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認為不過時(timeless)的設計通常都是建築作品?
Timeless 在此是指永恆的,不受時間影響的,通俗稱不過時。上圖是萬神殿(The Patheon),由古羅馬的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Marcus Vipsanius Agrippa)在公元前 27 年建造,公元 80 年燒毀,125 年重建,後被改建為一座教堂,圖片來自 1879 年的大英百科全書。更多圖片在: the pantheon (Google search). ? 相關問題:真的有不過時(timeless)的設計嗎,哪些設計被公認為是不過時的?
我不太清楚題主的「timeless」是指哪個層面,
從功能角度或者產品本身來講,我覺得建築作品很少有timeless的,倒是刀叉、筷子這類東西才是真正的不過時,幾百上千年來基本就沒怎麼變過,絕對是偉大永恆的設計。反倒是建築,每個時期都擁有自己特定的功能與形式,所以現在不會再有人蓋金字塔的陵墓或者穿斗抬梁的行政中心了。
或許建築在審美意義上更容易被大眾評價為『timeless』,比如我們至今仍然欣賞金字塔的雄偉和太和殿的莊嚴。不過我覺得審美意義上的「timeless」幾乎就是保守的意思。。
建築在審美意義上的timeless原因有三,首先是大家純粹從美學角度去審視建築,我們欣賞哥特大教堂的美麗和我們看蒙娜麗莎是一個心態,在這種欣賞文物的心態下,沒有人去想自己是否樂意住在幾百年前沒暖氣沒空調沒上下水的建築里,如果想一下這些絕不會覺得那些建築不過時;
其次是在所有設計中,建築的審美更新是最慢的一種,這導致了建築在審美意義上的「保守」。這一部分是因為建築是實現時間最長的設計,中世紀一個大教堂能蓋幾百年,即使今天,一座規模稍大的、有品質的建築從設計到投入使用至少也要一兩年,這和時尚圈走馬燈似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語。另一部分原因是建築設計的大飛躍往往要依託材料和技術的革新,比如石頭變成鋼材混凝土,到現在膜、紙、玻璃都可以承重,這個過程極其漫長,這也導致大家看到的建築往往是落後於同時代服裝、產品等設計的前沿成果的。
事實上,建築界的一個常識就是,學界最前沿的想法會超前實際幾十甚至上百年。偶有前沿成果比較快得到應用的,大家一樣覺得難以接受,比如埃菲爾鐵塔,比如盧浮宮金字塔,比如CCTV,但人們身邊的服裝和產品設計更新速度很快趕超了這些建築,這些建築就開始變成timeless的了。就這點而言,建築的永恆可以和西裝的timeless來類比下,雖然幾百年來西裝變革很大,但是跟其他流行服飾相比,它的變化速度相當慢,造就了它的「永不過時"。
最後,在學建築的人看來,雖然沒什麼建築是不過時的,但是一些偉大建築的精神確實是永恆的,比如我在答案里舉過的所有例子。因為這些建築在設計之初就含有某種對永恆性的追求,它們遵循了一些人類對永恆基本的認識,比如規則的幾何線條、巨大的體量、龐大的資源(人力物力)、對超越精神的表達等等。
——發現好多人贊同,受寵若驚——
很贊同@銘蔚的回答,他的回答偏向哲學意義,也是我對建築的看法。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建築最迷人的地方是在建築師之後發生的、是沒有任何個人能控制和創造的。一堆材料,石、木、磚或其他,被人以某個特定的秩序排列堆疊,然後人們生老病死,歌於斯哭於斯,讓這些物見證時光,承載人的記憶,生出「活力」(C.亞歷山大語)。即使改造、坍圮、只存史冊,仍然讓人類魂牽夢縈,這是我至今不能脫離建築設計的原因,想一想自己有機會用這種造物的方式在時間中銘刻一些東西,是件很有趣的事。新手如我對待邀請還真有一些被老師點名回答的忐忑啊。
