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核電站與沿海核電站的安全風險會有不同嗎?

內陸核電站對水資源的影響會更為明顯嗎?
相關消息:推動從未停止 內陸核電站集中「十二五」後啟動


謝邀!
先簡單談談兩種核電站的區別:
其實所謂內陸核電站與沿海核電站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冷卻系統使用的水的來源,一個用的是海水,另一個則用河水或者湖水。
再說說各自的優劣:
沿海核電站採用海水冷卻的優勢在於
1、減小了建設成本;
2、有足夠的海水用於冷卻,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引用海水冷卻反應堆
3、不需要對海水做過多的處理
劣勢:
1、海水對於管道的腐蝕是巨大的,核電站防腐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常規項目。
2、我國沿海尤其是東南部沿海,常年受颱風影響,可能的氣象災害或者是地質災害會影響電站的安全性。
3、海水用於冷卻,必然會帶走餘溫,對於附近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可估量。(大亞灣北邊準備建設的長灘核電站就因為此項環評未通過而擱置)。

內陸核電站採用河水或者湖水的優勢在於:
1、可以建設在真正需要用電的區域附近,選址可以更加靈活(當然核電站選址是個很複雜的活),減小了配電的成本。
2、通過冷卻塔,可以真正做到電站用水的自循環與自然環境的隔離(加熱的河水會變為蒸汽,而不是直接排回到自然界)。
3、對環境影響較小。
劣勢也很明顯:
1、建設成本增加,更多的設備系統和安全系統,外加巨大的冷卻塔。
2、事故影響風險增加,內陸核電站大多建設在人口密集區域不遠,一旦發生事故(雖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影響範圍更大。

總結:
其實只要認真看了以上幾位的回答,大家都可以得出其實內陸核電站與沿海核電站的安全風險從根本上來看,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別,反而如果考慮到目前我國規劃的內陸核電站都是AP1000堆型的三代機組,可能內陸核電站的安全性也許更高一些。
不過又自己看了看題主的問題,回到「安全風險」上來,這不僅僅是堆型差異,又或者是冷卻方式不同能夠說明的。相比這些我更覺得目前我國核電發展的擴張期內,電站運行、維修人員能力、素質,以及國產化進程中的設備質量才是「安全風險」的關鍵!


謝邀。聲明以下非官(場)方(面)觀點,並僅限於壓水堆核電站。在下從事的是核電站反應堆安裝,即是核燃料裂變反應的堆芯一迴路,而我所在的公司具備核電站設計、採購、施工、調試、運營各環節的資質。
首先,我國人民可能有個觀念,就是核電站都應該建在沿海,如大亞灣、嶺澳、秦山、紅沿河、寧德、福清、石島灣、三門、海陽、昌江、方家山。。。 但是,這只是因我大中華有海岸線優勢,且核電佔總裝機容量的比例小,沿海發達地區都建不過來(相對用電需求高),自然不需去內陸。
其次,核電站建在內陸與沿海有何區別。區別就在於內陸電站從大江大湖取水,沿海核電站從海洋取水。你可以這樣想像,把大湖或大海想像成一個水盆,核電站是個發熱的瓶子泡在裡面冷卻,水盆和核燃料(也就是放射性物質)像套娃一樣中間隔著4層瓶子(重要廠用水系統、冷卻水系統、一迴路邊界、燃料包殼),每層瓶子泄露之後都能檢測的到並有嚴格的程序加以控制,你認為放射性物質能夠泄露到水盆里的概率有多大。當然,我認為仍然有概率存在,不過應該遠遠小於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
很顯然,正常運行的核電站絕對不會把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大江大湖等內陸水源中。真正可怕的是發生堆芯融化,甚至氫氣爆炸導致放射性物質從廠房擴散出去,會有放射性粉塵飄散到空氣及水源中,就像福島事故中發生的一樣。但是福島事故真的是天災(主要是海嘯)+人禍(東京電力的資本家太注重自身利益了,前期隱瞞,後期不果斷),還有就是機組技術有點落後了。這在中國絕對不會發生,其一內陸無海嘯,地震對核電站影響不大(會自動停堆),其二中國是社會主義,電站是國家的,萬一萬一哪天有點控制不住的苗頭,直接廢掉,誰會擔這麼這麼這麼大的責任瞞報。
最後說一點,核電站本身設計得真的很安全,他有太多太多的冗餘系統來保障安全了,多到令人髮指(當然再多也不嫌多),可能核電站九成以上的安全系統直到電站報廢都不會用一次。關於安裝、調試質量,1個工序基本上要經歷4到5層檢查(不是走過場),每年還有無數次質保檢查、安全局檢查等等。這比醫院要嚴格很多,雖然都是關乎人命,醫院出了問題只害了個別人,核電站出了問題會導致巨大經濟損失(我認為只要處理得當,部分安裝質量不過關,最多電站毛病多,仍不至於出現核泄漏)。就像醫院總會被不信任一樣,核電也是,有人會說,核電站這麼安全,北京怎麼不建幾座。我想說,北京不建應該是因為地價太貴,有這麼大片地還不如建樓房賣了,建核電站就虧了。大亞灣核電站離香港只有幾十公里,夠近了吧。我們核電員工的宿舍和辦公樓(長期的)離核電站反應堆不足1000m,夠近了吧。萬一萬一萬一哪天真的核泄漏了,我們對不起民族對不起國家,我們心甘情願先當炮灰。
綜上,內陸核電、沿海核電都很安全。萬一出了核泄漏事故,其影響是一樣的,取決於周圍人口密度。我只能說,這種可能性理論上存在,不過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小了。如果事實上真的發生了(參見七里島、切爾諾貝利、福島),會很難搞。
天佑中華!


