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裡面有女權主義者么?

純屬好奇

補充:女權是指的男女平權


布賽娜.夏班(1953-),敘利亞女學者,作家及阿薩德政府官員。

這是一張01年她與赴敘利亞訪問的羅馬教皇的合影。
她的觀點是,雖然一些阿拉伯國家通過世俗化改革,用法律確立了形式上的男女平等,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性的受教育權,就業權和參政權,但仍遠未實現實質上的男女平等。因為單靠國家立法只能部分消除公共領域的顯性歧視,卻對社會文化中廣泛存在的隱性歧視和家庭等私人領域的歧視鞭長莫及。阿拉伯男性普遍深受伊斯蘭教和部族主義文化傳統的影響,對女性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女性在他們眼中,並不被視為獨立,平等的個體,而往往只是家族與男性的附屬物。在這種背景下,阿拉伯女性儘管被許以口頭上的男女平等,得到受教育,參加工作甚至步入政壇的機會,但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在家庭內部仍然會受到嚴重的不公待遇,有時甚至是駭人聽聞的暴力。在她的著作《既是左撇子,又是右撇子》中,夏班就記載了這樣一起她親身經歷的榮譽謀殺案件:
「這是1968年初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村子的學生正三兩結伴地走在去中學的路上,我們這一片只有這一家中學,去那兒的路上要經過一家警局。這是一所男女混合制學校,我們那時還不知道有的地方會奢侈到把男孩和女孩分開來安排到不同的學校。即使當我幾年後知道男女分校的存在後,我還是更中意我們這種混合式的學校。
我家離學校大概有三英里遠,六年中我無數次用雙腳丈量這段距離,無論凜冬還是盛夏,是微寒的清晨還是炎熱的午後,我都歡快地走在上學或是回家的路途中,心中暗暗感謝能在離家這麼近的地方找到學校,使我得以和男孩們一起分享知識的碩果。
當我剛剛經過警局,繼續朝學校走去時,我看到我的同學阿齊茲興奮地從村裡的一座小山上衝下來,胡亂揮舞著一把帶血的匕首,狂呼道:『我殺了她!拯救了家族的榮譽!』他跑向警局外巡邏的兩個警察,把匕首交給他們,然後用足以讓所有人都聽到的音量大喊道:『我剛殺了我的妹妹!現在來自首!』那兩個警察和他友善地攀談起來,他們一起慢慢走進了警局。
一路上,我的腦中都在回放著剛才的那幅畫面。到了學校以後,當天第一堂課的老師是一個年輕的基督徒。當他走進教室時,他的臉色像死人一樣慘白,雙手不停地哆嗦。他一直試圖避開同學們的目光,直到他瞥見坐在我前面的一對姐妹,薩哈爾和薩馬爾。他開始問她們:「阿齊茲是怎麼殺了他妹妹的?你們的父親在哪兒?她沒有呼救嗎?」那對姐妹極不情願地描述了事情的經過。她們和被害人,葉門,前一晚睡在一張床上,早上起來卻發現葉門已經死了,流下一灘血跡。
葉門死時剛到16歲。當時我們村子興起了把女孩送去貝魯特的富人家裡做女傭的熱潮,這些女孩被村民們戲稱為「軍官」,因為軍官以收入高而聞名。一些幸運的家庭會有三到四個派去貝魯特的「軍官」。她們的父親會每年去貝魯特探望她們一次,順便拿走她們的工錢,回來後再向村民們吹噓在貝魯特的見聞。這也許是史上首次,父親們開始為生下女兒而高興了,因為每多一個女兒意味著一年能多一千黎巴嫩里拉的進項。當女孩們長到適合結婚的年齡後,她們就會被帶回家裡,許配給父親所安排的丈夫。
葉門的父親很早就死了,留下七歲的葉門和她的三個哥哥以及他們的母親。因為家裡失去了收入來源,三個哥哥就把葉門送去貝魯特當女傭,好拿她的收入來支付自己的學費。直到15歲時,葉門才被帶回家,她那兩個較大的兄長已經結束了中學的學業,最小的哥哥阿齊茲則還要一年才能畢業。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葉門剛回到村子時的情景。她穿著藍色的裙子和白色的襯衣,手裡還拿著一個小收音機。藍色的束帶裝飾著她的頭髮,一副藍太陽鏡遮住了她的眼睛。按照當時村裡的標準,她這身打扮實在是時髦極了,去找她的女孩子無不羨慕地看著她那漂亮的衣裝,嫉妒地聽著她那貝魯特腔的口音。這是當時女孩子們的反應,我不知道男孩子們開始時對葉門是什麼態度,大概有的會把她當成一個容易上手的獵物吧。
但葉門回來還沒幾個月,就有暗中的傳言說她已經懷孕了。她那年輕而單身的姑姑正住在我家隔壁,有次對我母親講:『無風不起浪,我看到葉門的肚子和乳房都漲起來了,乳頭的顏色也變深了,這是不是意味著葉門真的懷孕了?』
『很有可能』,我母親說,『馬上帶她找醫生看看。』
就在那天,葉門的姑姑和母親帶著她上了一輛租來的摩托車,去了附近的城鎮,薩拉米亞,在那兒醫生確認葉門是懷孕了。她的母親不敢把她帶回家,害怕葉門的哥哥們會殺了她,於是把葉門帶去了隔壁村的村長家,請求村長的保護。按照阿拉伯人的傳統,任何客人只要進了主人的房間,主人就要盡他所能護客人周全。那個村長安排葉門和他的兩個女兒住在一起,並且確實保護了葉門一段日子,直到一個月光明亮的夜晚,阿齊茲翻牆爬進了三個女孩就寢的房間。他用一把磨尖的匕首割斷了自己妹妹的喉嚨。和別的犯罪者在事後儘力毀滅證據不同,阿齊茲把雙手都塗滿了妹妹的血,作為成功的憑證,然後在第二天早晨當眾趾高氣揚地宣布自己已經清除了家族的恥辱。
對於葉門這種榮譽謀殺的受害者,一般是不允許舉辦葬禮的,任何向死者遺體致禮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對死者醜行的姑息。所以,村長只能叫來一幫孩子,讓他們幫忙把葉門的屍身運到村子另一頭的墓地去。孩子們拖著葉門的頭髮前行,一路上不停朝她隆起的腹部扔石頭,吐唾沫。當我們放學回來後,還能看到葉門的遺體被隨意丟棄在墓園中,像一隻死羊。我們沒人敢表露出一點點悲傷之情,但大多數女孩接下來的幾天都沒來上課,大概是不想在上學途中再見到那幅令人難過的畫面。兩天後我們得到消息說葉門的遺體被移走了,或者是被野獸吃掉,或者是被好心人趁沒人注意時埋了起來。
阿齊茲只被判處服刑六個月,而且因為他成功地實行了榮譽謀殺之舉而贏得了巨大的聲望,成了村裡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他服完刑後不久去了海灣國家打工,攢了一筆小錢,之後回到村裡開了一家麵包店,每天用他那雙割斷自己妹妹喉嚨,塗滿妹妹鮮血的雙手給村民們做麵包。」


