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威士忌品牌採用的多次過桶和成熟的方法,是不是更像一種花哨的噱頭?

看過一些對這種方法的介紹,一部分是肯定的認為給酒增加了新的風味和層次,而有相當一部分人覺得多次過桶和成熟噱頭的成分更重。該如何看待這兩種說法?


謝謝邀請 @藺佳 、 @痴人 的邀請。為避免中文詞意可能產生的對讀者的誤導,下文出現的涉及威士忌陳年工藝的辭彙將統一用英文來表示。


蘇格蘭威士忌陳年須在橡木桶中進行,這個桶可以是新桶,亦可以為「二手」的儲存過其他酒類的橡木桶。如果某一單位的原酒在它的陳年周期內未經過換桶,那麼在其裝瓶後的酒標上通常以Matured/Vintaged in XX(此處指酒種,如雪莉、波本、波特等) Cask/Hogshed/Butt等語句、或者以European Wood/Amercian Oak(前者代表雪莉桶,後者雪莉、波本皆有可能,但常見指波本)/Sherry Wood等辭彙表示它的陳年用桶類型。可是如果陳年時發生過換桶儲存(僅指人為的、有意識的換桶,而非發生木桶破損、酒液泄漏等情況下的補救措施),則裝瓶時酒標上就會出現Finish、Double/Triple Matured、ExtraWood等字樣。


一、Finish的誕生

有據可查的第一支使用Finish工藝的蘇格蘭麥芽威士忌是Glenmorangie
Pure Old 1963年份酒,這支酒在裝瓶前18個月時將基酒換桶入雪莉桶中,但是當時似乎沒有人「發明出」Finish這個辭彙,它的酒標上沒有提及換桶過程。或許廠家也不敢這麼公開表達Finish這個工藝吧,當時消費者對麥芽威士忌的認知畢竟有限,若真使用Finish一詞在酒標上,不見得不會對銷售產生不利影響。在這之後Glenmorangie商業裝瓶了多少款具有Finish工藝的威士忌無從考證,直到1994年它才在一款麥芽威士忌的酒標寫上了Port Wood Finish的字樣。

在1980年代,The
Balvenie蒸餾廠也開始對Finish工藝進行研究,研究負責人是今天依然活躍的著名酒人David Stewart(上周還率隊到上海進行the Balvenie的產品推廣活動呢)。他在一篇採訪中曾明確表示過蒸餾廠對Finish工藝進行了有規模的實驗-波本桶陳再換雪莉桶進行最後18個月的Finish,起初他並未對Finish的效果有過多期待,但實驗的結果出來後,他發現Finish的工藝為American Oak產生的香草、蜂蜜的個性香氣增加了飽滿度並引入了額外的香料風味,且兩種桶性的平衡度很出色。1993年首次推出的the Balvenie Double Wood系列正是這此實驗的成果。

在早期對Finish進行研究或者推出相關產品的蒸餾廠不僅僅是上述兩家,Benriach、Laphroaig等廠家都在Finish工藝上有投入精力。Diageo跟進得也不慢,Distiller』s Edition系列相信初入門的威士忌愛好者都聽說過的。


蒸餾廠推出Finish工藝的裝瓶目的並不複雜,給傳統的東西加入更多新的風味元素,讓一支酒變得更加好喝。另外我們也不妨這樣去想,在1980-90年代單一麥芽威士忌還鮮為人知的年代,把Finish包裝成一個噱頭展示給消費者沒有任何意義,那時的市場恐怕連Blended、Vatted、Single Malt各是什麼意思都分不清呢。


二、桶

橡木桶陳年對威士忌原酒的香氣、味道、酒體、結構的改善、增益作用明顯,對一支酒的表現力的影響很大。當然顏色改變也是很明顯,只是不需多談,畢竟酒的色澤對它的表現力的影響是零。


(一)木頭

橡木桶常用兩種木材製作,即European
oak與American oak,兩者木性差別很大:

1. European oak

質地相對疏鬆,制桶工藝採用「烘烤Toasted」方式,導致:酒精更容易從中萃取出單寧、糖類物質。

2. American oak

質地相對密實,制桶工藝採用「炭化Charred」方式,導致:桶的單寧、糖類物質含量相對較少,炭化工藝產生出香草風味、奶油質感。


(二)酒桶

依個人的試飲經驗所制,可能有疏漏,請讀者加以辨別地參考

(三)木頭與酒桶

綜上所述,木桶材質與其曾經儲存的酒的種類,對在其中陳年的威士忌的風味、表現力的影響很大且各不相同。基於這種不同,才使得Finish工藝的產生具有了實際意義。


三、何為出色的Finish

判斷一支採用了Finish工藝的麥芽威士忌的好、壞很難么?也許與這家蒸餾廠的經典酒款比起來它變得很有個性,或者已經不再具備這家廠的經典特徵了,但是它還是一支威士忌,此時作為飲者的我們最好忘記它的「背景、出身」,單純地去欣賞它就好。香氣具有多樣性,口感良好、味覺體驗豐富,結構及各方面的表現力平衡且和諧,這就是Finish工藝所要產生的效果,而具備這些條件的酒不就是一支相當不錯的作品了么?


