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條件不錯怎麼發展了那麼差?

人口不多,地理位置不錯,資源豐富,而且從英國獨立也沒有大的衝突和戰爭,也沒有捲入冷戰。和周圍國家也沒有大的矛盾。可是幾十年來在東南亞一直比較落後。似乎連一直打仗的越南都比不上。為什麼?


前言

近期因為緬甸北部局部地區武裝衝突,關於緬甸的問題一直在發酵,尤其是在『3.13』事件發生以來,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各種各樣的邀請。

之所以遲遲沒有回應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3.13』事件正在調查處理中,還沒有得出最終調查結果,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而此事屬建國以來從未發生過的,在中國本土因周邊國家戰事致中國邊民死傷,這件事無論如何讓國民在心理上都是完全不能接受的,然而由於國內宣傳部門對此類事件的報道太過拘泥於傳統的制度,使得國內民眾不能得到準確及時的信息,致使各種虛虛實實的消息滿天飛,弄得大家無所適從。

二是知乎現在的環境實在不敢恭維,無論說什麼都會有一些奇怪的言論出現,我已多次聲明我只是一名前公務員,現已賦閑,我所說並不代表任何人,只是我的個人看法而已,大家可以當做我的一家之詞,當做一個參考足矣。

再有就是我離開外事工作實在太久了,只是憑記憶隨便寫,也怕會誤導大家,這就是我遲遲沒有動筆的原因。

其實在『3.13』事件發生之前,一些嗅覺敏銳的朋友早已從各種不同的渠道不停地捕捉搜集有關緬甸的一些信息和資料,試圖去了解中國這個遙遠貧窮的鄰國為何一直戰亂不止,我在另外一篇回答中已經把祝湘輝先生的那篇分析緬甸民族問題的文章整理髮出來,以便讓感興趣的朋友了解緬甸國內的武裝衝突的歷史淵源。

因為除了被邀請回答各種各樣關於緬甸的問題之外,有時還會有朋友諮詢關於到緬甸投資風險事,因此今天特將原發《中國網》社科院世經博士任琳的一篇關於《中國在緬甸投資需要防範哪些政治風險?》的文章搬運過來,以便於大家從更多角度了解緬甸的基本情況和投資環境,文章有些地方我做了調整和補充,此文比較長,如果沒興趣,到這就可以打住了。

—————————————————

中國在緬甸投資需要防範哪些政治風險?》

作者——任琳

緬甸位於亞洲中南半島西北部,與中國、泰國、印度、孟加拉國和寮國五個國家接壤。

西南瀕臨印度洋,海岸線長1930公里,國土面積67.66萬平方公里,是東南亞第二大國,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目前,緬甸是東盟和WTO成員國,緬甸是陸地上連接東南亞與南亞、中東的必然通道,也是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緬甸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使其具有了獨一無二的重要戰略意義。

近年來,美國、日本、印度都十分重視與緬甸政府建立密切關係。

奧巴馬政府上台以來,美國逐步取消了對緬甸的經濟制裁,而美國對緬甸最後一輪的經濟制裁是從2003年8月開始的,選擇這個時機取消對緬甸的經濟制裁,是與美國政府的『重返亞太』戰略息息相關的。

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背景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和總統奧巴馬先後訪問緬甸,從這些美國高層的出訪不難看出美國的真實意圖。

而中國作為緬甸的友好鄰邦,主張『睦鄰、安邦、富鄰』的周邊政策,並一直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在此背景下,緬甸同樣是東南亞+印度洋地區非常重要的一環。

這些緬甸政府並不是一無所知,緬甸政府深知自己的區域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這幾年,在中國、美國、印度這幾個大國間也煞費苦心地周旋,試圖利用這幾個大國之間的博弈,在其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緬甸是於1948年脫離英國聯邦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的。

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執政14年的吳努政府。

1988年,以蘇貌將軍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將『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更名為『緬甸聯邦』。

