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為什麼不去開創新大陸和海外殖民擴張呢?
本人對歷史並不了解,只知皮毛。偶然了解到,鄭和下西洋時明朝國力很強,海事力量強大,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通商經濟往來,而不是迅速的搞殖民擴張?或者像哥倫布一樣尋找新大陸?
因為中國有句話叫「山高皇帝遠」,離皇帝越遠的地方,皇權對那個地方的控制能力就越差,但是對皇權的威脅卻不會降低。
如果在海外開闢一塊新領地,總得有人管吧。然後管事兒的人有一天心情不爽了自立為王,皇帝也管不著吧,因為太遠了。可是哪天那人打回來怎麼辦?哪天有人也對皇帝不爽了跑道那裡去怎麼辦?
皇帝不喜歡看誰不慣又干不掉他的情況。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殖民征服也是看收益的,如果投出大於收入,虧本買賣無人願乾的。
我們假設一下鄭和船隊搞殖民的結局。
先是東南亞吧,物產豐富,地理位置近。當地沒有大國,強軍。(相對明朝)
嗯,要殖民先要駐軍吧。駐軍第一面對的是疾病關,東南亞全境熱帶,生態原始,至今還有障氣。各種熱帶病橫行,歐州殖民者曾建立移民點,一年後一千多移民無一倖存。既使來自亞熱帶的福建廣東居民當年下南洋也是死一半的節奏。
過了疾病關是補給關,糧食自給沒問題,但武器衣物要母國補給。沒辦法當地落後。
還有土著的反撲,有可能幾個原本還打生打死的土著勢力組成的聯軍組團來攻打。準備充分的話,明軍吊打沒問題。
據點建起了,從當地能得到什麼呢?熱帶水果?沒問題,大明內地百姓至此能吃上火龍果…干。椰子…干。考慮到運輸成本問題,吃上得估計是權貴,權貴本來就吃得上好吧。
在歐洲和黃金等價的胡椒呢?產地一百斤十倆白銀。(海外番國志記載)一船來自大明的絲綢陶瓷能換十船香料。而且很多香料大明能自產。
名貴木料呢?楠木,檀香木…皇帝老兒專用和屌絲無關。
糧食呢?這個不錯,熱帶一年三熟,向大明輸入大米。明末,西北連年大旱,飢餓的農民蜂湧參軍。(義軍)大量輸入的大米讓西北糧食成平價了。百姓勉強吃飽。西北義軍從源頭上掐滅。但是,糧食去西北前要到沿海港口吧。西北平價,沿海產糧區就是賤價了。吃得飽飽的江南破產農民不會比西北饑民戰鬥力低。
輸入糧食不成,那直接輸入錢吧。好主意,中國古代長期都是通貨緊縮。也就是金屬貨幣變少,原因?你看看貴族墓里成噸的銅錢就明白了。國外也大量出土。明亡的原因就是政府沒錢,加征農夫。有東南亞輸入的金銀的話…
東南亞金銀銅貴金屬礦比中國還缺好吧。我才不告訴你東南亞某島土著到二戰了,大明銅錢還在流通。
印度呢?不要認為人家被約翰牛殖民三百年就好欺負。人家做到了,不代表你能。學霸考高分,你能么?
牛牛以少數兵力以夷制夷的前題是曰軍力強大,把他們打服了,土著不敢反。殖民印度,打服土著過程中,國內只會看到巨大的犧牲和投入,反戰是一定的。打下來就回報豐厚了?別逗了,那幫丘八軍官連軍餉都貪。不貪你稅金就奇怪了。派流官比如總督去收稅呢?
