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尺(約6米)長的皇帶魚需要多少年才能長成?

美國一名海洋科學研究員,發現一條18尺(約6米)長的皇帶魚屍體,需要15人幫忙,才能把屍體拖上岸。
帶魚的一般壽命是多長?這條帶魚是什麼品種?需要多少年才能長成?需要什麼條件才能長成?
和普通帶魚一樣好吃嗎?


看到好友 @譚樊馬克 關注了這個問題,而且圖片里有隻拉布拉多我就滾進來了……這抱著皇帶魚拍照的pose已經不是先例了啦。

↑1996年在科羅納多海軍兩棲基地的海灘上發現的長達7米的皇帶魚。

說起皇帶魚啊……什麼品種?就是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嘛……它自己就是一個種。

不不不,不是帶魚。不是一個目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差了四級呢。

是最長的硬骨魚,最大記錄17米(存疑,待證實),一般記錄長5~8米(Paxton and Eschmeyer, 1998) 。最早的活體文獻記錄出現在1920年 (Roberts, 2012; Welsh, 1920)。
你知道它有個綽號叫作「King of herrings」嗎?就是「鯡魚王」,被目擊的時候常伴隨鯡魚遊動呢。

不是底棲魚類,算中上層魚類,生活區域水深20~1000米左右。

科學家們現在對它們的研究還停留在:
——加勒比海西部發現了一條!
——墨西哥灣也發現了一條~
——南非發現了一條母的!
——啊!今天又有一隻擱淺掛了的!
——我們聽說有個漁民抓到了一隻,趕緊跑了過去!發現的位置在東經XXX, 北緯XXX。我趕緊把它搬回來,記錄了它的體色,測了測它的體重、體長,數了數它的背鰭線……
——呵呵。我們都用ROV觀測的呢,記錄了它們的運動方式。這個就是我們用ROV觀測的照片啦~是不是很牛逼~

游泳姿勢很神奇,本來以為是像海蛇那樣蛇形運動,ROV記錄到的倒是全身挺直,不做任何彎曲動作,完全依靠背鰭作波浪狀運動推進。
Roberts(2012)有提出假說大於1.5米個體的皇帶魚遇到特殊情況會自裂,捨棄尾部,所以好些標本都不完整。

壽命也不曉得,但是大概是R生活對策者:廣撒卵,不具後代照顧和保護機制(Roberts, 2012)。所以我推測一般個體大小的應該長得不慢的。

雖然有被觀測到,卻因為主要生活海域較深而不被人們了解。跟喙鯨有一比。在特殊情況才會進入大眾的視野,比如地震什麼的……被震出來了。平時也會觀測到,繁殖季節和幼魚期會游到表層。偶有漁夫誤捕。至於吃了沒……
↓↓↓

雖說是迷信說法,但是換了我也不想吃,這麼大隻了感覺肉不嫩啊。而且深海魚很腥,很腥。

說沒有回答問題的我說清楚好啦:科學家也不清楚它的生長速率怎麼樣!性成熟期多長!生活史怎樣!本回答主要是內容引申!而且評論里基本上都關注到好吃不好吃了……?A?

評論里有小夥伴 @手一些 送上了最近的新聞!好不好吃可以問問吃過的群眾!
台灣漁民釣上5米長皇帶魚 當街宰殺做「清蒸魚」-20160420鳳凰視頻

2016.11.24 更新:來自資深(吃貨)小夥伴 @tomcat always 的回答——作為一個化學專業phd,在查閱大量文獻以及實驗給出如下建議:加大蔥姜蒜的用量,使用前在油浴中150℃條件下攪拌60s。加大醋和黃酒的用量,同時提高反應溫度,加強酯化反應程度,乙酸乙酯會掩蓋不飽和脂肪酸的味道。 ??乛?乛?? 完美。

還是有參考文獻的哦:
Benfield M C, Cook S, Sharuga S, et al. Five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live oarfish Regalecus glesne (Regalecidae) by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in the oceanic waters of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3, 83(1): 28-38.
Roberts T R. Systematics, Bi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of the Oceanic Oarfish Genus Regalecus:(Teleostei, Lampridiformes, Regalecidae)[M]. Publications Scientifiques du Muséum, 2012.


