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欽天監(天文台)會接受外國人當領導,他們服氣嗎?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宇宙那麼大,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明清之際西方天文思潮隨著傳教士的步履逐漸傳入中國,期間經歷了漫長的拉鋸與陣痛,我要講述的是明末清初的大半個世紀的一段歷史,她源起於一次美好浪漫的文化饋贈,終結於科學真理艱難的慘勝。期間,外國傳教士開始由外來的異鄉訪客,走進帝朝天文觀測的核心機構。這段歷史飽含著鮮血與苦難,各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然而,歷史和小說不同的是,它沒能等來一個美好的結局。
全文分五個部分:
1. 西書七千部——傳教士金尼閣的文化禮贈
2. 《崇禎曆書》編訂——西方天文曆法首次東傳
3. 康熙曆獄——被血液黏結起來的曆法戰爭
4. 建國門觀象台改造——東方帝國天文觀測最後的榮光
5. 結語
-------
1.
1543年5月24日,尼古拉·哥白尼辭世于波蘭弗龍堡。
當日,第一版剛剛印好的《天體運行論》送到了病榻之前,他從昏迷中蘇醒,撫摸書頁,平靜地離世。
近八十年後,萬曆四十六年的的1618,兩部《天體運行論》在里斯本裝箱,隨著基督教傳教士金尼閣的帆船於次年七月抵達澳門,輾轉來到北京。金尼閣來華,是當時西方對東方最大規模的一次文化饋贈。他攜帶西方各個領域經典之作凡七千本,「重複者不入,纖細者不入」。隨船的教士均是飽學之士,他們雄心勃勃地要在北京建設圖書館,啟動宏大的翻譯工程,將西方的知識傾囊相授。八年後金尼閣客死中國杭州,「西書七千部」計劃流產。隨船的教士,很多都留在了中國。他們入鄉隨俗,脫下教袍,換上儒服,潛心研究東方帝國的經史倫理,秉承著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尋求著兩大世界的共通之處。
當年的七千部藏書,歷經了幾百年的戰火紛亂,大部分已經不知所蹤。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最艱難的一年。在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北京北堂整理藏書樓時,意外地發現了當年西書七千部中的幾百本,兩部《天體運行論》位列其中。
這兩部《天體運行論》無疑是幸運的,1616羅馬教廷正式宣布禁止日心說,西歐諸國漸次執行。如果船隊再晚一些出發,它們便不可能踏上前往中國的航程。如今翻開這兩本書,只在其中一本的《駁地心說》一章前面,會看到「此章勿讀」的批註,大約出自金尼閣的謹慎斟酌。
金尼閣親手為東方世界播撒下西方文明的種子,在漫長的歲月里,種子並未生根發芽。
歷史證明了金尼閣「此章勿讀」的擔心全然多餘,它們真的沒被被細緻研讀過,當然也無從傳播與《聖經》相悖的異端思想。現在,他們靜默地躺在北京國家圖書館的善本部,被隔絕在厚厚的防紫外光玻璃後面,在終年保持18攝氏度、55%濕度的書庫里,成為了一個乾癟的文化符號。
2.
