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可以花幾十塊錢點一份菜不覺得心疼(甚至吃不了浪費),但是不願意花幾十塊錢買書或者應用呢?

今天看到鬼腳七的微博,產生的疑惑,這也是困擾很久的問題。原鏈接:淘寶鬼腳七的文章——239-致那些苦逼寫書的作者們 新浪微博


四個字:消費習慣。

我之前在英國公司開發一款應用,是一個已有的網路平台的第三方應用端。我一直以為這必然是一款免費軟體。但是後來開發快結束了老闆才告訴我不是免費,最後這個應用定價為7英鎊11美元68人民幣。我用中國思維想,這不坑爹么?哪裡有人買?
結果銷量卻還可以,每天有約8-30不等的下載量。
平時同事們也會經常眼睛都不眨得買下2磅以內的應用。

關於書,中國真的是書本最便宜的國家之一了。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老師推薦了一本書,讓我們可以考慮買,他是按照這本書來講課的。我就去書店找了找,一本書,定價56磅。直接就嚇尿了有木有。然後我看看書店裡的書,只有撲克牌大小的小圖書售價5-10磅,其他大多數正常厚度正常裝訂的書都在20-40磅的範圍。
同樣,有個愛買書的同事,每個月都要買上大約5本左右書,有時候多有時候少。雖然我沒見他看過。我倒是偶爾拿來看看。

可能有人說,你這個沒有可比性。英國人收入多少?怎麼好比?那我再來說說點菜吃飯。在英國,中午買一個三明治,花3磅以上是有些奢侈的。因為一般的午飯套餐是一個三明治一個飲料一個薯片一共2.5磅的節奏。去餐廳吃飯,人均消費10-15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20磅人均在他們看來是比較奢侈的。因為他們的飲食消費習慣里,吃的東西不應該那麼貴。而軟體,書籍,可以那麼貴。

假如,我們從小到大都是不用盜版軟體的,那麼買個軟體什麼的就不會有什麼壓力,正是長期以來的消費習慣,讓我們開始覺得軟體就應該是免費的吧。(這裡只談消費文化習慣,不談盜版優劣)由於國內安卓市場的分割和google play的抵制,很多用戶甚至不知道有google play。我一個朋友還和我說,安卓沒有收費應用,他從來沒見過。可見這樣的應用消費環境里,難有安卓收費應用的市場啊。

註:本文所有物價為當地物價,非倫敦。倫敦請酌情上調。


&<——————更新分割線就是我,代號20130930——————&>

注意:本更新純屬個人感想和吐槽,與題目的關係甚小,選讀。

沒想到知乎日報收錄了這個答案,真是受寵若驚。對此表示感謝。當然也要吐槽下知乎日報的問題,詳見後文。

對於消費習慣這個問題,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比較的地方,除了這裡提出的飲食書籍應用,還有交通,住房,車輛,奢侈品等等。這些往往都和消費文化習慣息息相關。對此往往有三個層面的問句:WHAT,WHY,HOW。由於個人能力有限,本文只是回答了第一個,就是中國和英國的消費文化習慣分別是什麼,區別是什麼。但是為什麼會有區別,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區別,以及是否需要改變,如何改變,等此類問題其實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有人說是因為物質和精神層面追求不同,天朝書籍質量不好,英國食物難吃不值錢。其實都有道理,我也覺得可能會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並不知道這些是否全面是否是主要的,可能需要專業人士來回答,感覺是人類學領域的課題。所以,本文並沒有說,英國的消費習慣比咱們好,也沒有說我們要改,不改的都要死。因為首先,並不是所有天朝人民都贊同英國的消費習慣。其次,即使咱們都100%的贊同了,習慣和文化層面的東西也並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就像我們很多人說要改自己的生活習慣,但是從未奏效。不信的話,你們可以試著在app store里找一個你喜歡的售價大約10美元的應用,看看那個「購買」的按鈕是不是異常深邃和沉重?所以,不得不說的是知乎日報對於本文的命題「吃可以很貴,應用不能收費,該拋棄這種消費習慣了」。說實話,這個題目,本文並未提及。相信是知乎的編輯「提煉」出來的。也可能是一些讀者會「提煉」出來的。不過,雖然這個題目不貼切,但不得不說這是個好題目,因為如果命名成「中英書籍/漢堡/應用哪個貴?」,我估計就沒人看了。所以我還是尊重知乎日報的題目命名,但是槽還是要吐的。

