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距離地球六千五百萬光年的地方看向地球,能看得見恐龍嗎?


謝邀。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是實際上要真正看到恐龍很難。

6500萬年前,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一群恐龍在原野上悠閑地漫步。太陽向地球不斷傾瀉這大量的光子。落在恐龍身上的光子部分被它們吸收了,其餘光子從恐龍身上反射。有些光子朝不同方向奔向太空。

圖片來自Walking with Dinosaurs | BBC Earth | Shows | BBC Earth

現在,一個外星人從6500萬光年外注視地球,運氣好的話,可能會有一兩個從某隻恐龍身上反射過來的光子經歷了6500萬年的漫長旅程,落入他的眼睛。不過這恐怕意義不大,這個外星人完全無法得知他目擊了統治地球的巨無霸。

「看見恐龍」的最低要求應該是至少恐龍能夠顯示為1個像素。這樣外星人就能看見一個顏色與背景不一樣的物體在地球表面慢慢移動,可以推斷出這可能是一個動物。至於更多的細節,我們暫時就不奢望了。

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外星人需要建造一個天文尺度的望遠鏡。

望遠鏡的角解析度和口徑相關。望遠鏡口徑越大,就能看到更細小的物體。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體長20米的恐龍在外星人的望遠鏡下視角有多大。

望遠鏡的角解析度和口徑的關係是這樣的:

角解析度 = 1.22 x 波長 / 望遠鏡直徑

所有需要的數字都是已知的。這隻恐龍在外星人眼中的視角可以從上圖算出,這個數字很小我們就不寫了;光波長我們可以取可見光波長的中間值,550納米。這樣,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外星人的望遠鏡口徑為約2光年。

如果這個望遠鏡可以探測到波長較短的X射線或伽馬射線,也許可以降低對口徑的要求。不過,太陽光中比例最大的就是可見光。一個短波望遠鏡估計很難看到什麼東西。

建造這樣一個碩大無朋的望遠鏡需要的技術和物力都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是,我們假設這是一個征服了整個星系的三級文明,而且裡面的成員都是偏執狂,他們固執地相信巨艦大炮的哲學,非常熱衷於建造巨型望遠鏡。這個2光年口徑的望遠鏡只能看見地球上慢慢爬行的單個像素,他們當然不會滿意。至少,他們想要達到下圖這樣的解析度。

此外,上面的計算把恐龍簡化成了真空中的球形恐龍,只使用了它的體長進行計算。如果考慮到它細長的身材,上圖的解析度是完全必要的。

不過,追求高解析度的代價就是,望遠鏡口徑增加到了原來的5倍:現在是10光年了。但是不要低估了這些土豪外星人的決心,玩得起2光年望遠鏡的外星人根本不在乎再增加8光年。


謝邀。

這個問題腦洞很大,高票幾位答主已經從科學角度給出了嚴謹的回答,很精彩也很有趣。

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總覺得,在六千五百萬光年之外以建望遠鏡這種方式來看地球,有種「皇帝家的鋤頭是純金的」、「情人節我賣一束花掙五毛,一百束掙五十,那要是賣一百億束,豈不是能掙五十億」的荒謬感……


這麼扯淡的一道題,不能太認真地套課本啊!畢竟理論極限靠不住!

以光學系統的解析度為例,前人從衍射極限等物理理論上推導出了瑞利判據,阿貝給出了光學系統理論極限解析度,如顯微系統解析度為R=0.61λ/NA(顯微系統常用數值孔徑NA,望遠系統多用F數,兩者可換算),這一判據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光學系統成像的天花板。

光學極限解析度


為了得到更高解析度,人們不得不努力縮短波長,最終出現了以電子束為「光源」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人們也在不斷地增大NA或F數,例如望遠系統不斷增大口徑,顯微系統物體泡進高折射率的液體內做成油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

浸油物鏡


但這種提高總是有限的,天花板就擺在那裡,就像魔咒一樣揮之不去。


後來呢?後來發展出的超分辨技術一日千里,層出不窮。

例如,科學家發現所謂的極限解析度是在傳輸光條件下的極限,而攜帶大量的細節信息的光場被束縛於物體表面,成為所謂的倏逝波,根本無法被探測,因此發展出了用微納波導或光場散射實現的近場光學探測技術,用負折射率材料實現倏逝波放大的完美透鏡技術,等等。

近場掃描光學顯微探針

負折射率材料完美透鏡示意圖


再比如,依舊只考慮傳輸光場,不考慮倏逝波,就沒辦法打破衍射極限了嗎?當然不是。科學家發現,空間傳輸光中低頻成分攜帶信息少但能量高,高頻成分攜帶信息多但能量低,因此在成像系統中加入多種器件,充分利用高頻信息並限制低頻信息,就可以打破衍射極限提高解析度。例如Bessel光束成像技術、超振蕩成像 (Super oscillation imaging )技術。另外,科學家發現,阿貝極限是兩個光點同時發光時的極限,但對單發光點的定位是沒有所謂的極限的,由此發展出了共聚焦顯微技術(confocal microscopy)。