現下里製作Finish產品的蒸餾廠眾多,品質良莠不齊,一是各廠不同的實力使然,另外還有些不好承認的苦衷吧。舉一個例子簡單來說,European oak的材質特性使得其製成的木材較厚,因此制桶的成本比American oak要高;況且對於雪莉酒庄來說,用European oak陳放雪利酒比起American oak來存在諸多不足,因此European oak雪莉桶的資源就顯得更加稀少了。對於威士忌愛好者來講雪莉桶陳年的威士忌其口味、風味更討人喜歡也更易懂,容易掩蓋一支酒的工藝不足,備受廣大消費者與大多數老饕的推崇,因此這類威士忌好賣、叫座。在這種情況下,既然雪莉桶Finish也可以為酒液帶來雪莉風味,那麼酒廠肯定更傾向於裝瓶雪莉桶Finish而非雪莉桶陳年的威士忌,提高桶的使用效率、降低陳年管理成本。


推薦三款有趣的Finish佳作:

1. Lagavulin Distiller』s Edition(系列)

Lagavulin蒸餾廠為了減少桶陳風味對酒液的影響,主流用重填波本桶陳年,但是Lagavulin威士忌的特點卻與雪莉桶陳非常搭配,因此這個系列的酒在完全保留了酒廠個性的前提下亦能夠發揮出雪莉桶陳的優點。另外,這個系列與Lagavulin 16年是這家酒的「族譜」脈絡的起點,貫穿了Lagavulin 兩款21yo、Feis ile系列中全部的雪莉桶陳以及1976版30與37年,承上啟下的佳作。


2. Tobermory 1972年份版(系列)

把Sherry Finish做成了Sherry Cask
Matured,同時完全「抹去」了酒廠特有的但是卻廣受批評的機油氣息,被低估的佳作。


3. Dalmore 1980 40%abv版

西班牙雪莉桶Finish,酒精含量與酒體不匹配的情況是這家廠總也不改的毛病,只是這支酒將精緻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掩蓋掉了酒廠人為的、固有的缺陷。

-------------------------------------------------------------------------

存放自己試飲筆記與分享文章的地兒:

試飲筆記 - 知乎專欄

http://weibo.com/lagavulin37


取決於具體哪一支酒,兩者都有可能。

市面上大部分的轉桶是為了噱頭與銷售,僅有個別是匠心之作。

不管紅酒、威士忌還是干邑,茶、沉香,首先是市場導向的商業行為,然後才是藝術。且好東西是稀缺資源,產量有限,而真正帶來利潤的大眾化產品。因此,需要用營銷手段創造差異化和彌補老酒庫存的不足。(這個稍後會解釋)

真誠建議題主,廣告、品牌介紹等看過就好,用自己的味蕾去判斷。好喝,自己喜歡,就可以了。

威士忌的許多事情大多起於偶然,而非品牌宣傳中匠心獨運的高大上故事。

1.風味:蘇格蘭人窮,所以把泥煤晒乾後當燃料烘乾麥芽(跟印度、蒙古人拿干牛糞當燃料同理),於是有了蘇格蘭威士忌特有的泥煤和煙熏味。


2.風味桶:一開始也是因為窮,買不起新桶,拿用過的紅酒桶、波本、雪莉酒桶裝意外出現各種變化,進而研究桶的影響。

3.陳年:部落之間相互征戰,戰敗一方跑路時酒帶不走就找個地方藏起來。經過1-2代卧薪嘗膽終於光復故土,猛然想起父輩留下的寶藏,打開一喝,果然不得了!於是開始試驗陳年。


4.單一麥芽vs調和威士忌 單一麥芽的前身是家庭作坊,調和威士忌的前身是雜貨鋪。家庭作坊把多餘的酒賣給雜貨鋪,雜貨鋪再轉賣給其他人,但發現每家水準、風格不一樣導致雜貨鋪的品質不穩定遭客戶投訴。因此,雜貨鋪採用將幾個作坊的出品按一定比例勾兌的方式,保持一定的穩定度,於是有了調和型威士忌。這些雜貨鋪生意越做越大就成了後來人們熟知的 約翰走路、芝華士(這兩家在官網上也寫明由雜貨鋪起家)等等。而有些風格太怪異的私家作坊由於欣賞的人少,則面臨倒閉。

