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洛杉磯治理霾污染用了數十年,中國將會花幾年空氣質量才會有所好轉?

2013年以來,陸續有100多座城市深陷「十面霾伏」,霾到底還會持續多久?倫敦治霾花了20多年,洛杉磯花了近60年,中國將會花幾年?怎樣才能治理好霾污染?


隨著工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廢氣、汽車尾氣排放超過空氣承受能力,久而久之形成霧霾天氣。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治理空氣污染,是一個艱巨而持久的過程,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治理空氣污染所需的時間或許會有所縮短,但是期待通過短平快的措施來完成治理,是不現實的。查找明確污染原因,需要一個過程;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需要一個過程;措施得以順利實施,需要一個過程;實施後產生成效,最終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更需要一個過程。

不論是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還是日本四日市、德國魯爾工業區,治理空氣污染都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沒有「速成」的方法。

倫敦:1952年出現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前後導致1.2萬人死亡,隨後在1956年,英國議會迅速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加強治理空氣污染,30年後情況終於得到改善。

洛杉磯:1943年洛杉磯出現了第一次霧霾,經過漫長的治理,直到上世紀末,洛杉磯煙霧問題才基本得到解決

日本四日市:1961年,日本東部沿海城市四日市哮喘病大爆發,隨後,民眾像政府提出訴,日本政府治理空氣污染花了近30年。

德國魯爾工業區:1962年12月,魯爾區出現持續霧霾天氣,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過每立方米5000微克。德國人制定霧霾條例,一旦出現霧霾天意,政府可以要求工廠停產、車輛停駛。20多年後,德國總體空氣質量才獲得極大改善。

治理空氣污染
要找到污染根源才能對症下藥,霧霾背後隱藏的是發展方式、產業結構、消費觀念、生活習慣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就發展方式而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積累的矛盾不可以能一朝一夕解決。過去,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招商引資「飢不擇食」甚至「飲鴆止渴」,對企業污染行為放任不管,「先污染後治理」,導致環境污染的後遺症至今難治。對於國家來說,空氣污染要與領導政績掛鉤,環境治理不過關,不予以升遷。對於各地政府來說,首先要糾正以往急功近利、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堅決拋棄「GDP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

就產業結構而言,現在,中國正處於重工業發展階段,重工業耗能非常大,如果使用的燃料又是傳統的燃煤,那必然造成污染問題。比如我國每年要出口大量的低級鋼材,但是用很多煤炭,用很大的環境污染代價來生產這些產品,對經濟發展的實際貢獻非常有限。治理空氣污染要堅決抵制和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下決心整頓,整頓不合格的企業,要求其停產。

就消費方式而言,治理霧霾、人人有責,不少人都知道環境被破壞不好,可是誰也不願改變自己破壞環境的行動。汽車尾氣是霧霾的主要成因之一,如果每個人都能理智消費,抵制浪費性消費,實現綠色出行、綠色生活,就會為環境的清新怡人作出一份貢獻。

就生活習慣而言,亂扔垃圾,無視垃圾分類,貪圖方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焚燒樹葉、秸稈,無節制購物都會對本來就污染嚴重的大氣增加負擔。

治理霧霾,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短期內難見效果而無所作為。只有政府採取強硬手段,企業承擔責任,每個人積极參与,才能遠離霧霾,重見藍天。


引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 劉遠舉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中的段落:

除了少數人認為「每個人都是霧霾的製造者,每個人也就有義務打掃霧霾」,並積極行動,絕大多數人,在面臨減少霧霾與傷害自身利益的選擇時,往往會歸咎於其他因素,抱怨野蠻施工、污染企業、集中供暖、餐館、燒烤、秸稈,覺得政府規定的限行、尾氣年檢只是在「裝積極」,並抵制妨礙自身利益的減污措施。這並不奇怪,作為一種典型的公共品,空氣陷入了「公地悲劇」中。

「公地悲劇」的原因在於,對某一項資源,個體的、私人的成本與社會的成本不同。在當下中國,地方政府官員為GDP帶來的政績,企業為更高的利潤,個體為了舒適取暖、開車,其實都在破壞環境。在破壞環境這一項上,私人成本都小於社會成本。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加害者,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都陷在「公地悲劇」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解決「公地悲劇」的辦法是政府介入調節,對資源進行私有化、或根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對排污者徵稅,增加彌補排污者的私人成本,使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一致。但是,高昂的社會成本並不能直接驅使政府行動,只有當社會成本轉化為政治壓力,並壓倒政府GDP利益的時候,才能驅使政府行動。而在社會付出的巨大成本還未轉化為政治壓力時,政府的環保動機不強,環保部門的權力也不夠大。

在具體的污染過程中,所有排污者的好處都是實實在在的、明顯的、集中的,另一方面,個體製造的污染,卻是分散的。對於個體來說,自己製造的那一部分污染僅占自己所受到的污染的很小一部分。比如,一個人開車,享受了開車的好處,並排放出污染。當很多人都同樣行動的時候,如果其中一個人停止開車,他會立即喪失開車的好處,卻幾乎不會改變自己遭到的污染,所以沒人會減少開車。但是,當所有人都選擇開車的時候,每個人遭遇的污染甚至會大過開車的好處。簡而言之,這個時候,社會成本已經由每一個人共同分攤,但他們卻陷在公地悲劇的陷阱里,無法自我解決,只能呼籲。

