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一號火箭是如何做到最快四小時發射衛星的?

新聞來源:飛天一號火箭最快4小時可發射衛星 欲向國外推廣
是應用了什麼技術呢?最快四小時是媒體的噱頭呢還是真的實現了技術革新?


瀉藥。

首先,飛天一號是三級固體一級液體發動機(一說是四級固體),具備快速發射能力。

其次,載荷是300kg級別,較輕的載荷也是滿足快速發射的條件之一,作為對比,洲際彈道導彈的載荷是噸級,民兵3是333kg*3的彈頭,白楊M是1.2噸。

然後,飛天一號採用了類似於路基機動彈道導彈的車載發射方式,即運輸、起豎、發射為一體的發射車,這是提高發射速度的關鍵。

與路基公路機動的彈道導彈相比,飛天一號的技術指標並不高,技術思想就是採用的公路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一般來說,在役的公路機動發射車能在15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實現發射。


不是噱頭呢也不是真的實現了技術革新……應用了什麼技術大家心知肚明。

液態火箭伴隨了整個現代火箭的發展歷程,迄今依然以其大比沖和可靠性佔據了航天發射的主流。其通病:成本高,準備時間長,系統複雜,維護不便則限制了液態火箭的軍事應用,更多的被固態火箭所替代。

現在主流的航天大國開始尋求固液搭配不同分工來充分利用其優勢規避劣勢,我國也開始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一個很典型的固態火箭的應用來自於USAF的Minotaur米諾陶,從中我們可以窺視一二:

Minotaur是多級固態火箭,其下面級直接採用Minuteman民兵或Peacekeeper和平衛士兩款洲際導彈的下面級,專門負責搭載低軌道總質量不大的衛星負載,準備時間短,造價便宜,技術成熟可靠。由於是採用了洲際導彈的技術, Minotaur由負責美國陸基戰略武器的美國空軍參與,僅被允許在美國空軍基地或者政府所轄的發射場發射美國政府允許的航天器。
Minotaur發展至今已近二十年了,改進型也頗多,由於大量採用成熟技術,可靠性高且發展很快,雖然發射次數不多,但形成了美國航天發射的重要補充。

最後,Minotaur米諾陶是希臘傳說中克里特島上的的半人半牛怪物,住在克里特島著名的迷宮的最中心,

在海賊的ImpelDown里:

還有一個例子是美蘇曾經的導彈列車,長度和寬度都被限制在一節列車車廂的大小,需要的時候最快可不需要4小時。蘇聯的SS-24手術刀的資料可以參考我的那個長篇回答吧。意義上基本可以參見 @傻瞽 的回答,應該還有空間站的快速補給。這方面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或許設計方都沒想太多……


謝邀

簡單的說,飛天是快舟的改型(注意柵格舵),快舟是車載機動洲際導彈的改型。

車載機動洲際導彈能接到命令立即展開瞄準發射,快舟和飛天自然也繼承了以上特性。


瀉藥,不過匿了,因為我是來開噴的。
飛天一號優點已經被誇讚很多了,我是來潑冷水的。

這個飛天一號在我看來是個功利性的產物。利用成熟的發動機技術進行拼裝,然後說能幹嘛幹嘛,但其本質上沒有大的突破。噱頭不錯,實際上是雞肋。
首先有效載荷偏低,其次末級儲存液體燃料來獲得精確入軌或者變軌能力看似有用,實則雞肋,載荷就那麼點,射高也不高,打上去的衛星用不長時間就給拉回地球了。好聽點是能應急,不好聽是製造太空垃圾。
還推廣國際,讓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製造近地軌道太空垃圾,想想也是醉了。
很懷疑這是某些領導頭腦發熱搞出來的東西。
哦,對了,也可能是科工集團對科技集團天鷹火箭的防禦性產品,畢竟科工的六院在固體技術上還是略遜科技的四院。


我覺得這個用來發衛星太不科學了,裝個彈頭當導彈多好啊,機動快速,當然我是猜的


正常是要發射之前才準備,
這個應該就是早就準備好了到發射直接輸入數據按電鈕了。


快速相應發射是最近的時尚潮流。
無非就是彈道導彈那套,比如使用固體發動機,放在存儲發射一體的容器中,自動化檢查什麼的。


謝邀,這個我不清(neng)楚(shuo),對不起


我咋知道阿還邀請我呢


推薦閱讀:

要取一塊疑似從太陽系外來的天體 A/2017 U1,地球文明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
想知道要從事與航空航天或者天文學之類有關的工作的話,需要學習哪些知識或者看什麼書?
天宮二號肩負著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所以目前(2016 年)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在國際上處於什麼地位?
人造衛星、空間站和其他航天設備如何防範太陽風?
為什麼美國太空梭的氫氧發動機點火前尾部持續噴出火星?

TAG:航天器 | 航天 | 運載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