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 X 射線調製望遠鏡」是如何達到世界最高靈敏度和最好空間解析度的?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是一台已知計劃中世界最高靈敏度和最好空間分辨本領的空間硬X射線望遠鏡


2017年6月15日11:00,升空。

這兩個「最」應該是當時說的,現在來看,肯定不能這麼說,但這也不意味著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 HXMT)衛星就沒有優勢了。

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張雙南研究員 @張雙南 指出,雖然不能說它比其它望遠鏡好,但是,在某些方面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在這些方面我們能夠做得好一些。

這些優勢總得說就是「覆蓋面積廣、幾何面積大、望遠鏡視場寬」。

首先, 這個X射線的儀器覆蓋的範圍是比較廣的,覆蓋從1個kev到300個kev左右,有基本上300倍的能量覆蓋的範圍,如果再加上對伽馬射線暴的探測能力,到3000個kev,覆蓋的範圍就有3000倍,很少有這樣一個衛星能有這樣寬的光子覆蓋範圍。

另外,就是涉及到的儀器,我們儀器的幾何面積是比較大的。比如,高能段儀器的幾何面積達到了5000平方厘米,這是在這個能量段最大的面積。

此外,望遠鏡的視場是比較寬的,它適合做一些天體物理的研究。比如,我們將會對中子星和黑洞進行非常高統計量、高波段的研究,這是以前的天文望遠鏡或者X射線望遠鏡比較難做到的。由於視場相對比較寬,面積又比較大,這樣我們對於銀河系內的一些比較弱的源變化就會比較敏感,所以我們會對銀河系進行巡天的工作,來搜尋銀河系內有多少像這樣的比較暗弱、隨時間變化的天體,這對我們理解銀河系內的中子星和黑洞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的科學觀測也是圍繞著這些優勢進行。

#視頻由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我們聯合製作。感謝高能物理研究所,感謝張雙南老師、盧方軍老師、宋黎明老師、熊少林老師、張帆老師、劉紅薇老師等各位老師的辛苦工作,比心#


HXMT衛星的觀測主要有三種模式:掃描巡天模式、定點觀測的模式和伽馬射線暴監測模式。

首先,掃描巡天模式。我們預測銀河系裡有很多中子星和黑洞,但是它們在哪裡,都是什麼樣子的,很多都還沒有發現,所以這個衛星會對銀河系進行掃描和巡天的工作;

其次,定向觀測模式。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天體源,或者通過巡天發現的天體源,我們會用望遠鏡指向它,這就叫做定向觀測;

最後,伽馬射線暴監測模式。這相當於守株待兔的模式,如果有一些非常強烈的伽馬射線暴被發現,儀器就會監測到這個高流量的信號到達,我們會來提供一個警報來進行後續的觀測等等。

對於這三種模式,可以舉一個形象的例子。

就像有一個男生,在天安門廣場發現有美女,他就很仔細地在茫茫人海當中想找到一個美女,找到之後,他會仔細地盯著這個美女去欣賞,這相當於我們的第二種模式,定向觀測。然後還有可能某個地方出現了某個女神、某個電影明星,她引起了轟動,他立刻轉過去盯著這個女神看,所以這樣有一點像這三種過程,掃描以及定向和監測的過程。


觀測後,HXMT衛星主要在四個方面有可能取得比較大的進展:

第一,預計會發現一批新的天體源,主要是中子星和黑洞為主的新的高能天體;

第二,對一批比較亮的中子星和黑洞進行定點觀測;

第三,我們有可能會對中子星和黑洞的基本的性質,比如中子星的磁場和中子星的質量、黑洞的質量和黑洞的自轉等做出新的測量,也可以了解它們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性;

第四,對宇宙進行「監視」,我們預期每年能發現幾十個到幾百個伽馬射線暴,當然如果有些伽馬射線暴將來能和引力波事件建立關係,將會成為比較重要的進展。

此前中國沒有真正做過空間天文望遠鏡,對如何推動項目發展,經驗不足,而且在很長時間裡,也面臨著經費不足的狀況。在人才隊伍方面,研究空間、天文儀器的隊伍小,不適應這麼大的衛星研製,而且這個衛星的設計思路非常創新,用了很多新的空間儀器的技術,我們需要自己研發,之後按照航天要求把它研製出來,這個過程非常複雜。

整個項目歷時20餘年,箇中滋味,更是科研團隊才能體會。希望HXMT升空後,能夠成為我們進入空間開展基礎研究的窗口。


問題內容的出處?
至少我不知道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指標。除非放在90年代剛剛提出的時候,可以這麼說。


推薦閱讀:

選天文望遠鏡,基本決定入個小黑150。求大神們幫忙看看合適否?
銀河系各大旋臂都有哪些附屬星系?
既然有射電干涉技術,為什麼還要建造孔徑很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這些照片是真的還是特效的?
為什麼射電望遠鏡可以做到特別大,而光學望遠鏡不行?

TAG:望遠鏡 | 天文望遠鏡 | x射線 | 空間技術 | 粒子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