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各大文明,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都提到了「龍」這類生物?是不是由此可以證明「龍」是存在的?

我想大多數答主沒有理解題意,首先,否定「翻譯」的問題。我是說,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在各自的神話體系內,都提到了「龍」「這類」生物。也就是說,在蒙昧時代,各個種族,都有一種無法解釋的「高等物種膜拜」,而膜拜的對象又很相似。
不要再甩鍋給翻譯了好嘛。


0.問題其實是「龍」作為一個能指符號,其所指的發展和變遷。因為漢語中用「龍」來統稱其他文化中形似的神獸或者怪獸,所以會使人感到題目中的誤會。

1.「龍」作為一個漢字,出現在甲骨文。在甲骨文出現之前,考古出土了很多疑似是龍的形象和紋飾,譬如赤峰敖漢旗興隆窪趙寶溝陶尊豬首蛇身紋、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大墓所出蚌砌鱷形動物、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陶壺鯢形動物、甘肅武山傅家門馬家窯陶瓶六足形動物紋,都被考古工作者認為可能是龍。一般認為和甲骨文龍形象最近似的,是紅山文化的玉卷龍。但是這些形象到底是不是甲骨文所提到的龍,不一定。

2.商周青銅器上出現了各種龍紋,譬如夔紋、蟠龍紋、顧龍紋、交龍紋、曲龍紋。當時人認為龍是一種生於深水而又能飛於雲天的怪物,其形如鱗蟲(即蛇),但體形大小、長短變化無窮,所以被人們奉為神物,成為青銅禮器藝術表現的主題,但是其形象和現代所認為的龍差異較大。

3.漢代的龍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的軀幹像蛇,另一類則像猛獸,到了魏晉獸體龍消失,剩下蛇體龍,這時龍的形象和現代就已經差別不大了。到了隋唐龍紋更加威武豐腴,同時開始和皇帝同構。唐代龍的概念出現了第一次拓展,把佛教文化中的形象「龍王」納入到「龍」的範疇之下。

4.元明清的龍紋在網路上的出現已經比較普遍了,基本上以青花瓷上的龍紋和龍袍上的龍紋為主。近現代西方文化傳入之後,把「dragon」也翻譯成龍。雖然龍作為一個辭彙可以指中國傳統的龍,佛教里的龍王和西方神話故事中的dragon,但是他們只是都叫「龍」,其文化含義和起源發展,都是不一樣的,也不能佐證龍作為一種實際生物的存在。


謝邀。

先寫個結論:世界各地的龍,只是各有原型的動物,只是中文統一譯作龍,而已。

中國的龍,原型大略是爬行動物,可能是蛇與鱷魚。

印度的龍,就是蛇。

希臘的龍,是魚+大海蛇。

斯拉夫神話里的龍很可能是壁虎類爬行動物。

以下展開說。


為什麼傳說里有龍,可是我們現在,看不到龍了呢?

這個問題,中國古代已經有人問了。《左傳》昭公二九年,魏獻子去問蔡墨:龍是很聰明是吧?要不然,怎麼從來沒人親眼見過龍呢?

蔡墨先生說了:不是龍聰明,是人太無知——您看這話說得,好像龍是皇帝新衣似的。

然後蔡墨先生說了:古代人不但見得著龍,還養龍呢!有所謂豢龍氏,有御龍氏。

魏獻子問了一句我們都想問的:那,為什麼現在沒龍了?

蔡墨說:因為現在沒人養龍了。龍是水裡的動物,水官荒廢,就沒有活龍了。但以前是有龍的,不然,《周易》里怎麼會說龍呢?什麼群龍無首、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好像古代龍到處都是,田間地頭,天上地下。

總括一下蔡墨先生說法,我們也明白了:

按照他的邏輯,中國古代是有龍的,只是到春秋時,沒人會馴養了,龍就沒了。

然而中國的龍,到底是什麼呢?

《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即,龍是一種鱗蟲,長了鱗片的爬行動物。又和水沾親。

《說文解字》又說了,龍這玩意,「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它能飛?《易經》又說「飛龍在天」、「龍戰於野,其色玄黃」。打起來是黑黃的,還能飛?

