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前沿科學研究被納入「十三五」規劃意味著什麼?

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節選:

強化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基礎前沿科學研究。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若干國際創新合作平台。


作為一名從事行星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我想結合自己的體會簡單回答一下,宇宙演化寫入「十三五」規劃意味著什麼?

宇宙起源、物質起源、生命起源,是自然科學的三大基本問題,數百年來人類孜孜以求。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演化到現在這個狀態的,未來將向何處演化?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看似無用,實則關係著人類在地球上的命運。探索宇宙面臨著艱巨的技術挑戰,攻克這些挑戰的過程將顯著地提升人類的能力,從而為人類在宇宙中的永續生存提供技術基礎。


當我們不再為穿衣吃飯等基本需求發愁時,科學將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關注食品、安全、疾病、健康等離我們很近的東西,也開始關注那些雖然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又根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它們或是短小精悍的科普故事,或是數據精準的百科知識,亦或就像中國人過春節,圍觀一場充滿期待的科學盛宴。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從中尋找到探索的樂趣。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天性,正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加快了太空探索的步伐。在過去的一年裡,地球變「多」了、冥王星「熱」了、火星更「火」了、火箭回收了、中國發力了。新年伊始,人類又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在中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參與引力波探測和研究的科學家再次成為人們崇尚的科學偶像。我們將不僅能用「眼睛」(各種望遠鏡)觀測宇宙,也將開始擁有傾聽宇宙的一雙耳朵。各種大型的引力波探測設施正在世界各國紛紛上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提出了地面探測引力波的「阿里實驗計劃」、中山大學領銜提出了太空探測引力波的「天琴計劃」。

同時,隨著亞馬遜投資的藍色起源公司和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等私營航天企業的快速發展,回收火箭先後獲得成功。在中國,除傳統航天企業外,造火箭、發衛星正在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便宜,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投資的長光衛星公司、清華大學等也都紛紛研製和發射自己的衛星。可以預見,隨著航天技術的普及,人類進入太空的技術門檻和經費代價將越來越低,商業航天將迎來春天,太空旅遊、小行星採礦、月球基地等原本遙不可及的世界將離我們越來越近,太空探索不再僅僅是興趣,必將成為未來經濟的藍海。


科學傳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將激發公眾對科學的熱情、對太空和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大大提升中國人對科學的興趣,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投身科技和科學。


宇宙演化這一基本科學問題正式寫入「十三五」規劃,無疑是值得欣喜的。只有當科學的聲音在決策者和公眾中越來越響亮時,科學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廣泛的領域才能得到真心認可和貫徹實施。


謝謝邀請,我不懂政治也不願意花時間揣測政府計劃「意味著」什麼。況且這個問題很開放,「意味著什麼」要限定在「對誰意味著什麼」才好回答。

將基礎科研寫入「某某五」規劃,意味著政府要投入財政支持。

從政府的角度看,花財政錢支持基礎科研,可以鞏固「政權的合法性」(legitimacy)。

之所以這麼說,首先,追求知識是人的一種精神需要,是人尊嚴的一種體現。中國參與起草並簽署認可的《世界人權宣言》寫道: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理性作為「人」的組成部分,它進步的來源何在?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的研究是其不可少的。支持基礎科學是對理性的認可,是對「人」這一概念內涵的承認。


《宣言》還指出:

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雖然科學知識本身是客觀的,但追求科學真理的過程是發揮人個性的舞台。特別是基礎科學,它涉及到的利益衝突相比實用技術而言更少。在合適的激勵機制下,能夠更大地起到發展青年人個性的作用。因此政府有責任支持基礎科學事業,給那些有志於通過研究基礎問題而追求自我實現境界的青年提供機會。


《宣言》又寫道:

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

這指出了為什麼政府有責任主動提供為科研提供支持。政府通過代表公民為科學研究活動提供經費等支持,實際上置科研人員於這樣的境地:即,他們在此支持下得出的科研成果應該為全體公民所享有。政府的支持可以,也應當激勵科研人員為公民的利益而工作,防止少數、特殊群體獨佔其成