總督會和軍方土著高層一起分你的稅,不然他坐不穩。
因為距離太遠,監管和鎮壓都不易。很容易成聽調不聽宣,最後會成分離局面。比如美國的獨立。
阿拉伯世界沙漠多,所以他們經商,長期壟斷東西方貿易。掙得錢怎麼花了?打仗擴張,和他們打你算挑對人了,因為他們真得很能打。
歐洲不推薦去了,工業革命之前窮逼沒油水。工業革命之後,你打不過。
非洲也不推薦去了,情況比東南亞還複雜。而且大明勞動力是過剩的。不用輸入黑蜀忝。
美洲奧洲你到不了,鄭和船隊多是硬帆的平底福船。好處是航行平穩載量大。壞處是抗風浪能力弱,帆難修難操,不能遠洋航行。事實上鄭和船隊也是沿海岸線航行的。
總而言之,大明船隊出去殖民或經商都會虧本的。體制問題,一個在明末商品經濟發達都收不上多少工商稅,關稅的政府,你覺得他能收得上萬里之遙的海外利稅?收不上會虧本,會虧本就不能做。所以成祖一死,下西洋就永久性被禁止了。
《星槎勝覽》記載:「永樂七年,正使太監鄭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莖有八九尺長者、八九尺大者六株,香清味遠,黑花細紋,其實罕哉! 番人張目吐舌,悉皆稱讚天兵之神,蛟龍走,兔虎奔也。」
《明憲宗實錄》卷八載:「天順八年八月甲辰,賞京衛官軍方榮等,胡椒一千二百四十四斤,以造裕陵工完也」;
《明仁宗實錄》卷二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 九月乙酉,賜漢王高煦、趙王高燧各胡椒五千斤、蘇木五千斤; 賜晉王濟胡椒、蘇木各三千斤」
《明仁宗洪熙實錄》卷二中載:賞「旗軍校尉將軍力士等胡椒一斤蘇木二斤,監生生員吏典知印人才天文生醫士胡椒一斤,蘇木二斤,城廂百姓、僧道、匠人、樂工、廚子等並各衙皂隸膳夫人等胡椒一斤,蘇木一斤」,甚而外地在京聽選及營造的校軍並各主府校尉人等各胡椒一斤,蘇木二斤,朝貢公差在京的生員吏典胡椒一斤;
《武宗實錄》卷六載:「弘治十八年(1505) 冬十月壬戌,賜隸王沉香片、腦木香、檀香諸葯」
因香料貯備量太大,朝廷以俸祿的形式將香料分配給官員也長期存在過。史載,自永樂二十年(1422) 至二十二年(1424) ,文武官員的俸鈔已俱折支胡椒、蘇木,規定「春夏折鈔,秋冬則蘇木、胡椒,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下則十之六」。到宣德九年(1434) 又具體規定,京師文武官俸米以胡椒、蘇木折鈔,胡椒每斤准鈔100 貫,蘇木每斤准鈔50 貫,南北二京官各於南北京庫發給。正統元年(1436) 再把配給範圍由兩京文武官員擴大到包括北直隸衛所官軍,甚至廣東、廣西的部分官員,折俸每歲半支鈔,半支胡椒、蘇木。這種以香料折俸祿的形式,不僅減輕了國庫壓力,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當時的貨幣貶值,對抑制通貨膨脹有所幫助。參考前面太監錢寧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相當長時期內,香料事實上是能夠起到貨幣的作用的。明朝從對外貿易中雖然沒有得到大量白銀,但是得到大量香料,在金融和支持財政方面,作用應該是很大的。
小農經濟必然導致內斂的民族性格。根本就沒有產生擴張的需要,自然也就想不到要殖民。你說東南亞種橡膠不錯,可天朝連橡膠能幹啥都不知道,每天坐在木輪子上顛吧顛吧,不嫌屁股痛,自己還美著呢。
殖民擴張是因為列強(沒擴張前算小強,嗯)缺少資源,國內滿足不了就往外面去探險;
我大天朝什麼時候缺過資源?
所以歐洲列強開船出海是搶東西,我天朝上國駕船出海是送東西。
因為我們的祖先壓根骨子裡就看不起那些地方、那些蠻夷。
爺那幾趟應該算旅遊吧?
謝邀。
之前的各位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就補充兩點。
其一,殖民地是需要管的,明朝連自己的邊疆都打理不清楚,哪裡有心思去新開拓殖民地?在本土物產豐富、不需要殖民地提供新的收益的狀態下,搞殖民這種事完全就是費力不討好。
其二,下西洋本來就不是為了發現新大陸去的,前期主要是為了找建文帝,後期鄭和自己想去麥加朝聖,沿路順便做生意外加吹吹牛也就差不多了。因此即使發現了新大陸,也是無意識的事(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過非洲東海岸,這也可以算"發現新大陸"了,畢竟還帶回去了長頸鹿。)。西方人找新大陸,說白了最終還是為了尋找財富,但是明朝沒有這個需求。
億萬富翁不僅不能去搶乞丐,還得偶爾給乞丐送點東西去。
不然,乞丐活不下去了,誰知道哪天跑來噁心你一頓?
送東西給乞丐,不僅僅是施以小恩小惠,也是展現實力。
你可以來求我給你,但你別想歪點子,不然追到天涯海角也能弄死你。
國內有市場,有資源,花精力開墾殖民地還不如把自己國內搞好呢
其實鄭和還真殖民擴張了,,不僅在舊港,呂宋,汶萊等地建立了華人政權,甚至討伐了斯里蘭卡,只是沒延續下來吧了。。明代漢人對東南亞的征服真心嘗試過很多次
國內資本沒有吧人趕出去,反而最終又把人固定在了土地上。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小國,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給予而不搶掠,才是一個由內而外真正強大的大國心態
題主明顯不知道殖民地的概念,中國古代對於領土的觀念,以及鄭和航行的具體路線,還有新大陸在被發現之前得理論依據,這些東西都不是一個答案能夠解決的,還需要題主看一看相關的東西,然後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去新大陸?怎麼去?鄭和船隊有遠洋航海能力?
天朝地大物博
推薦閱讀:
※國際社會如何看待剛擁有核武器的中國?
※有太陽象徵「惡」的文化嗎?
※據說明朝不許養豬,吃豬肉,有這事嗎?
※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燒紙錢的?
※歷史上重大事件發生時,天象就會異變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