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到底有多牛(據說他的研究成果逼得國外很多實驗室都關了門)?

施一公肯定是得到了高層的大力支持這點毋庸置疑,但是他到底有牛呢?據說,他發了很多大牛論文,據說他獲了很多獎項,據說他的研究又快又狠,據說國外很多研究小組千萬百計打聽他現在的研究方向,然後躲這個方向遠遠的以免當炮灰,據說由於他的研究成果又快又好已經逼得國外很多實驗室關門了,據說他的成果又快又好已經逼得外國很多同行業大牛們申請不了經費發不了文章了........求確認


牛人可以使無數實驗室開張而不是關張。

上周張峰和David Liu發了 非依賴DNA雙鏈斷裂的AT-&>GC定點突變的文章(我沒看張峰那篇),你猜能帶給多少實驗室飯吃?我們已經摩拳擦掌的準備用他們的方法大幹一場了。

樓下有個回答基本觸及到了為什麼大家瘋狂diss 11g的本質

那就是「解析蛋白到底有多大用處」

作者說

1 解析蛋白是很有用的,比方說裝載進cargo運輸對基因治療至關重要

2 base editing有很多問題應用不佳,所以和11g比起來沒有優劣之分。

遺憾的是,現實不是這樣的。基因治療做片段刪減一定要有結構知識指導么? 不一定。比方說一個200kD的氨基酸的蛋白太大裝不進腺相關病毒,解決方法是多做幾個刪除片段,尋找不影響蛋白功能的一個片段克隆裝進去就是了,有沒有結構一樣做

base editing 有很多問題應用不佳。但是base editi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建模手段,可以很方便的在模型中驗證一些突變/snp是不是「driver」基因。在模型中驗證後就可以考慮開始篩選抑製劑來尋找治療手段了。base editing在建立模型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同樣的,IPS也不能直接拿來治療病人,但是IPS可以拿來把病人的(攜帶突變)的組織建立成幹細胞然後無限擴增,這是以前很難做到的。並且通過將幹細胞在分化還可以獲得常規手段無法獲取的病人組織。比方說用病人的皮膚細胞可以獲得含有病人基因組的神經細胞,這是常規手段難以獲得的。

科學研究都是為人類認知世界做貢獻,問題是有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人類的認知世界做貢獻,而且還為人類做貢獻。比方說幾十年來生物醫學的基本研究套路是

尋找突變--通過研究突變研究基因功能--尋找「drugable」靶點--篩選抑製劑--轉化入醫療實踐

(紅包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巨資研究極其罕見的遺傳病?」的最佳答案)

而結構生物學,很遺憾是遊離於目前的生物醫學體系之外的。生物醫學的整個研究過程中並不依賴結構生物學的知識。一般認為知道結構以後可以簡化篩選抑製劑的過程,但是現在都是機械手或者學生加樣大範圍篩化合物,是否知道結構的意義並不大。而且現在解出來的結構也是Artificial的,並不能反映生理環境下的結構,所以根據結構來優化篩選很可能並不成功。 另一個常見的說法是結構生物學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非常重要。解析出了酶-底物接合區的結構,指出了具體哪個氨基酸負責結合底物,突變這幾個氨基酸就如何如何之類,所以了解一個蛋白結構之後就可以給改造這個蛋白質提供指導。但是實際上改造酶有沒有結構也一樣做,只不過是比對不同種屬里同一個蛋白的序列,再做幾個突變就找到關鍵氨基酸了。至於改造蛋白,David Liu的文章裡面改進了7輪那個工具酶,用的還是隨機突變定向壓力選擇。

把華大和11g相提並論並不公平。華大燒錢搞流水線是真真正正的打基礎。華大測一個物種,就把3", 5" race, cDNA libarary從一個物種中淘汰,節約了研究者大量的時間(well,這些技術在小範圍內還是有用的,不過做克隆用不著了)。

畢竟現在我國的錢還沒有多到可以隨便為人類認知世界做貢獻的程度,還有很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另一個紅包時間,中國的生物研究難發頂級期刊最主要的原因是資源的壟斷。

一方面是技術的壟斷。單細胞測序,高通量測序最初的文章都是CNS,原因很簡單,只有Broad,斯坦福他們才有原型機不對外服務。為什麼只有他們有原型機?因為只有他們才有硬體軟體人才環境。比方說最近刷time line的BD機器人,只有他們有這機器人,他們跳個箱子出一篇頂刊,跑去挖煤出一篇頂刊,跑去蹦極再出一篇頂刊,中國做機器人的就發不出頂刊。更深一層為什麼只有BD能做出機器人?他們有最頂級的硬體/軟體。(然而顏寧在微博里公開說「我特么的不關注技術點點點」)

另一方面是樣本的壟斷。比方說轉化醫學是很容易發頂刊的,給病人上了新葯,然後收集樣本搗搗漿糊找找突變就是篇頂刊了,然而中國新葯實驗審批比美國慢大約10年,所以在中國這方面研究就很難發頂刊,沒那麼多剩飯給你吃。現在國內做CRISPR, PD-1, CAR-T很熱,因為這幾個是中國可以和美國同步的,三年後肯定井噴國產頂刊文章。有錢燒的話,測他100個PD1病人,每個病人測他1000個細胞,單細胞DNA RNA全上,肯定也是cell。別笑,chinnaiyan那篇cell就是這麼發的。MSKCC IMPACT測了一萬多個病人的外顯子序列,rnaseq,也是cell。 這是真*大力出奇蹟搞出來的資料庫,還很有用,每出一個都是全學界的一次狂歡。FDA最近已經批了MSKCC impack用於指導化療/靶向治療。 東亞裔有人種差異(易瑞沙就是例子),要不要搞自己的基因庫?啊呀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才100個病人。。。扯遠了。。。

