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電梯的技術難題與意義?
建造太空電梯到底難在哪,人類有必要建造嗎
讓我們跳出來,換個角度考慮問題:
用建造太空電梯的經費,我們可以做哪些更有價值的太空工程?
同步軌道高3.6萬公里,百倍於國際空間站高度,三倍於地球直徑。
我們不考慮技術難度,先估算一下工程量。假設纜繩一米一噸,不算配重也不算施工設備,光是繩子就有3600萬噸重。相當於360艘10萬噸的福特級航母,要建造太空電梯,人類必須把這些載荷發射到太空。
請閉上眼睛想一下,假設,你在太空中擁有了這個360艘超級星際航母組成的艦隊。這個星際艦隊以19*19的點陣拍成矩陣,碩大的艦體間隔300米,可以黑壓壓的排成一片6公里*6公里的鋼鐵巨毯。你這個艦隊帝國指揮站在陣列中心的旗艦上,看到你周圍的點滿燈光的黑黝黝的鋼鐵城市向四方延伸向宇宙深處,你會意識到,你不再只是一個艦隊指揮,而是一個帝國的元首,你們已經在太空中形成了一個星際文明。
這時候,你打算指揮這個星際文明去幹嘛?
很顯然,你作為一個國家元首,你不會把艦隊拿來搭建太空電梯,而是把一個分隊開到小行星上採礦,一部分開到土衛六上采甲烷,一部分開到近日軌道展開反光陣列建設新的太空城。
也就是說——這360艘超級太空艦隊,已經完全可以組成一個可以自我維持、生長、繁殖的工業體系。它們已經不需要和地球保持聯繫了。
舉個例子,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人以為要把幾十個城市搬到美洲,才能支撐殖民地的運轉。但實際上,只需要幾千個殖民者移居到美洲,這些人就可以自己在新大陸上製造工具、建造城市、生兒育女……而兩百年後,美國已經成長為一個比西班牙還要強大幾十倍的巨無霸了。期間基本不需要大規模、持續的運輸支持。
就像遍地森林的新大陸,太空中的資源,可比地球多千萬倍。別老拿地球當個寶。在太空中,物體運輸主要靠慣性,還可以利用引力彈弓借力,這可比從太空電梯提東西省多了。在太空,日照能量密度是地球的2倍,而且越靠近太陽,能源就可以說是無窮無盡。在小行星帶、在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上,既不缺少礦產資源,更不缺少碳水資源。
而太空電梯在建造期間沒有產出,它是個需要龐大一次性投入的基礎設施,需要不知道多少年才能還完這個投資虧空,甚至我們都不知道太空電梯的運營價值能不能覆蓋它的運營成本。
與地球之間的聯繫,有可回收火箭拿來運人和高附加值貨物,就夠了。只有當太空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後,需要與地球建立大規模貿易體系的時候,才會出現類似太空電梯一樣昂貴的大運力工程。類似於城市群發達密集到一定程度,高鐵才會變得經濟。美國本地至今也沒有高鐵,在可見的未來,洲際高鐵也不具備經濟上的可行性。所以,比高鐵經濟效益還差的太空電梯更不可行。
這裡有個問題:假設,假設人類在地球以外的開發活動並不經濟,需要太空電梯持續不斷的輸血才能硬維持太空拓展,那怎麼辦?
很簡單,如果太空開發需要輸血才能持續,那去太空生活幹嘛?在地球上多活幾年不好嗎?
材料。貌似柴隆纖維的斷裂長度只有384公里。有希望的只有碳納米管纖維,然而那玩意兒還沒走出實驗室。從歷史的角度看,大規模量產起碼得30年。
至於意義嘛……
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那麼太陽系就是人類的家了。雖然這個「家」實際上也只有半徑50個天文單位那麼大,但也不是一個小搖籃可比的。
太空電梯的意義,就是讓人類從只能在搖籃里躺著,變成學會在家裡爬,雖然還是個小不點兒,但起碼可以親手摸摸衣櫃,摸摸床,摸摸餐桌,有足夠的空間開始新的花樣淘氣了。這顯然不是躺在搖籃里能比得了的
會被自轉甩斷
泰坦尼克號只是一頭翹起就因為自重斷成兩截了要說意義么,通過電梯運送物資,低空衛星從電梯頂端的固定空間站隨便彈射一下就搞定了,作為地月、地火旅行的中轉站,也能節約不少能量。如果無工質不能在可遇見的未來替代噴射發動機,同步軌道電梯可以為超高頻次的星際旅行節約大量能源。
目前無功質已經有人搞出了大新聞,但是要實現還有很多路要走。首先是功率太低,做成發動機連自身飛起來都是問題,更別說推飛船了;其次,這麼高能量密度的輻射對發動機的材料也是嚴峻的考驗。目前的無功質最理想的應用前景是作為噴氣發動機的補充,當噴氣發動機關閉後給飛船提供持續的緩慢加速;另外就是幫助衛星修正軌道,畢竟對功率要求很低,而且可以通過太陽能電池板持續供能。——問題又來了,目前的水平下,電池板受到的光壓都比能轉化出的推力大。所以無功質很難,電梯可能還是有用的。
同步衛星電梯你必須造在赤道上,目前地球上赤道基本就是海洋、非洲、南美洲、馬來西亞。這裡面最有實力的是南美的巴西,曾經金磚四國之一,不過想搞電梯還是差點。美國、中國、歐盟倒是有希望達到這樣的實力,但是誰會去赤道投資這麼一個超級工程?哪天國際關係緊張,把你弄下來比你施工容易一億倍。
而且,目前也沒有合適的材料,主要就是這兩個問題:超級材料的研發和量產,以及人類和平。前者實現可能還要三十年;除非三體入侵,否則後者三百年都實現不了。難就難在,從頭到尾都很難,更難在除了幻想一下以外都很難。
如果是地月電梯,它會被兩個大泥球的引力扯斷;如果是發射管式的,根本沒意義,無論是飛到它停留的軌道還是維持它自身的軌道都顯得特別多此一舉;如果是駐地高塔式的,只求拿那個燃燒的經費多造些航天公共交通。
最大的難題是這玩意一個國家造不了,要造就會破產,然而又不可能幾個國家一起造。
所以這東西的意義就是可以促進人類大團結……
題主是垂暮之戰看多了嗎?脫離地球自身引力不談,地球的資源夠搭建太空電梯嗎,即使夠,有意義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劉慈欣《三體》中的「太空電梯」設想?
※以現有的科技發展水平和速度,2050年前人類能登陸火星么?
※為什麼人類要砸錢探索太空?
※普通人如何成為宇航員?
※人類向宇宙發射信號,為什麼會認為外星人能收到呢?
TAG:太空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