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6年十一月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對拉卡的攻勢?


瀉藥。

第一階段已結束,略談一二。

拉卡的歷史意義和戰略地位
拉卡是敘利亞中部幼發拉底河沿岸的一座綠洲城市,戰前人口22萬,為敘利亞第六大城市,也是中東部荒漠地帶的最大城市。目前,它是伊斯蘭國事實上的首都。
歷史上,拉卡是一座閃米特古城。距今四千年前,它曾是以崇拜魚頭神大袞而著稱的阿摩利城邦圖吐爾城。現在的拉卡城則最早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的塞琉古王朝時期。拜占庭時期,它是羅馬帝國對抗薩珊波斯的三大要塞(以及和平時期的邊境貿易中心)之一:卡林尼科斯城。
公元6世紀,它成了合性論(認為耶穌的人性逐漸消融於神性的一種基督論,被基督教主流派認定為異端)的敘利亞克基督教會的大本營之一。公元639年,當阿拉伯帝國的鐵蹄踏進該城時,反對羅馬帝國中央和正統基督教的敘利亞基督徒不戰而降,此城遂改名拉卡。公元656年,得到敘利亞克基督教會支持的穆阿維葉軍在拉卡以東45公里的隋芬與得到埃及人和波斯人支持的正統哈里發阿里展開決戰,兩軍不分勝敗。最後穆阿維葉通過政治陰謀而事實上取得勝利,建立了伍麥耶王朝。
在伍麥耶王朝末期的動亂中,拉卡的戰略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公元796年,阿拔斯王朝最著名的哈里發「公正者」哈倫·拉希德將首都遷到了拉卡(不過實際上只是哈里發本人駐蹕於拉卡,而大部分行政機關仍留在巴格達),這讓它獲得了「拉希德之都」的永久美名。當時,哈倫·拉希德在拉卡城北營造了建築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的龐大宮殿。在阿拉伯古詩集《詩歌集成》中,就有眾多詩歌讚頌了這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就是它今日仍殘存的一小部分仍被認為是阿拔斯王朝時期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不過,這一宮殿的遺產有不少在近代為德國和英國考古隊所掠。

【哈倫.拉西德時期的拉卡古建築】
哈倫.拉西德在公元809年去世後,阿拉伯帝國的首都被遷回巴格達,但拉卡仍然是包括敘利亞和埃及在內的帝國西半部的首都。然而,到了9世紀後期,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衰敗和各地區分裂趨勢的加強,拉卡開始逐漸衰弱下去。到了哈姆丹王朝(公元10世紀)時期,拉卡的衰弱變得更加明顯。公元10世紀後期,拉卡被一些貝都因游牧部落佔據。公元12-13世紀,在贊吉王朝和阿尤布王朝的統治下,農業和手工業的繁榮使拉卡再度復興起來。可惜好景不長,拉卡在1260年代遭到蒙古入侵者的毀滅性打擊,最後在1288年被徹底屠城。這之後拉卡長期荒廢,直到1683年才由奧斯曼帝國重建為軍事據點,到1864年才恢復為城市。到了1950年代,由於世界性的棉花景氣,拉卡終於重新發展成一座大城市。
2011年敘利亞危機開始之初,拉卡保持了相對的和平,反政府抗議示威相對霍姆斯、哈馬等地來說相當的溫和。2012年內戰全面爆發後,拉卡也沒有發生激烈的戰鬥,相反還有超過50萬(即原市民數的2倍有餘)來自伊德利卜、代爾祖爾和阿勒頗等戰區的難民被安置到該市。然而,難民的湧入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加之這些難民本來就較為支持反對派,反對派在拉卡的力量很快膨脹起來。到2013年初,拉卡郊區已經變成了各種教權反對派的巢穴。此時,拉卡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關係對政權方來說已經變成了一座戰略上非常孤立的城市,因而沒有重兵駐防。反對派方面看中了這一點,決定奪取這座省會,在政治上給予政權方以沉重打擊。
2013年3月3日,伊斯蘭國會同努斯拉陣線、自由沙姆伊斯蘭運動和其他教權派組成聯軍,從四面八方向拉卡發起了進攻,在一天之內就攻佔了拉卡的大部分市區。3月4日,教權派聯軍攻佔了敘利亞阿拉伯陸軍第17師的師部。到了3月5日,政權方的拉卡省省長和復興黨省黨部書記長都被俘虜了,政權方的拉卡市警察局長則被打死,而努斯拉陣線和自由沙姆伊斯蘭運動在拉卡省的最高指揮官也雙雙陣亡。3月6日,教權聯軍肅清了拉卡市內最後的政權軍。至此,拉卡戰役結束,反對派第一次奪取了敘利亞的省會城市。

