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種人體質是不是真的較差?

因為在國際上體育賽事的表現,還有平時的觀察,總覺得黃種人,或者說我們中國人,體質太差
我們學校有一黑人的留學生,打籃球那體力一個好
僅僅因為基因問題嗎?還是有環境因素


作為一名競技體育運動員,我對這個問題一直都充滿了好奇。

答主一名職業車手,先說一下公路自行車運動的現狀吧。世界頂級車隊有18支,每支車隊有約二十幾名車手,在這幾百人當中,目前有黃種人五個,日本兩個,中國台灣一個,中國香港一個,中國大陸一個,大概相當於周琦進入NBA的成績了。同樣地,進入到頂級車隊,這些黃皮膚的車手或多或少是受到亞洲贊助商在其中推動的,當然他們也是天賦最高也最努力的幾個。而百屆環法有且僅有計成一人參加。

最近幾年國內才開始普及和使用功率計,伴隨著網路的發達,我們也有機會去「偷看」

職業車手的一些數據,坦白說,我看完了以後是無奈的,備受打擊的。讓人感覺無法追趕的。

很多時候我和隊友們在參加國際比賽的時候就在想是什麼原因限制了我們的成績呢?笑談中,我們認為最大的差異就是體質和體制。

首先我們覺得父母那輩兒都是餓著肚子長大的,長身體的時候哪見過什麼葷腥啊?我們這輩兒呢,大多也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雖沒餓過肚子,但是要說飯菜有什麼營養,飲食結構有什麼合理性,我可不敢苟同。再加上後期吃點地溝油毒大米啥的,沒生病都燒高香了。(笑)

再有就是體制問題,我國是舉國體制呀,想出去單飛???找更好的教練和團隊???我真的沒有娜實力和娜勇氣!!!

曾經在知乎回答過一個問題請參考

和職業車手比賽的感受

十幾年前日本喜瑪諾公司為了中國市場推出十年計劃,即把有培養價值的中國青少年運動員送到歐洲培養,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只有計成留下來了,並歷史性的完成了三大環賽。目前王美銀在歐洲打拚,但他已經29歲了,發展空間顯然不大,不過還是希望他能把先進和科學的訓練理念帶到國內,幫助青少年的發展。

2016年里約奧運會,宮金傑和搭檔鍾天使歷史性的拿到女子競速賽的奧運會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打破歐美人的壟斷,第一次有黃種人站在最高的領獎台上。透過這個事件我們看到了什麼呢,國家隊短距離組多年來堅持聘用法國最優秀的教練員,體能訓練師,並配備了最頂尖的科研團隊。是不是這個原因我不妄下結論,各位看官各有定論。只知道全運會後,中國國家自行車隊簽約了原英國自行車隊功勛教練薩頓,中長組會不會有質的飛躍,我們拭目以待。

薩頓任教中國隊

最後表示非常贊同 @繼續者張付 的觀點,自行車也是西方人傳統優勢項目,甚至會打壓亞洲非洲自行車項目的崛起。2012年的宮金傑郭爽事件就是一例。

我們是自行車大國,並不是自行車強國。我們是大國,還不是強國。


題主觀察的沒錯。

黃種人,我就先說東亞人。一線帶過國內頂級特種兵,國家散打隊員,奧運會金牌選手,國內外MMA運動員……告訴大家事實的真相。

不說體質,我們說體能,包括六大素質:力量,速度,耐力,應激,平衡,柔韌。

進行人口平均計算,西方人力量上和速度上有優勢;東亞人在應激,平衡,耐力和柔韌上有優勢。應激包括了基於互動的協調、靈敏、反應速度和身體把控的綜合素質。如果把狹義的跑步耐力推廣的廣義的體能耐力,東亞人更耐的住。比如加入了耐疲勞、耐飢餓等綜合耐受力,東亞人有優勢,我軍的負重戰術跑一直也是世界領先的。東亞人的整體體能素質更加均衡。比如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等,東亞人就很強。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六個體能素質,四個佔優,整體均衡,卻在世界體育舞台上不顯眼,甚至感覺上非常弱,非常差呢?

因為,國際幾乎所有的現代運動都是西方人創立了,創立者是根據自身的種族優勢創立了這些運動,簡單講就是歐美人什麼強,就比什麼。就好比你彈鋼琴強,他跟你比拳擊;你編程強,他跟你比拉卡車……你永遠不會贏。通過西方掌握的世界媒體的放大,全球被洗腦,就出現了東亞人弱的假象。

乒乓球、羽毛球更看應激體能素質,中國人強,東亞人強;他們就改規則,換大球,甚至提議奧運會取消乒乓球。你日本的柔術,必須把各種關節技和絞技等技巧和應激體能素質閹割掉,變成更加突出力量和速度的柔道,符合西方人的體能優勢,才能入奧運會……

