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離第一級火箭可回收還有多遠距離?

這應該是火箭技術吧


謝邀。技術問題不如經濟問題難解決。而且在追求高可靠性的發射任務里不如用新的。


難搞。
做個反推懸停著陸,降落傘著陸,對於中國來說都很容易。
難點是,如何保住運載能力。

懸停需要消耗很多燃料,降落傘至少需要幾百公斤重量,這些都會損失載荷。

SpaceX減重做得太好,國內拿長七搞垂直起降,運載能力直接降到0


我寧可選擇把有限的資金都傾斜到開發運力更大的長征9號上,還有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還有月球火星計劃,都不願意把錢放到這些自以為省錢的損招上,受限於化學燃料火箭固有特性,你SpaceX再怎麼回收再怎麼省,還能省到什麼地步?原本說幾百萬美元就能發射火箭,現在又說能省30%,能回收你以為沒損耗?你以為翻新就沒成本?最終得不償失。當然,相關研究中國早就在進行,但不會是重點,真正的低成本發射還是要等未來火箭技術質的革新,現階段的航天活動說白了就是燒錢,NASA和他的一幫小弟地主家沒餘糧才會想這些損招,兔子表示不就是個錢嘛。

現在最接近真正實現回收的實用運載火箭是SpaceX的獵鷹九號,通過減重維持實用成都的運載係數,還有低與常規的液氧、煤油溫度,這一切都是安全性的隱患。尤其是最近一次爆炸事故就是因為液氧罐里出現的固氧導致的,知道為什麼會產生固體氧嗎?方向錯了不要緊,步子大了還扯到蛋。可以預見的是,美國航天未來十年都會是NASA不作為,手下一幫小鬼瞎搞內耗。

所以呢,搞航天你要有星辰大海的豪氣才能找對方向,也有有小步快跑的謹慎才不至於扯到蛋。

這就是區別,我們的長征五號順利發射:

而某個牛逼哄哄自稱回收火箭降低成本的公司,最終還是因「固氧」而爆炸,而產生固體氧的原因正好就是溫度過低:

說好的重型獵鷹呢?
如果SpaceX不儘快調整過來,估計是要一年一年推遲,永遠活在3D CG里了。


個人感覺,系統越複雜越容易出問題。追求可回收就是憑空增加了好幾倍的系統複雜度,以及出問題的幾率。需要再增加好幾倍的成本才能把出問題的幾率降下來。這樣系統總體成本是不是真能下降也不一定。歷史上出現過太多次類似的例子了。


spacex的一級火箭能回收,是基於兩方面。

火箭回收降落的時候,大部分燃料都已經耗盡,箭體重量已經很小,spacex的一級有9台發動機,可以只開三台減速,降落時候甚至只開一台發動機懸停降落。而梅林發動機也具有深度節流能力,也就是發動機的推力可調整範圍大,可以盡量減少推力以便適應燃料消耗後箭體重量很小的情況

可以看出來,獵鷹火箭的發動機和箭體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回收,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長征火箭用降落傘定點回收還是有意義的,起碼不再砸民居了,起碼掉下去不會好幾天找不到了,不過火箭發動機的嬌嫩,降落傘回收以後復用就別想了


其實火箭回收有多重方式。現在!!SPACE公司的回收方式並不是僅僅為了回收Ih級火箭,而是為了登陸火星計劃,驗證火箭在火星上著陸的技術。就單純的講回收I級,最簡單的辦法是反推火箭+降落傘,這個技術並不難,實現起來也容易。但是要像SPACE一樣,讓I級火箭自己著陸,估計沒個十年八年的肯定做不到。關鍵是決策層想不想干這件事。


還不如用大型運輸機做第一級


我覺得挺遠的,不過這事不著急,我覺得探測火星才需要抓緊

而且火箭回收是否會像太空梭那樣屬於點錯科技樹呢?


你這輩子看不見的


不遠!降落傘回收貌似已經研究了很久


難搞。垂直可回收火箭的技術nasa大概在90年代中期搞出來,中國現在的技術相當於nasa60年代中期的雙子星時期。


推薦閱讀:

俄羅斯東方火箭基地靠近中國是看不起阿?符合戰略需要嗎
觀看火箭發射要注意哪些事項?
火箭使用液氫液氧只是為了節省空間?不考慮空間,直接用氫氣氧氣可以嗎?
假如朝鮮2016年2月8日至25日間發射的「衛星運載火箭」偏離發射軌道往中國方向飛去,我方如何應對?

TAG:運載火箭 | 火箭發射 | 天宮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