同樣的,為什麼很多有很好文章的年輕人回國就發不了好文章了?沒有環境的支持了。

11g之所以能大量發頂刊,也是因為打破了硬體上的壟斷。只是大量發這種文章的性價比很低。說實話,我不酸華大。

以上是我對生物醫學領域的觀察,歡迎大家討論。希望同設計並完成過課題的童鞋討論。

施一公的風格是典型的上世紀的中國製造。
市場上流行什麼就做什麼,生產資料全部進口,靠著成本控制和手快把產品賣到國外佔領市場。

說 「據說國外很多研究小組千萬百計打聽他現在的研究方向,然後躲這個方向遠遠的以免當炮灰」。 外行覺得嘩好厲害啊嚇得別人都不敢競爭。 實際上內行一看就笑了,科學家 「現在的研究方向」還要千方百計打聽么。。 真正的大牛在做什麼根本不用打聽,全世界都知道他在做什麼,將要做什麼,終極目標,終極理想是什麼,根本不用打聽。張峰想做什麼,一個本科生都知道。

一個是蘋果,亞馬遜開創體系制定規範,比方說如果不是亞麻強推智能家居,這行業的流行起碼還要晚五年。echo和echo dot推開市場,然後一大堆廠商擠進來做智能家居。

一個是富士康通過享受成本,規模,政策等優勢把同行業從業者都擠垮。
當然富士康也很厲害,同樣的政策只有富士康做大了當然有一套不傳之秘,但是這是低一個檔次的厲害了。

把施一公和郭台銘相比很不堪么? 說實話我覺得郭台銘厲害多了。


他們確實非常牛,具體你們看高票的回答就好了。

11g培養的是跟壽司之神一樣的人才。

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呢?職人精神!

在壽司之神那裡,你第一件工作就是擰毛巾。大概要擰1年。要又乾爽又有熱氣。

第二件事是煮飯,至少要煮3年以上的訓練。賣米的大叔都說只有壽司之神才配煮我們家的米飯。

第三件事就是煎蛋。要學至少10年,你才有機會碰魚。

壽司之神的兒子講,我都60了還沒有完全學好,每天堅持去買魚。有的學徒不努力,天賦好不好不重要,每天至少要堅持煎蛋12個小時才行。

11g簡直就是生物之神啊!!

第一件事就是搖細菌,快了不行,慢了不行。要做到又密度合適,氣味還要正!至少需要1年訓練。

第二件事是提質粒。又純量又大。需要3年時間訓練。

第三件事就是點晶體,沒有點過十年晶體你根本不知道電鏡裝啥樣。

生物之神講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提質粒,每天堅持提質粒腰不痛了,腿不抽筋了,心情爽爆了。我一天不提就要罵人。

生物之神的門徒X檸講過,你們年輕時候多努力,跟我一樣多去點點晶體,我每天都工作16個小時,CNS大大的有。

以上純屬調侃,壽司之神的電影是真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你就可以體會到11g的牛!


說真的,施一公這類生物實驗室,要感謝國內學生勞力廉價,智力不低,便宜好用還耐操。
月薪3000,能從早上七點半,給你干到晚上兩點。

我有個同學做結構,不算大牛實驗室,比較努力,五年畢業時手上三篇10左右的文章,只會純化蛋白。
出國博後轉做生化機制,感覺什麼都不會,從頭學。

標準結構實驗室都是流水線操作,構質粒,純蛋白,結晶 NMR或冷凍電鏡,出結果收數據。
第一年你就構質粒,研二開始純蛋白結晶收數據,每個模塊上輪一圈,最後固定在某個模塊上不動,成為流水線一部分。

其實不只是結構實驗室,構轉基因小鼠也是如此。
國內做小鼠的技術還挺強的,吃苦又手巧。
設計敲除位點,轉錄sgRNA;小鼠超排,取受精卵,胚胎注射;輸卵管移植;基因型鑒定,表型鑒定。
四個步驟輪流走,也是流水線。
最近和這方面實驗室合作,對接的學生只做第一步。
問了問其他幾步的細節,一年級時他們都輪轉過,時間久了,其他步驟細節不太清楚,要問其他人。

這和中國以前作為世界工廠有什麼區別?
冷凍電鏡是別人發明的,構轉基因小鼠的技術是別人發明的,基因測序的機器是別人發明的。
國人在流水線上任何一步都能做得不錯,精細化分工,提高效率。
但別人不給你工具呢?你用什麼做科研?

施一公的科研成果和水平確實很好。
發了足夠多,足夠漂亮的文章,每個蛋白結構解出來,對研究那個蛋白的人確實有用;也讓好多學生成了老闆,開了自己的實驗室。
工作量大,有執行力,但總覺得做法不那麼漂亮。
可能這就是你真聰明,和你真努力的區別吧?

畢竟施一公的學生們都是聰明的清華博士。
努力到 我都不知道聰明還有什麼用了。


因為我做過xrd方面的工作,和施大研究蛋白質結構還有一毛錢關係,說幾句聽到的吧。
施大確實很厲害,這毋庸置疑,絕對是神級的,智商和學術水平,高山仰止。但施大組裡成就,還是得到的支持有關,其實施大的組類似當年屠呦呦當年的「523抗瘧葯」項目,資金人力都不是問題,這種支持是國外實驗室做夢都不敢的。
蛋白質結構研究就三種方法,xrd,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施大用的冷凍電鏡方法,這首先就選對了路線,其次,施大組裡有世界最大的冷凍電鏡系統,相比於國外排隊用個電鏡得等半個月一個月,施大組裡隨時照…分分鐘感動哭了好么…這種級別的待遇是多少科研狗做夢都不敢想的…
話說回來,科研就是砸錢,沒設備,沒成果…
當然,最後黑一下,國內生物狗也是太廉價了…


方舟子早就說施一公就乾的工匠活,結果成了神。

施一公師徒的問題就是沒有專攻,
並不是圍繞一個自己解析好了的結構繼續深挖,而是又Jump到別的蛋白去發CNS去了。
他們對結構生物學的貢獻還如不Yifan Cheng呢。

我有兩個問題:1 他們師徒解了這麼多蛋白結構到底解決了什麼重要的生物學問題? 2 這些結構他們不去解別人是不是短時間內解不出來?

