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成功發射天宮二號?


「他所在的山區,是這個國家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但窮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裡的人們對現狀的麻木。記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產到戶,村裡開始分田,然後又分其它的東西。對於村裡唯一的一台拖拉機,大夥對於油錢怎麼出機時怎麼分配總也談不攏,最後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辦法是把拖拉機分了,真的分了,你家拿一個輪子他家拿一根軸......再就是兩個月前,有一家工廠來扶貧,給村裡安了一台潛水泵,考慮到用電貴,人家還給帶了一台小柴油機和足夠的柴油,挺好的事兒,但人家前腳走,村裡後腳就把機器都賣了,連泵帶柴油機,只賣了一千五百塊錢,全村好吃了兩頓,算是過了個好年......」
——劉慈欣《鄉村教師》


那些說把研究航空航天的錢用來改善民生甚至說直接分了的,與那些分拖拉機的和賣潛水泵的村民無異。


天宮二號發射了,很好,至少我在B站上面看彈幕直播緩解了一下內心的緊張情緒,說真的這麼多年了每次一看長征2F上天心裡還是撲通撲通打鼓。

不過作為航天迷來說,這個8噸多的空間實驗室僅僅是個過渡性的實驗載荷,兔子的載人航天最終大手筆應早已開啟。中國這些年雖然在深空探索上面不及美日歐,但載人航天上面取得的成就將會在未來產生更大的效應,讓中國繼續穩固航天領域第二梯隊領頭地位(第一梯隊的美國和俄羅斯,暫時是仰望狀態)。

那就是:天宮空間站 (20161022更新版)
(以下大量圖片來自航空航天港和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資料,同時感謝 @AESIR 對部分問題的解疑釋惑)

推薦:中國航天VR虛擬展館 本答案部分圖片截取於此,作者是 @POCKN 大神!
從這張CG圖可以看出,未來中國的空間站1代將是核心艙+2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的綜合體。

2016年6月,北京展覽館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面展出的未來空間站模型,所有艙段都位於一個平面上,核心艙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而兩個實驗艙將會配備一對33米長桁架式太陽能電池板。(via 航空航天港)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對「天宮空間站」未來的性能規劃,空間站未來將容納3人長期在軌駐留,輪換時最大支持6人在軌,設計壽命在10年以上

---------------------------20160917更新-------------------------

【核心艙:天和號】

核心艙「天和」,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負責空間站組合體的統一管理和控制,支持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等飛行器與其交會對接和在軌組裝,具備接納航天員長期訪問和物資補給的能力,配置大機械臂,具有氣閘艙功能,支持開展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目前已知的性能指標是18.1米長,最大直徑4.2米,重量在20-22噸左右

根據央視今年7月的紀錄片中顯示,核心艙的建設已經在進行中,上圖這個是對介面

對介面大小是非常有講究的,目前國際空間站上的對介面有4個標準,分別是Probe-Cone、APAS-95、PCBM和iLIDS,而APAS是神舟、天宮等採用的標準,也是後續天宮實驗室採用的標準。原有的APAS對介面內徑僅為0.8米左右,僅供人員和小直徑貨物通過,若要讓機櫃等大型物品經過,那麼內徑必須在1.1米左右,從視頻上看,基本接近1.1米內徑。

後面這個圓柱部分應該就是核心艙里與對接機構相連的艙段,直徑在3米左右

這一部分則是整個核心艙最寬的部分,直徑4.2米,上面黑色的部分就是機械臂,目前看已經裝配完畢。

[核心艙里能幹些啥?]

首先,你得上廁所吧?太空廁所可不是這麼好用的哦!

然後,你得工作吧?

平時沒事鍛煉個身體啥的,像和平號和國際空間站上面就配備過跑步機、騎單車等健身設備

餓了可以在核心艙加熱食物,吃東西

逢年過節集體賣個萌什麼的!

當年有太空梭的時候,吃大餐不得有場地啊?(圖中有7人是太空梭臨時造訪的)
回到天宮,這個核心艙能力如何?現在尚未發射,暫時無法驗證,不過我們可以對比下國外已經發射過的核心艙數據

(這裡就不放禮炮系列和天空實驗室啦,沒可比性)
從長度、直徑和重量對比,中國的空間站核心艙體量還是相當給力的,按照前人運營空間站的經驗看,一個合格的核心艙一般要包括以下技能:(以下引用不同空間站案例)
1、生命維持系統:包括氧氣、水、電力等
2、生活設施:太空廁所、淋浴設備、冰箱、廚房設備、大量的儲物設施
3、飛行推進與控制系統、通信系統、數據處理中心
4、運動娛樂與休息空間

可以說,一個核心艙就像一個綜合化的家,各種設施要一應俱全,因此怎麼可能體量小?【實驗艙 I:問天號】

按照計劃,實驗艙將在2020-2022年陸續上天,並與核心艙對接,問天是其中一個。它直徑4.2米,20噸左右,由對接機構、工作艙、氣閘艙、機械臂、資源艙和桁架式太陽翼組成,相比從前,這個實驗室功能已經是非常強大了。官方對於這個艙段的定位是:

主要任務是支持密封艙內應用和艙外試驗,備份核心艙部分平台功能,存放航天員消耗品、空間站備品備件和補給貨物。配置主份氣閘艙,支持航天員出艙活動,配置小機械臂。

雖說核心艙已經配備有大機械臂了,但問天號的小機械臂的作用有些類似於日本「希望號太空艙」,專門為氣閘艙外部的暴晒平台的試驗設備進行搬運。

【實驗艙 II:夢天號】

和問天號形狀類似,夢天號由一個直徑4.2米以上的主艙,外加錐形資源藏和桁架式太陽翼組成,總重量達到22噸,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夢天將開展科學實驗、物品存放、貨物補給等功能。值得期待的是,兩個實驗艙均附帶了非常實用的外部暴露實驗平台,這個在下文會涉及到。