【教權聯軍攻佔拉卡】
奪取拉卡後,努斯拉陣線立刻在拉卡設置了教法法院,實施嚴酷的教法統治。伊斯蘭國也不甘示弱,在拉卡設置了自己的地方機構。不過顯然伊斯蘭國的統治能力要勝過努斯拉陣線,因此其在拉卡的勢力不斷擴大,很快超過了其他所有各派。2014年1月13日,經過幾天激戰,伊斯蘭國將努斯拉陣線和其他反對派組織趕出了拉卡,從而在拉卡建立了自己單獨的統治。此後,拉卡事實上成為了伊斯蘭國的「首都」。這之後,伊斯蘭國就在拉卡市內展開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封建統治。

【伊斯蘭國的殘酷統治】
不難看出,拉卡對伊斯蘭國來說,除了其事實首都的戰略地位以外,更具有「恢復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哈倫.拉西德時代)榮耀」的歷史象徵意義。反過來說,解放拉卡對於伊斯蘭國運動的支持者們來說就會造成現實和精神兩個層面的雙重打擊。而對於民主聯軍和整個羅賈瓦方面來說,解放拉卡是首次解放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阿拉伯大城市,意味著他們的事業完全脫離了狹隘的庫爾德性,而具有(敘利亞)全國性意義了。

拉卡戰役的籌備
2016年6—8月的曼比季之戰後,伊斯蘭國喪失了從外界獲得兵員、財力和物資補給的渠道,其主力部隊也在漫長的解圍戰中受到了極大的消耗,從此走上了急遽衰退的道路。10月16日,伊拉克中央政府協調各路反伊斯蘭國軍民發起了代號「摩蘇爾我們來了」的摩蘇爾戰役,開始向這座伊斯蘭國位於伊拉克北部的副都發動總攻;而民主聯軍的兄弟部隊土耳其人民防衛軍、伊拉克辛賈爾抵抗軍等,也在摩蘇爾的正西、東南等方向上參與了這次戰役。到了10月26日,美國防長阿什頓.卡特對外宣稱,正在籌組各方力量解放拉卡。
按理說,解放拉卡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然而,此時在阿勒頗北部卻突生變故。8月24日,土耳其對敘利亞展開了公開的武裝干涉,隨後在傑拉布盧斯之戰中擊敗了立足未穩的民主聯軍傑拉布盧斯軍委部隊。隨後,土耳其干涉軍和親土的傀儡武裝不斷向南推進,先後佔領了沙赫巴地區的達比格、艾赫塔林等城鎮,更在10月下旬向聯邦的阿夫林州發動了直接進攻。在10月19日至25日的謝赫艾薩-沙赫巴水庫之戰(參見目前(2016年10月)土耳其軍隊在敘利亞的局勢動向和其他相關勢力的應對如何? - 赤坂凌太郎的回答 - 知乎)中,土方遭到民主聯軍的重創。因此,阿什頓.卡特此言一出,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立刻在10月26日打電話給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由土方主導拉卡之戰,同時希望將民主軍的主力部隊人民保衛軍排斥在解放拉卡的軍事行動之外。

【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
土耳其的外交活動似乎起到了一定效果。10月27日,美國防長卡特表示正在與土耳其協調解放拉卡的計劃;同日,英國國防大臣邁克爾.法倫也隨聲附和,宣稱非阿拉伯武裝不應參與拉卡之戰。然而,土耳其的計劃受到了美國軍方的強烈抵制:10月27日,負責全權指揮對伊斯蘭國作戰的美軍「堅決行動」聯合混成特遣隊司令官史蒂芬.湯森中將對外發表了與其上級截然相反的看法,宣稱民主聯軍才是「唯一有能力在近期解放拉卡的武裝力量」。這暴露出美國國家機器內部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且在總統大選來臨之際被進一步放大。另一方面,土耳其周邊各國近期對其霸權主義野心表現出了強烈的警戒之心:例如,10月21日美國防長卡特在訪問安卡拉時曾宣布支持土耳其參與摩蘇爾之戰,但22日其訪問巴格達之後就在伊拉克政府強烈抗議下不得不改口承認「任何外國勢力參與摩蘇爾戰事必須得到巴格達中央政府的批准,而土耳其尚未得到這種批准」;10月25日,俄羅斯空天軍和敘利亞復興黨政權軍空襲了在沙赫巴水庫地區與民主聯軍作戰的親土傀儡武裝,表現出強烈反對土耳其進一步干涉敘利亞內戰的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1月12日政權軍又對阿夫林州發射了圓點導彈,顯示出其反對民主聯軍的一面)。羅賈瓦在10月26日通過哈瓦爾通訊社等渠道揭露了美國企圖對土耳其妥協的事實後,這些勢力也紛紛通過外交渠道對美國施加了壓力。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美國被迫放棄土耳其,同意由民主聯軍來主導解放拉卡的戰役。11月3日,民主聯軍發言人塔拉爾.塞羅上校正式宣布,土軍將不會參加這次戰役。