去年因autophagy得諾獎的Ohsumi說過,當競爭成為第一位的時候,這樣的科研是沒有
多大意義的,真正重要的工作是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就像Seymour Benzer,當年決定用果蠅去研究晝夜節律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相信能成功,因為大家想像中節律太複雜了不可能單基因控制的,但他篩出了第一個控制節律的突變體per,直接踹開了節律分子
機制的大門,那篇文章發在pnas上,不是cns。顏寧師徒能問問自己這麼多年發的cns加一塊能有Benzer的這篇pnas重要嗎?


做結構的一直在號稱蛋白結構解析可以指導藥物設計。
顏寧和施一公需要做的事情是弄出一個drug來,而不是繼續不停的解更多的蛋白。
就算弄不出新葯,像曉東一樣開個公司做更好的me2 drug,也算造福社會。
說白了,還是解結構順手了,不願跳出comfort zone。

老實講,施一公做的東西都是垃圾,對國家一點貢獻也沒有

施一公每年騙走幾千萬科研經費夠蓋多少所希望小學,給農村孩子買多少營養午餐
結果呢,學生物的都知道,他做的電鏡實驗每個月都發science,都是為美國人的生物研究做嫁衣,理論創新也沒有,對中國的實際用途也沒有
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企業或者研究機構會用他的結果做任何東西。

你看施一公最近幾年發的文章題目就知道
都是
structure of ........
都是電鏡做結構的論文,這種論文說不好聽的,就是拿中國經費給美國人免費做實驗
還不是什麼高級有創意的實驗,就是廉價勞動力

看到顏寧一篇文章講她做的一個晶體結構別人比她早兩周作出來了,她有多難受.
尼媽,如果你們這些工作別人早兩周晚兩周也可以做出來,科學的原創性在哪裡?早兩天晚兩天對個人意義重大,在科學發展上有區別嗎?而且都是要公開發表共享的.

有些基礎研究還是要支持的,因為你也不知道將來哪塊雲彩會下雨。而那些沒有技術含
量全靠堆人工的偽高科技就算了吧。記得以前普林斯頓彥採訪中說過手下學生得到新結
果以後她就一個星期內不睡覺寫出文章寄出去,有語法錯誤都不管了,因為遲一步說不
定就有國際上其他組搞出來了。你說這種搞的是高科技嗎?有她沒她不就是差個把星期
的事情嗎?

別人發明了顯微鏡以後全世界只有幾個組裡買得起,所以得趕快用它多看看周圍,不用
邏輯,不用動腦子隨便看看就是一片自然或科學,多雇民工就能多看東西。你說它不重
要吧,看的也是前人沒了解的東西,你說它重要吧,門檻太低級,就是多雇兩個民工的
事,而且只是早個把星期發現而已,所發文章只能贏得點贊,沒啥實用。

nyouyou

今天 01:31 來自 微博 http://weibo.com

15年8月,在瑞士開會。閑逛一會無聊手欠給Science的editor寫了一封presubmission enquiry,竟然幾小時之後就收到回復,「我下周去度假,你能不能本周五之前把文章
投過來?」我頓時頭皮發麻啊,這是明明白白在告訴你:人家手上已經有something,
你趕緊識時務點快投快投啊。話說當時我手上只有兩個figure和introduction,別的部分還在優哉游哉呢(因為當時我覺得解析度低,有點不好意思發表)。不管了,跟學生利用時差,我寫一部分就發給他們proof read。6個小時睡眠之後再接力。除了必須的
開會,吃住都在hotel,會議安排的遊山玩水一概逃掉。終於,在我去火車站之前的10
分鐘完成了submission;然後坐火車到米蘭,在機場查E-mail,竟然已經送出去review了。這是我記憶裡面寫稿最狼狽、接收最順利的一次。誰讓那是一個太重要的結構呢。後來Nature編輯告訴我說,我竟然沒把這篇投給他們,有點吃醋,hoho。怎一個得瑟了得.


越看越覺得顏很low,心平氣和地講,沒有酸的成分,大家不同意儘管可以批評。之前
看過她在清華開學典禮的一個演講,說解一個蛋白結構怕被別人搶發,天天盯著cns看
,心情跟過山車一樣,就覺得很low,整個演講思想淺薄沒有一點深度,這樣的科研你
不做別人一樣很快做出來,除了吹噓又發了一篇cns能有多大的意義?現在又搞了三天
發science這一出,「後來Nature編輯告訴我說,我竟然沒把這篇投給他們,有點吃醋
,hoho。怎一個得瑟了得」 只要智力稍微正常的人都可以從裡面讀出來濃濃的炫耀味
,哎,不就是又一篇你不解別人一樣很快解出來的結構"cns"嘛,現在又出來發澄清聲
明,字裡行間里都是欲蓋彌彰的味道,怎一個low字了得。。。

就顏寧這段話,沒被洗腦過的人,誰敢這麼說,不是被人笑死了:

======================================================================================
接下來,就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2011年7月11日。如果你們去查日曆,那是星期一,是在中國看到《自然》新論文上線的日子。我本來應該早上6點出門去機場,在5點55分的時候,我打開了《自然》在線,第一篇文章直接砸來,砸得眼睛生痛,因為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這正是我們在做的課題,也就是說,我們被超越了。我們一直說科學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而現實是我們再也沒有可能在這個課題上成為第一了,慘敗!我把論文列印出來,交給了當時正在做這個課題的張旭同學,她立即淚崩。可是,我們別無選擇,晶體還在日本等著我們。於是一切按照原定計劃,我們飛赴日本。一路奔波,晚上7點趕到實驗線站的時候,那裡的工作人員一臉凝重地對我說:「顏教授,你們寄過來的低溫罐似乎出了問題」。我心裡一沉,這意味著晶體可能出了大問題,這可是我們過去三個多月所有的心血結晶啊!在剛剛承受了被超越的打擊之後,這個事故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這種賽跑式的科研夠丟人的。

這是包身工式的科研。

典型的被義工洗腦了。

在清華畢業典禮將話,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查看Nature論文,真是腦子進水了,不知道她這樣追求灌水,會被人笑掉大牙嗎

顏寧和施一公工作最大的意義就是


灌水,灌高檔次的水,幫助學校和國家刷排名!

