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可以吞噬宇宙和比自身小的黑洞的說法成立嗎?如果成立,那麼……?

黑洞可以吞噬宇宙和比自身小的黑洞的說法成立嗎?如果成立,那麼我們所處的宇宙和我們所觀測到的這個宇宙中的黑洞會不會是處於一個巨大的黑洞中?


碰到這種問題,我可以一句話告訴你「不成立」,你又會不滿意。

很多人認為,真正的高手可以把任何概念講得淺顯易懂,可他們不知道自己都被高手敷衍了。就比如「光逃不出黑洞」這件事吧,知乎上有多少問題是在試圖讓某個東西逃出黑洞,因為像「光逃不出黑洞」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完全無法準確描述實際發生的事情;但如果引入「度規」「光錐」等概念,你根本就不會去想怎樣逃出黑洞的事情,可是這樣的回答往往只能讓不懂的人不明覺厲地點個贊,然後不停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因為本質上他們還是什麼都不懂。「淺顯易懂」的語言根本幫助不了,只能讓他們越陷越深,最後被一些fancy的術語玩得團團轉而走火入魔變成民科民哲。就好像做功,要麼就用更大的力,如果想省力就肯定要移動更長的距離,one way or another,難度往往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所以對這種問題,最好的答案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直接指出難度所在,要麼就知難而退,要麼就迎難而上。如果不想學,就不要思考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答案有輕蔑的感情,或者戾氣太重。你們真的高估自己了,沒幾個人有工夫來輕蔑你。很多耐心回答的答主們,試圖在一篇不長不短的知乎答案裡面把一個研究生級別的問題給眾小白們解釋一遍,目的很可能只是練習一下表達能力,或者體驗一把裝逼的快感,甚至可能只是在專業的小圈子之間的一種常規的交流和展示。我現在作為一個長者,在這裡耐心告訴你們一些真正有用的人生經驗,結果你們還要把我批判一番。你們還是圖樣。

————————————————————————
原問題本身糟糕在哪裡:

黑洞「吞噬」什麼東西本來就只是個形象的說法,問題中默認被吞進去的東西在黑洞裡面還保有結構(黑洞中的黑洞,黑洞中的宇宙),這本身就是一個很讓人無語的想法。

先不說吞噬宇宙的問題,就說吞噬黑洞吧,「大」黑洞吞噬「小」黑洞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說法,比較好的說法是合併。然而,我相信題目的意思實際上是,可不可以有大黑洞裡面藏著一個小黑洞呢?這要說起來就很麻煩了,必須涉及黑洞的定義,它並不是一個口袋一樣的東西,裡面什麼都能裝。它是愛因斯坦方程的一個解,所以問題是是否存在一個嵌套黑洞的解。嚴格來說,問題本身應該是這麼答的,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又是答非所問,因為提出這個問題的本意並非如此,一切只是概念上的誤會。

所以專業的回答者面臨著兩難的處境:要麼是嚴格答題,這麼做必然涉及到非常專業的分析和推導,到頭來卻解決不了提問者的真正問題;要麼指出提問者的問題——本質上就是沒有學,但是這對於問題本身來說又屬於跑題。

————————————————————————
防止嚇到一些科學或科幻愛好者,我多說兩句怎樣問有意義的問題。

首先,就是避免道聽途說。如果你的某個想法或知識來源於科幻小說、網上來源不明的段子、滔滔不絕地說科學但是專業背景不明的人,那麼不要太當真,甚至不要去認真思考它。

得知一個反直覺的成熟理論時,不要去懷疑它——肚子里沒貨就別想著挑戰權威。

在學的過程中問問題,而不是還沒學就邊胡思亂想邊問問題。

如果確實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問問題最好以「XXX(有時需要註明語境)是什麼意思?」「如果發生XXX,會怎樣?」「XXX有什麼應用?」「想了解XXX需要學什麼/看什麼書?」的句式,而且在問題描述中要註明你的知識水平,以及從哪裡獲得的想法。