所以我的猜測是:

古人大概看見過水邊有大蜥蜴或者大鱷魚,就叫做龍。

之後,見風雲變色,起了沙塵暴,形如大鱷魚,就一併揉搓起來想像了。

當然,古人還會拿龍分類。

《廣雅·釋螭》說:「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五角曰螭龍。」《山海經》說,黃帝讓應龍殺了蚩尤。這就是黃帝派一個有翅膀的龍幹掉了蚩尤——聽著像中國版《權力的遊戲》嘛!


印度佛教里,有所謂天龍八部。一天二龍三夜叉,聽著很厲害。但這其實是翻譯得好。按印度龍叫做naga,印度的眼鏡蛇是Naja naja。所以印度語的龍,本意該是印度眼鏡蛇。


巴比倫有一種類龍生物,所謂怒蛇,也是個四不像似的玩意:身上覆蓋鱗片,彷彿蛇;前腳是獅子腿,後腳是鷹爪;頭上生角、有冠,舌頭分叉如蛇,尾巴是蠍子。

英語的龍是Dragon,大家都知道。這詞的詞根,可以上溯到拉丁語draconem,再上面是希臘詞δρ?κων:這詞最早,是「蛇、大海魚」的意思。

當然了,希臘人民作為神話大戶,怎麼能沒龍呢?科爾奇斯王國戰神森林裡的橡木樹,有所謂金羊毛。英雄伊阿宋要過去拿金羊毛,發現有條不眠龍盤在樹上。《變形記》里說了,這龍頭冠高聳,口裡舌頭分三叉。

——這乍聽,不就是條大眼鏡蛇嘛!

——一條守護寶藏、跟條大蛇似的大龍。這就是希臘凶龍。此後的歐洲龍守寶藏,大概跟這兒開始的。

希臘也有過奇怪的傳說:埃里亞努斯先生博採眾長,說,有從印度回來的人,見過真龍:牙齒大得像野豬,又彷彿鯊魚。有的龍會去獵大象,一高興就能長到五十來米長,哎呀呀嚇死人了!


一般歐洲龍,那都是巨大、噴火、長角、嚇人、活像個大蜥蜴,背上長了蝙蝠式翅膀,四隻腳,大長尾巴。《權力的遊戲》里那種。

歐洲龍又很矛盾。雖然能飛,但平時一般盤在地下,尤其要盤在寶藏金銀上,等著勇士過去殺它們。這個設定從伊阿宋拿金羊毛開始,全歐洲通用:龍都很神經,金銀財寶,不吃不喝,盤著,專門給主角當麻煩。

威爾士有個古故事,《路德與萊夫里》,裡面有條白龍入侵英國,紅龍出戰,這倆貨打起來,真是作孽:龍一叫喚,女人聽了流產,動物聽了死,植物枯萎,真是魔音入耳。不列顛國王路德和他弟弟萊夫里一琢磨,在不列顛中間挖個坑,填上蜂蜜酒,等龍過來喝醉了,睡著了,路德就把龍給綁起來了——這個故事裡,龍就是個壞東西。中國文化里,龍的聲音是好的,詞牌名《水龍吟》,俠客拔出寶劍也是一聲龍吟,就沒這麼禍國殃民。當然,英國人從此覺得紅龍是保護神:亨利七世專門讓紅龍當國徽,噴著火保衛英格蘭。

歐洲龍也並不都是四條腿。英國有個詞wyvern。跟一般歐洲龍的不同是,這玩意只有兩隻翅膀與兩條腿,看上去似乎更接近一隻鳥。這種龍一般不太噴火,但有毒。在紋章里,一般畫得彷彿一隻大鳥,只是長了龍腦袋和魚尾巴。丘吉爾家始祖、英國戰神馬爾波羅公爵就信這個。


斯拉夫神話里,有個玩意叫zmey,也算種龍,當然,詞根也是跟有關。羅馬尼亞有種玩意叫zmeu,波蘭則叫smok,都差不多。這玩意很奇怪:綠色,三個腦袋,倆後爪很大,直立行走;兩個小前爪,會噴火。

斯拉夫歌謠里,有位多布雷尼亞-尼基季奇,從惡龍Zmey Gorynych爪下,拯救了扎巴娃。這裡有個好玩的細節:這龍腦袋被切,並沒有死,還能打。最後被殺死後,龍血不散,差點把多布雷尼亞給淹死了。

——而這種怪龍的最初靈感,大概是壁虎尾巴砍了又長,讓斯拉夫人民有了感覺?