由於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因此不存在上下左右的清晰概念,天宮空間站的實驗艙將4大象限都將利用起來以放置各種試驗載荷。空間站密封艙內將布設26個載荷裝載空間,安裝介面通用化設計,支持標準單元、整體機櫃等兩種形式,每個象限均按照不同區域布設空間應用、電源電路、再生生保、環境控制等設備(如下圖)

在艙外,天宮空間站也將布設67個標準暴露載荷介面,其中聞天號30個,夢天號37個,藉助太空的極端環境來進行諸如材料科學等試驗。其中夢天號將配備的可展開暴露平台能夠做到適時開合,方便管理,是一個挺有創意的設計。此外,問天號的工作艙迎風面預留1個擴展平台介面和1個載荷掛點介面;核心艙大柱段尾部II、IV象限對稱預留2個大型掛接載荷介面

至於實驗艙內部最終會長成什麼樣,目前天宮一號和二號都無法完整展現,可以參照國際空間站的部分試驗艙段設計

以1998年上天的曙光號功能貨倉為例,該艙段長13米,直徑4.11米,內部容積72立方米,比天宮空間站稍窄,他的內部四周的四個象限都是柜子,以及密集的管線覆蓋

命運號實驗艙是美國在國際空間站的主要試驗艙段,長9.3米、直徑4.27米,重14.5噸,這裡面就寬敞許多了,四周分布了24個機櫃(每邊各6個)

哥倫布實驗艙是歐洲航天局的實驗艙段,長6.81米,直徑4.48米,內部加壓空間達到78.5立方米,如此寬大的體積使得它能夠容納16個歐洲標準機櫃,同時進行生命科學、物理學、材料學領域試驗【運輸往返系統】
「天宮」空間站未來將使用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用長征二號F 載人運載火箭發射,技術狀態不變,低軌運載能力約8.1t,每艘載人飛船可運送最多3人,正常情況下,載人飛船在入軌後2天內與空間站對接,停靠空間站時間約為半年。

貨運飛船為全新設計,直徑為3.35m,上行貨物運輸能力6500kg,主要為空間站上行運輸補給品,包括人員消耗品、推進劑,平台、載荷設備。下行銷毀廢棄物能力6000kg。整體貨運載荷比達46%,這個效率高於日本HTV和歐洲ATV貨運飛船。貨運飛船將於2017年首飛,地點在海南航天發射場,運載工具為長征七號系列。

「是不是長得和天宮二號很像?」
根據設計要求,天舟貨運飛船採用模塊化設計,貨艙有全密封、半密封和全開三種形式,可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種類物資的運輸。貨運飛船具有為空間站提供軌道控制能力,還具有支持科學實驗的能力,每艘貨運飛船可停靠空間站1年。

-----------0919 繼續搬運------------
【未來中國的空間站將要進行的空間實驗】

? 航天醫學
? 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
? 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
? 空間材料科學
? 微重力基礎物理
? 空間地球科學及應用
? 天基信息技術
? 航天新技術
? 空間應用新技術
? 空間環境與空間物理
? 航天元器件與部件
? 空間天文與天體物理學等
註: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空間站工程研製進展》,2016年4月最新版

【共軌飛行的空間望遠鏡「巡天號」】
它是中國第一個大口徑、大視場空間天文望遠鏡,與空間站共軌飛行。其鏡面口徑將達到2米,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近,但視場大了很多,可以一次性看到更多星體
具體的信息,看這裡:《中國空間站大規模多色測光與無縫光譜巡天的設想及其在暗能量研究領域的應用》

所謂共軌,就是望遠鏡和空間站在同一個軌道高度運行,彼此間相隔數千甚至數萬公里,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可以保證相互運行獨立性,消除干擾,另外就是遇到緊急修理情況時可以及時維護

目前能看到的巡天望遠鏡就張這個樣

【未來天宮空間站能拓展到多大?】

空間站預留擴展介面和擴展支持能力,在三艙構型基礎上,具備對接擴展艙段的能力
按照塗上的最大拓展型,未來可拓展到2核心艙+4實驗艙的模式,可同時對接兩艘載人飛船和一艘貨運飛船的能力,同時,33米的超大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提供大量電能。(當然,這個拓展性是建立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最後.....

管理員你這麼傲嬌你媽知道不?I『m Angry!


再也沒有人能阻擋中國人到處種菜了

這次,中國科學家要完成對水稻和擬南芥「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發育過程的觀察。此後,隨「神十一」進入天宮二號的航天員,會將擬南芥在太空中結出的種子帶回地面,讓科學家進一步分析。

在太空中種植植物,對人類來說太重要了。植物不僅可以利用光能產生食物,還可以產生氧氣,吸收人類代謝的許多廢氣、廢物——人類要進行星際旅行,在可再生的宇航員生命支持系統中,高等綠色植物是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的關鍵。


恭喜發射成功


航太技術代表著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它代表著的更是這個國家和國民對於終極的夢想與追求,從來都只有最強大的國家和最優秀的民族有勇氣和能力去向那未知的深空發起一次又一次遠征。


時間有沒有開端?宇宙有沒有邊界?我們從哪裡來?當這星球上第一個抬起頭仰望那浩瀚星空的人誕生時,這些終極問題就會像一顆種子萌發在每一個有文明誕生的地方。

隨著國際空間站將於2020年退役,在2020年之後建成的中國空間站將會成為整個外太空唯一在軌運行的載人空間站。對於中國以外的其它國家,估計只有一張圖可以完美表達我想說的話了:

天宮只是整個中國未來15年航太計劃中的一小步,接下來還有一大批項目:


「黑洞探針」計劃。通過觀測宇宙中的各種黑洞等緻密天體以及伽瑪射線暴,研究宇宙天體的高能過程和黑洞物理,以黑洞等極端天體作為恆星和星系演化的探針,理解宇宙極端物理過程和規律。

「天體號脈」計劃。宇宙中各種天體的電磁波輻射信號隨時間的變化提供了天體內部結構和天體活動的基本信息。


「天體肖像」計劃。獲得太陽系外的恆星、行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天體的直接照片,星系中心、恆星形成區、超新星遺迹、噴流等結構的高清晰度照片,開展各個波段的深度成像巡天,以及繪製各個波段宇宙背景輻射的高精度天圖,對理解宇宙的構成等科學問題起重要關鍵作用。

「天體光譜」計劃。對天體的各種波段(光學、射電、X射線等)的光譜進行高分辨的測量。主要項目建議包括:


「宇宙網」紫外發射線探測器(Ultraviolet Emission Mapper of 「Cosmic Web」,UVEM),宇宙分子探測器(Cosmology and Molecule Explorer, COME)、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 satellite, DAMPE)以及擬在我國空間站上實施的大規模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China』s Space Station OpticalSurvey, CSSOS)、高能空間輻射探測設施(High Energy Cosmic Radiation Detection facility,monitor)。HERD)和X 射線-紫外全天監視器(X-ray all sky monitor)。


「系外行星探測」計劃。主要搜尋太陽系外類地、類木行星,精確測定行星的質量、軌道、可見光和紅外譜以及上述物理參數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並建立上述行星半徑、密度、有效溫度、反照率、大氣環境、溫室氣體、表面重力等重要物理參數的資料庫,初步對宇宙中是否存在另一個「地球」這一基本科學問題做出回答。


「太陽顯微」計劃。對太陽進行高分辨或近距離多視角的多波段觀測,研究太陽內部結構與演化、磁場起源、日冕結構與動力學、爆發過程的觸發機制和粒子加速機制等基本物理過程。主要項目建議包括:深空太陽天文台(Deep Space Solar Observatory,DSO)、太陽極區探測器(Solar Polar Region Explorer, SPORE)、超高分辨X射線望遠鏡(Super High Angular Resolution Principle for coded-mask X-ray imaging, SHARP-X)和太陽磁場和速度場分層結構探測器(Multi-layer Exploration of Solar Magnetic and Velocity field, MESMV)。


「太陽全景」計劃。多波段聯合診斷太陽變化規律,建立小尺度運動與大尺度變化的聯繫,回答太陽磁場的起源、磁場的大尺度特徵、耀斑的特性及與日冕物質拋射的關係、日冕物質拋射的全球特徵等問題。主要項目建議包括: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 ASO-S)、空間甚低頻觀測陣(Solar RadioArray at extremely Low Frequency,SRALF)、太陽磁場立體測量(Stereoscopic Polarization Imagers for Explosive Sun,SPIES)、太陽高能輻射與粒子探測任務(Solar Energetic Emission and Particle Explorer, SEEPE)和擬在我國空間站上實施的大面積太陽伽瑪射線譜儀(Large Area Solar GAmma-ray spectrometer, LASGA)。


「鏈鎖」計劃。針對日地整體聯繫中的關鍵耦合環境進行探測,研究空間天氣事件的大尺度擾動能量的形成、釋放、傳輸、轉換和耗散的全過程和基本物理過程,認知太陽電磁輻射和高能粒子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途徑和機制。目前,主要的建議項目包括:「夸父」計劃(KUAFU)、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agnetosphere-Ionosphere-Thermosphere CouplingSmall-Satellite Constellation Mission, MIT)和太陽極軌望遠鏡計劃(Solar Polar ORbit Telescope, SPORT)。


「微星」計劃。探測太陽活動、行星際、地球磁層、輻射帶和電離層、中高層大氣,研究空間物理基本物理過程和空間天氣建模與預報中的關鍵區域、關鍵過程、關鍵效應等關鍵科學問題。目前主要建議的項目包括:


中國地磁衛星計劃(Chinese Geomagnetic Satellite, CGS)、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 SMILE)、空間子午鏈磁層空間天氣監測微衛星星座計劃(Meridian chain nano satellites of magnetosphere)、赤道電離層空間天氣小衛星(Small satellite for equatorial ionosphere)和地球磁場和輻射帶高能粒子探測微納衛星編隊(Micro satellite fleet of geomagnetic field and radiation belt)。


「探天」計劃。旨在從根本上改善我國對太陽、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的空間環境的監測能力,形成覆蓋我國主要航天和裝備試驗基地、重要城市和觀測站點的地基監測網,具備中、小尺度分辨的監測能力,揭示我國上空空間環境的區域性特徵及其與全球整體變化的關係。主要項目建議包括: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Ground-based Spac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Network),即子午工程II 期(Meridian Project II)、中科院日地空間環境觀測研究網路(Solar-Terrestrial Environment Research Network,STERN)和國際子午圈(International Space Weather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ISWMCP)。

「火星探測」計劃。以全球遙感、區域巡視和取樣返回等探測方式,實現從全球普查到局部詳查、著陸就位分析、再到樣品實驗室分析的科學遞進。火星探測計劃總體科學目標包括:


(1)研究確定火星著陸和生命存在的條件與地區。探測火星表面水(冰)及其存在信息、氣候環境、地形地貌特徵,研究火星演化史中水(冰)存在和改造的證據,確定火星表面水(冰)的存在和分布,探索火星生命信息及對現今和將來支持生命生存或居留的可能性;優選火星著陸探測的區域,詳細研究著陸區的形貌、氣候、地質和地球物理特徵,理解火星的地質演化。