因為時區的關係,醒來看到這個話題時已有不少好的評論了。但貌似回饋的意見並不是那麼positive。 那麼我嘗試以我所知試試,因為我其實是支持建築是有永恆性的。但同時,很多朋友的懷疑和反詰看上去又是那麼合情合理。這樣的情況下,不能憑羅列優秀建築案例來推導出建築是timeless的這一結果了。不妨先用些小問題來引導一下:
中華鉛筆timeless嗎?木質的外殼刷上引著竹葉的綠色。質軟,纖細,握在手裡滿心期待,但一切都要在小心翼翼的用很淺的角度削出中間黑色的筆芯之後。它會被用完;它會被自動鉛筆,簽字筆,手機,ipad取代;它本身脆弱得筆芯極易斷折。
隨身聽timeless嗎?深色外殼暗幽幽的金屬反光,好的walkman讓你感嘆,哇,比磁帶厚不了多少,線控配合華麗的藍光,會自動尋找磁帶上歌與歌之間的空點。它會從桌上掉下而壞掉,它會隨磁帶的退潮流而放在你屜子的最深處,也許你還是不捨得扔它,但是你甚至都不能用它放一首《江南style》。
建築呢?如題目中的萬神廟,它的表現力是神性的,技術是讓現代人詫異的。但它不非所有建築的代表。在面臨老舊,損毀,甚至我國的『保護性拆遷』時,它像草芥一樣無力。我甚至不否認此刻自己心裡的焦慮:如果timeless對應的是不朽,無盡和永恆,那麼在這些供人使用的事物中(鉛筆?walkman?房子?)又如何呈現這個詞呢?請讓我至少先找到一個可供慰藉的證物,沿用timeless這個詞,我介紹這本書:C. 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建築的永恆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豆瓣地址建築的永恆之道 (豆瓣)
簡言之,亞歷山大提出這樣一個對應建築的觀點並認為這是無論建築如何發展(是怪誕如廣州歌劇院,還是蠻橫如cctv大樓,亦或弄堂里的陽台私自加建)都可使用的評判標準—— 建築應該永遠追求的是(豆瓣總結為)『社會成員按照他們自己的存在狀態設定他們生活的世界秩序』,而我更喜歡用書里的一個詞『事件』來概括——無論是豪華賓館的大堂,街邊招待所的門廊,金字塔最好取景的那個方位,或你精心布置的新房。建築都是活動的容器,而這種活動(事件)讓你對這個地方有了判斷:豪華的大堂里暴發戶大聲打電話的聲音在大理石柱子間回蕩;破舊的招待所門廊下那個神態恬淡的老人又在那抱著貓曬太陽;她以為只是個金字塔前簡單的留影但是你卻單膝下跪結結巴巴說出一些話語;布置新房的時候這面牆我明明說過不要用這個牆漆嘛。。。發現了嗎?事件也許會很私人很飄忽,但是假如一個事物可以承載很多人很多事件很多年,那麼那個地方就應該會有一個特質。
那會是什麼呢?
建築容納人的尺度,保護人的行為,得益於材料或是修復擁有了較長的存在時間,事件在建築里積澱並滋生新的行為。這樣的建築才是timeless的。所以讓房子保有這一特質的不是建築形式(不是拿錢砸出來的形象工程)而是建築和人類關於『被使用』的契約。
謝邀。
如果timeless系列有排行榜,「建築」一定排不到中上。
「timeless」 和「經典」有些不一樣,因為經典可以是因為「某個時期的佳話」或是「某個代表或是象徵意義的里程碑」或是「某位大師的宏偉巨作」或是「某個作品開啟了某個藝術流派的先作」
timeless的意思,就是幾百年前的東西,用現在的審美習慣以及使用感覺,看起來還不錯而且還很好用。
而人們生活習慣以及時代技術變遷。現在的建築隨著時代發展其實越來越滿足人「長久以往一直以來默默期待的需要」,因為建造技術帶來更多藝術上的可能。
所以,以前技術下的藝術品,在建築技術更新幅度很大的情況下,它很難不過時。
說起timeless,我覺得調羹、筷子……這類稍微沒啥發展空間的用具,才有不過時的可能。
所以三千年前的筷子,你用起來還是一樣。三千年前的建築,你住住試試……
當然如果硬談——不過時的不是它作品本身,而是它所表達的理念。
談理念的話,那這樣很多領域設計的理念都不過時的。
