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時期對中國歷史有什麼影響?

不只是明朝的那一次,之前還有好多次。都說說。


說明:本文其實是由很多網上的文章整合而成,當時比較傻,還不會正規的論文格式,因此有時引用沒註明,有時直接是複製的。

試論小冰期對明末衰亡的影響

明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氣候突變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的觀點是氣候突變是重要因素,但是不是決定性因素。本文將試論述以下三點:1.何為小冰期;2.小冰期導致明末爆發旱災、蝗災、鼠疫,最終導致流寇四起,明王朝土崩瓦解;2小冰期導致遼東地區生存環境惡化,促使女真族南下,終完成改朝換代大業,明朝退出歷史舞台。


1.何為小冰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的時段。這個名稱由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Franccedil;ois-Emile Matthes)於1939年所創立。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小冰期低溫的氣候特點是相當明顯的,尤其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氣候敏感的生態脆弱帶所表現出的環境效應十分突出,影響植物生長和農業生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後果。

這一時期跨中國明、清兩朝,所以在中國也稱「明清小冰期」。祁連山敦德冰芯(海拔大於4000m)指示,於1420年開始出現明顯的降溫,華北平原則於13世紀80年代進入明顯的降溫期。除了雲南、貴州地區降溫不明顯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國範圍普遍出現低溫期,冬季和夏季降溫均較明顯,降溫的幅度一般在1℃左右。


2.小冰期導致明末導致流寇四起,明王朝土崩瓦解

現代的科學研究證明,當地表的平均溫度每下降攝氏 3 度時,則大氣中凝聚的水分將減少百分之二十(20%),而導致嚴重旱災。明末處於小冰期,氣溫的明顯下降,導致水汽的減少,而造成的乾旱。歷史上記載,近五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發生在1637至1643年(思宗崇禎十年至崇禎十七年)尤以1638至1641年為甚(陳維貞,1995年)通常旱災一旦形成,就是寸草不生,赤地千里,影響範圍相當大 。陝西通志記載:「熹宗天啟二年至思宗崇禎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崇禎六年西安旱災,米脂大旱,斗米千錢,人相食。」整個華北大地都深受大旱影響。如下即是乾旱的記載:

明世宗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湖廣大旱,殍流無算;騰衝亦旱。嘉靖五年(西元1526年)浙江、江西、福建各省大旱。嘉靖七年(西元1528年)華北各省大旱;湖北亦大旱,飢人相食;四川亦大旱。嘉靖十七年(西元1538年)河北、山東、陝西、福建、湖北、湖南大旱,各處饑民流聚京師。嘉靖二十四年(西元1545年)浙江、湖北大旱。福建兩年大旱,民飢死載路。

明神宗二十九年(西元1601年)京房大旱,貴州旱;雲南省城大旱,民飢。萬曆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山西大旱,民飢;懷慶、延安、沔陽大旱;浙江台州旱,井泉皆涸。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黃安及廣州大旱,民飢,南寧尤甚,死者白骨疊立。

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山西靜樂旱,廣西陽朔縣旱飢,民變。

明思宗崇禎六年(西元1633年)山西大旱;陝西西安旱飢,餓殍遍途,米脂大旱,斗米千錢,人相食。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山東連歲大旱,天下大飢,人相食,盜賊破邑城;浙江嘉興、紹興旱蝗,諸暨旱。

旱極而蝗,旱災又引發蝗災,據科學研究,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華北的大旱引發了嚴重的蝗災,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崇禎十四年,「浙江大旱,飛蝗蔽天,食草根幾盡,人飢且疫」。「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明末的歷史紀錄中,出現相當多的蝗害記錄,蝗蟲對農作物而言是害蟲,當其數量少時,還不算有太大的危害,可是一旦其數量遽增之時,則對能作物將產生相當大的破壞,常能在短時間內吞食大量的農作物,造成糧食的歉收,甚至毫無收成可言,進而造成饑荒的發生。

在頻繁的旱災的同時,鼠疫也隨時威脅著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在幾次小規模的鼠疫之後,一場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據估計,明代萬曆和崇禎二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至少達到了l000萬人以上。由於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相伴隨,所以,這一時期華北人口的死亡數應當更多。

  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是對鼠疫發病迅速,病死率高特點的描述。

當時北京實際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檔案就提到崇禎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鼠疫爆發的原因,現代科學似乎還找不到。但是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主導,並對尚存野生動物瘟疫源所做的現代研究已證實,鼠疫的爆發大部分是突如其來的嚴重氣候變化而引起。小冰期帶來的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是明末鼠疫爆發的主要因素。