如果舉重或者搏擊類項目不分量級,進行絕對實力的對拼,也就是無差比賽,東亞有大骨骼大身高的人口比例就擺在那,你的骨骼不夠粗大,你的骨骼上各種髁、粗隆都不夠大,怎麼能附著更多的肌肉。然而,通常人們對於比拼力量的項目更關注那些重量級選手的絕對實力,比如力量舉或者健美,通常東亞人可以有機會的小級別不會受到關注,擁有龐大大骨骼人口比例的歐美(或者移民到歐美的西非裔)自然顯得強大。

但是西方壟斷了整個世界的話語狀態下,很多體育項目的發明就是為了彰顯西方人種族優越感的,你們東亞人什麼差,就制定規則比什麼才是問題的真相。

但是,我告訴大家,未來不會是這樣。人類不能總停留在幾千年前戰鬥體能衍生出的奧林匹克蠻力時代。未來我們的體能必然與工具、科技結合,必然向均衡發展,結合了工具與科技的體能,東亞人自然會佔據優勢。比如30米手槍對射,東亞人靈活的身手將更加有優勢;比如進行戰術載具駕駛和戰鬥,東亞人也將佔據優勢;東亞人具有更靈活的小關節操控能力,和應激體能素質結合,在坐姿精細操作上也將有優勢,我不了解電競,單從東亞人體能特點上看,我不用了解電競,就能推斷出,電競操控,東亞人一定非常強。倘若把電競操控換成未來的戰鬥機器人操控,想想東亞人會有多麽的強大!但是我們要先有戰鬥機器人,所以東亞人要想在體能上強於歐美,必須發展科技,並使體能與科技相結合……

用一句歌詞告訴大家

現在我們還不想被化作塵埃,因為我們的故鄉叫做未來!

大家要有信心!

通過科學訓練,東亞人的力量和速度素質還沒有太大差距,蘇炳添也跑進了百米10 秒,有關蘇炳添的問題,大家可以問 @周阿姨 ,她當時負責蘇的運動營養,除了複雜的運動營養補劑組合外,蘇每天要吃她包的海參。

關鍵是東亞人的力量與速度素質更趨向於與應激、耐力、平衡、柔韌形成體能均衡。

相關閱讀:

繼續者張付:東亞人種的優勢是什麼?

————————————————————————————————————

補充一下:

