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為什麼是靈長類進化出了智能生物,而不是其它哺乳類,或者鳥類,魚類,兩棲類?

1??靈長類和其它動物有什麼區別?優勢和劣勢
2??是哪些關鍵區別,讓靈長類脫穎而出?
3??這結果和地球的生態環境有多大關係?如果有,其關鍵是什麼?


首先,哺乳動物對比其他動物,優勢是很多的:
例如說哺乳期長,足以形成比較穩定的親子關係,便於各種技能的傳承。
還有為了保持恆定的體溫,進化出了一套能夠長期保持穩定供應能源的器官和系統,這套系統對於保障能耗很高的大腦,同樣有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任何可以飛行的動物,體重受限於平方立方原理:體重按照尺寸的立方增長,而肌體劇烈運動(飛行)後的散熱,則是依據表面積按照尺寸的平方增長。所以,推論就是任何可以飛行的動物,體重都有上限。哪怕考慮歷史上的風神翼龍,這上限也會不太高。而在這不大的重量範圍內,還要同時供應幾大耗能系統:大腦、飛行、體溫保持,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哺乳動物中,靈長類也有獨特的優勢:
為了攀爬樹木,手被進化為可以單手靈活抓握的形態,這為使用工具提供了一個相當出色的基礎技能。
同樣的原因,靈長類動物的肩關節也是在哺乳動物里最靈活的(不知道要不要加之一),這也為擴大手的潛在應用領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手的優勢哪怕不是人類,也都是能看到的:除人類外的其他靈長類動物,手部能做的各種動作的豐富程度,也是超過了其他種類的動物的。
還有,為了準確的判斷樹枝的高度和距離,進化出了雙目視覺。這為中近距離內的精確操作工具提供了另一個保障。


其他哺乳類有些是很難,有些是不太可能

我們先說說大腦這個器官,雖然說不同的智能生物可能耗能不同,但是智能生命都必須要有很好的邏輯能力,這就說明要有很大的皮層,大量的神經元用於處理複雜任務,能量消耗不會降低。
這也就說明了智慧生物幾乎肯定可以是異養生物,不可能是自養生物,換句話來說智慧生命當前一定是要吃一些肉的,沒有肉是很難在自然條件下活下去的。
同時,大腦進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所以說部分的大腦能力增強,是能夠讓其獲得更多的肉來彌補各種損失的。

首先我們說魚類。
魚類要發展出高智能是很難的,大腦是一個能源消耗很高的器官,而碳基生命獲得大量能量的方式只有氧化反應。
而水中氧氣含量只有大氣的三十分之一,所以除非有個超級巨大的腮,否則不可能提供足夠的氧氣。
但是進化如此大的腮會有很大的問題,這個腮為了流過更多水流,表面積必須大,實際體積也要足夠大。
水的阻力比大氣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生物很顯然不會有足夠好的運動能力,甚至乾脆很難運動。
大腦如此耗能,這個東西沒辦法找到足夠的食物,所以腦袋大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互相拖累的現象了,以至於魚不會太聰明,最多有點特長。
而海豚這樣的不屬於魚類,實際上呼吸空氣給了海豚很大的優勢。

因此我們基本可以斷言,從水中獲得氧氣進行反應的生物,不太可能具備高度的智能。

這樣我們可以收窄了。

條件1:呼吸空氣。


那麼我們有要說鳥類。
鳥類也受到制約,鳥因為需要飛行,肌肉是非常龐大的,很多鳥類大部分重量就是胸肌。肌肉是十分耗能的器官,所以總能量的大部分要供給肌肉。
大腦既是一個能耗大戶,體積也不能太小,很顯然鳥類如果要扛起一個大腦,他的功耗肯定相當高,人腦的功耗相當於一個小白熾燈泡。

同時,假定鳥長那麼大腦子,它的身體其它部分就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了,為了能抬起大腦,人家就必須要有更大的容納空間,強度要更高,結果重量就更重……

所以要負擔起一個足夠大大腦的鳥類,恐怕要像翼龍那麼大——顯然這個地球目前不足以供養翼龍這種消耗實在太高的動物……總不能叫他去吃老鼠……可是讓它去吃大象又有點太困難了……