自近代以來一直都有,我只舉一個例子,即被譽為埃及女權主義先驅的卡西姆?艾敏。

卡西姆?艾敏(Qasim Amin,1863-1908)出身埃及貴族(其父曾在奧斯曼帝國擔任省長,其母為埃及近代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的後裔)。卡西姆?艾敏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8歲赴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公費留學,回國後歷任法官、檢察院檢察長等職。他還是開羅大學的創始人之一。其在埃及的地位類似於胡適、蔡元培在我國的地位。

代表作:
1899年:
《女性的解放(Ta?rīr al-Mar』ah)》
1901年:
《新女性(al-Mar』at al-Jadīdah)》

《女性的解放(Ta?rīr al-Mar』ah)》
1899年

《新女性(al-Mar』at al-Jadīdah)》
1901年
這本《新女性》是卡西姆?艾敏逝世三年後即1911年再版的,作者一欄寫的是:
「受[真主]憐憫的卡西姆?艾敏伯克」
伯克(Bek,阿語作Bik)是奧斯曼帝國的貴族頭銜,近代埃及也曾採用之,卡西姆?艾敏繼承了來自父母雙方的伯克頭銜。

主要思想:
1、認為男女在體力和心智上都是平等的,女性有權和男性一樣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社會進步。
2、推廣近代女子教育,使女性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進而具備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
3、反對一夫多妻制。
4、反對女性佩戴嚴格的面紗和性別隔離制度,號召女性摘下面紗。
5、呼籲宗教與科學並重,使宗教擺脫積壓其上的社會陋習。


卡西姆?艾敏語錄:

(選自《女性的解放》)

(選自《女性的解放》)

(選自《女性的解放》)

(選自《新女性》)

(選自《新女性》)

以下語錄選自我碩士論文的翻譯附錄:

(選自《新女性》)

(選自《女性的解放》)

加一句,卡西姆?艾敏的文風比較晦澀,我們啃《女性的解放》和《新女性》的感覺差不多與學中文的老外啃《偽自由書》或《准風月談》的感覺類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慢慢體會,哪裡不懂歡迎問我,畢竟寫論文期間一度被他折磨得羽化而登仙。