-------------------------------------------------------------------------------------------------------------------------------------------
而我想為什麼大家會對建築持有一種timeless感,我要拿位匿名回答的一句話來闡述……
匿名 回答的——「建築設計,並不是一門能夠並且會廣泛的被大多數人理解和接受的藝術。」
我的觀點相反,其實相較於交響樂和歌劇、京劇……建築設計可通俗多了。因為建築設計必須要考慮現到當時人的使用習慣以及審美。以及偶爾的庸俗開發商意見和官員意見。
而且建築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技術以及人使用需求的限制。
所以建築設計它在設計時已經有很多「框」。這些「框」都是人們可以被感知的,也是人所熟悉的,所以即是有許多是人可以被審美的。
所以建築設計,就是一門能夠並且會廣泛的被大多數人理解和接受的藝術。
建築學本身定性,也一直是一門半技術半藝術的學科。比起那些純藝術類學科,建築再次通俗多了。
因為它是拿來用的,是給大家用的,甚至是「強迫」很多人看的。
不考慮這些方面的建築師,就是想做個藝術品的建築師,它一定是一個不稱職的藝術師。
所以大家都覺得建築不過時,是因為它是一件很通俗的藝術品,你看的懂而已。舉個例子,LAMY的主力產品大多是在三四十年前就設計定型的,如今依然在產,並且銷量不錯。徠卡的M相機、路虎攬勝、保時捷911、MINI、甲殼蟲等都是歷經幾十年風雨,從設計之初到現在都只是在一點一點地隨著時代進行小改款,基本大型從來沒有改動過。明代家具有上百年的歷史,如今依然深受人們喜愛,其設計還被一些北歐的設計師模仿借鑒。「好的設計」不但不會過時,甚至會隨著時間而愈發有魅力, 很明顯這並不會只限於建築。
?WikiArquitectura
如圖,位於Stuttgart的Weissenhofsiedlung, 始建於1927年,圖為大神Le Corbusier和Jeanneret合建的雙拼。下圖是現在拍的,找了好久才找到張有汽車的。
?Hansen-Hansen.com fashion photography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當我們說永恆時,我們實際上是指某種詩學上的意義。唯物論里沒有永恆這一概念。
建築和其他人造物一樣,總會有物質上破敗的時刻。建築物作為一種有用之物,或許因為它用石頭建造而歷時更久遠,但它並不具有物質意義上的永恆性。
相對於其他的人造物,建築又有些特別的意義。因為作為體量最大、耗費資源最多的人造物,設計、建造自然要求謹重,也會被投射更多的願望、賦予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在某種意義上,建築是一種世界觀的產物。在「設計」作為一種行業或工業出現之前,建築是一種遵循一定程式規範的建造,例如魯道夫斯基編寫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呈現了地球上各種原生的建築形態。
世界觀並非一成不變的,人類的思想也總在發展變化,所以建築---表現為風格---也總是不斷地嬗變。因此,風格上的永恆或者不過時看起來是不存在的。但是從詩學上來說,可以認為某些建築是永恆的,這通常是指一種體驗,一種穿越時間的共同體驗,例如身處萬神殿的穹頂之下,就像杜甫詩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是人人都可以體驗到的一種廣褒、壯闊,古今相通。