什麼科學的進步,人類的認識進步,推動學科發展,都是鬼扯。

國家要搞面子工程,要排名;

大學要搞面子工程,要排名,要矇騙國家的錢;

現有的排名指標里,灌水是重要的指標, 顏寧和施一公可以通過灌水來幫助各方面改善指標。

這就是他們的最大的意義。

他們是這套評價體系的最大受益者, 也是這套評價體系的支持和維護者。

什麼時候這套體系掛了, 他們的工作就扯淡完蛋了。

不過,要等CNS徹底完蛋,那有的等了。估計等著產黨腦子轉過彎來,不花錢刷排名,干更有意義的事情更可行一點。

到時候,他倆又得跑路換個新的宿主了!

當然,能灌高檔次的水也是有點水平的,也是高手。

時勢造英雄,今天這科研管理體製造就了施一公和顏寧這樣的灌水英雄!

要是太祖當年,這倆這麼浪費錢瞎灌的話,早就被拿下了。

ZT: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只又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時,作為論文大國、科研經費大國、科研人員數量大國的中國又一次與這科學盛宴絕緣。國內媒體動不動就喊「諾獎級」成果的今天,到底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對冷凍電鏡技術做出傑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國內兩位學術明星施一公和顏寧的工作離不開冷凍電鏡,他們也曾被媒體讚美做出了「諾獎級」的工作,他們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呢?
施一公和顏寧這對師徒同為結構生物學家,他們在CNS(Cell、Nature、Science)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這個數據是非常恐怖的,國內很多知名高校建校以來還沒在CNS上有這麼多論文,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對這個數據望塵莫及。這麼厲害,諾貝爾獎會不會向他們招手呢?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實際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理由是:研發了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冷凍電鏡的解析度能夠達到分子級別,同時能夠保持生物分子的自然狀態。冷凍電鏡的出現讓結構生物學蓬勃迅速的發展起來,將諾貝爾獎授予冷凍電鏡的研發者,實至名歸。

為什麼沒有給施一公和顏寧呢?他們只是冷凍電鏡的受益者,並且他們做的工作也只是依靠電鏡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蛋白質幾十萬種,比較重要的至少幾百上千種。在電鏡下得到蛋白質的結構並非是高大上的開創式研究,得到蛋白質的結構就能發CNS,在崇拜CNS的國度里,這是絕好的論文灌水機會。施一公和顏寧能在CNS灌水那麼多,得益於清華大學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清華大學專門用了一棟樓去安置3台先進的Titan Krios電鏡,施一公還打算再購進一台。有這樣的先進設備,換另外的生物學教授也能很快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施一公、顏寧等結構生物學家的成功並非是他們的偉大,而是冷凍電鏡設計者們的偉大。施一公、顏寧等人發的CNS越多,就越能說明冷凍電鏡的設計者們開創出一片新天地,只會讓冷凍電鏡的設計者們更快的摘取諾貝爾獎,他們自己是不會憑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得到諾貝爾獎的。
施一公和顏寧應該清楚他們這樣一個個的去解析蛋白質結構是不可能得諾貝爾獎的,或許他們本來就是喜歡一篇篇的CNS。他們的工作和「諾獎級」根本不是在一個層次,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的距離和路人甲、路人乙距諾貝爾獎的距離是一個數量級的。
要想在解析蛋白質上摘取諾貝爾獎,只能跳出現在的方法。如果有誰開闢出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新方法,能夠將現在的解析過程巨巨簡化,想必也是可以摘到諾貝爾獎的。這樣的新方法,至少目前還看不到。


一看這題目,就知道是有人要真·黑他無疑,

我本來不該回答,免得得罪人,

就算不得罪人,也是個文人相輕,

但是這問題都在我TL上刷了一個多月了還在,實在是欠...

正如標題一樣,

這樣的話語在大媽大爺那裡很有煽動性,遭吹

但是在年輕一代,基本上遭黑

本來我想不吹不黑,但是既然他們已經是大吹大黑了,

那我也做點wei小的工作吧...

他絕對是國內生物界的CNS一哥,

他從普林斯頓回來之前也已經發了很多了,不能全歸結於國內大力買冷凍電鏡,

當然了,國內大力買,確實能把國外砸絕望,直接碾壓壟斷,

但是這個我不羨慕,我羨慕的是他和Science editor的關係而已,

很多人說他用冷凍電鏡是技師活,流水線,無技術含量,

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太紅了吧,

因為我看那些天天開爐子燒罐子刷JACS,Angew.Chem.AM的,也沒啥人黑,

區別只不過是罐子可能幾萬塊,冷凍電鏡幾千萬吧~

創新從來就是用來黑人用的,

專用於懟不過的情況,

你這有啥用啊?你有創新么?你能產業化么?(素質三連

能發CNS就不錯了...

我倒也不是用CNS反駁,

我知道大部分人的意思,就是吹的太過了,看著不爽嘛,

如果沒那麼多人吹,肯定也不會被這麼黑了...

