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塞西爾·巴爾蒙德般的著名結構師有哪些?


豬小寶的回答很全面了。作為一個實踐建築師,我補充幾個名氣小一點,但是在我看來同樣出色的結構師/建築師吧。

Eladio Dieste
Eladio Dieste (wiki鏈接)
Cl??sicos de Arquitectura: Iglesia del Cristo Obrero / Eladio Dieste
烏拉圭人,工程師+建築師,精於預張拉加勁的砌體結構,做過很多穀倉、工廠大棚、集貿市場、教堂和公車站。
跟同處於南美洲的Felix Candela相比,烏拉圭更窮,但是Dieste利用一層磚做出的薄殼結構絲毫不遜色於在現代主義高潮時期遍地開花的白色混凝土殼體,重量還更輕。
他在一個相對質樸的建設環境中研究發展出的很多結構和施工技術,今天還影響著很多工程師和建築師。

在這些優美的紅磚薄殼結構建造的同期,烏拉圭飽受動蕩之苦,軍隊政變,獨裁,經濟危機,大規模移民。
而Dieste就一輩子默默的為普通大眾蓋這些放在中國設計費談不上20塊一平米的建築。

Jürg Conzett

瑞士工程師,ETH畢業,曾經在zumthor的事務所工作7年。
一位傑出的工程師,以孜孜不倦的地域情懷,堅守最本土的工作方式,這在瑞士之外的任何其它地方都是難以想像的。

看起來就是一棟普通的小建築。看到剖面才發現:無柱無梁。牆內鋼筋分布很複雜。工程師把整個建築立面當作一道巨大圈樑。

\\\\\\\\\\\\\\\\\\\\\

與上面各位應答者舉出的挑戰人類工程極限的結構大師們不同,這兩位地方性的工程師都沒有大橋,高樓作品。但是他們的工作同樣稱得上傑出。
再次引用豬小寶同學引用過的一段話,我本人也很喜歡:

」同時,我們還期待著這本書能超越科技書籍的範圍,獲得更多的讀者們,讓普通大眾知道,在與滿足於有形無實的制度、對名利無休無止的追逐完全背道而馳的地方,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群策群力,對技術進行著反覆的思考和實踐;對結構、建築永無止境發展的可能性進行著不斷的探索。我們也期待著這種生機勃勃的活力將長盛不衰!「
——充滿生機的技術


著名結構工程師有哪些?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代表性。一個建築系的學生會問「著名建築師有哪些嗎?」不會,因為隨便找一個建築系學生,他至少也能說出柯布、密斯、賴特、安藤、扎哈、赫爾佐格、庫哈斯、妹島、王澍……但是,隨便拉一個結構工程系的學生,問他著名的或者說優秀的結構工程師有哪些,怕是很難說出幾個。

我不想討論原因,只想做點能改變這一尷尬現狀的事情。

結構工程師的種類很多:學術界工業界雙棲、樂於為建築師跨刀的、不理建築師自己單幹的、自己建築結構兩門抱的、會結構設計並且還很不錯的建築師……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整個近現代結構工程的歷史裡,時間跨度也很大,我把時間界定在活躍在20世紀初以後的工程師,活躍在19世紀的布魯奈爾、艾菲爾、羅布林、泰爾福特等等,暫時不包括在內。

而且,由於中文資料的不完備,很多人沒有中文譯名,或者不同的版本里有不同的中文譯名,我就一律寫英文姓名,有中文譯名的我會追加註明。另外,結構工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裡列出的代表作,是說結構工程師做出了主導性的、決定性的工作和貢獻,而不是說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以下是我的個人榜單 TOP20,按出生年份排序,也算是一個結構工程發展歷史的回顧。個人偏見和偏好,不足為憑,僅供參考。
——————————————————————————

Vladimir Shukhov(1853~1939)。舒霍夫老師絕對是大神級的存在,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追捧特斯拉,卻無人知曉舒霍夫。舒霍夫是梁、殼和膜體系在彈性理論下的應力應變實用數學分析方法研究的先驅。藉助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創造性的發展了雙曲殼塔、網狀殼體、張拉結構、柵格殼體以及儲油罐、輸油管、工業鍋爐塔架、船隻和駁船等各種各樣的結構體系。此外,他還是一位化學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他設計了石油的「舒霍夫裂解」的工藝流程、新型油泵、使用裂解油渣作為燃料的新型鍋爐、巴庫油田的輸油管網、好幾座城市的主幹給排水網路……此外,可能有建築師熟悉梅爾尼科夫這個名字,舒霍夫在多個建築項目中與梅爾尼科夫合作,為梅爾尼科夫跨刀。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屹立在俄羅斯大地上的獨具匠心的「舒霍夫」雙曲殼塔。