偉大的柯布西耶說:死亡終將結束一切行動,唯有勞動之結晶——思想永流傳。永恆的(timeless)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念、一種無形的東西。建築和其他的人造物共享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有時會被遺忘,而好的設計會重新喚醒這些思想和價值。
建築有」不過時「的,但並不是」不過時「的通常都是建築。進一步講,」不過時「的說法有點狹隘。
建築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文明和科技的產物,是與當下的經濟水平和意識形態密切相關的。之所以我們認為有些建築「不過時」,是因為它符合我們這個大時代下人們對於美的認知,並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所以,以我們目前的視角來看,縱使有各種流派各種風格存在,萬神廟仍然是美好的、經典的。
但它的」不過時「是一個綜合的社會性結果,而不是建築物本身。在某個時代,在某個地點,由某個人物,有了這樣一個設計強悍技術高超作品——在這個大背景下,萬神廟才具有跨時代意義,成為了一個」不過時「的,或者說是經典的建築。但不過時並不是指萬神廟這個廟本身。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它也不是「不過時」的。萬神廟放到今天,它的建築形式也好,力學結構也好,材料也好,早就已經過時了。再過千年,萬神廟還是不過時的嗎?帕提農也是不過時的嗎?那個時候人類的科技已經變遷到你不能想像了,人類對居住功能的需求也不一樣了。
前面有人說,站在行業的眼光,這些的確是」不過時「的。沒錯!!!但我想說,建築師的行業優越感,也是局限我們成長的一個原因。商業社會,我們設計出來的是產品。我們要設計的,是要滿足人們的多元需求,為人類提供更好的生活,也為社會提供價值。我們要從經典中去找適應性、合理性和它背後產生的原因。換言之,是一些規律性的,符合人性的東西。如果僅僅是崇拜經典,你有可能會被社會清點。
我們不過是大千世界的螞蟻,有些對著一顆樹表示瞻仰,而有些已經上樹了。我算是反應慢,回帖慢么。。。也許Timeless並非是不過時的意思,而是永恆性的問題呢。關於建築的永恆性從建築建造之初,人類就開始討論了。比如人類最早的紀念性建築,穴居人的墓地,一般時候是不會到那裡的,由於長期的陌生,導致神秘感的加強,建築讓人產生了敬畏。再到後來,這種建築容易遭受鳥獸借巢,使得嚴肅與神聖蕩然無存,人類由此開始尋找更為妥當的辦法來,比如,金字塔,人們找到了更為有效的辦法保持建築,因而使得人們覺得建築是不會過時的。
從心理學上講,你為什麼審美上接受不了鳳凰傳奇,卻依然受其影響而哼唱出來,其實並非不好,而是不適應,長時間的催眠使得你自然而然接受了這一狀況。建築具有天然的催眠性——即建築的持續時間,許多建築的持續時間是人類壽命的兩倍乃至幾十倍,使得人們對於反對它的存在無從談起,繼而接受了其存在的的合理性。
當然,這種說法排除了一種可能的狀況,那就是建築設計上的一無是處,這是建築師和業主的水平問題,不在討論之列。
繼續說,試想,如果人類具有兩百年以上的壽命,即使柯布做的建築再如何經典,也許你也會在30年50年內厭倦住在裡面,因而Timeless,我覺得更多的是物體與壽命之間的尺度關係。因而,二樓的說法雖然別具一格,但是對普世心理而言,西服是一種壽命相對較短的物品,不會有太多人在意它的所謂不過時的特點,因為不過時還可能意味著需要有不一樣。
那說到這裡,可能還有一種不過時,比如日本神道宗的祖庭,每隔10年(記不清了T_T)就重建一次,它給人的形象恆久不變而代代相傳,並非建築本身設計的偉大,而是人文特質使得它不過時,因為人們一旦談到自己的國家,總會想起這些被大多數國人所談論過的話題。也許,不過時並非因為設計本身,而是為了區分民族和族群,只要沒有天下大同,界限也許會一直存在下去。
謝邀,先回答了鏈接裡面的那個問題。真有不過時(timeless)的設計嗎,哪些設計被公認不過時,它們有什麼相同的特點?