當然如果分量級,中小級別的力量與搏擊項目,中國人普遍是世界最強的一個群體。

比如舉重的男子世界紀錄

項目 出生日期(日月年) 姓名 出生日期 國籍 破紀錄時間

56 Kg

抓舉 139 kg 吳景彪 10.01.1989 中國 22.11.2015

挺舉 171 kg 歐雲哲 18.11.1991 朝鮮 22.11.2015

總成績 307 kg 龍清泉 03.12.1990 中國 07.08.2016

62 Kg

抓舉 154 kg 金恩國 28.10.1988朝鮮 21.09.2014

挺舉 183 kg 諶利軍中國23.11.2015

總成績 333kg 諶利軍中國23.11.2015

69 Kg

抓舉 166 kg 廖輝 05.10.1987 中國 10.11.2014

挺舉 198 kg 廖輝 05.10.1987 中國 23.10.2013

總成績 359 kg 廖輝 05.10.1987 中國 10.11.2014

77 Kg

抓舉 177 kg 呂小軍 27.07.1984 中國 10.08.2016

挺舉 214 kg 拉希莫夫 13.08.1993 哈薩克 10.08.2016

總成績 380 kg 呂小軍 27.07.1984 中國 25.10.2013

女子世界紀錄中的中國人創造了很多

48 Kg

抓舉 98 kg 楊煉16.10.1982 中國 01.10.2006

挺舉 121 kg 努爾詹·塔伊蘭29.10.1983 土耳其 18.09.2010

總成績 217 kg 楊煉 16.10.1982 中國 01.10.2006

53 Kg

抓舉 103 kg 李萍15.09.1988 中國 14.11.2010

挺舉 131 kg 祖爾菲亞 25.07.1993 哈薩克 29.07.2012

總成績 230 kg 李萍 15.09.1988 中國 14.11.2010

58 Kg

抓舉 111 kg 陳艷青05.04.1979 中國 03.12.2006

挺舉 141 kg 邱紅梅02.03.1983 中國 22.04.2007

總成績 251 kg 陳艷青 05.04.1979 中國 03.12.2006

63 Kg

抓舉 117 kg 薩拉卡耶娃 25.12.1987 俄羅斯 08.11.2011

挺舉 146 kg 鄧薇.02.14.1993 中國 26.11.2015

總成績 257 kg 劉海霞23.10.1980 中國 24.09.2007

69 Kg

抓舉 129 kg 向艷梅13.06.1992 中國 09.05.2015

挺舉 158 kg 劉春紅 29.01.1983 中國 13.08.2008

總成績 286 kg 劉春紅 29.01.1983 中國 13.08.2008

75 Kg

抓舉 135 kg 娜塔莉亞·扎波洛特納亞15.08.1985俄羅斯 17.12.2011

挺舉 163 kg 娜德扎拉.葉夫斯秋欣娜 27.05.1988 俄羅斯 10.11.2011

總成績 296 kg 娜塔莉亞·扎波洛特納亞 15.08.1985俄羅斯 17.12.2011

+75 Kg

抓舉 151 kg 卡什麗娜·塔提安娜24.01.1991 俄羅斯6.8.2012

挺舉 192 kg 周璐璐19.03.1988 中國 26.09.2014

總成績 334 kg 卡什麗娜·塔提安娜 24.01.1991 俄羅斯 23.11.2013

1、——簡單來講,舉重在力量型比賽項目中,是比力量舉之類更有技術含量的,對於人體的應激、平衡、柔韌素質要求更高。由於中國人的這三項體能素質都非常強,所以在中小級別,我們附加了綜合體能素質的力量最強。簡單講,如果你的體重(男性,55公斤至85公斤),女性(45公斤至75公斤),如果你是中國人,你更有潛力練出最強的技術力量。這個體重區間正好是現代戰爭需要的戰術體能體重區間,所以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結合了現代戰術後為什麼我們體能最強。

2、為什麼橄欖球我們打的不好?

以男子為例,因為世界頂級橄欖球運動員的平均體重超過了中國人相對力量最強的那個體重區間55至85。大球類運動是不分量級的無差運動。大級別我們可選材的人口比例低,且目前大街別的力量統計數據上還不能支持,中國90公斤以上級選手比歐美等90公斤以上級更有力量。用我們很好選材的55到85,對對方更容易選材的90+或者100+,橄欖球就是一場基於大級別選手人口比例的「田忌賽馬」。

3、用籃球比較,大家就更明白了。

以下是,85年開始到07~08賽季的NBA球員平均數據。裡面記錄了平均年齡、平均體重等。

平均體重210磅到220磅以上(94.5公斤到100公斤+),我們的有力量區間是體重在55至85左右,加上6英尺7英寸(約2米)身高的人口比例,這不就是「以己之短,功他人之長」嗎?

——如果沒有NFL和NBA,你會覺得美國黑人體能強嗎?

一切都是西方人制定規則,有意突出他們的傳統項目(比如NFL和NBA),然後是西方媒體、好萊塢和西方商業比賽以偏概全製造的假象,大家應該看清事情的真相。你被西方媒體和商業賽事洗腦了嗎?

總之,越需要體能素質均衡,越綜合,越藉助先進工具,越突出應激體能素質的項目,我們越強。開放規則系統中,我們有優勢;如果是封閉規則系統中,分量級,對我們有利。

現有運動項目中,像MMA這種需要綜合體能素質的項目,又分量級,MMA中沒有中國人學不會的技術,只要專項體能能科學訓練,中國人是很有機會的。未來的新興項目,按照我說的體能素質六分法均衡,開放綜合,多藉助工具,多突出應激體能素質,我們將有更好的未來。

其實每一個在讀本文的人,你的體能潛力才是最強的!加油!我們繼續……


94年時我還是憤青噴子,基本上跟中國沾邊就都是一團黑。

我和他在電視前看著美國世界盃各國運動員們如野獸一樣從頭到尾不知疲倦地奔跑,我又憤憤地吐槽,這種對抗性強的運動還是老外擅長,中國人體能不行,只能玩技巧。

他看了我一眼,說,那也不一定,在朝鮮拼刺刀時我看大家也差不多,半斤八兩。

當時,我就被這種拉風的逼格所折服,二十多年過去,久久不能忘懷。


以我國人均擁有的操場數量和人均體育運動時間來看,我國的足球水平實在是太高了!
操場這玩意基本上大學裡面才有,並且大學裡面光是學生就有幾萬人,同時操場還要兼顧給周圍好幾十個擁有幾十棟樓的小區使用。
我們市有個初中,該校成績一般,為了沖中考分數,想出奇葩的一招,專門拿區級、市級、省級運動名次,拿省級運動員稱號獲取加分。同學們每天早晨來了先訓練,下午下課之後繼續訓練。硬是把小學體育不及格的同學訓練的能在區運動會拿到名次——這充分說明,只要科學並且堅持不懈的進行體育鍛煉,大家的潛力都是能挖掘出來很多的。


討論黃種人是不是體質差的問題有18個回答,雖然觀點不同,沒一個扯到種族歧視。
討論黑種人是不是智商差的問題要是10個回答還沒人出來噴種族歧視就得算奇蹟了。

個人認為這個現象遠比誰體質差誰智商差更有研究價值。


Youtube 有幾個頻道是關於奧利匹克舉重的和力量舉的,他們裡面很喜歡錄中國舉重國家隊的訓練視頻,熱身視頻之類的。要是有什麼國際大賽的話國家隊訓練熱身的時候有一群人圍過來看,拍照,錄像(當然不是路人,都是專業的)。在他們這個圈子裡lu xiaojun(呂小軍)liaohui(廖輝)簡直就是外國這些愛好者的大神,而且那些頻道用國家舉重隊那些運動員做了有很多那種讓人熱血澎湃的視頻(看完想運動那種)。看這些視頻我都覺得那些所謂人種差距在體育里很小(雖然我沒有研究過)。我也喜歡打球,球場上總是能能夠聽到黑人怎麼怎麼樣,跟腱多麼長,扣籃多麼容易,力量多麼足,你在看看他要麼瘦要麼虛胖,我覺得等你能蹲自身體重1.5的時候你再評論吧。下圖是一個網友的一個評論。 我很喜歡哈哈很裝逼(如果你在某個領域很厲害,總有一個中國人比你更厲害)