【與卡特等文官大唱反調的美國陸軍中將史蒂芬.湯森】

戰役的第一階段(2016年11月5日—14日)
2016年11月6日,民主聯軍在艾因艾薩宣布解放拉卡的戰役打響,代號為「幼發拉底之怒」行動。行動計劃將分兩步走,第一步先解放拉卡周邊各地,將拉卡孤立起來,這一步將由人民保衛軍為主的民主軍野戰部隊負責;第二步則由拉卡本地部隊主導,主要內容是進攻拉卡市區,徹底解放這座伊斯蘭國事實上的首都。民主軍總司令部為此呼籲美國領導的國際聯盟提供空中支持,而美國防長卡特當即對民主軍的行動表示歡迎,但也指出想解放拉卡還要付出「非常艱苦的工作」。
此次戰役中,民主聯軍調集了三萬多人,參戰部隊包括:人民保衛軍、婦女保衛軍、敘利亞克軍事委員會、拉卡獵鷹旅、拉卡烈士旅(上述兩個旅曾隸屬於拉卡革命陣線)、哈曼土庫曼烈士旅(來自塞盧格附近的土庫曼族部隊)、解放旅、拉卡自由人旅、泰勒艾卜耶德革命旅(上述三個旅來自曾自稱隸屬於自由軍的「和平軍」部隊)和塞納迪軍、精英軍等阿拉伯部落武裝;其中,七成是庫爾德人和其他的非阿拉伯人,三成是阿拉伯人。聯軍分五路進兵:右翼一路從十月大壩向塔卜哈市(又名革命城)進軍,試圖攻佔該市,從西邊封鎖拉卡;左翼一路從哈塞克向拉卡進軍,試圖切斷拉卡通往代爾祖爾方向的道路;中央的三路分別從艾因艾薩、塞盧格等地出發,對拉卡發動向心攻勢,系本次戰役的主攻部隊。而與民主聯軍對陣的伊斯蘭國軍隊,則沒有確切數字,但外界估計其有八千到一萬人。
為指揮此次戰役,民主聯軍方面也組建了一個精幹的領導班子,其中包括多位曾久經戰陣的指揮員。這個領導班子的發言人則是出生於1981年的傑伊漢·謝赫·艾哈邁德(Jihan Shaykh Ahmed):她是拉卡本地人,畢業於當地的藝術學院,革命爆發之初就參加了人民保衛軍,2012年曾在同努斯拉陣線的戰鬥中光榮負傷。另外幾位指揮員中,則包括曾指揮過曼比季戰役的婦女保衛軍指揮員蘿潔達.菲拉特和塞納迪軍長老班達爾.艾爾.胡麥迪等。

【民主聯軍戰役指揮員們在艾因艾薩宣布戰役開始,中央念稿者即為發言人傑伊漢指揮員】
雖然是11月6日才對外發表,但「幼發拉底之怒」作戰實際上在當地時間11月5日晚就開始了(這似乎也是民主軍的一貫做法)。至誓師大會開始時,中央戰線的民主聯軍就已經攻佔了至少七個村莊,把陣線向前推進了10公里;而右翼的民主聯軍經過激戰解放卜蓋達拉村,將伊斯蘭國部隊驅逐出了阿勒頗省,從而得以推進到了拉卡省境內。同時,聯軍的空襲也有斬獲:在民主聯軍地下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美軍在11月6日炸死了伊斯蘭國在塔卜哈的安全部門頭目阿卜杜拉·法塔赫·哈桑·奧斯曼(Abdul Fattah al-Hassan al-Othman)。
伊斯蘭國部隊無心戀戰,只是一味用自殺炸彈和自爆卡車等極端戰術拖延民主聯軍的推進,至11月8日,民主聯軍又先後攻佔了謝赫薩利赫、拉格塔等十一個村莊,總計向拉卡方向推進了超過25公里。10月11日,民主聯軍基本上肅清了希舍村內的伊斯蘭國部隊,而該村是艾因艾薩正面伊斯蘭國軍的前線指揮部所在地。11月12日,從艾因艾薩和塞盧格方向出發的民主聯軍在泰勒塞曼附近會師,拉平了之前以希舍村為頂點的突出部,從而把突出部內的所有伊斯蘭國部隊全部裝進了口袋。至此,民主聯軍一共解放了26個村莊。
11月14日,民主聯軍徹底肅清了包圍圈內的全部敵人,解放了希舍村。民主聯軍幼發拉底之怒行動指揮部在希舍村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第一階段行動結束,共解放國土550平方公里,村莊34座、居民點31個、重要高地或山崗7個。在戰鬥中,共擊斃伊斯蘭國武裝分子167名,其中獲屍34具,另外俘獲4人;摧毀自爆卡車12輛,繳獲機槍8挺、加農炮4門、迫擊炮6門、摩托車8輛,排除地雷240枚。民主聯軍方面,則只有4人負傷。當地群眾傷亡不詳,但在民主聯軍救助下已逐步重返被解放了的家園。