再加一句,我那篇關於卡西姆?艾敏女權思想的碩士論文終於在上周通過答辯,喜大普奔


怎麼沒有了?馬拉拉就是穆斯林。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普什圖文: ?,Malālah Yūsafzay,Malala Yousafzai,1997年7月12日-),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生於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一個普什圖穆斯林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是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斯瓦特縣Mingora城的一名學生 。
馬拉拉以爭取婦女接受教育的權利而聞名,通過博客介紹她和朋友們在塔利班政權下的生活。2012年10月遭塔利班暗殺,2013年在英國重返校園,是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熱門候選人。
2009年,優素福扎伊開始在BBC的烏爾都語網站上用化名撰寫個人網誌,內容是斯瓦特山谷的生活。但塔利班來了。他們控制了這一地區,禁止女生上學,並與巴基斯坦政府軍展開拉鋸戰。優素福扎伊漸漸頻繁出現在國內外媒體,為失學女童呼籲。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的家鄉斯瓦特山谷區曾是巴基斯坦的一處旅遊勝地。塔利班對斯瓦特地區控制以後發布了一系列禁令,包括禁止看電視、聽音樂,以及禁止女性購物等,其中還有一條是禁止所有女孩去學校上學受教育。但馬拉拉在其父親的鼓勵下,認為自己比恐嚇她的那些人更強大,因為他父親也是抵制不讓女性受教育這條規定的校長之一。
2009年初,僅上七年級的馬拉拉通過父親得到了為BBC寫博客的機會,她開始用博客向世界展示塔利班控制下斯瓦特地區的生活,特別是女孩子接受教育情況的點點滴滴。如她在博客里寫道:「塔利班一再把學校作為襲擊目標」;「今天我們班只有12個女孩來上學,一些人搬走了,另一些人的父母過於擔心而不再送她們來學校」;她描述了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而她又是怎樣堅持讀書的,等等。
文章在BBC的博客發表後,《紐約時報》的記者亞當曾為她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紀錄片完成後,馬拉拉又接受了巴基斯坦《國家報》和一家加拿大報紙的採訪。在接受採訪中,14歲的馬拉拉表面上看起來還是一個小孩,但其言談簡直就是一個成人。她從不恐懼,也從不遮擋自己的臉。「我有受教育的權利」,2011年接受CNN採訪時她說:「我有玩樂的權利,我有唱歌的權利,我有說話的權利,我有逛商場的權利,我有大聲說話的權利。」 記者問她:「為什麼寧願生命受威脅也要宣揚自己的想法?」她說:「我將繼續發出聲音,如果我不這樣做,誰會做?」她還呼籲感到害怕的女孩們戰勝自己的恐懼,「不要只是坐在你的卧室里」,而是站出來為爭取自己的權利鬥爭。
馬拉拉因倡導女性受教育的權利而迅速成名。
2009年下半年,馬拉拉成為當地的兒童教育會主席,開始了她的政治活動。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在乘校車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槍手企圖暗殺,頭部和頸部中槍,一度情況危殆。
馬拉拉當天放學回家途中所乘校車被一名身著警服的襲擊者攔下。槍手登上校車,問:「你們誰是馬拉拉?快說,不然把你們統統斃了。」優素福扎伊的身份暴露了,槍手對著她的臉開了槍,子彈穿過頭、頸,嵌入肩膀。
彌留時,她被飛運英國,在伯明翰的伊麗莎白女王醫院救治。
2013年2月份的手術補造了顱骨,並使她恢復了聽力。3月19日,她換上新校服,在伯明翰就近入學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
為表彰馬拉拉不畏塔利班威脅、積極為巴基斯坦女童爭取受教育權利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聯合國於2012年11月10日表示,將每年的11月10日定為「馬拉拉日」(Malala Day)。
2013年4月18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名單。雜誌從這100名人物中挑選了最具代表性的7人作為周刊的封面人物,並對他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7名封面人物來自不同領域,但都憑他們所從事的事業影響著各自的國家和整個世界。
現年(2013年)15歲的少女馬拉拉因致力於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和平和女性受教育權而備受讚譽。雖然塔利班禁止斯瓦特地區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馬拉拉不僅繼續學業,還致函外媒,為巴基斯坦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去年12月,她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國家和平獎」,並成為這一獎項的首位得主。
馬拉拉從幾年前起揭露塔利班焚燒女子學校、恐嚇當地居民的暴行,受到塔利班武裝憎恨和威脅。如今(2013年),馬拉拉已經成為倡導女性受教育權利的國際象徵性人物。
2013年7月12日,馬拉拉在聯合國發表康復後的首次公開演講時,神情若定,眼神堅毅,不時用手勢加強自己的語氣。她鏗鏘有力的演講不時引來陣陣掌聲,同時也讓許多人為之感動。坐在聽眾席里的潘基文秘書長的夫人柳淳澤就不時地在擦拭自己的淚光。
馬拉拉表示,塔利班針對女童接受教育而採取的暴力行動嚇不倒任何人。她表示,塔利班覺得子彈可以使她閉口。但他們沒有達到目的。這一槍擊事件帶來的是成千上萬的譴責之聲。恐怖分子認為他們可以改變人們的目標、讓人們不再奢望,但他們並沒有達到目的。相反,它使得軟弱、恐懼和無助已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力量、能量和勇氣。她還是同樣的馬拉拉。她的雄心壯志、希望和夢想一如從前。
潘基文秘書長在會前在自己的辦公室接見了馬拉拉和其家人,他向馬拉拉贈送了一本平時專門送給國家元首的精裝本《聯合國憲章》。隨後,同馬拉拉、聯大主席耶雷米奇、聯合國全球教育特使-英國前首相布朗一起參加了「『馬拉拉日』青年大會」。
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將於10月11日公布,因倡導女孩受教育而遭到塔利班槍擊的巴基斯坦16歲女孩馬拉拉·優素福是最熱門人選。極有可能成為歷史上年齡最小的一個獲獎者。
2011年10月,南非聖公會主教德斯蒙德·圖圖授予她國際兒童和平獎,成為首位獲此提名的巴基斯坦女性。
2011年12月19日她被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授予「國家和平獎」。
被塔利班槍擊頭部、大難不死的巴基斯坦小姑娘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於2013年秋天出版個人回憶錄。該書名為《我是馬拉拉》。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2014年10月10日消息,北京時間10月10日下午17時,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馬拉拉·優素福將和印度遺傳學家斯瓦米納坦一起分享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嚴格說來,她應該不算穆斯林,她是以巴比信徒的身份聞名於世的。但是至少在她生命的早期,她是穆斯林。
她本名叫法蒂瑪·巴拉加尼(Fatimah Baraghani ),更為著名一點的稱號是塔希麗。伊朗人,1814年或者1817年出生,殉道於1852年,因為被處決時她的出生證明也被銷毀,所以具體出生年月不詳。巴比信徒,詩人,巴比教神學家,巴比教先知巴孛的首批18名門徒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女性。
雖然她是個距今200年的伊朗人,但相信她的故事我們很多中國人都會覺得很熟悉,因為很多部分似乎套路和中國文化太相似了。
她出生於離伊朗首都德黑蘭很近的一個城市加茲溫,一個名門望族,家裡多名男性長輩都屬於全國著名宗教領袖和神學家級別。他父親生了很多孩子,這個女兒是他很寵愛的一個,素來長於詩作,對艱深的神學問題也很有見解,學術造詣遠在她兄弟之上。他父親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是「如果她是個男孩就好了」。確實她也在鄰近地區很有名氣,因為她的才氣,她強大的人格魅力,也因為她(傳說中的)美貌。因為她是女孩,通常並不送去接受正規教育,但因為父親對她的偏愛,她能夠在父親跟他學生講學的時候坐在帘子後面聽,並且單獨接受他父親的神學、文學等方面的教育。
然而那個時候那個地方女孩,總是要嫁人的,她14歲時迫於壓力嫁給了自己的堂兄,婚姻並不美滿,她丈夫不喜歡她繼續自己的學術追求。她在另一個堂(或表)兄弟家裡的圖書館裡,偶然讀到了關於謝赫運動的著作,這是當時興起的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支派下的一個小分支。關於謝赫派的神學觀點,別的不多說,跟本文有關的重要一點就是,認為上帝將派遣新使者降世。(其中有眾多繁複的神學論證,這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簡化,關於所謂的封印先知地位問題,為了不影響本文閱讀再次不詳細闡述)。當時巴拉加尼家族總體非常反感這個派別,但是塔希麗卻被深深吸引了,她就開始和謝赫派的領導者頻繁地通信探討神學問題。並且得到了謝赫派領導者的首肯。起初她對家人隱藏了自己的新信仰,但後來她覺得再也難以忍受家庭固板的宗教限制,開始公開對抗自己的父親、叔伯和丈夫。為了達成自己拜訪謝赫派導師卡齊姆·拉什提,她要求去什葉派的聖城卡爾巴拉朝聖。這個要求她的家人不能不同意,就像中國舊時的小姐,說要去廟裡上香為家人祈福還願的要求是很難被拒絕的。於是她就在她姐妹的陪同下離家了。但不巧的是,她到達卡爾巴拉後,她的導師卡齊姆·拉什提就已經死了,在其遺孀的同意下,她就就此住下,代替他給學生講學,坐在帘子後面。因為當時認為女人是不能在這種公共場合露臉的,尤其是全是男人的場合。結果是她的講學名聲大噪,吸引了一大批新信者,尤其是女性信徒。
1844年,她通過通信,認明的設拉子的阿里·穆罕默德(即後世所稱巴孛)就是所說的那位新使者。於是她成了巴孛的第17名(倒數第二個)門徒,這些門徒被稱為「新生字母」,成了一名巴比教徒。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各種在公開場合的演講,與男性什葉派教士的公開論辯,大批量地湧現出詩作,她吸引了一大批新信徒,尤其是女性信徒。她被她的家族拋棄,被丈夫離婚,被家人軟禁,後來又經巴哈歐拉(後來巴哈伊信仰的創始人,後來宣示的上帝的使者)幫助逃離。
在其後發生的一件事很戲劇性地表明了她女權主義者的身份,當時的巴比教徒因為遭受廣泛迫害,巴孛被監禁,教團急需磋商巴比教與伊斯蘭教到底什麼關係。因此在巴哈歐拉主持下,在巴達什特召開了會議,塔希麗也參加了。在會上,巴哈歐拉病了,塔希麗並未按過去的傳統習慣迴避眾多男性的場合,而是徑直走進帳篷,還一把揭開了自己的面紗,坐在巴哈歐拉的床前。此舉即使在巴比信徒中也引起了極大的騷動,有一部分信徒精神受到極大刺激而當即棄教,但是當時巴比教團的核心人物巴哈歐拉肯定了她的做法,剩下的巴比信徒由此堅定了信心,這是一個新天啟,已經是時候和伊斯蘭時代告別了,過去的律法不再適用於現在,婦女確實已經有了和男人平等的地位,理應可以和男人共同坐在一起,討論過去只有男人有資格談的問題,比如作為宗教社團的核心人物,還有神學問題。
她最後因為反巴比運動者的意志而被捕入獄,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審判,拒絕背叛自己的新信仰。在軟禁很久以後,在一天夜裡被囚禁她的人勒死在花園裡,死後屍體被扔進井裡。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里,只是安靜地祈禱,默思和齋戒,在被告知她將被處決後,她換上了自己新娘的禮服,選了一條自己的頭巾交給劊子手,就用自己的頭巾勒死了自己,從容赴死。死前留下的遺言是,「你們可以馬上就殺死我,但你們阻擋不了婦女的解放」。死時大概35歲。
————
塔希麗是巴比——巴哈伊信仰歷史英雄時期一個非常鮮明的人物,除了巴孛和巴哈歐拉兩個顯聖者本人外(畢竟對於我祂們是屬於完全不同維度的),她是我最最最敬仰的人物,沒有之一。因為她的勇氣,性格激烈,才情,和虔敬。她活出了那個時候的女人所能活出的最鮮明,最壯麗的樣子。
同時,以波斯特殊的社會現實,宗教在現實生活中佔有強烈的背景色。塔希麗當然並未直接爭取婦女的受教育權、選舉權、獨立財產的權利。在當代中國或者進步的歐美的女權主義者,簡直算不上什麼女權活動分子。但她恰恰在爭取當時伊朗最重要的權利之一,女性探求信仰真理的權利,女性跟男性平等探求信仰真理的權利。而通過獲得這種權利,人們能夠從基本信仰中認同,女性確實是從人格上和各方面是和男性平等的,因為上帝的誡命如此。以前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女性在各方面被剝削,是因為人類的整體不成熟,是人類的蒙昧,尚無做到男女平等的能力,但今天已經不同了。在塔希麗死後11年,巴哈歐拉宣示為上帝的顯聖者,由此誕生了巴哈伊信仰,男女平等就是信仰教義中清晰明確的一條。今天她所鋪平道路的信仰道路上,有數不清的姐妹們和兄弟們在並肩做著同等重要的工作。

