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The Martian)影片中的科學硬傷有哪些?
我看到開頭飛船發射的時候 如此大風 噴射出來的氣體竟然絲毫看不出被吹散的跡象
其實我這個只能算是穿幫
歡迎大神多補充
講個大家沒提到的。
Mark和他的女指揮官在火星上空接應那段,兩人旋轉的時候抓著攬繩相互靠近,根據角動量守恆,兩人離得越近旋轉越快,我以為他倆會變成進擊的陀螺被攬繩纏繞卷進艙內,沒想到還能跳著華爾茲愉快地聊天。
轉速幾乎沒變啊有木有,這不科學!
ps:今天想起一個要點更新一下 還是主角進出艙太多了 而且穿太空服進出 和月球類似 火星沙塵很細很銳利如同粉塵一樣 宇航服根本沒有辦法清洗 帶進場內是很危險的 所以現在火星計劃宇航服都是擺在艙外 通過背部包包爬進去
科學硬傷啊…… 火星大氣氣壓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 所以其實大風並沒有什麼卵威力……
——其實之前我是沒看電影只看預告就得出這個結論的 而且確實沒錯
既然看完了還是來補充一下 強調不要來噴我 樓主問我才說 如果樓主不問我覺得這電影很好沒什麼 所以不要上來BB「在電影里找真實」什麼的屁話
其實我也不想說什麼硬傷不硬傷 畢竟火星大氣壓低吹不起來是作者自己承認的 有些人也不要來找茬了 畢竟這個是作者虛構來讓主角遇難的 要吹風去金星吹去 3米的微風 帶你走
嚴格來說 大氣壓是虛擬的這是必然的 對我這種看多了火星資料的人來說 大氣壓確實使得這個故事到處是漏洞
比如吹飛人啦 比如土豆壓力倉爆炸啦 就1個大氣壓差(實際還不到) 就給炸了……
還有很多 藝術處理了 比如主角反反覆復進進出出
其實除了大氣壓 溫度也被誇張化了 火星平均溫度-55°(這個地球上都有) 夏季赤道甚至可以到零上27°(你沒聽錯) 就算壓力倉爆了吧 葉子瞬間碎是不可能的 土豆啥的 還在地底 你就算丟液氮里泡著(-190°)也能吃 說白了…… 還可以搶救一下。。
另外就是景色 其實紅得太誇張了…… 因為我火星照片看太多了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在開頭就劇透了。
當你看到一支由Jessica Chastain(《刺殺本拉登》《星際穿越》)、Kate Mara(《紙牌屋》)、Sebastian Stan(《美國隊長》系列)、Aksel Hennie(《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Michael Pe?a(《狂怒》《蟻人》)這樣幾個人組成的隊伍,你就知道他們絕對不會只是打個醬油就回家坐視肖恩賓之流拯救馬特·呆萌。
絕。對。不。會。難道只有我覺得電影里火星上看到的太陽不該有那麼大嗎,而且落日應該是藍色。
有圖有真相。大家可以在看電影時感受下。
左圖/Damia Bouic,於法國馬賽,右圖/NASA,於蓋兒隕石坑,處理/Damia Bouic
圖/NASA,勇氣號拍攝
圖/NASA,好奇號拍攝
所有圖及內容轉自星空天文網,具體講解請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k4NTk2MA==mid=206650816idx=1sn=83c22810377f1351778ff0d708c43e88scene=4#wechat_redirect
能制氧,食物藥品齊全的一個基地,居然沒有一丁點的通訊功能,感覺就像花了幾千塊買了個手機說不能安裝知乎一樣
1,火星大氣非常稀薄,大氣壓力僅有600帕斯卡,僅相當於地球的0.6%,以至於根本不可能刮那麼大的沙塵暴,更不可能吹翻火箭。但是不這麼寫怎麼讓主角被落下?