註:很多人反應套餐(Meal deal)買不到2.5磅這麼便宜的。這幾年英國的物價的確漲了不少,我原來經常吃的最經濟實惠的牛腩飯也漲了1磅多,現在也就吃得少了%&>_&<%。所以本著科學求真的精神我趁著午飯時間走訪了附近的有套餐的超市和商店。套餐售價結果如下:
Subway:午餐3磅,早餐2磅;
Greggs:午餐2.75磅,早餐2磅;
Tesco:貧民套餐3磅,高富帥套餐4磅。
另外我今天吃的是Tesco的自製燒烤套餐,售價2磅。
PS:文中「磅」通「鎊」。


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但是有免費的電子書和應用啊~~~


很簡單,因為中國人吃飽飯的日子太短,隨便吃的日子才過了十多年.現在有的地方還做不到可以隨便吃. 讀書是人類解決溫飽之後的事情,閑著無聊的事情. 中國現階段經過60年代大饑荒, 60-70年代文革 70-80年代還要靠票供應各種的商品的人們都還在世,而且他們的兒女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所以在很多人眼裡吃是首要重等大事. 在活著面前讀書算個P的事. 而且中國教育導致人們在初高中就把書給讀的反胃了.


人消費非剛需產品,不是因為東西本身值那個錢,而是因為他們感覺這個東西帶來的價值超過價格。為什麼一顆石頭、幾克重金屬做一個鑽戒能值幾萬幾十萬?因為鑽戒傳遞給人的情感和保值方面的價值感覺不止標價。

這個價值感更多取決於使用者的使用能力和營銷強度。而軟體和書,很難憑介紹文字傳遞出這樣的「超值感」,在中國還得加上盜版產品的獲取難度低這個因素將「超值感」徹底踩到0。有這樣的結果也不足為奇。


你們真的覺得,最核心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是因為不是剛需,而不是中國人不愛讀書?
2011年,中國人均讀書4.3本,比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猶太人的64本少得多。
調查問卷的設置涵蓋圖書、期刊、音像、網路、手機等載體。也就是包括看免費電子書的。附鏈接:
「中國年人均讀書4.3本」,真的嗎?

別拿什麼消費習慣,盜版問題遮羞了,事實上就是,哪怕國人可以更容易下到免費電子書的優越環境下,我們的人均讀書量還是登不上檯面。對比下靠盜版大量流行的遊戲和電影吧。

也別拿剛需不剛需說事了,請問網路遊戲是剛需嗎?電影電視劇是剛需嗎?為何國人願意花錢在這些上面?甚至不少人在遊戲中花的錢比吃飯還多?

殘酷的現實就是,中國人不熱愛看書,不覺得書真的那麼有價值。哪怕我當年讀大學時,這麼多空閑的時間,現成的圖書館和書店,身邊的同學除了看教材和英語考試書,也沒看到幾個看書的。唯一幾個為提高中國人均看書數做出額外貢獻的同學,看的也是網路玄幻書。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愛好不同唄。

有的人不喜歡看書,沒那麼急需付費應用。

她們想的是,與其花幾十塊買本書或者付費應用,還不如我去吃兩個好菜。

因為別人不感興趣,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大部分人都不會多投入的。
比如,送禮物給你女神的時候,幾百塊你都不會介意吧。
但你會沒事送禮物給你沒興趣的女生么?即使只花幾十塊。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提法就很有問題,問題本身是錯的。