2010年,緬甸再次舉行全國大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獲勝。

2011年,聯邦議會確立緬甸政府部門共30個,同年新政府宣誓就職。

2012年,緬甸舉行議會補選,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成為緬甸第一大反對黨。

目前緬甸聯邦議會成為了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利機構,由聯邦議會選舉產生議會議長,國家總統、副總統,總統為國家領導人及政府首腦,30個政府部門部長由總統提名,議會批准產生,各地方政府機構(省邦)首席部長和部門負責人由地方議會選舉,總統任命產生。

但軍隊仍然保留很大權利,新憲法對軍人地位作出這樣的闡述:聯邦議會中25%的議席由國防軍總司令直接任命產生,地方議會(省邦)中,國防軍總司令以3:1的比例直接任命軍方議員。
目前兩院(民族院、人民院,緬甸語直譯是這樣稱呼,換做通用的稱呼應該就是:參議院和眾議院)議員任期一般為五年,每五年進行一次選舉。

按照計划下一次緬甸議會選舉將於2015年11月或12月舉行。

根據緬甸國家商務部2014年的信息顯示,緬甸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農林資源、漁業資源以及旅遊資源等十分豐富,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中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顯示,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發區塊,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目前日均產量約20億立方英尺,其中向泰國銷售13億立方英尺,向中國銷售4.66億立方英尺。

緬甸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鉛、鋅、銀、鎳、金、鐵、紅藍寶石、翡翠等,其中紅藍寶石和翡翠在世界上獨享盛譽。

但因緬甸地質勘查能力比較滯後,且由於緬甸一貫的小心謹慎,不允許外國勘測隊進入緬甸進行勘查,因此緬甸整體的礦藏的儲量及分布情況一直沒有確切的數據和資料。

直到1994年緬甸政府頒布《礦產法》,允許外國對其寶石、有色金屬、工業礦產原料、石料等進行勘查、勘測和開發生產。

根據2010年資料顯示,緬甸森林覆蓋率為41%,柚木儲量佔全世界60%,另外緬甸還盛產各種名貴的硬木,從2014年起,緬甸停止原木出口,只允許出口木材製品。

緬甸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內陸湖泊眾多,漁業資源豐富,現待開發和對外合作潛力很大。

緬甸旅遊資源豐富,由於沒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破壞,緬甸的自然風光十分優美,名勝古迹很多,近年來緬甸政府也著力於開發發展旅遊業,積極吸引外資,加強建設其旅遊配套設施,根據緬甸國家酒店與旅遊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4財政年度外國赴緬旅遊的遊客總人數已達225萬人次。

緬甸奉行『不結盟、積極、獨立』的外交政策,不允許外國在緬甸境內駐軍,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倡導者之一。

緬甸因為長期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自加入東盟後,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有很大改善。

中國與緬甸於1950年建交,1960年中緬兩國正式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中緬兩國國家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中緬關係也一直是親密友好的。

到了六十年代中後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緬甸發生了大規模反華排華事件,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直到1990年緬甸軍人政府上台以後,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緬甸政府又開始修復中緬兩國關係,且一直到2011年緬甸新政府成立以來,中緬兩國的交流合作仍舊非常密切。

2011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華,宣布建立中緬兩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隨後中國全國人大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對緬甸進行了訪問,2013年中國副部級以上官員訪緬共13次,緬甸總統吳登盛僅在2013年則兩次到訪中國,2014年,緬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長吳瑞曼、總統吳登盛分別訪華,中國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嚴雋琪也對緬甸進行了友好訪問。

隨著緬甸政府政權的鞏固,緬甸開始逐步調整外交政策,改善與其它國家的關係,隨著緬甸特殊的戰略地理位置彰顯出其舉足輕重的意義以來,越來越引起歐美等區域外國家的關注,尤其是美國、日本、印度在加強與緬甸政府建立密切關係方面十分用力,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減輕對緬甸的經濟制裁,准許美國公司赴緬投資,並於同年11月訪問緬甸,成為首位訪問緬甸的美國在任總統。