總之,中間沒辦法有個過渡,誰跑出去多了誰就是找死,自然鳥類也很難進化出的和人類那麼聰明。


所以條件2:不能有太大的空間和重量限制。


然後我們說兩棲類。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首先複雜的大腦相對來說是容易損壞的,他們的關聯是很多的。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目前大多數兩棲動物體積都比較小,就算是鱷魚也不算太大。
這樣讓他們熱容相對較小,冷熱交替的時候他們的身體供能是不穩定的。
很顯然,能量供給降低不動的時候,養個大腦就等於浪費了,利用率太低,本來冷血動物的長處就是平均能耗低,吃一口可以活好久……
這下為了吃一口,就要開一個燒油巨大的破車去追(大腦),而且平時這車發動機還不能關……
天一冷,食物一少,冷血動物行動也遲鈍了……活活餓死丫的……
可見冷血動物這種體內不穩定的環境,對於大腦這種能耗大,高精尖的設備運行是不利的,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利用率太低。

所以條件3:穩定的內部環境且經常能用得上。

滿足這三條,就有智慧的可能了。
但也要看路線,看前期點的技能點。
要是人類出現的時候沒有變成稀樹大草原,而是茂密的樹林,瓜果遍地,掠食者都是突然從林間襲擊……這個時候耐力不重要,索敵距離不重要,關鍵是反應速度……
那說不定人類眼睛就可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且複雜的規劃能力也不需要,反射神經倒是一流……
結果變成了神經質猴子。

所以也要看條件啊,人類也是走運才突然有個適合發展智慧的外界環境,初始條件也沒有劣勢。

——————補充——————

媽了個雞,鱷魚是爬行類,我錯了,我下跪,我學習台灣虐狗國軍給你們下跪。

下面有人說啦,鳥這個東西有不會飛的。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到了,不過當時懶得打字,這裡我覺得還是比較重要的,我提一下。

首先鳥不會飛,往往是因為比較大的環境限制,有這個條件。
要麼是環境惡劣比如說企鵝是因為忒冷,這個時候長出個大腦浪費能量會屎。
要麼是環境太好,比如幾維鳥,生活條件辣么好,富二代要什麼腦子。

事實上最有可能有智能的,恐怕是鴕鳥,因為條件比較合適。但比較可惜的是鳥類的顱骨腦容量實在太小(雖然可以變大,但最開始的容量太小)。
不過鴕鳥實際上也是比較聰明的鳥類了,難為太凶。


另外智能這個東西,大多數體現在一般性問題的解決能力,可以大體脫離本能思考一件事兒。
雖然烏賊這樣的是很聰明,但畢竟也只是特長,也就是對於特殊的空間狀況把握的比較好,這也是和它的生活環境有關係的,他必須經常把狹窄空間中的獵物給吃到。


——————我補充一下為什麼不是別的哺乳類——————

這很大程度上就是運氣,但進化中好爹也不完全是運氣。
實際上一個物種要活下來,是需要有一個生態位的。
就目前研究而言,大體人類的雛形是出現在非洲大陸他娘的不怎麼下雨的年代,簡而言之這就是一個關鍵點。
這個關鍵點首先。
1:如果需要遠距離快速活動,就必須要有比較好的導航能力。

陸生哺乳類沒有和鳥什麼玩意兒一樣的磁導航技術(最近研究認為這個導航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鳥類可以看到磁感線),所以就要想在大範圍長距離活動的時候,就必須要能記個地方……否則,就只能當居無定所的動物啦。
但是靈長類是天生有領地觀念的,所以儘可能的還是要定居(當然不是一個地方永遠不走,但是要集合)。
這個時候腦袋就要發達一些。
實際上在平原地區的其他哺乳動物,什麼獅子啊,豹子啊都相當聰明(更何況他們是掠食動物)。