在金尼閣船隊前往中國之前的七年,1611年,隨船耶穌會傳教士、科學家約翰·施雷克還居於羅馬,也沒有起好自己的中文名字鄧玉函。這一年,他迎來了自己昔時在帕多瓦大學的舊識伽利略。
此時的伽利略意氣風發,攜著新發現的望遠鏡向羅馬人展示著自己的宇宙學說,又與鄧玉函相繼被選為羅馬最高的科學機構山貓學院的會員,獲得了極大的榮耀。
其間,伽利略面見了教皇保羅五世和紅衣主教貝拉明,這兩位在十一年前會審並處死布魯諾的宗教人士,對他表現了出乎意料的熱情。然而神學與科學的分歧終究不可彌合,五年後,保羅五世請求宗教法庭成立十一人人主教顧問團對哥白尼學說進行調查,由小組投票最終確定日心說為異端邪說。
數年之後,伽利略的摯友鄧玉函已經隨著金尼閣、湯若望去到了中國,捲入了後來的明帝國曆法之爭。在耶穌會士進入中國的前夜,中國的天文學已經開始失去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民間私習天文往往被看作是造反之舉,在帝朝欽天監的壟斷下,天文預測充滿了誤算,有識之士建議重修曆法。終於,由中國剛剛即位的崇禎皇帝主導,明廷開始轉向具有豐富天文知識的西方傳教士求助。
承擔大任的鄧玉函向昔時的摯友伽利略和開普勒分别致函,希圖取得最新的天文學研究成果,用於明朝曆法的修訂。伽利略受制於1616年對日心說的禁令,躑躅不前,沒能在這場中西天文學交會的十字路口插上一腳。開普勒則熱情地提供了大量書籍、星表、數據,甚至還提供了在恩師第谷四十年觀測資料基礎上彙編而成的《魯道夫星表》。
開普勒提供的資料里,匯聚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科學成果,凝聚了哥白尼、第谷、伽利略、開普勒四大天文學家的智慧。然而大洋淼淼,東西遙遙,當資料隨船輾轉來到中國澳門時,已經是鄧玉函辭世的十六年後。
不過在崇禎求助當時,鄧玉函掌握的科學資料已經足以應付明帝國的需求,1629年,崇禎二年,明廷同時採用鄧玉函的西方曆法、明初更訂的《大統歷》及源自阿拉伯的《回回曆》對日食進行預測,在三種天文曆法之中,鄧玉函的西法取得完勝。
西方曆法終於納入明朝統治者的考量,鄧玉函首戰告捷五年後,由西方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等人擔綱,在中國官員徐光啟的統籌下,編訂了《崇禎曆書》。由於當時哥白尼的日心體系尚未成熟,《崇禎曆書》採用了第谷略顯非主流的,介於日心說與地心說之間的日地雙核心系統。
在崇禎皇帝「廣集眾長,虛心采聽,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務求綜合」的指示下,《崇禎曆書》已經遠遠不再限於一部曆書的範圍。全書定稿時已達137卷,對西方數學、天文、集合、測量計算、度量單位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古老的東方在金尼閣辭世三十年後重拾西方文明,在天文曆法方面,由於先於西方採用了第谷系統而非當時西方的日心系統,明帝國在曆法應用上已經實現了對西方天文學界的短暫超越。
新曆編訂之後,新舊曆法之爭依然持續了十年,根據《明史》現存的記載,期間一共發生了八次曆法較量,西方曆法八戰八捷。崇禎皇帝終於「深知西法之密」,在崇禎十六年的1643下令頒行新法。
西法的這場勝利得太遲,一年後李自成的大軍踏破北京城門,崇禎皇帝自縊於景山。
同年清軍入京後,湯若望坦然自薦,將《崇禎曆書》修訂為一百卷本,獻於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當年八月初一日食,湯若望依新法推算時刻,分秒不差。多爾袞下令以《崇禎曆書》為基礎制《時憲歷》以為準繩。
湯若望以欽天監監正之身份,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觀象台承擔起天文台台長的責任。湯若望以精湛的科學素養獲得了順治皇帝的信任,經歷次加封,官至光祿大夫正一品職位。循例,湯若望祖上三代都得到清廷的封號,他的父親、祖父此先受封通奉大夫、母親、祖母為二品夫人,1661順治十八年,祖上三代又加正一品銜。清廷的誥命詔書跨越重洋,郵寄到了他遠在萊茵河畔的家鄉。
而那套蘊含著鄧玉函、第谷、開普勒、湯若望心血的曆書,也隨著清帝國的國運,陪伴東方一直走到辛亥革命的戰火。
3.