缺乏鍛煉就不要賴基因了……


高考要考體育各項目的話,你再看看。

歸根結底,身體素質的重要性,在我們身體巔峰狀態(初中高中大學)排的太靠後了,而大部分運動員出成績也就是這個年齡段。但是社會根本沒給我們足夠的鍛煉和機會。因為有太多比你身體更重要的事情排在前面。
而且現如今,一些地方高中體育課都堪憂,這還是素質教育前提下,我那時候高中為了防止學生們在高考前受傷,籃球足球都不讓參與的。

就和動物園裡的熊貓一樣被保護起來,只不過熊貓的重點是交配,我們的重點是高考。


好多人說乒乓球全靠技巧的,這是馬龍的胳膊

比維度

比力量和爆發力的上限?

盛產舉重冠軍居然被人說力量不行......
———————————————————
主要的差距還是體現在科學的訓練體系和飲食模式上,姚明在nba摸爬滾打幾年後的身體素質和剛進去時可謂天差地別,和黑人白人的身體對抗也不落下風。在文獻的記載中古代的壯漢也多是虎背熊腰。更像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束縛在了瘦弱、敏捷的形象里。同樣是民間健身的,相同體重的黃種人身體素質真的比黑白人差嗎?也許上限不如人,但是應該達到的平均水準也不該有這麼低。如果中國的大眾也能形成經常鍛煉科學飲食的氛圍,相信更多有天分的人會被發掘出來。


一個從小體育課老師就總有事的民族,長大了以後就別賴基因了。

來法國以後,發現法國華僑從小和法國人長大,也熱衷於鍛煉,肌肉男也不少。 《岳父岳母一籮筐》里那個中國女婿揮了下手臂就把猶太女婿打了個一劍封喉


我想說點關於黑人的。
黑人,美國的黑人跟非洲的黑人區別還是很大的。
一方面,美國是個發達國家,飯吃得飽吃得好。
另一方面,嗯,萬惡的奴隸貿易剔除掉了那些不夠強壯的黑人:
1.運送過程中體弱的就死了,這是一個缺乏水和食物並且環境惡劣,都不把黑人當人看的過程。
2.很多人不知道黑奴當時地位低下到了連生育權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步,基本上奴隸主會挑選一些身強力壯的適齡男女黑奴,像牲畜一樣讓他們「配種」,只有那些身體強壯的奴隸才有機會留下後代。
1661年黑奴制度合法到1863年黑奴制度廢除,幾百年的人為選擇才有了今天看來這麼強壯的美國黑人。

從這個角度說,tm我們這些「體弱的」真是活得太好了。


為 @繼續者張付 的答案補充一個分子人類學的角度,以及幾大人種背後的氣候區。

世界上的人種,界限是很分明的。

雖然有些人覺得人種這個概念不準確,但他們也只是想強調,「我們是其中一支非洲人的後代」。

我們從人類母系線粒體DNA譜系可以很明確的推出(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

有7支非洲智人(L0~L6),其中一支L3的後代(M、N)走出了非洲。

由於全新世的地球,陸地是這樣的形狀,所以人類很快被幾大沙漠、喜馬拉雅隔開,

在各自獨立的大氣循環—氣候區,去進行身體的演化。

A、留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人,因為幾乎全部是熱帶,所以膚色一直是黑色,母系仍然是L0~L6,他們也就是非洲黑人。

B、南亞是人類出非洲之後的第一個站點,它集合了L3底下幾乎所有的類型,在十萬年的來去中,最後南亞以L3-M底下的M2、M3,L3-N底下的U2i、R5為mtDNA的主流。

此外,由於南亞依然是熱帶,所以膚色,尤其是南印度、斯里蘭卡的膚色,相比於非洲變淺的幅度有限。達羅毗荼民族(Dravidian)和印歐民族分批次南下南亞,帶來淺膚基因,那是後面的事。

C、東南亞、巴布亞、澳洲北部由於地處熱帶,本來遍布黑膚人種Negrito,mtDNA以L3-M底下的Q,L3-N底下的O、S、P為主,但如今東南亞的Negrito已經幾乎全部被南下的黃種人Mongoloid取代。只有高棉人膚色稍深一些,Negrito母系較多,但比南印度仍然要淺的多。

D、環繞地中海、黑海、裏海,形成了高加索人種(Caucasian),mtDNA以L3-N底下的H、J、T、U5、U7、K為主。雖然這個區域內部氣候有不小差別,但總體上一大特點是處在大西洋的西風勢力內,全年溫差小,冬天降水比夏天多,很多地區全年降水相差不大。

在這個區域,人類膚色完全進化成淺膚,其中,環北海、波羅的海、伏爾加地區,由於光照稀少,陰冷天氣多,高加索人種進一步進化出了白膚、金髮和藍眼睛。

閃族人南下阿拉伯熱帶沙漠區,那是後來的事。

E、我們的人種,蒙古人種(Mongoloid)