2,鹽!!人一個星期不吃鹽走路就很困難,超過2個星期恐怕鈉鉀綜合症都要出現。文中只交代6個人68天補給,這不過是408天鹽,鹽不能多吃更不能少吃,剩下100天的鹽沒有交待
3,利用引力彈弓補給都是在高軌道吧,恐怕歷時中國就是最新的火箭也不具備電影中高軌道重載運輸能力,老毛子,歐洲阿麗亞娜,甚至日本H2才能實施,這種國際營救恐怕是幾個國家同時打火箭來提高成功性,美國更變態,可以同時打幾支,巨大的橙罐呀橙罐,非常邪惡的橙罐。我就想說中國絕對不會給自己的航天火箭起名叫太陽神 太陽神又不是中國神話里的人物 怎麼也得叫個「羲和」之類的吧 只能說外國人圖樣 好歹做做功課
NASA高管和中國航天局的高官對話還需要個翻譯?
「DO YOU UNDERSTAND?
你明白嗎?」
一點點碼,慢慢來。
第一:對於種植土豆這件事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巨大的bug了
首先,火星的土壤表面覆蓋有一層有毒物質,就算你用核彈去轟都轟不掉,要是說人體內的細菌可以分解這種毒物質,那我也只能說,簡直屌爆了
第二:沒錯,還是火星的土壤
火星的土壤中富含高氯酸鈣,其中的量已經高到了可以危及我們人類的生存。
至於這東西到底什麼,具體是什麼我也無法解釋,歡迎大V幫忙解答(維基百科居然就那麼幾句話,這不科學)
但是高氯酸鈣作為一種強氧化劑,其中的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大量的高氯酸鈣完全會灼傷我們的皮膚,少量的則會導致我們甲狀腺功能異常,大家都知道甲狀腺對我們人體的重要性。
說到這裡,想來大家就會問了,在男主進行EVA時都會穿火星服啊。
那麼,現在又要開始說土豆了,男主在為土豆準備土壤時,觸碰的可是火星的土壤。
另外,高氯酸鈣會以十分微小的顆粒物在火星的空間里漂浮不定,在進行EVA時自然就不可避免的沾染了這些漂浮物,而且,這些漂浮物一旦附著,便十分難以清洗。
但是,有個好消息是,高氯酸鈣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化學反應便可生成氧氣,也就是說,以後我們真的上了火星,甚至可以不帶氧氣去,並且,高氯酸鈣也可以作為燃料使用,而且在我們偉大的地球母親身上,奇葩一向不少,沒錯,我們地球上就有這一種以高氯酸鈣為食的細菌等,以後要是我們想改變火星的生態環境,我想,它們絕對是無法缺少的一部分。
有誤之處望指出改正,允許轉載,但請著名作者以及出處
為毛戰神4的返回艙沒人照看都能站那麼長時間,戰神3的一吹就倒?
@Bambloo瀉藥
其實這部電影拍得很基礎,給人的感覺就是把什麼東西都解釋給你聽一遍,因而在各個學科上,除了一些合理的想像之外,硬傷還真不多,,,
關於動力學的問題已經有答主說了,我這裡談一個不完全算硬傷的。
最後採用的讓赫耳墨斯號回火星的方法,其實就是借了引力彈弓效應,講道理的話這個方案早就應該考慮到了,然而片中卻像放大招一樣最後才說。。。。。。電影在解釋這個問題的時候是科普向的,因而,給懂的人看來,真的好傻啊。。。。。。
儘管一開始的解決方案是損失最小的,但畢竟JPL那幫人不是蓋的,兩個引力彈弓一點都不難算。。。。。。
相比之下總裁泰迪有一句話,「霍曼轉移窗口......」,應該把這個解釋一下才對啊喂。。。。。。
航天上的硬傷我吐槽不出來,也看不出,但是土豆種植這塊,Mark作為植物學家顯然不合格啊。