可以總結道,政府支持基礎科研可以視作對人權的認可,對公民權利的保護。除非有一個國家,其公民主流的認識中拒絕基礎科學的價值,不承認科學在人權層次上的價值,這樣的國家政府才可以「理直氣壯」地不支持基礎科學。或者這樣的一個國家,它將追求科學真理視為某個階層、種姓或利益團體的特權,這些小團體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地「自行」解決經費來源,無需通過公民立法途徑來籌集物質支持,無需同公民共享科研成果。否則,支持基礎科學是政府的義務。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還沒有「這樣的一個國家」可以發展為文明社會的先例。


只有盡到義務的政府,才具有合法性。這就回到了我開始說的,支持基礎科研可以增強政府的合法性。

最後講一個外國的故事。1976年,冷戰正酣之際,美國粒子物理學家,費米實驗室第一任院長Robert Wilson在國會接受羅得島州民主党參議員John Pastore的聽證質詢:為什麼美國政府應該動用財政力量支持建造粒子加速器這一基礎科研設施?建造它能讓國家更安全嗎?能有利於和蘇聯的對抗嗎?

SENATOR PASTORE. Is there anything connected in the hopes of this accelerator that in any way involves the security of the country?

DR. WILSON. No, sir; I do not believe so.

SENATOR PASTORE. Nothing at all?

DR. WILSON. Nothing at all.

SENATOR PASTORE. It has no value in that respect?

DR. WILSON. It only has to do with the
respect with which we regard one another, the dignity of men, our
love of culture
. It has to do with those thing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ilitary. I am sorry.

SENATOR PASTORE. Don"t be sorry for it.

DR. WILSON. I am not, but I cannot in honesty say it has any such application.

SENATOR PASTORE. Is there anything here that projects us in a position of being competitive with the Russians, with regard to this race?

DR. WILSON. Only from a long-range point of
view, of a developing technology. Otherwise, it has to do with: Are
we good painters, good sculptors, great poets? I mean all the
things that we really venerate and honor in our country and are
patriotic about. In that sense, this new knowledge has all to do with honor
and country but it has nothing to do directly with defending our
country except to help make it worth defending.

以上回答中的觀點為我的個人觀點,不代表政府觀點或意見。


1.意味著政府確實有錢啊,不少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可以繼續撈一筆。其實國內一些大項目好多都是瞎搞,聽起來牛逼哄哄,其實就那麼回事兒,還有些項目其實是帶著政治目的(比如碳專項)。當然有些項目確實需要大經費才能做,國內國外都一樣。
2.這些都屬於基礎研究領域,相對於應用科學其實逼格和品位要高個等級,要知道這些領域都是早些年西方那些衣食不愁的貴族閑的蛋疼思考的問題。由此可見中國逐漸在脫離低級趣味,開始思考哲學了。
3.中長遠來講,可能我國科學家在某些領域會不斷超越西方國家,目前已經有苗頭了(我國比他們更多經費,人力資源更多,設備可能更好,現在送出國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
4.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的地位會越來越高,這也將反作用提高中國的聲譽。

一句話只有國家強大。


謝邀。這個題目太大了,對我這種人只能撿知道的說。

前提首先需要了解生命科學研究的特點:花錢!!周期長,失敗率高,但是一旦成功了(萬一呢?)來錢比販毒還快(好像販毒也跟生物學有關)。

生命科學領域包括了:腦科學、生命起源及生物醫藥發展等。

腦科學基本相當於神經科學(可能還包括心理學領域的認知科學,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在國外已經發展很多年了,我了解到丹麥這邊對這個還是很重視。雖然丹麥號稱幸福感第一,但是神經系統及心理疾病發病率是很高的,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經費研究,像我們實驗室,名義上打著研究神經生物學的旗,但實質是在賣老子搞不懂的結構生物學。所以腦科學研究其實是一種流行(其實我十分反感生物學領域造新學科名詞的趨勢,感覺像騙錢,例:腦科學,神經科學實質就是神經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屬心理學);生物信息、計算生物學傻傻分不清楚;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到底是什麼;以前搞genetics的紛紛改名為搞genomics,感覺頓時高大上;反正換個名詞就能繼續騙經費,騙免費勞動力,結果發現大家雖然phD的學位不同,研究的好像都差不多。吐槽完畢),需要經費來填這個前沿科學。當然產生的好處包括但不限於:1)滿足人類好奇心,了解最複雜器官及系統(大腦告訴你的)運行機制,屬純粹生物學研究;2)在機制了解的基礎上,研究神經系統及心理疾病,開發治療方法、藥物,屬於應用生物學即生物醫學,這個是賺錢的大頭;3)聯繫其他學科(這個我不了解),包括人工智慧、軍事應用等等。