我們的人種形成於東亞,或者說是東北亞。

這片區域最大的特點就是溫帶季風氣候,舊大陸唯一的一片:

陽春金秋,酷暑寒冬,雨熱同期。冬天寒冷乾燥,夏天炎熱潮濕,全年溫差大。

mtDNA以L3-M底下的M7、M8(C)、M9(E)、M12(G)、D,L3-N底下的A、B、F、Y為主。我們的人種也進化成了淺膚,而且膚色彈性很大,根據紫外線強弱可以調適成白皙或者古銅。

整箇舊石器時期的地球,超過五萬年的時光,只有我們蒙古人種,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這種級別的溫差。

甚至,在酷寒的西伯利亞,只有蒙古人種當中屬於C、D、G、A四系的女性才能產下健康的孩子。高加索人種的女性,在石器時代就算進入西伯利亞,受孕-生產-嬰兒健康的成功率都極低,很快自己的DNA就會滅絕。

所以這個應該就是 @繼續者張付 所說應激、耐疲勞、耐飢餓等特點的由來。冬天嚴寒+乾燥+水體結冰+西伯利亞吹來的大風,是一個對石器時代人類最不友善的環境。


問出這種問題的人,怕是不知道體質分n多種。
適合芭蕾的體質,適合街舞嗎?
適合田徑的體質,適合羽毛球嗎?
適合足球的體質,適合舉重嗎?
適合體操的體質,適合乒乓球嗎?
運動有這麼多專項,怎麼比?
協調性,爆發力,耐力,心肺,核心力量,平衡性,靈敏性,有這麼多指標,哪個好算是體質好?
打個比方,你問某兩個車的加速哪個快,我可以給你比一下。你上來就問我,寶馬和賓士哪個好,也不說車型,也不說指標,這不是等著撕逼嗎~
不過,我國現在奧運會獎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應該還是能說明問題的。
(美國那種,推崇橄欖球運動員,歧視學霸的校園文化也不是什麼好事情)


體質涵蓋的面很多。

論力量,理論上高加索人種最大,因為它們普遍為粗壯型(不代表沒有纖細型),骨頭越粗附著之上的肌肉就越多,肌肉越多,力量也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來說,白人的維度要比黃人和黑人大的根本原因,因為即便同樣是骨瘦如柴,它們的骨頭也要比你的粗。

但這並不能說明,同級別的白人就一定能在力量項目上擊敗黃人,比如舉重,因為它們四肢也相對黃人更長,在力距上處於劣勢。

論跑跳,黑人理論上的優勢也最大,因為它們的四肢相較之下最長(其他熱帶人種亦如是)。四肢越長,在跑跳上就越有優勢。同理還有拳擊和站立搏擊,臂展優勢,打擊的力量和範圍會很佔便宜。也就是說,同樣一個1.78米的成年男性,黑人手臂和腿要明顯比其他人種長,特別是前臂和小腿。總結起來就是,腰短腿高手長。

結合題主的疑問,那就是同樣在打籃球,同樣在球場內折返了5000米,因為黑人腿長,步子大,他所需要的能耗,要小於你。表現出來就是,他的體力更好,你打不動了,他還能跑。


謝邀

沒跟其他人種接觸過,就大街上見過遊客。但是舉重比賽中國人可沒少拿冠軍。游泳、田徑上中國獎牌也不少。那麼體育賽事的表現哪裡就差了?覺得黑人留學生打籃球體力好,中國體育課是個什麼狀態,中國學生平時鍛煉強度什麼樣,自己心裡沒點嗶數嗎?我小學課間打個乒乓球老師還要沒收球拍,上個體育課還經常今天體育老師有事大家學英語/數學。現在沒人家體力好就怪自己基因有問題?我覺得你基因有問題的話也是影響你腦部發育了。


鑒於評論區大量自己不行怪投胎的噴子,我就補充一下數據吧。以2013年末總人口13.61億(不含港澳台地區)計算,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6平方米。其中全國足球場才一萬個。中國足球差在哪。是不是基因有缺陷,現在心裡有點嗶數了嗎?中國乒乓球為什麼行?乒乓球台多球拍便宜,都玩得起。成體系的運動員培養,源源不絕的新晉運動員補充。怎麼能差?同樣去公園隨處可見打羽毛球的人,中國羽毛球為什麼成績突出無需多說了吧?