斯人未遠去,姐妹已成行

擴展閱讀:
維基百科 Tahiri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C3%A1hirih?wprov=sfsi1
中文 塔荷蕾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1%94%E8%8D%B7%E8%95%BE?wprov=sfsi1
(本人多年前翻譯的半成稿,如有維基志願者幫翻譯完不勝感謝)
部分塔希麗的詩作,以及一些介紹文章,來自潘紫徑的公眾號一樹之葉。感謝潘紫徑的翻譯,她的翻譯極為美麗,部分詩作讀後讓人不忍垂淚。
http://mp.weixin.qq.com/s/m3vtwr6wIFVY887-tnnlVg

http://mp.weixin.qq.com/s/cRIwHz53JkkEZWR6RefX5A

http://mp.weixin.qq.com/s/W5pmjpPnRE8J_WpGVuuCdw

http://mp.weixin.qq.com/s/twFIg40KrW079N6CTZVTKQ

http://mp.weixin.qq.com/s/hg6jM8-mrmRh5T3L-UlS6w


?Нет ни одного правоверного, чей сын, брат или отец не дрались бы сегодня с немцами, отстаивая с оружием в руках нашу общую Родину, так же, как и нет, наверное, ни одного, кто бы в тылу не помогал делу победы своим трудом на фабриках и заводах. Ибо мы, мусульмане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хорошо помним слова великого Пророка Мухаммада : "Хуббуль ватан миналь иман", что означает: "Любовь к Родине и её защита являются одним из условий веры". Помощь воину, идущему на фронт, вооружением равносильна участию в сражении. Мирный труд мужчин и женщин, занявших рабочие места ушедших на фронт воинов, равносилен участию в бою?.

「沒有一個信徒,他的兒子,兄弟或父親今天不會與德國人作戰,一起用手中的武器捍衛我們的共同家園,也不可能不是一個不幫助在後方工廠工作參予勝利事業的人。因為我們蘇聯的穆斯林記得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話:「哈勃·拜曼·米恩·伊曼」,這意味著:「保護、熱愛祖國是信仰的條件之一」。幫助戰士前往裝備,等於參加戰鬥。和平勞動的男女平等的勞動力量就是前往參戰的士兵,等於參加戰鬥。「

Лейла Мамедбекова

蘇聯的穆斯林飛行員和傘兵,因有六個孩子且其中四個孩子未成年不被准許上前線。蘇德戰爭其間在飛行學校當教練,其經手四千多名傘兵和數百名飛行學員之中出了兩位蘇聯英雄。


  看,伊斯蘭女性主義的標識,現代的伊斯蘭女性主義從屬於女性主義神學中的一支,有其自身的發展脈絡。佔個坑,有時間更新吧。  附,無意為穆斯林辯護,只不過看了眾多答案劍走偏鋒了。進步主義和保守主義的關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個命題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去看可能會更好。