總之說來說去,世界各地文化里,都有這麼個玩意:爬行動物類,詞根與蛇或水有關,神通廣大,兇猛殘暴。論其起源,則無非是蛇或大鱷魚。配合風雲多變,幻想這貨能飛,自然就顯得神通廣大了。

古人並沒有什麼科學實證精神,而且遠方說話,以訛傳訛。

希臘人說印度的龍能吃大象,猶太人認為利維坦在海里噴火。這種話都是聽著有趣,查無實據。

大體上,以蛇或鱷魚為詞根的龍,主要在水裡活動;歐洲的龍則從希臘龍開始,愛守護寶藏。英國那種兩足飛龍,更像是拿鳥和龍揉搓的東西。

——哪位說了,既然可以考證出龍是眼鏡蛇或者鱷魚,那麼,直接摒除迷信,管一切龍叫鱷魚多好啊?

這裡就有詞性問題了。

經過中文數千年的創造,龍這個字眼,已經從最初的某種異獸,變得很神聖美麗了。就像麒麟、鳳凰,天曉得真傢伙是怎麼樣呢,但不妨礙我們想像其美麗。真龍天子,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聽著都很好;真鱷天子,這就不大好聽了。讓屬相龍的諸位改屬鱷,沒一個人會願意。洪七公對郭靖說,「來我傳你降鱷十八掌」,郭靖可不得一臉晦氣,以後專門和兩棲類打交道?

最後,終南山下活死人墓里,走出一個清麗秀雅、白衣如雪的小鱷女,尹志平快步上前道:「鱷姑娘!」——效果棒極了。


謝邀。

先上結論:

西方龍的本質是蛇,中國龍的原型不知道。如果中國龍也是以蛇為原型,那麼就說明中國的龍崇拜也是普遍存在的原始的蛇崇拜的體現和發展;如果不是,那也說明中國龍和西方龍各有不同的起源,沒什麼關聯。

以下是各種指西方「龍」的詞的詞源,資料來自英文維基:

dragon,來自希臘語δρ?κων(drákōn),指巨蛇,水蛇。

Balaur,羅馬尼亞的一種類似西方龍的玩意兒,語源不明,有人把它和阿爾巴尼亞語的bolj? ("snake") 或者buljar ("water snake"),聯繫在一起,也有人把它和色雷斯語詞根*bell- 或者*ber-("beast, monster")聯繫在一起。

Guivre,法國的,等價於vouivre,來自於拉丁語vīpera,意思是毒蛇。

Wyvern,雙足飛龍,和上面那個一樣,源頭是拉丁語vīpera,意思是毒蛇。

Wyrm,詞源似乎也是vīpera,但是維基上給的解釋是水蛇。

Biscione,義大利的,來自於義大利語biscia ,進一步可能來自於拉丁語bestia,意思是無毒蛇,草蛇。

Zilant,俄羅斯的,Зилант,來自於塔塔爾語的y?lan/елан,意思是蛇。

Lindworm,林德蟲,北歐的,古斯堪的那維亞語linnormr,挪威語linnorm,瑞典語lindorm,丹麥語lindorm,德語Lindwurm,全都是snake或者dragon的意思。

也就是說,西方龍(或者統一稱之為dragon),其原型,或者說其本身就是蛇,無非是在翻譯的時候因為形態和龍相似,所以翻譯成了龍(話說回來,據說最早不是把dragon翻譯成中文的時候翻譯成了「龍」,而是馬可波羅在翻譯中文的「龍」的時候翻譯成了dragon)。