根據2010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全面下滑。現在學校近視眼、肥胖的孩子還在增加往上漲。2012年北京市高中生體質檢查中,只有一成學生合格。基礎素質遠遜日本。都是黃種人總沒借口了吧?日本人基因比中國人優秀么?還是日本人吃的比中國人好?差距在國內青少年普遍缺乏運動上。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中心小學數學室主任,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吳正憲說,雖有政策規定,需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但很多校長有困惑,說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出點事就麻煩了,寧可讓學生坐死,不讓學生跑死。現在學校的體育活動,尤其是對抗性、有身體接觸的活動,越來越少。我說北京市政府已經買單了,每個學生都買了校園安全保險;校長說那個保險不好用,一是理賠時間長,二是賠的少。

所以別特么自己不鍛煉天天宅那變弱雞就怪自己沒投好胎。2005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就已經完成了,現在花點錢就能測你祖宗都有誰,你自己基因有什麼缺陷容易得什麼病。說基因差距的請拿出研究數據來說明,具體哪段基因組有差距,別特么靠自己腦補。


這題出發點挺好,只是題目條件有些不加以限制,所以答起來很難十分周全。最近看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文獻,還是試圖解釋一下,歡迎大家各種腦暴。先聲明,只談有科學依據的內容,不帶任何種族歧視的色彩。

短回答:體質靠基因和外界環境協同決定,而不同人種之間的確存在較大的基因表達和外界環境差異。但是並不能說這些差異就一定有「好」和「差」之分。(所有內容的比較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義。)

我下面主要圍繞這幾點去詳細闡述。

1. 如何定義「黃種人」和「體質」?

萬事開頭先找定義。 儘管用膚色去分辨人類當下有很大的爭議,很多情況下已經界限不明。但是黃種人(Mongoloid)的概念來源於德國的人類學家Johann Blumenbach的五大人種分類法[1],並且和高加索人(Caucasoid) 和尼格羅人(Negroid) 的使用依然沿用至今。地理上由主要描述的是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中亞,北極圈以及部分太平洋島的人種。下面這張圖中紅色和藍色的部分分別表示了亞洲地區黃種人和美洲本土的黃種人的分布。

關於黃種人(東亞人)的外形和進化上的特點,可以去讀一下這個問題中置頂的高贊回答,列舉得比較詳細。東亞人種的優勢是什麼? - 知乎

但是今天我們不談外貌特點,只談體質。這道題中關於體質的定義結合問題中的情境,可以認為說是體育運動中的身體素質這個方面(當然還包括體型與質地,各種生理指標,環境適應能力等)。關於身體素質的評估, 目前國際上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根據以往的研究,在學術上普遍接受的幾個重要評測指標包括身體組分,肌肉強度,心血管耐受度以及身體靈敏度[2-4]。所以我下面的討論也會主要就這幾方面展開。

2. 不同人種之間基因上有沒有不同?

一定有,而且有規律可循。

在這裡我會主要列舉兩項規模比較大的研究。首先不得不提的是Exome Aggregation Consirtium (ExAC), 這是一項由美國麻省總院發起的,旨在通過大樣本量外顯子測序,整合與分析人類編碼蛋白基因的項目。ExAC項目組於2016年8月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整合於分析了60706個種族不同的人類個體的外顯子測序exome-sequencing)結果,為了說明不同人種間基因差異這個問題,在這裡截取一張圖[5]。

圖中他們對所有個體的測序數據進行了PCA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並且選取了PC2和PC3兩個緯度的變數進行了比較放在了Main Figure裡面。簡單的說,圖中每一個點代表了一個個體的外顯子測序結果,每一種顏色代表了一共地區的樣本,圖中主要可視的人群包括綠色表示的東亞人的樣本,紅色表示拉丁美洲人,紫色表示非洲人,黃色表示南亞人,藍色表示歐洲人。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就文中選取的兩個緯度而言,東亞人,南亞人的編碼基因表達和其他人種有很大的差異,進一步驗證了發源地不同的各種人類擁有一定程度上獨特的基因表達譜。文中還對各種人種的基因不穩定性進行了分析,也驗證了從變異基因數,雜合純合數,插入刪除突變率等方面亞洲人群都是異於歐美和非洲人的。

第二項在這裡列舉的數據來源於猶他大學的Lynn Jorde課題組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的關於人種間基因進化的推斷[6]。下圖來源於本文的圖1.

圖中的樹狀圖是基於對696個不同來源地的個體樣本進行了100個基因序列上Alu序列插入多態性的分析,得到的不同人種之間的基因相似度。僅針對這種分析方法,圖中的信息告訴我們的是非洲,歐洲,亞洲和印第安人的基因存在一定進化關係,並且同一地區的人都有更為相近的基因表達譜。

通過這些列舉,我們在這裡得到的結論是:不同人種之間存在一定基因表達的差異。

3. 人種間的基因表達差異部分決定「體質」差異

上面提到了身體素質主要可以從身體組分,心血管耐受力,肌肉強度以及身體靈敏度幾個方面取評估,這些都是屬於基因的表型體現。絕大多數的表型都是由基因直接決定的。

2008年有一篇Meta分析總結了人類22條常染色體+YX染色體以及線粒體基因譜上被報道過的和身體運動機能相關的基因[7]。見下圖。

其實圖中每一個基因位點對運動能力的功能都凝聚了很多科學家數年的心血,每一個基因編碼的產物如何影響某一項表型指標都有獨一無二都機制,或顯著,或微弱,或直接,或間接。由於基因的異質性,我們永遠無法從全局去看到這些基因對於一個人種的功能是否一致。但是我們確定可以列舉一些影響力比較廣泛的「身體素質」相關基因。