2:原有的生態位被擠壓了。
靈長類天生適合在森林裡活動,吃點果子,有機會搞點神馬小猴子的開葷。很顯然不適合在平原地帶活動,吃得越來越少,適應不良了。
靈長類因為結構的問題,點太遠的技能樹概率太小了,註定是一種速度跑的比不過羚羊也跑不過兔子的東西。
但是靈長類即便是現在的大猩猩,耐力都是相當可觀的,幾乎是哺乳動物里最好的(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計速度,不然王八爬個100年你怎麼比)。
這個技能點就被點上去了。
而且下雨少了,可吃的植物就少,甚至昆蟲都少了,這個時候不得不開闢新的營養來源。
說不定有可能點了耐力技能的靈長類動物,是被存活在有限森林裡的那些沒耐力但強壯的傢伙趕出去的呢,至少可以肯定當時森林會很擁擠。
傳統行業進不去,馬雲抹著淚就出來開闢藍海市場了。
那麼多人類亞種逐漸滅亡,尼安德特人甚至很可能是被智人慢慢擠壓滅絕的……可是猩猩之類的卻沒有,足見同一個生態位出現一個超強競爭者是多麼恐怖。

3:社會化。
智慧這玩意兒,能交流能傳遞能協同很重要。一個東西智商再高,就算和老鼠一樣能夠靠遺傳就把部分知識(一些傾向)直接傳遞下去,其作用還是有限的。
換句話來說,不是特別經濟,所以說對於獨居動物來說,有限的環境應變能力就足夠用了。

換句話來說,在當時的環境下,靈長類動物沒有最根本的限制,本身靈長類就是雜食動物,只是原來吃肉比例低。
同時靈長類生活方式受到的環境壓迫最大。
靈長類底子在耐力方面比較好,結果點出的技能點需要配合的技能點會發揮出極大的優勢。

別的哺乳動物吧,比如說貓科,變大變快就可以了,本來爪子就好使,一路技能點往上點就行。
很顯然貓科點智商消耗的能量,不如去點已經有的科技樹。
當然進化不是自己選的,只不過這樣的突變更加容易發生,而且每一步都能帶來好處。
如果說有個大貓選擇進化腦子,那麼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可能落敗於進化爪子和快跑能力的同類了,它操不著妹子,它也就完蛋了。
所以說貓科動物要出現高度智能,顯然會被相同生態位的兄弟姐們競爭到死。

靈長類就不行了,這牙馬馬虎虎,爪子對於猛獸基本就是開玩笑(倒也沒那麼差,但也就自衛範疇)。
換句話說,對靈長類來說,進化神馬難度都差不多,腦子變聰明了,在其他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好歹能夠帶來一點收益。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靈長類在那時候混的好嗎?
混的那叫一個慘,種群那麼小,比起現在瀕危的那些動物來說,人類在當時真是實打實的瀕危物種。

簡而言之,大腦這種消耗能量很高,而帶來效益很緩慢的東西,只有在別的競爭方式很難達到的情況下才會用的。

做個頁游就能盆滿缽滿,誰tm去做男友和屎命召喚啊。


想當年,其他動物過的不夠慘


感覺是因為進化出了人類,這一類才被定義為「靈長類」……


樓主問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想清楚這個事情的本質

魚類、兩棲類,當然進化出了智能生物

那就是 人

如果還不明白,我再說一遍邏輯

進化本身是延續的,是有一個過程的,而不是跳躍的。魚類進化出了兩棲類,兩棲類進化出了爬行類,然後再到哺乳類,最後到人,就如同一棵大樹,人是目前的頂端,但下面的魚類、兩棲類,同樣是這個過程中的某一刻的狀態。至於鳥類,目前是一顆從爬行類分出去的分支,但你也不能說,未來不能從這裡進化出智能生物,只是,肯定不是從鳥類直接跳躍過去的


如果我們把智能生物定義為「能發展出類似人類文明的生物」,那麼能進化為智能生物的生物就要具備幾個要素:

必要條件:1、感官器官足夠多(眼耳鼻),且位於身體前段方便觀察處理信息。2、擁有不用來行走的肢體,這將是其使用工具的必要條件。3、具有個體之間信息傳遞的手段(語言)。4、能用火。5、群居。6、直立行走。這算是第二條的必要前置條件。

補充條件:1、是捕食者。這樣進化為智能生物前競爭者少,且營養攝入多。2、恆溫動物。更有利於體能發揮。3、不是蜂群社會。不然個體就不需要使用工具了,生物體內部的突變就可以滿足其社會分工需要。4、雜食性。進入原始社會後,隨著氏族規模擴大,單純依賴肉食無法支撐足夠的人口。

