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蒹葭》一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

管窺蠡測,感覺裡面寫的季節好矛盾。。。
1. 蒹葭似乎是指尚未成穗的蘆葦,亦反覆提及蒼蒼、萋萋、采采,俱形容其繁盛。從物候而言,應在中秋之前,也有人說是夏天的。其後則蘆花殘敗紛亂,不似詩中所描述的景象;
2. 白露為霜。本詩應起源於秦地,今陝西、甘肅一帶,結霜的時節也要在中秋之後。寒露、霜降兩個節氣,都在十月,那時候蘆葦都已經敗了。。。
還是說這首詩壓根走的寫意路線,沒有既定的季節可言 - -?
認真求解惑啊。。。

附全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謝謝:)


先放上《毛詩正義》中的一段,省略號處是我省略的未摘抄文字。

[疏]「蒹葭」至「中央」。○毛以為,蒹葭之草蒼蒼然雖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為霜,然後堅實中用,歲事得成,以興秦國之民雖眾,而未順德教,必待周禮以教之,然後服從上命,國乃得興。……
○鄭以為,蒹葭在眾草之中,蒼蒼然彊盛,雖似不可雕傷,至白露凝戾為霜,則成而為黃矣。……
○正義曰:「蒹,薕」,「葭,蘆」,《釋草》文。郭璞曰:「蒹似萑而細,高數尺。蘆,葦也。」陸機《疏》云:「蒹,水草也。堅實,牛食之令牛肥強,青、徐州人謂之薕,兗州、遼東通語也。」《祭義》說養蠶之法云:「風戾以食之。」注云:「使露氣燥乃食蠶。」然則戾為燥之義。下章「未睎」,謂露未乾為霜,然則露凝為霜,亦如乾燥然,故云「凝戾為霜」。探下章之意以為說也。八月白露節,秋分八月中;九月寒露節,霜降九月中。白霜凝戾為霜,然後歲事成,謂八月、九月葭成葦,可以為曲簿充歲事也。《七月》云:「八月萑葦。」則八月葦已成。此雲白露為霜,然後歲事成者,以其霜降草乃成,舉霜為言耳。其實白露初降,已任用矣。此以霜降物成,喻得禮則國興。下章「未晞」、「未已」,言其未為霜則物不成,喻未得禮則國不興。此詩主刺未能用周禮,故先言得禮則興,後言無禮不興,所以倒也。

蒹葭是兩種蘆類植物:「初生者為菼,長大為蒹,成則名為萑。初生為葭,長大為蘆,成則名為葦。」再根據《詩·豳風·七月》里「七月流火,八月萑葦」這句,推測「蒹葭」時期應該是夏天
讓人感到季節混亂的原因在於「白露」。如果按照《毛詩正義》的觀點,《蒹葭》三章涉及到「白露」之處都不是實寫,而是假設,並且省略了半句話。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一句為例,說的是:此時蒹葭正茂盛,卻還不能為人所用,必須要等到霜降之後,蒹葭成長為萑葦,才能成事(這半句話省略了)。

所以,這首詩的季節應該是夏天。


白露也是個節氣啊,而且是在中秋之前(陽曆9月7號左右),蘆葦開花的時間大約是每年八九月份,這樣算是說得通吧


頭條【漢口江灘的蘆葦開花了】武漢江灘,蘆葦開的正歡…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推測十月份是有可能的。。。


個人理解,蒹葭為實,白露為虛,全篇都在講水,我一直把這裡的白露理解為水上氤氳圍繞著的霧氣這種意向的。蘆葦可以生長在水邊,在水邊看來,蘆葦蒼蒼,霧氣緲緲,更增加了宛在水中央而不得見的意境。 所以時間大概是在夏天應該說得過去。


春秋時期只有四個節氣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後逐漸在秦漢時期完善為二十四節氣。並且節氣訂立是以河南地區為標準。由此觀之,本詩中白露為霜和節氣無關。至於其他意思,不敢評論


.

詩三百不是「詩」,是書信,內容寫實。

¨¨¨¨¨¨¨¨¨¨¨¨¨¨¨¨¨¨¨¨¨¨¨¨¨¨¨¨¨¨¨¨¨¨¨¨¨¨¨¨¨¨¨¨¨¨¨¨¨¨¨¨¨¨¨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
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
上面,故名「白露」。

129.《秦襄夫人與夫君簡書(四)》

『引言』 秦襄公常在外征戰,夫人孤寂,常常思念。古人所謂「思婦詩」,就

是這樣煉成的。此簡書經秦襄宮廷司樂譜曲後,題名為《兼葭》之樂歌。有

人說秦始皇把《詩三百》焚了,誰信呢?其歌詞參考譯文如下: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我那伊人 在水何方

逆流而尋 道險漫長 順流而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曦 我那伊人 在水何湄

逆流而尋 道險岸急 順流而尋 宛在水中坻


蒹葭彩彩 白露未已 我那伊人 在水何涘

逆流而尋 道險深幽 順流而尋 宛在水中沚

【札記】《詩序》曰:「刺襄公,未能用周禮也。」失之,思婦詞何以刺?所謂「伊人」,

周人對商後裔之故國君侯的稱謂,非古今《詩經》詮釋學家之種種誤解。伊人有如

此篇的秦君襄公、《白駒》中的宋君戴公等殷商故國後裔,皆伊水的人、伊尹的人,

總不能稱其謂之"商人"丶"殷人"吧?


古代戰爭以水據險。《文王·周易》曰:「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

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以哉」。.秦襄夫人知道如果她要去尋夫君,她會去水中

央(水洲)、水湄(水灣)、水中坻(島礁)、水中址(水壩)等野戰駐紮地點。


此簡書當作於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西征陣亡年。

.


推薦台灣交通大學詩經公開課,b站上有。第二課主要講的就是《蒹葭》,老先生通過考據認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發生於春夏之交。


蒹葭可能只是泛指一直類似蘆葦的植物,估計在10月、11月左右吧,也有可能是把時間線寫了進去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上課的老師講過這詩裡面的時節是不止一個的.也就是說這首詩描寫的是男女之情,而時節只是在裡面起個烘雲托月的效果.而這首詩應該是民歌,對一大段時間進行描寫也許也不奇怪吧,畢竟主題還是一致的.而且這種長時間跨度的感情描寫將情感表達得更委婉細膩,應該更接近古人的審美觀.——個人見解


推薦閱讀:

TAG:植物 | 詩歌 | 季節 | 中國古代文學 |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