Bessel 光束成像

超振蕩和共聚焦顯微技術


除了在純光學領域想辦法,科學家還結合化學等學科突破了理論解析度的限制。例如,利用特定波長光對熒光作用的抑制,最終實現了受激發射損耗顯微鏡技術(STED) ;後來又發展出了 光激活定位顯微鏡技術 (PALM)和 隨機光學重建顯微技術(STORM)。

STED技術


啰啰嗦嗦了這麼多,是想以光學極限解析度為例,來說明一個道理:不要畏懼極限,極限就是用來打破的!這不是無知者無畏般的狂妄自大,而是科學發展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謂的理論極限只是當前階段技術發展的目標,永遠都是暫時的,因為任何的科學理論都只是暫時的。這種反覆自我打臉、自我證偽的過程就是科學發展的過程。

所以, 若是有一個文明想在距離地球六千五百萬光年的地方看向地球,我們設想對方的方式是建立一個口徑達幾光年的望遠鏡;這是不是很像我們去問北宋的一個掌柜,您家生意要是大了一百萬倍的話賬該怎麼算啊,他回答我們說,多雇一百萬個賬房先生。

畢竟,讓他想破頭,他也想不出「電腦」這回事。讓我想,我也想不出來。但我知道,這個事兒肯定不是通過多雇一百萬個賬房先生來解決的。


以扯淡的角度考慮,我覺得控制蟲洞或者宇宙膨脹與收縮、高維空間時間軸逆向更靠譜。^^


回朔歷史,如果可以超光速的話如同 @Mandelbrot 所說那樣需要一個巨大的接受鏡面。

我對mandelbrot的思路進行一個擴充

如果外星人有超光速飛船(假設很多很多倍於光速),事情就容易多了。沒有必要一次性搞一個太大的望遠鏡,完全可以使用一艘超光速飛船搭載一個小型鏡面然後在幾十光年的尺度上飛來飛去進行合成孔徑。

說不定你我此時的無線電波正在被未來的考古學家監測哦

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6500萬光年似乎很難, 但是如果題目換成100光年, 則可以由1個距離我們50光年的黑洞的視界上, 恰巧有一個180度繞回的軌道能夠返回地球, 我們有可能看到100年前的世界.


當然可以。

我們現在觀測到的星星(幾億光年外的)模樣,不都是幾億年前的星星嗎?說不定此刻這顆亮晶晶的恆星已經被光粒摧毀了,上面的三體人都跑求了。

所以問題的關鍵變成了如何收集如此微弱的光了,這一點點光子穿越太陽系和宇宙塵埃,怎麼保證沒有被吸收掉?畢竟比太陽大無數倍的恆星,在我們眼裡也就是團馬賽克。

地球的光影像資料怕是早就沒了。

我在想,有沒有可能請求掌握曲率引擎和四維空間的外星人幫個忙,撥動時間軸錄一段視頻發給我們?


要啥望遠鏡,
我們都是這樣觀測你們的。
瞧好了。

我們找到了顆大質量黑洞。
巧的是我們觀測時它們正好與你們的星球處於同一直線。
於是通過扭曲的時空。彎曲光線的匯聚。
恰巧看見你們幾千年前的樣子。
就問你們怕不怕!


會。只要望遠鏡夠好。


很簡單呀。外星人隨便找個大個兒的星系,例如仙女座星系就有 20萬 光年直徑,然後隨機取些行星布上成像系統構成一個分散式望遠鏡,有效口徑不就有20萬光年了么。


如果靠望遠鏡的話,難度應該非常大。看過最高贊的答案,說的挺正確的。按照他的計算,想看得到恐龍的大體樣子,這個望遠鏡的鏡面至少要10光年。

十光年的一塊物質,真的難以想像。假設這種先進的物質比空氣還要輕,0.01g/m^3如何?不足空氣的萬分之一的密度,接近地球上真空的認知了。

厚度呢?平均厚度0.1光年如何?

那計算一下質量吧。一光年的距離是94605億千米,9.46*10^15m,質量是3.1415*(5*9.46*10^15)^2*0.1*9.46*10^15*0.01=6.65*10^46g=6.65*10^43kg

太陽的質量是2*10^30kg。也就是大約33萬億顆太陽的質量。銀河系的質量估計是2.8*10^41kg。

這樣的一個鏡片大約需要兩百多個銀河系的質量。當然我更傾向於這麼大的一個物質無論如何都會坍塌成黑洞。

好吧,說了一大堆,還是感覺類似於「皇帝的金斧頭」。

那麼通過引力波呢?引力波是個好有趣的東西,已然被證實,它有著很多有趣的性質。引力波也是光速前進的,按理說,6500萬光年外的外星人通過檢測恐龍的引力波,能「看」出這個東西在動,有多大多重大體形狀等。但是按照人類目前的技術,實在更加難以想像。人類用了一百年,才能通過黑洞級天體的運行檢驗出有這個東西,真要到我說的那個精度…amazing。基本上宇宙規律信手拈來吧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更想說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我是一個高科技外星文明,就是想看看恐龍當時在地球上啥樣…我會找個類地行星或者乾脆在地球上建立一大片基地。用先進的生物技術獲得6500萬年前的恐龍以及當時生物的基因,然後把這些東西重新做出來,養著玩…


理論上可以,如果你有足夠精密的觀測設備,並且用比光速更快的速度趕到那裡的話


聲速在空氣中大約是340米每秒,你能在一聲年(聲音一年走過的距離)外聽到一年前的聲音嗎?理論上也是可以的吧?實際呢?