由此可見,不能離開水的動物基本都淘汰了。沒有手的動物和淘汰了。

除非鳥類出現返祖現象長出了手(爪),不然鳥類也沒可能。

哺乳動物里,捕食者中能進化出直立行走特性的話,還是有一些有機會。水獺、松鼠、狼、老鼠都有機會。


生物的演化其實就是一個「確定大框架,部分搞特化」的過程,比如不同門下面的動物,身體的基本結構都是有區別的,如文昌魚和蠍子,從綱下面,就會有大的結構類似比如文昌魚和人,目以下的動物基本只能以特化的身體部位區分形態。

靈長類並非是天然的智慧生物,而智慧生物天然應該是靈長類。因為在對器官特化的選擇上,靈長類選擇了更發達的大腦,而不是像食肉目演化出了利齒或利爪,也不像鯨偶蹄目一樣選擇過度特化的身體而不能解放大腦。

而人類這種極致,更是把大腦和其他部位的相互促進演化得精彩。

如是而已。


來補充幾句:有一個問題沒說清楚,即智慧並不等於智商。

很多人,很多此問下的答案都忽略或故意忽略了這點。

自然界里,智商較高的動物並不少,比如海豚,比如烏賊,比如大象,還有同屬人科的黑猩猩。
可是為什麼就只有人類形成了智慧呢?如果把智商和智慧等同起來,那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如果理解到這兩者的區別,那麼,就可以明白,智商只是智慧中屬於個體的一小個特徵,智慧的進階是文明,而文明卻是由人文主義決定的

不要問我人文主義是什麼?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解釋不了,只舉兩個例子。

人類是僅有的能欣賞藝術的動物。
人類具有道德感。

形成這些的生物學原理是什麼,現在根本沒定論,但有一點是一定的:即人類文明或者說智慧本身是和人類的生理,社會結構,還有思維方式是相互促進的,而不是有了一個物理基礎,才形成的一個理化指標。

所以,黑猩猩沒有道德觀念,海豚過度特化身體導致不能勞動和創造,大象過分固定的生態位,都限制了這些動物由智力向智慧的過渡。

倒是人類滅絕後,最有可能發展出智慧,進而發展出文明的,大約是烏賊吧。


在水中要求流線型,難以出現有力的手腳,智商高無處施展,再受迫於巨大的阻力,幾乎發展不起來,水中不乏高智商如章魚海豚等,但受迫於環境。天空需要飛行,四肢動物長翅膀沒了雙手,創造不了,發展不了,而且還限制了體重。以上決定了智慧生物大可能是陸地生物,基本不會是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兩棲一般離不開水,長大了也在水邊轉悠。昆蟲太小。四肢著地的沒有手。

至於為什麼是哺乳類,你的重點錯,哺乳類那麼多,真正智商高的有幾個?哺乳類不會是決定性要素,靈長類才是關鍵。至於為什麼是人類,我認為這個比較看臉,誰運氣好智商最高誰就負責命名,自稱人類,其他的就是猩猩狒狒猴子。


唯一有可能比哺乳動物先進化出智慧生物的恐龍被飛來橫禍滅絕了,恐龍中唯一存活下來的鳥類為了飛行身體過於特化,失去了地面競爭能力。所以就被哺乳動物撿了個大便宜唄。


手是必須的,沒有手,就沒法製造和使用工具。其次是直立行走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了解放雙手。


好問題。

有很多很多很多說法,沒多少靠譜的。尤其是不能從靈長類那算,它那不是個分界點。


第一,進化的本質是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兩種不同的生物進化出同一性狀的概率是很低的。
第二,生物天生的具有排他性,一種生物會儘可能的排除其他生物(共生關係除外),而智慧生物(從人類來看)對於此道更是精通且熱衷。因此一個星球上一般只有一個智慧生物。
總的來說這個過程相當於丟骰子,你不會問為什麼你丟了一次骰子是6而不是其他一個道理


你上知乎提問題,你家的貓知道嗎?