生命起源,這個就是純粹是滿足人類好奇心的了,至於其它用處,我個人認為:1)希望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定量化生物學;2)能否對研究人造生命帶來啟示;3)生命起源的化學演化能否對非生命科學帶來啟示;4)了解生命究竟是由物理定律決定的,還是飛天意粉大神造的。這個領域特點:燒錢,燒錢,燒錢。產出:目前看是0。

生物醫藥發展:這個是生物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主要是因為錢),治癒疾病,延長人類壽命,提高生活品質。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雖然知道大家都愛吐槽生物學發展,但這個真的是趨勢啊,要不然是個鼻屎國家都在燒錢砸錢在這個領域,國際製藥業公司紛紛開發生物葯、生物治療方法。因為這個一旦成功,就是黃金萬兩,小國家完全可以吃幾個產品的利潤啊!特點:需要砸錢、需要時間、失敗率很酸爽(一旦失敗對於一個生物科技公司就是毀滅)、成功了更酸爽。

所以說,中國為什麼要發展這些生命科學:1)滿足好奇心(裝逼);2)緊隨潮流或希望能引領潮流;3)有錢可以砸(除了美國和作為一個整體的歐盟,沒有其它對手);3)有充足人才儲備(發達國家雖然有錢,但是沒人願意干這些事情);4)產出巨大,經濟轉型,軍事用途。

吐槽:如果國內相關法律、法規能適時改改就好了,比如:1)財務人員臉色不要那麼難看;2)科研機構及大學到底是行政服務科研教學還是反過來;3)提升國內大學教育水平,放養式教學教出多少水平低下,反智主義人才;4)科研經費!!!!!我申請過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0萬三年,但是勞務費只有最多12萬,我能幹屁啊,僱傭個農民工也不夠啊!!!!


完,水平有限,歡迎指正。


基礎學科終於得到國家的重視了。然而,這些大題目別說「十三五」,就是十三個「五」也不夠發展啊……


宇宙演化=投資宇宙學

即政府出資造大型射電望遠鏡等地面望遠鏡

造空間紅外望遠鏡等空間望遠鏡


既然受邀,就簡單一兩句。這些看起來短期應用程度不是很高的科學,還是有長線的意義的。但問題的關鍵是要態度端正,且要持續的燒錢做到底。中國的體制、傳統文化、人口素質、對科學信仰的堅持程度,都有很多挑戰。希望這些口號式的標語,可以在實際層面上有真正的突破。


如宇宙演化,物質結構這些物理學的基本問題的研究,設備是至關重要的。粒子加速器,光學天文望遠鏡,國內都比較落後。這些項目都非常燒錢,成果是給世界的,而且看不到直接的應用價值,短期看一定是虧的。

長期看,如果這些設備建立起來,會留住一大批優秀的學子,也會吸引國外的頂尖科學家來中國工作,在中國本土培養人才,對於中國基礎學科會有很大幫助,進而推動中國整個科學的發展。


記得某個哲學家曾批判:現在的物理學家不在研究物質是什麼,生物學家不再研究生命是什麼,心理學家不再研究靈魂是什麼。
把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物質結構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我認為是一項巨大的進步。讓科學真正回歸科學,讓科學真正研究科學。

然而我比較好奇的是,什麼原因促使國家做出這樣的決策(畢竟這些東西不能第一時間轉化成生產力),政府的智囊團做的決定?(但是我覺得智囊團中應該沒有這樣的智囊)。科學家們的遊說?(我不相信有這麼大能耐的科學家。。)


在沒有看到具體投入多少資金,哪些項目,項目一旦啟動,十三五之後的後續投入如何安排,等一系列政策之前,這麼多答案就開始喊好,也難怪老闆們都喜歡畫餅。先一起high,至於細節嘛,反正high的人也不怎麼在乎。


挺大決心呀。。。
個人覺得,要是這些基本問題有了答案,那真是要熱烈鼓掌,很多問題都可以連帶解決吧。個人覺得,值得冒險(⊙_⊙)


《三體》終於在組織內部完成了傳閱


不曉得為什麼那麼多負面回答,我們一邊痛恨清朝時壓制了科技的發展導致了我們落後挨打,一方面又不支持國家正規的科學發展計劃,在你們看來科學工作者都是騙錢的……這樣我們怎麼才能超越國外呢?