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上一段284bpAlu序列的插入 (I) 和刪除 (D) 的基因多態性。有約17%的基因-身體機能研究都涉及到了這個多態性。人們發現只要染色單體上的ACE都有序列插入的話(ACE I/I 或ACE I/D基因型),這樣的人群往往在長跑和耐力運動中更有優勢。事實上長跑運動員中ACE呈現I型的頻率顯著高於短跑運動員[8-10]。相反,如果染色單體上ACE序列呈現(DD基因型)的話,這樣的人群更易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11]。

其實機制上很簡單,ACE的產物血管緊張素,可以使得血管收縮,血液攜氧量降低,當ACE上有該序列插入的時候呈現I型的時候,ACE在血液中的表達就會下調,使得血管更易擴張,於是血液中的氧氣體積機會相對較高,在長跑中更有利[12]。舉著一個例子,為了說明,身體素質的確和基因表達密切相關。

那麼,就這樣一個ACE的I/D多態性的例子而言,在不同人種之間有沒有差異呢。不得不承認,要進行這樣一個人種間的基因比較的研究,能獲取到的文獻寥寥無幾,大多數的流行病學研究都是集中在一個特定的人群裡面(例如亞洲人,非洲人等)。2006年的一篇綜述總結了300多項關於ACE多態性的研究中,I基因型出現頻率於人種的關係[13]。看下圖。

圖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的是各個人種之間ACE上I基因型的頻率是不一樣的。例如亞洲人群的ACE I基因型頻率就高於歐洲人群,雖然單個基因多形性肯定無法直接反應「長跑能力」這麼複雜的表型,但是從一方面也能體現出運動中心血管耐受度和人種之間的關係。

再舉一個例子,上面有很多答案都提到了黃種人和黑人諸如肌肉密度,肌肉圍度,體脂率等差異,但是結論的來源卻無據可循,很多都是基於一些常識或者經驗。事實上,有的確有一些control-study集中研究了人種間的差異,但是都局限在一定數量的樣本上。例如2010年哥倫比亞大學一個課題組就分析了美國地區1280個不同種族不同年齡個體的骨骼肌質量[14]。(見下圖)

上圖每一點代表了一個個體的骨骼肌含量,而每個人種都用不同顏色去標識。圖中的曲線表示了該年齡上該人種的骨骼肌質量平均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這些人群中,黑人的肌肉含量顯著高於其他人種,而黃種人的平均肌肉含量較低。有基於這一研究的結論就是骨骼肌質量確實和人種相關,而黑人的肌肉質量高於黃種人,側面反應了肌肉力量這一「身體素質」指標。而上面染色體圖上的很多基因都是能夠影響骨骼肌發育,合成,再生等生理過程的,例如COL1A1可以直接編碼骨骼肌中的膠原蛋白[15],MYLK是重要的影響肌肉收縮的肌球蛋白的激酶的基因[16],而這些基因的表達含量都被證明存在人種間的差異。

以上這些,闡述的觀點是,人種之間的體質差異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

4. 外界環境也是影響體質的重要因素

拋開人種不講,上面有很多答案都闡述了一些優秀的運動員的逆天的身體素質,例如詹姆斯,姚明,劉翔等。他們是很好的例子,但是,我們要明白運動能力在人群中也是成正態分布的,這些處於頂端1%的人無法代表平均水準。

出色的「體質」,一部分得益於良好的基因背景,但是更多的是來源於後天所獲得的,例如飲食結構,科學訓練以及個人的心性於毅力,而這些,遠遠不是通過科學研究能夠去模式化解決的。

回想起我們小學時候寫作文用濫的愛迪生的名言,在這裡就是最好的體現。

最後,想聲明的是,科學研究的確可以客觀地證明,在人群研究中,黃種人和其他人種相比,有基因表達上地差異,也因此有身體素質上的差異。但是這些差異絕不能被誤讀為「好」或者「差」,每個人的基因背景都是在物種進化過程中被自然環境選擇出來的,它們所能體現的表型也都是有著在該環境中無法取代的功效,泛泛去比較人種之間的優劣,本身就是對自然的一種不尊重。

參考文獻

1. Blumenbach, Johann Friedrich, and Thomas Trans Bendyshe. "On the natural variety of mankind." (1865).

2. Caspersen, Carl J., Kenneth E. Powell, and Gregory M. Christenson.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985): 126.

3. Blair, Steven N., et al.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and unhealthy men." Jama 273.14 (1995): 1093-1098.

4. Malina, Robert M.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pathways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3.2 (2001): 162-172.

5. Lek, Monkol, et al. "Analysis of protei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60,706 humans." Nature 536.7616 (2016): 285-291.

6. Jorde, Lynn B., and Stephen P. Wooding. "Genetic variation, classification and"race"." Nature genetics 36 (2004): S28-S33.

7. Bray, Molly S., et al. "The human gene map for performance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phenotypes: the 2006-2007 update."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 41.1 (2009): 34-72.

8. Marshall, Richard P., et al.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and outcome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66.5 (2002): 646-650.