曾經回答過一次,但是莫名被刪,再重寫一回吧。多圖。

----------------------割--------------------

一、皇帶魚簡介

雖然名字里有帶魚二字,但這條長長的魚並不是帶魚之皇,而實際上皇帶魚和帶魚也沒有任何親緣關係,帶魚屬於鱸形目、帶魚科,而皇帶魚則是月魚目、皇帶魚科的。

(月魚目的代表性魚類:月魚和皇帶魚)

皇帶魚英文俗名Oarfish,它們這個家族特別小(其實月魚目本身就不大),皇帶魚科下面總共只有兩個屬四個種,分別是皇帶魚屬(Regalecus)的皇帶魚(R. glesne)、金氏皇帶魚(R. kinoi)、勒氏皇帶魚(R. russelii),和長體皇帶魚屬(Agrostichthys)的長體皇帶魚(A. parkeri)。

(2002年發現於佛羅里達海灘的皇帶魚 R. glesne

狹義的皇帶魚僅指皇帶魚(R. glesne)。除了魚類學家外,在民間老百姓一般不會去區分那些長得過於相似的種,因此皇帶魚科的四個種都可以統稱皇帶魚。即使與皇帶魚同屬月魚目、粗鰭魚亞目的冠帶魚科和粗鰭魚科的魚,因為與皇帶魚長得比較相似,有時也會被喊做皇帶魚。

(上是冠帶魚科的拉氏冠帶魚Lophotus lacepedei,下是皇帶魚R. glesne

二、最長的硬骨魚

雖然皇帶魚的種類比較少,但是它們卻佔有一個硬骨魚類群中的世界之最,那就是,它們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可靠的測量數據顯示皇帶魚(R. glesne)最長能夠達到11米。有些未經完全證實的數據記錄比這還要長,1808年一條被衝上蘇格蘭海灘的皇帶魚據傳說長達17米。下面這個圖是關於皇帶魚的一幅常見照片,這是1996年被衝上美國加州海岸的一條皇帶魚,長度在7.0米左右。

當然這裡還不能直接說它們是魚類中個頭最長的,因為軟骨魚類群里還有身長能夠超越11米的鯨鯊和姥鯊,但是在硬骨魚類群里它們已經確切無疑是最長的了。

(1993年捕獲於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的一條皇帶魚)


三、這麼大的皇帶魚得多少年才能長成?

這麼長的皇帶魚,得多少年才能長這麼大?這就涉及到魚類的年齡確定的問題了。關於皇帶魚,這還真不容易說清楚。一般情況下比較好用的確定一條魚的年齡的方法,是數一下魚鱗或者耳石的年輪。但可惜皇帶魚是沒有魚鱗的,而數耳石的年輪也不容易。2016年有兩位美國魚類學家在一篇研究論文中報道了他們的嘗試。他們成功的從一條5.5米長的皇帶魚中取出了耳石,但是這個耳石上的年輪並不容易觀察,所以用耳石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從這條皇帶魚的腹鰭條和背鰭棘的切片上,數到了6-7條年輪。也就是說,有可能這條5.5米長的皇帶魚是花了6-7年的時間才長成的。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例關於皇帶魚年齡的研究嘗試。題主提問的這條6米的皇帶魚,估計應該也至少需要6-7年吧。

(左,皇帶魚的腹鰭條切片,右,背鰭棘切片)