謝邀...(然而本人連十三五是什麼都不太清楚)
在我看來,基礎研究是所有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


我是做基礎研究的,研究生物進化,基礎得不能再基礎了。「純粹滿足人類好奇心,產出為零」這個評價,如果從現實的投入產出來看,我同意(但我們專業沒那麼燒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也是一樣。而科學路上能走多遠,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基礎學科發展如何。國家開始有這樣長視的規劃,至少說明這些之前不受重視的「零產出」基礎研究開始受到重視了。


抖一發機靈,文史哲出生的領導人比起工科出生的領導人可能更愛理科專業一點,畢竟中堂也是文理學院畢業的。


謝謝邀請!

任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產生,都是從基礎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開始的。
我們現在面臨的產業升級,核心是技術和創新。我們以前的技術突破和所謂創新,基本上都是各種版本的「仿製」,都是就西方已有的基礎科學理論、產品、工程技術進行所謂的吸收仿製,很功利,也很實用。這導致科技創新能力和國家的整體實力、國際地位不匹配。反觀美國,其立國基礎之一,就是創新。
13五對基礎科學研究大量投資,說明中央政府和國家領導有著更長遠的眼光和見識:現在不僅要繼續積極的「吸收仿製」,還期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產生重大科技成果,整體提高我國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
現階段,由於我國既有的體制和民族傳統問題,重大的科技突破、基礎科學理論研究只能由國家投資和組織,民間、私營企業的作用不大……
另外,科研資金的流向和使用情況,確實需要有效監管。科研的積極性需要良好的激勵機制。



謝邀。
我的研究方向是物質的結構這一大塊。
說實話,確實是特別基礎的基礎研究。
如果說應用的話,就是在以後能為篩選治療某些疾病的藥物小分子提供結構基礎。
我們做生命科學的,真正意義上大範圍應用的科研成果相對來說就少很多。
不過可以滿足偉大人類的各種的好奇心。

像為什麼人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什麼是「天人合一」 ?

是這樣?

還是這樣?

抑或是這樣?

為什麼在生命中很多生命現象都是左手螺旋,是不是與地球自轉方向有關?
植物中的螺旋~

螺紋導管~

蜘蛛織的家~

貝殼的螺旋~

宇宙的螺旋~

水~

甚至你的頭髮~

這麼多奧妙,難道你不想知道為什麼嗎?
於是人類發揮偉大的仿生學,發明了很多的設計~
都說設計師的靈感源於生活~

從原子到分子、細胞、個體、水流、氣流、星球、星雲等,螺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質運動形式。
生命現象中螺旋,與生命的起源、結構與功能、進化等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你難道沒有被這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嗎?是不是也有不斷探索他們的奧秘的衝動?

你有沒有發現,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螺旋蓋,螺絲的設計,從上往下看,都是左松右緊?那麼你下次開水瓶蓋的時候,抓住瓶蓋逆時針擰就好啦~(從上往下看)

美國啟動大腦阿波羅計劃 欲繪製10萬神經元活動地圖

MICrONS作為奧巴馬「腦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逆向建造1立方毫米的大腦,研究大腦進行運算活動的方式,把由大腦激發的智能計算再向前推進一步。

現在,美國情報系統下設的情報先進研究計劃署(IARPA)已為一項類似的雄心勃勃的計劃投資了1億美元。皮層網路機器智能計劃(MICrONS)旨在逆向建造1立方毫米的大腦,研究大腦進行運算活動的方式,並將研究結果更好地應用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計算領域。