這個先得總結哺乳動物有什麼樣的優勢。

第一,脊椎,可以支持更複雜的身體結構。那麼廣大的無脊椎動物比如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等等就可以pass了,沒有複雜的身體結構就無法產生更加高級的生命形式,它們至今也都處於食物鏈的末端。尤其是陸行種因為氧氣的原因非常小,這樣是不可能進化得出智慧生物的。

第二,溫血,保持體溫,活動能力強。那麼兩棲類和部分爬行類就可以pass了(恐龍貌似是溫血)。溫血動物可以通過體內新陳代謝調節體溫,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並且智慧思考是個非常耗能的過程,冷血產生不了足夠的能量。地球歷史上有數次冰期,因此每次都要洗掉一大批冷血動物。

第三,胎生。相比體外生殖無疑是比較高級的,並且這種生存策略是保質優先,那麼它的個體就比非胎生動物具有更強的適應力,比如親子關係得到加深,有利於社會性的形成,胎生動物絕大多數都有養育後代的行為。這樣,恐龍和鳥類兩個選項就很有危險了,從白堊紀的地層中發現很多小恐龍都無法正常孵化,好像是火山爆發等氣候因素使得蛋殼變厚甚至產生雌雄失調,說明卵生受環境因素的制約是非常大的。而現生鳥類總體對環境依賴度是比哺乳動物高的,有研究機構調查某地半個世紀的動物種類變化,一旦環境改變,鳥類的滅絕速度普遍高過其它物種。歷史上渡渡鳥、恐鳥的滅絕也說明在外來物種的入侵中,尤其是老鼠、貓、豬等對鳥類會造成極大威脅,在漫長的歷史中,這類似的生存競爭肯定上演了很多幕,自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鳥類起先一千多萬年佔據了主要生態位但很快就讓位哺乳類了,因此說明卵生競爭力較弱,產生智慧生物十分不易。

第四,陸棲。陸地上有更複雜多變的環境,個人認為陸地環境下生物的自然選擇等都要強於水中,且有用戶回答直接用肺部呼吸使得氧氣的吸收速率大大提高,這也使得生物可以進行更複雜的行為,生物的進化也會有向更高級階段邁進的趨向。從古生物史中可以了解到,自魚類中進化出了兩棲類,之後,爬行類、哺乳類、鳥類都是在陸上進化出的,爬行類和哺乳類後又返回海洋佔據食物鏈頂端。所以水棲動物,比如魚類,太過於原始,進化步調太慢,不可能成為智慧生物。而海豚海獅一類的,聰明是聰明,但不回到陸地上來,它們的智力就可能已經摸到進化的天花板了。而鳥類因為要考慮到飛行原因,不可能有很發達的腦部,所以天上飛的也不能滿足智慧生物的條件,鳥類再次pass。

這樣篩了一圈下來,很明顯,智慧生命在哺乳動物團隊中出現的可能要遠高於其他類型的物種。那為什麼是靈長類呢?

個人認為靈長類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樹棲(開始階段)。姑且把樹上生存看作是一個遊戲里的副本吧,而樹下生存則是陸棲玩家們的主要競技場。樹下生存的主流進化方向,植食類要麼是更龐大消化好,比如大象野牛犀等,要麼跑得更快,比如羚羊馬等。肉食類就依此進化出專門獵殺大型厚皮動物的劍齒類,獵殺快速動物的犬科類,還有兩者都有涉獵的現代貓科類,還有雜食的熊等。可以看到玩家們的總體進化趨勢就是更高更快更壯,就是沒有更聰明。所以假如靈長類的瘦弱祖先不去開樹棲副本,那它要麼很快被淘汰,要麼就得被帶偏進化方向,進化發力點不在腦子上面了,很快就會泯然眾人矣。那麼回過頭看看樹棲的優勢,就在於攀爬需要靈巧的前肢,手的出現使得靈長類的智力有了一定的飛躍,因此更靈巧的雙手就成為進化大方向。在此期間,部分靈長類選擇了群居以應對樹棲生活的種種危險,因而群居使得其社會性大大增加,生存能力得到提高,那麼靈長類的進化趨勢很容易就會向更高級的大腦邁進,因為這樣可以更有效地使用雙手以及和群體成員交流。