跟立頓紅茶同理,拼配、勾兌是為了出品的穩定和提高產量,並最大地獲取商業利益。只要能賣更多,客戶兌綠茶、雪碧有什麼不可以?為了迎合東方市場,最近還推出了一款用茶葉萃取物釀的烈酒。

5.年份 為了達到穩定度,單一麥芽威士忌也會內部勾兌,即跟茅台一樣自己產的老酒和新酒勾兌。但是人家比我們有良心,標籤上只能寫其中最低年份的。即20年兌10年只能寫10年,不像茅台滴幾滴老酒就可以說是80年。

干邑白蘭地、威士忌、白酒的製作工藝都有老酒和新酒勾兌的流程。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都沒預測到30-50年後天下太平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酒的需求大大提高,而產量卻不是說提高就能馬上提高的,照原來的配方庫存的老酒根本不夠用。於是商家們開始各顯神通了。白蘭地改包裝偷偷換配方,老酒少放點,難怪大陸同胞會抱怨XO喝起來口感不如香港的純。茅台也不是以前的茅台,有些白酒要靠加塑化劑。單一麥芽出些機場免稅店特別版往往不標年份而是強調某種桶或者轉幾次桶。

鏡陽秋先生推薦的是Vintage年份轉桶價格也不便宜,那些幾百塊不標年份的轉桶,基本上是忽悠。這個答案並不相悖


轉桶(finishing)就是為沒達標的波本桶威士忌加些風味,目前在蘇格蘭業界特別流行。我揣測廠家們看見Balvenie的12Y doublewood大放異彩,於是用用爛的波本桶存一些威士忌後再轉到新鮮的beefy的雪梨桶里加點料,這樣波本桶和雪梨桶都省下了。
其實還是因為現在的顧客們聞到新鮮的雪梨味就被毒到,要求太低。好多人沒想到烈酒還有水果味。我們要威士忌!而不是超級便宜的雪梨酒!買每一瓶single malt都是一項投資,不要被黑心廠家欺騙!
轉桶被正名應該歸功於Balvenie的David Stewart。我喝了17Y double wood,是很出色的威士忌,oloroso sherry,香草和太妃糖的味道層次平衡和複雜度都很不錯。但是一個月後就過度氧化變成了一款只有糖漿味的酒精飲料。


同時同意兩種說法的人第一個來回答本問題了
對以上就是回答


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廣泛流行與新產品線的推出,不可避免全都是市場行為。只是說,有些產品的開發是以產品本身出發,通過產品質量影響市場,也有一些產品本身乏善可陳,單純靠噱頭吸引消費。

多次過桶的起源是廠家為了探究橡木桶能夠賦予酒體多麼豐富複雜的層次風味。但隨著飲家們在品牌公關下越來越被玩桶概念所吸引,甚至有所迷信,以至於有些市場化程度高的酒廠,將玩桶變成噱頭,作為與別的酒廠拉開距離的工具,本末倒置了。

首先,並不是所有酒都適合多次換桶熟成。我們知道,不同酒廠的蒸餾器大相徑庭,雖然全蘇格蘭都是用壺式蒸餾器,但形狀與高度都相差很大。

像麥卡倫用的小蒸餾器天鵝頸短,冷凝迴流較少,出來的酒液厚重,芳香類物質豐富,以雪利桶予以陳化效果最佳,但其就像一張已經布滿色彩的畫紙,多次過桶很難不斷賦予它新的風味,或是需要的時間很長,因此並不太適合多次換桶。

格蘭傑使用的是全蘇格蘭最高的蒸餾器去進行蒸餾,出來的酒體極盡輕柔,就如同一張白紙,能夠輕易從不同的酒桶中吸收不同的風味,而且需要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因此它家的入門級產品大多採用10+2陳釀,10年美國橡木桶後,再在雪利、波特、蘇玳酒桶中陳釀兩年,就已經能夠獲得理想的風味。

正因為厚重的原酒在桶中陳釀需要更多的時間,還有一種陳釀方式,就是將原酒分別進入兩種不同的酒桶中各自陳釀十年,在混合,以獲得兩種木桶陳釀的風味,這種混合方式,對酒廠的調配大師要求極高,因此目前市面上此類產品品質參差。

縱觀整個單一麥芽威士忌市場,因為跟風者眾,且很多並不那麼懂喝的「有錢人」瞎攪和,市場新出的產品良莠不齊。對於多次過桶是有效還是花哨這個問題,要具體到每一款酒去判斷。建議還是多看多喝,相信自己的味覺與品位。


推薦閱讀:

請問雪莉豬頭桶跟雪莉桶有什麼區別?sherry hogshead和sherry butt?

TAG:酒文化 | 威士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