所以說,西方龍的形象,很可能是曾經普遍存在的「蛇崇拜」的遺存。蛇本身很容易被先民當成一種神秘動物,這是由蛇的諸多特性決定的。比如蛇的形態和生殖器有其相似之處,成為生殖崇拜的對象(感謝 @冒泡 );蛇不斷蛻皮,冬天彷彿僵死而春天又復甦,很容易被當做是永生不死的;有些蛇本身就外形可怖,有些還有著絢麗的花紋與色彩;有些毒蛇雖小,卻能輕易致人死命……如此種種,使得蛇成為一種受人敬畏的動物。


蛇是有兩面性的,希臘神話里有個例子很適合拿來說明,那就是神話中美杜莎之血的功效,美杜莎之血既是能使人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又是能頃刻致人死命的毒藥。所以既神秘又危險的蛇得到的是人們的「敬畏」 ,而我以為「畏」的存在就是蛇成為邪惡的象徵的一個基礎。而且我以為,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自然了解的加深,動物崇拜這種東西的衰落是種必然,除非這種動物本身能符號化,脫離它原本的動物屬性。視蛇為邪惡象徵的基督教文化在西方取得統治地位之後,對dragon的刻板印象也就只剩下了邪惡。我是這麼認為的。

至於中國龍,原型是什麼還沒有定論。不過中國古人長期把龍當成一種確實存在的動物,大約也可以歸類為動物崇拜。中國的龍、鳳、麒麟等崇拜,我以為就是動物崇拜符號化的一個例子,它們脫離了原本的動物屬性,被賦予了全新的文化內涵,因此其形象長期保存著生命力。我是這樣認為的。

以上,一點個人觀點,歡迎討論和指正。


先說結論中國的龍,印度的龍,西方的龍不是一個物種,其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並不是一種事物。

漢語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表意文字,也就是說漢字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經常有人拿漢語中已有的字詞代替國外的概念,這樣有可能會讓兩種意義不同的事物被一個詞表述出來,其中龍就是如此。

佛教來源於印度文化,佛經中所說的龍也不是中國龍,而是印度龍,音譯的名字是那伽,它的形象和中國龍完全不同,在印度傳說中那伽是一種巨蛇,不像龍一樣有角,它們居住在水中,喜歡囤積財寶,它們化作人形的時候也是人首蛇身,而不是像龍一樣是龍頭人身。

Dragon被翻譯成龍是很錯誤的,西方龍的形象是長者翅膀的蜥蜴,它們噴火和火有關,中國龍又被稱之為雨師,是和水有關的生物。

龍在中國古代有兩層意思,一則是實指,既真龍,為神獸。二是虛指,以龍來表示某種事物,如大家熟悉的真龍天子。了解這兩種龍的概念有助於大家了解傳統文化,故這裡一併介紹。

一 神獸龍

龍作為神獸在中國古代乃至於近現代都有人看過,但還是有很多人不信。《史記·封禪書》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的記載,在《新唐書·五行志三》載:「貞元末(公元805年),資江得龍丈余,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熏而死」。

(南宋畫家陳容存名作九龍圖局部)

二 真龍天子

以龍代表真龍天子應始於漢朝,古有軒轅黃帝乘龍升天的傳說,後在夏朝之時傳說豢龍氏一直養龍到了夏朝十四代帝王孔甲之時,有劉姓始祖劉累跟豢龍氏學習養龍,後被封為御龍氏,大家看啊龍是人家養著的,此時並不代表天子。

傳說劉邦母親在懷劉邦前於大湖邊睡覺,夢中和神人交合。劉邦父親趕來發現劉邦母親身上有蛟龍,而後有身孕,產劉邦。就此天子和龍扯上了關係。

三 高人

《小戴禮記·曾子問》中,記載孔子四次向老子請教,《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於周見老子,其內容略與同書《老莊申韓列傳》相同,其尊事老子態度與其他古籍所載一致。