Anbara Salam Khalidi.
近代中東第一個公開演講的女穆斯林,翻譯家。
她的兒子Tarif Khalidi是《穆斯林耶穌》的作者和新的英譯本《古蘭經》的翻譯者,「世俗派」怎麼會有興趣研究這些。
Halide Edip Adivar,土耳其近代女作家。


有,但只存在於世俗化的穆斯林中。比如阿富汗唯一的女性國會議長法齊婭.庫菲 和 最年輕的諾獎提名者馬拉拉.優素福。


怎麼沒有!小狐狸真是一派胡言


http://www.quora.com/Are-there-Muslim-women-on-Quora-willing-to-discuss-their-views-on-feminism-and-whether-or-not-it-can-be-compatible-with-Muslim-life


============看到有不少人贊同我就多說幾句吧================

題主先做張卷子冷靜下,我國的【大部分】穆斯林分步在西部相對落後地區,也就是重男輕女重災區,那裡的女性同胞,上完初中九年義務教育就完事了,15歲就左右結婚了,二十幾歲都有3個娃了,每天的生活就是帶娃伺候老公一家子補貼娘家哥哥弟弟,甚至吃飯都不上桌的,出門一定要帶頭巾,她們基本做不到經濟獨立,更別提其他方面了,這種情況下你跟她們談女權?

要往大方向說,中國女權主義都是見了鬼,即使是相對知識分子較多的知乎,把女權已經黑得體無完膚了,似乎誰都可以踩女權兩腳,那些黑女權的普遍認為女權主義者是醜女、拜金女、懶惰女、只要權利不負責任的、不快樂的、歇斯底里的、對自己女性身份不認同的、沒老公沒男友的、希望所有女人都不結婚的等等,雖然我看到的支持女權的女性至少都是經濟獨立人格完整、有結婚的也有未婚的。她們有個共同點:獨立性很高。所以我不知道知乎上的女權偏見是從何而來。我周圍的穆斯林姑娘一般身材都很不錯,顏值也不低,尤其是眼睛很漂亮,因為經常要操心一大家子的事兒所以協調交際能力其實都很不錯,然並卵,沒有獨立談何人格,談何女權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個別父母也會讓特別勤奮學習倍好的女兒上高中考大學,還有發達地區的少數穆斯林家長還是重視教育的。我會了解這麼多,是因為我有兩個穆斯林女性朋友,一個是真的很聰明,學習非常好父母也開明,讓她一路考大學讀研了,以上穆斯林糟糕的情況都是她跟我零零碎碎分享的,她說她上重點高中時周圍的人都說她父母腦子有問題,女娃娃讀什麼書,她對這種偏見也挺氣憤於是就越發努力讀書,我問她畢業會回家鄉么?她毫不猶豫的說不。還有一位回族朋友在經濟發達的包郵區,是獨生女,父母無明顯偏見,跟漢族姑娘差不多。


在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中,女權主義是否有所發展? - 夢遊者的回答


當然有啦,給各種歐美女權基金捐款最多的就算沙特王室。


我啊!
——————————
有知友問我是怎麼做到的,經其建議,我把我的回答貼了上來。

不是每個穆斯林家庭都那麼極端的,我們家就很開明。姥姥強調的伊斯蘭教義更多的是博愛和友善,她本人就很熱心,小到路邊賣菜的、送報紙的、賣水果的……都和姥姥是朋友,了解別人家裡的困難,故意在付賬時多給一點、資助孩子上學等等;大到經常愛去區政府、區委會、教育局……辦公室「喝茶」、寫建議書(人家也會認真地做回訪)。她自己就算是個女強人,在工作上能做到公司里沒有幾個女性能達到的位置,以理服人,從不爭不搶,退休幾十年了她原來的下屬們還是很喜歡她。她就喜歡幫人,為主做一點善事。我想這才是正常的穆斯林吧。姥姥一家都是穆斯林,都是這樣的處世態度,也從不反對女性去追求自身價值和自由戀愛。我們家姥爺和我爸都是漢民,姥爺也是個非常優秀的人,因為愛姥姥基本上已經算是個穆斯林了;我爸不是,但自跟我媽戀愛起也不再吃大肉。我的戶口本上是回民,但是我對穆斯林文化了解並不多,因為家裡從來不會以此來限制我,除了會多過幾個節日,體驗一下民族服裝以外。只是當我自己長大後突然對宗教哲學感興趣的時候,姥姥很高興地會把《古蘭經》拿給我看。她說,宗教主要的意義就是引人向善,形式什麼的只是外在的。所以我始終認為,《古蘭經》是死的,解讀它的人是活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極端原教旨主義不能代表所有人。至少不能代表我,以及我周圍幾百位善良的穆斯林。
----------
有知友問到古蘭經中關於女權的問題,因為題主質疑穆斯林里的女權主義,所以我特意放上來重點說明一下。
1.首先,古蘭經里說男女平權的。

「難道他不曾是被射出來的精液嗎?然後,他變成血塊,而真主加以創造他,使之成為肢體完全的人嗎?他用精液造化兩性,男的和女的。」
「行善的人,無論男女,且為歸信者,我將使之舒適的生存,並將照他們最善的行為給賞。」
「信士和信女,誰行善誰得入樂園,他們不受絲毫的虧枉。」

這些句子都可以看出古蘭經里認為男女是平等的。甚至不像是聖經里說的先有男人再有女人。

2.至於夫妻關係也是如此

「她們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是她們的衣服。「

甚至女性還要待遇優於男性,因為男性在結婚時要給女方聘禮,而且女方的經濟獨立,丈夫無權過問。

「如果你們休一個妻室,而另娶一個妻室,即使你們已給過前妻一千兩黃金,你們也不要取回一絲一毫。難道你們要加以誣衊和虧枉而把它取回嗎?」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不當強佔婦女,當作遺產,也不得壓迫她們,以便你們收回你們所給她們的一部分聘禮,除非她們作了明顯的醜事。」

而且女人也有同樣的財產繼承權,而不是像其它地方只有男性有。

「男子得享受父母和至親所遺財產的一部分,女子也得享受父母和至親所遺財產的一部分,無論他們所遺財產多寡,各人應得法定的部分。」

3.至於衣服、面紗,我們先看原文:

「先知的妻子們啊,你們不像別的任何婦女,如果你們敬畏安拉,就不要說溫柔的話,以免心中有病的人,貪戀你們;你們不要炫霹你們的美麗,如從前蒙昧時代的婦女那樣。你們應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順從安拉及其使者。先知的家屬啊!安拉只清除你們的污穢,洗凈你們的罪惡。」