四、皇帶魚的外貌

皇帶魚雖然和帶魚沒什麼親緣關係,但是它們外形還是有相似的地方,皇帶魚也是一類身體側扁、體型很長的魚,就像一個帶子一樣。它們的鰭是紅色的,其中背鰭從眼睛上方一直長到尾部。背鰭鰭條能有400個之多,其中前十來個鰭條很長,就像長長的鬃冠一樣在水中搖曳。胸鰭很小,但是緊挨著胸鰭的腹鰭卻很長,像紅絲帶一樣。它們沒有臀鰭,而尾鰭則是退化的一點兒都看不出來了。

除了紅色的魚鰭,皇帶魚的身體是閃閃的亮銀色,帶有少數暗色的小斑點。但是它們是沒有魚鱗的。而且魚鰾也退化消失了。

(2015年在加州南部海域捕捉到的一條皇帶魚)

皇帶魚的嘴巴比較小,模樣也有些怪異。網上有不少中文的科普說它們有尖尖的大獠牙的,但實際上它們是沒有明顯可見的牙齒的。

(保存於Nation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的皇帶魚標本)

據推測它們平時就吃一些小浮游生物、甲殼動物或者小魷魚。解剖其消化道得到的結果是較為能夠反映其真實的食性的,科研人員曾經在日本海域捕撈到的皇帶魚的胃裡發現有數以千計的太平洋磷蝦(Euphausia pacifica),而且只有磷蝦,這說明至少生活於北太平洋的皇帶魚是以磷蝦為食的。

(皇帶魚模型,注意其口部張開放式)

五、皇帶魚的傳說

衝上岸邊的皇帶魚,由於它們異常的長度和怪異的模樣常常會引來前來圍觀的人們的遐想。有時受傷或生病的皇帶魚也會離開深海漂浮到海面上,被漁船上的水手發現。因此皇帶魚很可能就是很多古代水手或漁民聲稱的目擊到的海怪或大海蛇的原型。

在亞里士多德的《Historia Animalium》或普林尼的《Natural History》里都有對大型海蛇的描述,而據信這些所謂的大型海蛇的原型就是皇帶魚。下面這幅圖是1860年在百慕大被衝上岸邊的一條4.9米長的皇帶魚的畫像,當時做記錄的人們對它的描述就是「一條大海蛇」。

皇帶魚還有個俗名叫做「鯡魚之王」(King of Herrings),這來自漁民的傳說,據說捕捉鯡魚的時候,有時會看到皇帶魚和鯡魚群一同出現。漁民認為皇帶魚是在帶領鯡魚群,所以皇帶魚才有了鯡魚之王這個名字。實際上,皇帶魚屬的屬名Regalecus,就來自於這個傳說,Regalecus來自於regal(君王的)這個詞。

(鯡魚捕撈,鯡魚之王,和鯡魚)

皇帶魚在民間還有個名字叫地震魚,是因為民間傳說它出現的時候就會有地震。在日本皇帶魚被認為是「龍宮使者」(竜宮の使い),它們的出現會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龍宮使者,出自栗本丹州所繪《異魚圖贊》)

當然也的確有巧合,有一些皇帶魚出現的時間的確和地震出現的時間有重合:

2017年,菲律賓蘇里高地震,皇帶魚出現。

2016年,台灣的台中台南地震,皇帶魚出現。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條皇帶魚出現。

2010年,智利大地震,日本有皇帶魚出現。

最後一條好牽強。。。(皇帶魚: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現在多人並不相信皇帶魚的出現和地震有相關性,但是仍然的確有極少數學者在努力的研究皇帶魚的出現和地震有沒有聯繫。

(2016年1月在菲律賓Albay海灘上發現的皇帶魚)

六、神秘的魚

皇帶魚廣泛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海域,據推測它們生活在表層到中層的海域,大概就是一千米以內的海域。但是活體的皇帶魚很少會被人發現。到現在為止,漁民直接捕撈到皇帶魚的例子也是有限的。我國也有捕獲皇帶魚的案例,2016年算是稍微多的,檢索以下新聞就能發現至少有5起抓獲到皇帶魚的新聞:

4月,台灣花蓮捕獲一條5米的皇帶魚。

4月,台灣台東捕獲兩條4.4米左右的皇帶魚。

8月,浙江舟山遊客抓獲一條3米左右的皇帶魚。

11月,浙江舟山漁民捕獲一條皇帶魚。

12月,浙江寧波漁民捕獲一條2米多的皇帶魚。

但是這些皇帶魚中,幾條去向明確的基本都被魚商收購、進入餐桌,很可惜沒有能夠讓生物學家研究一下。

(2016年4月台灣捕獲的兩條皇帶魚,頭部有損)

目前生物學家對皇帶魚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來自被衝上岸邊的皇帶魚的個體。這些皇帶魚多數是已經死亡,或者身體虛弱即將死亡。但即使是衝上岸的皇帶魚,也是不太多的。

(2015年6月發現於卡塔利那島的4.3米長的皇帶魚)

由於研究材料稀缺,生物學家對它們的研究也還比較初步。如果你有興趣去查找關於皇帶魚的科研論文的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關於皇帶魚的論文都是這種畫風:

某年某月,記錄某處發現一條皇帶魚

某年某月,記錄某處發現一條皇帶魚

某年某月,記錄某處發現一條皇帶魚

所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硬骨魚,皇帶魚至今仍然保持著它們的神秘,人們對它們的了解還是特別特別的少。

海岸邊並不是皇帶魚的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海洋學家Mark Benfield推測,這些生活在200-1000米深的海里的大魚,可能是被海流給衝到岸邊來的。科研人員曾經檢測了保存在京都大學的十條在近岸淺海捕捉到的皇帶魚,發現其中5條皇帶魚的胃是空的。這有可能暗示著近岸淺海可能並不是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因為這裡缺乏它們需要的吃的。

(2017年1月發現於紐西蘭海灘的皇帶魚)

七、斷尾求生?

有時人們發現的皇帶魚並不是完整的,比如2016年11月在舟山抓到的那條就斷了尾了。目前世界上最知名的皇帶魚研究專家之一,史密森熱帶研究所的魚類學家Tyson Roberts認為,皇帶魚和壁虎一樣會斷尾求生,當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斷掉尾巴逃跑。當然這個觀點靠不靠譜,還是見仁見智的。

(2007年在墨西哥發現的一條斷尾的巨型皇帶魚)

2008年,一位墨西哥魚類學家報道了在Cozumel島附近的珊瑚礁里發現的半條皇帶魚,這半條皇帶魚的後半部缺失,但是該魚類學家猜測這一定不是皇帶魚自己揮刀斷尾的,因為斷掉了後半部分之後,剩下的半條皇帶魚連內臟都已經幾乎完全沒了,如果這樣斷尾的話,這不是求生是求死啊。通過觀察這剩下的半條皇帶魚,發現缺失的部分很像是被鯊魚咬掉的。而在此之前,在鯊魚胃中也曾經發現過有皇帶魚的殘存。所以說,缺失後半截的皇帶魚,是被大型捕食者咬掉的可能性大點兒。

(被鯊魚咬掉後半截的那半條皇帶魚)

這說明,即使個頭長這麼大,在海里也是不安全的啊。

八、野外觀察

被衝上岸邊的死亡的皇帶魚,顯然無法完全滿足生物學家的研究要求。2001年才有美國海軍在巴哈馬海域拍攝到了一條活著的皇帶魚游泳的視頻。這條皇帶魚在游泳的時候採用了弓鰭魚式的游泳模式,也就是說,它們的身體仍然是直的,只是背鰭在不停的波浪式的運動,來推動皇帶魚向前游泳。

2014年,芝加哥John G. Shedd Aquarium的人員在加利福尼亞灣岸邊又拍攝到一條皇帶魚游泳的視頻,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雖然皇帶魚仍然主要依靠背鰭的波浪式擺動產生前進動力,但是它在游泳的時候身體有時也會做一些幅度不大的蛇形運動。