(2)研究火星土壤特性及其水冰、氣體與物質組成。探測火星土壤的成分、結構與分布,分析火星土壤中的水冰與氣體組分,研究火星土壤的成因、表面氣液流體與固體物質的相互作用和地質改造歷史。


(3)研究火星大氣及氣候特徵。通過對火星電離層、中性大氣、磁層探測以及火星表面的氣象觀測,研究火星的大氣組成與結構、太陽輻射與火星大氣和物理場的相互作用、火星表面的氣候特徵,探討火星大氣圈的演化歷史。


(4)研究火星地質特徵、演化與比較行星學。通過從整體、全局性的探測,到局部詳細特徵的分析,再到內部組成的研究,解析火星的表面過程、構造特徵、地質單元和內部結構,研究火星的地質演化歷史,並通過與地球、月球和金星等的對比分析,為地球尤其是地球環境的演化提供重要啟示。主要項目建議包括火星全球遙感和區域巡視探測任務和火星取樣返回任務。

「小行星探測」計劃。以伴飛、附著、取樣返回等探測方式,對近地目標小行星進行整體性探測和局部區域的就位分析。


「木星系統探測」計劃。總體科學目標主要包括:


(1)研究木星磁層結構。獲取軌道器環繞「木衛二」、木星捕獲過程以及捕獲軌道到環繞探測工作軌道的轉換過程中木星磁層等離子體與「木衛二」大氣的耦合作用、感應磁場及其電流等數據,研究木星系統的磁層結構特性,並反演「木衛二」內部結構特性。


(2)研究「木衛二」大氣模型。獲取「木衛二」的磁場、等離子體和大氣的組分、密度、溫度、風場、粒子輻射、電磁波動等探測數據,開展「木衛二」空間環境與大氣演化模型的綜合性研究。


(3)研究「木衛二」表面冰層形貌及厚度。獲取「木衛二」表面形貌、礦物組成和微波等探測數據,分析其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地下物質組成特性,研究其冰層厚度及其演化特性。

(4)研究金星-地球-木星間的太陽風結構。通過金星的借力飛行,獲取金星-地球-木星間的太陽風等離子體隨時空變化的探測數據,研究金星-地球-木星間的太陽風結構及其演化過程。


(5)研究地球生命的地外生存狀態及其演變特性。開展木星系統探測器在行星際飛行期間以及木星系統探測期間的微型遙測遙控生物實驗,觀測並研究地球生命在不同空間段的生命狀態、適應性反應及其變化過程。


「水循環探測」計劃。水循環是水在太陽輻射、地球引力和其他能量作用下周而復始循環的動態轉化過程,是地球三大循環系統(水、能量、生物化學)中最為活躍的物質循環過程。


「能量循環探測」計劃。研究太陽輻射能量和地球系統紅外能量收支對地球系統主要分量(大氣、海洋、冰雪和生態)運動和變化的影響及其規律。


「生物化學循環探測」計劃。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以及伴隨干擾如火災而發生的碳釋放和吸收,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輕盈」計劃。研究微重力流體物理基礎科學問題,與空間探索活動相關應用、應用基礎微重力流體物理問題以及微重力流體物理學科交叉性問題。


「輕颺」計劃。研究微重力環境下的材料相變、晶體生長與材料形成等過程,以及微重力環境下凝聚態體系的物理、化學性能及變化過程和規律。


「輕焰」計劃。研究湍流燃燒機理、煤燃燒和傳熱過程及相關機理,進行航天器防火安全研究。


「空間基礎物理」計劃。


(1)量子科學實驗衛星(QUantum Experiments at Space Scale, QUESS)擬通過建立衛星與量子通信地面站之間的量子信道完成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學實驗任務,主要科學目標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路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QUESS 衛星已經在今年成功發射。

「冷原子物理」計劃。建立超冷原子物理的衛星實驗平台,探索超冷物質波的物理特性,發現新物態與相變,檢驗基本物理定律並尋找新物理。


「騰雲」計劃。研究空間特殊環境下的生命活動現象、過程及其規律,研究地球生命在地外的表現形式。


「桃源」計劃。探索地外生命和智慧生命,研究普適的生命起源、演化與基本規律。主要考慮「木衛二」或「土衛二」科學探測計劃,目標是有計劃地選擇木星或土星行星系中可能存在冰殼和地下海洋及大氣層的衛星為探測目標,利用著陸器和巡視器取樣在線分析探測大氣、冰殼以及海水中可能存在的生命物質或形式。


「載人航天工程」科學計劃。規划了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和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天文和天體物理、空間物理與空間環境、空間地球科學及應用等8 個領域和31 個主題的空間科學研究和應用,計劃開展數百項空間科學研究項目。


實現技術:


空間天文觀測技術。包括超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空間VLBI 陣列技術、高能電子觀測和高能伽瑪射線觀測技術、X射線聚焦技術、大面積輕量化軟X射線探測器、單光子弱光鎖相測量技術、紅外空間天文探測技術、紫外空間天文技術、空間X射線量能器技術和太陽系外行星空間光譜成像與干涉觀測技術等。


註:建設世界上首個空間毫米波VLBI陣列的計劃現已列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該項目將通過發射兩個直徑10米的高精度射電望遠鏡至離地球最遠可達60000千米的空間軌道,藉助於射電天文中的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簡稱VLBI),這兩個空間射電望遠鏡與地面射電望遠鏡一起組成一個口徑相當於6萬千米的超大型射電望遠鏡,可以獲得天文觀測中最高的空間角分辨本領,在對黑洞等緻密天體的超精細結構的觀測研究中發揮巨大威力。這是一項前人尚未進行過的前瞻性創新工作,是一個全新的科學衛星項目,在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