根據緬甸國家商務部公共信息服務網站信息顯示,2014年10月,緬甸政府預測2014-2015財政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將為9.1%或9.2%,緬甸現任政府本屆五年任期內的平均增長率將達8%。

另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的信息顯示,緬甸主要貿易夥伴都是亞洲國家,與歐美的貿易量非常少,2013-2014財政年度,緬甸與亞洲國家的貿易總額達230億美元,占緬甸對外貿易總額的95.22%,與歐洲的貿易額為5.53億美元,占緬甸對外貿易總額的2.22%,而與美國的貿易額則只有1.36億美元。

1954年中緬兩國簽訂了第一個貿易協定,1971年簽署貿易協定,雙方互相給予最惠國待遇,1994年簽訂《有關邊境貿易的諒解備忘錄》,1997年簽訂《關於成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聯合工作委員會的協定》,2001年中緬兩國簽訂《投資促進和保護協定》,2004年簽訂《中緬關於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06年,自緬甸開放木姐邊境貿易口岸以來,中緬雙方貿易額逐年增長,根據緬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2012財政年度,中緬貿易額達50.01億美元,中國成為緬甸第一大貿易夥伴,據緬甸《Eleven Daily News》報道,2013-2014財政年度,中國繼續保持緬甸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中緬兩國貿易額約為70億美元,其中緬甸進口額約為40億美元,出口約為30億美元,位居第二的是泰國,緬甸與泰國貿易額約為55億美元。

中緬經貿合作不斷深入發展,合作領域從貿易和經濟援助擴展到工程承包、投資和多邊合作,中緬貿易中,緬甸主要出口物資為木材、農產品和礦產品等,從中國進口的物資主要有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紡織品、摩托車配件和化工產品等,近幾年,中國對糧食和動物飼料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此緬甸向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量也隨之增長。

緬甸對外貿易主要出口產品有天然氣、大米、玉米、各種豆類、橡膠、礦產品、木材、珍珠、寶石和水產品等,進口產品主要有燃料、工業原料、機械設備、零配件、五金產品和各種日常消費品等,輻射市場主要為東盟國家,緬甸是東盟成員國之一,因此其產品在進入東盟其它國家時享受優惠關稅。

中國-東盟自貿區於2010年建立,中國對從東盟10國進口的產品實行了零關稅,2015年緬甸也將對自中國進口的90%以上產品實行零關稅,同時緬甸也是WTO成員國,所以大部分產品出口至其它成員國時無配額限制,另外,緬甸已通過了美國的普惠制(GSP)審查,已重新獲得美國的普惠制待遇,有5000多種產品可免稅進入美國市場,此外,緬甸還是歐盟提供關稅優惠的受惠國,歐盟從緬甸進口的產品實行免關稅政策。

緬甸於1988年正式允許外資進入緬甸投資,二十多年來,緬甸的外資投資有了長足的發展,為進一步吸引外資,緬甸於2012年頒布新的《外國投資法》,據緬甸官方統計,截止2014年3月底,共有33個國家和地區在緬甸12個領域共投資685個項目,總投資額為462.26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為能源、礦產、製造業和旅遊服務業。

2013-2014財政年度,緬甸共吸引外資流量為41億美元,2014-2015財政年度上半年(2014年4月1日至9月30日)緬甸吸引外資流量超過36億美元,同比增長20億美元,本財政年度吸引外資流量有望達到50億美元,世界經濟論壇《2014-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緬甸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14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34位。

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對緬甸直接投資4.75億美元,至2013年底,中國對緬甸直接投資存量為35.70億美元,中國對緬甸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油氣開發、水電資源開發、礦產資源開發等領域,2013年中資企業在緬甸新簽承包工程合同77份,新簽合同額為9.1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2.61億美元。

電力資源和交通運輸是緬甸當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方向,目前緬甸只有30%的家庭得到電力供應,但緬甸蘊藏的發電量是目前發電量的30倍,世行發言人透露,緬甸將花費58億美元實現在全緬家家戶戶通電計劃,其中世行將為緬甸提供3-4億美元,其它部分由緬甸政府自行解決。