Robert Maillart(1872~1940)。Maillart 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混凝土結構的先驅,也是 David Billington 非常推崇的結構工程師。在那個混凝土剛剛開始興起的年代,Maillart 賦予了混凝土結構靈性和活力,發明了無樑樓蓋、蘑菇柱帽。更為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混凝土橋樑設計,尤其是混凝土三鉸拱,堪稱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曠世之作 Salginatobel 橋被國際橋協評為20世紀最優美的橋樑,被 ASCE 列入土木工程歷史遺產。Maillart 對圖解分析的嫻熟應用,我覺得依然能夠給現在的工程師啟發和創意。

Othmar Ammann(1879~1965)1964年美國國家科學獎。Ammann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與 Maillart 一樣師從 Wilhelm Ritter 教授。此後在美國執業,作為一位頂尖橋樑工程師,Ammann 的根據地在紐約,設計了連接曼哈頓、紐約、新澤西的眾多大跨橋樑,包括 George Washington 橋、Bayonne 橋、Verrazano-Narrows 橋、Bronx–Whitestone 橋、Triborough 橋。Ammman 作為顧問也參與了金門大橋的設計工作。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1957年 IStructE 金獎。與同時代的 Maillart 並稱為混凝土雙子星,預應力混凝土的開拓者。完成了大量的設計作品,包括自錨懸索橋、混凝土拱橋、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剛構橋等等。與坪井善勝、萊昂哈特類似,Freyssinet 的公司培養出了 Michel Virlogeux、Jean Muller、Michel Placidi 等優秀法國結構工程師。FIB 的結構混凝土獎章以 Freyssinet 的名字命名。

Pier Luigi Nervi(1891~1979)1967年 IStructE 金獎。「混凝土詩人」之一的奈爾維,出生於義大利,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奈爾維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完善了混凝土的設計理論,藉助著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大興土木的形勢,成功的讓混凝土成為了主流的建築結構材料,讓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成為了主流的解決方案。作為結構工程師,奈爾維以混凝土薄殼、肋殼、折板薄殼見長,並且對混凝土預製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設計建造的殼體,不僅美觀、受力合理、用料節省,而且工期短、預製化程度非常高。代表作包括羅馬奧運會的大小體育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會議廳。

Sir Ove Arup(1895~1988)1973年 IStructE 金獎。阿魯普爵士出生於英格蘭,畢業於丹麥工業大學,此後創辦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二戰中為盟軍建造了一些預製混凝土的臨時港口。之後創辦了著名的奧雅納工程諮詢公司,時至今日,奧雅納的業務遍布全球,已經是工程諮詢設計領域的巨頭。阿魯普本人在商業、管理方面的才能令人驚嘆。此外,作為結構工程師,阿魯普主持設計的代表作包括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的早期試水之作 Highpoint I、悉尼歌劇院、Kingsgate 步行橋。阿魯普本人非常喜歡 Kingsgate 步行橋,他去世後,家人按照他的願望在這座橋上撒下了他的骨灰。

Eduardo Torroja(1899~1961)。托羅哈也是一位混凝土詩人,國際空間結構協會 IASS 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席。在西班牙工程師群星中,他上承高迪,下啟坎德拉。托羅哈擅長混凝土殼體、懸挑、空間網格殼體、預應力混凝土的設計和分析,在西班牙內戰前後等困難時期用最少的材料、最低的造價完成了很多優美的作品。國內羅福午教授最是推崇托羅哈,《建築結構概念設計及案例》一書專門列舉了托羅哈的作品集。IASS 的終身成就獎以托羅哈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空間結構工程做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Yoshikatsu Tsuboi(坪井善勝)(1907~1990)1976年 IASS 托羅哈獎,曾任 IASS 主席。坪井善勝是傑出的日本工程師,在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那個黃金時代,坪井善勝和建築師丹下建三合作,完成了很多標誌性的工程,包括東京奧運會代代木體育館、大阪世博會場館。同時,坪井善勝堪比日本的萊昂哈特,致力於培養年輕工程師,在注重師承傳統的日本業界堪稱一代宗師。坪井善勝也參與了很多 IASS 的工作,IASS 專門設有坪井善勝優秀論文獎。