隨意寫點兒。
國外很多核電站都是內陸的,著名的三里島,切爾諾貝利,全是內陸廠址。 美國AP1000新建堆中的vogtle,VC summer,也是在喬治亞和南卡的內陸廠址。
不過,自切堆事故之後,核電發展處於停滯狀態,以上兩個新建項目,也是原廠址上的擴建項目,這也和新廠址審批難度較大有關係。
從設計基準來看,核電站的內陸與沿海並沒有太大區別,現有設計基準,像壓水堆的大loca,蒸汽管線破裂,蒸汽發生器傳熱管破裂之類的基準事故都是沿用好幾十年前的設定,沒有什麼內陸,沿海的區別。最大區別應該在於超設計基準事故,大規模放射性釋放後的廠外應急策略的區別。


都是細微概率下的差別,類似問你百億分之一毫克氰化鈉毒還是千億分之一毫克氰化鉀毒。
事實上,從安全風險看,沿海反而更高:
1、戰爭
2、氣候災難


外國沒有把核電站嚴格分為沿海核電和內陸核電,反倒是國內一直強調內陸核電這個概念,結果是自己挖了一個大坑,實際上兩者安全風險相差不大。內陸核電由於福島事故一直停滯到現在,新出來的官方消息說內陸核電待論證,說明高層對這個還是有爭議,爭論了三年多,到現在還沒有正式明確內陸核電到底發不發展,我感覺內陸核電前途未卜,很難進入十三五規劃,若是這樣的話,又得等上至少5年,苦了三家內陸核電公司,背負了大量債務。年底看十三五核電發展規劃的出台吧,到時候內陸核電的最終結果會水落石出。


謝邀,內陸核電站之所以有擔憂,冷卻水可能是很大的因素,但是這個也只是在核電站出事的時候才成為問題,正常運行工況下,都是不需要擔憂的,二迴路出來的水放射性很小很小了,這都是有嚴格的標準的。老美他們蓋了那麼多內陸核電站,也沒見啥問題,所以不用過多擔心。
風險這東西,是個無底洞,看公眾怎麼想了。


謝邀
內陸核電對水資源的影響會不會更為明顯。
內陸核電選址一般都是沿江或者沿湖,一個電站用水資源最大的部分莫過於凝汽器的冷卻水了,一般內陸電站都會見到高聳的冷卻塔,但是在沿海核電站卻見不到這樣的冷卻塔。因為沿海核電都是直接用海水冷卻,不需要用循環水冷卻。國內現在沒有已建成的內陸核電,不知道會採用何種冷卻方式。以沿海核電的經驗,核電站會提高附近水域平均溫度,對水生生物有一定影響。
當然,以上都是在不發生核電站事故的基礎上談及的,我認為核電建在沿海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發生事故的時候可以直接引海水冷卻反應堆,既可以降低堆芯融化的風險,也可以減少核污染的量。而如果是在內陸,引內陸江河湖的水冷卻堆芯防止泄露,即便沒有泄露也不知水源地附近的居民會不會恐慌。
雖然我是賣主機的,但我還是不希望內陸建設核電項目。


個人在沿海核電,但我認為差別不會太大。


"在全球現已運行的核電站中,位於內陸濱河濱湖地區的佔全部核電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國內陸核電站的比例超過 80%;加拿大除個別濱海核電站外絕大多數是內陸核電站;法國共有19 座核電站,其中15座坐落在內陸的8條主要河流上,裝機容量占 68.6%。各國對內陸核電站都採用與濱海核電站同樣的核安全法規要求和標準,通過對已運行的內陸核電站的長期監測,證明內陸核電與濱海核電同樣安全、環保,在技術上也是完全成熟、可行的。" -&<我國內陸核電站建設的
五個關鍵問題&>


中國人口密集程度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尤其是沿河流域,雖然對於核電技術角度來說沿海和內陸沒有區別,但是國家對此尤為慎重!
如果沿海核電不能滿足需求,內陸核電是必然!


前面每個答案都很棒。續貂幾句。中國的長江是母親河,中下遊人口眾多;長江豐水期和枯水期歷史數據波動較大(即使是在枯水期,核電站正常情況下所需水量也只佔很小的比例,事故情況下經論證,水量也能滿足);長江流域的生態,尤其是事故後的生態影響。這些也是我國建設內陸核電站必須考慮的幾點因素。


推薦閱讀:

如果說核聚變不可控,那麼太陽的聚變如何自我控制?
在容錯率幾乎為零的行業工作是什麼樣的感受?
輻射過多將如何死去?

TAG:環境保護 | 核能 | 核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