第二,彩色視覺。目前除過靈長類和部分以果實為生的蝙蝠,大多數哺乳類沒有彩色視覺。這可能主要緣於恐龍時代,哺乳類及其祖先一直處在低級生態位,只能晝伏夜出,因而逐漸丟失彩色視覺,後來佔據主要生態位之後,這個色覺細胞想丟掉容易再進化出來可就難了。而靈長類因為主要以果實為食,彩色視覺有助於快速區分出果實,所以十分幸運的,我們的祖先色覺細胞產生了突變,重獲了彩色視覺,當然這比起恐龍的後裔鳥類來說,靈長類包括人類的彩色視覺都是閹割版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有關資料,看看鴿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個人認為彩色視覺應當是智慧生物所必需的一項技能,前期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高效獲取食物,避開毒物,後期它有助於我們的祖先更好地認知世界,產生智慧,因而不可或缺。

第三,地棲(後續階段)。哺乳動物中,靈長類擁有了靈巧雙手和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比較好用的大腦,以及彩色視覺,可以說智慧生命的潛在條件都有了,接下來就是時勢造英雄了,你不能老在副本混吶,你得當主流玩家呀。於是,四百至八百萬年前,非洲的熱帶叢林開始逐步變為草原,我們的祖先逐漸從樹棲猿類中分離再次回到地面,茂盛的草會使得四肢行走看不到潛藏在草叢中的捕食者,所以部分猿類開始直立行走,並且這樣使得身軀比較高大,捕食者不敢輕易靠近,因此雙手得到徹底解放。因此,可以看出,重新回到地面,人類祖先因為地棲生存迫不得已選擇了站立,因而雙手得到解放,可以使用工具,同時頸部骨骼為站立而帶來的變化竟然促進了語言功能的逐步形成,這些都需要更加強大的大腦來控制運作,從此人類的進化方向就基本確定了,更聰明、更聰明、更聰明,最終從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的主宰。而那些沒跑到地上來的親戚們,逐漸就演化成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黑猩猩、長臂猿等等。這裡面還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四百至八百萬年前的非洲,熱帶叢林消退的速度不是太快也不是太慢,正好給猿類祖先留下了充足的的時間以進化出地棲能力,否則驟然的環境突變猿類可能就瞬間滅絕了,所以這樣可以看作為什麼非洲走出了人類而其他地區則不能吧。

綜合來看,人類的出現,有必然也有偶然,地球的歷史雖然很長很長,人類出現的歷史相比很短很短,但要產生智慧生命的生物條件——脊椎、溫血、胎生、強大的大腦等等,地球的生物們可真的是蓄力了數億年,淘汰了無數技能點偏的玩家,得天時地利才有了人類,幸甚至哉。

以上。


或許是因為靈長類是最能撕逼的動物,就是嫉妒心理太強。動不動就得打仗,要打仗就得"軍備競賽」,技術不過關的都被淘汰掉了。靈長類最大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

反觀其他哺乳類,嫉妒心理就沒這麼強。比如狗,狼,熊,虎豹,海豚等等,骨肉相殘的很少見。大自然的食物有的是,犯不上相互撕逼打鬥。小富即安,夠吃的就行。就這麼種得過且過的生存方式怎麼能發展腦子呢?

但靈長類不同,就是靈長類慾壑難填,天生飛著一隻鷹,還沒等打下來就在爭分配問題了。生存鬥爭很劇烈。相互攀比,相互不服,相互謀求著把對方這幫猩猩打倒。隔三差五地就要干仗。這不發展腦子也不行啊,不發展腦子的早就被淘汰了。

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得挨打,落後就該挨打。

為啥慾壑難填呢?或許就是因為基因突變取消了發情期吧!這樣隨時隨地都可以發情——雄性激素始終昂揚——強者才有交配權,撕逼打仗在所難免。但要打仗,還不能叫隨時可能的發情破壞打仗的組織能力來招致自身滅亡,化性慾為智商就非常必要了,這樣靈長類在相互鬥智斗勇中實現了自我的升級,鍛煉了腦子。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演化純屬巧合。
在特定條件下,裸鼴鼠也會演化出智慧。
對,裸鼴鼠這個梗就是來自新世界。