再來回答這個,首先,就像眾多回復裡面說的,我也認為這個是個偽命題。這裡面單一建築作為一個產品來說。他的存在周期很長。這是導致題主,包括我聽到挺多人都會這樣評價建築。
作為功能來說。建築是會過時的。作為設計風尚來說。建築同樣也會過時。但是就像我在鏈接的問題裡面所說的。不過時往往是因為設計的產品承載了里程碑式的技術變革或者思想革命。而作為建築這個產品所需要的技術和精神需求往往也是非常標誌性和綜合性的。加上之前提到的其存在的周期極長,而且其絕大多數體量也是非常的大,位置也惹眼。所以,會給我們相對密度比較大的不過時感。
首先要弄清楚「不過時(timeless)」這個概念。
概念這個東西,都是用其使用條件的。
比如說從建築材料上來說,幾乎很少有不過時的建築設計,中國古代大部分的木磚建築都是過時落伍的。或者從使用功能上講,長城幾乎是從建成起實用功能就已經過時作廢了,完全沒有預期的作用。古建築的局限很多,哪裡像現代建築,建築、結構、風、水、電還有節能、消防....幾百個為建築服務的學科,這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不僅是古代建築,就是現代著名建築過時的也比比皆是,比如悉尼歌劇院,一直被詬病的結構不合理,回聲及排水問題等等。
因此,廣義的說,世上沒有不過時的建築。
我個人理解,樓主的不過時(timeless)概念更多的是體現在審美或者時尚的角度。
但實際上,使用這種角度評判建築,本身已經是過時的,很不專業了(如果你是學藝術專業的我可以理解)。
建築的使用價值,包括使用的適應性,抗震防護,人文建設,經濟效益(沒錯,好的建築會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等等。現代的建築大師們,早已從各個不同角度去重新詮釋建築,這也是解構主義的起源:打破原有的觀念束縛,使建築去儘力符合人類越來越高速的發展,滿足人的越來越多的使用要求。
而中國現代大學裡關於建築的普遍教育,大部分停留在審美藝術的角度,很少涉及實用,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激情,壞處是遠遠落後現實中實際的建築發展方向,當然,對於大學生來說夠用就行,搞研究的都是專家們去乾的事。
所以,我認為,關於建築的未來和發展方向才是更具討論價值的問題。
簡單說,一個建築基本要滿足30年或者50年的使用期限,根據人類現在的爆髮式發展,即便10年後是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沒法預測,跟何況30年50年,這是建築師首要解決的問題「建築的時效性」,所以有一種理論認為,建築師應該建「未來的建築」,需要超前的去思考。還有人認為,建築本質就是一種工具,一種機器,在現代,將建築變為「變形金剛」早已成功,所以建築的未來在於科技等等,總之此類的研究和理念舉不勝舉。
回題目,建築的審美價值也不純粹,是和人文價值歷史價值等等結合在一起的。所謂金字塔如果沒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那就是個石頭堆的椎體而已。
因為建築給人的的情感記憶是最強的,對人而言,情感有時大於一切。
自小到大,我們生活的環境,處處都有建築,祖祠、牌坊、塔樓、各色橋樑。這些建築在我們身邊切切實實的發生,自然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裡面,交雜著我們的情感跟回憶。
正是這種情感的交雜讓它們永不過時,回想一下你記憶裡面的事情,總是會有建築的存在。可能是一間教室,可能是一條灑滿落葉的路。因為人的記憶里有建築,所以每每見到總有共鳴,也因為這份情感,所以我們不會把他們簡單粗暴的定義為過時。
同樣的結論可以類推到其它你有情感回憶的事物上,第一份定情物、年少時騎過的那輛破自行車,都是如此,即使它們已與時代脫節,已「過時」,但它們對於你永遠有意義,因而也就永不過時。而建築物,生在土裡,不動不移,往往構成一群人一代人的共同回憶,也就有了廣義上的不過時。
每個時代會有每個時代的流行樣式,古代的大氣磅礴,今人的視覺驚訝。建築物一直在「過時」,但是過時與否是人的評判,面對這些鮮活活在我們情感中的建築物,我們無法像批卷一樣簡單地定義對錯。這種複雜的情感混合,只要建築物還存在,就會一直延續下來,這也就決定了它們永不過時。
——————16.5.28更新——————
又回來看到建築不過時的話題,現在一直在想,產品設計是不是也可以不過時?