答案是不能。

反過來想這個問題就行了,你在地球上用哈勃望遠鏡看6500萬光年外的宇宙能看見什麼?星系那麼大尺度都縮成了一個點,連恆星都分辨不出來了。那麼是不是人類不斷建造更大的望遠鏡就能把星系看清,甚至能看到行星上的東西呢?從技術層面上人類確實是可以還提升望遠鏡的解析度,但是望遠鏡技術存在著理論極限,提升的空間不大。未來或許會有新的理論突破,但那屬於科幻範疇。


@Mandelbrot 估算了光學望遠鏡口徑(本質是由於光的衍射,亦即光子測不準), @徐梟涵 和 @七星之城 提出了可以用分散式的望遠鏡解決口徑太大的問題,那麼我們算一下這個小口徑可以做到多小。

假設恐龍是最大的那種,趴在赤道附近吃草。於是我們可以將其簡化為直徑為40m的半球,且會將日光全部均勻地反射到各個方向。分散式的小望遠鏡需要能接收到恐龍反射的光線才算收集到數據,那麼如果想要每分鐘收集到一個光子(假設恐龍基本趴著不動),如果我們把日光光強算1kW/m^2,隨手假設反射的平均波長為500nm,不考慮恐龍,大氣,宇宙塵埃的吸收和散射,望遠鏡的口徑要有4個天文單位(6*10^11m)。但我們必須考慮星際物質的吸收散射問題,我沒有數據,保守估計考慮之後口徑要有40~400個天文單位吧。

我們的外星朋友看到這裡一定鬆了口氣,比2光年小多了呀!


沒必要跑那麼遠,在3250萬光年遠的地方裝面鏡子,我們就可以躺在地球上看了。


視角太小,估計就跟肉眼看手上的細菌差不多。


不能

因為宇宙在膨脹


先問問飛上天的宇航員,能不能看到地球上的大象。再回來問這個問題。
你說光束全都分散了,你需要收集多大面積的光,才能收集到幾千萬光年之外的一束光。
好比一個臭屁,擴散在了空中,可能其中一個原子早都跑到了南北極,如果讓你在地球上再收集齊當初的那個臭屁,比七龍珠難收集到了吧?你需要把地球上所有的氣體全部收集起來,過濾篩選,才能找全當初那個臭屁。

理論可行,實操無用,就這樣。


答主 @Mandelbrot 的推理很有啟發性,對於直徑10光年鏡頭的想像也非常震撼,但其中建議的觀測方法是建立在以下兩個假設上的:

1. 外星人與地球的位置保持相對靜止

2. 外星人的觀測手段是獲取單張靜態照片,即採用在「曝光時間」內接收「大量光子」的成像方式


但是由於

1. 外星人所在星球與地球距離遙遠,相對運動速度大。

2. 外星人科技領先於我們,可以採用動態獲取手段,比如「單光子序列合成錄像」 (暫且這麼命名,估計已有正式命名,意思是這個意思,想像中的原理類似於 Ramesh Raskar —— 一萬億幀每秒的極高速攝影下的光的運動)

因而

1. 實際口徑大於儀器口徑

2. 由於恐龍的頭和尾巴都在向外星人反射大量光子,且頭和尾巴的顏色總是略有不同,射向外星人的序列光子到達望遠鏡也總有個時間差,儘管時間差很小。當外星人的相機足夠靈敏,接收一個光子便分析一個光子,而不對下一個光子的分析造成影響,便突破了計算角解析度的瑞利判據。


所以

外星人並不需要10光年的望遠鏡來觀測恐龍。


只需要在地球上觀察三千兩百五十萬光年遠處的一個星球就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恐龍了。
這個星球反射過來的光就包含了你需要的信息。
就看你的分析能力了。


好氣哦,想看藍光版本,豈不是統治全宇宙的文明才能做到哦。


推薦閱讀:

從基礎物理理論到實際應用的時間是不是越來越長?
如何評價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教授的學術生涯及一生?
太陽圍繞什麼旋轉?有說是昴星,有說是塌縮星,有說是銀河系的黑洞。具體應該是什麼呢?
對於開普勒452b你們怎麼看?
星系的中央是什麼東西?

TAG:物理學 | 宇宙學 | 光學 | 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