不邀自來,我簡單闡述下我的觀點,一種生命要夠聰明,腦子的發展很重要,由於這個地球上能稱得上高智商的生命只有我們人類,所以我猜測其也應該與人類有許多相仿之處,畢竟能參考的就只有一種生命就我們本身。
由於發達的大腦特別容易受到損害,想想人發個高燒低燒都能弄得神志不清,所以過於發達的大腦對於體溫隨外界變化而變化的變溫動物來說幾乎就變成了個累贅甚至可能因此喪命。
發達的大腦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太大,這是單純以植物為食的生命難以維繼,植食性動物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攝食和消化上。所以只有肉食性動物或者雜食性動物才有進化的可能。至於人類為什麼是雜食性的,這是由於靈長類先天的缺陷,有一些營養物質不能自我合成其中有不少必須從植物性食物中攝入。(ps:靈長類本就是雜食性的,我經常碰到有覺得猿猴之類是植食性生物的人)
大腦的進化還需要特定的社會環境,進化是建立在基因突變之上的,但一種生物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從智商只有十幾一下子變出個上百的來,進化是有利的突變基因不斷累計的結果,這種情況下,群居性生物比獨居性生物優勢更大,因為有了群體的力量,共同捕食,共同防禦,死亡率比獨居性生物相教比較低,更容易累計這種有利突變,這是群居性生物的進化優勢。同時智慧主要是在交流傳承中發展前進的,而獨居性動物由於更容易死亡所以他的的知識更容易斷代。而在交流與合作之中,需要一個複雜的大腦結構才能勝任,到自然界中觀察一下,群居性生物往往比獨居性生物更聰明,比如狼,海豚,黑猩猩這些聰明的生物幾乎都是群居性的生物。
再一個,前面提到,進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徐徐漸進的過程,而由於生物的總體新陳代謝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大腦進化的時候,身上的其他器官必然會衰退,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又會有一批可能的生物被淘汰,就是在你選擇了進化大腦之後,其他身上的比如爪子之類的器官就會衰退,由於此時你的大腦又還是不夠聰明沒能給你在捕食過程中加多少分,反而之前賴以為生的家當衰退了,這個時候面對來自同類以及異類的競爭,不僅可能生存幾率變得更低而且在繁殖過程中可能還競爭不過同類,高智商生物在進化的開始時候種群數量都很少特別容易滅絕,比如我們的祖先幾萬面前全球人類加起來一度就只有幾百個,曾經人科生物種類也很多樣最後只剩下我們這支活下來了,這是科學界通過嚴密分析論證的結果,所以說我們的祖先的運氣還是不錯的。
馬克思老先生就曾說過勞動創造了人類,手腳的分工對於人類來說非常重要,人類的祖先還生活在森林裡時候像今天許多靈長類一樣擅長攀爬,用手摘取樹上果子,捉捉昆蟲什麼的,這個過程就是手腳分工的開始,這個時候又要逃到我們靈長類的另一項不足了,就是身上沒有像獅子老虎那樣的尖牙利齒,腳丫子也不夠快,所以在大腦進化時候,其他部分器官衰退,對於我們祖先的生存影響不會多少嚴重,又由於群居的特點,大家一起共同捕獵,共同防禦,從而使我們的祖先在生存和繁殖時候不會太落後於其他還沒開始向人類開始進化的同類為最後的脫穎而出埋下伏筆。
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對於我們的祖先的獵物來說,要麼是運動緩慢但防禦能力強悍比如犀牛之類,要麼是防禦能力較差但速度較快。獵物如果跑的夠快,儘管靈長類的耐力普遍都比較出色,但由於人類的腳丫子畢竟還是不夠快,最後還是不行的。但如果獵物跑得不快但由於體型龐大防禦能力強,單憑個體的力量簡直就是在自尋死路。這個群體的力量再次展現了出來,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增加自己的生存率,而同類之間的交流合作又促進了大腦的進化。這個時候大家會想出各種辦法來捕獲,比如伏擊,挖陷阱,用工具捕獵等。這個時候工具變得格外重要了,因為人類的牙齒極可能刺不穿角馬水牛這類非洲大陸最常見的獵物的毛皮,使用工具變得愈發重要。此時前面提到的人類手腳分工又起到一個神助攻角色,觀察一下如今除了我們之外的世界裡,我們的在叢林里的那些靈長類近親們,他們都多多少少會製作和使用一些簡單工具,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動物世界裡看到大猩猩折斷一節樹枝叉魚。其他生物有的也會使用工具但絕對沒有我們這個目的生物如此頻繁,習以為常。
但至於為什麼我們人類的食譜中肉類的比例會如此變得如此高呢?
當我們祖先的環境的氣候發生了突變,原本茂密的森林逐漸變成了廣袤的稀樹草原,而我們祖先近親仍然還生活在森林中。這是不是有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的感覺?
在這裡,植物性食物太稀少了,這個時候我們的祖先把目光更多瞄準了動物。所以你觀察一下我們與我們的近親的食性,你會發現我們人類比我們的近親更渴望肉食。但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更多的選擇動物,想要捕獲獵物呢這個嘛,只要稍微了解點非洲自然情況的,大抵都知道那有一個無與倫比的特殊現象,就是規模宏大的動物大遷徙。每年都會有一波又一波的動物來到我們祖先的家門口。當時植物性食物因為降水少了而稀少,這些從家門口路過的肉不要白不要啊,而且數量還多得驚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要記住動物每年在什麼時候會路過自己的家門口,記住這些動物每年會到哪裡等等,總結這些規律,將他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這都會迫使大腦進行進一步的進化。就像前面提到的,肉類在我們祖先食譜中比例的增加會人類大腦的進一步進化提供了可能,人類的大腦的新陳代謝是最活躍的,每天需要大量蛋白質來提供組織和細胞的活動和更換,同時肉類比植物性食物能提供更多的能量。
在捕獵這些大遷徙而來的動物時候,當時的情況不僅僅需要群體個體之間的緊密團結,這時候工具也變得十分重要,工具提高了捕獵的成功率,然後人類大腦的進化也會使得這些製作的工具變得越來越高效,人類的勞動促進了自身的進化,而生活在群體中這些知識能得以傳承下來,那些有利的基因突變也因為得到了群體的庇佑而更容易得到保存。後人總結前人的經驗發展,不斷完善自己的社會,人類的大腦也在不斷地前進發展。
總而言之,自我的奮鬥固然重要,當然還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曾經也有無數種和人類一樣可能的生物,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或者進化樹歪了或者消失了,人類實在是一個幸運兒,想想我們的祖先當年篳路藍縷吃苦受難幾百萬年給你留下了腦子這麼個寶貴財富,你有什麼資格丟掉呢。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畢竟我還是個高中生,可能有不完整或者有誤的還望不吝賜教。