假如我晚上在書店逛,看到一本很喜歡的書,然後看了下價格,當時沒捨得買,可能還要再考慮下。然後書店旁邊有個餐館,我要吃飯了。本來平時我都要點很貴的套餐,但是突然想到剛才那本書,我就想今天隨便吃個便宜的吧,省下的錢用來買書,可能省一兩餐,就把能買書的錢省下來。在這個例子中,是恰恰在吃飯差不多的期間,看到了自己需要的書,人很容易將兩者聯繫起來比較的,一比較發現買一本有價值的書還是比吃貴的東西臨時滿足下味覺神經要划得來。

但是日常生活中,像上面的情形是非常少數的。所以大部分的時候是吃飯的時候我們不會腦子裡每次吃飯都很神經地提醒自己要省哦,省了可以用來買書哦。但是這不代表說人們選擇吃而捨棄書。我覺得一切都是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吧。


美國的 iOS / Mac 開發者 David Smith 跟自己的太太做了一期關於 App Store 定價策略的播客,其中提到的一點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

有相當多的人不瞭解「第三方開發者」的概念。他們認爲寫 iOS 軟體的人都是在蘋果公司上班的人,App Store 裡的軟體的開發者們都是蘋果的員工。既然有固定工資了,爲什麼軟體還要賣錢?

Smith 住在弗吉尼亞州的 Herndon 市,相信舊金山這種科技公司聚集的大城市的情況會好一些。但 Instapaper 的原作者 Marco Arment 住在紐約,也有同樣的體會,而且說這種人遠比開發者們想像得多。

播客地址:

#145: Real World Price Dynamics with Lauren Smith.


我來試著回答。
食色,性也。吃飯和娛樂活動是人的天性。這是人生存的第一需求。所以你會覺得再怎麼強調它們的重要性都不過分。而且,這兩項都是一過性的活動。吃完了半個小時後就消化完了,拉完屎事情就解決了。那一個更簡單,不洗澡就十幾分鐘的事情。所以,雖然花了錢,但是人工成本低。當然,更要看出這兩件事都是摘果子的事情,經過準備食物和引誘異性的艱苦工作後才能完成。
學思,迷惘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人發展的終極途徑。雖然你知道它們無可避免,但覺得緊迫性不高。而且,這兩項都是長期活動。思考完了要學習,學習完了還要思考,無限循環下去,是啟動式行動。而且學思完了還不一定能夠在現實中發揮作用。可以說是風險投資。但是,我們還是要學思。為什麼?付出大收穫才大。如果三天不學習,就趕不上別人了。就可能面臨到食色危機的問題了。


看了所有答案,沒有人提到「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現象。

心理賬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音樂會門票。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把門票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門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門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之所以出現上面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的心理賬戶的問題。

人們在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門票歸到了不同的帳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的帳戶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門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門票都被歸入了同一個帳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划算了。

同理,我們在安排自己的消費的時候會考慮這個月吃飯需多少錢,買衣服多少錢,買書多少錢,這就是將吃飯、買衣服和買書的預算歸入了不同的心理賬戶,我們對每項上花多少錢有自己的預期。大多數人都沒有仔細比較過各項目的絕對數值,另外,吃飯是基礎消費(必須支出),所以很容易出現花幾十元點個菜而不會花同樣的幾十元買書的現象。當然,至於為什麼人們會在吃飯上的預算比買書上的多,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參考資料:心理賬戶_百度百科


有些人就不愛看書啊,送他他也不愛看,看書對他而言是負擔啊。


因為吃飯是生理需求,是最底層的需求;App消費是更高層的需求。根據需求層次的理論,越低級的需求越是「剛需」。也就是說,不吃飯你會餓死,而不買App你連毛都不會少一根。

如果有個App賣999刀,可以保證你100%找到真愛(約炮);如果有本100%有效的「致富秘籍」,標價1萬,想必再摳門的鐵公雞也會拔毛出來用以滿足他們最低層次的需求。