至於說,

牛逼的人是做活一個方向,讓更多人有飯可吃,更多的人有工作,

而不是做死一個方向,直接壟斷,讓別人無處可走,

這個要求太高了,恐怕能做到的人太少,不能老是聖人標準啊...

還有被黑的另一個方向,以段子起手吧:

氣氛凝重的ICU病房。
他躺在床上,雙目緊閉,雙唇慘白。
八百度的鏡片已經好幾天沒有擦,高高的髮際線泛著油光。
導師,父母,師弟,師妹圍在床頭,醫生各種手段已經用盡,仍然不能喚醒他的意識。
「師兄醒醒,你的SCI過審啦!」
「師兄醒醒,你的菌種篩出來啦!」
「師兄醒醒,北美那邊同意你的申請啦!」
人聲嘈雜,充滿迫切和焦急,可他始終緊閉雙眼。
主治醫師默默搖了搖頭,望向了白髮蒼蒼的導師,導師緊皺眉頭略加思索,掏出手機,按了幾下,放在了他的耳邊。
病房響起了施一公激昂的聲音:「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一句話沒說完,他的眼就已經睜開:「放你娘的....」
作者:蒙歌

很多人不喜歡他勸進...

我覺得他是校長,立場太強,基本就是官媒,

如果他說負面,你想想那效果,妥妥的無法直視,

不能和我們一樣隨便噴...

最後以和我一個天天看新聞的大爺的聊天記錄結尾吧: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我不認為他的成果逼得國外實驗室關門,而是他的成果讓國外實驗室認識到,結構解析這一塊,已經沒有必要浪費錢浪費人去做了,因為結構解析現在只需要花錢花人就可以,既然中國有錢又有人,我們幹嘛要去做,讓他們去做好了,nature也好,science也好,每年騰出點版面來給他們發文章,又不會掉塊肉

我特別認可一個觀點,一個真正的大師,應該是在某個方向上打開大門,告訴其他人,進去吧,裡面有無數寶藏等著你們去挖

而不是,他進去了,把門一關,你們都別進來了,裡面的東西都是我的,其他人竊笑,其實我們都知道,裡面已經沒啥東西了


評價11G牛不牛不能只看他發了多少CNS,而應該看他學生的平均產出和學生的出路。就像有的回答說的一樣,生物的實驗碰運氣成分很大,如果有足夠多的錢和足夠多的人,又在做正確的方向,是能碰出很多好文章的。

比起發表CNS文章,更重要的是他花了巨額經費究竟培養出多少人才?究竟是培養了學生還是害了學生?他的學生畢業以後普遍轉行了、做千老、還是拿到了不錯的教職?如果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拿到了教職,離開11G也能發展很好,說明11G的貢獻很大,11G做的並非技術含量不高。反之,如果學生在清華可以發CNS,而畢業後離開了11G的冷凍電鏡就難以生存,則說明11G是個包工頭,坑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希望生科專業人士解說一下11G教授的博士、博後的出路。


集郵式的基礎研究(非貶義),本來就不存在誰天然比誰高的問題。所謂「指導藥物設計」之類的價值云云,全是空口白話。難道搞蛋白結構有潛在應用價值,搞物種分類、種質資源收集就沒有嗎?說不定比搞蛋白結構價值還大些。

給施校長投錢,不給搞分類搞種質收集的投錢,無非是看中施校長能燒CNS,能給領導臉上增光,證明英明決策多麼正確。施校長佔有的資源多,其他基礎研究佔有的資源就少。這樣施校長能更加起勁地灌CNS,解出一個又一個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啥用的蛋白結構,而其他的基礎研究越來越發不出好文章。領導一看自己決策果然英明,於是進一步投錢,正向循環。

最後施校長靠這招把別人逼關門了,外面人一看,施校長好牛。其他搞基礎研究的,恨得牙根痒痒,每年還得挖空心思攢文章,指望領導在給施校長撥款的時候,手指縫裡能漏下來一點給自己過日子。

指望這種思路能提升科研水平、搞好科研環境?才怪。


施一公在很多方面還是挺典型的:
他和他的弟子顏寧的科研說穿了就是測定大分子結構。依靠的技術主要還是基於x射線衍射、電子衍射等結構解析原理。就這一點說,他們的研究在真正的突破創新方面是嚴重受限的。儀器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如冷凍電鏡、同步輻射等都不斷地使以前無法實現的實驗成為可能,生物大分子又多,如果有錢有人有硬體有資源的話,生產高IF文章的速度就很高。而且Nature,Science這些期刊本來就喜歡發布結構生物學的論文,所以施顏其實是找了一條多快好省發文章之路。這其實和前些年狂發小分子晶體結構的鄭岳青、高山之流很相似,不過這幾位很低端,灌得都是IF零點幾的Acta系列期刊,灌得多又濫,壞了名聲。如果換個方式,上高端儀器,解析高難度分子結構,擇優發表高IF期刊,那就會是另一種結果。


如果把發明冷凍電鏡類比為發明的指南針;
那麼,
施一公要想獲得諾貝爾獎至少要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
如果發現的只是「釣魚島」這樣的小島,想獲獎就是天方夜譚。


寫過論文的,哪怕是大學畢業設計的,一般情況下,評價自己研究的意義,最熟悉的幾個字莫過於「為xxx打下了基礎」。

施老闆的牛處之一就是打基礎。

在科研領域裡有一行就是做打基礎的,典型的就是生物里的測序和結構解析,前者以華大為代表,後者以施老闆為代表。

基礎有什麼用?

比如,你看到這牛和豬之爭這麼大,你又是調和派,讓牛豬雜交吧,離得太遠,不太現實,那麼來個基因修飾的豬/牛,比如轉豬牛/轉牛豬之類的。

那麼,你就需要知道豬/牛的基因組序列然後去編輯,而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基因組這個很基礎的東西,嗯,華大他們就是給提供這個基礎的。

類比的,我們知道蛋白的功能主要依靠三維結構,而解析其構象的工作也是非常基礎的,施老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做這個。

太祖說過:一個人打一次基礎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打基礎!