他把一個土豆分成兩塊來種植是極大的浪費!一顆大土豆能種出多少小土豆取決於這顆土豆上有多少坑,這種黑點一樣的坑叫「芽坑」,每一個芽坑都能發出一顆新芽,所以保守估計一顆土豆最少能發5-10個吧,我沒親自數過,只是有時候削土豆的時候感覺坑怎麼那麼多,有點煩躁。
不過如果Mark按照芽坑數量來種植,顯然他會得到更多土豆,那麼。。。是不是也不用中國的太陽神號出馬了???基地門口扎了之後就用塑料和膠帶封著,這個TM是最大的一個bug,不要告訴我說什麼有繃帶崩條固定,片中明顯表現出來了,那個玩意在正面只有一個塑料布和膠帶封著,這是要承受著0.99的大氣壓的呀,那得多大壓力,一點都漏不了?而且夜晚風大竟然來回飄蕩,男主角自己在裡面都不害怕還把宇航服脫了!!這是要再爆炸一次直接就廢了。
先看小說再看電影的表示各種細節問題簡直不能忍。 沒細看其他答案,若是有重複的見諒。
首先是主角種植土豆的一段,小說里因為火星土壤沒有微生物,並不適宜種植地球植物,因此需要將其與主角帶來的地球土壤還有糞便混合培養一段時間(糞便經過消毒處理,也不行),然而電影里掠過了這一段,直接把屎丟下去就開始種了。
另外造水那段問題滿滿。首先飛船燃料是聯氨,聯氨有劇毒,小說里主角是做了一個只有一個出口的塑料罩來進行反應的,然而電影里罩子直接可以從旁邊掀開,這太扯了,就算聯氨不被旁邊泄漏讓主角中毒,反應產生的氫氣也會從旁邊泄露出去待到臨界點勢必發生爆炸啊!
嗯,爆炸確實發生了,爆炸的原因電影倒是照搬了小說,然而前面好大一段劇情卻省略了,主角的呼吸改變了空氣的氧含量,所以爆炸,這理由放在電影里有些拿觀眾智商開玩笑的意味。主角爆炸前沒有任何防護,說明此時是正常大氣,氧氣含量是21%,爆炸的原因只能是氫氣濃度達到了臨界點,與氧氣無關。至於小說里爆炸前發生了什麼回頭用電腦再補充,不過我覺得這段小說也有些欠缺嚴謹。
還有後來主角對漫遊車的改造這一段有些多此一舉,小說里主角是把另一輛漫遊車的頂鑿了個洞改造成拖車,然而電影里並沒有第二輛漫遊車,而且在後面的鏡頭裡也沒有看到漫遊車的車頂有這個洞。
嗯,說到漫遊車,有個更無法忍的細節:漫遊車沒有氣閘室!!!主角一上車就可以脫掉eva服的頭盔!!!
小說里太空服攜帶不了大氣轉換裝置,是使用二氧化碳吸收劑來吸收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吸收劑不可重複使用,而且數量有限,主角一般儘力減少eva,然而電影里主角eva跟玩兒似的,在前往阿瑞斯4的途中沒事就穿著eva服在外面睡覺,實在有些奢侈。
電影許多地方的剪切也不太好,不知是否國內院線的問題,鏡頭切換並不是很流暢。比如開始時的撤退,馬丁尼茲先去操作mav的時候還是晴空萬里,然後其他成員出來的時候已經暗無天日了。中間好一段劇情硬生生地被剪掉,顯得有些不協調。
總結一下,電影改編得很失敗,給我的感覺就是力圖照搬原著又想盡辦法精簡劇情,於是留下了各種錯誤。而且許多劇情採用快進的方式來掠過,也讓我感覺電影缺乏亮點,和小說相比,電影缺的不是一星半點。
包拯救大兵瑞恩宇宙版
其中問題百出,化學部分還算合格,太空部分就硬傷不少了,中國的火箭純粹是撈中國票房的,這個巨大的太空站都從火星直接飛回地球上空了多次的吧,還需要什麼專門飛火星的大推力火箭送東西上去,美國,蘇聯,印度,歐洲法屬蓋亞那的阿莉亞娜火箭,都能把物資直接到達送火星,在地球上空送物資需要火星火箭純粹是多餘。技術上朝鮮華城導彈,大浦洞都可以完成這種任務,以色列,伊朗,日本種子島,南非都能發射那類地球上空附近的物資運輸火箭。根本不需要火星級別火箭。
