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宜居星球有什麼用?就算距離只有一光年也不可能到達,別跟我說反物質蟲洞什麼的

我知道一光年內沒有,只是說一光年都突破不了,那些幾十幾百光年甚至更遠的星球根本不可能到達。我認為人類可預見的未來里無法掌握可控核聚變或者以其他方式突破光速,那些只是理論上的方式,實際上無法達到。


當初電剛剛發明的時候。質問「電有什麼用?」的人也是大把。
題主就是這種目光短淺的人。


誰說不可以的...目前人類就可以啊。
1.如果人類不顧及後果,還是可以把飛船加速的足以穿越星系間空間的(130年到達4.2光年外的半人馬α星,而該星系很可能存在宜居星球)
參考蘇聯和美國的核彈火箭(就是用放射性原料,可以理解為一邊飛一邊在屁股上引爆核彈),不過嘛,這可是真·斷子絕孫彈。
如圖:

況且百年之內,人類很可能突破技術限制,利用這些技術很可能達到星際穿越:
1.可控核聚變。
目前難點有兩個:
一個是如何使得熱核聚變發生
另外一個是如何約束熱核聚變
第一個問題一直在向前發展,比如中國的激光引發裝置,進步很快,相信不久可以達到指標。
第二個問題確實棘手,不過也不是毫無頭緒,目前以磁約束為出發點的托克馬克約束器是主流方向。
這個方向成功的可能性十分大。
2.太陽帆。
這個的難點在於帆的材料要滿足各項指標,其中最難的一個是材料密度,比我們現在的材料要輕幾倍。
但也並不是不可能的方向,相反,比起可控核聚變,它可能性也不低。總之,星際殖民並非不可能,但作為一個將會持續幾百上千年的計劃,努力發現宜居星球是我們在技術成熟前的準備,每當我們發現一顆宜居星球,我們向星海進發的動力與激情就強一分。
所以,我們必須持續關注宜居星球與星際殖民,這很可能就是人類目前為止目光最長遠的投資之一。


等到真的發現有"什麼用"的時候才開始研究就太晚了.
現在的手機, 電腦, 遠距離通訊, 最初的原理髮現都是幾十上百年前, 當時都是沒什麼卵用.


本科數學,有個教授說過一番話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我本科是個學渣,不過這段話印象很深)

「我現在教你們的東西,很大概率一輩子都用不到。數學是很超前的學科,現代很多數學的前沿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里人類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你們,還是要繼續研究,因為也許未來會用到,那時候我們數學不能拖後腿。」


反對 @薛文 的回答。
您的回答是建立在上帝視角看問題。
發現電的年代,有沒有人「發明」「發現」出什麼用都沒有的東西來?
你怎麼知道發現宜居行星未來一定有用?
至少從可預見的未來來看,是沒用的,而且極大的概率在幾千年沒都沒用。
而且,這種所謂的「宜居星球」並不是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只不過是有水。
如果人類有能力去改造這樣一個不知道多少光年之外的行星成為真正的「宜居」星球,還不如把太陽系折騰出來。
科技的發展過去是指數型的,可是即使是樂觀的看,這個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革命性的突破了。
更何況悲觀一點,未來的科技能不能突破現在已有的理論體系還是個問題。
現在多少進步只是把以前通過計算推測出來的東西確認一下?
並不是說這個沒意義,而是說拿著以前的科技發展速度去推測以後的速度,太異想天開了。


樓主「可預見的將來」充分說明了樓主的鼠目寸光


其實是科技發展的太快了,超乎普通人的想像,特別是目前的理論發展,依照已有理論人類所能利用的終極能源無非是反物質,而利用它得到的速度跟光速差太多,那麼一光年的距離相對太遠。如果更具體化,飛船的材料結構要適應應力環境,結合人類身體的脆弱性,更加限制了星際旅行。至於理論上很難有顛覆性的發展了。如果反駁請給點乾貨,不要隨便來一句什麼超光速蟲洞之類的,開腦洞也要遵循基本法。


折躍。


給大眾創造新的希望和想像空間。
可以獲取更多的錢用於太空探索。


三百年前古人看現在的科技怎麼看?登上月球,發射衛星,超級計算機無數的高科技。從題主對問題的解釋上就能看得出題主的鼠目寸光。對基礎科學的的理論研究才是能真正推動技術進步的。難不成人類就只能躺在現有的技術上等著滅亡嗎?


或許對方可以抵達地球啊


你這種問題應該發到百度知道,那裡有大把的像你這種預設立場問題,找認同感的人。


人類在古代就發現石油了 但是一直覺得這玩意黑漆漆黏糊糊的一點用都沒有 然後現代的人類發現一天都離不開石油


一光年為啥到達不了,不是說一百年內可以達到光速的一半那麼兩年不就能到了


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可能1光年太遠了,但是假如人類的飛行器速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於飛行器里的人來說也就幾天甚至更短。


因為目前所知的宜居星球的距離太遠,假如人類有能力旅行到那麼遠的地方,人類的科技和產能,對能量的控制使用能力,早就可以保證人類在很多「不宜居」星球上生存了。

所以那個時候的人類科技肯定早就可以在類似火星這樣的固體行星上生存繁衍了,當然是要藉助很多人造建築物和設施。而宜居星球對於這些所謂不宜居星球上的人類來說,只是省了很多設施的花費而已,比如省了造氧設施,空氣過濾設施,恆溫設施等生命維持的建築和儀器。這些東西在那時候的人類科技下都是分分鐘大批量生產的,反而星際旅行的耗費的資源產能更大,那麼屆時人類肯定不會捨近求遠,肯定會先開發和移民近距離的固態星球,甚至建造太空堡壘在上面生活。宜居星球和不宜居星球之間的差距已經被先進的生存科技所填補了,差別不大了。


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與其尋找宜居星球不如研究行星改造的技術,這樣可行嗎? - 匿名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正如保護環境,當發現霧霾嚴重到已經影響到生活時,再去治理已經晚了,同時還要消耗巨量的時間、人力以及物力,參考 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或是現在的中國 。

當未來地球需要移民時再去尋找宜居星球,估計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超乎想像。我們永遠不知道會在什麼時間,有什麼驚人的發明改變我們的世界。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你以為NASA是怎樣拿錢的?


推薦閱讀:

月亮下面那個白色的是什麼?
請問Capulus指什麼天體,以中國古代的名稱又叫做什麼?
為什麼中國傳統星圖沒有被推廣?
太陽會變成黑洞嗎?
古人是怎麼用渾天儀的?

TAG:宇宙學 | 天文學 | 行星 | 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