避免使用「本質」這個詞,或者類似的說法(比如「時間是什麼」這種問法)。

問題經常有已知部分和問題部分,確保自己在已知部分的正確理解,如果沒有理解就改從更基本的問題開始問。典型的就是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

野心不要太大,如果大學學的不是物理,就從狹義相對論開始問,上來就問黑洞就是步子邁太大了,卡擦,就扯蛋了。


怎麼說呢,像這樣的物理問題,如果問的比較基礎了,題主可以百度谷歌維基,大不了書上找找。

稍微難一點的,需要專業解答的,題主又是很難看懂了。因為有些問題,不是十年磨一劍,是出不來的。

你這種問題的難度就比較接近於,如何把書法練的近乎趙孟頫那樣牛逼。試想這個地球上有多少人能達到這個層次呢,以前達到的,都不在了。現在也沒有人敢說超越。

就像你提的這個問題一樣,能回答清楚的,有,但是能回答到讓你明白的,估計少,也可以說沒有。

因為,那麼多研究學者,做了這麼多年功課還沒有把黑洞的具體性質搞清楚,怎麼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彈指給你碼上清楚明白深入淺出的答案呢?

有一個關於愛因斯坦的小故事,大約在這個天才16歲的時候,他在想如果有一天一個人能和光速一樣快那麼他會看到什麼呢?

這個問題,當時沒有解答,這個年輕的天才十年磨一劍在26歲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儘管抄答案總是會比親自做題目來的快。但是有時候自己靜下心來把一些問題細細地品味一下,最後找到結果的時候,會比直接看到問題的解答有更為巨大的快樂!

這是個大領域,在科幻小說電影里可能是幾句話就能描繪的栩栩如生的假設,但是在現實中,這是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得以解決的疑難。有些問題看似很簡單,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也許真正的結果只是一組方程的解,可是真的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建議題主,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如果真的感興趣,別看太多遐想過剩的書籍,不如業餘的時候多做做功課,從事該專業也不是不可以,像愛因斯坦那樣,提出一個近乎瘋狂的問題然後細細研磨,也許等到你沉浸進去後,經年累月,一二十年後,假如知乎還在,而你再回來看這個問題,期待你能修改問題說,


謝謝各位的熱心,如今這個問題,我已找到答案了。


怎麼說呢,一個問題中單元詞語的謬誤會使得整個問題毫無意義。在這個問題中,我覺得有一個基本的元素的定義尚不準確,或者說沒有根據,這個詞是「吞噬」。
黑洞的吞噬並不是一種物質被另一種物質全面包裹不能脫離的「吞沒」,而是在根本上破壞「物質」這一屬性。
我們能夠理解的是落入黑洞的物質結構會在任何一個微小的尺度差上被無限大的引力差所破壞,也就是所謂的「撕碎」,然而這只是在我們目前的語言體系以及智識結構所能作出的猜測性描述,黑洞內發生什麼目前人類無法觀測,也不能做到模擬。
我傾向認為,黑洞的吞噬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否定,是一種對我們人類目前的語言體系中的「物質」的否定,是對物質的特性、存在的否定。在黑洞中,目前我們所認知的一切物質的描述都是不成立的,這不可證明,但可能性極大。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宇宙會不會是在一個巨大的黑洞裡面」,題主你。。。把黑洞比作袋子了么。。。是心血來潮提問的么。。。


好吧,我同意你的看法。剛剛補了一下蟲洞知識,發現蟲洞是和黑洞和白洞相連的。
我們可以假設黑洞通過吞噬物質包括光,然後再聽過白洞傳送到另一定宇宙。這就像一個俄羅斯套娃,一個宇宙包含另一個宇宙。


推薦閱讀:

黑洞怎麼變大?
你能想像出多麼腦洞大開的外星文明?
羅布泊會是一個連接三維世界的奇點嗎?
星際航行時放什麼音樂最合適?
宇宙中會不會存在超過十幾億年的文明?

TAG:物理學 | 黑洞 | 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