我,很佩服施院士!

評價施院士,為時尚早,才50歲的大牛,可謂風華正茂。

不過對於他過去的工作,我想到了2016年的十大流行辭彙里的一個,也是被政府工作報告反覆提及的:


關於施如何厲害,說點我知道的。


利益相關,清華做結構的萌新,做冷凍電鏡技術與數據處理相關的工作,不是施boss實驗室的。

首先補充一下,結構生物學的方法除了樓上說的XRD(晶體衍射)、NMR(核磁)、EM(電鏡)之外,還有一些方法,如小角散射之類,雖然我沒做過。


以前做蛋白質結構需要結晶,但是好結晶的蛋白質都被人做完了,能研究的就是一些很難結晶的蛋白質。然而這些難以結晶的蛋白質很多時候很重要,然而由於某些"玄學"原因就是不結晶。真的幾乎是玄學,因為不同蛋白質的結晶條件不一樣,就是一個n維調參,瞎試,純體力活。這往往是由於蛋白質柔性比較大,就如同壘玻璃球,硬球就可以構成穩定的格子,假如球是由豆腐做的,就很難形成穩定的周期結構。於是結構生物學進入了一個較為尷尬的瓶頸,大的蛋白質複合物不結晶,NMR只能做小蛋白,電鏡解析度又上不去,這活沒法幹了…快成為一個碰運氣的活了,誰運氣好,結出晶體,就能夠發文章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直到冷凍電鏡的發展,結構生物學煥發第二春,這個有很多科普文章我就不贅述了。但是我要說的東西不是這些,這些只是背景介紹。

很多外行人以為把蛋白質放在電鏡下一照,回頭就能拿出結構來,其實不是這樣的。對於XRD,基本結出好晶體,萬事大吉,高手拿到數據一下午沒準就能算出高解析度結構。但由於各種雜訊,電鏡的信噪比非常低,需要對信號進行疊加平均才能夠進行計算。電鏡的數據計算過程非常漫長,即使有GPU加速,運氣很好數據都對,演算法高超路線走對,總共也得花好幾天,更不論算錯什麼的…(我做的一個結構算了一年,沒錯,一年,都是淚)。

由於要信號疊加,因而對蛋白質樣品有要求,要求樣品中的蛋白質有均一性。就是說,蛋白質得純,還得構象相同,對於有多種構象的蛋白質,要把它們鎖定在某一種狀態下。在尚不知道其結構的情況下,通過對於一級序列的分析與一些生物學實驗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猜測出結構情況(大概是什麼樣子,有幾種構象,都有什麼功能),這種操作,學不來,學不來.jpg


我覺得施boss厲害就厲害在這裡,結構還沒解,心裡已經有數了。不是說他受益於電鏡,想照就照,做結構的老師也不少,電鏡也不只有一台,其他老師也有機會用電鏡收數據(雖然機會遠不如他多),別人為什麼做不出splicesome?關鍵就在於他能夠鎖定蛋白質的不同構象並做出樣品。

當然電鏡機時多就是好,這客觀原因也不能忽略。有很多數據,真的是能為所欲為的。想起顏寧老師一篇文章的300w顆粒數據,再看看自己手裡的十幾萬還得摳來摳去砍掉好多不能用的…唉。
這些仍然不是我想說的,以上還是背景介紹。

電鏡技術發跡於12年,電鏡技術沒發展起來之前施boss在幹嘛?當然是做晶體。據他自己說,任何蛋白質他都能馴服。他有獨門秘籍,即使晝夜不停地講,得學三天,學會之後,無論什麼樣的蛋白質都能結晶。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簡直就是虎入羊群。這簡直…就是魔法!!

為啥別的實驗室干不過他?很多人對此會有誤解,說機時多,學閥,受益於電鏡,電鏡一照結構就有,就發cns,瘋狂灌水云云。不是說電鏡機時多為所欲為,關鍵是人家對結構生物學的理解深刻。做晶體干不過他,做電鏡就能幹過他了?將來新出一個abc新技術,人家還是做得最好的。更何況當年電鏡技術剛剛起步,沒什麼人知道電鏡,大力推動國內電鏡建設的就是他,這種高瞻遠矚,你拍著胸口摸著良心說,人家是霸佔機時做學閥?給我電鏡機時讓我閥我也閥不來。

據他自己說,他覺得未來的方向是量子生物學,他覺得遺傳過程中基因突變絕非偶然,可能是某種量子態的傳遞…雖然他還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想好如何做實驗…

看!到!沒!有!!!
真的開始研究魔法了!
orz
(雖然作為物理專業畢業的學生覺得這像是民科在鬼扯

這些仍然不是我想說的,以上都是背景介紹。

他的成功或許受益於技術的發展,但是好的技術只有在厲害的人手裡才能發揮光芒。或許人們看到他光鮮亮麗的一面,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掙扎,大家看不到(hh當然我也沒見過,但可想而知)。或許你聽說過他成功的splicesome,但就算是他,失敗的課題又有多少呢?或許你聽說到他的各種駭人聽聞的言論,但在內行人眼裡看起來,真的只是經驗之談。就類似於一本安全手冊里你感覺奇怪的說明,一段代碼里感覺怪怪得多餘的一段,外行人甚至部分從業人員都會覺得奇怪、不理解,但背後往往都是故事,都是教訓,都是寶貴的經驗。

有人批評施忽悠學生進生物坑。這一點不做評論,人各有志。就我個人而言,我就想做研究,幫別人治病。如果將來有病人因為我的研究治了病,延續了生命,那我就覺得值。如果在此基礎上能掙點錢,娶個小姐姐回家,就很滿足了(///▽///)。

以上仍然是背景介紹。(憤怒的讀者衝上來:你xjb扯了一堆到底要說啥?!)