「十二五」期間,已有8 個項目脫穎而出入選了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它們分別是:「天體號脈」計劃中的「X射線時變和偏振探測衛星」(XTP)和「愛因斯坦探針衛星」(EP);「天體肖像」計劃中的「空間毫米波VLBI陣列」(S-VLBI)「; 系外行星探測」計劃中的「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計劃」(STEP);「太陽全景」計劃中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鏈鎖」計劃中的「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和「太陽極軌成像望遠鏡計劃」(SPORT);「水循環探測」計劃中的「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


(1)「X射線時變與偏振探測衛星」致力於觀測黑洞、普通中子星和磁星,研究極端引力條件下的廣義相對論和極端密度條件下的中子星物態,以及極端磁場條件下的物理規律,即廣義相對論(對應黑洞自旋和吸積盤鐵線測量)、量子色動力學(對應中子星物態測量)和量子電動力學(對應磁星偏振測量)等。


(2)「愛因斯坦探針」致力於發現和探測幾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探測引力波爆發源的電磁波對應體並對其精確定位;系統性的深度探測和研究各類X射線暫現天體,快速定位並發布預警。


(3)「空間毫米波VLBI 陣列」將開展黑洞等緻密天體的超高精細結構成像觀測等研究,探究黑洞的物理本質,精確估算中央黑洞質量,增加人類對黑洞的認識,揭示活動星系核中央能源機制。


(4)「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計劃」將搜尋太陽系附近的類地行星,開展太陽系附近行星系統的精確探測研究,進行宇宙距離尺度定標。


(5)「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將研究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研究太陽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與太陽磁場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太陽爆發能量的傳輸機制及動力學特徵等。


(6)「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致力於揭示電離層向磁層的上行粒子流的起源、加速機制與傳輸規律,認識來自電離層和熱層的物質外流在磁層空間暴觸發與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磁層空間暴引起的電離層和熱層全球性多尺度擾動特徵,揭示磁層-電離層-熱層系統相互作用的關鍵途徑和變化規律。


(7)「太陽極軌成像望遠鏡計劃」旨在揭示日冕物質拋射在內日球層的傳播、演化、相互作用,特別是利用太陽極軌的觀測視角來重構內日球層的三維整體動力學圖像;發現太陽高緯磁活動與太陽爆發、太陽活動周的因果關聯;研究太陽風高速流的起源和特性;理解高能粒子在日冕和內日球層的加速、傳輸和分布等。


(8)「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致力於實現對地球系統中水的分布、傳輸與相變過程的機理及水循環系統的時空分布特徵認識上的突破;實現對歷史觀測數據和水循環模型的改進,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變化特徵,深化理解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的科學規律等。


除了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中科院和歐空局還聯合遴選出了一項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屬於「微星」計劃,致力於首次實現地球磁層進行整體的成像觀測,揭示磁層大尺度結構及其對太陽風擾動的響應;實現對極光日側和夜側的同時成像,了解空間天氣變化的宏觀驅動控制因素——開放磁通;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的整體聯繫和因果關係。


星辰大海,真的不是一句口號。

最後順便幫二院打個廣告,號稱中國神盾局,你們要不要考慮下


在中秋這個團圓美好的夜晚,祖國能夠自信的直播天宮二號發射,我認為這比中秋節發什麼福利都值得自豪,開心!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詩與遠方。


第一次破百,謝謝各路大神!
不是說航空航天就這幾個學校,只是以這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學校舉個例子,全國開設航空航天系的學校很多,除了清華浙大廈大等還有鄭航、南昌航空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就別在評論裡面一一提醒我了 航空航天涉及了太多的領域,如果非得一一論一遍,那麼全國基本上沒有哪個學校不算了 我們都是祖國的好青年,就別追究這個細節了好嘛
只是想表達,雖然很多人都說90後如何如何,但是我們中仍然有一些人赤子之心不老,這些同齡人值得我們欽佩。
(ps那些犧牲在抗洪和救火一線的很多戰士,都是我們的同齡人,我想他們更值得我們欽佩和敬仰,就幾個月前南方大水,我老家有一個和我同一年出生的戰士被洪水沖走犧牲,我是無法想像他的父母會遭受怎樣的痛苦)
…………以下是原答案…………歪個樓
為什麼短短20年我們就能取得如此的進步?從一個小側面舉一個例子。
發射的時候,北航很多宿舍里都有人在激動的看直播。後來在一些公眾號的留言看到了很多北航學子的留言。很多宇航學院的同學都說,要獻身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飛行器背後的千千萬萬人之一。

北航的很多學生,本可以去讀金融計算機等賺錢的專業,卻懷著一顆赤子心選擇了航空航天。說實話,航空航天的人都很苦,而且賺得很少,但是在社會如此逐利的今天,我航還有這麼多的同學「執迷不悟」,就沖這一點,得給北航人點贊
我想,北航、哈工大、西工大、北理、哈工程、南理、南航……(國防七子,排名不分先後 剛才漏了幾個學校,還被提醒了,我們都是兄弟院校,就別太在意細節)這些學校裡面有無數的青年學子,選擇了獻身航空航天,他們是我們未來能夠建成空間站能夠真正在航空航天領域稱霸世界的保證,向這些同齡人致敬!