然而,1661年,湯若望的榮耀隨著順治皇帝的過世而迅速褪去,康熙皇帝八歲登極,中西曆法之爭塵埃再起。
康熙四年,1665年,輔政大臣鰲拜不滿外邦人參政,授意新安衛官生楊光先上《請誅邪教書》批駁西法,斥湯若望所謂「西法十謬」。楊光先本是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對湯若望的天主教理念抵觸已久。在鰲拜的支持下,湯若望被羅致三大罪狀,最嚴重的一條是莫須有的陰謀造反。
湯若望拖著古稀之年的病體,桎梏加身,跪地受審。其時他已罹患中風,不能言語,更無從抗辯。次年清廷結案,湯若望被判處凌遲,他的助手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和其他耶穌會士也被投入囹圄,提審經月不休。在黑暗的牢獄裡,他們終日向天主祈禱,相互勉勵。
宣判後北京旋即發生地震,又有彗星出現,合都惶恐。清廷官員以為天象示警,殺戮不吉。孝庄太皇太后特旨傳諭「湯若望向為先帝所信任,禮待極隆,爾等置之死地,毋寧太過。」湯若望幸運地得以身免,然而其他五位受到牽連的欽天監漢人同事均問斬,徐光啟在崇禎一朝悉心培養的一批中國天文數學人才,至此凋零殆盡。這一段帙卷中被血液黏結起來的曆法之爭,後來被史家稱作「康熙曆獄」。
湯若望並沒有支撐太久,他在一年後的1666年蒙主寵詔,榮歸主懷。楊光先入欽天監,盡廢西方曆法,他所信奉的源自伊斯蘭文化的《回回曆》成為了清帝國修歷的基礎。
4.
科學的真偽判定並不會以政治鬥爭的結果作為準繩,楊光先執掌下的欽天監工作很快陷入混亂,一年中出現了兩個春分,不該置閏的卻加多了閏月。湯若望的助手南懷仁操著尚不流利的漢語,在康熙皇帝的御前辯論中痛陳楊光先的失誤,並在其後的日影測算中取得完勝。西法得以恢復,南懷仁成為新一代欽天監監正,深得康熙皇帝重用。作為康熙皇帝的啟蒙老師,他發揮科學、工程、兵器鑄造方面的天賦,後來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湯若望作古三年後得康熙一朝平反,康熙皇帝在他的祭文里,以 「遽爾長逝,朕用悼焉」的感慨,抒發了對他的緬懷。至於一手發動康熙曆獄的楊光先,在南懷仁的反訴下,以誣告致死的罪狀下獄,本應反坐死刑,因其年事已高得免死罪,遣送原籍,去世在回鄉的旅途。他與湯若望這對政治上的死敵,離開也不過是腳前腳後。
南懷仁供職欽天監後,開始對觀象台加以改造,他參照第谷的設計,吸取中國古樸的造型藝術,歷經四年鑄造六件銅質天文儀器,用於測定天體的黃經赤緯、地平象限以及天象推演。觀象台的改造正趕上英法兩國的天文台軍備競賽,它晚於巴黎天文台一年,早於格林威治天文台兩年。
結語
從1618年金尼閣的首次示好,到崇禎年間首次吸納西法編寫曆書,再到湯若望、南懷仁師徒相繼執掌欽天監,歷經了大半個世紀的歷史。大半個世紀里東西方各方勢力相互角力,天文與政治相互糾葛。傳教士代表的西洋曆法歷經數次磨難、數次反覆,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終於成為了中國曆法的主流。
然而,也正在中國欽天監東西方曆法拉鋸的大半個世紀里,西方的天文學又歷經了飛速的發展。南懷仁在北京採用的依然是第谷的肉眼觀測儀器,西方天文儀器在第谷之後又經歷了七十年間伽利略、開普勒、惠更斯、卡西尼、牛頓歷任光學大師的推動,已經遠非南懷仁離開歐洲時的知識儲備可以比擬,牛頓望遠鏡的精度更已經遠遠將第谷的簡陋設備甩在後面。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兩大武器聯手,奠定了整個西方天體力學的根基。而東方的天文台還僅僅是在做簡單基礎的觀測,最主要的工作僅僅是確定曆法。
現在看來,崇禎曆書編訂的一刻,或許也是東西方世界在天文學上距離最近的一刻,從那以後,反應遲緩的清帝國的沉重步履,已經再難跟上西方世界的節奏。
-------
本篇原創,轉載需取得作者同意。
我的新浪微博,歡迎關註:→Sina Visitor System @汪有
不服氣。
而且鬧的不可開交。
為什麼康熙對自然科學充滿濃厚興趣,且當時傳教士眾多,但清朝仍沒有擺脫儒教枷鎖走上科學強國之路? - Hasuran Li 的回答
上面這個回答中給出了非常好的例子,其中提到從利瑪竇、湯若望開始,西洋傳教士就和傳統士大夫之間爭執不斷。