我想說的是:
盧…啊不是
施一公牛b!

以及各位獲了諾獎的祖師爺爺們保佑我,賞我口飯吃吧…


(被藍標認證遮蓋住的簽名簡介:個人微信641076507/美國本碩博陪伴式申請/沒人點贊還是堅持輸出留學乾貨的男人)


瀉藥。這裡不打算髮表任何對施一公教授的工作和成果的主觀看法,我嘗試用一個比較小眾的切入點談談他牛不牛。

上個月25號,施做客耶魯大學化學院做關於冷凍電鏡的報告。

對於知乎上的大部分用戶而言,我們評頭論足只是飯後的談資,我們說他牛不牛,既不算數,也沒人真正care。

然鵝,去評估一個基礎科學類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里是否厲害,本來就是一個難題。前沿領域的工作,往往曲高和寡,別人知道你在做哪一類的研究,但是真正懂的人,全世界加起來也就那麼幾個經常彼此做peer review的課題組而已。那麼除了看有沒有得炸藥獎,有幾篇CNS之外,探討他的工作,往往會有偏頗。這也是我不打算在這裡評論他工作的原因。

那麼,如果我來判斷一個教授的成果厲不厲害,我一直用的一個很不科學的方法就是看他給的seminar會不會造成小波瀾。或者,是要看學術圈內的人如何給他捧場。內行看門道。如果說拿到top學校的終身教職是小概率事件的話,那能混到施教授這個位置,絕對是極小概率事件,所以在這群具有倖存者偏差的教授組成的樣本里,如果一次演講都可以聚集各方神聖同時到場,那麼這個人的工作一定很厲害。

那麼按照這個標準,施校長還是很牛的。至少報告當天異常火爆。我們化學樓近20年來的報告場次中除了09年諾貝爾獎得主老湯姆的獲獎講座外,這是第一次站無虛席,對,站無虛席。而平時完全不會見到的耶魯化學院,生科院,醫學院的,傳說中的各路神仙都到場了,比如圖一中正下方的花白頭髮的老人就是比老湯姆還牛的,老湯姆的夫人。

不談他的行事風格,也不談他科研成果的諸多意義,僅僅在排面上,他真的很牛。

記得我們院長在他演講前的致辭中說到,「在施一公教授的努力下,清華已經成為了東方世界的MIT。」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激不激動?
反正在場的多數中國學子聽到對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如此高度的評價,都是非常激動的。

對他而言,知乎上的學生們怎麼黑都無所謂,反正他也聽不見。有同行的捧場,就夠了。


以下是方舟子的科普文章《評施一公「大師」忽悠「生命科學」》:

  近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做大師狀要給生命科學發展指一條明路。我們來看看施大師的一些高論。

  【施一公:不要說我們對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對大腦這樣一個神秘的器官我們也知之甚少,我們基本上可以說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在用我們的五官,就是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理解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不是客觀的呢,肯定不是客觀的。我們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後,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腦,但是我們不知道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這方面也不能叫客觀。……不管你怎麼做研究,都無法解釋人的意識,這超越了我們能說出和能感知的層面。】

  施一公是結構生物學家,如果他要講講蛋白結構測定什麼的我們還可以聽聽,然而他卻要抹殺二三十年來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的進展,以為他不知道的神經生物學家也不知道,聽這種妄言,還不如聽神棍吹牛有娛樂價值。難怪我一個研究神經生物學的同學評論說:「我們對神經系統的了解遠遠超過了他的想像力。感覺他睡得太少,長期缺覺太多,已經到了不知所云的狀態。有點替他的健康狀況擔心。」施大師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施大師忙於當官、當明星、當大師,倒是可以肯定。

  【施一公: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Matthew Fisher就篤信,人的意識、記憶和思維是量子糾纏的,要用量子理論來解釋。那怎麼證明呢?他說我一定要在實物上證明,要尋找量子糾纏的實體。很多科學家找了很長時間,發現神經細胞裡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糾纏,但是微管的時間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遠遠小於人的記憶和意識的形成 時間。但是他通過理論的實踐,以模擬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進行實驗驗證。】

  Matthew Fisher是一個理論物理學家,主要是研究量子凝聚態物質理論,以前從來不研究生物學問題,在2015年他心血來潮玩票發了一篇論文《量子認知》(Quantum Cognition: The possibility of processing with nuclear spins in the brains, M.P.A. Fisher, Annals of Physics 362, p. 593-602 (2015)),是他唯一一篇與生物有關的論文(他發表的全部論文記錄在此:All my Publications ),就被施大師當成了寶貝,拿來大談特談。實際上這篇論文的觀點就是施大師該演講的主要內容。為了增加其信譽,施大師楞是給一個理論物理學家加上「實驗物理學家」的頭銜,而且胡說「他正在進行實驗驗證」。實際上Fisher在那篇論文中只是提出了一個假說,以及簡單地提出了驗證或否證該假說的一些可能實驗,可沒有說他自己要去做實驗驗證,更沒有說他正在進行實驗實驗。施一公如果不是沒有仔細看過該論文,就是看了仍然要誇大其詞誤導聽眾。

  【施一公:比如把磷和鈣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鈣,當磷酸鈣以波斯納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時候,它的量子糾纏時間可以長達10^5秒!能把這樣一個極其脆弱的,對聲、光、電、熱都極其敏感的量子糾纏現象的持續時間提高15個數量級,那麼如果再提高5個數量級,就可以達到年的水平,以年為單位來保存量子糾纏現象。那麼依此類推,你們覺不覺得,有一天我們人類會發現量子糾纏也是一個可以進化的現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就是說,量子糾纏,它在遠古的時候就存在了,在進化過程中被保存了下來。】

  關於磷酸鈣的說法,施大師是從Fisher論文搬來的,但Fisher論文只是從理論上做了估算,而施大師卻把它當成了事實。施大師的創新是說「量子糾纏也是一個可以進化的現象」,這就莫名其妙了。一個東西要能夠進化,至少要有自我複製(遺傳)和變異兩重性,請問量子糾纏要怎麼自我複製和變異?