另外,緬甸現主要依靠水路進行貿易,正積極籌建與周邊國家相連接的經貿公路交通樞紐,部分項目已啟動,如蒙育瓦-格勒-甘果公路,該項目由日本與韓國橋樑公路維修組提供技術支持,並獲得了60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其中70%由東盟十國資助,30%由亞洲開發銀行資助。

據中國商務部報告顯示,緬甸中央銀行存款利率為10%(通貨膨脹率約為5%-7%),其它銀行存款利率為8%-10%不等,貸款利率高於13%,此外,緬甸金融市場發展較遲緩,在緬甸融資一般可通過項目抵押融資或在同行業之間拆借 緬甸正在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剛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為緬甸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帶來利好消息,2014年11月緬甸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中國對緬甸勞務合作的規模較小,根據緬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2013年中國對緬甸勞務合作在外人數分別為502人、639人和839人,緬甸引進勞工政策較嚴格,僱主只有在優先招聘緬甸公民而沒有合適人選後,才能向緬甸聯邦投資委員會申請引進外籍勞工。

緬甸勞動力充足,但缺乏高素質人才,據緬甸官方統計,緬甸勞動力人口(15-59歲)為3340.7萬人,另外據世行統計顯示,緬甸中等教育入學率為49%,高等教育入學率為12%,均處於世界平均較低水平。

緬甸目前的政治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緬甸中央與對方分權,部分地區局勢動蕩。

緬甸是亞洲國家中民族成分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存在大量的民族矛盾和地區分裂勢力,根據CIA網站數據顯示,緬甸全國人口約有5575萬人(此處存疑,因為緬甸已經很久沒有做全國人口普查,據說現在緬甸全國人口已經超過6000萬),緬甸政府承認的少數民族共有135個,少數民族語言100多種,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和撣邦等多個地區實行自治,軍事衝突經常發生,政局不穩,安全環境不穩定,2013年6月至今,緬甸北部克欽邦境內武裝衝突一直不斷,企業投資要注意避開這些可能的衝突,避免投資、建設因武裝衝突而無法開展、延期或中斷。

二、對緬甸的投資需要在注意獲得緬甸政府和法律的批准之外,還需要注意贏取投資地緬甸當地民眾的認同和支持。

由於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複雜性,如果投資項目沒有民眾的支持,當地民眾有可質疑緬甸政府決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從而引發通過遊行、示威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將致使投資項目遭到意外干涉,而無法正常開展,因此,企業需重視緬甸民眾的意見,積極與緬甸民眾、社會組織溝通,廣泛聽取社會輿論和意見,處理好在緬甸的公共關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此外企業還要注意由於緬甸社會責任履行不足,如果可能,應增加提供對緬甸醫療、教育、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

三、緬甸轉向大國平衡外交戰略。

緬甸新政府上台後,重點發展與周邊國家尤其是東盟各國的關係,同時緬甸還著力於改善與歐美國家的關係,緬甸現在採取的是積極的外交政策,一直在努力改善與各重要國家的關係,試圖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通過其平衡外交的策略,以實現其國家利益最大化,與此同時,而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也希望緬甸減輕對中國的依賴,企圖在區域內削弱中國的影響力,因此,在美國重返亞太的國際政治大環境下,企業在緬投資可能會受到此類因政治因素引致的不確定性的影響。

總而言之,中資企業對緬投資風險略高,但也機遇重重,由於緬甸中央和地方的政策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可能會給企業投資帶來不可預測的不確定風險,企業在緬投資,既要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和社會習俗,還要注意避開緬甸國內的內部衝突,還要與緬甸各相關方面保持良好關係,還需加強與緬甸在野黨派、民間團體、當地普通民眾的交流,履行好企業在緬的社會責任,以實現合作共贏。