Fritz Leonhardt(1909~1999)1975年 IStructE 金獎,198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萊昂哈特先後就讀於普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此後在斯圖加特大學任教,同時也有自己的工程諮詢公司。他是施萊希的導師和引路人,施萊希的職業生涯就是在萊昂哈特公司起步。萊昂哈特對現代斜拉橋、混凝土電視塔、箱梁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明完善了頂推施工方法,設計了大量的優美的懸索橋、斜拉橋和混凝土塔。萊昂哈特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德國工程師協會的結構工程師獎項以萊昂哈特的名字命名。

Felix Candela(1910~1997)1960年 IStructE 金獎。坎德拉也算是個懂結構的建築師,但是懂的非常好,可能超過了很多結構工程師。坎德拉最為著稱的是他的混凝土薄殼,幾乎把混凝土殼體的美麗和優雅發揮到了極限,代表作包括 Los Manantiales 餐廳、L"Oceanogràfic 餐廳、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場館。傳奇之作 Los Manantiales 餐廳的花瓣形殼體跨度30米,厚度僅僅4厘米,令人嘆為觀止。

Tung-Yen Lin(林同炎)(1912~2003)美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獎。林同炎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來也在該校任教。林同炎最大的成就是他對預應力混凝土的研究和發展,極大的促進了預應力在實際工程中的大規模應用。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 ASCE 將自己的預應力混凝土獎項命名為林同炎獎。同時,林同炎也有自己的工程諮詢公司,工程設計包括在尼加拉瓜地震廢墟中屹立不倒的美洲銀行大廈、若干橋樑工程。此外,還有未建成的停留在圖板上的 Ruck-A-Chucky 曲面曲線懸索橋。

Heinz Isler(1926~2009)1996年 IASS 托羅哈獎,2006年 Freyssinet 獎。Isler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一生致力於混凝土殼體的設計和建造,守護著混凝土薄殼最後的榮耀,在美麗的瑞士留下了許多更美麗的混凝土殼體。他對模型設計無比鍾愛,很多工程的設計都是用縮尺模型進行研究,比如一張薄膜,按照支撐條件弔掛好,然後澆上水放在室外,第二天早上,水都凍成了冰,把這個薄膜反過來,這塊冰的形狀就是混凝土殼體的初始合理構型。據說,Isler 老師的小院子里堆滿了各種小模型,Isler 老師還修了一個小鐵路模型,搭配小橋樑模型,玩具火車每天穿行其中,這樣的生活,想想就令人神往。

Christian Menn(1927~),2009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Menn 是一位極其優秀的橋樑工程師,任教於瑞士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預應力混凝土。此外也有大量的工程實踐,主要以混凝土橋見長,尤擅板式斜拉橋、矮塔斜拉橋等等,建成作品有一百多座,代表作包括 Ganter Bridge、Sunniberg Bridge。

Leslie E. Robertson(1928~) 2004年 IStructE 金獎,2004年 Khan 終身成就獎,201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Robertson 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 LERA 理雅的創始人,超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包括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2001年毀於9.11恐怖襲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中國銀行大廈。Robertson 跟貝聿銘合作頗多,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結構顧問均為理雅。

Fazlur Khan(1929~1982)1982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美國工程院院士。Khan 出生於孟加拉,在美國 UIUC 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 SOM 工作,是 SOM 的合伙人。可以說 Khan 是高層建築的一代宗師,提出並且完善了筒體、桁架筒體、束筒的概念,讓 SOM 成為超高層建築的領頭羊,讓人類可以在經濟合理的範圍內突破400米大關。Khan 同時還提出了電梯分區分段運行和電梯轉換層的設計思路,解決了超高層建築的豎向交通問題。代表作包括雄踞世界第一高樓名號近30年、束筒體系的西爾斯大廈、桁架筒體的漢考克中心。在他英年早逝之後,美國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的終身成就獎以他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高層結構工程作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Jorg Schlaich(1934~)1990年 IStructE 金獎,2002年萊昂哈特獎,199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4年 IASS 托羅哈獎,美國科學院院士。我是施萊希老師的腦殘粉,如假包換。就像鄭板橋的「青藤門下牛馬走」,我也很想給自己刻一個這種印章。施萊希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教授,學術成就包括完善了混凝土的 Strut-and-Tie 模型。更突出的工作是他的工程實踐,優秀作品無數,而且花樣繁多,包羅萬象,大項目做的經濟合理小項目做的別出心裁。青馬大橋、孟買大橋、A380 車間、漢諾威世博會展館、各種跨線橋、各種人行橋、各種摺疊橋、各種可摺疊可收放屋面、各種玻璃幕牆和索穹頂……此外,他還關注能源問題,致力於研發太陽能電站相關技術,完善了熱空氣流動型的太陽能電站的工藝和結構,並且已經在西班牙和澳大利亞付諸實施。此外,施萊希老師跟愛因斯坦、福爾摩斯這些高智商大神們一樣,也愛拉小提琴。