夏天吹電風扇時總是經不住想起小時候外婆家用過的蒲扇,那種扇子扇面很大,用枯的長葉條做成,周身都很粗糙,可是質量很輕,扇起來風也足夠的大。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設計得很好的產品,一來材料天然可再生,二來功能完備,手感風量哪個都沒差,可這確也不足以解釋我為什麼對它如此深刻的印象。
想了一陣我覺得是有一個情感的因素在裡面,扇子有時縫縫補補,有時破了補新葉,它周身早已傷痕纍纍,可以說在外人來看它甚至有點醜陋,但是對我而言,是小時候躺在藤椅上清涼的來源,是媽媽扇風哄入睡的回憶,對外公外婆而言,更是有付出的勞動改進創造在裡面。這些東西,對人的生活而言,遠比空調公司的市值重要,遠比淘寶19.9包郵的小風扇重要。
這,是我所理想的的人與產品之間的關係,現今大家換手機換的很勤快,換衣服換的很勤快,甚至換房子都很勤快。要我來說,沒有付出就無所謂得到,當大家不願意去為產品注入自己的情感的時候,產品對大家也就成了消耗品,也就對大家無關緊要,這個氛圍是很可怕的一個事,它從根本上與節約資源背道相馳,同時也使得我們的產品、生活用品少了很多滋味。
如何去改進這一點,我覺得是所有有志於做好設計的人的責任。先這樣......我並沒有覺得被認為不過時的設計往往是建築作品。
首先題主把範圍限制到了設計。那麼經典的繪畫音樂雕塑詩歌全部不在這個範圍內,而且嚴格的說古典建築也不是設計的範疇,因為它是fine art。設計這個詞產生於現代,用它去定義萬神殿是不確切的,當然因為建築確實往往包含有功能的成分,所以古典建築是含有樸素的設計觀念的。
另一方面,很多答案中提到的筷子,勺子等這些工具,他們也不是設計。這裡我指的是勺子,筷子它們純功能的部分。因為設計並不僅僅是功能。功能導出的只是工具而已。設計師是在於功能之外的那一點點打動你的部分!
用語言可以大致描述為:筷子不是設計,金屬的筷子,木質的筷子是設計;尖頭的筷子,吃火鍋用的長筷子是設計。
終於繞回timeless這個核心問題。
如果這裡timeless指的是能被admire。那麼實際上,太多的設計是timeless的。因為即使某個設計功能上不再被使用,其設計的匠心也是可以被admire的。比如,精巧的榫卯結構的傢具,達芬奇眾多精巧的器具等。
另一方面,如果timeless指的是能夠一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建築是有先天優勢的,因為棲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當然,籠統的說建築是解決人類的棲居問題是不確切的,金字塔就不是棲居的建築,它是為死人「棲居」的;教堂也不是棲居的,雖然它的內部能發生人的活動;而埃菲爾鐵塔這座建築完全就是一個「紀念碑」。)而且,幾千年來人類的棲居方式沒有本質的變化。自然以人類的尺度衡量,很多建築的設計是timeless打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雖然題主試圖把範圍局限在「設計」內。但其實它舉出的萬神殿的例子就是相反的。萬神殿從建成之初的市民場所,變成信仰空間,再變成旅遊景點,功能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從這點來說,人們感受到的那種timeless的東西已經某種程度上脫離了設計,變成了審美層面的東西。這其實和繪畫一樣,那種美是timeless的。
只是,太多人認為自己不懂古典繪畫,又有太多人以為自己懂古典建築。請允許我引用一段定義
根據羅馬時代的建築家維特魯威所著的現存最早的建築理論書《建築十書》的記載,建築包含的要素應兼備用(utilitas,實用)、強(firmitas,堅固)、美(venustas,美觀)的特點,為了實現這些特點,應確立藝術的且科學的觀點。
source:建築_百度百科
簡單點說古建築物本身的特點就具有美的特點,只不過現代的一些建築物丟失掉了它本該有的特點而已。
除去設計以外,建築物還附加有時代的藝術 工藝和歷史等因素。
所以往往從感情上,人們更願意稱建築為經典。
更重要的是,建築就在那裡,你無法讓他改變什麼,就算你改變了一座建築,他的時代同樣不會為你所動,這就是堅固的建築帶給我們的不可修改感。
我們說的經典都是有甲方的,很多人認為甲方根本沒有審美能力,但是他么確決定了這些建築的去留,溫和建築都是不過時的,而有負面時代背景的建築(尤其是帶有紀念意義的殖民地建築)通常,都不會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評價建築用不過時。這個詞,太單調了。應該反問那些建築是過時的,我很懷念我老家的火車站,我覺得他根本不過時,但是他們確實給我們這個小城市造了一座用」麻將堆成的東西「,高鐵新建後那些車站終於不在主城區了,只要有高鐵在,他們永遠不過時,而且會成為大家記憶,但是很可惜,他們不會再次出現在照片里了,因為他們太丑沒有人願意和他們拍照,而且全國基本一樣,(哈哈,現代化)。而那些過時的你願意和他們合影的,你願意給你的孩子,告訴他故事的建築,都是不過時的。