孔子在見過老子後將老子比喻成龍,說我知道鳥兒可以飛,魚我知道可以游,獸我知道它是走的,但走獸可以用陷阱捕捉,游泳的可以用漁網捕捉,飛的可以用弓箭捕捉。但是龍我是不知道的,龍乘風雲而上天,我今天見老子,就像見了龍一樣。後世我們喜歡用神龍見首不見尾一語形容高人。

四 星域

《三輔黃圖》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其中龍為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五 龍脈

清朝的風水書《雪心賦正解》中有:「龍者,山之行度起伏轉折,變化多端,有似於龍,故以龍名之。」風水用龍形容山脈和我們用龍形容高人很像,都是因為龍很難捉摸變化多端,而山脈也是這樣。

按《山法全書》記載:「土乃龍之肉,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這裡的草也指樹木。但在平原地區,如江南等地,龍脈又是怎麼看了?按《秘傳水龍吟》記載「山郡以山為龍,水角以水為龍。」簡單說就是大江大河亦為龍脈。

六 氣候

《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這裡說燭九陰是鐘山人崇拜的神,鐘山地區的認為它睜開眼睛是白天,閉上眼睛是黑夜,吹氣是冬,呼氣是夏。這和我們後世用龍來形容氣候很像,如俗語說龍從雲,虎從風。傳統認為龍來行風布雨,所以龍又叫雨師。


真的非常好的問題,不知道前頭大家都在噴什麼。

有知友說西方的「dragon」與中國的「龍」並不嚴格對應,以此來論證是翻譯的鍋,這就有點顛倒順序了。要研究這個問題,就要搞清楚,西方所謂的「dragon」,起初的形象是什麼,後來的形象又是什麼,有沒有變化,為何變化。

我們知道,中國「龍」的形象自古以來認知都是統一的,近乎蛇而有鱗爪,能騰飛。威爾士的旗幟上,有一條紅龍,長這樣:

這隻與中國的「應龍」相對應,即老龍長翅。而西方最初的龍的形象,也是沒有翅膀的,譬如科隆出土的一幅公元前三世紀的壁畫:

再譬如公元前六世紀,巴比倫城伊什塔爾城門怒蛇浮雕:

距離中國近的,還有個波斯的古畫:

即便去掉距離中國很近,在古代有過的交流的波斯,光看其他文明公元前的雕畫,你也很難說,這和中國龍不一樣。中國龍的形象文字有確切記載,遼寧阜新有距今八千多年的龍形堆塑。從堯舜禹時代到夏朝,都有一個豢龍氏,這似乎證明,龍的形象可能根本就不是拼湊而來,而是確有的,即,龍,是切實存在的。

西方龍和西方的羊神一樣,本身龍並不是什麼邪惡之物,而是一種崇拜。到中世紀,教會對其他崇拜進行屠戮和潑污,守護牧羊人的羊神變邪惡了,羊也成了淫蕩之物,龍也變得邪惡了。

《聖經》言:

大龍,就是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

這也是西方社會後來認為龍是邪惡之物的根源,從中世紀開始,基督教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龍就是在那時候變成了惡毒之物的,生出了蜇舌和蜇尾(可參考威爾士紅龍)。後期,西方人又將龍實體化,不再是龍本該有的樣子。意即,他們(西方人)認為,沒有翅膀的動物不能飛,因此要給龍添上翅膀。龍起初的確似古蛇,但龍卻有腳,那麼這種東西就不應該是蛇變的,因為蛇沒有腳,蜥蜴有,因此龍就一定是蜥蜴變的。於是,西方龍就扭曲成了這般模樣:

西方的傳說,也從龍之崇拜,變為了屠龍即是正義。而與此同時,中國龍還是幾千年前的模樣,並依然沒有被污名化,且成為了皇權的象徵:


首先龍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是指蛇蜥類神格化的崇拜,那遍布世界各地很正常,從南美洲的羽蛇神到印度的舍沙娜迦,東亞文化圈的龍,歐洲的dragon,drake(蛇身無翼),wyvern等等實在是太多了。只要這類生物存在的地方,無論是對人有威脅還是對人有幫助或者是有人類沒有的特長,久而久之受到崇拜或者畏懼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隨便找的圖,實際種類更多。單論所謂的中國龍里種類就一堆了(早年反外國龍高峰期的時候應龍還因為有翅膀常被開除國籍。)

