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大使館不公布PM2.5的話,我們是不是現在還是只叫做大霧?

之前,ZF說過霾的概念嗎?


來普及一下吧,以前在國內,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規定可吸入顆粒物為必測項目,這裡的可吸入顆粒物也就是大家所常聽到的PM10。PM10中主要是指透過人的咽喉進入肺部的氣管、支氣管和肺泡的顆粒物,具有d50(質量中值直徑,也就是空氣動力學的中的當量直徑)=10mu m和上截止點30mu m的粒徑範圍。而PM2.5是指粒徑小於2.5mu m的顆粒物。而樓上所談到的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是總懸浮顆粒物,是粒徑小於100mu m的顆粒物的總稱,所謂PM10和PM2.5是下面的分支。
通常所說的煙,霧,塵都是用來表述顆粒物存在形式的。都屬於粒子態污染物(相對於另外一類:分子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其中,霧是由懸浮在空氣中微小液滴構成的氣溶膠,按其形成方式可分為分散型氣溶膠和凝聚型氣溶膠。(剩下我就不展開贅述了)
某些固體物質在高溫下由於蒸發或升華作用變成氣體逸散於空氣中,遇冷後又凝聚成微小的固體顆粒物懸浮於空氣中,因而構成煙。(具體例子可參照一些火電廠,化工廠的煙囪等等)
煙霧是霧和煙同時構成的固、液混合態氣溶膠,如硫酸煙霧、光化學煙霧。(不要小看煙霧,讀者可百度搜索倫敦的「光化學煙霧」事件,這可是全球十大公害事件之一)
好了,blabla了這麼多,大概可以知道PM10和PM2.5的關係和區別了吧。歐美國家大氣監測的項目是PM2.5,我國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其中的原因說起來有一點複雜,此處省略若干字。而提到的霾是一種天氣(霧霾只是其中一種),並非污染物。
最近興起的PM2.5的監測,大概可能是由於PM2.5逐漸被人們重視的原因吧。(其實這在環境領域,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至於以後,應該會出台相應的政策法規來應對當前的形式(畢竟大氣監測一切都要以政策法規為準,目前實施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並未規定PM2.5為必測項目(監測點就算監測了不公布數據也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公布數據 不妨可以視作以後一個發展方向吧。答畢。
(PS:「PM10」和「PM2.5」中,數字應為下角標,這裡由於輸入法的原因,並未體現出來,不過希望大家注意,這是專業名稱哦,千萬不要顯得我們太業餘= =)


有個玩笑說,環保數據中,只有PM2.5的數據是真的。
因為……所以……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就好像要不要感謝央視315晚會一樣,因為跟央視一樣,美國大使館也是有政治污點的,這讓美國大使館發布的數據也很難取信於人,而且作為長期以間諜活動和支持當地反對黨的美國海外機構,美國大使館在發布任何數據時沒有政治意圖,也是很難讓人信服的。而環保數據本身是需要資金來支持的,否則為什麼聯合國環境小組不來發表這樣的數據,因為沒人出錢。


在那之前也有這個說法,但是美國雷鋒確實揭開了遮羞布


不會!
早在我讀大二的時候,南京的地方新聞就報道過「霾」!而且還是用了很大篇幅科普那幾天的大霧不是「霧」,而是焚燒秸稈造成的空氣污染!當時還是05或者06年,米帝雷鋒約摸還沒開微博吧~
不過pm2.5這個概念確實是米帝雷鋒替我們科普的


額,其實PM2.5之前一直沒有提過也只是因為國內大部分人沒有意識。

在2012年之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里完全沒有涉及到PM2.5的控制標準。在各種檢測 預測的時候也沒有考慮這個指標。
知道2012年GB3095修訂之後才新增了PM2.5這個指標。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所以,其實不是政府不公布,事實上,那個時候政府也不知道PM2.5是個啥玩意兒。


北京的PM2.5檢測設備都是這次事件之後才買的,如果沒有美國大使館,我們現在可能連空氣污染有多嚴重都不知道。


1、專業人士都是知道霾這個環境術語的。
2、我們不傻,不會叫大霧,會稱之為空氣污染嚴重。
3、美大使館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導火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沒有他,也會出現別的導火索。
4、ZF也沒有刻意隱瞞,確實之前空氣質量標準中沒有測。
5、這歸根結底是個專業問題,發展成為社會問題是一個衍生。


推薦閱讀:

美國的火箭發射拖著一大串廢煙,比黑成「毒箭」的長征二、三、四號還多,為什麼就沒人說美國的是「毒箭」?
為什麼美帝1969年就已經登月,而中國人最遠只是在太空繞地球飛行?
如何看待一美國水兵在南海失蹤?
颶風「厄瑪」登陸地點臨近核反應堆,會對核電站甚至美國造成哪些影響?
如何看待美國水兵南海失蹤?

TAG:美國 | 空氣質量 | PM 2.5 | 霧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