當然還有各種其他因素:比如國民收入,隨手可得的盜版,沒有為「無形資產」消費的習慣,App可替代性強等因素


先發一張圖,來源自開卷第38周(9.16-9.22)暢銷書排行榜
首先看虛構類的,一米四上的小時代123全上了,另外是的是其他一系列小說定價20到30之間。
然後非虛構類,上榜的無非是時下熱點、勵志雞血類,心靈雞渣,另外居然有時間簡史在榜,定價30到40,最高還有66的。
最後少兒科普類,就不多說了,定價15到20.
這個榜單其實不全,漏掉了銷售量最為廣大的考試書,專業書,以及漫畫,名著。
好了,最後的最後該發表自己的觀點了吧。我不知道在博客上訴苦圖書不好賣的作者寫的是什麼類別的書,但是我知道國人不是捨不得掏錢買書,是捨不得掏錢買爛書,若是該作者的作品上了這個任意一期開卷的榜單,依然抱怨書不好賣,我覺得他要考慮的不是讀者少,應該是考慮換一家有良心出版社了。除非他是畫漫畫的,或者寫各種應試書與專業書。
我不喜歡一米四的書,但是大多數人喜歡,那就夠了。或許他不是個好作者,卻是個成功的商人。
最後總結一句,自己寫書不能吸引人,卻罵消費者不去買你的書,誰給你的臉?
———————————————————————————————————————————
準備發布前搜了搜鬼腳七寫的書&<做自己:鬼腳七自媒體第一季&>2013年7月出的,看看目錄,似乎雜合了心靈雞渣,現在最火的互聯網以及微博自媒體,淘寶成功學,最後以如何在淘寶上提高被搜索率。真是什麼內容流行就寫什麼。這樣一本專註針對淘寶玩家一百年,並且內容那麼雜的書要是賣的火了那還真就奇怪了。


因為菜下載不到啊


根本就不是消費習慣、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什麼的……因為飯不花錢吃不到,軟體不花錢能弄到盜版……其實飯不花錢也是有可能吃到,但是難度和成本比用盜版軟體大太多多多了……


置頂的觀點是「消費習慣」,但我更偏激一點的覺得,是「劣根性」。

劣根性之一,貪圖蠅頭小利
請想反駁的各位,嘴下留德,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摳B佔便宜可不是,如果這點您都分不清楚的話,慢走。
可能有點跑題,但是請允許我在這裡舉個例子:

  • 很久以前從一本書里看來的,貌似是一篇遊記,作者去日本旅遊,住在日本友人家裡,看到女主人(家庭主婦)相當之節儉,就把自己在國內學到的「節水妙招」告訴了女主人,那就是--把水龍頭開到最小讓它滴水,是不走水表的,而這樣一天至少能接兩大盆水。結果女主人被「深深的震驚」了,反問到「我是要節水,不是偷水」……

劣根性之二,死要面子,面子比天大
所以知乎上才會有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麼可以花幾十塊錢點一份菜不覺得心疼(甚至吃不了浪費),但是不願意花幾十塊錢買書或者應用呢?」和類似的人為什麼可以花1、2個月的工資買iPhone,但是不願意花一頓甚至半頓工作餐的錢買書或者應用呢?」
其實說破大天去,無非就是一個面子問題,奢侈品、豪車豪宅無非都是這一個道理,穿在身上的,拿在手裡的,才是別人真正看得見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么……買個書架弄套二十四史什麼的擺擺樣子就好了……您還別不同意,投資人我也見過,大款我也見過,身價千萬的青年才俊我也見過,拿山寨iPhone雙卡雙待的拿1K多翻新組裝的iPhone的我都見過
好吧這些都太虛,肯定要有人說你編去唄,我們又沒法證實,還別說,就算您能去證實我也沒膽量告訴你誰用的翻新機誰用的山寨機,我還想接茬兒混呢。我還是說點家長里短的吧,房子。
絕大多數國人,都覺得,房子是必須品,哪怕房價趕英超美,哪怕大學一畢業就背上了一輩子的債牢牢把你栓死在某個你根本不熟悉的地方,哪怕你倆腿一伸沒多久這房子就不是你的了你兒子還要再來一輪循環,哪怕你死的早你兒子能多蹭兩年但還要交一筆天價遺產稅,但是,我們依然要買房,因為一個沒有房的家庭是讓人覺得不踏實不靠譜不像個過日子的樣子,我曾經無數次跟父母爭論mlbd老子過的好不好需要別人去幫你評價打分么?但很無奈的,我改變不了他們,我只能默默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去爭論。
對於這事兒,你怎麼想?這和很多人透支工資買個超過消費水平的iPhone然後吃鹹菜過幾個月窮酸生活有啥區別?