人們呼籲減少污染的時候,明白自己會從更乾淨的空氣、更乾淨的水中受益,但與此同時,他們往往會低估自己的義務、高估他人的義務,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別人的義務會多過自己的義務。比如,消費者會認為,治理霧霾,主要受損的應該是那些工廠的利益,而不是自己開車與用電的權利。

當我們明白了這種義務幻覺之後,就不難明白,開著大排量的轎車,同時卻嚴厲地問責霧霾,這種行為是真誠的,並不虛偽,只是個體面對「公地悲劇」出現無力感的同時也低估了自身代價。從這個角度上看,指望中國人,人人從我做起,主動採取低碳生活方式,工廠主動實行嚴格的環保措施,既是幼稚的,也是不符合社會規律的。


要減少污染,解決「公地悲劇」,不能靠自我約束,而只能靠「義務幻覺」下的相互約束。所以,人們的呼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社會成本變為呼籲之後,如何集聚起來,變為政治壓力,逼迫政府強力的治理污染。顯然,這個過程,正是一個體制的、政治的過程。


遺憾的是,在當下中國,缺乏一種明確的途徑來收集這種個體意見。相反,政府官員的利益,工廠的利益都是明確而集中的,也就更有動機通過不作為、行賄進而阻止、弱化社會成本的聚集。社會成本雖然廣泛存在但卻無法集聚,各地的PX項目就是典型例子。可見,霧霾與體制之間,存在明確的邏輯鏈條。


那麼,社會成本如何轉變為政治壓力呢?

除了形成政治壓力,推動政府行動,好的制度過程,還能幫助政府獲得公眾更大的配合。

在現代技術下,排污行為,是可度量的。從這個角度看,空氣就變為了一種「公共池塘資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提出了關於「公共池塘資源」的管理與分配的八條制度設計原則。其中的三、四兩條的內容,對當下中國的霧霾問題,很有啟發意義。第三條的內容是:集體選擇的安排。絕大多數受操作規則影響的個人,應該能夠參與對操作規則的修改。第四條的內容是:監督。積極檢查公共池塘資源狀況和佔用者行為的監督者,要麼是對佔用者負有責任的人,要麼是佔用者本身。


簡而言之,受規則影響的人,應該能夠參與操作規則的修改,而規則的監督者、資源(新鮮空氣)的保護者(政府),也應該與資源的消耗者(老百姓)存在明確的代理關係。當受污染的公眾,能夠通過可靠的、可見的邏輯鏈條參與規則設計,不僅能使規則本身更能反映各方利益,也能得到更好的配合。一旦代理關係不存在,或者較弱,那麼,無論資源的管理者如何做,都必然遭到公眾的批評。


所以,不管是聚集社會成本形成政治壓力,還是在具體的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上,體制都與霧霾有著明確的邏輯關係。


一個政治體制如何能有效均衡個人與社會成本,是人們對其作出評價的重要標準。任何體制都能均衡個體與社會成本的功能,比如,當下河北不停地關閉水泥廠、限制鋼鐵產量,就是一種明顯的體制對霧霾的反應。但必須指出的是,不同體制在實現此類功能上的效率、速度、預見性、科學性卻存在量的差別。這種不同的政治結構之間的差別就構成了評價的依據。從這個角度看,程度就是實質,量的差異就是質的差異。


中國式治霾很多時候類似於嫁禍,一線城市把污染重的企業搬到二三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污染嚴重之後,再把這些企業搬到鄉鎮,美麗中國到美麗城市到美麗鄉村,一個完整的嫁禍鏈形成,治霾 不是嫁禍,必須轉變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解決污染重能耗大的企業,而不是搬來搬去,應付抽查的暫時性關停。這樣的治霾,確實只能依靠大風來拯救我們的天空了!


應該不會,一個美籍博士來學校講座說到舊金山治理用了40年的時間,即便現在科技發達了,但是相對來說企業也多了,說到中國打算幾年的時間來治理,欲速則不達。。。


其實做到APEC藍也就幾天時間


暫時來看不可能。
要估算,首先得知道污染有多嚴重。單一個pm2.5都得研究很長時間,想把空氣,水,土地的污染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就遠非一朝一夕之事(土地污染情況據說花了6年調查,結果被列為國家機密,一次新聞報道某負責人表示會公布結果,後來,你懂得……)
假設我們知道了準確的污染情況,將其數據化,像GDP一樣每年百分之幾的治理估算不難,問題是什麼時候治?我初中那會兒,政治課本就講環境是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呵呵)。以我國當前面臨的國內經濟問題,民生問題,階層矛盾,再加上海外領海問題,島鏈,領土爭端,對有能力改善環境的人來說,環境問題算個屁的事。
改善環境還是等中國足球奪得世界盃後再談吧!


推薦閱讀:

有什麼可以實打實起到空氣凈化效果的植物嗎?
根據咱們國家的國情,PM 10 和 PM 2.5 哪個作為監測指標更合理呢?
氨排放過高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會造成哪些嚴重後果?
怎麼區分一次性口罩的優劣?
如果沒有霧霾,PM2.5 及其它空氣中對人有害的氣體或物質最後到了哪裡,如何分解?

TAG:空氣污染 | 環境污染 | 空氣質量 | 城市學 | 霧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