(2014年在加州灣拍攝到的那條皇帶魚)

只在岸邊觀察到皇帶魚對科研人員顯然還是不夠的,因為這些皇帶魚可能是因為健康狀況不佳而被衝到岸邊的,科研人員還是希望能夠在海裡面直接觀察到生龍活虎的皇帶魚。但可惜的是人們觀察到的次數很少。曾經有兩次來自潛水員的野外目擊記錄,一次是1996年來自巴哈馬群島海域,另一次是2006年來自地中海,這兩次記錄中,潛水員在淺層海域發現了活體的正在游泳的皇帶魚。而且有意思的是,這兩次觀察都發現皇帶魚在海里是豎直游泳的,頭朝上,尾巴向下。這一點和帶魚比較像。其中1996年的那隻皇帶魚,在發現了潛水員之後,就逃回深海了,但是它不是調轉身子游下去,而是仍然保持著頭上尾下的姿勢,就這麼游下去了。

最好的方法當然還是使用深潛器去深海中觀察它們的生活,2013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報道了它們成功拍攝到的在海洋中的皇帶魚的游泳視頻,地點是在墨西哥灣。他們報道了自2008年到2011年間使用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拍攝到皇帶魚的5次記錄。

(Benfield等人的5次拍攝記錄)

所有的5次記錄都是在白天發現的,發現的水域深度在38.7–492.7?m,這可能就是皇帶魚在白天的活動範圍。而且這些觀察到的皇帶魚的游泳姿勢各異,有豎直游泳的,也有水平游泳的,更多的是傾斜著頭部向上的。雖然這5次拍攝記錄的時長有限,但也是科研人員頭一回使用ROV在海中原位的捕捉到皇帶魚游泳的身影,為魚類學家理解皇帶魚的行為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皇帶魚在大海中的數量可能並不稀少,可能只是受限於研究手段,科學家對它們開展的探索和研究太少,正如Mark Benfield所說:「We just don"t have enough eyes in the ocean.」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我們的科普公眾號:海洋生物資源

http://weixin.qq.com/r/rDmagm-ELDJTrSvh92y_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參考文獻:

1. Benfield MC, et al., Five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live oarfish Regalecus glesne (Regalecidae) by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in the oceanic waters of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J Fish Biol, 2013, 83: 28-38

2. Midway SR, et al.,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oarfish (Regalecus russellii Cuvier 1816) (Regalecidae) ageing structures. J Appl Ichthyol. 2016, 32, 113-116

3. Roberts TR,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the oarfish Regalecus russellii (Lampridiformes: Regalecidae). Ichthyol Res. 2017, doi:10.1007/s10228-017-0574-7

4. Schmitter-Soto JJ, The Oarfish, Regalecus glesne (Teleostei: Regalecidae), in the Western Caribbean. Caribb J Sci, 2008, 44(1):125-128

5. BOUSSOLE: A Joint CNRS-INSU, ESA, CNES, and NASA Ocean Color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Activity, at http://ntrs.nasa.gov

6. Can Oarfish Predict Earthquakes?,at http://livescience.com

7. Dead oarfish found in Mindanao sparks debate: Can animals predict earthquakes, at http://news.abs-cbn.com

8. Mysterious "Sea Serpent" Oarfish Resurfaces, at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

9. Mystery of the real-life sea serpent, at http://bbc.com

10. Oarfish Caught on Film in Gulf of California, at http://sci-news.com

11. Oarfish Offer Chance to Study an Elusive Animal Long Thought a Monster, at http://nytimes.com

12. Oarfish, at http://FloridaMuseum.ufl.edu

13. Oarfish (Regalecus glesne), at http://seasky.org

14. Oarfish, at http://en.wikipedia.org

15. Rare oarfish discovery is second in two years at Catalina, at http://GrindTV.com

16. Sea Stories: Encounter With an Oarfish, at http://BlueWorldTV.com

17. The story of the Giant Oarfish, at http://MadMikesAmerica.com


不是黃色的帶魚,這是皇帶魚,屬於月魚目。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月魚目 Lampriformes
科: 皇帶魚科 Regalecidae