從結果來推倒原因,有一萬種可能的過程。
哪種都算不上太靠譜,應該說運氣是最重要的吧


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我個人覺得,之所以靈長類進化出所謂智能生物而其他物種沒有,是因為這次是靈長類進化成功了。先起來的物種必然會遏制其他的物種發展。那為什麼靈長類先起來了?因為這次是靈長類先起來了。
都是機緣巧合吧,人類文明之前是否有超越我們的古代文明,外星是否有其他智慧生命,這些可能存在的生物也不一定就是靈長類,他們生存的環境不一定就沒有競爭失敗的靈長類。甚至地球重新演化一遍,這次勝出的是否是靈長類都不好說。
我還覺得分析現在的靈長類對於其他物種的種種優勢也毫無意義,說到底,人類不是由現在的靈長類進化來的,現在的靈長類也是當時與我們競爭後失敗的物種,只不過人類認為這個物種與自己最像,於是歸入一大類。就彷彿在這次演化中,靈長類領先一步,在靈長類中,我們的祖先又領先了一步,所以現存的靈長類相較其他物種顯得優勢不是很正常么。那重頭再來,為什麼魚類,兩棲類,禽類,甚至軟體動物,真菌,就不能進化出智慧生物,沒有道理啊。


推薦閱讀:

有什麼證據證明沒有外星人?
《火星救援》說的是偽科學嗎?
你在被吸引進入黑洞的瞬間回頭看宇宙,能看到什麼?假設你沒死的話
如月車站時間是真實可信的嗎,這世界真的有平行空間嗎?
到底是五行不具科學,還是沒有人能用科學來對五行進行論證?

TAG:生命 | 自然科學 | 地球 | 科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