摩托羅拉的銥星都發射幾十個衛星,2000年網路泡沫高潮時代,一個進一步的衛星電話是發射360顆衛星,發射是購買蘇聯的州際彈道導彈發射車完成發射,阿拉伯王子也有投資計劃,網路破滅才沒有下文。而蘇聯一共9000個核彈頭有多少個火箭導彈專門發射這類物資你可以計算下,至於美國的陸基彈道導彈發射井把核彈頭拆下安裝這個物資上天更加不需要NASA的專家忙碌那麼久,在軌道上空對接幾百次就可以了,至於特斯拉的飛船衛星網路計劃都可以代勞,太空運力問題根本是多餘的。是小說家的噱頭。
至於火星探險計劃,根據電影顯示,已經有老多火星間諜衛星如尋找馬航衛星照片那樣隨時監視火星了,至於上空和火星火面,不是地球地面,也有不少物資飛船伺機而動。事實上主角只要去那些補給火箭,或者直接指揮補給火箭降落在自己所在位置都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那麼複雜的種植,看主角投擲的物資應該包含食品,除非沒有交代不是食品通常那類太空物資不可能不包括食品的,否則就只能是漏洞吧?
火星車的問題就有些梗不能不提起,一部97年拍攝的未來火星類似探險遇險電影說的是發現火星有蟲子結束,不過是把97年火星車的信號發射單元拆卸下來做成為無線電發報機器,發射莫爾斯信號直接和地球進行電報通訊,宇航員聯絡上前太失望幾乎把電線和數據機當投石彈弓投出去了,最後是利用蘇聯的火星設備有狗熊打扮的宇航員作為使用程序界面的完成最終通訊溝通,和裡面的利用火星車和母站整個運輸回來作為太空通訊聯繫基站,利用攝影頭攝製文字寫黑板圖片和轉動到16進位區間表示輸入信號部分就有些多餘了,真實未必如此,應該是把火星車上面的那些二極體編程發光閃爍就可以完成莫爾斯信號發射和接收,根本不需要那麼麻煩,一個F-117對接被化學武器恐怖分子劫持的747故事,就是利用747飛機尾巴的燈進行閃爍發出莫爾斯電碼,和747飛機外的F-16取得聯繫發出馬上停止導彈擊落747飛機,否則導致化學武器成功襲擊,恐怖分子陰謀反而得逞的信號,從而成功得救的故事。
莫爾斯電碼就是電報碼相當於點畫線這類表示26個字母和數字,通過電平高低表示編碼完成信號交換,電腦最早其實是和圖靈的《模仿遊戲》那樣在長條紙帶上打孔完成信息處理的,根本沒有我們今天的鍵盤,滑鼠和屏幕,50年代到80年代完全是IBM公司獨霸天下的時代,那個是IBM的推銷員以嚇跑客戶為相互炫耀的時代,IBM公司和七個小矮人是當時七個同時代微不足道的7個競爭關係電腦公司的形容詞,IBM最早推出的360電腦是使用10進位的,但是被稱為除阿波羅月球計劃之外人類最偉大成就的,耗資巨大的異乎尋常,後來IBM推出的電腦才出於成本考慮出現16進位,到RISC,ARM時代出現8進位,360之後終於出現美國標準碼,採用7個1和0的組合表示26個數字和字母,今天的二維碼就是寫成長條的打孔紙帶和書那樣在一個從左往右的方框裡面而已,類似現在我寫的文章觀看順序一樣的安排,只不過7個一組小孔變成文字而已。阿諾德 施瓦辛格的《紅場特警》裡面一個電傳打字機就是把電報打成為長紙帶上的一排小孔,再翻譯成為普通的人類能閱讀的日常語言。
火星車使用的電腦晶元事實上是主頻才25MHz,相當於Intel80286,至於戰斧導彈晶元實際是386,當然英特爾為軍隊服務的生產線還在生產386,美國的軍隊規定推出20年的電腦晶元才能進入軍隊裝備採購的名單,所以裡面提到的指令就是計算機彙編語言,也就是機器操作碼,事實上對我們的英特爾晶元來說,和外界的彙編代碼只要是不在電腦箱內的,一律為IN和OUT兩種彙編指令來完成操作,所以裡面的火星車編程程序就是完成彙編的寫作,使用IN和OUT指令處理電腦輸出的信號通過廣播無線電載波和地球完成信號交換,所以和才會有QQ聊天那樣的文字輸入輸出效果,事實上輸出圖片信號到地球要12分鐘,加上數碼照片的速度起碼一個下午才能完成,沒有電影那麼誇張,文字聊天才勉強有那個速度,不過12分鐘才完成的信息交換速度實在不是我們能忍受的,同樣的道理16進位這類是