劣根性之三,目光短淺
「如果一樣東西我不花錢也可以得到,我為什麼要花幾十塊錢去買?」
我沒有針對任何人的意思,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看法,但讓我感到恐怖和悲哀的是,沒有人或者很少有人去想,如果我為了區區蠅頭小利而沒有花這幾十塊甚至幾塊錢,如果所有人或者大多數人都沒有花這幾塊錢,作者可能就他媽的餓死了,以後你們的精神食糧就越來越匱乏只能跟在洋大人屁股後面吃屎了,還得是人家挑剩下的!
當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嘿嘿……
但這正是大多數國人的想法,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國內的創意產業才一直跟在國外屁股後面,沒人覺得思想是值錢的,沒人覺得因為這種非物質性的東西是需要付出成本才能獲得的。
從心眼裡就沒有把非體力勞動的成果當做別人的勞動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的,也不去尊重,這才是讓我覺得最可怕的。
讓我聯想到更多的是孔乙己的「讀書人偷書不算偷」,又不想付出,又死要面子,經常遇到這種「哎你為什麼要在多看/亞馬遜買電子書啊,哪兒哪兒免費的多著呢」,挺讓人無語的。
也許法不責眾,但並不代表你做的就是對的,更多的還是一種「別人佔了便宜,我不佔豈不是很傻逼」的念頭在作怪吧,說到底其實就是缺乏自律。
整個社會環境,自上而下,就沒有多少能讓我看到自律的地方,如果說該自律的地方無法自律,該法制的地方又……好吧大家都知道我們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法制社會,於是乎……怎麼亂怎麼來唄,這兩年各種超乎人類想像的事兒還少么?

結論,我沒有絕望,我身邊有很多人依然是有思想有自律性有除了房子車子外的人生目標的,他們有需要實現的自我價值,他們挺胸抬頭甩著肚子飄著腿毛一往無前,讓我們默默的祈禱他們,早日死在沙灘上吧……

@郝培強@胡卉@王嘉鑫


個人認為消費習慣並不是關鍵因素。
兩個重要影響因素如下:

  • 教育問題

在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中,大多數國人

  1. 為責任而學
  2. 為獎勵而學
  3. 為考試而學

對他們來說,學習的目的中並不包含求知的好奇心智識提升的快樂
當沒人逼迫、沒人誘惑、沒人考察的時候,終於可以不學了,為什麼還要買書?

  • 激勵問題
  1. 逆向激勵:成功學盛行的一元社會,讀書的回報率「似乎」並不高,中國式成功與閱讀不僅不是正相關,甚至是負相關。
  2. 標準混亂:市場上缺乏權威機構來評估書籍作用和價值,有很多觀點片面,甚至錯誤的書籍讀了反受其害。提升了讀書的平均成本。
  3. 信息爆炸:系統性知識的價值更難以評估,碎片化的信息更受歡迎。

如果不知道該讀什麼書、不知道所讀的書正確與否、也不知道讀了有什麼意義
那麼不讀書,也不一定是錯誤的選擇


東西一般會吃完,書看不完。


管子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在歐美髮達國家他們已經解決了基本上的生活需求,他們現在所追求的的是精神上的滿足,他們有足夠的財力支付高昂的書價,軟體費用。而中國則剛剛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如果書價太高,軟體收費普通大眾又怎麼消費的起。那麼知識必定又會少數人壟斷。這不符合現實需求。


沒有產權意識的結果


推薦閱讀:

態度真的能決定一切嗎?
為什麼有人會不喜歡別人幫他過生日?
當一個人的知乎答案長期被低點贊率、高反對率、高圍攻率包圍,他會不會自我反省?
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好事情會把失敗歸結到別人頭上、覺得自己有理?
心理學學科內部怎麼評價弗洛伊德的理論?

TAG:生活 | 生活習慣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