請注意,「你們不像別的婦女那樣」,說明安拉並沒有規定其他婦女,這樣做可以是榜樣,但不應該是法律,而真正對全民的規定只有:

「你對信士們說,叫他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這對於他們是更清潔的。安拉確是徹知他們的行為的。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
「先知啊!你應當對你的妻子、你的女兒和信士們的婦女說:『教她們用外衣蒙著自己的身體。』這樣做最容易使惡人認識她們,而不侵犯她們。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也就是說女性要穿衣服,除了和男性不可以露出下體外,還不能露出胸和首飾。這就是古蘭經全部關於女性穿著的規定了。而除此以外所有的規定,可以說都是對古蘭經的不同解讀,其中很多都是過分解讀了。開始時認為「外衣」是不能露出羞體的衣服——但是後來被解讀成女人全身都是羞體,甚至包括聲音;有說女性在會遭遇災禍時不要露出臉和手——進而被解讀成只要是女的就可能遭致災禍,所以什麼時候都不能露出臉和手;有說丈夫不可以阻止女性出門去參加禮拜--進而變成了女性只有在必須和去參加禮拜時才可以出門……
所以,這些所有封建的規定都只是後來的統治者們硬加上去的而已,在古蘭經上都是找不到證據的。
-----------
寫一點自己的感想,自己看到類似這種問題的想法。

我最討厭的就是把人貼標籤的做法,好像河南人都是壞人的地域黑,女性都應該溫柔似水的直男癌,還有信伊斯蘭教的都很極端的宗教黑。人要是能那麼簡單分類就好了。不去真正了解一件東西,而只是憑藉刻板印象簡單地打個烙印上去,就算看到了事物的多樣性也可以簡單地選擇去無視它,就像文革時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法西斯面對猶太人的態度,應試教育下看待差生的態度。這都是一樣的,都是刻板印象。其實,法西斯裡面也有同情猶太人號啕大哭卻不得不服從命令的懦弱士兵,差生里也有黑客天才,河南也有樂於助人的志願者。就像穆斯林裡面也有熱情善良的人和亂殺無辜的恐怖分子一樣。最搞笑的,原來的課本上寫的都是新疆人熱情好客,新疆的舞蹈,新疆的水果和羊肉串,一夜之間所有新疆人卻都變成了用切糕宰客的無良商販。類似的可笑錯誤還少嗎?原來以去青島上大學為榮,現在青島大蝦出來所有人都開始罵山東,西藏鬧事的時候所有信佛的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我的標籤就是反對各種歧視。其實,穆斯林里也有中國人,有大學生,有政客有商販有農民,有受害者也有殺人犯;河南也一樣,女人也一樣,男人也一樣。朝鮮人民不都是愚昧保守的,日本也不全是支持侵華戰爭的,男人里也有沒有擔當的,女人里也有事業型的,名牌大學裡也有殺人犯,沒讀小學的也有成大事業的,穆斯林里也有女權主義者。人是有多樣性的,每個人都不同。真的能用物以類聚這樣想當然地、簡單地去把人類分類嗎?


答主自己百度一下 郭隆真 劉清揚
看看中國近代女權運動的領袖是什麼背景出身的
然後再谷歌幾篇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文章 看看 郭隆真等人在女權運動中起到了多麼巨大的作用


  • 當然有。我就是啊。

參見:
Islamic feminism
埃及的女權發展在中東乃至伊斯蘭世界的女權發展史中具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 - 王笑哲的回答

  • 補充:

女權/女性主義者可以有很多,是個人價值取向的問題;搞女權運動的人會少一些。我猜你想問的是後者。

概念釐清(以下摘自維基詞條【伊斯蘭女性主義】):

「伊斯蘭女性主義」、「穆斯林女性主義」和「伊斯蘭主義」等辭彙之間的意義有所不同。

  1. 伊斯蘭女性主義者以伊斯蘭教及其教導為本[6],希望男女在私人與公共領域各方面都達到完全的平等。此外他們也可能致力於非穆斯林的女性主義。(Islamic Feminists)
  2. 不同的是,穆斯林女性主義者自認為自己不僅是穆斯林,也是女性主義者。但他們也可能引用非伊斯蘭的概念。例如,運用世俗的國家法律或國際化的人權概念,以消除性別的不平等。(Muslim Feminists)
  3. 伊斯蘭主義者則支持政治化的伊斯蘭教,那是《古蘭經》與聖訓所呼籲建立的政教合一制度。有些伊斯蘭主義者支持公共領域的女權,但並不試圖挑戰私人領域的性別不均等。[7] (Islamists)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所說的女性主義者未必都是女性,也有可能是男性。

男性例子一則:

十九世紀

現代伊斯蘭女性主義濫觴於十九世紀晚期。埃及法學家卡希姆·艾敏(Qasim Amin)於1899年發表了頗具前瞻性的《女性解放》(Tahrir al-Mar"a)一書。他被認為是埃及女性主義之父。在此書中他批評了當時社會所盛行的某些習俗,例如一夫多妻制、蒙面紗以及帷幕制度,也就是伊斯蘭教的性別隔離。他譴責這些習俗,認為這些習俗不僅和伊斯蘭無關,也違反伊斯蘭的精神。他的著作大大影響了伊斯蘭與阿拉伯世界的女性政治運動,直到今天仍受到廣泛的閱讀與引用。

然而,在艾敏所處的社會裡,更早從事女性主義評論的婦女卻較少人知曉。埃及的女性主義取向的出版社自1892年以來不斷努力引起外界的注意。埃及、土耳其、伊朗、敘利亞與黎巴嫩的男男女女甚至在此的前十年就已經開始閱讀歐洲的女性主義雜誌了。他們還四處討論歐洲女性主義與中東女性主義的關聯性。[18]

女性例子一則,摘自維基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6%9E%97%C2%B7%E4%BC%8A%E5%B7%B4%E8%BF%AA

希林·伊巴迪(波斯語: ?,?irin EbādiShirin Ebadi,1947年6月21日-)是一位伊朗女性律師和人權活動者,人權捍衛者中心的創始人。2003年10月10日因她為民主和人權,特別是為婦女和兒童的權益和庇護權所作出的努力而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第一位獲獎的伊朗人和穆斯林女性。
個人信息:
出生: 1947年6月21日(68歲)伊朗哈馬丹
居住地: 英國倫敦
國籍: 伊朗
母校: 德黑蘭大學
職業: 律師 法官
知名於: 人權捍衛者中心
宗教信仰: 什葉派伊斯蘭教
獎項: 托洛爾夫·拉夫托紀念獎 (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 (2003年)JPM信仰獎(2004年)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2006年)