明朝的以後的海禁其實和意識形態和地域應該沒有什麼關係,特別是玩過文明的人應該都知道,意識形態無好無壞,都有各自的利弊
農耕文明個廣闊的內陸 帶來的 思想制約 可是優秀的領袖和政府 不就是為了帶領國家更好的發展嗎 ,俄國 也是農耕和內陸文明 可是從彼得大帝就瘋了一樣的戰爭尋找海洋,當時擁有大片海洋的中國,卻開始閉關鎖國,樂觀因素忽然重要,但永遠不要小看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在國家發展方面
遠答案————————————————————

當然應該大力投入,什麼叫不值得投入?明朝那麼厲害的航海技術,我們缺輸在了大航海時代,導致民族一百多年的屈辱。甚至到現在依然不如航海大國的造船技術。我們已經輸了過去,輸了海洋,難道以後還要輸了未來,輸了天空?科研人員沒有中秋假依然默默堅持工作,但成天抱著手機無所事事噴這個噴那個的人,難道一點都不羞愧?不說為國家,你為你自己付出了多少?


接近十點,困意襲來,正想喊他睡覺。他說陪我看看天宮二號的發射吧。於是我倆一人開了一罐酸奶對著電視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
說實話,我一個物理盲是沒什麼特彆強烈的觀看慾望的。偏頭看到他正和他父親聊微信,兩個人的言辭興奮又激動。他父親說,肯定會成功!他回,那必然的!
倒計時開始的時候他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有一段畫面是天宮二號發射不久後運動軌跡開始下行,他緊張得不得了。說一定是在變軌,不是出了問題。看著升空,看著分離,看到最後宣布圓滿成功。他激動得無以言表。和他父親在微信里開心得像兩個孩子。
而我注意到大廳里的工作人員,全國待命的檢測點的工作人員,那些在太平洋上的檢測船上的工作人員,在這一個中秋,都沒有辦法回家團圓。
而他,以後也會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睡覺前我問他,以後的中秋你是不是也可能回不了家。他說可能吧,你會不會不開心?
我一直不明白他工作的意義,覺得又窮又忙。而那天,聽到大廳里的掌聲,看到他興奮的臉。
我說不,我覺得驕傲。


這些效率低下的民主國家正在苦惱怎麼討好自己的、意識形態已經發生大規模分裂的民眾的時候,我國已經默默的趕上他們了。


僅靠生存本身是不能保證生存的,發展是生存的最好保障。
——劉慈欣 《三體》


跑個題,紀念一下我外公。1959年國慶十年閱兵,駐守海南島十年的外公回北京接受檢閱。而後又作為工程兵參與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修建工作。當年楊利偉回到地面的時候老頭就哭的不行,現在看著天宮,挺想他的。
=======================
時間有點久,錯記成楊利偉同行三個人執行任務,已改正。多謝大家指點。

===================
更新一個老爺子當年駐守海南島的事兒吧。
我外婆屬於隨軍家屬,一直跟著外公。49年解放海南島以後也跟著一起住在海南島。那時候吃蔬菜糧食要靠大陸的補給船運送物資,一到颱風天補給船不能靠岸,那就只能有啥吃啥。我長大以後我媽有一次帶我和我外婆去吃泰國菜,有個菠蘿飯,我外婆一口都不肯吃,說當年在海南島吃膩了。
沒有補給船怎麼辦,小戰士晚上就動員我外公去海灘上找被海浪海風打的四腳朝天回不去了大海的海龜,運氣好的時候一晚上能發現兩三隻呢。抬回去讓炊事班收拾乾淨,其實就是白水煮了蘸鹽吃。外婆說有一次補給船快一個月沒靠岸,靠著她腌的多半缸黃花菜才有蔬菜吃。
所以我外公死活都不相信中華鱉精有用。。。


【多圖預警】
今年是航天大年,海南文昌發射基地正式啟用,今年六月發射了新一代火箭長征七號。
(詳見: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長征七號首飛是什麼體驗? - 彭正皓的回答)
如今發射天宮二號,十月份將發生載人的神舟十一號,十一月份發射新型大推力火箭長征五號。密集的發射標誌著我國航天技術進一步成熟。
還有個細節,天宮一號稱為「目標飛行器」,而天宮二號稱為「空間實驗室」,其差別顯而易見吧。
中秋之夜,寒風細雨,得見此景,暖漾心頭。
天宮二號你代我去看今晚的明月吧。


給央視提點建議,以後放幾個麥採集現場(村莊)同期聲嘛!
甚至像土星五號發射的直播畫面一樣,由遠及近從遠處的人群中不斷拉近畫面嘛!
我看了這麼多年發射直播,每次都一樣。主持人和幾個專家聊一些很無聊的天,然後發射了,然後不停的「跟蹤正常信號正常」,然後發射成功,黨中央國務院賀信,領導講話,沒了。
能不能有點新意啊!好歹製造點氣氛吧。比如發射前採訪下現場觀眾啊。乃至於像火星救援一樣,在某塊大屏幕設置轉播點,然後發射完後採訪現場的圍觀群眾啊……
Why so serious!

啊啊啊啊啊啊!!!美不勝收!!!!!
器箭分離,金碧輝煌,光芒萬丈。建議以後在介面處放點金箔銀紙,此計大妙


阿波羅11號登月的47年後,人類關注的事情變成了,法國沙灘禁止布基尼對不對,瑞典少女被穆斯林強姦的案子被壓了下來,伊斯蘭國在中東賣性奴,手裡拿著足以毀滅人類十次的核彈的國家們把臉一蒙。
發射空間站卻成了稀罕事兒。
顛顛倒倒,倒倒顛顛。
世上本無倒卷珠簾。


好多年青人!暗自慚愧。。。


雖然也許我兒子享受不上,雖然也許我孫子享受不上,甚至可能我重孫子享受不上。但是我希望某天我的後人們在月球村的別墅里回望地球的時候。能夠想到他們的祖先在公元2016年沒有給祖國投反對票。
至於反對的某些人,他們的理論不過是自己沒有享受到實惠,非要跟孫子們搶東西。


我們曾錯過大海,請不要再忘卻星辰!