由於在觀念上、方法上、結果上,當然更重要的利益上,西洋傳教士和傳統文官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很多問題上文官階層都在阻撓西洋曆法的推行。即使皇帝本人面對這樣的阻撓也經常無可奈何。
開明如康熙,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明末的皇帝和其它清朝皇帝了。這一點一直貫穿明清之際的始終,其實一直沒有很好的改善。明代改歷之歷局一向是漢人領導西洋人做事的。
對了,本來明代天文官很多都是世襲的……他們自己評價也是萬曆以後就是抱殘守缺而已。
崇禎皇帝曾經下示天文官:
欽天監推算日食前後刻數俱不對。天文重事,這等錯誤,卿等傳與他,姑恕一次,以後還要細心推算。如再錯誤,重治不饒。
後來徐光啟,李之藻先後上書要求引進西法的時候,欽天監的官員態度是資瓷的。因為可以逃避測算不準的懲罰。
時五官正戈豐年等言:《大統》乃國初所定,寮即郭守敬《授時歷》也,二百六十年毫未增損。自至元十八年造歷,越十八年為大德三年八月,已當食不食,六年六月又食而失推。是時守敬方知院事,亦付之無可奈佑,況斤斤守法者哉?今若循舊,向後不能無差。
於是禮部奏開局修改。乃以光啟督修曆法。於是五官正周子愚言:「大西洋歸化遠臣龐迪峨、熊三撥等,攜有彼國曆法,多中國典籍所未備者。乞視洪中譯西域曆法例,取知歷儒臣率同監官,將諸書盡譯,以補典籍之缺。」
註:【五官正】是明代欽天監正六品官員,掌推曆法,定四時。不同於清代排除萬難搞西化,其實明代不算特別保守。
皇帝你不是說我們算的不準么?我們的方法是用郭守敬的方法,但是郭守敬的方法老早就有過不準了。所以根本不怪我們。以後用這方法算,還得不準。那怎麼辦?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以下:
===================================
所以外國人當領導的其實只有清代!
清代的就看樓上的鏈接吧。
欽天監世襲罔替惹得禍,如果你做與不做一樣拿工資,一樣子女可以頂替誰還幹活啊
欽天監是個什麼東西?度娘說,欽天監是個官署名,主要負責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不僅如此,欽天監還兼有卜(suan)卦(ming)的職能。陰陽風水一直是一個神秘的領域,那麼我們先來扒一扒,明朝欽天監大叔的日常。
大明欽天監掛牌成立
明初,設立了太史監(後改監為院),傳說中「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劉基,就是第一任太史令。由於天文曆法方面的人才十分緊缺,洪武元年,徵召了元朝太史張佑等十四人,改太史院為司天監。洪武三年,又改司天監為欽天監,自此,欽天監便算是定名掛牌成立了。上文提及,欽天監主司天文曆法。朱元璋在明初另設了稽疑司,掌管卜算,沒過多久就取消了這個部門。洪武十七年,又重新設置了稽疑司,甚至還設了一個正六品的司令。不過由於人員短缺,沒過多久這個部門又被取消了。最後實際上這個卜算的職能還是劃歸了欽天監,由陰陽人(專門從事巫卜的人)負責。明有南京欽天監與北京欽天監兩個監組成。
明初,欽天監的一部分人員來自於元朝的原班人馬,另一部分來自於民間的舉薦。並且規定:「監官毋得改他官,子孫毋得從他業。」只要入監為官,子孫都必須從事這項工作。只有人才緊缺的時候才由禮部「訪取而試用」。洪武四年更是規定了監管只能專職司天,沒有特旨是不能升調的。洪武十四年下旨,欽天監也要參與官員考核,不合格一律開除。明初還規定,民間不得私自學習天文學等有關知識。由此看來,想進欽天監,不用本科生也不用研究生,有個好爹足矣。但是不能跳槽、升值空間最高就是監正(正五品相當於現在副廳級),乾的不好還得被辭退。
明初,曆書方面有了豐碩的成果。劉基獻《大統歷》(基本沿襲《授時歷》),洪武三年編定《大統民歷》、《御覽月令歷》、《六壬遁甲歷》、《四季天象占驗歷》、《御覽天象錄》、洪武九年《回回曆書》成。之後每年都要測算出當年的曆書並呈上。
洪武元年元主造了一個水晶宮刻漏,裡面有一個木偶人能按時自己擊鼓。洪武二十四年鑄渾天儀成。正統二年皇甫仲和奏請重新調試、製造渾天儀、璇璣、玉衡等儀器。景泰六年造內觀象台簡儀.