9. Rankinen, Tuomo, et 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D polymorphism and fitness phenotype in the HERITAGE Family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8.3 (2000): 1029-1035.

10. Nazarov, Igor B., et al. "Th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D polymorphism in Russian athletes."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EJHG 9.10 (2001): 797.

11. Keavney, Bernard, et al. "Large-scale test of hypothesised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bout 5000 cases and 6000 controls." The lancet 355.9202 (2000): 434-442.

12. Crackower, Michael A., et 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is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heart function." Nature 417.6891 (2002): 822-828.

13. Brutsaert, Tom D., and Esteban J. Parra. "What makes a champion?: Explaining variation in human athletic performance." Respiratory physiology neurobiology 151.2 (2006): 109-123.

14. Silva, Analiza M., et al. "Ethnicity‐related skeletal muscle differences across the lifespan."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2.1 (2010): 76-82.

15. Haus, Jacob M., et 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and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aging human skeletal muscl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3.6 (2007): 2068-2076.

16. Zhi, Gang, et al. "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and myosin phosphorylation effect frequency-dependent potenti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contra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48 (2005): 17519-17524.


「亞裔體質是不是真的差」、「非裔是不是智商欠費」、「學生物是不是不好找工作」(注釋1)並稱知乎的泰若蒂亞(tertia)問題集(注釋2)(注釋3)
PS:
注釋1:和CS、ME等其它理工科專業相比,限本科生。請不要比較清華生物博士和恩施科技大學計算機本科。
注釋2:泰若蒂亞問題集是一個由三個元素組成的集合,每個元素都是一個可以用Yes或No回答的問題。而在該集合里,只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Yes。

注釋3:請自行谷歌注釋2。


所謂的差距是近一百年餓出來的,不用說日本人,現在日本人的平均蛋白質攝入量還不如中國人,而且日本在田徑賽場上表現也很好,在健美比賽中也有山岸秀匡這種奧賽選手


怎麼說呢,在大賽賽場上的確會出現某些種族的人在某些運動上有特長的現象。
因為大賽的賽場通過規則放大了人和人的差異,「篩選」出了有天賦異稟的基因的人。
比方說有的基因的某種多態性可以提高攜帶氧氣的能力等等。 但是這優勢在極大的壓力下才能區分出來,生活中不太會接觸到這種環境。

而且也要看怎麼定義體質。 比方說美國有個城市叫做丹佛,海拔1600米號稱 「一英里城市」。很多美國人去了丹佛就有高原反應,說明他們的心肺功能並不好。

在生活中體質好壞主要還是看訓練或者說勤奮程度以及營養水平。發育期的訓練和營養尤其重要。因為等到成年以後肌纖維數量就不變了,肌腱關節也定型了。

比方說一般都認為白人身高馬大力量足,因為他們小時候是這樣的。

大多數人都會有一門專業體育技能,每天都要常規訓練一兩個小時,和國內體育生的強度差不多,十年下來當然力量足體質好了。 女孩都這麼拼,更不用說男孩了。

其實中國也有很拼的小孩子,只是不是社會的主流。比方說,中國的青少年舉重大綱標準里12歲就要65公斤深蹲140公斤了。成人65公斤蹲這個數放在美國健身房裡都不丟人。

再比方說體操,中國都是很苦的人才會去練這些

體操在美國也很火,而且是中產玩的。美國小孩4歲就會去啟蒙了。 很多中產都會把小孩送去,我同事家(華人)小孩體操獲得州冠軍。

看背後牆上的獎盃。

各種軟硬體上也有短板。比方說人均運動場地,

再比方說飲食條件。 我家一周消耗的牛奶 (我並不特別在意全有機食品,牛奶里沒有生長激素就足夠了)。

說白了,提高全民體育素質的路還很長。。

只為回答一個小孩子身高的問題,小時候高不代表長大也高。

從大樣本上來看,在發育期之前中國小孩子更高的。 之後比較複雜,可能是國內運動量不夠,或者蛋白攝入水平不夠。

中國,3歲100厘米,比79.6%同齡小孩高。

CDC 3歲 100厘米,比89%同齡小孩高

6歲 中國小孩身高120比68%小孩高。

美國6歲小孩120身高,比82%小孩高。

這個也是和衣服號碼一致的。

美國7歲的童裝對應的大概是115-125cm身高。海淘的時候小心別買小了。


黃種人愛吃水果蔬菜,營養結構比較起來不太利於肌肉和骨骼的過度生長;營養水平超過溫飽的時間也短,一代人里餓過肚子的人還有不少;黃種人國家總體勤勞,工作時間多,比不上白人黑人有那麼多時間運動;還因為有太多有趣的娛樂項目,比不過白人黑人大多只能靠體育打發時間;高水平的體育教學和科研資源也儲備不夠。

話說這個問題真的不是種族歧視么?


推薦閱讀:

如何學會引體向上?
有哪些健身時易做錯的動作?
如何選購跑步鞋?
有哪些健身服適合夏天在健身房穿?(女)?
運動鞋設計時考慮襪子了嗎?

TAG:健身 | 運動 | 人種 | 基因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