當然,這樣的人也許註定容易遭到當局的騷擾(請理性評價):

2009年11月26日希林·伊巴迪突遭伊朗政府強制沒收其諾貝爾和平獎,該舉動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發以來從未有的事,顯示伊朗政府打擊反對言論的人士。[3][4][5]

伊巴迪在德黑蘭居住,但由於伊朗對批評現行政權的公民迫害的增加,2009年6月以來她一直流亡在英國。[6]2004年,她入選《福布斯》雜誌的「世界百名權威女性」名單。[7]她還入選「100個最具影響力女性」名單。

*更新* 遜尼派例子一則:

法齊婭·庫菲(達利語: ,Fawzia Koofi 或 Fouzia Kufi ,1975年或1976年生),阿富汗塔吉克族女權倡議者及女性政治家,於2001年末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垮台後,大力提倡阿富汗女性接受教育權利的「回到學校」運動,於2002年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兒童保護專員,崛2005年當選阿富汗國會議長,代表巴達赫尚省。她現任阿富汗國民議會人民院副主席[參 1],在2013年她登記參選2014總統選舉,但因年齡限制而未通過("登記"參選時她未滿40歲的法定年齡)。目前她有參加2018總統選舉的意向。她是當今阿富汗政壇中民主派的代表人物。
個人信息:
出生: 1975年或1976年, 阿富汗巴達赫尚省,
姓名:法齊婭·庫菲( )
配偶: 哈米德
子女: 2女
居住地: 阿富汗喀布爾
母校: 普雷斯頓大學
職業: 人權倡議者、政治家、律師
宗教信仰: 伊斯蘭遜尼哈乃斐派
任職:(2005-至今)國民議會副主席

  • PBS台獨立紀錄片,一個以色列17歲穆斯林女孩的故事(女性主義者、空手道世界冠軍):Independent Lens . SHADYA . Muslim Feminism
  • 另外,關於「宗教vs女權」、「伊斯蘭vs女性」討論時經常會涉及到的cliché論點,可以參照該詞條進行基礎性的理解:Complementarianism
  • 附上新聞觀點一則(來自半島專欄):

The reality and future of Islamic feminism
作者簡介:

Rachelle Fawcett is completing her MA in Islamic Studies at Hartford Seminary, has lived in Yemen and Egypt, and writes, speaks, and presents on Islamic feminism, cultural competency, pluralism, and critical theology.

摘錄一下文中對伊斯蘭女性主義(Islamic Feminism)的定義、其同古蘭經等教法學理的關係的論述(觀點援引自埃及艾資哈爾大學及牛津大學畢業的女學者Margot Badran):

So what is "Islamic feminism", how is it evolving, and who are the players? Dr Margot Badran, a graduate of al-Azhar University and Oxford University, defines "Islamic feminism" thusly:

…a concise definition of Islamic feminism gleaned from the writings and work of Muslim protagonists as a feminist discourse and practice that derives its understanding and mandate from the Qur"an, seeking rights and justi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ender equality for women and men in the totality of their existence. Islamic feminism explicates the idea of gender equality a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Quranic notion of equality of all insan (human beings) and call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state, civil institutions, and everyday life. It rejects the notion of a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by the way, absent in early Islamic jurisprudence, or fiqh) conceptualising a holistic umma in which Quranic ideals are operative in all space.

This i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Islamic feminism" is not simply a feminism that is born from Muslim cultures, but one that engages Islamic theology through the text and canonical traditions. A distinctly "Islamic" feminism, at its core, draws on the Quranic concept of equality of all human beings, and insis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logy to everyday life. Stemming from this basic definition, we encounter a plethora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movements, projects, and personalities, creating feminisms that have diverse faces. Often, women"s issues are trivialised into whether or not to wear the veil or shake hands with men outside their family, and while larger issues, such as domestic violence, are being strongly addressed, the central issue of what "equality" means and how it is expressed go largely ignored. For example, domestic violence is wrong because it creates pain and suffering and is unjust, but the central belief of a man"s right to rule over his wife is not always part of this discussion.

  • 新聞報道一則:

The Rise of the Islamic Feminists
http://www.thenation.com/article/rise-islamic-feminists/

Muslim women are fighting for their rights from within Islamic tradition, rather than against it.
By Elizabeth Segran
DECEMBER 4, 2013

Throughout the Muslim world, a groundswell of feminist sentiment is growing among women who are seeking to reclaim Islam and the Koran for themselves. For decades, many women believed they had to choose between their Muslim identity and their belief in gender equality. It was an impossible choice—one that involved betraying either their faith or their feminist consciousness. Four years ago, a global movement called Musawah—「equality」 in Arabic—began to make the case that women can fight for justice and equality from within Islamic tradition. For many Muslim women, this came as a revelation.

Musawah was spearheaded by twelve women, from countries as diverse as Egypt, Gambia, Turkey and Pakistan, who spent two years laying out the movement』s guiding principles. It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in 2009 at a meeting in Kuala Lumpur that brought together 250 Muslim activists, scholars, legal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from forty-seven nations. The organization is currently based in Malaysia, but will periodically move its secretariat and leadership council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t its core, Musawah operates on the belief that Islam is not inherently biased toward men: patriarchy within Muslim countries is a result of the way male interpreters have read Islamic texts. With this framework for action, Musawah empowers women to shape the interpretations, norms and laws that affect their lives, then push for legal reform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略)

最後借該文圖片和圖注一用侵刪:

Women protesting in Benghazi, Libya, in 2011 against the Qaddafi dictatorship (Ryan Calder)

(另附Musawah運動的官方網址(暫未仔細研究過):About Musawah;和
某平權組織收集的Musawah簡介資料: Musawah – A Global Movement for Equality and Justice in the Muslim Family)

  • 結論和小結:
  1. 有問題記得先問維基或谷歌;
  2. 模板性結論愛好者參見結論1;
  3. 伊斯蘭世界更需要女性主義和平權人士,敬請關注和支持,捐贈鏈接包括但不限於:Virgin Money Giving;
  4. 關於3,尤其涉及了性別為男性的女性主義者,特別是男穆斯林中的女性主義者。