二進位
八進位
十進位
十六進位
0
1
0
1
0
1
0
1
10
2
2
2
11
3
3
3
100
4
4
4
101
5
5
5
110
6
6
6
111
7
7
7
1000
10
8
8
1001
11
9
9
1010
12
10
A
1011
13
11
B
1100
14
12
C
1101
15
13
D
1110
16
14
E
1111
17
15
F
10000
20
16
10
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麼,在286的時代為這類英特爾公司的成功立下汗馬功勞,因為當時電腦存儲很貴,16進位節省了的處理速度,時間存儲大小成為英特爾公司取代IBM地位的最大功臣,否則我們不會看見IBM把PC部門出售的結果。
採用拉丁語書寫一切科學信息是嚴密訓練的科學家特有專利,GEEK只不過是為了逗頭腦簡單的愚蠢女孩子才用的招數。如果你不會拉丁語是絕對不可以進行任何科學交流的。儘管是真相,不過多數人視而不見,因為注意到會面無人色的。
如果是朝鮮戰爭後巴黎統籌禁止輸出技術到共產主義國家的協議時代,也就是巴統,360這類電腦是必須和巴統提出申請才能購買,然後送到單位,用玻璃房子保衛起來,IBM的保安日夜守衛,計算任務全部交給IBM技術人員,自己只能獲得計算結果,根本摸不到電腦,而且要經常由IBM工作人員送密鑰和核手提箱那樣銬起來無論南美還是其他什麼地方都是這樣待遇。DEC公司創始人就是受了這樣的窩囊氣才設立的,當然向巴統申請的程序一直保持,只不過是IBM大房子的機器變成為辦公桌差不多大的電腦,當然必須是科學家專家級別才能使用的好。
從使用介質的角度,電腦最早是打孔硬紙片,也就是007《最高機密》裡面的東西,從左到右類似二維碼打孔表示1和0,後來是水銀通電,再後來是華人王安發明的鐵環磁芯,通過通電來表示1和0的狀態,那個時代,使用電腦需要把程序做成為打孔紙帶輸入電腦再輸出,和今天只會學習機的年輕人完全不同,最早的電腦牛郎星,完全使用紙帶輸入輸出,儘管裡面有英特爾公司的8086,必須把要計算的做成為1和0指令輸入才能輸出計算結果
比如計算9加16這樣的計算,最早期是要知道廠商如何使用晶體管的狀態表示數字的才能輸入輸出極其麻煩,甚至只有編寫的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方法,其他人無法插手維護,到IBM的360採用集成電路內部統一是二進位處理,外部寫程序可以採用10進位編寫程序大大降低編程成本,至於到了英特爾推出大規模集成電路後,把這些步驟集成到晶元內部,採用16進位輸入提高了處理速度,比如12 34 56是 寫成為56 34 12,RISC和英特爾的CISC體系的小尾和大尾區別就在這裡,英特爾是特意把數字倒過來每2個數字低的在前面和普通的寫法差異巨大,至於詳細原因恐怕是為了節省製造成本。今天的電腦陣營區別太小,很少人知道這個了。
當然今天這些是機器自動完成的,9加16可以寫為9 ADD E
當然ADD是彙編加指令的寫法,也可以寫為ADD的機器操作碼,ADD是為了讓程序寫起來容易被維護記憶而已,實際處理是把ADD作為機器操作碼進入電腦處理的,E如前面寫的是16的16進位度寫法,在最早電腦牛郎星時代,是把事先寫好指令轉變為1和0打好孔紙帶拿去讓牛郎星輸入的,如果不是牛郎星的8086集成了16進位的處理識別方法,就只能使用16這類數字的二進位電腦廠商規定特殊寫法來輸入,把16作為E這樣的寫法完全不成立,也完全無法通過計算,到了今天我們可以寫小程序步驟為