帶魚,屬於鱸形目。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亞目: 鯖亞目 Scombroidei
科: 帶魚科 Trichiuridae

皇帶魚的樣本稀少,研究困難,所以生活史不詳。

帶魚生長的速度快,1齡魚的平均身長18厘米~19厘米,重90克~110克,當年即可繁殖後代,2齡魚可長到300克左右。由於帶魚互相殘殺和人類的捕撈,所以在帶魚中能見到壽命超過4歲的老帶魚,就算是見到壽星了,帶魚最多只能活到8歲左右。

帶魚在什麼條件下都不能長這麼長;在算錯的條件下才能長這麼長。


樓主請參考百度百科皇帶魚_百度百科
這種魚最長能長到18米,但大多數都在3米左右,所以這個6米長的肯定不是最大的
目前科學家對這種魚的研究還很少,應該也沒法回答你的問題。
但據我推測,這種魚生活在800米下水域,以肉食為主,它的生長周期應當可以參考生活在新疆喀納斯湖的哲羅鮭,同樣為食肉深水/冷水魚,差別為海魚和淡水魚,哲羅鮭也可以生長到15-20米長,即為傳說中的喀納斯湖怪,我看過1980年前後中科院對於喀納斯水域生物調查的一篇報告,隱約記得,哲羅鮭的生長每年在10-20厘米,僅供參考,生長溫度什麼的都不一樣。


以貪食蛇的方式長成。


總感覺重點是最後一句。


我居然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種魚,不是因為見多識廣,而是最近跟著家裡小朋友在看 海底小縱隊……


我是來求摺疊的→_→

舟山的帶魚比這條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這魚最長能長十幾米,只是研究樣本很少,所以不被大家知曉。。。
PS:看了樓上的答案,知道廣大國人都是吃貨啊~~~~我想如果這條魚出現在中國,它的結局是紅燜+紅燒+干炸+煎悶+油燜。。。。。一道全魚宴妥妥的。。。然後各類人士趨之若鶩。。。。


這個舟山帶魚養殖場養活過這麼長的。


什麼都吃不是個好事兒。。。。


新聞說這條魚是自然死亡的,其實還可以做成鹹魚,可供三口之家吃上一年半載。


浮上來跟你們預報地震結果被抓走。
還好不好吃?
19看了想扇人


跑題回答一下問好吃不好吃的各位,台灣人民前幾天釣到一條,已經開吃了
台灣漁民釣上5米長皇帶魚 當街宰殺做「清蒸魚」-20160420鳳凰視頻


如果不是普遍現象就很難估計,不排除這個魚是有基因上的優勢,而且是個別現象。
一個人多少年才能長到2米26?這個問題其實只對姚明那樣的大個才有意義。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不是時間問題。


說真的我還真不知道幾年能長到,但是我知道不論長多大一頓肯定能吃完


太長了不好吃,要趁早


一周


我只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帶魚裡面的皇,和帶魚沒幾毛錢關係,之前曾經看過一個關於「龍」的紀錄片一類的吧,說起了皇帶魚,可能是被人誤認成了龍影。


問題竟然還沒被和諧?!太放肆了!


推薦閱讀:

銀鱈魚、龍鱈魚之類的 X 鱈魚都是什麼魚?
中國古代關於水母的記載與稱呼?
鯨魚來不及換氣會溺水死亡嗎?
花蛤、蟶子、蜆子、蚶子、蛤蜊、海瓜子、貝殼都有什麼區別?
新手養海水有沒有值得推薦的書籍,app之類的?所在地沒有實體商鋪的話,網購海水魚,活體珊瑚靠譜嗎?

TAG:魚類 | 海洋 | 海洋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