參考條目鏈接:http://www.md-zw.com


說明不是每個人都能被錢收買的,寧可不長草,也不發展經濟


東南亞戰略大三角【作者:山川形便】

這塊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上的高原山地,橫亘於東亞、南亞、東南亞之間,是一個天然的三角形結構,它由中國雲南西藏南部(德宏、西雙版納、怒江、保山、藏南等)、印度東北河谷(阿薩姆等)、緬甸東北撣邦高原(克欽邦、撣邦、佤邦等)、泰國北部山區(清邁)、寮國北部山區(琅勃拉邦)以及越南西北山地(老街)等組成。三角形三個頂點分別是,西北角: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野人山、藏南和阿薩姆地區;東北角:中越邊界地帶,東臨南海;西南角:薩爾溫江入海口沖積平原,與泰國隔他念他翁山脈。多條大河自此呈放射式奔流入海,主要有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怒江-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等。此地在古代曾反覆被中國納入勢力範圍,明朝更是通過設立羈縻機構,將整個三角地帶收入囊中,可惜大明亡了,末代皇帝也被此間酋長獻俘而死,要不然,據此可成大業矣。

在此,我們不妨用地緣政治理論,來分析下這個三角區域的地緣優勢、地區局勢以及如何為己所用。

一、地緣優勢

可以說,東南亞戰略大三角的經濟和戰略意義,是大大的。前面說過,此處橫亘於東亞、南亞、東南亞之間,又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緬甸北部的野人山在民國時期還是中國領土,如果失而復得,中國便能自此南下緬甸,直插緬甸心臟,更可以跨入印度東北,將勢力滲透到南亞,一舉收復藏南,順便將阿薩姆等寶地收入囊中,然後攜孟加拉扼住印度東部,並與巴基斯坦東西呼應,將印度困死在南亞次大陸。而控制了撣邦高原,以雲南為大本營,便可以輕鬆抄了泰國後路;同理,控制住了越南紅河平原邊緣山地,並聯合泰越中間的寮國和柬埔寨,從西北陸上、東部海上以及天上,全方位夾擊。隨時可以威脅越南本部,打擊其在南海上的囂張氣焰,以捍衛我南海主權。一旦時機具備,立馬出兵滅亡越南,以其作為全面控制南海的跳板。以上討論是國家安全層面的。眾所周知,我國的能源和戰略通道主要是南海,路程十分遙遠艱險,還時時處處被外部勢力掣肘,南海一旦有事,馬六甲海峽被封死,就如同卡住我們的脖子。為此,我國一直在謀求出海新通道,很慶幸我們找到了兩個,一個是西邊的巴基斯坦,另一個就是東邊的緬甸。一般人會認為,我國西南邊陲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實則不全對,我們可以沿薩爾溫江穿過撣邦高原,直達河口,對面就是寬廣的印度洋安達曼海,如此一來,出海里程將被大大縮短,中國西南邊陲將一躍成為發展高地,雲南更有可能再次成為東南亞的總部。目前,我國在巴基斯坦和緬甸採用了不同的兩種方式,一是正在巴基斯坦修建港口和道路等基礎設施,二是在緬甸建設輸油管道。其實很有必要在緬甸複製巴基斯坦模式,打造西南出海新通道。而且中國西南在環境人口經濟文化上要比新疆強很多,現在急需這樣一個窗口。

二、地區局勢

大三角和中國同處一個高原,地緣更近,有相同的民族和文化,自古至今交往都很密切,現實中,中國更是他們的主要經濟合作對象。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地區和所在國並不友好,獨立呼聲和運動高漲。比如,印度東北的曼尼普爾等地土著,看起來確實如他們所言,更像華夏子孫,與印度人產生隔閡也就不足為奇了。而緬甸東北地方的分裂趨勢就更明顯了,撣邦、克欽邦等地民族皆可在中國找到相應親屬,生活習慣更是一邊倒,越來越中國化。古代如此,現在更是如此,就連前些年東南亞的共產主義運動都能看到中國的身影。

三、戰略路線

該戰略就是如何將東南亞戰略大三角納入我方勢力,為我所用,以緬甸撣邦高原薩爾溫江(怒江)流域及出海口為主要目標,而且是整個戰略的關鍵和突破口。

一方面,加強對緬甸政府的控制,扶植代言人,促成以下幾點:

1、以經濟合作為由,修築雲南到孟邦的快速鐵路,並在孟邦建造大型港口;

2、以保證安全為由,在沿線和港口駐軍;

3、設立跨國公司和教育機構,控制緬甸經濟和文化命脈,對緬甸精英和學生群體全方位滲透,培養親華勢力;

4、設立秘密地下組織獲取情報,清洗外國勢力和緬甸反華勢力,保證中國的絕對話語權。

另一方面,密切與地方武裝勢力的關係,既要輸送物資武器,又要加強經濟文化滲透,使其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待到時機成熟,促成其發起公投,要麼直接加入中國,要麼成為中國的傀儡國。為了防止緬甸反彈,需嚴密控制當局,必要時,可以採用武力威脅。

征服緬甸後,往西跨越若開山脈收復藏南,與印度就必有一戰了,可憑藉天然的戰略高度,和巴基斯坦東西夾擊,利用導彈等前沿軍事手段,一舉肢解本就不夠統一的印度聯邦。

往東自西雙版納挺進寮國,這個中國的馬前卒,目的是進一步控制越南上游,使越南腹背受敵,無暇顧及南海問題。

往南泰國方向暫時還沒有充分條件,但不妨礙中國進行滲透,修築鐵路就是一個重要手段。

當然,這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質仍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


緬甸和泰國一直打仗,後來和好成為唇齒之邦。但是緬甸走向了軍權主義的道路,內戰不斷,出口毒品,世界名聲不好,又被制裁,導致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反而更加依賴毒品出口,惡性循環。後來世界打壓毒品,摧毀金三角,緬甸不得不走上新的發展道路。二戰時期,很多國民黨人留在緬甸,發家致富,引起純緬人反感,造成種族激化,影響了國內治安,造成社會動蕩,同時由於孟加拉總爆發洪水,難民總湧入緬甸,還強姦當地緬甸女人,再次激化種族衝突。所以,現在為止,緬甸北部和南部,總是動蕩,北部的反政府武裝,緬甸人都說是中國在背後支持,南部孟加拉難民簡直無法處理。但是現在,緬甸逐漸走上了新民主化道路,包括仰光在內的中部和泰國接壤的東部,發展的特別快,特別好。2009年我就預言解封的仰光會發展成另一個北京,現在仰光房價突飛猛進,直接破億,城市發展及其迅速,去過仰光的人很難想像緬甸是個動亂的國家,所以只能說,咱們看到的都是人家的缺點,但是人家真實的樣子,還是要自己親自去看,仰光真的非常好,世界各國企業都在仰光發展,新聞往往是片面的,就是這樣。


緬甸也曾經闊過,新加坡都到緬甸學習過城市規劃。在1962年3月,奈溫將軍政變奪權,開始了軍人執政,軍人執政,你懂的。開始了閉關鎖國,長期與緬甸共產黨,緬甸民族地方武裝的戰爭。當一個國家的主要精力用來打仗的時候,這個國家要怎麼樣才能發展好?民國時的中國。


內戰


內戰,軍政府被西方制裁。


緬甸曾是亞洲富國。西方對軍政府制裁加上閉關鎖國,導致經濟落後


建國後暴力國有化,大量華人資本家被抄家,開國元勛全部被刺,沒有威望人士服眾,混亂之後軍閥維持秩序卻中飽私囊,英國人治下的民族矛盾在開國元勛死光後大爆發。


因為還不夠獨裁


緬甸條件比越南泰國差多了。。。。


推薦閱讀:

地球是怎麼起源與演化的?
有哪些氣象諺語其實是不科學的?
為什麼陸地要形成連片的幾大塊,而不是形成散落的零星小塊呢?
世界上有沒有一個地方全年是雨水天氣?
為何谷歌地球上巴哈馬附近的海域如此之藍?

TAG:地理 | 國際關係 | 東南亞 | 緬甸 | 世界現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