【第一階段作戰中示意圖:包圍圈的形成】

【消滅包圍圈中伊斯蘭國部隊後,民主聯軍在希舍村召開的戰果發布會】
從最近的曼比季、摩蘇爾、塔卜哈等戰役來看,伊斯蘭國慣於誘使敵人穿越漫長的荒漠深入其主要的統治中心,從而在巷戰中拖住對手;繼而通過自爆卡車、路邊炸彈、襲擊補給線等一系列戰術擾敵、疲敵,最後投入以逸待勞的戰役預備隊給以對手致命一擊。因此,上述民主聯軍的順利推進,不排除一定程度上早在伊斯蘭國方面的預計之中。但民主軍進展如此之迅速、戰果如此之輝煌顯然出乎伊斯蘭國上層統治集團的意料。11月10日,在拉卡負責伊斯蘭國財政工作的伊拉克籍高級官員阿布.奧克魯瑪.艾爾.安巴里(Abu Okruma al-Anbari)在監守自盜了伊斯蘭國在拉卡市內主要銀行的300萬美元資金後,攜家眷出逃,這證明伊斯蘭國的國家機器面對民主軍強大攻勢已陷入到了解體的邊緣。

戰役的發展方向
清除了希舍突出部之後,民主聯軍開始包圍和攻打泰勒塞曼村。與此同時,民主聯軍還攻佔了該村周邊的10多個村莊。至11月16日,民主聯軍攻入了泰勒塞曼以南的第三海尼茲村,距離拉卡市中心只剩下28公里路程。不過,中央戰線民主聯軍進展雖然順利,兩翼的友軍卻未能按計劃推進到指定位置,民主聯軍為此在11月16日已將之前在曼比季完成了對當地部隊訓練的人民保衛軍野戰部隊調到幼發拉底河以東作戰。所以,下一步民主聯軍很可能將重點強化兩翼的攻勢,以求早日孤立拉卡市。

【外國軍事愛好者預估的民主聯軍戰役計劃圖】
與此同時,敘利亞民主議會(北敘利亞聯邦-羅賈瓦的最高立法機關)也開始幫助流亡到羅賈瓦的拉卡當地政治活動人士組織拉卡市政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以準備接管拉卡。對於拉卡的未來,民主議會表示拉卡人民有權在建立自治政府之後自由選擇是否加入北敘利亞聯邦,同時也相信拉卡會成為未來全敘利亞民主變革(也即在全敘利亞範圍內建立民主聯邦)的一個好榜樣。
不過,在另一方面,伊斯蘭國也不甘示弱,調集兵力對第三海尼茲村發起了反擊。此外,巴卜方面的民主聯軍、 土耳其陣營、政權軍和伊斯蘭國也陷入了三國四方的混戰局面,很可能會牽制民主聯軍相當一部分的注意力。
戰役究竟會如何發展,還值得進一步觀察。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北敘利亞通訊」(微信號:northernsyria)

http://weixin.qq.com/r/FTkmPmjElTXqrSxd92wH (二維碼自動識別)


現在打不是很明智,無形減輕了自由軍攻打巴布的壓力,應該配合阿福林的庫爾德和曼比季的庫爾德打巴布,會師之後再打拉卡(雖然土耳其表示曼比季庫爾德如果西進就炸,但是也不能聽之任之放棄巴布)


推薦閱讀:

敘利亞2015年內戰進行到現在局勢如何?目前存在哪些派別,政府軍的現狀,以及未來戰局的發展趨勢?
如何看待土耳其軍隊被ISIS突襲導致傷亡慘重?
如果中東亂局惡劣,中國會接受敘利亞難民嗎?

TAG: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 中東 | 敘利亞危機 | ISIS(伊斯蘭國) | 庫爾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