聲明
數字 9 數字 16
9加16
這樣的編譯器指令,來完成計算。也就是電腦高度集成這些處理步驟否則是無法處理的,今天的手機能打開計算器輸入16加9,或者打開電腦計算器點擊電腦滑鼠的16加9的圖標,當然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是知道你打開計算器程序就只能是輸入數字類型的數字信息的而不是輸入文本類型的信息,他們創業就是為了集成這些數據信息在軟體裡面買給全世界才如此發家的。否則我們每次打開電腦都得首先輸入這些軟體信息才能完成處理數據的工作了,電腦廠商就是把這些信息集成在電腦裡面你不用輸入太多和工作無關的繁瑣數據才賺錢的。專業的知識也沒有指望多數人能看懂
中國有這個都難得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馬劍
鏈接:寫十年的代碼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馬劍的回答
來源:知乎
小學時期
設備:紅白遊戲機 Laser-310
語言:BASIC語言
## 在紅白機上寫BASIC ##
我最早的編程是在紅白遊戲機上, 我可不是寫FC遊戲,我沒那麼老:) 。 那是小學的時候買了一台紅白遊戲機,機電部46所研製的, 可以配一個鍵盤,就可以當電腦用了。
不記得了那時花了多少時間在這個玩具上, 主要是用BASIC寫各種小程序。那時這個東西沒有磁碟驅動器, 需要用錄音機把程序錄下來, (沒錯,就是磁帶錄音機)。 下次開機就可以用磁帶Load回來:)
看到有人在說宇航服劃破以及最後放氣的問題。其實並不會立馬掛掉,尤其劃破的洞還很小的時候
摘自網路: 血壓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大(如果進入航天服時沒減壓除外,不過如果真沒減壓航天服是穿不上的),而且洞比較小,氣體溢出還需要時間(航天服是經過專門設計的,就算有洞也不會像氣球一樣炸裂)宇航服有壓縮氮氣, 會自動補充失去的氣壓。
由於皮膚及循環系統的保護功能,血液不會立即沸騰,水在37度C的蒸汽壓是47mmHg,而我們血管中的血壓會高於此,所以不會立即沸騰,人體具有調節血壓的功能,例如你在10ft深的水中並不會因壓力而導致血管破裂.
老美都能上火星救人了,卻對中國還是那麼不了解
主角留在火星上是因為發射器在火星風暴中支撐不了多久,那麼問題來了,4年後主角到目的地取新發射器的時候發射器就是這麼放在地表上的,只能感嘆火星這四年實在是風平浪靜。。
我覺得最大的bug是開頭的風暴。
既然火星上的大氣稀薄到升空器可以忽略大氣阻力的地步,那麼如此劇烈的風暴又是哪來的?
網上看到有文章說作者說是劇情需要,但在這種硬科幻里隨意調節大氣濃度真的好么……
唯一硬傷就是三體人已經封鎖地球的基礎科學了,人類還能登上火星!!!真是硬傷,太假了!!!
推薦閱讀:
※印度航天科技比中國發達?
※人類為什麼無法登陸火星?
※好奇號在火星上發現有機物意味著什麼?
※三國時期用肉眼觀測火星真的還是假的?
※為什麼月球上都是環形山,而火星上卻有高達27公里的山?是什麼原因導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