個人意見,如果只是生物崇拜的產物,如上而言遍布世界是因為生物本身就遍布廣泛。

如果是真有該生物甚至神物,跟著中國國境線每朝每代的限制活動範圍也真是太辛苦他們了,出個國還得打個報告改個國籍和種類名不成…

如果本身龍這個中文字概念限定定義就是中國境內有著歷史的神話蛇型生物(哦不對漢代和之前經常有胖胖的獸身龍),那佛教興盛後帶入的娜迦傳說特性也融入進中國本土龍的特質里了,現在的本土和娜迦混血龍國籍該怎麼算……

想起來再補充,以前存的一些圖找不到了,比如圖門真時期西方蛇型龍柱和中國非蛇型胖胖有翅膀的漢代獸身龍們………


已有人提起 @Xjiahui,貼一下報道

委員岳崇再次提案:龍英譯loong,dragon漢譯拽根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陝西省委副主委岳崇再次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糾正「龍」翻譯錯誤。

在這份題為《關於建議糾正「龍」翻譯錯誤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的提案中,岳崇指出,龍與dragon在文化意涵、功能、地位、形象上有著重大差別。

譬如,龍在中國文化中地位崇高、神聖,與中華文明根脈相連,「在中國人心目中,龍是司水靈物、通天神獸、吉祥瑞符、人傑喻體、權威象徵、智慧結晶、和平使者,整體上是善、美的象徵,為人類奉獻的基本上是福佑性、建設性的正能量。西方dragon是噴火怪獸、害人邪魔、英雄反襯、戰禍標誌、恐怖象徵、罪惡載體,整體上是惡、丑的象徵,給人類提供的基本上是災難性、破壞性的負能量。」

「從形象看,龍頭大、嘴寬、肚細腹小、鱗片平順柔和;dragon頭小、嘴尖、肚粗腹大、鱗甲生硬帶刺;龍家族中,只有『應龍』有雙翼,且只從漢代流行至唐代,比較小,形狀像鳥的翅膀;dragon普遍且一直有雙翼,比較巨大,形狀像蝙蝠的翅膀。整體觀之,龍瀟洒美觀,dragon猙獰醜陋。」

「龍與dragon的相互誤譯,最早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的16世紀,在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編寫的《葡漢字典》里,就有了誤譯的跡象;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其編寫的《華英字典》里,明確地將龍譯為『dragon』,同時將dragon譯為『龍』。從此,錯誤流傳,直到今天。」《提案》指出。

因此,《提案》建議,糾正龍與dragon翻譯的錯誤,將龍英譯為「loong」,將dragon直接漢譯為「拽根」,「因為英文中已有發『朗』音的意為『長』的『long』,如果用漢語拼音『long』,會造成麻煩,如『長龍』一詞就會譯成『long long』,故給『long』加一個 『o』,成為』loong』;經過多年來的反覆討論,大多數學者都傾向於用』loong』作為龍的英譯名。」

《提案》指出,長期的誤譯,已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許多西方人不清楚龍與dragon的區別,誤以為中國人崇拜的龍是他們心目中的「怪獸」「惡魔」;一些不懷好意者,則利用誤譯帶來的便利,將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與dragon相聯繫、劃等號,進行攻擊、侮蔑、妖魔化。

岳崇在《提案》中指出,糾正龍與dragon的翻譯錯誤,可以讓西方人了解龍與dragon的區別,讓那些不懷好意者失去因誤譯而形成的依據,「有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形象的樹立和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

澎湃新聞注意到,這不是全國政協委員岳崇第一次向全國政協會議提交提案建議糾正「龍」翻譯錯誤。

澎湃新聞記者 王俊

2017-03-08 15:47 來源:澎湃新聞


羽蛇神

未知

林得蟲

八歧大蛇

西方龍


因為有各種恐龍骨骼形成的化石被發現啊!