建築以其不可移動性彰顯自己的「強勢」,這種「強勢」所形成的磁場勢必會影響進入該磁場的每一個人。古典主義時期的建築以紀念性為主,採用黃金分割比等經典手法,以一種謙卑的姿態來建築,完全沒有個人主義的偏執;再加上運用自然材料(人類無法抗拒的材料)來建立與自然的溝通。我認為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才營造出不過時的磁場。
其實不過時的設計早已是徹底融入生活的那些創造,以至於我們不再將它們稱之為設計。比如前面說到的筷子和西裝(基本款)。雖然我們仍然在搜尋更漂亮的筷子和更好看的西裝,但數百年前的筷子和剛誕生時候的西裝用起來並不會讓我們多難堪。但是建築不行。建築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社會人文、美學、材料、力學、設備、氣候環境的不斷變遷或進步都時刻影響著建築的生成。所以建築總是受其所在的時代制約,服務於當下。那些所謂永恆的建築不過只是個紀念碑,早已不復當年的功能和意志。比如說故宮,當年某長要求北京所有新建築都要加宮殿建築的蓋子,所以才有了西客站這樣的怪胎。你會覺得西客站有點永恆的味道嗎?生活方式的改變、材料和技術的進步已經極大的改變了建築的形式和內容。那些充滿永恆感的建築其實都是過時的建築,斷不會有人覺得住在裡面比現在的住宅更舒服。
最近知乎上經常看到關於設計的問題,就某個形容詞來提問,例如什麼是 inevitable design,什麼是 timeless design。
這些都不是什麼「設計理念」或概念,只是外人(例如記者和評論家)或設計師自己用來形容某種設計的說法。像 inevitable design 和 timeless design,本質上無非就是說這個設計很讚,很經典。沒有別的什麼深意可挖了。
本題不成立。任何領域都有很多 timeless 的作品。例如 Kraftwerk 就是。感謝邀請。只是一個建築學生。
首先,timeless在很多行業都存在,而作為設計的專業,本身就蘊含一個反timeless的層面 。相對於物理,化學等理論性的學科來說,理論是更為timeless 的一種東西。
因為理論有可辨的正偽性。所以才有真實的意義。
1:而設計類的東西,都是很不嚴謹的學科,因此會出現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
而每個時期的作品都有其巔峰之作,
而這種巔峰之作卻被當做整個建築行業的timeless其實很沒有依據的。
相比這些巔峰之作,很多的建築創作都只是反映某個時代的意義。
而達不到timeless的程度。
所以相較而言,音樂,舞蹈,都因為藝術的層面兒都有巔峰的看似永恆的東西存在。
其實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假象。
2:建築學科的新突破大多是建立在對以往的弊端的思考。
就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也很明顯。只是頻率沒有那麼快罷了。
這種更新換代相對於理論性學科來說,
就意味著對於過去的批判。而理論性學科是對過去的繼承。
既然是批判,那麼timeless這個詞就很有爭議了。
當然,理論性也有批判,但是一般一個理論的提出是要有很嚴格的科學實驗基礎的。
而建築沒有科學的實驗基礎。大多是一種價值觀或社會經濟政治等層次反應出的文化現象。
所以這種根基是不斷隨著時間變化的。
我是外行,根據常識,建築的使用期限相對較長,流行元素在建築上的體現能夠保持很長時間
為什麼被認為不過時(timeless)的設計通常都是建築作品?
貌似不是這樣的。
不管什麼東西,個人感覺多麼丑,經過那麼多年能保存了下來,心生敬畏。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行天橋樓梯要做成這種折回形的,而不是更減少距離的環形向上?
※水彩風格的建築效果圖怎麼做?
※有哪些建築看上去讓你覺得很吃驚?
※伊東豐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三人的建築風格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如何評價天津濱海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