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魚類是如何在非淡水條件下生存的?它們和淡水魚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本意是想關注其不同之處,瀏覽了部分解答之後,覺得題目理解成「淡水魚是如何適應非海洋的淡水環境的?」更為妥當,希望後來的知友從這方面入手,謝謝大家!


作為養魚的研究生,一定要答這道題。

魚跟許多動物一樣,需要保持體內的細胞處於較為穩定的滲透壓來維持細胞正常的工作。這個滲透壓在淡水魚中大概是300mOsm/kg,而淡水的滲透壓是&<5mOsm/kg;在海水魚中大概是400mOsm/kg,而海水本身大概是1000Osm/kg. 可見,如果不進行調節,相對的高滲淡水魚就會不斷吸水,膨脹破裂。。。。。;而相對的低滲海水魚便會不斷失水變成魚乾。。。。

那麼如何進行滲透壓調節?因為滲透壓在水環境中主要取決於離子的濃度,濃度越高,滲透壓越高,所以,對於海水魚來說需要不斷地降低自身的滲透壓,所採取的策略不外乎兩種:

1&> 減少體內的離子
2&> 增加體內的水


所以,海水魚有分泌氯離子的氯細胞(chloride cell),主要分布在鰓,也有一些魚在嘴部、皮膚也有,這些細胞不斷工作減少體內離子濃度。同時海水魚會大量地喝水並經過消化道吸收水分(淡水魚一般不喝水),伴隨著水分吸收的大多數是鈉、鉀和氯這樣的單價離子,而二價離子只有不到20%被吸收。而且一般來說,在濃度越高的海水中生活的魚類喝水越多。這樣子能吸收更多的水分。

相對於海水魚,淡水魚就採取相反的策略:


1&> 增加體內的離子
2&> 減少體內的水

和海水魚一樣,淡水魚的鰓也分布了氯細胞,但是功能卻完全相反:鈉離子和細胞內的氫離子進行交換,在酸度平衡中同時吸收了水中的離子。而且,淡水魚在進食的過程中也會吸收一部分離子。但只吸收離子是不夠的,淡水魚的分泌系統還有非常好的排水能力。動脈血進入腎臟後壓力會增加,超濾作用使血液經過腎小球後形成稀釋的尿液,在膀胱中,裡面的鈉離子和鉀離子又被重新吸收,所以排出的是離子濃度很低的尿液。

以上說的是調節的主要方法,但對於魚來說調節滲透壓是一個整體的功能,包括其它許多方面,例如魚鱗隔開魚體和周圍的水環境,減緩擴散過程等等。


最主要的區別確實是鹽度的問題。海水鹽度高,因此海洋魚類的鰓部有氯細胞(chloride cell),可以排出喝入的海水中的鹽分;它們的腎還可以選擇性濾過並排出二價離子。而淡水魚會排出更多、更稀釋的尿,將水中很少的鹽分留在體內。

另外海洋環境要比淡水環境穩定很多,淡水的含氧量、水位、溫度等都可能有劇烈變化,導致淡水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通常更強。海洋的不同部分其實差異很大,海底、珊瑚礁和遠洋中的魚類都有非常顯著的區別,當然這一點好像跑題了……

PS:我覺得問「淡水魚如何適應非海洋環境」可能更好,因為大多數人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


認識這個問題應當從海水和淡水的差別來看,海水首先含大量離子,pH值較高,而水溫偏低。

因此導致海水中的魚類的血壓等機體條件與淡水魚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血壓。大多數海魚無法適應淡水的生活,反過來也是一樣。

但是淡水魚和鹹水魚不能簡單的劃分,有初級淡水魚和次級淡水魚,周緣性淡水魚之分別,它們能適應的鹽度依次遞增。


魚類同樣好奇,陸地上的人類是如何在沒有充滿水的環境下生存的!


諸如此類問題,課本中都有答案的。魚類學老師課上講的比水化學課本中的全面。


推薦閱讀:

魚在水裡要吸氧氣,可是為什麼到了岸上氧氣更多反而會死呢?
數量龐大的沙丁魚群是如何做到動作整齊劃一的?
魚會放屁嗎?
魚怎麼區分性別?
魚身上那麼多細刺,游泳的時候會疼嗎?

TAG:動物 | 生物學 | 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