由於明末旱災、蝗災、鼠疫連年,使得農作物不能收成,饑民紛紛起來為亂,結而成為流寇。天啟六年,陝北災害最為嚴重,於是在此年八月陝西流賊起。在崇禎元年一年中,王大梁起義於漢南,高迎祥起於安塞,王左捱起於宜川,民變大規模展開,暴亂集團一時並起,從陝西到河南,從武昌到成都,到處滋事。
崇禎元年陝西欠餉一百三十八萬兩,乃有逃兵。「崇禎二年議裁驛站冗卒」,所以被裁失業的驛卒與逃兵才與流寇合流。李自成就是在這次裁減中失業,再加上受官方欺壓,於是投奔高迎祥。流寇四起使明王朝四分五裂,後來李自成攻入北京,首都的陷落、國君的自縊,標誌明王朝的覆滅。


3.小冰期導致遼東地區生存環境惡化,促使女真族南下,終完成改朝換代大業

建州地區原本就地瘠產低,糧食匱乏。明朝官員認為:「奴酋擅貂參海珠之利,蓄聚綦富,獨其地頗磽瘠,糧料時苦不給,欲為廣墾儲糧之計。」

同時處於小冰期的遼東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因此最易遭致饑荒。關於自然災害記載如下

萬曆十四年(1586年)夏,遼東大水;八月,遼東巡撫等請急賑恤;九月,遼東水災,十二月,「遼東撫按會題:遼鎮今歲雨水風蟲相繼為災」。

三十七年,遼東又逢大水災。四十一年(1613年)九月,遼東大水。

四十三年,遼左旱災,「處處災旱,司農告乏」。

歷史上記載了一位朝鮮官員的話,「建衛住胡羅可多等十一名歸順來到,女真訓導河世國探問,則言唐人五十名鑄鐵於陽堡近處,奴酋聞之,發軍捕殺。天朝亦發怒,拘留向化,廢去場市。奴酋反有降志,代送胡人四十餘名,故復令開市。且言上年水災,胡地尤甚,饑寒已極,老弱填壑,奴酋令去覓食云云。許多群胡逐日出來,則供給之物,想必浩大。」由此觀之,剛剛建立的後金國家,遭遇的自然災害是比較嚴重的。而明朝當局在處理與女真關係時,動輒以閉市相要挾,雙方矛盾不斷激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把努爾哈赤逼上了反明的道路。

努爾哈赤於災害之年建國,藉以鼓勵士氣;亦於災害之年發動對明戰爭,其初始目的是經濟掠奪,度過饑荒,防止人心瓦解。

天啟元年(天命六年,1621年),久旱。持續的自然災害必然加劇饑荒,也加速了後金征明的步伐。是年,八旗兵以摧枯拉朽之勢,連破瀋陽、遼陽及河東70餘城;次年克廣寧及河西40餘城堡,山海關外幾乎盡為金有。只是努爾哈赤收縮戰線,並避免與蒙古衝突,下令退守遼東,明軍方構築起寧錦防線。

皇太極統治時期,後金(清)仍時常遭受自然災害的侵擾。皇太極繼續以戰爭手段尋求緩解饑荒。天聰元年(天啟七年,1627年),後金兵發朝鮮,迫使對方訂立城下之盟,而跟隨大軍的,是上萬人就食朝鮮

天聰三年,二月,仍是「年逢凶荒,邊內邊外,竊掠公行」。後金出逃者不絕於途。皇太極無奈,迫使朝鮮提供的些許「援助」,至多可稍解燃眉。為了緩解饑荒,皇太極遂斷然以破釜沉舟的姿態,冒險西征,越明朝北部長城,入掠京畿。

正是小冰期使原本就惡劣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最終迫使女真族的南下,取代明朝,開啟了中國的新的朝代。


之前還有好多次?哪幾次?
明確的小冰河時期,對應我國的就叫「明清小冰期」~~至於影響,崇禎末年的大旱,是我國歷史記載一來少有的,某種程度上就是旱災(以及旱災引發的蝗災)把明朝耗死的╮(╯▽╰)╭

之前的么,不能說小冰期,只能說氣候偏冷時期,都是:西周后期、戰國、三國魏晉南北朝、唐中後期五代~~有沒有發現什麼?~


推薦閱讀:

中國古人知道月亮是個球嗎?
有關白龍尾島的歷史,哪些是有據可查的?
為何中國平淡無視因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外東北,卻糾結於區區釣魚台列嶼?
小冰河期在歐洲有著怎樣的具體表現?
如何評價張居正?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冰河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