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平洋,大西洋等深海的地殼發生劇烈變化,從深深淺淺,全變成10米深,那麼原本的陸地會被淹沒多少?

或者這樣問,幻想一個水世界,比如中國大陸3000米以下全被淹,3000米以上的山脈部分成為茫茫海洋的孤島。但即使南北極的冰都融化也沒有這麼多的水量吧(網上有這種情況被淹的地圖)。如果把大洋的深海全變成平地,一律只有10米深比如什麼地殼運動啥的,海底全部上抬,10000米的馬里亞納海溝都變成只有10米深,這樣多出來的水量足夠把陸地淹成我之前說的那樣么?或者從科幻角度來談,地球還有其他方法突然增多如此多的水量么?


全球海洋的天然氣水合物因為壓力驟變而大爆發,溫室效應頂天高。
此後不久,海洋蒸發殆盡,水循環終結。
生物圈V1.0 終結。


地球陸地部分的平均海拔高度為875米.海洋平均深度為3795米.
地球10大高原,面積總和為2000w平方千米左右。
地球總面積:[百度]面積3.61億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71%; 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29%。
除去2000w平方千米的高原,其它平均水深是2 807m
[陸地上液態水,高原固態水不考慮。南北極地冰原的水先保持固體]
如果把水變為 10m,也就是把96%左右的水變成結晶固態存放,或者變成氣體蒸汽狀態。
先說固體,需要地球降溫結冰才行。
變成泥漿,保持時間太短。馬上就沉澱了,這麼多水,地殼都拿來混才夠。
[地殼平均厚度17km,泥石流含固體15%——80%]

變成氣體,地球需要升溫。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質量增加300倍。想不凝結,溫度要超過100度。然後靠大氣壓力保持表面液體。
空氣質量增加300倍,溫度不變時大氣壓會增加300倍。[實際溫度升高了,大氣壓還會增加]
地球表面將有300個現有海平面標準大氣壓。
300個大氣壓,想保持有限液體,溫度計還得增加,
... ...
上帝太難做了。


搬運工:

形成初期的化學性變化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3]
地球在剛形成時,溫度比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後來由於隕石等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的溫度逐漸升高,最後成為粘稠的熔融狀態。在熾熱的火球旋轉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內部的物質開始分異。較重的物質漸漸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則懸浮於地球的表層,形成地殼;介於兩者之間的物質則構成了地幔。這樣就具備了所謂的層圈結構。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都逃逸了。但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新的大氣層。
由於地球內部溫度的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後來隨著地表溫度的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又通過降雨重新落到地面,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圈。
最原始的地殼約在40億年前出現,而地球以其地殼出現作為界線,地殼出現之前稱為天文時期,地殼出現之後則進入地質時期。]


最近總是有深海的生物跑上來海底是不是發生了什麼變化


推薦閱讀:

北極沒有黑夜?
為什麼北大西洋暖流如此強勁,以至於可以對歐洲氣候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為什麼颱風眼的低空有雲?
離岸風是如何形成補償流的?
氣體為什麼沿著等壓線方向流動?

TAG:自然科學 | 地理 | 地質學 | 海洋 | 太平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