北京觀象台
據明實錄記載,欽天監觀測星象時流星出現的十分頻繁,大小又分:雞蛋、杯、盞、碗樣大小。對於地震測算是否準確,未見記載。由於大明基本沿用了元《授時歷》,隨著時間的推移,欽天監測算多次出現失誤。日食、月食的推算常出現差錯。尤其是成化年間和弘治年間,由於多次推測不準,欽天監正被彈劾。
但是皇帝對於這種失誤基本上都赦免了,最嚴重的處罰也就是兩個月不給發工資。明朝對於欽天監所奏天象是很重視的,尤其是洪武、永樂時期,只要欽天監上奏「天象有外夷入侵」、「有戰事」,基本遵照了欽天監所佔下令戒備。還有大赦天下,很多都是根據欽天監所佔天象而下旨的。欽天監監正皇甫仲和,在永樂年間多次為朱棣準確占吉凶,英宗親征瓦剌之時,皇甫仲和進言要先立儲君,免受要挾。
由此看來明朝的欽天監並不神秘,主要是一群看星星、算日曆的技術宅大叔(比爾康晴兒還浪漫)。欽天監在明初對於明朝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貢獻,他的任官世襲制客觀上為明朝保留和培養了許多天文人才,且明朝對欽天監預測不準的處理是十分溫和的。
但是到明朝中後期,任官世襲制的弊端漸漸凸顯加之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欽天監在更改曆法這一點上表現的十分頑固,嚴重阻礙了明朝天文學的發展。清朝直到道光前,都任用歪果仁擔任欽天監監正。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類纂》(文教科技卷)、《名山藏》
附註:從明初到洪武十七年,欽天監最高長官的品級由正三品逐漸下降為正五品。最終的組織結構如下:監正一人,正五品監副二人。正六品其屬,主簿廳,主簿一人,正八品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人,正六品五官靈台郎八人,從七品,後革四人。五官保章正二人,正八品,後革一人。五官挈壺正二人,從八品,後革一人。五官監候三人,正九品,後革一人。五官司歷二人,正九品五官司晨八人,從九品,後革六人。漏刻博士六人。從九品,後革五人。
轉自
人家「先進」~
服不服有什麼用呢?領導派來的呀!還是總boss。
記得《小偷公司》里的對聯嗎?
上聯:說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
下聯:說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
橫批:不服不行
不服氣。。。當時明代中國人早就忘記古代中國是如何計算曆法了。。。幸虧耶穌會帶來準確的天文曆法計算。。。
清朝海關都是歪果人擔任的,小醬不還大罵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呢嗎?
蛤蛤,罵到最後,不還是想說清風不識字么
推薦閱讀:
※僧一行、郭守敬都測量過子午線長度,那麼他們的觀念中對「地球是圓的」有概念嗎?
※圖片白框中的一堆星星是什麼來歷?
※中國古人稱現在的木星為「木星」嗎?
※如何計算出海王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