附件1:參考名單(選自維基百科「伊斯蘭女性主義」詞條,含伊斯蘭女性主義者、穆斯林女性主義者、伊斯蘭主義者。)

Notable people

  1. Leila Ahmed - Egyptian-American professor of women"s studies
  2. Qasim Amin - an early advocate of women"s rights in Islamic society
  3. Elvia Ardalani - a Mexican writer and author of De cruz y media luna/ From Cross and Crescent Moon
  4. Begum Rokeya Sakhawat Hussain - A Bangladeshi gender equality activist, founder of the first Muslim girls" school in Bengal, authored Sultana"s Dream (an early work of feminist science fiction), The Woman in Captivity (Bengali: ???????????), Essence of the lotus (Bengali: ???????) and several other feminism based publications.
  5. Asma Barlas - Pakistani-American professor at Ithaca College, and author of "Believing Women" in Islam: Unreading Patriarch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Qur"an
  6. Mukhtaran Bibi - Pakistani advocate for rape prevention and women"s rights
  7. Shirin Ebadi - Iranian lawyer 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 who founded the Association for Support of Children"s Rights. Also, a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in 2003 for her efforts in promoting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especially for women and children.
  8. Farid Esack - male supporter and scholar
  9. Soumya Naamane Guessous - Moroccan sociologist and campaigner on inheriting citizenship
  10. Zaib-un-Nissa Hamidullah - Pakistan"s first woman columnist and editor, first woman to speak at Al-Azhar University, and author of The Bull and the She Devil
  11. Riffat Hassan - Pakistani-American theologian and scholar of the Qur"an
  12. Hamida Javanshir - Azerbaijani philanthropist, co-founder in 1910 of the Muslim Women"s Caucasian Benevolent Society
  13. Na"eem Jeenah - South African scholar and activist
  14. Shamsunnahar Mahmud - Bengali writer, educationalist, politician and activist.
  15. Irshad Manji - Canadian journalist, author of The Trouble with Islam Today
  16. Fatema Mernissi - Moroccan writer
  17. Ebrahim Moosa - South African scholar on Islamic law, based at Duke University
  18. Shirin Neshat - Iranian-born American artist
  19. Asra Nomani - Indian-American journalist, author of Standing Alone in Mecca: An American Woman"s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Islam
  20. Nawal El Saadawi - Egyptian author
  21. Hoda Shaarawi - early advocate of Egyptian women"s rights
  22. Shamima Shaikh - South African women"s rights activist and journalist
  23. Zilla Huma Usman - Pakistani politician and activist, assassinated Feb 2007
  24. Amina Wadud - African American professor and author
  25. Benazir Bhutto- Prime Minister of Pakistan, assassinated December 27, 2007
  26. Raheel Raza - Canadian writer, speaker, human rights advocate to lead 1st woman-led prayer
  27. Shahla Sherkat - Award-winning Iranian journalist, prominent feminist author, a pioneer of the Women"s rights movement in Iran
  28. Ziba Mir Hosseynni
  29. Asma Lamrabet
  30. Oumayma Abu Bakr
  31. Zainah Anwar

附件2:補充資源(以下均摘自牛津大學伊斯蘭學網頁Oxford Islamic Studies Online, 因該網頁內容限制閱覽故人物方面不作進一步羅列。)

  • Feminism

Muslim feminists work as independent agents to redefine their own lives as women, counter patriarchal hegemony, and strive for more egalitarian arrangements in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n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views on the Quran"s egalitarianism. The articulation of awareness of the unequ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of the domination of males over females bega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he Muslim world. Feminists insist on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as citizens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accept the complementarity of roles in the family sphere. Modes of expression include creative and scholarly writings, everyday activism, and organized movement activism.

  •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major issues addressed were domestic seclusion and veiling, the need for female educ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women"s oppression.
  •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jor issues were gender roles and relations in family and society, sexual abuse and exploitation, misogyny, patriarchy, and women"s gender and class oppression linked with imperialist oppression.
  •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major trends wer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women citizens, reform of Muslim family law, respect for women"s bodies, access to education as well as healthcare and family planning, confrontation of issues related to women"s dress and mobility, and official recognition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women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workplace.

(參見:Feminism - Oxford Islamic Studies Online, 摘自《牛津伊斯蘭辭典》)

  • 人物 Mernissi, Fatima

Fatima Mernissi (b. 1940) is a Moroccan sociologist and writer. Born in Fez to a middle-class family, Mernissi studied at the Mohammed V University in Rabat and later went to Paris, where she worked briefly as a journalist. She pursued her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1973 obtained a PhD in sociology from Brandeis University. Returning to Morocco, she joined the sociology department at Mohammed V University, where she long lectured while also holding a research appointment at the Moroccan 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Recherche Scientifique, also in Rabat.

As one of the best known Arab-Muslim feminists, Mernissi?"s influence extends beyond a narrow circle of intellectuals. She is a recognized public figure in her own country and abroad, especially in France, where she is well known in feminist circles. Her major boo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ral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German, Dutch, and Japanese. She writes regularly on women"s issues in the popular press, participates in public debates promoting the cause of Muslim women internationally, and has supervised the publication of a series of books on the legal status of women in Morocco, Algeria, and Tunisia.

(以下略,參見:Mernissi, Fatima, 摘自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Islamic World

  • 書單和擴展性閱讀如Focus On... - Oxford Islamic Studies Online、Human Rights等。

怎麼可能會有?穆斯林和女權主義是水火不容的,除非是退了教的。
正所謂:女性皈依了伊斯蘭,就像黑人皈依了奴隸制。


凡人群,就分左中右。
——列寧


沒有。
主張女權主義的最多是偽信士,不可能是合乎教義的穆斯林。


我個人覺得我是女權主義。
事情不是用來說的,是要做出來的。
做一個言行不一致的偽君子確實挺容易。但我不屑,也鄙視。


推薦閱讀:

朝鮮人有什麼宗教信仰嗎?
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女性中是否存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因素?
異教徒與穆斯林姑娘結婚是怎樣的體驗?
怎麼看待「因知友Alex Zhang退出知乎而敲下的幾段話」這篇文章?
穆斯林姑娘和漢族小夥子能結婚嗎?

TAG:女性主義 | 伊斯蘭教 | 穆斯林(Musl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