看火星的大氣環境和水文環境搞一些簡單的藻類和一些成株可控性強技術門檻低的沙漠植物來實驗
至於氮元素,最新研究已經發現火星沉積物中含有氮元素,並且有參與氮循環的可能性,這個問題不是很大。
《火星救援》 那種封閉人工環境種土豆基本沒問題(生物圈二號基本屬於環保主義行為藝術作品,沒有人工調控物質循環)。
至於室外環境,類似鹽湖,也許某些極端條件微生物能活。藻類形成的粉紅湖
關於火星動植物生態系統構建的幾個建議:
1.原則:系統盡量簡單,生物部件可控,避免一步到位的構建大系統,生物圈2號的失敗就是個例子。
2.植物選擇:建議分兩類,一類主要包含葉菜果菜,葉菜生長期短,光合效率高,採收方便,有營養,好吃。果菜嘛更扛餓,缺點是植物培養可控性不強,一言不合就欠收;建議補充另一類植物,如可食藻類,它們好培養,生長期更短,培養採收更可控。
3. 動物選擇:小型動物為主,昆蟲類為主。條件成熟可以嘗試養養魚 。
火星不光是缺水,還缺氮和其他元素。
你在地球上開荒,哪怕有水有土,種上去也只能病怏怏的活著,要提高氮含量就要施肥或者用豆科固氮,然後還有磷、鉀、鈣,這些東西只能靠人類來改造土壤,指望植物自己解決是沒戲的。當然你要是能等1億年另說。
地球上的大部分海洋都沒什麼浮游植物,號稱藍色沙漠,凡是浮游植物繁殖比較好的地方都是河流將土壤帶入海洋或者風把沙子吹入海洋。
要植物自己改良環境,最好用人類憑空製造的不依賴地球上微量元素的新植物。放眼宇宙,人類,地球如此之渺小,其實我們要轉變固有的氧氣和水維持生命的傳統模式,也許在遙遠的類地球行星,有更多超出人類想像的生命存在要素之可能,甚至他們的生命存在形式並不一定是在星球表面
火星沒有磁場。
首先造點細菌把土裡的高氯酸鹽去了,把重金屬富集了再說吧……
還是先撒金坷垃吧!
撒點金坷垃
這個得先要了解最基本的生態系統構成!抱歉,我不太清楚!我就假設一下,吃喝拉撒都要循環!首先人要吃,吃什麼,弄些吸收陽光抗旱好的多種植物,大面積種植,人有的吃了!喝也好解決,帶設備開發與地球類似的水資源!拉出來的給植物園做肥料!好了,貌似最最簡單的吃喝解決了,不能天天吃菜吧!可以研究哪些動物能上去,並且進行批量本地化!涉及有點遠了,先解決好吃喝吧!後續慢慢研究好了!
未來人類科技到達一定程度,參考電影(宇宙奇艦泰坦號)直接發射物質改造死星球,多省事!呵呵
推薦閱讀:
※《火星救援》(The Martian)影片中的科學硬傷有哪些?
※印度航天科技比中國發達?
※人類為什麼無法登陸火星?
※好奇號在火星上發現有機物意味著什麼?
※三國時期用肉眼觀測火星真的還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