Cecil Balmond(1943~)。至少我個人覺得,巴爾蒙德其實更接近於一個懂結構設計的建築師,而且接近的很嚴重。巴爾蒙德是奧雅納的副主席,目前負責奧雅納的 AGU 高級幾何學小組,此外還是哈佛、耶魯的客座教授。巴爾蒙德出生於斯里蘭卡,後來在英國讀書,先後就讀於南安普頓、帝國理工。巴爾蒙德最為著名的就是他與庫哈斯、伊東豐雄、西扎等新銳建築師的合作,將很多紙面上的炫目之作變成了現實。代表作 CCTV 新樓、蛇形畫廊。巴爾蒙德很有才情,寫過好幾本書,Number 9,Element,Informal,此外還熱愛音樂,當年可是在吉他手和結構工程師之間忍痛割愛放棄了吉他手。如果你覺得 CCTV 大褲衩已經超越你的想像了,請看它右邊那一個。

Michel Virlogeux(1946~)1996年 IStructE 金獎,1999年萊昂哈特獎,2003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6年 Freyssinet 獎,法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科橋路學院。Virlogeux 起步於 Freyssinet 的工程公司,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橋樑工程師,尤其擅長體外預應力、斜拉橋,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米約高架橋、諾曼底大橋等等。

Santiago Calatrava (1951~)1992年 IStructE 金獎。卡拉特拉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典型的建築結構兩門抱的工程師加建築師,作品著眼於結構的表現力和雕塑感,靈感往往來自於仿生學,追求的是動感的平衡,非常擅長可摺疊可轉動結構的設計。作品包括各種人行橋、景觀橋、交通建築、藝術場館等等。齋藤公男在他的《空間結構的發展與展望》一書中講過這麼一個段子,兩位教授碰面,談到卡拉特拉瓦,其中一位立馬單腿金雞獨立,身體下彎,雙臂伸展,做了一個瑜伽動作,兩人相視一笑。這就是卡拉特拉瓦的個人獨特標記。

William F. Baker(Bill Baker)(1953~)2010年 IStructE 金獎,2009年萊昂哈特獎,2008年 Khan 終身成就獎。畢業於 UIUC,SOM 合伙人,頂尖的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迪拜哈里發塔、倫敦 Exchange House、芝加哥 Trump 大廈、南京紫峰大廈、迪拜無限塔。
——————————————————————————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 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r teach them to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the sea.
—— 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

PS 想看彩色圖片版的請猛戳結構工程史上的燦爛群星——有哪些著名的結構工程師? - 土木僧的寫寫畫畫 - 知乎專欄


謝邀
不過我真不知道塞西爾是誰,不是矯情,所以更答不上與之匹配著名的結構師有哪些了。

林同炎算不算?我校著名校友。


謝邀。不過我對結構大師級人物的情況完全不了解,岩土工程師我還能報上幾個名字……


Frei Otto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i_Otto


其實這些人能夠成為所謂的大師 還是稍微肩負一點建築學的意義 你可以看看幾個大工程的負責人 華東院 同濟院 或者是清華同濟的幾個教授 其實他們很多都是大師 說幾個人 呂西林 劉晴雲 劉西拉 總的來說 很少人假如除去建築的審美 會對結構產生審美上的認同感 因為這種認同感逼格太高 你說大街上找個人 你跟他說看我的配筋多麼有層次 看我的轉角多小 看我計算應力重分 一句話 一般人懂個毛線啊 他們就知道那些花花綠綠的 哪知道我們搬磚的事情 不過話說回來 結構服務的對象本身就是建築 所以 我們的客戶根本就不是普通人。 所以大師不大師什麼的意義不大


中國國內有很多結構工程大師 江歡成 汪大綏 周建龍 傅學怡 沈祖炎 魏璉 錢稼茹 高立人


我所最愛者:奈維爾、托羅哈、施萊希
他們的存在把結構的可能性推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充分展現了結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詩意和美!


暴漏一下地域位置, 楊高忠。
已經走了的李國豪,方秦漢,茅以升 ,萊昂哈特等


哈哈哈哈哈哈哈當然要算上家父,在我心中是最偉大的結構工程師加土木工程師啦

附其屌絲照一張


推薦閱讀:

為什麼懸索橋的跨越能力如此強?
建築師對於建築結構設計需要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
現今高校的結構力學教育是不是有問題?
建築結構計算的手算方法有哪些?
框架結構真的抗震嗎?

TAG:土木工程 | 結構設計 | 結構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