美國為研究大腦投資數億元,也說明其對生命科學中物質結構與功能或作用機制,生命進化的研究非常重視。

電影《超體》中,女主角Lucy胃裡的藥物融入血液,她的大腦在藥物的作用下,得到了百分之百的開發,從而使她意外擁有了用意念便可控制周圍物體的超能力。
比如,預見未來,用意念移動物品,消除痛感,瞬間變身等等。

誠然,大腦開發成完全體後,人就有了超能力這種設想非常帶感,但是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了百分之十,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你可能聽過這樣一種說法:
說愛因斯坦,之所以比普通人聰明,是因為他的大腦不僅比普通人大出百分之十五,而且開發度也比普通人高了幾個決定性的百分點。而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了百分之十,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還有待開發。

或者這種說法:
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或者腦子裡有這樣的印象,男性大腦有發達的空間定位區,而女性大腦沒有,女性大腦的語言中樞卻要比男人大腦的語言中樞大出約三分之一。因此,男性更適合閱讀地圖,駕駛汽車。女性更善於言談,重視細節。

又或者持有這樣的觀點:
人類在出生前後的幾年間,大腦便具備了一生所需要的神經細胞。也稱為,神經元。一旦大腦內的組織結構已經形成,如後就很難有改變和塑造的餘地。
意思基本上等同於,在我國民間頗為流傳的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然而,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以上說法,全都是對大腦的錯誤認識。


統統不靠譜。

既然大家,平時深信不疑的知識都是錯的,那大腦到底是如何運轉的呢?

首先來簡單認識一下大腦~

人類大腦包括端腦和間腦。

端腦包括左右大腦半球,由約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g,是人大腦的最大部分。

是控制運動,形成感覺,實現高級腦功能的高級神經中樞。
主要包括,大腦皮質、大腦髓質和基底核三部分。

間腦由丘腦和下丘腦構成。
丘腦與大腦皮質、腦幹、小腦及脊髓等聯絡。負責感覺的中繼,控制運動等等。下丘腦與保持身體恆常性、控制自律神經系統,感情等相關。

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器官。同時也是高超、精巧和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

人類大腦的細胞總數約為1012個,相當於整個銀河系星體的總數。
此外,還有比神經細胞多10到50倍的神經膠質細胞。大腦掌管著人類的語言、思維、感覺、情緒、運動等高級活動。這些都與大腦網路的神經元之間或者神經元集群之間的拓撲結構密切相關。
它從本質上決定了整個大腦的功能。

因為人的任何行為,都與大腦有關。所以,人們形象的稱大腦為人體的司令部。

那大腦司令部是如何工作的呢?


不妨將大腦同計算機做一個比較~


人腦和電腦都具有運算和儲存的功能。

電腦的工作原理是,按照既定的順序,對輸入的數據進行規定處理。這種處理是淺層的,簡單而精確的。
數據與數據之間缺乏廣泛聯繫,都是獨立存放的。在CPU沒有調用的時候,數據永遠不會被涉及。計算機對數據的所有處理過程,是一種從A到B的線性過程。但從某些方面來講,電腦記憶的精確性和可靠性已經超過人腦。比如,用電腦計算1+1等於幾,電腦在特定規則下的答案,不會與其它規則下的答案同時出現。
10進位的結果是2,2進位的結果是10。
2和10在約束條件下,不會同時出現。

而人腦對信息或數據的處理過程要比電腦複雜得多。
人的感官為人腦提供信息和數據。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手觸摸到的,耳朵聽見的等等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動作,形狀,顏色,大小,距離,位置等所有的意義與無意義都將由大腦進行拼湊處理從而構建出每個人眼中的世界。然後大腦再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建構分拆,解構重組,從鬆散的事實依據中,「創造」出人類對世界的印象。接著再反饋給人體各感官。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甚至分不清楚先後順序的過程,造就了人類對世界理解。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上也沒有兩個人對世界的看法相同。
因此,可以說,人腦更適合複雜運算。這是電腦無所替代的。

這就是大腦運作的基本機制了。

而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了百分之十,這種說法,靠譜嗎?
大眾文化對10%觀點的反覆渲染,也加劇了這種說法的流傳以及鞏固了社會的刻板印象。

比如電影《超體》中,Lucy,誤打誤撞開發了100%的腦潛能,因此,她可以瞬間學會外語,輕易看透動植物的電磁波和能量流動,變形能力同樣不在話下。
這些眼花繚亂的炫酷技能無不寄託了人們對開發腦潛能的美好想像。
那麼這個源淵留長,備受人們買賬的百分之十傳說,是怎麼來的呢?