又是熟悉的長二F,又是熟悉的劃破夜空的赤焰,不同的是一份從沒有過的緊張感,與航天學院同學共同激動的歸屬感。
航天發射,我看過不少,無論是太空梭(STS)的優美身姿,還是獵鷹火箭的回收奇想,甚至土星五號三千噸的震撼推力,都不及中秋之夜給我的迎新之深,感情之濃烈。
昨天的發射,論發射時的震撼,顯然不如土星五號的拔地而起;論天宮二號實驗室,國際空間站(ISS)已在軌運行多年;論情懷,也不如當年新視野號略過冥王星,飛向星辰大海給我的影響之深。
忽然想到了平日看國足的比賽,國足的名聲早已人盡皆知,然而中國隊的比賽,卻總能給我難忘的印象,一次次驚險的解圍,一次次也許遺憾的射門,都會讓我激動不已,這份情感,無論桑巴足球的美麗,德國戰車的硬朗,巴薩傳控的強勢,馬競防守的鐵血,都無法相提並論的。因為,德國隊贏了,我們會說:我德又贏了;巴薩贏了,我們會說:我村又贏了;就算是我們的鄰居日本隊贏了球,大家也會說:我日,又贏了;而中國隊贏了,是我中又贏了嗎?是我們贏了!正如賀煒所說,無論國足是多少人的痰盂,依然是我心中的聖杯!
足球如此,航天事業亦如此,中國航天與美俄的差距依然存在,也許我們激動不已的一次突破別人早已完成多年。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前進,不管是步履維艱還是亦步亦趨,無論是落後的苦澀還是失敗的痛苦,都不會磨滅中國航天人心中的夢,深深烙印在人類心中的飛天之夢。
航天,應該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誠然,目前的社會形態下,大家只能各自為政,甚至相互排斥,但我相信,無論NASA,ESA,俄羅斯航天還是中國航天,都是人類航天萌芽時期生長出的幾根幼芽,只要堅持生長,幼芽最終會交織,融合,匯聚成全人類的星辰之夢。而中國航天,就要努力成長,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天宮二號是空間實驗室,離建成我國空間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條路上,會出現我們的身影。我們註定要走向星辰大海,因為,他在那裡。


用人話告訴你美國是怎麼樣一步步把中國逼成他們害怕的樣子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中國邁向空間站時代。

提到上天,不得不提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做出上天這一偉大嘗試的人,他的名字叫做陶成道,他精通火器技藝,他用這製作的炸藥幫助朱元璋開天下,朱元璋以元制授他萬戶官,所以後來叫他萬戶陶成道,後世也稱呼他為萬戶。

有了官職的陶成道並沒有滿足錦衣玉食的生活,每天過的很迷茫,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等到他晚年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有一個想法——我要上天!


說干就干,陶成道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2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


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萬戶是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這應該也是中國航天精神最初的原型。


那麼中國是怎麼樣一步一步從一窮二白的局面取得現在這麼巨大的輝煌的?且聽會長為大家慢慢道來。


新中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對中國實施最嚴密的封鎖,不僅是技術,而且還有經濟,發展航空航天的調子最初是毛主席在政協會議上定的:

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在英勇的經過了考驗的人民解放軍的基礎上,我們的人民武裝力量必須保存和發展起來。 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 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 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 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 達到自己的目的!

真正拉開中國航天事業序幕的是「863計劃」,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在努力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也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遠大目標提上了日程。


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


同年2月,我國制定的第一個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列入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一項內容,規劃要求在12年內能夠「獨立進行設計和創造國防上需要的、達到當時先進性能指標的導彈」,「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接近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


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在廣大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下,特別是「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1970 年,在列強的技術封鎖下,中國科學家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它長什麼樣呢?衛星為近似球形的72面體,質量173千克,直徑約1米、採用自旋姿態穩定方式,轉速為120轉/分,外殼表面由按溫度控制要求經過處理的鋁合金為材料,球狀的主體上共有四條2米多長的鞭狀超短波天線,聽起來很牛的樣子,這麼牛的衛星它是幹啥的呢,額,全星的核心部分是一個電子樂音發生器,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覆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雖然它的功能非常的簡單,但是意義重大,它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蘇、法、日等國家之後第五個能製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引起了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等各領域的深刻變化。


1983年,美國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戰略防禦計劃的全稱為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其核心內容就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導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層次的攔截。力圖把全國的科技力量有效地組織起來,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增加競爭力。


也正是這一年,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首先提出要建立一個國際空間站,但是這是一項頂級攻堅的項目,當時美國還與蘇聯處於冷戰時期,推進異常緩慢,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這一計劃,這個空間站才在1993年完成設計。

這一空間站的也是目前當今世界唯一的一個空間站,這個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六個國際主要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參與該計劃的共有16個國家或地區組織。


中國有沒有參加?沒有!


中國為什麼沒有參加?


其實,早在20多年前,中國就開始積極謀求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但是國際空間站主要參與方均反對邀請中國加入。於是,中國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一次次被擋在國際空間站門外。


但是,中國人有志氣!


你不是不讓我參與嗎?那好!我們自力更生一樣可以干出來!


我們要建立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中國用實際行動在世界面前立下了豪言壯志!