  【施一公:我要問你們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們相信有第六感官嗎?很多人會說不相信。第二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兩個人會以未知的方式進行交流?你會說也許,不會像第一個問題那樣肯定地說不信。第三個問題,量子糾纏是否存在於人類的認知世界裡面?存在於大腦里?我相信聽了我的講座,你會覺得很有可能。第四個問題,量子糾纏是不是適用於地球上的物質呢?你一定會說一定適用,因為我們已經證明了。但其實簡單講,這四個問題是完全一樣的問題,倒推回去就說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們無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那麼我們人究竟是什麼?我們只不過是由一個細胞走過來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億年以前,都來自於同一個細胞,同一團物質,一個處於複雜的量子糾纏的體系,就這麼簡單。】

  因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玩票寫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用量子糾纏解釋大腦認知的假說,就被施大師當成了真理,就認為是一個「已經證明了」的事實,然後就覺得可以解釋人類的認知,甚至連「第六感官」都成了實際存在的現象而且可以解釋,然後我們就成了「一個處於複雜的量子糾纏的體系」,還「就這麼簡單」呢。施大師這是要創建一個「量子糾纏」教嗎?已經有潘建偉這個「量子糾纏」教主在前面等著他了。

  一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測測蛋白晶體結構的包工頭,非要做思想大師狀,就是這個樣子了。


高票其實還挺能代表知乎的,施大頭一隻出頭鳥被嘲諷得體無完膚。
「批量生產」「灌水」什麼都有,我就問幾個簡單的問題:
這些工作是不是要有人做?
既然必須有人做,那麼施一公怎麼就做不得?
花錢買了大機器,利用資金髮文章,大學國家都是願意的,有誰利益受損嗎?

唯一可能的壞結果就是施一公因為目光短淺想來快錢,結果埋沒了自己。請問這些噴他的人,都是這麼善良的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嗎?

那我就笑了。都是嫉妒而已,心裡想的是:施一公不過乾的是些流水線的活,我上我也行,名氣資金都被他佔了」。

我只想說,施一公自己什麼材料什麼用途,自己清楚不勞別人操心是不是?他把您看不上的低端活都幹了,是給您舉世驚人的大文章鋪墊腳石啊。

中國的科研還在追趕的路上,先在數量上追趕,量變中求質變。施一公無論如何是一個在努力做實事的人,我尊重他。至於他是不是有私心貪名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不過是人之常情。
可能噴他的人都是舞法天女吧,純潔善良,做科研不求發文章,cns求他灌水也會嚴詞拒絕。


這個回答下一半人都過分了,黑生物在知乎是天然的政治正確,但我還是去哪句話,容易灌水,你可以說,工作不好找,你可以說,發展潛力前途不明確,也可以說,因為都正確,都是事實!

但知乎下都成什麼玩意了,容易灌水,那所有人都是在灌水?科研工作沒什麼動腦含量,說這話的人你做過生物實驗嗎?還因為施一公有電鏡才做出來的,一個初中生培訓幾年就可以干,那這麼著,按知乎平均水平211的能力,隨便找一個,給你電鏡,啥都給,一年兩年,時間隨便,你確定你能做出來蛋白質分子結構?還照一下就一篇文章,你以為照相館呢!

你要說施一公最近話多,總讓人學生物,還不考慮國家現狀,不對學生就業負責,這都行,你從這幾方面黑也方便啊,黑施一公科研水平……怕是腦子壞了吧,真以為知乎沒有學生物的了?

話還放這,未來科技方向依舊是生物方向,因為生命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而生命里最重要的東西,還是蛋白質,你能抗病,新陳代謝都和蛋白質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蛋白質結構也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組成,冷凍電鏡發明者牛逼,不等於使用者不牛逼,因為給一群二逼,他根本就不會用,更何況解析結構了!

順便給你們講個段子,10年左右,傳說中法國買了一些高科技武器給某個國家反政府武裝人員,當時反政府人員都認為有了這批武器,推翻政府就是時間問題,結果……這群人不會用,沒辦法法國只好派了一些人來教他們。至於施一公科研水平牛不牛,你們自己領悟就好!


施一公有多牛?不客氣地說,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一口一個「據說」的人,根本沒法想像他有多牛,貧窮會限制人的想像力,無知和低學歷當然也會。

他為什麼招黑?其實就是在回答「衡水中學」為什麼招黑,這兩者具有某些共性。


不是做生物的,但是有朋友在施一公組裡干過。
高票對施一公所做工作的描述也沒有事實錯誤,但是基調有問題。這個領域需要很多原始數據,這些都要靠基礎的不能再基礎的反覆實驗來積累。自動化流水線?不存在的,很多工作就是需要人來看著。你可以說這些工作單調,但是這些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沒有第谷的數據,開普勒總結不出行星運動規律,牛頓也得不出萬有引力定律。
現在學生進施一公的組之前,多半都看過了施顏二人的文章,對這項工作的內容已經有所了解,所以不存在「想學做壽司但只讓燒水」這種心態落差。如果是真的不想做重複的工作,施一公也沒有攔著不讓走,相反還給你寫推薦信。


施一公的工作是有價值的 但缺乏科學思想和方法上的創新性 有點偏重於基於高技術裝備的工程性質工作 在基礎理論方面的價值不是那麼高(具體可以參考方舟子的評價)。
有時候媒體吹得太過引人反感,但是因此對施一公惡語相向是毫無道理的


推薦閱讀:

TAG:科研 | 實驗室 | 生物 | 施一公 |