大多數人認為,出自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說過一句,普通人只發揮了潛在智能的10%。但是,結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單是大腦潛能。而是,更為模糊的「潛在的心智能量」。至於百分之10是怎麼算出來的,詹姆斯沒有給出實驗依據。至今也沒有任何科學家去嚴肅的驗證這個數字。

另一個意思的來源是,上世紀30年代,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在研究中發現,當他用電流刺激該部分大腦時,大腦皮層毫無反應。這既是被認為「未開發的百分之九十部分」。顯然,這是一個謬論。
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行為,也會涉及到大腦的多個部分。

比如說,早上起床倒水喝,我們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壺,把水倒進杯子里。再發出喝水的指令,這些都涉及到如下的腦區。
枕葉、頂葉、運動感知、和感覺運動皮層、基底神經節、小腦和額葉。短短數秒內,一場神經活動的大風暴,已經席捲了整個大腦。但是,仍然有人根據大腦掃描圖像反駁,無論我們從事何種認知操作任務,大腦只有一小部分閃亮區域被激活。這種說法的迷惑性很強,卻經不起科學的檢驗。
因為,我們無論進行何種認知活動,認知系統的很多功能模塊都必須協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我們在掃描圖像上看到的閃亮區域,是某項活動的主要負責區,大腦的其他區域必定也會參與進來。只是,激活水平不需要主負責區域那麼高而已。

另外,關於愛因斯坦大腦比常人大百分之十五,腦袋大的人更聰明的說法,還有一個更確鑿的反駁證據就是。人腦的大小是不斷變化的。猿人時期的大腦,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現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腦是不會無端端發展到這麼大的。

而傳說中,大腦袋的愛因斯坦卻是個小額頭的人。他的大腦甚至比人類大腦的平均尺寸還要小。
真正讓愛因斯坦更聰明的關鍵,是他大腦里神經元的聯通能力要遠超常人。

這說明,對於人類整體來說,只有大腦不夠用,不會有用不完的大腦。

如果腦袋越大越聰明的話,那腦容量最大的藍鯨,怎麼沒統治地球呢?

起源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斯佩里的腦策劃研究的說法,「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聽到的,左腦處理語言邏輯,右半側的身體活動,右視野視覺等。右腦處理書寫、情緒、空間概念,左半側身體活動,左視野視覺等。雖然左右半腦掌管不同的功能,但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家諾維拉懷特卻早已澄清了這條謠言,他指出左右腦區需要彼此鏈接才能完成任務。並不存在所謂的左腦型或右腦型人格。此外,腦的功能區其實很有彈性。不全然,左右半腦涇渭分明。

所以,當有人因為你是左撇子,而說你是右腦型人的時候,你完全可以這麼回答他,你才是右腦型人,你全家都是右腦型人!

說了這麼,很多涉及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雖然燒錢,雖然基礎,雖然應用與投入比低,誰叫咱任性呢?

我就是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啥樣,為啥是這樣,你能把我咋滴?

為啥納入十三五規劃,因為重要唄~


說一點我的猜測:

這些方向可能與國家建設沒有太大直接關係,但投資這些領域,能傳達給民眾一個精神:科學實踐的探索精神。

西方世界和伊斯蘭世界都有主流的宗教信仰,政府利用這些來穩固、發展政權,政客利用這些在群眾裡帶節奏。

我國政府宣傳的是世俗主義、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科學唯物主義。那麼大力推廣科學實踐的探索精神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推薦閱讀:

科里奧利力是怎麼來的?我理解能力差請講的通俗一點。?
紙會不會被壓碎?
如果一顆和太陽同樣大小、亮度的恆星(或者乾脆就是太陽),從地球上看和金星同樣亮,那麼它離地球有多遠?
為什麼現在研究天文學的大多不是天文愛好者?
星際爭霸系列中的蟲族到底是如何在外太空飛行的?

TAG: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宇宙學 | 化學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