可能有,後來被吃光了。


謝邀

以下為我個人見解

世界範圍的【龍】,指的是神化了、傳說化了的爬行動物——蛇啊蜥蜴啊鱷魚啊什麼的

再者,外國與中國少民的龍,是在翻譯者自己進行主觀判斷後,將其翻譯為了【龍】

over

在古代應龍的圖案……這與蜥蜴還有區別可言?


西方的龍是dragon,東方的龍是loong,其實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東西。


強答一拍。

此處有摘自 @豆子 及 @超級無敵摩托車 兩位的部分回答內容

人民藝術家豆子同志曾經在豆子:《山海經》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中有這個回答。

對比了刑天與Blemmyes

當康和疣豬

西王母(埃及女法老)和戴勝鳥

該回答還列舉了鹿蜀(山海經)和斑馬

而在 @超級無敵摩托車 的回答中

超級無敵摩托車:人類都起源自非洲嗎?詳細描述了人類的遷徙和演化的過程,有興趣的可以慢慢看。

如果以上兩個答案您都看了,您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這就是人類在遷徙過程中眼見或幻想的東西,口口相傳,又隨遷徙越走越遠,最後出現了這種「巧合」。


證明是肯定證明不了的,不過應該說用現代科學至少可以解釋部分龍見的真實情況。

龍的形象來源是動物,但並不代表所有目擊龍的案例都是動物。很多時候,中外各個文明可能是先目擊了某些(相同或者相近的)自然現象,然後根據自己身邊的動物形象和個人演繹塑造和完善自己文明當中龍的形象。《哈佛中國史》對龍的討論就基於這樣一種視角。

比如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當中的「龍掛」,就是陽光透過積雨雲形成的輪廓:

再比如龍捲風和水龍捲: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東方龍(包括中印和拉美文明)和一部份西方龍很多都和風和雨有關。《哈佛中國史》當中在談及龍的時候所引用的龍出沒的案例,大部分都與風雨這類自然現象有關(當然也有號稱目擊過實物的)。有些也不排除是因為目擊者因為某些原因產生的視錯覺。

《哈佛中國史》還給出了更深一步的解讀,用我自己的話提煉一下的話就是階級鬥爭需要(滑稽)。比如皇帝宣稱有龍且能夠控制龍可以增強皇帝本人的神格屬性和執政合法性;而臣子通過對龍及其影響也可以質疑皇帝的執政合理性進而有效的參政議政。


因為翻譯


其他答案里提到了很多。

世界各地神話,都經常有生物,被翻譯者漢譯成「龍」。

這就是翻譯的鍋,簡單化、本土化地強行翻譯。

事實上,每種神話里出現了的生物,在當地的種類名稱都不一樣,強行全漢譯成「龍」也是夠了。

這些生物,在當地的神話里,很大原因就是將爬行動物神化、魔化,比如蛇、鱷魚、蜥蜴等等。

而中國自己的「龍」,起源複雜,不過也不排除有對爬行動物的部分想像。


外國的怪獸明明就叫dragon,是某個人強行翻譯成龍的。

你要說全世界都提到了龍這個概念,那起碼大家說的得是一種生物吧。

可是,只要不瞎,你就知道外國的龍是長翅膀的大蜥蜴,中國的龍是違反物理學的神話生物。兩者完全不同,不能強行類比。

不然的話,我也可以說埃及的狗頭人、鳥頭人、獅頭人、小魚人(咦?)都是龍,反正都是隨便翻譯嘛,沒什麼不妥。| ???ω??)???


沒有接觸的各大文明還都提到了神,提到了國王,王后,王子,公主。。。。。。。你說是為啥?


今天的人看到恐龍化石,考古出了七千萬年前的恐龍盛世。

上古先民發掘了恐龍化石,只能進行物種大猜想了。


可能是因為恐龍化石在世界各地是普遍存在的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成家和立業是衝突的?
元旦的日期是怎麼確立的?
周易科學嗎?
清明節祭拜祖先有何意義?

TAG:文化 | 民俗 | 神話 | 幻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