從1984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從各方面對「星球大戰」計划進行分析研究。鑒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中國國情,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我國的經濟實力尚不允許全方位發展高新技術,爭取在一些優勢領域首先實現突破是切實可行且大有希望的。


1985年7月25~30日,科學技術委員會在河北秦皇島召開太空站問題討論會,這是中國第一次召開研究載人航天技術的會議,會議對發展載人航天進行了初步的技術、經濟可行性探討。會後,《太空站討論會文集》報送給黨和國家有關領導人以及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等綜合部門負責人。


1986年3月3日,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王大珩、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王淦昌、航天部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楊嘉墀、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專職委員陳芳允等4人聯名致信鄧小平等,建議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的發展。5日,鄧小平即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請總理主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根據這一精神,國務院隨即部署、組織了幾百名專家進行調查論證,國家科委成立了計劃編製小組,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上報中央。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863」計劃,因建議提出這一計劃和鄧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故以此作為簡稱,計劃確定從世界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國情、國力出發,選擇以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防禦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七個領域的15個主題項目作為突破重點,在幾個重要高技術領域跟蹤世界水平。


「863」計劃的實施時間為15年,總經費為100億元,其中40億元撥給了航天領域。至此,載人航天研究正式列入了國家重點發展計劃。


航天技術領域涉及兩個主題項目,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和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即研製能發射小型空間站的大型運載火箭和研究發展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二是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即研發規模較小、性能先進、模塊式的空間站系統,並進行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實現載人空間飛行。從上述主題項目可以看出,「863」計劃的實施開啟了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之門。


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目標確定下來以後,研製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被首先提上了工作日程。1988年12月,研製大推力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即長征二號E火箭,簡稱「長二捆」)的任務下達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並要求在18個月內研製成功。時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王永志後來回憶說:「設計時間只有三個月。各設計部門燈火通明,辦公室、走廊里放的全是圖板,3個月里出了44萬張圖,把火箭設計出來了。」


「長二捆」如約升空,順利地把巴基斯坦科學實驗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與此同時,選用何種航天器一直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五種方案:即載人飛船、不帶主動力的小型太空梭、帶主動力的太空梭、完全重複使用的兩級火箭飛機和空天飛機。


經過反覆論證,五種方案集中到兩種:即載人飛船和小型太空梭。兩種方案各有利弊。載人飛船從技術層面來講相對容易,且投資較少;太空梭是未來發展趨勢,但技術難度高,且研發及維護費用均較高。


1989年12月,航空航天工業部1988年,航天工業部與航空工業部合併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宋平在七屆人大全會說明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45個部委調整為40個新組建10個部委從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轉入正常運行精簡五分之一人員充實財稅公檢法等部門企事業單位。召開飛船與小型太空梭比較論證會,在充分考慮各項因素的基礎上,航空航天部內部達成共識,確定以載人飛船作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器。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小組,同時,航空航天部的19名專家組成了載人航天聯合論證組載人航天聯合論證組組長為錢振業,他也是「863」計劃中載人空間系統及其應用主題項目組的組長。


1991年3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通知航空航天部,15日下午3~5點,李鵬總理邀見任新民同志和了解飛船情況的同志。後據任新民回憶:當天參加會談的共四人,總理及其秘書還有他和錢振業。他們詳細向李鵬總理彙報了載人航天器選用載人飛船的原因,並分析了研製飛船的技術基礎和現實條件。李鵬認真聽取了彙報後說道:雖然資金上有困難,但飛船項目所需的幾十個億還是可以解決的,他同時還強調,飛船工程一定要專款專用。此後,航空航天部根據彙報情況,整理出《航空航天重大情況(五)》上報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很快給航空航天部轉回了報批件,上有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李鵬總理的批示以及江澤民總書記的圈閱。


得到中央的支持,載人飛船工程的論證和立項工作加快了步伐。


1994年,國際空間站開始第一階段的對接試驗,直到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美國出資,俄羅斯製造)發射成功進入第二階段——初期裝配階段。


而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而現在,天空二號的成功發射,預示著中國在浩瀚星辰中的征途已經開啟,世界上那麼多發達國家搞那麼多年才搞出一個國際空間站,而中國在西方技術封鎖下,很快僅僅依靠自己的實力就可以搞出一個了!這真的讓人萬分自豪!


根據占豪介紹:

預計2020年左右中國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到那時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可能將退役,因為國際空間站合作夥伴國的國際空間站使用協議就是簽到2020年,到時候國際空間站的壽命也基本快到期了。2012年,俄羅斯航天署副署長維塔利·維多夫曾在電視節目中宣稱,國際空間站將於2020年墜入太平洋,結束自身使命。他同時表示,之所以選擇墜毀的方式,是由於國際空間站結構太複雜,體積也太大,如果滯留在太空,將會成為一堆頗具威脅的太空垃圾。從現在的情況看,國際空間站能否在2020年後繼續服役是一個未知數,但現在美國已經沒有了向國際空間站輸送貨物的飛船,俄羅斯顯然希望到時狠狠地敲詐美國一筆。以現在美俄關係,到時候如果真的無法達成妥協,國際空間站壽終正寢並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真的是這樣,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航空航天從來都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感謝美國當年的不帶玩之恩,更感謝中國航天一代又一代流血付出的航天人!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下毛主席在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的演講:

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 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 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了,你們知道天宮二號是怎麼點的火不?知道是誰點的火不?來,科普一下:

這回知道了吧,噓!低調,低調!


題圖來源:網路圖片


振興會 出品

【微信號】zhen_xing_hui

請你務必相信我是在:

一本正經的胡說

認認真真的扯淡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振興會(zhen_xing_hui)


倘使我在洛陽有十畝薄田,安能配六國相印。


推薦閱讀:

為什麼SpaceX 的發射總是延期?
為什麼我國03年就能讓宇航員上天,並準確著陸。而到現在最新的東風41洲際導彈的射程才14000公里?
普通中國人,想要上太空可以如何實現?
在太空里燒水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菲萊」登錄彗星收集到的是什麼聲音啊?

TAG:宇宙 | 航天 | 空間站 | 中國航天 | 天宮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